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成熟度模型总复习解读(大全)

时间:2019-05-13 18:5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软件成熟度模型总复习解读(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软件成熟度模型总复习解读(大全)》。

第一篇:软件成熟度模型总复习解读(大全)

1.概述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内部结构。(2章28页)

①CMM每个等级可分解为3 个层次:关键过程域、公共特性和关键实践②每个等级由几个关键过程域组成,这几个关键过程域共同形成一种软件过程能力③每个关键过程域按照5个关键实践类加以组织④每个关键过程域都有一些特定的目标,通过相应的关键实践类来实现这些目标。解释以下术语:

软件过程能力:描述了遵循某软件过程可能达到的预期结果的程度。软件过程能力既可对整个软件开发组织而言,也可对一个软件项目组而言。

软件过程性能:表示一个过程所达到的实际结果的一种度量。软件能力成熟度等级:①它是软件开发组织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几个明确定义的表征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的平台②每一个成熟等级为过程继续改进达到下一个等级提供一个基础③每一个等级包含一组过程目标,当其中一个目标达到时,就表明软件过程的一个重要成分得到实现,从而导致组织的软件过程能力增长。

关键过程域:它也称关键过程区域。是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一个软件组织改进软件过程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关键过程域标识了达到某个成熟程度级别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CMM共有18个关键过程域,分布在第二至第五级中,是相互关联的若干软件实践活动和有关基础设施的一个集合。

关键实践:是指关键过程域中一些主要的实践活动,实施起关键作用的方针、规程、措施、活动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立。每个关键过程域最终由关键实践所组成,通过实现这些关键实践达到关键过程域的目标。

●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过程成熟度的关注焦点从项目的管理转向组织的体系和管理。全组织建立了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标准过程,软件工程过程和软件管理过程,被综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已经文档化。在CMM中, 此标准过程被称为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帮助软件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工作得更有效。当需要时, 可以利用组织积累的软件过程资源;对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进行修改, 使它运行得更有效。

●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项目依据项目的环境和需求等实际情况,通过剪裁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使用组织的过程资源,建立项目自己定义的软件过程。在CMM 中, 这种由项目自定的过程被称为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项目各任务间的不匹配情况,应在软件过程的策划阶段就得到识别,进行组间协调和控制管理,建立软件工程组与其他工程组一起积极、和谐工作的环境, 使得项目能够更有效和高效地满足客户的需要。

软件工程过程组:它是由专家组成的组,他们推进组织采用的软件过程的定义、维护和改进工作。在关键实践中,这个组织通常指“负责组织软件过程活动的组”。2.CMM2级的过程基本特征

CMM 2级是在同类项目成功经验上,建立必要过程准则来确保同类项目再一次的成功。

CMM 2级的基本特征如下:可重复、有纪律、项目稳定和过程有效。在可重复级(等级2)上,建立了项目软件管理的方针和规程,有助于将类似项目的经验用于对新项目进行规划和管理,使项目软件的管理过程有效且制度化。这样,尽管项目软件所实施的具体过程可能不同,但可运用以前项目开发的成功实践。在可重复级(等级2)上,各软件项目所建立和实施的方针、规程和软件过程,已进化为整个软件开发组织的行为。这使得组织的各个项目都能准确、一致地执行由组织规定的软件过程管理要求,组织的这种过程能力称为有纪律的。在可重复级(等级2)上,对新项目的策划和管理是根据以往类似的成功项目的经验作出的;对软件项目的管理方针明确、标准确定;如果有分承制方的话,也与他们建立了一种强有力的用户/供应商关系,且能将本组织成功的经验应用于分承制方。这些将使项目的进展稳定。在可重复级(等级2)上,有效过程可归纳为“实用的”、“已文档化的”、“已实施的”、“已培训的”、“已度量的”和“能改进的”。当有转包商时,通过转包合同建立有效的供求关系。3.什么是同行评审。画出同行评审的流程图。

同行评审是指由与软件工作产品生产者处于同一领域的人员系统地检测软件工作产品,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确定需要更改的领域。

同行评审工作要纳入软件项目计划的活动中,需要进行同行评审的软件工作产品,在项目定义软件过程中加以标识。同行评审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同行评审的流程图

4.关键过程域“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质量管理”。软件质量保证: 软件质量保证简称SQA(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它是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隐含的、需求能力和有关特性的集合,是描述所有计算机软件优秀特性程度的组合。

软件质量是贯穿软件生存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所用的各种开发技术和验证方法的最终体现。通过监控软件产品质量,以确保最终的软件产品符合需求和开发标准。软件质量保证的目标

软件质量保证涉及对软件产品和活动的评审和审计,以验证它们是否符合规程和标准。同时给项目负责人和其他相关负责人提供评审或审计的结果。

软件质量保证活动和一般的质量保证活动一样,它是确保软件产品从生产到消亡为止的所有阶段,达到需要的软件质量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软件质量保证活动是有计划的; 软件质量保证活动的制定和贯彻;

软件质量保证方针和软件质量保证标准的制定; 软件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管理; 明确各阶段的软件质量保证工作; 各阶段的质量评审;

确保软件设计质量;9章5->25页 软件质量管理

12章

57->79页

软件质量管理的目的是建立对软件产品质量的定量了解和实现特定的质量目标,对有关软件过程和软件产品质量进行量化数据采集,并根据所得数据建立对过程和产品的监控,全部项目都应经度量化检测以掌握和控制其过程活动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软件质量管理包括:确定软件产品工作产品、活动和质量目标,以满足客户和最终用户对高质量产品的需要和期望。

软件质量管理的目标

软件质量管理的实践是建立在集成软件管理、软件产品工程和定量过程管理三个关键过程域的基础上的。根据组织、客户和最终用户的需要建立软件产品的质量目标,这样的目标才能实现。为了实现质量目标,组织要制定方针和计划,项目则具体调整其已定义的软件过程。软件质量管理要达到以下的目标:

有计划地进行项目的软件质量管理活动。

已定义了软件产品质量的可测目标和目标的优先级。对达到软件产品质量目标的实际进程进行了量化和管理。软件质量管理的执行约定和执行能力 1.执行约定 实施软件质量管理必须具有事先的约定与组织上、人事上、资源上等方面的保证。项目遵循一个由组织制定的文档化的方针来进行软件质量管理。

软件质量管理的执行约定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项目的软件质量管理活动应支持组织对改善软件产品质的承诺。例如: 能够提高软件产品的过程改进具有最高优先级;

每个新发行的软件产品应优先于原先产品或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而且这种优越性是可测量的。2)根据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确定和采集用于软件质管理的测量数据。3)确定项目定义软件产品的质量目标,并监控实现该质量目标的实际进程。

4)确定软件质量管理的职责,并将其分派给软件工程组和其他的软件相关组,建立准则,以使这些组能够确定是否已达到其软件产品质量目标。

软件相关组有:软件质保证组;软件配置管理组。2.执行能力

软件质量管理的执行能力要确保以下的必备条件:(1)为管理软件产品的质量提供足够的资源和资金

1)安排有在安全性和可靠性等领域方面具有专长的工程师,以帮助设立软件质量目标,并评审实现此目标的进程。

2)提供支持预测、测量、跟踪和分析软件质量所需的合适工具。5.从公共特征角度分析某一关键过程域如何达到指示目标。

每个关键过程域所包含的关键实践涉及5个方面,这5个方面是:执行约定、执行能力、实施活动、度量和分析、验证实施。

关键过程域所包含的关键实践全部按这5个公共特性加以组织。

所谓公共特性是表明一个关键过程域的实施和规范化是否有效、可重复且持久的一些属性。

执行约定:它描述一个组织在保证将过程建立起来并持续起作用方面所必须采取的行动。执行约定一般包含制定组织的方针和规定高级管理者的支持

执行能力:它描述的是在软件过程中每个项目组或者整个组织必须达到的前提条件。执行能力一般包括资源、组织机构和培训。

实施活动:它描述的是实现一个关键过程域时所必须执行的任务和步骤。实施活动应该包括建立计划(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计划)和制定步骤开展工作,对该工作进行跟踪,以及必要时进行改进的措施

度量和分析:它描述对过程进行度量的基本规则,以确定、改进和控制过程的状态。度量和分析包括一些为了确定所执行活动的状态及有效性所能采用的度量和分析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知道如何确定操作活动的状态和效果 验证实施:验证实施描述了保证遵照已建立的过程进行活动的措施。验证一般包括管理者和软件质量保证部门所作的评审和审计。综上所述,CMM通过内部结构的规范,使软件组织(企业)能够制定方针政策,并参照自身的结构来建立软件过程,以提高软件过程的成熟度。6.分析解释CMM内部结构图的相互作用。

层次1 :初始级

未随开发对象的改变而选择合理的开发过程、无控制的承诺 进化至层次2:可重复级

需求控制、日常项目活动管理、配置管理与质量保证、子合同活动管理、跟踪和监控计划 进化至层次3:已定义级

分享与裁剪组织的成功经验、使用软件过程工程师定义开发过程与角色 进化至层次4:已管理级

量化的过程管理、设定产品质量目标

从第3级过渡到第4级有两个问题要解决:

1、规范问题,软件企业要向软件开发人员详细介绍软件过程的情况和规范,以便将这些规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2、产品的检验,在此级产品的检验与前面的级别有所不同。为了让企业的产品获得用户的满意,企业应该收集以往的资料,运用到自己的一些项目中 进化至层次5:优化级

过程的质量控制让任何相关人员参与评价与改进过程

关键过程域(KPA,Key Process Area)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

某一级别的一组目标,用以衡量是否具有此级别的能力。每个KPA的目标总结了它的关键实践(KP),目标说明了每一个KPA的界限、范围、内容和关键实践

不同级别的KPA(项目、数目、内容)是不同的,但其中很多项都有深层次的联系(上级是下级的深化和延伸)18个关键过程域,分布在2~5级 初始级

可重复级

已定义级

已管理级

优化级

2章45页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教学大纲(中文)-王静涛

《软件能力成熟度CMM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软件能力成熟度CMMI 课程英文名称:CMMI 总学时:20 讲课学时:20习题课学时: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总学分:1 授课对象: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课程要求:必修课 课程分类:公共课 开课单位:软件学院 教材:暂无 参考书目:

一、课程教学目的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管理系列课程中的必修课程,是为软件系列课程之一。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为软件企业的过程能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进化框架,它基于过去所有软件工程成果的过程改善的框架,吸取了以往软件工程的经验教训。它指明了一个成熟的软件组织在软件开发方面需要管理的那些主要工作、这些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以怎样的先后次序一步一步的做好这些工作,使软件组织走向成熟。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也是最实用的软件生产过程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CMM的基本概念,并了解软件开发项目中初步的管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一节

CMMI Introduction CMMI介绍(2学时)

1.1 SEI-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软件工程委员 1.2 Why CMMI 为什么要CMMI? cope of CMMI CMMI的范围 1.4 Process Maturity 过程的成熟度

第二节 CMMI Process Area CMMI过程域(4学时)2.1Level 2 CMMI二级 2.2 Level 3 CMMI三级 2.3Level 4 CMMI四级 2.4 Level 5 CMMI五级

2.5 Process Areas Interrelationships 过程域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CMMI Ideal Model CMMI Ideal 模型(4学时)第四节 CMMI 应用(18学时)4.1 计划和跟踪 4.2 风险控制 4.3 需求管理 4.4 配置管理 4.4 测试管理 4.5 评审管理

第六节 任务与考核(2学时)

三、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理论为引导,结合现代外包企业的运营模式,使学员充分了解国际外包产业的要求,熟悉外包流程与运营标准,使学员在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外包企业的要求。本课程需要学生深入了解CMMI: 1.他仅指明该做什么,而没有指明如何做,他不是方法论,但我们在学习CMM时,可以从中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

2.他仅指明该做的关键内容,他仅描述软件过程的本质属性,而并非面面俱到。抓问题的主要方面的思想贯穿在整个CMM模型中。

3.软件过程是指软件工程过程、软件管理过程和软件组织的过程三者的有机结合。软件工程过程是我们理解的常规的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过程,软件管理过程是指为使软件过程顺利进行而进行和管理活动的集合。上述两个过程是以软件工程组为主的活动。软件组织的过程是企业级的对软件的组织活动,是以企业为主的活动。

4.4 SQA软件工程过程是我们理解的常规的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过程,软件管理过程是指为使软件过程顺利进行而进行和管理活动的集合。上述两个过程是以软件工程组为主的活动。软件组织的过程是企业级的对软件的组织活动,是以企业为主的活动。

4.他是从软件过程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并非关注软件开发工具。这与框架软件生存周期无关,也与所采用的开发技术无关。

5.CMM为改善整个企业的软件过程提供了指南,而并非针对某个具体项目。SW-CMM并不能保证在这个过程框架下,产品开发百分之百的成功。产品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的组合,例如市场等因素。

6.CMM1.1是针对大型软件企业(500人以上)的,对小型的软件企业(50人以下)需要裁减。

7.SW-CMM的过程的不断改进基于许多小的、进化的步骤而不是革命性的创新。8.基于CMM的过程改善投资力度大、周期长,而技术投资则可能在短期内有较快回报。单独依靠技术改进可能在短期内有较快回报,但最终可能一无所获。

2.实验基本要求 3.考试基本要求

本课程设置期末的笔试考试,最后该课程的成绩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平时的出勤,占总成绩的20%;二是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20%;三是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4.若有大作业,可列出大作业基本要求

本课程每次课程结束都有作业,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来完成,不得抄袭或者转载网络上现成的答案,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同时老师在设置这些课后作业时要注重作业之间的连续性和对学生的不断引导性。

5.建议授课模式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授课模式:中文/英文/双语/均可; 对教师的要求:

本课程的讲授切不可按照其他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要将理论融合在相关的案例中,因此要求授课的教师必须深刻理解CMMI,并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技术水平与理论基础,并辅以活泼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在不断解决和创新的兴趣中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四、本课程的知识点与能力点

1、本课程所覆盖的知识点,知识点拓扑图,与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拓扑图。

2、本课程所覆盖的能力点,能力点拓扑图,与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拓扑图。

(1)软件过程定义,性能,能力等;(2)CMMI标准;(3)CMMI5级;

1.初始级(initial)2.可重复级(Repeatable)3.已定义级(Defined)4.已管理级(Managed)5.优化级(Optimizing)(4)CMMI实施。

五、本课程的素质培养目标

中国加入WTO以后,作为信息产业核心之一的软件产地如何与国际接轨将成为整个IT界关心的重点。软件产业要想国际化,首先必须采纳国际通行的软件工业化生产标准,即CMM认证。由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SEI(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o)开发完成的软件能力度成熟模型CMM(Capabitity Maturity Model)是一种协助企业改进软件制作质量与管理流程并进行评估的标准。它是SEI集多年软件研究的经验所研制的过程标准,如今已成为国际上最流行最适用的软件质量改进体系。本课程将就CMM的整个框架及各级阶段中的重点领域作详细描述,使学员对CMM的基本概念和内部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六、本课程的工业化特点与实现手段] [本课程… …] [

七、本课程的国际化特点与实现手段] [本课程… …]

八、本课程的质量要求与实现手段

第三篇:试论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定义,介绍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在我国的发展概况。并在分析各种模型构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综合指标评价法的改进方案,包括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改进蛛网模型。

论文关健词: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综合指标评价法蛛网模型

一、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概念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在推进项目管理的同时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给自己进行定位,因此需要有一个测定和改进能力的标尺。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正是要建立这样一个标准,来指导企业培育和提高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是一种项目管理评价方法。用以衡量组织按照预定目标和现有的条件成功地、可靠地实施项目的能力。它不是一个数学解析式或一个图标,而是一整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也是表征一个组织项目管理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评估组织通过管理单个项目和组合项目来实施自己战略目标的能力的一种方法,它还是帮助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工具。’‘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通过建立不同级别的成熟度等级来表征项目管理的成熟度水平,一般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是:混乱级,简单级,规范级,精益级和战略级。

二、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在国内发展概况

1,关键过程域法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中的每个等级都由几个关键过程域组成,关键过程域是指为达到该成熟度级别,企业应该完成的一些关键活动,关键过程域具体表现为一组目标,这几个关键过程域共同形成一种项目管理等级水平。通过测定关键过程域的完成水平来判别成熟度的等级。

该方法的关键是恰当的选取关键过程域。这种方法简洁明了,操作简便。但定性的描述多而缺乏定量分析,主观判断多而客观分析少。因此关键过程域是一种比较模糊和笼统的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测定方法。精确性比较差:往往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2.层次分析法

针对项目管理中的每一个等级.通过专家问答的方式获得评估值,再根据评估值的大小来判断是否达到本等级,如果达到了这一等级的要求,再进行下一等级的测定,当评估值不能达到卞一等级的要求时,则本等级就是该项目管理的成熟度等级。其中,每一个等级提问的问题都有所不同,而且评估的重点涉及项目管理不同的知识领域。测定评估值时按照高级管理者、中级管理者和内部员工代表三个层次设立不同的权重以期做到真实性、操作性和普遍性三者的结合。

评估值的测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项目管理的成熟度模型的定量化。但是评估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对一系列的选择题的提问完成的,因此测定的准确性对选择题的数量以及质量具有较高的依赖性。而且每一个等级都要设立一定数量的选择题,既使得测定工作十分繁琐,又很难保证评估的质量。评估时需要由低到高的逐级测定才能最终确定成熟度的等级,因此评估过程不得不在多个等级中进行,测定工作重复并且效率不高。

3。综合指标评价法

该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它将评估体系建立在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上。参照项目管理的过程能力指标,建立起两个层级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相应一级和二级指标的评估得出该项目管理的成熟度等级。并通过绘制蛛网模型将成熟度等级中各能力指标的情况表示出来。

(如图1)该评价方法具有很多优点:

(1)系统性强。该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项目管理的过程能力指标建立,包括了项目管理的五个基本的管理过程:启动过程、计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和收尾过程。该指标体系为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系统和恰当的理论基础。

(2)定量化。在确定了二级指标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用专家评分的方法具体测量每一个二级指标。并进而计算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标值,得出该指标所处的等级。通过对二级指标值的测量和一级指标值的计算实现了对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定量计算。

(3)直观性强。该方法通过蛛网模型将整个项目管理成熟度状况比较直观的呈现出来,而且可以清晰的看到一级指标的成熟度等级状况。

(4)通用性好。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结合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按照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来进行。适用于不同行业以及不同规模的各种企业。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三、对综合指标评价法(蛛网模型)的改进

1.现有模型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上述分析可知,用综合指标定量分析的方法是一种通用性较好,应用较为广泛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测量方法,但现有的模型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评价指标中侧重于项目管理的过程能力指标,而缺乏像项目团队文化和项目管理人员这样的软指标。项目管理的成熟度并不完全等同于项目管理的成熟度。由于没有任何过程是孤立存在的,组织方式、支持该过程的系统、组织的主流文化等都会对每一个过程的推进情况产生影响。可见;过程能力并不能代表项目管理能力的全部。项目团队文化反映了管理成熟度’‘软”的方面,项目要求有所倡导的团队文化,现代项目管理核心理念,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项目管理人员反映了项目管理成熟度“人”的能力方面,须符合专业资质要求。这些软指标在表征项目管理成熟度时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成熟度等级的提高,项目团队文化等软指标必然会相应提高,同时项目团队文化的改善必然促进企业成熟度的提高。

2)重叠性问题。①蛛网模型虽然可以表征成熟度的等级,但还存一些问题。项目的过程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企业在到达某一等级后还会继续往前发展。因此,它们中的许多指标可能已经超越了本等级,甚至有的指标还未达到本等级,只是加权平均估算出成熟度状况。

②这样一种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只是模糊地表达了项目管理成熟度,对于项目管理能力中的不足和优势却视而不见,不利于发现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不利于确定进一步改进的重点和突破口。

③项目管理成熟度从一个等级到更高等级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过渡,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企业不是处在某一个等级上而是处在过渡过程中,因此,仅以某一个等级来反映成熟度指标往往不能反映其真实的情况。

2.对模型的改进

l)在原有的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中增加项目团队文化和项目管理人员两个要素,进一步完善该指标体系。见下表。

2)为了进一步提高蛛网模型在描述项目管理成熟度时的准确性和直观性并减少重叠性对项目管理成熟度测定的影响。在原有的蛛网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双层的蛛网模型,即除了用一级指标的蛛网模型来反映项目管理的成熟度之外,同样用二级指标的蛛网模型来反映一级指标的成熟度状况。一级指标的蛛网模型如图1,二级指标的蛛网模型总共有六个。每个一级指标对应一个蛛网模型。以项目实施过程能力为例,如图2。

第四篇:基于成熟度模型的高校教师教学活动能力评价论文

摘要: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和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是管理学领域中常用的成熟度模型。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项目的属性和特点,在回顾国内外几种主要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基础上,从能力等级和关健领域两个方面构建高校教学活动能力成熟度模型。

关键词:成熟度;模型;高校教学;项目管理

一、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是教师,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建设的关键。而对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离不开对教师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价,这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环节。

综合分析目前中国高校普遍采用的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学生网络评教、督学听课评教、同行听课评教,且大多以前两种为主。然而这几种评教方式各有不足之处,学生评教中存在学生不易把握课程内容,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主,在评价标准上存在不确定性,会受到课任教师或其他人员的诱导,同时,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同一课程的任课教师使用不同的标准或方法评价,或是相同的学生群体对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使用的相同的标准和方法,评价结果往往差别很大。对于督导听课或是同行之间的听课评价,都存在“一次性”的现象。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长期的,教学的任务和教学的能力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答疑解惑、作业批改、实践的指导等等环节上。同时教师对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熟练程度,对同一门课程不同部分的理解和把握也有所不同,听课者如仅仅根据所听到的部分内容“一次定终身”地评价教师的综合教学效果,难免有失客观公允。

因此,科学、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现对教师进行科学管理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然而目前高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普遍存在轻反馈重结果的过于功利化和形式化、忽视学科差异性和教师类型多样性的评价标准单一化和片面化等现象,大多学校或是教师注重评教的分数结果,对结果只有量的反馈缺乏质的指导。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教师很难知晓自己真正需要改进的地方,难以确定自己的教学能力究竟处于什么水平,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成熟度模型。

(一)构建高校教学活动成熟度模型的意义。

1987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基于软件开发过程提出了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目的是指导软件开发项目以逐步提高软件开发能力。高校教师教学活动具有项目的属性和特点。从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到教学总结和评价,都有着目标、时间和质量要求。各个环节不能被割裂,相互连接成一个整体,具有整体性,教学的实施又受到时间和教学资源的约束,具有被限制性的特点。因此,可以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均看成是一个项目,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对“教学过程项目”的管理实施能力。

因此,针对中国高校目前教学评价的现状和特点,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分析,探索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的能力成熟度模型,目的在于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评价教师驾驭和管理教学的能力,使评价更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改进。

(二)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的成熟度模型。

由SEI开发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把成熟度描述为五个梯级:初始级、可重复级、可定义级、可管理级和优化级。它是表征项目管理能力走向成熟的几个成熟度水平阶段,既能说明项目管理能力进化的过程,也是实现提高项目管理能力的阶段性目标。通过对高校教师教学活动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对教师教学管理水平进行评价,使教师明确自己所处的成熟度阶段,找到与同行之间级别的差距,从而为教师提供改善和提高教学管理能力的参考。借鉴现有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结合高校教学活动的特点,可构建高校教学活动成熟度模型的五个等级:初始概念级、单一方法级、整体规范级、量化控制级、持续优化级。

1、初始概念级。

这是最低的能力等级。处于该级别的教师,其教学活动的管理主要是个性化的管理,缺乏学校统一规范管理要求的指导,主观性较强,初步明确教育教学的概念,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教学活动进程控制方面初级地制定总的计划。这一阶段,整个教学活动的运行依赖于个人经验式的管理,风险较大。

2、单一方法级。

能进行制定较为全面的教学活动管理计划,任务明确,教学活动各环节能得到较好的协调,阶段性的工作得到落实,能有效使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但尚未形成可重复的教学管理方案。

3、整体规范级。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实行全面规范化管理,教师的职责、教学各环节的运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能得到规范化的定义。教学活动各环节连贯,体系具有较好的完整性。

4、量化控制级。

教师能熟练进行教学管理活动,有可量化的质量标准、决策依据,教学经验得到有效的积累,教训得到及时的总结。并逐渐形成可重复使用的教学活动管理方案。

5、持续优化级。

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律性与自身教学实践的独特性相结合,进行动态优化和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三、讨论。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旨在通过评估高校教师教学的自我管理水平,找到教学能力成熟度提高的制约因素。不同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运用,最终目的是着眼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持续的优化和改进。将模型的普遍适用性和具体可用性相结合,对国内其他高校的教学评价方法进行广泛调查,识别国内高校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关键过程和最佳实践。并借鉴目前国内外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中对组织项目管理能力的评估方法,确定适合本校的教师教学活动能力成熟度评估基准。

第五篇:解读胜任力模型

解读胜任力模型

作者:马小强

入库时间:2009年2月3日

自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召开以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问题得到了日益深入的关注和思考,胜任力模型也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圈里的流行语,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最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然而目前,很多企业都陷入了胜任力模型建构的误区,一些管理者尚未厘清胜任力的概念就盲目地进行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和应用,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本文从胜任力研究的溯源、competence与competency的辨析、胜任力概念和分类以及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能给企业构建胜任力模型助一臂之力。

一、胜任力研究溯源

胜任力(Competence)来自拉丁语Competere,意思是适当的;国内有人译作素质、能力、胜任力、胜任特征等。胜任力在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勒(Taylor)1911年通过“时间一动作研究”对胜任力进行的分析和研究。Flanagan(1954)首先提出“关键事件”方法,根据公司管理者的工作分析,认定7个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产监督、生产领导、员工监督、人际协调、与员工的接触和交往、工作的组织计划与准备以及劳资关系,也被认为是胜任力研究的萌芽阶段。1958年,美国哈佛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国际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David C.McClland)主编了一本题为《才能与社会:人才识别的新角度》的书,阐述了具有某些个性特征的人与其所表现出的工作取向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胜任力研究的开端,其书中所使用的Talent一词,也就是后来所使用的competence的前身。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Robert White)在《心理学评鉴》杂志上发表了《再谈激励:胜任力的概念》,在文章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与“人才识别”和“个人特性”有关联意义的competence一词。1963年,罗伯特。怀特在《生活探索》杂志上发表了《人际关系胜任力》,对胜任力和社会生活关系作了更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正是由于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使用了competence一词并作了探讨,1973年,戴维。麦克莱兰博士在其具有标志意义的文章《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使用了competence而不是talent.麦克莱兰博士《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的发表,标志着胜任素质体系的基本确立。

二、胜任力的概念及分类

麦克莱兰博士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并没有给出胜任力的全面定义。他的同事斯班舍(Lyle M.Spencer)1993在《工作胜任力》中给胜任力下了定义:胜任力就是个体所具备的某种或某些潜在特质,这些特质与高绩效员工的工作表现具有高度的因果关系。在这个基础上,麦克莱兰又追加说,这些个人特质在人格中扮演深层次、持久性的角色,它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出一个人在复杂的工作情景及重要职位上的行为表现。1994年,斯班舍在其著作《胜任素质评估方法》中再次对胜任力的定义进行了辨析:胜任力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具体知识化、任职或行为技能——也就是可以被准确测量或计算的某些个体特性,这些特性能够明确地区别出优秀绩效执行者和一般绩效执行者,或者说能够明确地区别出高绩效执行者和低效率的绩效执行者。

综上所述,胜任力就是用行为方式描述出来的员工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是个体能够达到某个职位的绩效要求的一种状态或综合品质,具有可指导、可观察和可衡量三个特征。在建构胜任力模型时,一般将胜任力分为三类:门槛类胜任力(threshold competencies)、区辨类胜任力(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ies)和转化类胜任力(transformational competencies)。

1.门槛类胜任力

门槛类胜任力仅指为保证工作取得成功而界定出的一些最低标准要求。一般说来,提高门槛类胜任力与取得更高的绩效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门槛类胜任力通常包括基本的技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等,是进入某个职业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能力继续提升的基础素质。

2.区辨类胜任力

区辨类胜任力是那些能将同一职位上的高绩效者和绩效平平者区分开来的素质。比如说主动性、影响力和结果导向等等。区辨类素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来加以影响和改善的。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管理人员开发中,要注意员工区辨类胜任力的开发和提高,因为高胜任力可以产生高绩效。

3.转化类胜任力

转化类胜任力通常是指管理人员和员工普遍都缺乏的那些胜任素质,一旦他们在这种胜任力上得到改善和提高,那么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例如。“开发他人”、“系统思考”、“复原力”等胜任力就为大多数人所缺乏。当然这些胜任力的开发和提高也就比门槛类胜任力和区辨类胜任力要困难得多。一个想要出类拔萃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要注重转化类胜任力的开发和提高。

三、Competency VS Competence

企业要研究胜任力,构建胜任力模型,就必须厘清competency与competence的关系。而关于competency与competence关系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学者Berman认为,competency与competence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是有区别的。他认为competency是胜任力的表现,是用来了解和识别优秀绩效、行为、功能性技能,而competence是以观察的功能型的技能为基础的,主要强调整合的功能方面。McClelland认为,competence实指个体履行工作职责和取得绩效的能力,而competency则集中关注个体在一个特定情景下的实际行为和绩效。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则认为有必要对competency和competence这两个词做出更清晰的界定和对比,competence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狭义地讲,它指的是个体能够达成某个职位的绩效要求的一种状态或综合品质。相比之下,competency则是对于一个个具体的职位或工作任务而言的特质或特征。也就是说,competence具体到某个特殊的职位或任务上时,就可以提炼出一项或数项具体的competency.综上所述,competency与competence之间是有区别的,competence是“胜任力”的意思,而competency则是“胜任特征”的意思。笔者认为,从数学角度来说,competence就是一个集合,而competency就是集合里的元素。

四、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

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具备胜任力项目的集合。即CM= {CIi︱=1,2,3,…,n} CM表示胜任力模型,CI表示胜任力项目,CIi即第i个胜任力项目,n表示胜任力项目的数目。

当前构建胜任力模型主要有三种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和限定选项法。

1.归纳法

这是一种通过对特定的员工群体的个人特质的发掘和归纳,形成胜任能力模型的方法。此方法运用的主要工具有关键样本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最主要的工具当属“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简称BEI)”.作为一种用来收集被访者个人特质的访谈方法,BEI有如下基本假设:(1)在每个岗位上都有一些高绩效者。高绩效者和绩效平平者的人采取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2)高绩效者之所以能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是因为他们具备一般人所没有的某些特质;

(3)通过研究高绩效者和绩效平平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导致高绩效的那些特质。

在这些基本假设下,BEI凭借高度结构化的访谈模式和熟练掌握相关访谈技术的咨询顾问来详细了解被访者工作中的关键事件及其成功要素,收集其过去的行为和真实想法,从中发掘有价值的个人特质。通过BEI的对象同时包括高绩效者和业绩平平者,并通过对访谈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导致高绩效的那些特质,作为建立胜任力模型的素材。通过BEI获取大量的“原始素材”后,咨询顾问对这些信息进行细致的筛选、编码、分级等加工过程,并最终形成胜任力模型。

2.演绎法

这是一种从企业使命、愿景、战略以及价值观中推导出特定员工群体所需的导致高绩效特质的方法。主要应用工具为小组讨论。演绎法的基本假设是:胜任力模型作为对任职者的一套个人特质的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有益于愿景、战略等组织根本性目标的实现,并体现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演绎法的实质是一个逻辑推导过程,其基本步骤如下:

(1)厘清组织愿景、使命、战略和核心价值观;(2)推导关键岗位角色和职责;(3)推导导致高绩效所需要具备的特质。

通常我们通过分组结构化集体访谈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推导过程。分组访谈的对象既包括胜任力模型的直接针对人群,也包括其他了解情况的相关人员。结构化集体访谈的结果仍将经过筛选、分类、分级等专业处理过程,以最终形成胜任力模型。

3.限定选项法

这是胜任力模型建立的一种简便方法。通常由专业顾问根据对组织的初步了解,提出一组相当数量的胜任力项目,然后通过相关人员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几轮筛选和调整,最终确定一套能力项目作为胜任力模型。限定选项法的科学性相比归纳法和演绎法要差一些,但是此方法依据的是咨询顾问多年的咨询经验和组织管理者多年的管理经验,并且此方法成本要比前两种低得多,工作周期也较短,在实际操作中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那些有实力的咨询企业和那些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咨询顾问。

作者简介:马小强,男,陕西延安人,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胜任力模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供职于国网运行有限公司。

下载软件成熟度模型总复习解读(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软件成熟度模型总复习解读(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软件体系结构解读

    创建型模式 1、 工厂方法模式工厂方法模式包含如下角色: i. Product:抽象产品 ii. ConcreteProduct:具体产品 iii. Factory:抽象工厂 iv. ConcreteFactory:具体工厂 结构图: Produ......

    初二物理力学总复习―填空解读

    力学总复习——填空部分 班级姓名 第一部分运动和力 1、力的概念: 力是;所以力不能离开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对它施加这种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力的作......

    总复习

    六年级语文总复习一、拼音知识 1、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韵母: 单韵母:a o e i u ü (6个) 复韵母:ai、ei、......

    专题总复习

    一、用关联词填空。 如果„„就„„ 因为„„所以„„ 既然„„就„„ 虽然„„但是„„ 只要„„就„„ 不但„„而且„„ 1、教师( )要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要教学生怎样......

    总复习

    2007毕业考试练习题 一、填空 1.地球的平均半径千米,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大约千米 2.那些事例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3.什么是地轴?什么是纬线?什么是经线? 4.六月二十二日......

    总复习

    【复习提纲】 一、汉语拼音(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音节)。 二、查 字 典。(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难检字查字法) 三、成语积累。四、古诗积累。五、格言、对联、歇......

    总复习

    小学语文总复习——601班 汉语拼音 AaBbCcDdEeFfGgHhIiJjKkLlMmNn OoPpQqRrSsTtUuVvWwXxYyZz查字典: 音序查字法:音序要大写。部首查字法。如“临”查“|”部。“乃”查“”部......

    建筑模型(期末复习)

    1、 模型作为对设计理念的具体表达就成为设计师与开发商及使用者之间的交流“语言”,而这种“语言”——即设计“物”的形态是在三维空间中所构成的造型实体。2、 模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