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局长维稳治理年度述职
局长维稳治理年度述职
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为和谐平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是我的述职报告:
一、思想上始终绷紧“维护稳定”这根弦,坚持稳定压倒一切
广播电视局是全县治安重点保护单位,作为一把手,我在思想上始终高度重视综治维稳工作,始终坚持把综治和政法维稳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健全领导机构。年初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安排综治政法维稳工作,落实一把手负责责任制,落实综治政法维稳工作人员、制度、措施、责任和奖惩办法,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局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局台各股室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局机关先后重新组建了护楼护院队、反恐工作领导小组、安全播出大队、预防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为综治政法维稳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健全研究综治维稳工作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的综治工作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综治工作专题研究会,及时解决整改本单位综治及维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将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强综治工作经费保障。今年以来累计投入综治工作经费近3万元,先后在机关设置了监控摄像头,在财务室、制作室、设备库房落实了技防物防措施,办公楼窗外安装了不锈钢防护网,楼道及重要部门安装了推拉防护门;购置了11台消防灭火器,配备在重点部位和要害部门,确定专人负责管理和使用。
二、行动上始终着眼“确保平安”这条线,切实加大平安创建力度
一是狠抓教育。利用职工学习例会、工作安排调度会、黑板报、宣传标语等形式经常部署安排综治政法维稳工作,加强对全体职工及其家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维护稳定的教育管理,先后对机关财务人员、驾驶员、值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27人次。使每个部门、每个职工及相关人员明确年度目标任务、综治政法维稳工作、平安创建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和加强综治政法维稳工作。二是先后多次对局台办公楼、制作室、财务室、家属楼等重点工作生活部位进行安全排查,对制作播出环节、办公楼卫生间、机关用水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全面整改,同门面房承租户及院内外来住户逐一签订安全责任合同,对安全生产重点部位加强了人员配备,强化安全措施。
三是信访案件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班子成员,确定专人负责具体解决;同时重新修订了“村村通”工程施工、工程检修安全规则,坚持做到全程服务、安全服务、周到服务,强化对“村村通”及基建工程施工前的工程勘测可行性论证、方案报批管理,认真签订安全施工责任合同,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和竣工验收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实行工作失误追究制度。
四是建立健全了门卫制度、巡逻制度县局先后修订完善了《财务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其他各类制度21个,坚持用制度来约束职工行为,用奖惩兑现目标责任书,确保了工作正常进展。同门面房承租户及院内外来住户逐一签订安全责任合同,对安全生产重点部位加强了人员配备,强化安全措施。
三、效果上始终紧扣“安全播出,平安稳定”这个点,力求综治维稳取得实效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部门的命脉。无论工作做得再多,人、财、物投入再大,能否取得实效能否确保节目安全播出始终是衡量工作成绩的首要标准、落脚点。我局紧扣“安全播出,平安稳定”这个落脚点,扎实工作,力求综治维稳工作取得实效。一是“五五”普法深入开展。突出加强以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为重点的学法用法,着力提高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坚持执行每2月一次的学法制度,积极组织行政执法人员法制参加市、县学习培训。从年初开始,利用“科技宣传周”、“三下乡”等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和科技下乡宣传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宣传广电法规和依法行政法律法规。
二是行业管理扎实推进。今年来共制定印发安全播出安全生产文件5个,配合县公安、工商等部门进行集中整治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销售市场专项行动4次,收缴非法经营销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280台(套),有效开展打击私接乱串、破坏广电传输设施的案件90余人次。
三是综治基础不断夯实。我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强化安全播出制度建设和责任落实工作,有效地杜绝了各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县广播电视台和兑山转播台制定了《节目播出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和《安全播出应急预案》,落实值班人员责任,进行反复演练;制作播出机房重新修订了值机人员岗位责任,对节目的播前、播中、播后和收视情况实行分时段把关、全程监测,从时段、责任等环节强化了责任;广播电视台节目播出实行总编负责制,由技术播出部、社会事业股双重监测监控,新闻部、专题部对各种播发稿件实行领导签发制度,确保了宣传质量和节目播出效果。
对地处偏远农村的“村村通”设备,由县局村村通办公室负责技术服务和行业管理,逐一签订安全播出目标责任书,落实安全播出责任。
综治工作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全体同志的不懈努力,我们在综治政法维稳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确保了机关工作的安定和团结,确保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为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和谐氛围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和好评,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努力为我县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和构建平安洛南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综治维稳局长述职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述职报告
这两年来,我在县委、县综治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财政发展”为己任,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单位活动,大力强化整体联动防范工程,深入发动职工群众参与群防群治,扎实推进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各项工作,使整个财政系统呈现出了政治稳定、人心稳定、干部职工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较好地履行了“为官一任,平安一方”的政治责任。现结合实际,作如下述职:
一、思想上重视,坚持将稳定工作放在首位
作为一局之长,我在思想上始终高度重视综治工作,深刻认识到“稳定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平安是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和内心所愿。”因此,我始终坚持把综治和平安创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健全综治工作领导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对本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县综治委的要求和本局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治保和调解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的成员。作为局 “一把手”,对于综治工作,我坚持亲自抓负总责,坚持把综治工作于行政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同时,挑选政治坚定、熟悉业务、甘于奉献、年富力强的同志充实到综治领导机构
中,配齐配强了领导班子及工作队伍;二是健全研究综治维稳工作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本单位综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结合实际出台新对策、新举措;三是健全综治日常工作制度。局党委将综治工作列为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实行逐项考核计分与奖金挂钩,分解落实工作目标及工作责任,并与下属各股室分别签订了“综治维稳目标责任状”。局综治维稳办积极预防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正确处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及时调处内部纠纷,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工作,整合整体联动防范工程,组建兼职治安防范队伍,平安建设成绩显著,职工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四是认真开展法制宣传。定期组织开展全局法制教育,多次举办全县会计人员法律法规培训,为我县财政资金安全打好基础。五是切实加强内部安全稳定工作。一是加强门卫管理,二是完善了防火防盗设施,三是加强出租房屋管理,四是坚持节假日期间领导带班制度。由于措施得力,管理规范,今年以来全局没有发生一例集体上访事件,干部职工没有一人参邪教组织活动,没有一起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二、行动上始终着眼“确保平安”这条线,切实加大平安创建力度
“为官一任,平安一方”,这是党和政府交给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职责。我局党委班子成员高度统一了思想,为真正做好平安创建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排查
影响稳定的各类隐患,并召开专题分析处理会议,针对问题提出工作预案,严格落实目标责任。
综治工作是维护社会、整治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个人在这方面十分重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领导水平的提高,一向是严格地要求自己,尽最大努力争取把综治工作做好。通过全局人员努力,在综治和平安创建方面,我局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县综治委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决定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力争创继续建成为“平安单位”和“县级综治先进单位”。
第三篇:维稳与治理
从管理到治理:地方政府维稳职能的失衡与矫正
徐铜柱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转型时期以维稳为重心的政府管理职能呈现失衡状态,即维稳工作的泛化导致社会治理责任的弱化、维稳目标的强化导致公共利益目标的淡化、维稳的高成本导致社会治理能力降低、维稳责任与权力资源之间的错位等等。当前应以治理为目标对政府管理职能予以矫正,职能结构上从维稳职能为主转向各职能平衡发展;职能关系上从职能交叉向责权统一转型;职能主体上从单一政府管理向多元合作治理转变;职能环境上培育公民社会以增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关键词:维稳;治理;政府管理;管理职能
中图分类号: D0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新的全面的部署,特别是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目标,这不仅为解决当前一系列社会问题、转型政府管理体制、提升政府社会治理水平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政府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由于社会转型时期许多矛盾的显现,使政府不得不把维稳作为重中之重的职能加以重视和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维稳体制。不可否认现有的维稳体制对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把一些公众维权、宗教信仰、征地拆迁等问题政治化、扩大化,导致矛盾激化。其实,这些大多是社会问题,可通过社会治理来解决。社会治理要求创新政府管理,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创造良好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一目标的实现单靠维稳职能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更广泛更全面的政府职能的落实。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宁可将主要精力花在维持暂时的表面的刚性维稳工作上,而不愿去研究解决具有深层次的能解决矛盾根本问题的治理之道,导致基层政府政府管理水平的低效,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基层政府社会治理责任的错位与缺失。
一、以维稳为重心的政府管理职能重心失衡
社会稳定作为社会治理中具有特殊性的内容,其意义和作用往往被人们给予更大关注。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政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治理与维稳的关
————————————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0课题《民族地区基层政府领导力与社会稳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GM-2010-042)。作者简介:徐铜柱(1971-),男,湖北巴东人,湖北民族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esxutongzhu@163.com 系,有的甚至将社会治理等同于维稳,并将大量的人、财、物力用于单纯的维稳工作,忽视了具有根本性的社会治理责任的践行,导致政府管理中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责任与维稳责任的严重失衡。一方面,从政府视角看,政府维“稳”成本不断增大,公安、武警参与频度高,这种以国家强制力为主的刚性“维稳”方式目前已面临着“愈维稳愈不稳”的状态,其实际效果也日益受到挑战;从公民的视角看,以维权为目标的泄愤、械斗和骚乱等极端形式的群体性事件却频频发生,这种以“争利”为目标,以非直接性矛盾冲突为表现形式的中国式“维权”行动经常处于非制度化和无序的状态。[1] 可见,这种以维稳为重心的政府管理职能出现系列失衡状态:
1、维稳工作的泛化导致社会治理责任的弱化
当前,维稳工作涉及面广,包括治安管理、社会矛盾化解、信访总量控制、外来人口管理、社会舆情引导、突发事件处置等一系列工作,许多一般性的利益纠纷、公众的维权活动等都纳入其中,导致基层政府维稳任务繁重。社会治理绩效取决于政府组织功能发挥的程度,政府管理绩效是社会治理绩效的基础和保障。在“稳定压倒一切”、“维稳是第一责任”的政治使命下,政府的维稳模式呈现出一种压力型维稳模式,基层政府迫于上级政府的维稳要求,对本辖区内的任何矛盾都高度紧张,害怕被“一票否决”,形成一种社会不稳定的恐惧症。在这种压力型的维稳模式下,公众的一些常规的矛盾纠纷会被放大成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公民的一些正常的合理的维权行动会被认定为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以某市对不稳定因素的重点问题进行排查时列举事项为例:
A村村民因铁路建设征地补偿太低、搬迁小区建设滞后等问题多次群体上访;B村凤凰商住小区因拆迁补偿、施工噪音污染、居民小区生活垃圾清运、人行通道建设及采光等问题,多次引发附近村民集体上访和阻工;C村100多户村民因高速公路人行通道设计不合理(种地要绕道,最远的达4公里以上),造成生活、生产不便,集体上访。如此等等。
可以说,上述问题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会民生问题,丝毫不涉及到意识形态和政治图谋,与社会稳定无关。当然,地方政府如果对公众多次反映的诉求处理不及时,导致公众采取极端手段抵制政府的不作为就是另外的性质了。一些基层领导把社会稳定理解为一种没有任何冲突和矛盾的绝对的静态稳定,为了实现这种静态的稳定,他们不能用“平常心”看待社会冲突,为了所谓的维稳不惜一切代价,经常运用公安、武警等力量强力维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基层政府努力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维稳思路,一旦发现有越级上访等现象,就会采取如截访、罚款、殴打、拘留、“被精神病”、以至于公然在北京雇佣私人保安公司开设“黑监狱”等手段压制上访群众,严重侵犯了公众的各种合法权益,甚至造成上访群众人身和精神的巨大伤害。[2]这种带有很强政治色彩的压力型维稳模式导致地方政府忙于控制表面矛盾而忽视其正常的社会治理职责,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弱化,大量的社会民生问题、管理问题、经济问题、法律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责任的严重缺 失,反而为新的矛盾埋下了安全隐患。
2、维稳目标的强化导致公共利益目标的淡化
地方政府的维稳工作被上级政府列入“一票否决”的范畴,将维稳成效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这事实上为地方政府在政府管理的目标重心上提供了选择的依据。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考核政府政绩、决定官员升迁的主体在理论上是人民,而实际是上级政府和领导,这就是许多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唯上不唯下”的真正原因。《人民论坛》杂志社专门就地方政府维稳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者中高达 70%的人认为“维稳目的异化,只保自己官帽,不管群众疾苦”。[3] 这一结果说明地方政府重政绩考核目标轻公共利益目标。从公共治理角度看,维稳的根本目的应在于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创造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最大限度的实现民生幸福。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现实考量面前和“一票否决”的考评压力下,地方政府维稳的目标就会变为短期性或临时性,任何不稳定因素只要不在本届任期内爆发就是政绩。由此带来的诸如“花钱买平安”、“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等观念和行为大有空间。相反,地方政府作为最大的公共组织,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理应为公众服务,把公众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而不是把政绩作为首选。可是维稳目标的过度强化使得地方政府实现社会公共目标的动力不足,不愿去想办法解决没有具体衡量指标的民生问题,公共利益目标被淡化。
3、维稳的高成本导致社会治理能力降低 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压力型维稳方式产生于特殊背景下,虽然对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高成本的权宜式维稳,治标不治本。维稳成本主要表现在公共安全的支出上,一般用于维稳机构和人员、防范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维稳基金”的各项开支等。近年来,地方维稳成本急剧攀升,增速超过其他公益性事业的增长速度。例如,2000-2006年间,(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武警部队支出)平均年增长率达26%,高于同一时期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年增长率(分别为 17%和 19%)。从2007 年开始,全国财政支出决算将“公共安全”单列出来。2009 年全国用于公共安全的财政支出达4744.9 亿元,比上年增加 16.5%。2010 年“用于内部保安的预算达人民币5140 亿元。公共安全财政支出增加8.9%,实际金额亦与国防开支相差无几。”[4]到2011年则首次超过了国防开支。以上数据显示,大量的财政经费作为政府维稳的常规性支出,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有些地方一个上访户几乎要拖垮一个乡政府,这足以表明维稳成本对地方政府的巨大压力。尽管如此,这种维稳还只是权宜之计,很多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维稳责任与社会治理责任的重心发生位移,以“善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治理难以有效推进。维稳功能一枝独秀,地方政府的其他政府管理能力(如民生问题、利益协调、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等)受其影响严重不足,导致整个社会治理能力降低。
4、维稳责任与权力、资源占有的关系失衡
在现行体制下,“维稳”压力往往被科层体制传递到其最末端——基层的政府(乡镇政府)和“准政府”(村委会、居委会),相对于上级政府来讲,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确实占有“信息优势”,熟悉维稳对象,能够较快了解具体情况,但从制度上看,位于科层制最低端的他们又具有明显的“权力劣势”,即他们的决策权和可调动的资源却有十分有限,甚至已有“碎片化”的倾向:一是横向之间的碎裂,比如垂直管理部门分割了县、乡两级政权的部分社会治理权;二是纵向之间的碎裂,比如基层决策权的有限,一旦出了矛盾,乡镇政府一般只是控制局面,尽力防止事态扩大,至于如何处理、如何定性、如何赔偿等问题都得等上级政府的指示。[5] 正因为如此,有近四成的受调查官员发出“因体制、机制问题,地方官员常常两头受气”的感慨。[6] 可见,作为政府管理重要内容的维稳工作,地方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责任的分解与资源的配置上又存在严重的失衡与错位。地方政府作为维稳的责任主体,维稳责任无限大而掌握的资源和决策权又无限小,地方政府的维稳困境由此可见。
二、以治理为目标的政府管理职能的矫正
1、职能结构:从维稳重心转向各职能平衡发展
地方政府的职能结构一般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生态职能等五个方面。社会转型时期,随着许多固有矛盾的凸显,与政治职能相关的维稳职能被提到特别的高度。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这些职能应该是相对平衡地向前发展,也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全面进步。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地方政府在对待相关职能上认识存在偏颇,即重经济、维稳职能轻社会、文化、生态等职能,经济、维稳职能挤压其他相关职能,甚至出现“经济中心主义”、“维稳职能一枝独秀”的状况,致使政府职能得不到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地方政府过分重视经济和维稳,其他职能难以有效发挥,特别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民生性的社会需求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的恶性循环,这就是有关专家指出的“越位越不稳”的怪圈。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问题,政府管理创新必须从重新构建政府职能结构着手方能跳出上述的循环之路。面对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地方政府应重新认识政府职能,科学界定职能界限,特别是处理好维护社会稳定职能与其他政府管理职能的关系。具体要求:一是高度重视经济、维稳以外的其他职能。政府职能的配置和运行应以社会需要为原则,这就决定了政府职能的宗旨是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7]因此,政府应强化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社会公用事业、社会治安、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职能,从过分偏重经济、维稳的职能结构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平衡发展的职能结构转变,使政府职能真正回归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上来。地方政府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化解社会矛盾,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而不是单方面 就维稳而维稳。二是改变政绩评价标准。标准就是指挥棒,改变政绩标准是优化职能结构的思想前提。根据十八大精神,应将社会、生态等职能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进而加重这些相关职能的比重,确保地方政府的职能结构不断优化。
2、职能关系:从职能交叉向责权统一转变
(1)理顺政府内部职能交叉关系。社会治理需要政府各部门责权明确,通力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内部各部门职责交叉常常导致职责不清、争功诿过、效率低下、协调困难等诸多问题。责任不清就无法负责,责任不清也就难以追责,从而成为责任政府建设的体制障碍。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为例: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被划分为食品加工、食品流通、食品消费等环节,并分别由三个不同的部门实行监管,不仅如此,整个食品监管环节还涉及到农业、林业、工商、质检、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众多部门,他们都对食品安全负有责任,职能重叠交叉,出了问题担责意识淡薄,且都有卸责之对象。多个部门管理同一个问题,造成资源浪费,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能降低。因此,理顺政府部门内部的职责关系是责任政府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有效突破口。当前,应借改革的东风,按照推行“大部制”的方略,将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明确责权关系,减少部门之间职责交错的事项,变部门之间“扯皮”为部门合作。
(2)理顺重点职能与权力配置不平衡关系。政府职能重点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局势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才能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否则就会钳制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目前一些职能在政府整个职能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明显提高,这就要求对相应的权力配置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其具有顺畅的关系和发挥作用的空间。然而,一些新的职能重心没能获得与之同步的权力配置,导致许多职能得不到很好地履行。例如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已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现实中对环境的管理“部门分散、地方分割、条块分离”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中央政府监督与调控不到位,难以保证严格执法,难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再比如,海洋战略与管理地位日益突出,而政府在海洋管理领域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管理海洋的部门多达18个,导致对海洋权益、安全、资源、环境等国家核心利益问题缺乏整体规划,对海上的执法监督管理不力。[8] 如此等等。解决的办法就是整合职能相似的部门,重新配置权力结构,赋予像环保部门等重点职能机构更大的权力,增强其治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3、职能主体:从单一政府管理向多元合作治理转变
当前政府管理之所以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社会转型时期呈现出一系列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加剧、犯罪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差异凸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越来越明显。面对各类凸显的社会问题,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有事甚至无能为力。正如 托克维尔所说:“不管它(政府)如何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9] 诚然,地方政府的能力有限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要求有更多的主体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来,包括公民、非政府组织、企业、行业协会等等,政府在其中再不是唯一的决策者,只是治理主体的一员,与其他主体在不断沟通、协商、谈判、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在多中心合作治理格局中,多元主体虽然没有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但也并非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必须遵守相关法律和行业规章,建立合作治理机制。
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机制,当前首要的任务是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往的全能政府是政府包办企业和社会所有的事情,政府愿怎么办就怎么办,企业和社会没有自主权。实践证明,这种“强政府、弱社会”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社会治理的要求,特别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和“治理”与“善治”理论的弘扬和践行,政府与其他市场主体通过合作、共治的方式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已成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管理模式。当前,重新调整地方政府的权力配置,把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调整市场主体的关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要求政府主动向市场、社会放权,让它们有相应的自由和空间管理自己内部事务,政府只进行引导和监督。对某些社会问题如社区建设、社区治安、环境保护等可通过协调机制实行合作、共管,政府在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社区等公共组织(第三部门)负责具体的人员和制度落实。实践证明,这种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共治的关系,已经成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一种主要机制和制度安排,成为实现政府社会治理的目标的重要力量。
4、职能环境:培育公民社会以增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正确处理好政府和社会关系,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10]培育公民社会可以减缓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所谓公民社会,俞可平认为,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具体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公益组织、行业协会、利益团体、社区服务组织、公民互助组织等公民自发形成的组合。公民社会是介于政府(第一部门)与企业(第二部门)之间的“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11]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公民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人民普遍对现代国家(政府)和社会(公民)之间关系的三点共识:其一,社会是国家存在的基础,政府只是来自社会不同力量的公共选择。其二,现代政府不是“全能”政府,而是“有限”政府,政府运用公共 财力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公共需求。其三,社会中各类分散的社会资源需要进行整合才能发挥其作用的现实需要。公众愿意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12] 以上三点共识回答了公民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的认同。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公民社会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开启了新一轮政府改革的步伐,为公民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治背景。具体要求:
(1)树立和强化公民意识。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把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13] 地方政府应率先树立公民意识的理念,尊重社会组织的权利,给他们创造对话机制,使他们有渠道参与政府的相关活动,为决策建言献策。比如政府吸纳非政府组织的人员加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策咨询团等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反映群众诉求、扩大公众参与方面的积极作用。政府通过引导公民意识及其活动,营造公民社会文化氛围,使每个公民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愿意主动承担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制定和完善公民社会的法律法规。由于公民社会在我国的发展水平还不高,相关的法律制度还很滞后或不完善,对许多社会组织的发展产生制约。比如注册困难,许多民间组织得不到注册,是因为规定要有“业务主管单位”,找不到“挂靠单位”(“婆家”)就不能注册,导致大量民间组织不得已而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再比如参与困难。一些社会组织想为政府建言献策,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渠道而“爱莫能助”。政府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制体系。一方面,对现有法律进行清理,把过时的废除,该修改的修改,该合并的合并。另一方面,尽快制定一部统一的法律管理民间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在地位、途径、注册、运行、监管、评价等方面有法可依,扭转目前管理无序的状态,促进公民社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3)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引导与资助。社会组织的发展既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又为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对一些民间实力较强、信誉较好的社会组织的发展给予资助,让这些组织完成一些公益事业,为政府分担压力。资助的方式可视情况而定,比如直接拨款,但要伴随相应的任务(理论研究、课题调研等);政府运用合同管理手段,通过政府招标的形式,将政府的某些公共服务以合同外包的方式承包给资质较好的社会民间组织,这些民间组织既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又能帮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发挥社会民间组织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郭根,吴婧.地方政府的维稳“悖论"与化解之道[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1)[2]唐皇凤.“中国式”维稳:困境与超越[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3]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借“维稳”名义不作为乱作为“较严重”[J],人民论坛,2010(9)
[4]张荆红.“维权”与“维稳”的高成本困局——对中国维稳现状的审视与建议[J],理论与改革,2011(3)
[5]消解“怨气”要有新思维.学者应星点评公民维权与社会心态[J],(新京报评论周刊),2011年6月11日
[6]王慧.官场中的维稳烦恼[J],领导文萃,2010年12月(下)[7]汤法远.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政府管理职能结构分析[J],天水行政学院,2009(4)[8]李军鹏.大部制改革需要解决的六大重点问题[J],改革内参,2013年,综合第8期 [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0-101页 [10]人民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EB],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13.html [1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06)[12]陆学艺.中国社会建设与政府管理:对话与争鸣[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260-261页
[1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11688.htm
联系方式:
联系人:徐铜柱
电话:***
邮箱:esxutongzhu@163.com
地址:湖北省恩施市.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445000)
第四篇:计生局长综治维稳工作述职报告
2011年综治维稳暨平安建设工作述职报告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综治委的精心指导下,我认真履行综治维稳工作职责,带领局班子成员和干部全面完成了综治维稳目标任务。现作如下述职:
一、总体情况
2011,全县共出生人(男人、女人),符合政策生育人,其中符合政策生育一孩人,符合政策生育二孩人,符合政策生育多孩人,符合政策生育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重点对象“三查”率100 %,落实手术及时率100%,出生人口性别比,全面完成人口数据指标。在工作中无群众越级访、群体访、重复访,无由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引起的不安全事故发生;单位内部干部职工无人非法串联、聚集、上访、参加邪教组织和黄、赌、毒等非法活动,无治安灾害事故和刑事案件发生。
二、主要做法
(一)认真履行综治维稳职责。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我在思想上始终高度重视综治维稳工作,坚持把综治维稳作为保障人口计生工作上水平、提质量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暨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局党组成员在综治维稳工作中的职责,做到了工作有重点、有安排、有落实,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股室共同参与的综治工作格局。同时,认真履行综治委成员单位职责,坚持定期向县综治委和县维稳领导小组报告个人履行综治维稳职责情况。二是坚持把综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安排部署,每月召开一次的综治工作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综治工作专题总结会,及时解决整改本单位综治维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将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为综 1
治工作提供经费保障,用于平安建设宣传资料的印制、购置单位安保设备和单位综治办的日常开支。
(二)切实加大平安创建力度。一是狠抓干部职工法制教育。坚持每月组织干部学习《宪法》、《刑法》、《计划生育法》、《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廉政准则》等法律法规、廉洁从政文件,在全局上下形成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和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二是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宣传。在3月和9月平安建设宣传月活动中在广场集中发放了宣传资料10000多份,此外还与12个乡镇计生办(站)联合集中开展了12场次平安建设宣传活动。三是落实专人负责指导包联村的平安建设工作,并安排单位29名干部与包联村的群众结对子,要求干部每月下村走访群众、了解民情,并在在村上悬挂了2幅固定标语,这一举措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和认可。三是深入推进平安单位创建活动。今年,我局全面开展市级经文保系统“平安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了单位安全值班制度、消防制度、防盗制度、单位设立了值班室,安排专人值班,并投入2万多元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实现了单位内部和单位所在的区域街道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监控,有效地防止了偷盗等治安刑事案件和火灾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全面做好人口计生维稳工作。一是定期排查调处人口计生社会矛盾纠纷。今年,我局要求各镇计生办定期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对辖区内影响人口计生工作的不安定因素进行全面排查,每月25日上报,逾期不报的在全县计生系统范围内通报,对排查出的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及时落实包案领导、责任人,研究解决措施和办法,限期化解。二是依法处理人口计生违法案件。在发现案源后,严格按法定程序处理,对违法生育对象不主动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做到了公开公正、规范文明执法,不损害群众的利益。三是加大人口计生工作公开力度。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我们
在计生网站和村级计生活动场所、人口密集区及时公开二孩生育审批对象、违法生育对象处理情况、各类计划生育优惠政策享受对象等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增强人口计生工作的透明度。四是为群众提供安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在为计划生育受术对象进行避孕节育手术时,县、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严格按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服务宗旨。
总之,今年我在综治维稳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确保了全县人口计生工作的稳定和机关内部的安定团结,但我也清醒地看到综治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努力为我县平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2019年XX局长综治维稳工作述职报告-
2019年XX局长综治维稳工作述职报告-范文汇编
2011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为和谐xx平安xx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是我的
二、行动上始终着眼“确保平安”这条线,切实加大平安创建力度
一是狠抓教育。利用职工学习例会、工作安排调度会、黑板报、宣传标语等形式经常部署安排综治政法维稳工作,加强对全体职工及其家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维护稳定的教育管理,先后对机关财务人员、驾驶员、值机员等相关人理,认真签订安全施工责任合同,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和竣工验收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实行工作失误追究制度。
四是建立健全了门卫制度、巡逻制度县局先后修订完善了《财务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其他各类制度21个,坚持用制度来约束职工行为,用奖惩兑现目标责任书,确保了工作正常进展。同门面房承租户及院内外来住户逐一签订安全责任合
对地处偏远农村的“村村通”设备,由县局村村通办公室负责技术服务和行业管理,逐一签订安全播出目标责任书,落实安全播出责任。
综治工作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全体同志的不懈努力,我们在综治政法维稳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确保了机关工作的安定和团结,确保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为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和谐氛围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和好评,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努力为我县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和构建平安洛南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