第一篇:北安市“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北安市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及下步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办悉心指导下,按照“四有、三通、三提高”的总体要求,以促进贫困群众脱贫、改善贫困地区面貌为目标,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我办共争取财政扶贫资金681.62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71个,全市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贫困群众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9个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952.25元提升到2011年的2675元。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2006年以来,全市扶贫系统以扶贫项目建设为抓手,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到今年底“十一五”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提升了工作水平。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主要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得到了省扶贫的高度肯定。二是加大了扶贫投入。2005年全市财政扶贫资金仅为79.8万元,2011年财政扶贫资金累计达到681.62万元,增长8.5倍。三是争取了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财政扶贫市级配套资金从无到有,从2007年开始,市 1
级财政扶贫配套资金全部足额到位。将扶贫工作摆上一个更加重要的位臵。
1、注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制订扶贫开发规划 制订扶贫开发规划是做好整村推进的基础,做好规划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002年起,我市有11个扶贫重点村,辖有63个自然屯,共有9586户、39422人,其中贫困人口5546人,有23个自然村未通公路,有44个自然村未通有线电视和广播,有34个自然村未通电话,有3858人存在饮水困难。绝大多数自然村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为扎实开展好9个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我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北安市“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对9个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在“十一五”规划期,我市总共计划争取财政扶贫资金856万元。
2、以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实施整村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按照“四有三通三提高”的目标,截至目前我市贫困村扶贫开发总投资2519.77万元,其中申请财政扶贫资金共681.62万元,贷款或自筹856.5万元,其它资金981.65万元。一是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扶持贫困户养殖奶牛90头、肉牛6头、猪30头、羊1075只。二是贫困村水利设施工程建设:为贫困村打机电井5眼,自来水
入户695户,新打抗旱井8眼,整修渠道8840米。三是农业设施建设:购大型拖拉机2台,深松整地旋耕机2台,喷灌实施3套,新建温室大棚30栋。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村内水泥路27.3公里、砂石路21.4公里、农田路21公里、田间涵洞25道、桥6座。五是社会事业建设:新建建文化活动广场2700平方米,广场铁艺围栏400延长米,卫生室7个,文化服务室1800平方米,中心屯中心路两侧铁栅栏1200延长米,中心屯安装路灯35盏。
二是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第一,明确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主要投向与改变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生产项目。到目前为止,贫困村建设工作共投入资金7411万元。其中用于9个重点村整村推进的财政扶贫资金达到2519.77万元,占财政扶贫资金总额的34%;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财政扶贫资金达227万元,占财政扶贫资金总额的9%。第二,建立激励机制。一是情况通报制。即实行月通报、季排名制度。市局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到重点村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并将检查情况每月在市《扶贫开发工作简报》上进行通报,每季度进行一次排名,表扬鼓励先进,批评鞭策后进。二是资金项目挂钩制。对工作积极主动、管理规范、扶贫效益明显、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的乡镇村,第二年优先安排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并适当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不能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的乡镇村,按实际情况第二年扣减资金,用于其它乡镇村扶贫项目建设,把扶贫工作的努力程度与扶贫资金的支持力度结合起来,做到国家投入与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相结合,使有限的扶贫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三,实行公告公示制度。健全以增加资金项目管理透明度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机制,扶贫资金和项目全面推行公告、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管。第四,扶贫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管理,制定了《北安市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所有财政扶贫都必须在县财政核算中心报账,避免了资金报账中违规违纪问题。
3、积极开展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按照“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就业机会,稳定增加收入”的要求和2005-2010年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切实抓好了培训规划和计划的落实。同时,明确并制定了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操作规程,以使我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规范有序进行,让贫困群众真正受益。“十一五”以来,开展面包制作、电脑、电动缝纫、汽车驾驶、电子、家政服务、农机驾驶等职业技能班,培训农民3500人,94%以上的参训人员找到了满意的就业岗位,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同时,大力实施培养“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人才计划,每年在每个重点村资助培养一名技校或大中专生。
4、切实改善民生,扶贫效益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市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四有、三通、三提高”的目标,着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扎实推进整村扶贫开发工作。到目前为止,贫困村建设工作共投入资金2519.7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33.72万元。主要开展了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贫困村水利设施工程建设、农业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等55个项目。使9个重点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五年来,我市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坚持以解决贫困村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贫困户人均收入为核心,以解决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为目标,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扶贫效益明显。
二、存在问题
在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实践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我市贫困村多属偏远地区,自然村分散,整村推进难度大。
2、上级扶贫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所需,而且产业扶贫项目周期短,短时间内难见成效,有一些贫困群众还没有完全脱贫。
3、在贫困村搞新农村建设,建设点与整村推进存在矛盾点和面如何结合需要探索和创新,而且重点村普遍存在基础条 5
件差,同样资金建设与其它村相比,要求达到同样标准有难度。
4、因为贫困,大部分重点扶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配套和自筹资金难以落实,也无法垫付项目实施有关费用。同时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家群众参与项目实施力度不够等。
三、下步打算
我们将认真按照省、地区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周密部署,突出重点,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1、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加强督导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表彰项目实施好的,处罚项目实施差的,我市将拟制《北安市扶贫规划项目实施奖惩办法》、《北安市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实施细则》促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使重点贫困村管理进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夯实扶贫工作基础。
2、积极做好贫困村“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按照新农村的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规划实施末期,使贫困户全部脱贫,并有50%以上进入富裕户行列;村的主导产业形成;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着力做好开发规划,重点在产业扶贫和上规模、上档次下功夫。
3、加大整合资金力度。在积极争取省级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地方匹配及部门整合资金等方面的协调运作,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筹集扶贫资 6
金,加大扶贫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快扶贫项目实施的进程,提高扶贫项目建设的标准。
4、切实改善民生。结合实际继续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道路、饮用水问题的解决。抓好职业技术教育,注意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提高外出务工收入。
北安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第二篇:福贡县十一五规划扶贫开发项目工作总结
党 风 廉 政 建 设 工 作
福贡县“十一五”扶贫攻坚工作总结
福贡县“十一五”五年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州扶贫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巩固低收入人口温饱为目标,紧紧瞄准贫困群体,以贫困村为主战场,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国家扶持和群众投工投劳自筹、造血式扶贫与输血式扶贫相结合为基本原则,进一步改善贫困村、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突出强化农业基础、生态环境、公共事业建设和贫困人口素质提高,着力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通过全县扶贫干部职工艰苦努力、扎实工作,县级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及项目村群众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奋斗,已全面实施完成“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任务。现将实施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项目
(一)财政重点扶持村整村推进项目 1.项目指标
“十一五”期间,省、州下达指标145个自然村,财政扶贫资金总投入万元。其中:2006年省、州下达指标23个自然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405万元;2007年省、州下达指标39个自然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595万元;2008年省、州下达指标51个自然村,财政扶
贫资金投入765万元;2008年省、州下达扩大内需指标12个自然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600万元;2009年省、州下达边境县指标20个自然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000万元;2010年正在规划上报42个自然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2100万元。
2.实施地点
2006年23个整村推进项目
(1)石月亮乡左洛底村:旺罗、左洛底2个自然村。(2)石月亮乡咱利村:劳那罗、咱利、吉夺阿腊3个自然村。(3)鹿马登乡鹿马登村:力吐、亚嘎腊一组、亚嘎腊二组、依四德一组、依四德二组5个自然村。
(4)上帕镇珠明林村:珠明林、双庆里2个自然村。(5)架科底乡架科村:腊吐德、腊本德2个自然村。(6)匹河乡普洛村:块来底一组、二组2个自然村。(7)匹河乡架究村:架究、鲁门2个自然村。2007年39个整村推进项目
(1)马吉乡古当村:波罗甲、古当2个自然村。
(2)马吉乡旺基独村:以不益、前嘎朵、旺咱卡 3个自然村。(3)马吉乡木加甲村:木加甲1个个自然村。(4)石月亮乡米俄洛村:米俄洛1个自然村。(5)石月亮乡咱利村:亚左洛1个自然村。(6)石月亮乡拉马底村:拉马底1个自然村。(7)石月亮乡石门登村:石门登1个自然村。(8)鹿马登乡鹿马登村:托扒1个自然村。(9)鹿马登乡亚坪村:亚坪、石拉甲2个自然村。(10)鹿马登乡娃吐娃村:娃吐娃、石乃几2个自然村。(11)鹿马登乡巴甲朵村:施根们、新村2个自然村。(12)鹿马登乡赤恒底村:娃最、旺咱2个自然村。(13)鹿马登乡赤洒底村:阿路底1个自然村。(14)上帕镇知子洛村:门德起1个自然村。
(15)上帕镇古泉村:古泉一组、二组2个自然村。(16)上帕镇达友村:达友一组、二组2个自然村。(17)上帕镇腊吐底村:腊吐底 1个自然村。(18)上帕镇腊乌村:娃底1个自然村。
(19)架科底乡唯独村:唯独、资把知子2个自然村。(20)架科底乡架科村:排谷个自然村。(21)架科底乡里吾底村:木姑普1个自然村。(22)子里甲乡金秀谷村:下老娃1个自然村。(23)子里甲乡俄科洛村:双甲1自然村。(24)匹河乡果科村:阿加娃底1个自然村。(25)匹河乡托坪村:五湖、腊甲底2自然村。
2008年51个整村推进项目、12个“兴边富民” 整村推进项目(1)马吉乡古当村:害咱、马底、把打底3个自然村。(2)马吉乡乔底村:乔底、利明2个自然村。(3)马吉乡马吉米村:马吉米1个自然村。(4)石月亮乡亚朵村:托扒、亚木托几2个自然村。(5)石月亮乡资古朵村:施哭鹿底、施底2个自然村。(6)石月亮乡知洛村:知洛、木尼几哭、抗古底3个自然村。(7)马吉乡古当村害才来1个自然村。(8)石月亮乡亚朵村:念马、力贝2个自然村。(9)鹿马登乡腊马洛村:腊马洛1个自然村。(10)鹿马登乡麻甲底村:双米底、结咱2个自然村。(11)鹿马登乡布拉底村:基米底、亚嘎腊、干布3个自然村。(12)上帕镇上帕村:上帕四组、阿尼布、亚吾朵、亚吾朵二组4个自然村。
(13)上帕镇腊吐底村:白则俄一组、白则俄二组、俄夺底三组3个自然村。
(14)上帕镇珠明林村恰马底1个自然村。
(15)上帕镇知子洛村:达门、拉甲木底2个自然村。
(16)架科底乡阿打村:干一它、米吾、阿打3个自然村。(17)架科底乡南安建村:南安建、本建科2个自然村。(18)架科底乡唯独村:淄博一组、淄博二组2个自然村。(19)子里甲乡亚谷村:怒岗、唯革、普白3个自然村。(20)子里甲乡子里甲村:拉古底、拉门尼、施底3个自然村。(21)匹河乡瓦娃村:空通、友夺罗一组2个自然村。(22)匹河乡果科村拉洪欧堵1个自然村。(23)匹河乡架究村:芭焦、檫比洛2个自然村。(24)匹河乡普洛村联合三组1个自然村。
(25)马吉乡乔底村力气1个自然村(“兴边富民”)。(26)石月亮乡利沙底村马吉几1个自然村(“兴边富民”)。(27)鹿马登乡赤恒底村娃底一组、二组、三组3个自然村(“兴边富民”)。
(28)上帕镇古泉村古泉、娃底、泸比、阿亚比4个自然村(“兴边富民”)。
(29)架科底乡里吾底村里吾底1个自然村(“兴边富民”)。(30)子里甲乡金秀谷村金秀谷1个自然村(“兴边富民”)。(31)匹河乡老姆登村老姆登1个自然村(“兴边富民”)。2009年20个边境县整村推进项目(1)马吉乡马吉米村恰玛嘎1个自然村。(2)马吉乡马吉村普你底1个自然村。(3)马吉乡旺基独村伙都1个自然村。
(4)石月乡米俄洛村亚嘎腊、尼亚届2个自然村。(5)石月乡利沙底村排朵1个自然村。(6)鹿马登乡腊马洛村你几1个自然村。(7)鹿马登乡娃吐娃村力主底1个自然村。(8)上帕镇珠明林村珠明林1个自然村。(9)上帕镇腊乌村抗吾本1个自然村。(10)上帕镇腊竹底村巴吉古1个自然村。
(11)上帕镇达友村俄夺底、怒米底2个自然村。(12)架科底乡南安建村腊关1个自然村。(13)架科底乡唯独村搞拉建1个自然村。(14)子里甲乡子里甲村功科、架努2个自然村。(15)匹河乡果科村俄拉1个自然村。
(16)匹河乡棉谷村下棉谷五组、六组2个自然村。2010年42个边境县整村推进项目(正在规划)(1)马吉乡8个自然村;(2)石月亮乡5个自然村;(3)鹿马登乡5个自然村;(4)上帕镇7个自然村;(5)架科底乡7个自然村;(6)子里甲乡5个自然村;(7)匹河乡5个自然村。3.实施内容(祥见附表)
(二)安居工程
“十一五”期间,省、州下达指标4557户,财政扶贫资金总投入1842.8万元。其中:2006年省、州下达指标4207户,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682.8万元; 2008年省、州下达指标250户,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00万元; 2009年省、州下达边境县指标100户,财政扶贫资金投入60万元;2010年正在规划上报994户,财政扶贫资金投入596.4万元。
实施地点:
2006年扶贫安居项目4207户
﹙1﹚马吉乡909户。其中:旺基独村205户;乔底村193户;马吉村113户;马吉米村37户;木加甲村181户;古当村116户;布腊村64户。
(2)石月亮乡453户。其中:知洛村291户;咱利村124户;亚朵村38户。
(3)鹿马登乡890户。其中:鹿马登村145户;腊马洛村71户;麻甲底村144户;赤洒底村65户;亚坪村85户;娃吐娃村71户;巴甲朵村100户;布拉底村139户;赤恒底村70户。
(4)上帕镇703户。其中:上帕村13户;双米底村26户;腊务村24户;知子洛村28户;腊竹底村33户;达友村28户;达普洛村220户;施底村30户;珠明林村23户;腊吐底村31户;古泉村114户;木古甲村133户。(5)架科底乡363户。其中:架科村95户;唯独村108户;达大科村160户。
(6)子里甲乡448户。其中:子里甲村106户;俄科罗村254户;亚谷村88户。
(7)匹河乡441户。其中:果科村121户;普洛村214户;架究村20户;老姆登村46户;瓦娃村40户。2008年扶贫安居项目250户(1)马吉乡乔底村:36户。
(2)石月亮乡42户。其中:利沙底村40户;拉马地村1户(优抚);资古朵村1户(优抚)。
(3)鹿马登乡鹿马登村 2户(优抚)。
(4)上帕镇42户。其中:上帕村 40户;知子洛村1户(优抚);普洛村1户(优抚)。
(5)架科底乡44户。其中:南安建村12户(优抚2户);里吾底村10户;架科村20户;唯独村2户(优抚)。
(6)子里甲乡44户。其中;子里甲村:34户;亚谷村8户(优抚2户);金秀谷村1户(优抚);俄科罗村1户(优抚);
(7)匹河乡知子罗村: 40户。2009年扶贫安居工程项目100户(1)鹿马乡鹿马登村58户;
(2)架科底乡唯独村42户。
2010年扶贫安居工程项目994户(正在规划)(1)马吉乡142户;(2)石月亮乡142户;(3)鹿马登乡142户;(4)上帕镇142户;(5)架科底乡142户;(6)子里甲乡142户;(7)匹河乡142户。
项目建设与建设局的抗震安居房项目配套捆绑实施。建房要求每户建筑面积必须达到60平方米以上,建成砖木或石木结构、石棉瓦或水泥瓦屋顶的标准化住房,使用年限达到20年以上。项目建设要做到人畜分离、卫生条件好。
(三)科技产业扶贫项目
(1)2006年,上级下达科技产业扶贫项目100万元,种植漆树38847亩。其中:马吉乡19860.7亩;石月亮乡2209.3亩;上帕镇7884.2亩;架科底乡2500亩;子里甲乡3120亩;匹河乡3272.8亩。
(2)2007年,上级下达科技产业扶贫项目50万元,在石月亮乡种植党参1178.94亩。
(3)2008年,上级下达科技产业扶贫项目15万元,在知子罗村实施山地养鸡项目。完成投放种鸡1250只,建立土鸡孵化示范户2户。
(4)2009年,上级下达科技产业扶贫项目30万元,在匹河乡知子罗村种植云黄莲600亩。
(5)2010年,科技产业扶贫项目:种植核1640亩,计划投入82万元;种草果6660亩,计划投入133.2万元;种漆树3290亩,计划投入65.8万元;种植龙竹1666亩,计划投入83.3万元;养猪3290头,计划投入329万元;山地
养鸡16660只,计划投入33.32万元;互助资金1个村,计划投入100万元。(正在规划)
(四)易地扶贫开发项目
(1)2007年易地安置2个点91户400人。其中:上帕镇施底村古米底安置点50户、平公安置点41户。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安居房91户,投资127.4万元;输电线路3000米、变压器1台、一户一表91户,投资11.32万元;人畜饮水5500米、水池10立方米,投资17万元;村间道路硬化1420米, 投资3.55万元;节能灶91台, 投资2.73万元;农田建设400亩, 投资16万元;种植冬桃180亩、核桃160亩,投资17万元;科技培训6期, 投资5万元。
(2)2008年易地安置1个点40户200人。架科底乡架科村排谷安置点40户200人,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安居房40户,投资61.6万元;输电线路入户线一户一表91户,投资1.2万元;人畜饮水4000米、水池14立方米,投资14.77万元;村间道路硬化2366米, 投资11.83万元;节能灶40台, 投资1.6万元;种植橘子100亩,投资6万元;科技培训3期, 投资3万元。
(3)2009年易地安置4个点203户1000人。其中:子里甲乡俄科罗村季谷安置点61户336人;鹿马登乡布拉底村布拉底安置点48户194人;匹河乡沙瓦村指挥田53户230人;架科底乡唯独村搞拉建41户240人。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其中:安居房203户,投资304.5万元;输电线路1000米、变压器1台、一户一表203户,投资16.09万元;人畜饮水18000米、水池46立方米,投资85.06万元;村间道路硬化4995米, 投资39.96万元;卫生公厕2个, 投资1.6万元;节能灶203台, 投资6.09万元;种植橘子527亩、甜柿148亩,投资40.5万元;科技培训5期, 投资5万元;永久性公示牌4个,投资1.2万元。(正在实施)
(4)2010年易地开发正在规划400户2000人,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鹿马登乡鹿马登村娃底安置点60户300人、亚坪村阿路底安置点50户250人,投资275万元;上帕镇木古甲村娃底安置点120户600人、知子洛村门得清安置点40户200人,投资400万元;子里甲乡子里甲村拉门尼安置点70户350人,投资175万元;匹河乡果科村阿加娃底安置点60户300人,投资150万元。(正在规划)
(五)劳动力转移培训(正在规划)
引导培训1162人,计划投入23.24万元;技能培训329人, 计划投入26.32万元。
(六)社会事业(正在规划)
村民活动室42个,计划投资420万元;卫生室42个,计划投资252万元。
二、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已全面实施完成建设任务,经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项目验收组实地验收合格。项目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取得的效益
项目的实施符合因地制宜、切合实际、重点突出、科学合理、量力而行的原则。发展潜力比较大,投资额度完全在国家和群众的承受范围内。实现了人均经济收入达1000元以上,稳定解决了12000人的温饱问题,切实加强了边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了国家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建设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利于缩小发展差距。项目实施得到社会群众的普遍大力支持和欢迎。有很好的扶贫效果,项目绩效非常明显。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劳动者素质低,扶持面大,资金投入少,群众对扶贫开发项目认识不到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比较强烈。
虽然我县的扶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边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还很困难,但我们坚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省州党委、政府的关心,有省州扶贫开发部门一如既往的大力关心、帮助和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战胜困难,争取早日摆脱贫困,努力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五、经验和做法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要树立扶贫意识、大局意识,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领导思想上的系统认识、干部思想中的正确认识、群众思想中的全面认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切实解决群众温饱为己任,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使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紧紧抓住千载难缝的契机,把扶贫工作摆到各项经济建设中的突出位置,列入党政工作中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县扶贫办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乡镇按照目标责任制切实负责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级扶贫开发目标考核制度,做到工作到村,落实到户。一次性规划到村、到户,分实施,针对贫困程度和贫困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确定建设标准,坚持国家补助为辅,群众投工投劳为主的原则,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项目
管理机制,在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确定的实施地点和数量下达指标数,同时制定《扶贫开发项目规划实施方案》,报州、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
3、转变作风,扎实工作。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内容多,工作难度大,协调任务重,必须转变作风,扎实工作,深入村社,吃苦耐劳,精心组织,强化服务,迎难而上,一抓到底,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流程表程序开展工作,才能积极稳妥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4、强化服务,努力增收。项目乡、村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举办建房技术培训和农村种、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科技服务,不断提高群众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民增收,使贫困群众在短期内解决温饱、逐步脱贫致富。
5、制度管理,接受监督。扶贫资金补助情况、物资的采购和发放要实行事前公示、事后公告,设立永久标志牌。项目完成后,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最大效益。
对建设所需要的物资由项目乡、村、驻地技术人员提出书面申请,经县扶贫办核实审批,将所需物资统一调入发放到工地上,实行专人管理,专项使用,项目点村委会做好物资入库出库记录。
项目资金要设立专户储存、专人负责、封闭运行,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专款专用,实行项目资金回补报账制度,加强财务核算,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一个项目一笔资金,一个责任人,帐表齐全,接受省、州有关部门的审计检查。
扶贫工作中的监督工作由县扶贫办、各乡镇政府共同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汇报工程进展情况,严把质量关,由县扶贫办会同县监察局、统计局、财政局做好项目监理工作。
6、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扶贫开发是一件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大事,既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加强
宣传和动员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充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各级各部门挂钩联系单位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突破口,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共同努力把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做好。
7、通力协作,确保质量。建设技术由县扶贫办协调县财政、城建、农业、水务、交通、林业、畜牧等部门,抽调业务精干技术人员,按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方法,制定《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管理流程表》,严格按程序组织项目实施。县、乡、村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建设任务,部门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检查和督促,严把质量关,同时充分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相关业务部门要经常深入实地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工程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使项目发挥长久效益。
8、加强扶贫资金和扶贫物资管理。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保证扶贫资金合理使用和充分发挥效益,严格按照《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建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责任制,实行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资金报表管理制度、扶贫资金到位和管理使用的监督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州、县两级审计部门多次对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专项审计,都未发现违规现象,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充分发挥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省扶贫办《关于切实加强扶贫物资管理确保建材质量的通知》(云贫开办发„2004年‟8号文件精神,制定了《福贡县扶贫大宗物资询价采购实施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确定2008-2009年扶贫大宗物资采购方案,组织询价考察组赴大理和六库对厂家进行询价考察,并签定了供货合同,为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及时验收,总结经验。项目乡、村实施完成下达的指标任务后组织全面初级验收工作,写出工作总结,向县级及时写出书面验收报告,县人民政府组织各有关部门领导和业务技术人员组成项目验收小组,到实地进行逐项验收,写出县级验收工作总结,向州级提出验
收报告。
10、创新思路,提高标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民意,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创新思路,开拓进取,不断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质量,充分发挥好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
虽然我县的扶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边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还很困难,但我们坚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省州党委、政府的关心,有省州扶贫开发部门一如既往的大力关心、帮助和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战胜困难,争取早日摆脱贫困,努力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六、思路及建议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扶贫政策,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开发,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以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引资帮扶和易地开发为工作重点,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努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缩小差距、减贫争收、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提高成效。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大产业开发比重。创建优质特色产业和品牌,走产业规模化道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创新管理体制。由政策性扶贫向制度化扶贫转变,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三是创新扶贫方式。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规模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四是拓宽扶贫渠道。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五是增加扶贫内容。着力改善社会服务条件,山、水、田、林、路综合治
理,加大农村社会事业的转移支付力度,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六是创建轻松的政策环境。针对民族地域偏远,居住分散,经济发展滞后等现状,尽快制定出台有关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政策保障,以加强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基础,夯实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的人居环境,让边疆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提高民族贫困地区群众提高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帮助民族贫困地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由于民族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起步晚,生存环境恶劣,发展难度大,发展进程极不平衡等因素,总体看来,我县生产力水平在纵向上虽有较大发展,但从横向比较,仍处于全省、全国较低的水平。要实现福贡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在全县人民抓紧机遇、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苦干实干、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很大程度必须依靠上级扶贫部门一如既往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帮助才能如期实现发展目标。因此,结合福贡实际,特向省扶贫办提出请求,希望得到重点照顾、特殊倾斜。
附:福贡县“十一五”期间项目建设完成情况统计表
福贡县人民政府扶贫办公室
二0一0年四月八日
第三篇: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
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对促进我省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广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时期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目前的形势
“十五”期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一保五难”为重点,认真实施了山区、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老区和贫困农户住房困难;推进扶贫培训就业和产业化扶贫工作;切实解决水库移民问题以及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省山区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韶关、河源、梅州、肇庆、清远和云浮六个山区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逐年加快,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经济增长平均速度超过其他山区县,50个山区县(市、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956元。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人口减少了649 万人。山区、贫困地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加快全省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广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等种种原因,我省贫困面仍比较大,贫困人口还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相对贫困人口仍有345万多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近10%,其中相当部分农民没有稳定脱贫或因病、因灾致贫返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边远分散革命老区、石灰岩地区、水库移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和部分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较缓慢,农民增收依然困难,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整合资源,综合推进”的思路,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三项工作为重点,突出解决山区贫困地区“一保五难”问题,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康步伐,全面推进山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任务目标:
1.基本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在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基础上,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含氟、含砷和苦咸水等饮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全省农村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困难农民全部享有社会基本保障;完成1.4 万户边远分散老区村庄群众的搬迁安置工作;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任务全面完成,15万户贫困农户住上新房;省属水库95% 的移民户住进安居房,面上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遗留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镇通行政村道路实现硬底化;农村薄弱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居民85% 以上参加合作医疗;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基本完成,从2006年起,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2.基本消除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平均递增5%以上,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居民人口的比例控制在5%以内。
3.加大贫困农户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农户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千方百计转移就业,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4.大力推进山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扶持对象和重点区域
(一)扶持对象: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
(二)重点区域:边远分散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区、石灰岩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和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十一五”期间,省重点帮扶山区和东西两翼各市所在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珠江三角洲各市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由所在县(市、区)自行解决。
四、工作重点
(一)实施“整村推进”规划,突出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下移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贫困人口占村(行政村)总人口40% 以上标准重新划定贫困村。按照“统一规划、先难后易、分类实施、分批治理、逐村解决”的原则,将“整村推进”实施规划与“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抓好解决农村“一保五难”工作,要制订和落实工作计划,做到逐村帮扶,逐村解决,完成一村,验收一村,公布一村,力争五年基本消除贫困村。
(二)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努力实现减贫目标。
1.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大力培育和扶持发展能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产业化扶贫覆盖面,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山区、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鼓励和引导珠江三角洲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兴办具有山区、贫困地区资源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实施产业化生产。
2.抓好贫困农户劳动力培训,扩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培训规模,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进行为期3 个月以上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经过培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比例达到90%,转移就业的比例达到90%,其中稳定就业(连续3 年,每年就业时间在8 个月以上)的比例达到80%,年均工资性收入超过5000元。继续办好省扶贫培训基地和各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认真组织实施广东省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切实做好对农村贫困户劳动力进行短期转移培训的工作。以县为单位,全省每年对贫困农户开展实用种养技术培训达12万人次以上。大力推进智力扶贫工程,省智力扶贫工作覆盖面在现有每年补助5000名贫困学生的基础上,扩展到2006年补助1万名贫困学生,以后逐步扩大到1.2 万名贫困学生。
3.兴办一批面向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良种生产基地。以镇为单位,在贫困地区兴办一批面向贫困农户的良种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户免费提供良种,传授良法,扶持贫困农户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科技、农业、水产、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安排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兴办优质良种生产基地,促进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
(三)继续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对山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交通、水利、小水电、电力、信息等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结合“整村推进”工作,继续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大禹杯”竞赛活动,加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加强对贫困村电力、供水设施和机电排灌、村内道路硬底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扶持。加快发展农村以沼气为重点的洁净循环经济项目,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四)继续实施科技、信息、教育、卫生和旅游扶贫。继续实施科技扶贫专项计划,推动欠发达地区科普教育。大力推广实用科学技术。继续推进山区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入户”的目标。加大对基础教育建设投入,扶持欠发达地区开展薄弱学校改造,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充分依托技工学校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建立符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求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继续扶持山区、贫困地区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扶贫,带动旅游区贫困农民增加收入。
(五)扶持革命老区和水库移民区经济社会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着力改善老区生产生活条件。认真实施扶持边远分散革命老区村庄搬迁安置方案,保证老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切实解决好水库移民历史遗留问题、水库移民村“一保五难”问题,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加强对水库移民的劳动技能和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扶持水库移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六)认真做好省内外对口帮扶工作。要继续抓好对口帮扶广西和其他省(区)工作,切实落实好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我省山区、贫困地区的各项措施,提高帮扶水平。继续开展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互利互惠的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五、主要措施
(一)加大扶贫投入。继续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粤发〔2002〕13号)和其6 个配套文件以及《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通知》(粤发〔2003〕13号)要求,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按已定标准和时限要求继续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把扶贫开发专项投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省财政将加大投入力度,继续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安排好产业化扶贫、科技、培训、教育、农村安居工程等专项资金,推动各项扶贫工作的开展。各地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村扶贫信贷业务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突出支农重点,优化信贷投向,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农户创业,脱贫奔康。
(二)进一步完善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工作。要继续加强和改进省直机关挂钩扶贫工作。省直单位挂钩扶持16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工作要与省委组织的“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相结合,将重心下移到挂扶县的贫困村,做到逐村帮扶,完成一村,验收一村。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要继续加大支持山区、贫困地区的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基数和年递增比例,继续安排20个山区县的帮扶资金,对口帮扶的扶贫资金要全部安排到贫困村。
(三)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扶贫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必须用于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的项目,改善和提高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扶贫资金不得用于县的财政补贴及发放工资和奖金,不得用于乡镇以上的项目。对扶贫项目要进行全程跟踪,建立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告、公示制度,落实“项目公开、资金使用公开、效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三公开两监督”要求。要把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列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对挤占、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经贸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珠江三角洲向山区、贫困地区实施产业转移,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和民间资本到山区、贫困地区投资。鼓励支持贫困地区以资源入股、合资、合作等形式,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山区、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要严格招商引资项目的审查,严格控制引进重污染性项目,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工作领导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以人为本,把扶贫工作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广东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落实。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定点帮扶工作,从人才、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各方面重点倾斜扶持山区、贫困地区、贫困农户,促进山区、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明确责任,抓好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实行市、县行政首长负责制,并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尤其是省直机关单位,要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部署。从2006年开始,省直机关挂钩扶贫工作与“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结合起来,保证挂钩县贫困村扶贫任务的落实。
(三)固本强基,加快发展。要坚持把脱贫奔康与基层政权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把村党支部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战斗堡垒。要进一步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把脱贫奔康的立足点放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坚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协调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强扶贫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安排专项扶贫工作经费,加大贫困地区扶贫管理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增强扶贫工作机构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能力。各级扶贫部门要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和宣传,注重调查研究,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反映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统计监测,充分利用扶贫信息化系统,及时了解和准确反映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全面和准确的依据。
第四篇:北安市妇儿办2011年工作总结
北安市政府妇儿办2011年工作总结及
2012年工作思路
2011年,是《北安市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北安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终期评估年。北安市妇儿办在上级妇儿办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组织进行了妇女儿童发展的终期评估,通过评估,总结出十年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成绩,为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和制定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提了一定的依据,现将一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了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终期评 估工作
(一)开展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评估基本情况
我市总人口46.8万人,女性人口23万人,占49.14%。通过终期评估,《北安市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北安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所涉及的妇女6大领域和儿童4大领域147项重点监测指标中,已全部达标或超额完成的有146项,占总数的99%。
(二)开展妇女儿童工作终期评估的主要措施
1、加强了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终期评估的组织领导。一是调整了全市妇儿工委成员,根据领导工作岗位的调整,重新调整了委员。二是调整了2001-2010年妇女
儿童发展规划终期评估监测领导小组和专家评估组成员。
2、做好终期评估前期准备工作。制定了北安市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进行终期评估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和流程,完善了监测评估标准、评估办法;根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目标职责进行了量化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
3、组织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开展终期监测、评估工作。3月25日召开北安市妇儿工委2011年工作会议,主要针对终期评估工作进行部署,让各成员单位了解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终期评估的工作进程,要求大家按时完成终期评估工作。确保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终期评估报告的全面性、真实性、可行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1、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培训工作 北安市利用家长学校开展义务指导和服务,同时与成员单位联合聘请家教专家深入各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报告会。一是6月23日,同市文明办、教育局邀请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赵执平同志来我市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此次讲座共分为中小学家长和家庭教育骨干两场,赵执平同志为家长及骨干。二是9月23日,同市教育局邀请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顾晓鸣教授启动实施家庭教育现代化项目,家教现代化项目主要是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理念现代化、内容现代化、方法现代化、手段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的家庭教育现代
化水平,促进家庭教育质量和效能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我市广大家庭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有效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举办“北京航天夏令营”活动。今年暑期,针对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吃苦意识、团队意识淡薄、自立能力差等问题,北安市细致筛选线路、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为孩子们筹划了一个有意义的暑期活动—“北京航天夏令营”。学生们在北京的日子里,不仅登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参观了雄伟的皇家建筑群—故宫、颐和园,感受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迈进了全国第一学府清华大学的校门,通过和清华学子零距离的接触,消除了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心中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我要到北京去读书。”同时此次夏令营在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与团体意识之余,带领全体学生们走进央视录制《小崔说事》栏目,主题是:精神说法,面对社会生活和学习压力大,做为成人或学生如何解压等等,这次走进央视录制节目,不仅使学生们开拓了视野,也激发了她们的学习性,都立志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六一”庆祝活动
以“六一”儿童节为契机,组织部分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开展系列关爱儿童活动。
1、走访问慰问。一是北安市妇儿办邀请四大班子领导
到中心幼儿园和美乐蒂幼儿园走访慰问。二是与关工委联合开展“老少同乐,共庆六一”儿童节的活动。演出中,老少同台亮相,共展风姿,竞献才艺。市妇联、关工委和老干部还为学校的十名家庭贫困的学生现场捐款,资助他们完成学业。三是开展关爱儿童健康知识讲座。5月31日北安市妇儿办协同卫生局、北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的医务人员到我市北岗小学、铁东小学和中心幼儿园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和体检。医生们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现场互动等方式,给学生们讲解夏天呼吸道疾病、麻疹、风疹、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治疗等健康知识。四是开展“感受历史铭记 红色教育之行”活动。在喜迎建党90周年到来之际,北安市妇儿办与妇联开展了“感恩之旅红色教育”主题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组织40名城乡贫困留守学生先后来到烈士公园、博物馆等地。在随后举行的感恩教育报告会上,五老报告团李景贤做了专题讲座。李老从感恩励志教育、家庭生活、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同学们重温往事,在一个个生活的细节中反思自己,让同学们在回忆父母、老师的恩情中,使得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2、迎接建党90周年开展系列活动。一是举办青少年书画展。5月10日,由北安市妇儿办、妇联、团市委和教育团委联合主办、青少年活动中心协办、新世纪英语学校赞助的北安市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新世纪”杯青少年书画展在青少
年活动中心隆重举行。本次书画展共收到全市中小学生书法、美术作品760余幅。通过评选,有100幅作品获奖,467幅作品参加展出。二是6月25日,北安市海星学校举行“童心向党 同声歌唱”庆祝建党90周年歌咏大会,此次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学生立志成团报国,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决心。
三、开展“关爱”行动,为儿童办好事、办实事
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等是社会的特殊儿童群体,为了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感受到社会的帮助,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我市加大结对帮扶力度。
1、开展百名“春蕾女童”捐资助学活动。一是北安市在全市各个中小学校开展广泛的调查,收集14岁以下的贫困女童资料,重新整理贫困女童小档案。对这些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筛选和调查,最后确定130名2011年受资助的对象。把她们的个人信息在北安信息报、北安电视台,和北安市交通广播台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报道。二是主动联系和发动社会各界的好心人士,为贫困女童筹集善款。捐助者包括单位、个人、企业等等,最后筹集善款3万余元,有101名贫困的“春蕾女童”得到了捐助。
2、关爱留守儿童。一是成立爱心超市。北安市第四中学率先成立爱心超市,北安市委书记姜福给予爱心超充分的肯定,强调,今后要组织机关干部开展春秋两季奉献爱心活
动,使扶贫济困活动在北安全面铺开,让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目前收到捐赠的衣物、学习用品8000多件。二是北安市总工会深入乡镇小学,将55件新买的衣服和200余件经过清洗消毒后的衣服送到贫困学生的手中。三是3月22日北安市妇儿办与教育局、团市委、关工委4家单位联合开展了“奉献你的爱心、牵手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并举办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和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北安市妇儿办、团市委、教育局、关工委与铁西小学的8名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并给孩子们送去了助学资金和学习用品。
2012年工作思路
1、结合上一轮妇女儿童规划实施情况,编制下一轮妇 女儿童发展规划
2、关注和改善困境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重点 关注民利、民和、民乐等关系到和谐稳定大局的妇女儿童民生问题
3、加大妇儿办的协调力度,确保新一轮规划的顺利实 施
第五篇: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2012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计划和省市农业农村及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相结合、典型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增强输血功能与造血功能
相结合、智力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强化组织领导,明确扶贫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帮扶力度,有效改善移民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培育移民增收致富产业,移民乡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年减少贫困人口5000人,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2012年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完成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1、精心安排部署,移民乡村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加强对移民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岁末年初召开的全县2012年农业农村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今年扶贫开发工作做了全面细致的安排和部署,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项听取了扶贫项目编制和工作情况汇报,制定出台了《关于2012年全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安排意见》。积极推行移民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将各项目标任务逐级细化分解到移民乡和县直各部门,纳入综合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特别是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县上精心安排部署,各级干部积极深入联系乡村扎实推进“六大任务”的落实,并以情暖乡村的实际行动和作风,驻村进组入户开展生产帮扶指导,教给移民干、干给移民看、带着移民干,帮助移民解决了农业机械、籽种、化肥等方面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移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突出整村推进,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坚持把整村推进作为移民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平台和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全年共争取实施省、市整村推进项目6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237万元,完成危旧住房改造450户,衬砌支渠3公里、斗渠12.6公里,铺筑村组道路2公里,改良土地1000亩,种植枸杞4600亩,修建日光温室100座,扶持贫困户修建暖棚养殖圈舍210座,调引基础母羊1450只,栽植农田防风林680亩。在充分利用好扶贫资金的同时,整合财政、发改、建设、水务、交通、林业、农牧、国土等部门资金4032万元,加大了项目村资金投入量和项目建设规模。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项目村移民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移民收入快速增加,整体面貌大为改观,示范带动作用较为明显。
3、狠抓产业扶贫,移民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移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依托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加大土地改良、产业培育力度,引导移民群众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2012年,全县6个移民乡共落实种植面积17.2万亩,较上年增加1.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1万亩,经济作物13.1万亩;改良盐碱、板结土地2.5万亩,修建日光温室130座,落实养殖小区13个,示范养殖户500户;移民乡牛羊饲养量达到10.73万头(只)。各移民乡相继成立了甘草协会、枸杞协会、红花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户走“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积极鼓励有一定规模、能良性发展、愿意与贫困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诚信度高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到移民乡建立原料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引导,有力推动了移民乡产业发展。全年投入产业扶贫和贷款贴息资金80万元,建成枸杞、甘草制干加工等“农”字号企业2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家,1.3万余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2012年,疏勒河、九甸峡项目移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635元,较2011年增长30%,产业发展促进了移民增收,有效带动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4、强化科技扶贫,移民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坚持把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和劳务输转技能培训作为提高贫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整合“两后生”培训、“阳光工程”、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积极推进贫困群众参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农民的劳动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全年在移民乡村组织开展种植、养殖、特色产业等劳动技能培训和农牧业科技培训140场次,发放科技资料2.44万份,培训人数达1.4万余人次,举办劳务技能培训班46期,培训“两后生”440人,输转劳动力1.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
5、注重改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