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市统计工作经验
内外兼修提升调查水平多措并举发挥调
查实效
2016-12-21 16:24:00 来源:宁波市统计局
内外兼修提升调查水平多措并举发挥调查实效 ——宁波市统计局着力打造12340社情民意调查品牌
今年以来,宁波市统计局主动适应党政决策对社情民意调查需求增多、要求更高的新形势,通过内提调查能力、外修基础建设,着力提升调查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采取精准选题、精心组织、权威发布等措施全方位发挥社情民意调查服务民生、服务党政决策的效用,切实推进12340社情民意调查品牌建设。全年累计开展调查项目33项,完成调查样本8万多个,撰写统计分析20多篇,其中4篇分析获省、市领导7次批示,多篇分析被市内外媒体刊发转载。宁波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在汇集民情、传递民声、有效服务于党政决策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社情民意调查热线12340的社会知晓度明显提高,社情民意调查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一、内外兼修,提调查工作真实力
为进一步提升调查工作效率和质量,适应大规模调查的要求和挑战,宁波市统计局坚持内外兼修,全面提升社情民意调查工作综合实力。
(一)提速换档,有效提升调查硬实力
一是全面优化调查工作环境。今年3月,对局电话调查系统所在的600多平方的办公场所进行翻新装修,更新部分设施,优化工作环境。二是有效提升调查系统性能。对CATI系统的所有软硬件进行定期检测,确保系统运行性能。同时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扩容外呼线路,进一步提升功能。三是全方位扩充调查号码资源。综合1%人口抽样调查、浙江省民调中心、宁波市通信管理局及互联网资料等多个渠道,进一步完善市统计局掌握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号码段资源,提升电话调查的地域针对性和访问效率。
(二)苦练内功,全面提升调查软实力
宁波市局要求社情民意调查工作人员要以切实提升调查质量为目标,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调查综合能力。一是提升精准选题能力。每次自主调查前均通过内部讨论、外出调研等形式来研究确定调查选题,通过不断地反复实践,来提升精准选题的能力。二是提升科学设计能力。设计问卷时,确保指标的设置紧紧围绕调查目的展开,保证问卷整体的全面性和逻辑性。同时,又充分考虑电话调查的特殊性和公众对电话调查的接受心理,在问卷内容的编排上,确保不出现太抽象或太空泛的问题,力求易于为公众所了解和掌握,尤其注重问题排列顺序设计,以提升调查配合度和调查结果准确性。三是提升规范操作能力。积极派员参加全国、全省CATI系统软件专业培训,进一步学习掌握电话调查系统各项功能,提升电话调查的项目管理能力。四是提升调查结果分析能力。认真学习不同调查分析材料的文风格式,提升调查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力,确保调查结果能够客观、真实、准确地予以展现。
(三)建章立制,有效强化调查保障力
一是制定《社情民意调查工作规定(暂行)》。内容包括《委托统计调查管理办法》、《自主统计调查管理办法》、《CATI系统管理规定》、《督导工作规定》及《项目外包管理办法》等。《规定》的制定为社情民意调查提供了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确保了民调工作的规范开展。二是建立调查项目台账制度。将项目名称、项目来源、调查时间、承接单位、成功样本量、样本单价、调查成功率、复核率等调查基础信息纳入台账内容,对开展的每个调查项目进行实时记录,并作定期汇总。三是建立调查资料归档制度。要求调查结束后每项调查都要有一份完整的资料档案,具体包括调查前期相关的调查背景、项目准备情况、调查方案及问卷、调查培训情况、外包协议及发票;调查期间涉及的项目实施日志、外包工作人员签到表;调查后期的项目小结、样本量确认单及定价单;以及数据开发阶段的数据处理情况、调查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调查结果)等。归档制度的建立进一步确保了社情民意调查基础资料的完整,同时也确保了调查全程的规范性。
二、多措并举,让调查品质更给力
在调查实力得到整体提升的同时,宁波市统计局切实采取多种措施,通过规范调查选题设计、加强控制、独立分析等措施,确保每一个调查都真实反映被访对象的真实感受,保证调查质量。
(一)契合热点选题扩影响
每期的自主调查选题都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关心关注的议题,组织调查中心人员进行头脑风暴,初选出备选热点问题,再以中心内部投票形式选出最终调查项目。通过集思广益、深入讨论,确保每个项目都能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使调查工作和结果产生最大的社会效应。如美丽宁波建设公众满意度调查、企业降本减负情况调查、五水共治情况调查、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等等。
(二)围绕中心设计求科学
确定调查选题后,方案和问卷的设计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整个设计过程中,局调查中心主要工作人员经过构思--初稿--多次讨论修改--定稿等多个步骤确定问卷和调查方案。设计过程中,针对每一个问题的措辞、提问方式以及选项的设定、用词等都进行反复推敲和模拟,力求调查问卷及方案的设计最大程度上保证后期调查实施的质量。
(三)全程质控保数据质量
为收集真实的民意数据,宁波市统计局对调查组织实施全过程实施严格周密的质量控制。一是调查方案设计多方论证,减少设计误差。一般方案采取三上三下程序确定。二是严格调查执行,规范访员操作流程,减少调查执行误差。每次调查前,坚持对访员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的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三是提高复核比例,降低数据采集误差。调查实施过程中,尤其是电话调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立即改正。同时要求复核面要涵盖每个调查员,每天的调查问卷。一般调查复核比例要求在20%以上,重大调查或者考核类调查,则相应提高。
(四)独立分析传真实民意
取得真实的调查基础数据后,坚持在数据分析时确保民意的原汁原味反馈。首先对于数据只汇总不修正,更不改动。其次,对于任何调查,尤其是涉及考核排名的调查,严格按照既定方案进行结果测算,不受相关部门或区县(市)的干扰,确保结果可信。第三,调查分析独立进行,专报呈送,确保党政领导看到真实民调结果。
三、深挖广宣,铸调查品牌影响力
民意调查结果的应用是民调工作成效的最终体现。为此,宁波市统计局组织深入挖掘分析调查结果,并通过多媒体平台根据受众特点实施差别化的宣传发布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情民意调查服务党政决策的效用:
(一)多维发布,全面服务社会各阶层
在民调结果的发布上,主要通过三类渠道进行。第一类:统计专报服务党政决策。每一次民意调查,都以统计专报形式向市委市政府“两办”报送,并呈送相关领导批阅或向浙江省“两办”报送。同时,将每季度定期开展的民意调查数据纳入市局统计月报,定期向党政领导提供。第二类:权威媒体发布服务社会。为了切实提升12340的影响力,宁波市统计局选取本地权威媒体如宁波日报、宁波发布微信平台、中国宁波网、现代金报、宁波甬派新闻客户端、宁波电台等本地权威媒体联合发布调查结果,同时利用每季度的统计新闻发布会平台,发布相关民意调查结果,依托媒体强大的宣传辐射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调查结果的社会效益。第三类:新媒体自媒体发布回应关注。通过统计微博、各大网站、论坛、各类相关工作群等进一步发布调查结果,利用新媒体、微媒体互动传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剖各界关注的调查热点问题,并及时互动回应网友的个性化关切。
(二)成效显现,民调价值充分体现
通过多层次差别化地公开和发布社情民意调查结果,宁波市局各项社情民意调查社会效益和价值得以充分彰显和体现。一是调查呼应决策需求获批示。今年以来,宁波市局开展社情民意调查涉及文明创建、生态建设、平安建设、食品安全、深化改革、交通出行、法治建设、五水共治、创业创新等政府中心工作10多项,相关调查报告被宁波市“两办”录用近20篇次,受到省、市领导批示7次。其中“五水共治”情况调查分析在接连获市领导批示肯定后还得到副省长批示并转省治水办研究。二是分析反馈政策成效获采纳。宁波市局多项社情民意调查是针对政府惠企惠民政策绩效而开展的,如企业降本减负情况调查、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企业发展环境调查等。这些调查无论是调查内容设计还是结果分析,都立意反馈和反映企业降本减负“甬三十五条”等政策执行落地情况和成效,无不引起市政府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调查报告甫一出炉,相关建议即获市企服办等部门采纳,并作为积极研究调整或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三是汇集反映民意呼声获关注。宁波市局开展的系列社情民意调查有很大部分均贴合社会民生议题并注重收集反映民众意见建议。如每季度开展的民生满意度调查、城乡居民生活品质调查、美丽宁波建设调查、交通出行满意度调查、政府为民办实事调查等等,均涉及社会民生方面。通过调查和相应分析报告,各界群众意见、呼声和建议被及时收集并反馈党政部门,在搭建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纽带桥梁的同时,也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年内,各类重点社会民生议题调查报告被大众媒体刊发转载50多次,使社会民意调查的公众知晓率和品牌影响力大大提升。
今年以来,宁波市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在提升优化软硬件环境,塑造扩大调查品牌影响力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照国家局的要求和先进地市而言,在软硬件配置以及实现调查工作精细化、标准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下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统计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全面深化统计改革最新部署要求,进一步推动全市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在提质增效、辅政惠民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绩。
第二篇:青岛统计工作经验
创新工作管理新模式 构建民意调查新体系
近年来,青岛市统计局在国家和省统计局的正确指导下,以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主线,以提高调查数据质量为中心,以民调中心扩容升级改造搬迁为契机,紧紧围绕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责任担当、弘扬时代精神、树立创新理念、落实改革举措,扎实做好统计调查数据生产、舆情搜集分析预警、方法制度改革创新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社情民意调查新平台、新渠道、新桥梁作用,为政府宏观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的统计民调服务。
一、搭建政民互动新桥梁
为更好地发挥社情民意调查作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2015年8月,青岛市政府第8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青岛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升级扩容建设项目”,项目概算总投资512.6万元。经过预算报批、项目审批、软件开发、硬件配套、招投标采购、场地建设等工作,于2016年7月1日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新中心面积由150平方米增加到800余平方米,访问座席由42个扩增至120个,实现了多种调查方式的集成融合,软硬件技术水平在全省位居首位,在全国同类城市遥遥领先,覆盖全面、方式多元、调查准确、管理科学、运作高效、程序规范的青岛市社情民意调查新体系基本建立。
民调中心建设改造的完成,为进一步发挥统计辅政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新常态下青岛市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创新发展的新起点,中心积极打造的技术过硬、水平一流、服务精准的统计民调品牌,正以崭新的形象来诠释党委政府对民生的关怀、去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民调人的新力量。
二、创新民调工作新模式
2012年以来,随着青岛市委、市政府对民生民情的高度重视,中心承担的调查项目不断增多,制度环境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业务流程和调查体系不断规范,专业队伍和调查能力不断增强,社情民意调查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更新升级配套,倾心打造一流民调软硬件系统
为更好地了解民声、倾听民意、促进工作、服务群众,我市加快了对统计民调软件和硬件系统的更新、升级、改造进程,突出补短板、促均衡、强基础、增后劲。一方面更新升级CTI支撑系统。将华为CTI支撑系统与国内电访专家技术相融合,打造全国首家专业化联络中心,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电访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拓展性,迈出了社情民意电话调查系统与联络中心平台融合发展的新步伐。另一方面配套提升硬件系统。新中心配备了整流高频UPS供电系统、核心交换机、多层次网络隔离安全防护、网络存储、访问终端、云桌面瘦终端等国内主流新设备,其性能优良、配置齐全、安全防护性强,为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积极探索创新,自主研发民意综合调查管理平台
采用“互联网+”技术,借鉴“大数据”思维,自主研发了全国统计系统首家“社情民意综合调查管理平台”,将10种调查方式和工作管理流程集成、融合、互补,倾力打造“民意采集、工作管理、数据应用、调查培训”四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解决了调查手段单一落后、调查系统稳定性差、调查项目覆盖面窄、数据资料比较零碎、调查机制不够完善、调查管理松散杂乱等工作瓶颈。平台主要架构分内、外网两大部分共12个子系统,平台具有管理智能高效、基础支撑跃升、运行机制再造、技术应用广泛等特点,体现了工作管理网格化、结果分析多元化、绩效管理自动化、语音识别智能化、数据存储集中化、多类系统融合化等创新突破,大力提高了社情民意调查质量和工作效能,为全省乃至全国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创新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突出文化引领,融会贯通核心价值与调查理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我市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当中。通过社情民意调查这个为民服务窗口,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制度建设和民意调查全过程,并积极践行。新中心文化建设以“青岛蓝”为主题基调,将中央精神、廉政警语、核心价值、调查原则、督导理念、Logo标识等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智慧民调”文化体系,着重体现了总书记对民生民意的重视关心和殷切希望,展示了市委、市政府党群工作的桥梁纽带和延伸拓展,诠释了统计系统的调查工作和发展理念,彰显了社情民意调查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责任,着力打造政府放心、百姓认可的民生调查品牌。
(四)引入市场模式,创新建立民意调查人才培养机制
高效率的工作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用人机制上,我们创新性地运用了市场化手段,加强了人才引进和综合配置。目前,民调中心主要工作人员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市统计局抽调的在编工作人员;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招聘的派遣制大学毕业生;三是由驻青高校贫困大学生组成的兼职调查访问员队伍;四是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具有丰富社会工作经历的兼职督导人员。民调中心还与共青团青岛市委、青岛市妇联、驻青高校联合创建“青年文明号”、“巾帼三创示范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储备访员资源库近1000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和大学生访员实践情况;并坚持以工作实绩为重,建立联合考核体系,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和阳光管理,有力促进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业绩的跃升。
(五)强化品牌宣传,努力营造民意调查全民影响
近年来,我市注重加大民调工作对外宣传力度,及时组织青岛日报、财经日报、青岛电视台、半岛网、财经网等新闻媒体开展12340品牌和民调工作情况的宣传推广;提报有关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和建设情况的新闻稿件和政务信息,编辑制作了10万余字的民调宣传三折页、宣传手册、制度汇编、宣传片等资料;通过开通调查门户网站、微信网站等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增加知晓度。新中心升级搬迁后,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和青岛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领导多次莅临视察指导,均给以高度评价。在统计开放日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居民群众走进民调中心调研观摩,征求意见建议,通过介绍发展历程、演示系统平台、触摸屏自助浏览、云桌面体验查询等方式,让大家近距离、无障碍地认识、了解、关注、宣传、配合和支持青岛民调工作。
(六)落实廉政责任,严格把关民意调查数据质量
实践中,我市不断深化党对民调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坚持思想教育与从严管理并重,制度约束与正向激励并举;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坚决防范调查数据弄虚作假;树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的思想,以综合调查管理平台为载体,将调查数据质量的廉政责任落实到工作全流程和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通过建立完善一整套数据管理、质量监控、平台管理、督导核查、机房管控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在数据存储、数据安全、数据维护、数据备份、数据保密等方面严格落实专人管理、单点登录、安全隔离。实行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责任制,实现调查数据生产到结果汇总的全自动“一站式”精准服务,保障了统计调查数据“源清流洁”。对民意调查的研究设计、项目执行、技术保障、数据分析等11项工作流程进行再造、完善,加强责任落实、预测预警,积极打造“阳光管理”、“阳光调查”、“阳光为人”,为党政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统计服务,以党建成效促作风转变,以廉政建设提高数据质量。
目前,青岛市社情民意调查新体系的建设探索,在提高统计调查能力和精准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成为了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和新型智库。长征永远在路上。总书记强调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青岛市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将在国家局和省局的悉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着力打造政府民生调查新品牌,坚持全面反映社情民意,积极提供民生决策建议,全力推进统计调查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统计民调服务水平。
相关链接
第三篇:2012年教育局统计工作经验材料
加强领导 规范管理 求真务实 切实提高教育统计工作质量
**市教育局
教育统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风向标”,是领导科学决策、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多年来,我局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统计工作,把它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抓紧抓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按照上级局教育统计工作的要求,以“服务基层、服务学校、服务改革发展”为宗旨,加强了教育统计规范化建设,力求使统计数字真实、科学的反映教育发展状况,充分发挥了教育统计的参谋作用,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为教育统计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实践证明,一个单位的教育统计工作有了领导重视,教育统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就有了保证;有了领导重视,教育统计工作环境就会大为改观;有了领导重视,教育统计的职能便能充分发挥。近两年教育统计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成绩,是与我们切实加强对教育统计工作的领导与重视分不开的。在教育统计的机构设置上,教育局实行了一把手工 程,我们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秘书科、人事科、义务教育科、高中科、职业教育科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局统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系统的教育统计工作。教育局召开的每次教育统计工作专题会议、都让中小学校长参加,主管局长都亲自到会做重要讲话,让基层学校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我们还要求全市所有学校都成立了由一把手校长亲自任组长、由后勤校长、后勤主任、财会人员为成员的统计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统计的把关工作。通过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为教育统计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采取措施,大力加强教育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
教育统计工作的效果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关键。我们根据上级关于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本系统实际,我们重点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等方面狠抓了落实:
1、狠抓组织建设,为教育统计工作奠定有力的运行基础。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为了强化统计工作,我们调整充实了统计工作队伍。为了确保教育统计工作准确高效的完成,每年的统计会议后,我们都从基层学校精心挑选6、7名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专门统计队伍,负责全系统的统计工作。二是加强硬件建设。局里为教育统计组单设了两间办公室,办公设施一应俱全;配备了高档次的微机,统计经费按需划拨,实化实报,保证了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是加强基层学校统计网络建设。全市所中小学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级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共配备专兼统计人员 名,其中,并实行了学校统计负责人制。我们紧紧依托九台教育网,发挥网络的迅捷高效的功能,在全市形成了以局统计中心为核心,上联市教育局,下联基层学校的教育统计网络,形成了纵向、横向配合联动、互为一体的教育统计调查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
2、狠抓制度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
健全规范的规章制度是统计工作有章可循、顺利开展的保障。根据统计工作的职能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制定并逐步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
一是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了教育局统计主管、统计员岗位责任制,明确了基层学校统计组长、教育统计调查员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保证统计工作有人管、有人干,合力合心,规范运行。
二是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每次的教育统计期间,我们都召开两次以上的教育统计工作会议,总结前段和部署下步统计工作;组织基层学校统计员交流各学校统计运行情况,总 3 结研究统计工作;使统计人员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是健全统计报表管理及统计监督制度。对按规定程序批准的统计调查表及各种统计报表认真填报,并及时归档管理。我们要求各基层单位严格执行局里规定的报表报送时间,严格实行报表领导签字和送达签证制度。
四是完善统计资料与档案管理制度。对按规定要求上报的各种统计报表及统计资料,按统计档案规定及时归档;对各种统计原始记录,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封皮、统一标签、统一装订、统一目录、统一编号、统一保管,并达到了系统化、完整化、正规化、档案化的要求。
三、狠抓业务建设,全面做好教育统计基础工作 我们严格按照统计制度的要求,认真做好教育统计调查工作。突出抓好了基层学校数据采集、基层报表把关、基层报表审核三个方面的常规统计调查。
1、认真作好基层学校数据采集工作。
对学校统计人员布置统计工作时要求,所有数据必须要数出有据,准确无误,具有真实性。对于难以判断,把握不准的问题,及时与局里沟通,不得自行处理。学生数必须要依据学籍及各种表册,原始记录填报,与年初上交义务教育科报表数据要一致;教职工数要与人事科所提供的数据完全 相符,同时必须要与教师名册相同,学历,年龄,职称等情况与教师档案相一致。办学条件,要以真实数据为基础,如有任何变化必须写份汇报材料上报。在数据收集方面我们始终是作为统计工作当中重要的环节。
2、认真作好基层学校报表把关工作。
在学校上报统计报表时,要求学校要在本校内进行认真核对,在统计口径和报表之间各个项目对应关系要严格审核,严把数据质量关,与上年有关的数据必须要衔接。做到准确无误后由校长审核签字,加盖公章后上报。上报人员必须要谁填表,谁上报,不许任何人代替。按照局里统一安排时间及时上报。
3、认真作好基层学校报表审核工作。
学校报表报到局以后,先由抽调的统计人员进一步认真审核,无误后再由微机员接收数据,在微机上再次校验无差错后,要求上交一块软盘及一份由校长签字,加盖公章报表一份。所有学校数据接收完成后,对所有数据进行汇总,把汇总表的表与表之间平衡关系,前后数据及上年数据是否相符都一一认真核对,如有各种指标体系不符的及时与学校相勾通,在确保数据无误后,再次进行汇总。
加强统计结果的利用和管理是一项具有严肃性的工作,其中涉及各种政策,影响较大。在统计报表审核时都是经过反复又反复,多次又多次的核对,在确认所有表格平衡关系 无任何差错,再将所有汇总表送交各位局领导以及各有关科室领导审查,每年都是在各位领导对所有数据都确认同意,无任何疑义后经领导签字加盖公章后上报,体现和保证了数据质量这一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从源头和各个环节把住了数据质量关,使数出有据,符合实际,起好了统计的优质服务作用。
以上是我市在教育统计工作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我们深知,离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市教育局有关统计工作要求,明确目标,加强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教育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把工作做得更好,
第四篇:统计基层工作经验介绍)
夯实基层统计基础 集中精力抓好落实
我们××街道办事处辖9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99平方公里,辖区法人企业单位3148家,产业活动单位589家,个体户约1500余家。一直以来,我办事处本着忠于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严守秘密、服务社会的宗旨,夯实统计基础、提升统计工作水平,收到了明显成效,为辖区经济的稳步运行提供了数据依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高站位抓落实
为贯彻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意见,我街道领导高度重视,本着统计就是服务、以踏踏实实建设服务型统计为理念,及时研究设立基层统计站,建立健全统计工作网络。制定相关制度,实现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双上墙”;提供资金支持,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选调10名业务素质高、熟悉电脑操作、了解街情的人员作为街居专兼职统计员。网格化设置为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队伍建设,工作担当抓落实
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决定统计数据的质量,针对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不强等特点,街道不定期召开统计填报技巧、业务定报等业务培训,强化统计人员业
务能力。建立街居良好沟通平台,多学多听多问,上下联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解决在基层。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倡导责任胜于能力,树立甘于吃苦、敢于拼搏、有担当的大局意识,培养实事求是、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同时将统计工作与社区每月绩效考核挂钩,在规范统计数据填报、审核、汇总等流程中严格考评。“言”必行、“抓”必实,我们深刻感受到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已经根植于基层统计工作者内心。严管厚爱,大大提高了统计数据的采集速度和质量。
三、提升质量,严实结合抓落实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坚持“杜绝代报、避免拖报、减少催报”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变“等待式”统计为“主动出击式”统计,首先建立健全统计台账,在统计数据准、全、实三方面下功夫,做到上报数据有章可循、街道了解企业信息迅速便捷。深入社区、企业参与指导调查工作,从源头入手,督查数据来源的合法性、真实性,可靠性。加大审核力度,对上报统计数据的逻辑性、合理性进行严格的审核,坚持原则,对存在疑问的数据坚决不放过,确保了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
四、真抓实干,步步为营抓落实
(一)多错并举,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牢固树立经济发展带动海港区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定期路段巡查、社区日常片区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内项目进行摸排,做
到应知尽知、应统尽统;借助辖区资源,查找辖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主动与项目单位对接,不厌其烦跟踪项目进度,及时上报固投项目信息。创建服务型统计,将统计工作与企业服务相结合,大力宣传政府惠企政策,为企业搭建咨询服务平台,构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二)稳抓稳打,开展各类统计调查工作。我街居地处城市中心区,统计定报门类齐全,涉及固定资产投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调查等内容。截止目前,今年已上报各类统计报表200余份,圆满完成了各项统计任务。工作中我们秉承着严谨务实、踏实认真地工作态度,先后经历了国家住户样本单位调查、1%人口变动调查等重大入户统计工作,其中1%人口变动调查工作赢得了省级检查组的充分肯定。1%人口变动调查工作当时选中新闻里社区为样本单位,此项调查涉及3栋楼宇106户、325人,调查工作面临涉及面广、项目多、被调查人员时间不好调配等困难,我们集中精力采取了错时入户、加班加点,分头行动的工作方式,确保了调查工作的稳步开展。
(三)倒排进度,严格更新与维护名录库。辖区名录库单位数量多、位置分散,工作量大,我们落实专人负责,采取了三步走的工作模式:基层统计员定期下片到现场查看商户的进驻信息变动情况,对停业、关闭、新开业的各类企业信息进行了解;通过入户登记、电话咨询等方式每季度对库内信息进行统一核实、修改;针对不在本辖区需核实的企业,不推诿、不扯皮,查找具体位置、对应录入。工作方法的跟进,确保了名录库工作的及时更新维护和准确性。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深知今后的统计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我们将以这次大会为契机,不忘理想初心继续前进,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开拓进取,为海港区的统计工作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第五篇:2011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宁波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2012年2月1日
2011年,面对各种复杂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深入开展“三思三创”活动,全面落实“六个加快”战略,破难题、转方式、促发展、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转型加速、优势提升、民生改善”的积极态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扩大,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5.7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335.37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19.35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2︰55.5︰40.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04485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7798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分别为16177美元和12074美元)。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增速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57.6亿元,增长23.8%,增速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在地方税收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5.4%、20.6%、34.6%、12.7%。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50.7亿元,增长25.0%,增速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31.8%、27.1%、70.3%、28.9%、34.7%。在保障改善民生的同时,进一步压缩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全年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1.8%,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4.8万个,比上年增长4.1%,6.2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9万人。全年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岗位227.1万个,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登记数110.2万人次,增长13.9%。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3.6万人,高技能人才培训2.0万人,创业培训2.5万人,职业技能鉴定14.3万人,增长22.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4%。
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3%,涨幅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在6月份达到高点之后,涨幅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八大类价格呈“七升一降”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最高,上涨12.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2.4%。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6%,出厂价格上涨5.9%。房价回落态势明显,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逐月回落,10月份起出现负增长,12月同比下降1.3%。
2011年宁波主要价格分月变化趋势
二、农业、农村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190.2亿元,增长4.1%;林业11.1亿元,增长1.0%;畜牧业64.4亿元,增长5.9%;渔业128.3亿元,增长3.3%;农林牧渔服务业5.3亿元,增长7.0%。粮食播种面积151千公顷,下降0.1%,粮食总产量88.7万吨,增长1.8%。
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农村住房“两改”取得新进展,全年全市农村住房“两改”完成投资129.9亿元,开工改造建设农村住房7.8万户,完工4.8万户,完成农房改造面积653万平方米。农村环境面貌又有新变化,全年全市投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资金10.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3亿元;建设生活污水生态处理设施村80个。农民培训转型有了新推进,全年全市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11.9万人次,完成计划任务的148.3%,受训后转移就业2.4万人,转移就业率达80.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及时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调查和建档立库工作,全市现有农村实用人才9.7万人。农家乐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全年共创建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17个,累计达到108个,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12个,累计达到40个,五星级经营户3个、精品项目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2个、五星级企业1个;全年全市农家乐接待游客1191.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1.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1.6%和41.1%。年内新增全面小康村50个,累计434个。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综合质量稳步提升。全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30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3.2%。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5389.8亿元,增长1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1848.2亿元,增长17.9%,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9.7、6.2和4.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与市场实现较好衔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11607.6亿元,增长18.5%,产销率为98.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加大拓展内销力度,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中内销比重达到76.8%,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14.9亿元,下降2.0%,利税总额1151.8亿元,增长5.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为279.8分,比上年提高6.3分。工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战略性、新兴、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增长,全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435.9亿元,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8%,比上年增长19.4%,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5个百分点;大型企业竞争优势凸显,全年累计实现产值2816.9亿元,增长19.6%,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7个百分点,分别高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2.9和1.5个百分点;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242.4亿元,增长25.1%,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8.9%,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实现总产值3076.9亿元,增长20.2%,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3个百分点;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35.6亿元,增长27.8%。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1935.6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增速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169.5亿元,增长22.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240.1万平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157.7万平米。年末从业人员数93.5万人,比上年增加19.2万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97.3亿元,增长14.1%;民间投资完成1151.3亿元,增长21.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8.1%;工业投资扭转连续几年的低迷局面,完成668.7亿元,增长8.0%;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56.9亿元,增长35.8%。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中心城区共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57亿元,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快速路——机场快速干道建成投用,“五路四桥”项目圆满收官,南北环快速路全面开工建设,“两横两纵”街景整治基本完成,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工程正式启动实施。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15个地下车站全部完成主体结构封顶,18个区间隧道贯通,高架段正式开工建设,2号线一期共有16个站点和1个明挖区间进行实体施工。大力实施打通“断头路”专项行动,2011年计划完成的22条“断头路”全面贯通。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优化,年内新辟公交线路4条,优化调整22条,更新、投放公交车292辆,其中新型天然气公交车75辆,运力总规模近4千标台,空调车比例达85%。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工建设毛家坪水厂出厂管复线工程,完成白溪水库与三溪浦水库沟通工程并试通水,加快区域供水管网改造步伐,市近郊农村已有近50万群众用水与城区一样同网、同质、同价。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内河整治,完成全年35条河道整治任务,经过三年整治,城区河道水体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总磷、总氮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40%、21%和18%,河水黑臭现象基本消除。
五、国内贸易、旅游、会展
贸易市场持续走旺。商品市场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实现商品销售总额为939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消费品市场迈上新台阶,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达到2018.9亿元,增长18.4%,其中农村消费市场完成零售额442.7亿元,增长14.9%;批发业完成132.6亿元,增长54.6%;零售业完成1701.7亿元,增长16.5%;住宿业完成30.4亿元,增长9.0%;餐饮业完成154.1亿元,增长18.1%。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9.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7.7%,金银珠宝类增长35.8%。
旅游业实现新突破。全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百万人次,达到107.4万人次,增长12.8%;旅游外汇收入6.5亿美元,增长10.8%;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五千万人次,达到5180.8万人次,增长12.0%;国内旅游收入708.7亿元,增长16.1%。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90家,其中五星级18家;4A以上旅游景区24处,其中5A级1处。
会展水平日趋提升。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220个,比上年增长20%,展览总面积达117.8万平方米。专业会展场馆举办展会活动76个,县级以上举办商务性会议(论坛)84个,举办节庆活动60个。
六、对外经济、合作交流
开放优势继续巩固。全年全市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98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出口608.3亿美元,增长17.1%;进口373.6亿美元,增长20.6%。口岸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004.4亿美元,增长24.2%。新增外贸经营备案登记企业2635家,累计17321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2010家。民营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出口额增长20.9%,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达54.0%,进口额增长24.0%,占全市进口总额比重达44.6%,拉动全市进口增长10.4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5.2%和3.7%。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732.4亿美元,增长21.7%,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88.2亿美元,增长7.0%。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5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0%,增速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20.9%,增速同比提高1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新批项目206个,实到外资15.3亿美元,增长119.8%,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9.0亿美元,增长119.5%;全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达到54.4%,同比提高24.5个百分点。
对外合作稳步推进。全年全市完成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1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10.8亿美元,增长12.2%。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185家,项目总投资额12.0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1.1亿美元,增长112.0%。
服务外包迅猛增长。全年全市服务外包合同总额85.6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60.9亿元;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8亿美元,增长40.1%,完成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8亿美元。年末服务外包企业达608家,从业人员2.6万人。
对内合作进展顺利。全年全市实际引进内资530亿元,引进重点机构320个,引进优质项目132个,比上年分别增长122.4%、36.2%和9.1%。新增山海协作项目56个,到位资金17.9亿元;完成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项目77个,总投资165亿元,浙东经济区合作项目10多个、总投资额7亿元,与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合作项目81个、协议资金351.6亿元;援助贵州、万州、云和项目302个、资金7763.3万元。分别在青岛、长春、南昌成功举办了“宁波周”系列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了第十四届“渝洽会”、第十五届“西洽会”、第十二届“西博会”、第十七届“郑交会”等国内重要展会。
七、港口、交通
港口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完成4.3亿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3亿吨,增长13.3%;主要货类“二升一降”,煤炭完成6560.0万吨,增长7.2%,原油完成6470.6万吨,增长4.2%,铁矿石完成7173.4万吨,下降3.1%。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451.2万标准箱,增长11.6%,稳居大陆港口第3位,世界港口第6位。不断优化航线布局,年末集装箱航线总数达236条,其中远洋干线126条,近洋支线58条,内支线20条,内贸线32条,月均航班1249班,最高月航班1464班,航线总数和月均航班分别比上年增长8条和96班。
交通基建全面推进。全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205.6亿元,比上年增长6.7%。绕城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一环五射高速公路建成,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和穿山疏港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一批干线公路建成通车,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0455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06.5公里/百平方公里,新增公路里程25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2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09公里。杭甬客专宁波段铺轨全部完成,预计2012年可以正式通车,铁路宁波南站改建工程、北站迁建等工程继续全力推进。码头泊位建设硕果累累,建成大榭实华二期45万吨级油码头、光明通用码头(3个泊位)、大榭烟台万华2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等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2170万吨/年。
全社会运输量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货运量3.1亿吨,货物周转量1955.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8.2%和24.3%,其中水路货运量1.4亿吨,货物周转量1688.5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2.3%和27.1%;铁路货物发送量2168.9万吨,增长5.3%。机场货邮吞吐量8.5万吨,增长5.1%;公路货运量1.5亿吨,货物周转量281.5亿吨公里,分别增长5.1%和15.0%。全社会客运量2.8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38.3亿人公里,分别增长0.5%和6.0%,其中民航旅客吞吐量501.4万人次,增长11.0%。
八、金融、证券、保险
金融业稳健运行。年内存贷款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659.3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0435.9亿元,增长9.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676.8亿元,增长13.4%。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大幅回落,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016.2亿元,增长1.3%,比上年回落25.3个百分点。全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2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1%。不良贷款率为0.89%,比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年内新增银行业金融机构9家,年末全辖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58家,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大型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城市商业银行9家,邮储银行1家,外资银行5家,城市信用社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9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2家,非银行金融机构3家。
证券市场低迷。全年全市证券成交总额15568.3亿元,比上年下降15.5%。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13880.7亿元,下降22.2%;权证成交106.1亿元,下降79.5%。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79.5亿元,下降48.3%。期货代理交易量2173.7万手,代理交易额26275.3亿元,分别下降40.8%和33.3%。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89.1万户,增长8.6%。年内新增证券营业部1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分公司1家、期货营业部8家,年末全市共有58家证券营业部,2家证券公司分公司,1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1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分公司,1家期货公司和27家期货营业部。年内新增上市公司6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8家,新增10家企业向证监会上报IPO申请材料,通过IPO实现融资49.1亿元。
保险业务较快发展。全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产险保费收入77.3亿元,增长16.8%,人身险保费收入71.3亿元,增长16.0%。赔款和给付支出48.2亿元,增长30.7%,其中产险赔付支出37.5亿元,增长36.5%;寿险赔付支出10.7亿元,增长13.8%。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保险互助社——慈溪市龙山镇伏龙农村保险互助社,规范市场秩序,大力推动了寿险承保服务监督卡和销售误导有奖举报制度的试点,保险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的能力和作用进一步发挥。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年内引进了中物院宁波工业技术工程研究院、国家安科院华东分院、同济大学宁波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创新研究机构,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面建成投用,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全年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8%。全年全市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26项,其中一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79项,其中一等奖9项;年内全市4个项目正式列入2011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重点项目,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90万元,重大、重点项目补助资金额度为我市历年之最。全年专利申请量47582件,授权量37342件,比上年分别增长80.2%和43.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625件,增长34.4%。全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1家,省级企业工程中心8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6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2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新认定市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家,新增市级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2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国家地方产学研战略联盟1家;新认定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15家,认定星火示范基地17家,农村科技示范村镇8家。年末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76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302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74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7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和创新型企业13家,省级创新型示范和创新型试点企业41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20家。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68所,在校学生133.1万人,教职工9.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5万人;全日制民办中小学(幼儿园)1050所,在校(园)生29.3万人,占全市全日制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园)生数的31%。在甬高校16所,在校生19.3万人,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近14.5万人,本专科在校生比为60︰40,在读研究生达到6282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57所,在校生82783人;学前三年幼儿纯入园率保持在99%以上,义务教育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保持在100%和9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保持在98%以上。全年完成企业职工培训项目7万人,优秀农民赴高校进修240人,完成成人中专、“双证制”成人高中和农村预备劳动力教育招收新生1万人,毕业9000余人,创建学习型社区60个。
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推进。全年全市新增各类人才18.8万人,年末全市人才总量109.1万人,比上年增长20.7%。加快国外智力开发进度,引进外国专家812人次,完成合作项目103项;加大“双高”型人才开发力度,择优选拔首批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人选600名,评选首批市级企业技术创新团队40个,资助企业培养创新团队骨干人才147名;加大平台载体建设投入,设立首批企业专家工作室21个、博士后工作扶持单位8家以及国家高新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选拔表彰市突出贡献专家30名、优秀留学人才10名、优秀大学生创业新秀10名,推荐入选省151第三层次人选38名、151人才工程导师人选17名,入选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省首席技师5名、省钱江技能大奖1名。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惠民行动广泛开展。持续打造“天然舞台”、“天一讲堂”、“天下汇”等公共文化“天字”系列服务平台,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文物展览415场、公益讲座519场、公益性培训3000场、高雅艺术演出546场、公共文化活动5431场、送戏下乡2850场、送电影下乡25018场。甬剧《宁波大哥》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中国宁波网《对话》栏目和宁波电视台专题《来吧,来吧》分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28届长篇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广播连续剧《镇海雄关》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剧专家金奖。全市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益文化场馆免费开放,10个文化馆被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馆称号,鄞州区、慈溪市分别被公布为全国、全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5个乡镇(街道)被授予浙江省文化强镇。全市新公布文物保护单位218处、文物保护点530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6项,新增36处省级文保单位,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处大运河遗产列入申遗预备名单。承办了第五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宁波),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宁波农民(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电影节、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第11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台湾·浙江宁波文化节、第四届海外文化周等重大文化活动,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赴香港、广州演出。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实有病床2.7万张,拥有专业卫生人员5.3万人,卫生技术人员4.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1.8万人,注册护士1.6万人。按户籍人口统计,每千人床位数、卫技人员数、执业医师(含助理)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4.7张、8.0人、3.2人和2.8人。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工作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51家,建成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6家,创建率达83.44%,居全省首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合人数为311.6万,参合率达97.59%,人均筹资水平从2010年的344.5元增加到2011年的396元。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切实抓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9.79%,全市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2.43/10万,婴儿死亡率3.2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49%。,均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无偿献血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无偿献血65955人次,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为103.4%,继续保持我市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的目标。
体育强市建设稳步推进。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年内创建“小康体育村”100个,推动9个乡镇(街道)、1个街道、32个社区参加了省体育强镇、体育先进街道、社区的创建工作,更新城市社区健身路径119条,新建村落健身路径490.5条,建成各类球场350个,年末全市行政村健身路径覆盖率和体育设施拥有率都达到了100%。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成功举办第十六届市运会,推动了基层业余训练,参赛七城会成绩喜人,勇夺8枚金牌、7枚银牌、6枚铜牌,团体总分达到253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都创造了宁波参加城运会新的历史。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全年全市共举办了53项全国性赛事和活动,体育彩票销量达10.5亿元,创历史新高。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组织
人口增长适度。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76.4万人,比上年增长4.04%。,其中市区人口224.7万人。人口出生率8.01%。,人口死亡率6.05%。,人口自然增长率1.96%。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58元,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518元,增长1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2.12︰1缩小为2011年的2.06︰1。全市收入最高的20%市区居民家庭与收入最低的20%市区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010年的5.71︰1上升到了2011年的5.93︰1;收入最高的20%农村居民家庭与收入最低的20%农村居民家庭的纯收入之比从2010年的4.34︰1下降到了2011年的3.96︰1。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779元,增长12.1%,恩格尔系数为37.7%,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53元,增长14.9%,恩格尔系数为43.6%,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
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34.4万人、305.0万人、253.4万人、200.6万人和214.7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净增50.9万人、23.7万人、15.2万人、14.4万人和13.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地区的参保人数达到118.2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56.6万人,重点参保率升至85.7%。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五大社会保险人数为156.8万人,比上年增长15.2%。
民生保障基础不断强化。低保对象动态管理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城乡低保48886户72983人,支出低保资金2.07亿元。全市农村五保对象5398人,集中供养人数5214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6.59%,城镇”三无”对象1217人,集中供养人数1217人,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年内新增床位1600张,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05个,床位30700张,在院老人数15034人。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全市累计安排财政资金23.8亿元,全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90.6万平米、24045套,超过上两年总和(2009年为75万平米、2010年为108.4万平米),其中公共租赁住房72万平米、11326套;建成各类保障性房源74.2万平米,其中推出销售3475套;新增廉租住房保障户数2997户;完成老小区整治71个(348.2万平米);中心城区完成非成套改造2.55万平米,各项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慈善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市县两级慈善机构善款募集4.5亿元,救助支出3.5亿元,受助困难群众29.0万人次。至2011年底,全市慈善机构累计募集达29.9亿元,救助支出19.8亿元,受助135万人次。全年共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80余次,参加服务的义工1000余人次,服务时间累计达1500小时。
社会组织体系稳定。年末全市共有6个区、2个县、3个县级市、78个镇、11个乡、63个街道办事处、626个社区和居民委员会、2569个村民委员会。
十二、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重大突破,开展中心城区无燃煤区建设工作,年内实际完成235台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的淘汰任务,为计划的152.6%,江东、海曙成为全市首批“禁燃区”建成区域;深入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和油气回收工作,严格管理外地国Ⅲ标准以下机动车转入,全年全市完成382座加油站,6座油库和140辆油罐车的改造工作,超过年初确定的完成300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目标。全市102个水源地全部建成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优化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体系,镇海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炉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鄞州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沼气发电项目正式投产并顺利并网发电。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宁波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新周污水处理厂一期已投入运行并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24万吨。加强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监管,市区餐厨垃圾收集率达8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建成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4个,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8个,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25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96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平安宁波”建设进展良好。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持续稳定态势,全年全市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4.2%,死亡人数下降3.9%,直接经济损失下降9.1%(连续七年年实现“负增长”);全年共发生较大事故5起,造成23人死亡(失踪),为近十年最低;工矿商贸和消防领域未发生较大事故,道路交通四项指标全面下降,内河水上交通继续保持“零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加大药械市场监管力度,全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4268人次,检查单位8961家,受理举报投诉3796件,立案562件,结案545件,罚没款合计840.28万元,3起案件移送公安,发现违法发布药械保健食品广告300个,其中移送工商262个,给予行政告诫38个;深化食品安全源头控制,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全年完成食品定量检验43383批次,为全年任务总量的108.5%。全年全市共受理群众来信总量4285件,来访总量31847人次,比上年分别下降47.3%和8.6%,接待群众集体上访17933人次,下降6.6%,近几年信访办结率均保持在95%以上。全年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事纠纷127927件,调解成功126154件,成功率达98.6%,防止民间纠纷引起的自杀36件、55人次;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数233件、820人次。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
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
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
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