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权制度改革阶段小结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调查摸底阶段工作小结
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按照领导小组关于在松花江乡五一村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各成员单位通力合作、积极配合,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调查摸底工作圆满完成,顺利转入了公示阶段。现将调查摸底阶段工作情况和积累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工作情况
调查摸底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为了认真细致地完成好这项工作,各相关部门和松花江乡政府按照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分别抽调人员对五一村资产资源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五一村全村总耕地面积30228.1亩,其中集体耕地27418.1亩,国有村使用7户2810亩;承包农户1304户,总人口6031人,承包人口5681人;集体产权房屋110间、渔塘8个、机电井8眼、道路41.5公里;全村共有48条林带,树木160022棵,其中集体33条14617棵,个人承包15条145405棵;村集体拥有债权3022343元,债务1135655元;全村农户房屋1106栋,其中有房照905栋,无房照201栋;宅基地1217宗,其中有证的1022宗,无证的195宗。调查工作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由相关部门对已掌握的基本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各部门和乡村政府通过组织人员收集以往合同,协议和台账等历史资料和分类经营的图表数据材料,利用现有记载的资料形成了初步的基本情况统计表。如:林业局和乡村掌握的林带林木资源情况;房产处和乡村掌握的集体房产和农民房屋情况;土地局和乡村掌握的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情况;交通局和乡村掌握的公路情况;农机局和乡村掌握的农机具情况;水务局掌握的机电井情况;水产局掌握的鱼塘情况;畜牧局掌握的国有村使用的草原情况;经管站和乡村掌握的集体耕地和农民承包地情况等,初步掌握了五一村的基本情况。
第二步,进行实地踏查形成实测数据。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和乡村干部30多人,对五一村所有的资产资源全部进行了实地测量,通过入户调查,田块登记,房屋绘图并标注准确方位等措施,真实准确地摸清五一村基本情况。做到了“两到”、“两清”,“两到”即:具体到人、详细到物。“两清”即:资源底数清、存在问题清。
第三步,将资料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认真比对。通过比对,筛查出不相符的数据,再次进行查找历史资料和实地测量,确保情况真实无误。
第四步,依法开展确权工作。对调查出来的数据进行排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区分权属,发现有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或者是因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导致产权不明的,按照政策法规进行重新确权。
下一步,将在公示期结束后,根据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和解答核对后的情况进一步调整数据,直至确实无误,为确权颁证工作打好基础。
二、在调查摸底阶段积累的一些工作经验
经过一个时期的工作,初步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现总结如下,希望能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在全县全面铺开后,为改革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1、加强领导是前提。为在我县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新突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王晓春为组长、县委副书记邱德喜、副县长孙玉为副组长,其他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工作中领导小组广泛调研、认真研究、详细安排、整体推进,每个步骤和每个环节都提出具体意见和工作要求,为改革的开展和顺利推进提供工作遵循。松花江乡和五一村视这次改革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积极配合,主动工作,并为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可以说,各级都把改革视为重点任务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在思想和组织上创造了前提条件。
2、认真细致是基础。确权清理工作纷乱复杂,而且关系着农民的长远利益,在工作中,务必要认真细致,把所有情况吃透,把所有数据弄准、把所有问题摸清,才能有效地避 免因工作失误所带来的各种阻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反复清查,每一个数据都要多次比对后方能录入,确保了数据真实准确。同时做好了建档立卷工作。对每次例会的会议记录、制定的改革方案、每次数据更改调整,形成的每一份图表等,都建档立卷,妥善保管。
3、依法确权是原则。在这次改革中我们严格把好政策法规关,坚持依法确权,做到依法依规开展,以民为本操作。严格执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在调查确认农民资产资源所有权时,我们所有确权依据都符合政策和法规。对政策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或者目前县级管理部门确认不了的,难以解决和操作的,我们积极向上级管理部门请示,待其做出明确答复后方才进行处理。同时,为了维护农民群众利益,在不违反政策法规,不损害其他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尊重事实,尊重群众意愿,切实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4、尊重群众是关键。我们认为,农民是这次改革的主体,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工作中,我们特别注意群众的情绪变化,做到在推进中既着眼现阶段改革工作,又着力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社会矛盾。如工作组在入户工作时,集中解答了群众提出的政策性疑难问题,真正给老百姓一个明白;通过丈量宅基地,解决了个别邻里之间多年来存在的边界纠纷问 题;通过为新建和交易的房屋丈量核实面积,登记办证,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能,群众比较满意。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让农民理解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和能够带来的好处,为改革扫清了障碍。
第二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5月小结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5月份小结
一、本月工作开展情况
(一)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顺利移交,实现平稳过渡。为了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参谋助手、联络桥梁的作用,更快推进我县农村产权改革工作,县农产改办由县农办移交到县农业局。办公室的移交,实现与市农产改办全面对接,解决在日常工作中信息联系不畅,沟通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县农办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六边三化三美”双线做战的尴尬。
(二)下发《2015XX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考核细则》,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针对去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考核中单位之间可比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我们从考核对象、考核方式、考核程序、奖惩制度等四方面入手,重新制定2015年考核细则,增加各单位之间的竞争性,加快推进速度,采用目标任务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确保考核结果更全面、客观、公正。
(三)编制农村权制度改革工作预算方案,强化资金保障。为了有效推进改革工作,让资金用到实处,农业、国土、林业、金融办等部门联合编制资金预算方案,统一由农产改办向县政府请示。
(四)召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分析工作进度。会上,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围绕《关于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1-4月份推进情况的通报》中反映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照各自的薄弱环节,制订相应工作计划。同时,XX等5个重点乡镇(街道)主要是汇报村经社股改工作情况,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该会议为确保更快、更好的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各项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农业部门:在土地登记工作上,联合土地测绘公司制订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方案,在股权改革工作上,组织乡镇(街道)干部赴XX县考察学习村经济合作社股改先进经验,在产权产易工作上,完成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培训工作。国土和城建部门:在XX村开展“五同步”(农村数字地籍调查和农房面积测绘同步进行;农村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同步处置;农村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补办审批手续同步开展;历史形成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权属同步认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同步办理)试点工作。水利部门:召开XX县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划界测量初步验收会议,各项测量数据及指标进行了复核。
二、截至本月末指标进度
截至5月29日,全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完成进度如下:
1、土地确权方面:全面完成汤垟乡7个行政村2345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率2.98%,新增土地流转0.5万亩,发放流转经营权证10本。
2、村经社股改方面:已累计完成村经社股份制改革378个村,占总村社数91.3%。
3、产权交易方面:新增农村产权公开交易数20宗,开展产权评估15宗,完成率150%,新增产权经纪人10人。
4、林权制度改革方面:全县累计林地流转面积达10.55万亩,2015年新增流转0.56万亩,其中新增规模林地流转颁发权证面积达0.22万亩。
5、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方面:按照计划完成小型水库和万方以上山塘调查摸底工作。
6、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方面:今年应完成宅基地调查数52427宗,已完成调查数19664,调查率37.5%,符合确权登记条件的宅基地预测数10485宗,新增发证数3935,发证率为37.5%。
7、农房所有权确权颁证方面:今年符合条件的农村住房所有权登记发证任务数7311,已发放3083本,完成率为42.17%。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新的考核细则全面加强了信息数据资料的报送,如果各单位能按时保质的报送,一个月至少会有40篇的信息量,但是真正能报送到市里的数量却不多,会造成的信息资料的严重浪费。所以建议在农业信息网上建立专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宣传平台,用于日常信息的宣传。
第三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是我国当前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企业产权制度。本文首先分析了产权及产权制度的涵义,在此基础上,探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国有企业
产权制度
改革
一、研究背景
企业产权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产权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充满活力和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产权结构变迁的主线是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变化,其改革的过程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股份制等几个阶段,其核心的制度安排就是对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不断进行调整。从80年代的放权让利,到90年代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制框架初步形成,大中型国有企业在集团化改组和劣势企业退出方面迈出了较大步子,国有企业的总体实力和主导作用有所增强。通过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实行产权结构创新,由原来单一的产权结构向多元产权结构过渡,有利于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便于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改善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国有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效益大幅增加。
但应该看到这些改革仅局限于经济性层面的放权让利,并未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政企不分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没有真正形成产权清晰、结构多元、自由流动的产权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建立符合市场竞争条件的产权制度这一核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由于己改制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当一部分没有实质性地触动产权,未从根本上改变国有机制,不仅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也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限制了企业间的出售、并购、增资扩股等产权交易的进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近30年,从扩权让利到承包制再到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依然有问题需要解决。因此,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对壮大国有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运营效率,至关重要。
二、产权理论的内涵
产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经济范畴。《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认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中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国内外学者对产权从不同角度有多种定义和解释。一般认为,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或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极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经营权、让渡权等权利。现代意义上的财产,既包括土地、房屋、设备及存款、现金等不动产和动产,也包括股票、债券等证券资产,还包括由专利、商标、名誉、商业秘密等无形资产。因此,现代意义的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对各类财产的所有权及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对物的所有权及相关权利)、债权(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权利)、股权(对股份、股票等财产的所有权及相关权利)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权等。
产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独立性,产权主体拥有自主运用产权的权利;二是排他性,产权受到法律保护不可侵犯;三是流动性,产权主体可以通过产权流动、重组,谋取产权收益最大化;四是可分性,产权所包含的一组权利可分割组合使用。近代股份制产生以后,就形成了财产所有权与财产实际占有、使用权相分离的状况,并衍生出“法人财产权”,即非财产所有者由于实际上经营属于财产所有者的财产而对其享有的占有、使用及在一定限度内依法享有的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因此,在现代产权的基本内涵中,不仅包括法律上的财产所有权,实际上还包括企业“法人财产权”。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运行、保护等的一系列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而现代产权制度则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其主要特征,一是归属清晰,各类财产所有权的具体所有者为法律规定所清晰界定; 二是权责明确,产权具体实现过程中各相关主体权利到位,责任落实;三是保护 严格,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完备,各种经济类型、各种形式的产权一律受到法律 的严格保护,四是流转顺畅,各类产权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自由流动,以实现 产权的最大收益。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等归个人、阶级、集团或社会所有的制度。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马克思说,私有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而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
三、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存在的问题: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初步改革大多是绕开产权来进行,导致产权虚化的问题普遍存在,因而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产权界定不清。国有产权关系模糊,尽管国家对国有资产拥有的各种权利在法律上已被明确界定,而且权力具有明显的排他性规定。但是国家在国有资产上的各种权利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以及明确界定的产权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国有资产流失,后者更是国有产权模糊的集中体现。
2、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法律制度基础不完善。
在我国的国企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国务院及其下属各部委,颁布了众多涉及产权制度调整的法规。其中包括《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国有企业及其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深入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和《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的通知》等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到了国企改革中的产权交易、公司制度、职工安置、资产重组等各个层面。但是这些法律体系存在一些缺陷:时效性差、覆盖不全、口径不一和权责失衡等问题。首先,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的法律地位问题,改革后的国有产权归属于全体公民,每个公民都能拥有国企产权的一部分,但作为不可无限分割的产权份额,国家无法找出一个法律主体与产权所有人相对应。产权的主体实则模糊了,没有明确界定。其次,各股权产权管理监督部门的法律界定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利的分配问题。再次,改制过程中法律颁布的滞后性,我国的国企改革独创性,没有教科书可以参考的改革,同样注定了会留下很多的体制和程序漏洞,有些法律颁布滞后,适应不了发展需要。
3、缺乏完善企业“委托一代理”权责利的均衡配置。“委托一代理”制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任用体制,从而影响了企业产权改革中管理人才的选聘。在公司治理制度下,股权权重成为衡量出资人在一个企业中控制力大小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有企业改革总体布局决定了,关乎国计民生、对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还是由国有控股的。于是,一些领域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之后保持了原班人马,产权改革却又很难深入关键领域的部门。“一股独大”使得公司董事会由国家资本绝对把持,管理人员的选用时由行政认命或者上级指派的,公司经管人员很难向社会选聘的,完全局限在内部提拔或行政聘用的老方法里。
“委托一代理”制下聘用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问题。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双方可能造成严重的利益冲突。国有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存续与股权结构紧密相连,结构中的缺陷使得我国在积极探索年薪制、经理股票期权试点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国有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不足的问题,总体上激励形成的实际效果距离有效激励机制的要求相去甚远。国企经营者的收入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高水平经营管理者不愿意进入到国有股份制企业中任职。“委托一代理”制下公司监管机制薄弱影响了产权改革的真实效果。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负有对公司董事和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的职责。但是,缺乏实施细则,使得监事会职能空置,形同虚设。个别国有企业,甚至将监事会作为公司富余人员的安排场所,党政干部和老干部在监事会中占据很大比例。职工主张无人倾听、意见无法上达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企业职工对公司决策更是产生不了影响。
4、国企职工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工人是企业的主人,国家贯彻的是一种主人翁意识。但是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相应保护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缺失或者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相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而言处于弱势地位的职工群体成为被侵犯的对象。部分企业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改革成果分享权并未受到应有的尊重,相反,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成本很可能大部分转嫁到他们的头上。国企改革过程中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职工的权益没有得到合法的和应有的保障。
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策
本文主要从以下4个小的方面说说改革的对策:
1、进一步明确产权主体。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国家和企业的产权划分,维护各种不同形式的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府和企业在职能上要各司其职,政府部门不能凭借行政权力对企业进行干预。当前尤其要解决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具体措施包括:结合政治体制改革,合理划分政府有关机构的职责、权能,禁止越权干预企业;强化市场经济思想教育,改变干部的思想观念,改变“放权不放手”的心态,注重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2、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律体系
国家应该专门颁布一部《国有企业产权法》,《产权法》应当就国有资本的所有权主体、所有者权益、运营权限、监督体制和保障措施进行详尽的规定,鉴于目前我国国有资本的管理基本转交国资委负责,对于国资委的权利与职责,在本法律中也应该予以详细的表述。
加强产权管理监督部门的权责利的法律监督及完善,不局限于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而是制定出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具体的问题具体对待,针对不同的问题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体系关于产权改革的完备性。
3、重构国有产权委托代理机制,实现“所有者到位”
将政府化的国有资产管理局从政府部门中独立出来,将现由政府各部门掌握的国有资产管理权真正转向国有资产管理局,使之成为经济化、市场化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该机构主要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权,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和事务。它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角度,对授权的资本运营机构的领导班子和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考核、奖惩、任免提出建议,负责其日常管理和考核,并对资本运营机构派出的产权代表通过备案制度加以确认,以达到管人与管资产紧密结合起来。
而且企业干部人选的范围局限于相关部委的领导人员,企业干部任免权也基本上由上级党组织掌握。要破除旧人事体制的束缚,就要改变国有企业高层的行政体制编制。建立国有企业自身的人事管理制度,参照公司治理结构设定企业领导岗位性质。不依照机关制度进行考核,评级和升级,解决好自身职责和干部身份的不衔接问题。
对于国企的人员任聘面向社会招聘,不局限于行政任命和上级任命,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同时,对国企的经营者设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激发管理经营者的积极性。
2、树立正确的国企改革观念
对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新理解。有进有退,不是指原来的国有企业一部分改制而“退”,一部不改而“进”:而是指除极少数需要国有独资外,其他的国有企业都要退出单一国有体制(重要的由国家控股),实现以退为进,退中求进,即在国有股权和比重上退,在国有经济的总体实力和控制力、影响力上进。
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从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上抓国企改制。特别是对全国同行业的优势国有大企业,要通过引进跨国公司和民营资本,重组上下游和同行业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对需要放开搞活和整体退出的国有企业,要通过资本运营机构,统一策划改制重组,统一筹措改制成本。
突破“产权交易和企业重组是市场行为,政府无所作为”的认识误区。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理当按市场规律组织推进其产权交易和重组;并且只有政府才能解决交易重组中的条块分割、债务处理、人员安置、分离办社会职能等诸多难题,才能协调多个部门参与改制的行动、审批权限的行使和各自利益的调整。样。
4、充分保障改制企业职工对改革的参与权
要充分发挥改制企业中职工的各种力量,确保改革中工人阶层的利益不受损害,明确改革中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发扬民主集中制,维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职工的发言权。职工是企业真正的主人,要做到企业产权改革中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体现,要做到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要维护好职工的发言权。在进行改制之前,要充分听取职工对于当前企业的改革意见,不仅要创造意见积极发表的通道,还要在收集意见的基础上,做好部分职工的思想工作,力争做到“全体接受、多数满意”的标准。针对企业改革所采取的改制、破产、兼并等选择,要在尊重组织安排、符合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大多数职工的意见,听取职工对于企业改制的建议;在改制过程中,对于职工反映的问题,及时向当地企业改制办公室或上级机构反映,并及时的解决。当然,在改制结束之后,面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新型体制,无论是对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安排,还是对新聘用职工的就业要求,都要听取群众的意见,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参考文献:
[1]魏杰:《现代产权制度辨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杨瑞龙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3]肖耿:《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
1997
第四篇:产权制度改革形式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形式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可以采取社区股份合作制、企业型股份合作制、(企业型社区股份合作制即全体在职社员在集体企业持有股份。如石景山区古城和八角两个村均采取集体配股和社员现金入股相结合的方式,让全体在职社员在集体企业持有股份。)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大兴区产权改革工作起始于2002年,已经改制完成村社采用过两种产权改革模式,一种是土地股份制,一种是社区型股份制。全市提倡的是社区型的产权改革模式。采取何种形式,由村全体干部群众依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村实际,经民主协商决定。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是以土地为主要纽带联系起来的一定社区(乡或者村)范围内的农民群众,按照合作制的原则,采取股份的形式,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其主要特点:一是集体资产由社员共同共有变为社员按份共有,明晰了每个社员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产权份额。二是分配制度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变为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三是治理结构上,农民群众真正成为集体经济的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和受益主体,成为集体经济名符其实的主人。四是劳动用工制度由过去集体安排工作变为社员自主择业、竞争上岗。
社区型股份制的主要做法和关键环节是:首先通过开展清产核资,摸清村集体资产家底,掌握村集体净资产真实存量情况;其次是对原成员的劳龄贡献实行现金全额一次性兑现;第三是对现成员设置个人股,包括户籍股、劳龄股、土地承包经营权股等。特别是劳龄股,使现成员的股份份额有了差异性,一般是老人有,小孩没有,彰显了老年人的价值和对集体的劳动贡献。年底按股份享受分红。
产权改革制度创新是按份享有,分权不分产,不进行实物资产的分割,不是分光吃净,只是进行分权,按股份享有集体资产收益权的分配。资产收益权可能来源于村集体土地对外出租款(土地经营收入)、征地款资本运营的收入、其他经营收入形成的利润等,只有收入高出负债,形成利润后才能进行分配,资不抵债不能进行分配。
第五篇:产权制度改革年终总结
产权制度改革全年总结
按照中共唐山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唐发[2010]28号文件精神,为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切实推动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市场化,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条件、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工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精心指导下,我处结合唐山实际情况,将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按照时间、步骤实现了整体推进、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基本情况:
全市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完成53%;林地、林木确权登记颁证山区完成67%、平原完成9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97%;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颁证完成35%;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的村完成85%,2011年农村各项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各县(市)区具体数据详见附表。
二、主要实施办法和步骤
1、权责明确,领导带队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各县(市)区专门成立了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县(市)区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农口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明确了责任分工,并建立健全了联系会议、定期通报及督导工作进度,形成了协调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切实发挥好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的作用,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同时,农工委政策法规处在王晓峰书记带领下,采用走基层访农户,实地查看,随机抽查等形式检验检察各县(市)区实际完成情况,查找工作中的亮点与不足,为下一步工作总结经验。
2、方案细化,联系实际
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了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对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部署。工作中各县(市)区,理论联系实际,听取基层干部意见,认真研究破解制约工作顺利开展的困难和问题,对基层工作均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方式、方法,也为其他县(市)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案例和经验。
3、宣传培训,统一要求
为解决好农村承包地、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林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房屋确权、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针对各县(市)区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各类问题进行了岗前培训,统一工作要求,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工作,仔细认真完成发证前的调查统计工作,发证中的手续履行工作,及发证后的调查回访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为方便全市各县(市)区上报数据能够统一整理,政策法规处制作了相应的表格和填报注意事项,但在接收个各县(市)区上报数据时发现有些县(市)区未按要求填报,各村、镇格式不统一,数据不完整,应填报项目未填报等情况,这样不仅增加了统计、整理工作难度,也给自身带来了相当繁重的工作量,同时也埋下了工作隐患。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种产权证书陆续颁发到农户手中。收集和登记的信息做到及时录入、整理,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回头看”,确保工作中已登统数据信息正确无误、未登统数据做好情况说明,为明年的登统工作打好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