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VLAN_IP规划经验总结
VLAN_IP规划实施经验及总结
VLAN规划前应对机房设备及网络结构层次进行充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网络功能、设备品牌型号、各设备端口类型及数量、端口级联、机柜分布及主干系统,多查阅有关产品文档以了解设备对新方案的支持程度,查询组网方案并根据已有设备逐步形成合适的组网方案,反复模拟直至最后确认可行。
对在运行的机房系统实施VLAN规划,既要启用新的网络规划方案,也要充分利用已有规划,减少新方案实施带来的工作难度,如有设备更换或新增,要认真检查新设备的可用性,否则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做好充足准备,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VLAN规划方案实施,实施完成后要经反复验证。
此次xxxxx公司VLAN规划及机房整改用时三天,工作量巨大,我负责项目施工总体监督及VLAN规划实施,其中VLAN规划实施为我工作中第一次独立进行,现对实施经验总结如下:
1、根据工作环境选择合适的VLAN划分方式;
2、查询设备对VLAN划分的支持度;
3、根据设备分析可行的网络拓扑结构;
4、选择可行的网络拓扑结构,编写VLAN规划方案;
5、各有线网络全部进核心交换机,核心交换机上行联路由器,下行联交换机或少量终端,形成有线网络;
6、AC+AP组网形成独立网络,AC直联路由器LAN口,不与核心交换机直联;
5、6结合,可避免设备管理相互影响,对各网络维护操作不影响另一方。
7、核心交换机与路由器联接端口同VLAN同网段,各自添加相互通信静态路由,S>R,R>S;
8、AC与路由器联接端口同VLAN同网段,路由器内创建与AC内相同VLAN,配置VLANIF接口;
9、AC能自动发现AP,与AP地址无关;
10、根据AC文档,创建服务区,下发或AP加入服务区,测试;
11、文档记录。
第二篇:规划《纲要》编制经验总结
规划《纲要》编制经验总结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2006年国家发改委课题)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安徽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从2004年初启动,到2006年2月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圆满完成了规划编制任务。“十一五”规划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安徽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导航图。作为具体承担规划编制的单位,我委立足安徽省情,在规划编制的理念、方法、形式、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受到各界好评,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主要做法
1、及时制定指导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规划编制程序及有关指导意见是规划科学性、广泛性、权威性的保证,及早并科学确定对规划编制工作和规划最终结果意义重大。2004年初,结合马凯主任关于“十一五”规划的讲话精神和我省实际,在充分征求省内专家、有关部门和委内各处室意见的基础上,省发改委及时研究并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编制安徽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工作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并以省政府文件转发,该意见明确了我省“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提出40多个“十一五”前期研究课题和10多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2005年底,《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文件下发后,我们及时报告省政府进行了转发,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贯彻意见,使我省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按照这一文件要求和工作程序,2006年1月9日,我们组织专家对《纲要》进行了评审。省人代会期间,组织委系统几十位同志参会并听取代表讨论意见,保证了《纲要》的质量和人代会的通过。
2、积极组织开展规划课题和思路研究
省政府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意见下发后,为使规划思路有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我们分三个层次开展规划课题研究:一是立即布置了委内研究课题,落实分管领导、责任单位和完成进度;二是委托委外研究了一批重点课题,尤其是布置了省信息中心运用计量模型对“十一五”规划指标进行建模和预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以增强指标设置和预测的科学性;三是开展“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国内公开招标活动。这是我省首次在规划思路研究过程中采用这种办法。根据我省实际,2004年确定了10 个公开招标课题,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四川和本省社科学院、安大、合工大等科研机构和大学踊跃投标。期间,我们邀请投标代表举行了开标仪式并当场公布了投标情况。紧接着,又着手甄选7位专家成立评标委员会进行评标,拟定公开招标课题评标工作方案和注意事项,以及开标方案。确定了中标单位后,即在网上公开发布中标信息并与中标单位签订了研究协议。这种方式对提高规划课题质量,扩大规划前期研究的透明度和影响面都有很大好处,以后应坚持下去,并在确定课题、评审专家、评审方式和避免流标等方面进一步改进。
同时,我们还分省内外组织召开了两次高层专家研讨会。2003年底,我委组织召开了安徽省“十一五”发展专家座谈会、省直部门规划与课题研究协调会,会上向大家通报了我省“十一五”规划编制任务和前期研究重点课题的初步安排,听取了省内专家和省直各部门对规划前期工作和课题安排的意见,并根据专家、部门意见修改了规划编制和前期重点研究课题方案。2004年8月初,受省政府委托,由省发改委、省社科院联合举办了全省“十一五”规划思路专家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家发改委曹玉书副秘书长、杨伟民司长,以及宏观院、国研室、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专家学者,省内经济学界和省直各部门100多位同志参加了会议。会前,我们起草了事关安徽未来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背景资料,同邀请函一起送到专家手中。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就“十一五”规划研究编制、搞好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衔接;安徽未来发展的产业选择和政策重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实现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以及“861”行动计划、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和宝贵的意见。会后,我们整理出专家们的发言,汇编成册,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在研制“十一五”规划时作参考。
3、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
一是在发改委系统内提前宣传、布置规划工作。2003年底全省计划会议上,我委组织召开了全省规划科长座谈会,委主任就“十一五”规划作专题报告。期间,传达了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全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家发改委绵阳会议精神,并向各市通报了省计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设想以及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贯彻中央方针与突出当地特色的关系、务虚和务实的关系、自己研究与调动其他各方面力量研究的关系。同时提出了关于“十一五”规划思路编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三个注重”:注重区域的经济联系,提升区域经济总体竞争力;注重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注重规划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和空间性。第二,“三个融合”,即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融合,发展中地区和发达地区的融合,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的融合。第三,“三个阶段”,即“十一五”前期研究阶段、总体思路和专项规划思路起草阶段、纲要和专项规划编制阶段。第四,“三个层次”,即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其他协调和指导性的行业规划、市县规划。第五,依靠“三股力量 ”,即发改委系统内部力量、委托省内机构、社会力量。
二是推进各地、各部门开展规划。规划编制期间,委主任多次亲赴部分地市和有关省直部门,为一些市县和部门的“十一五”规划编制提出意见和提供专门咨询服务。此外,在省直党校、委培训中心等单位向有关方面做了“十一五”规划专题报告,进一步扩大宣传,推进规划编制进程。
三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规划。为配合省委七届九次会议召开,全面展示“十五”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我们于2005年10月下旬与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十五”发展成就宣传工作。在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安徽市场报》等宣传媒体上进行大视角全方位的连续报道,为“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建立网上“十一五”规划论坛,搜集社会各界有关意见建议,提高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四是多种形式推动方方面面参与规划、关心规划。按照程序,向省政府常务会和省委常委会、省人大财经委员会、省政协经济委员会进行了汇报,在规划进行的不同阶段以文件、会议的形式向各市、各部门征求意见,组织专家对《纲要》进行了评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提前调研。为了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启动我省“十一五”规划思路研究工作,我们于“十五”中期评估后就提前着手对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战略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一些专题研究,包括如何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如何加快建设安徽加工制造业基地、如何培育我省中心城市等10多个问题,提前介入研究,以期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提供依据。
反复调研。我们多次组织召开省直部门、南北片地市会议,调研对省“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的意见。如在2004年多次修改规划思路的基础上,2005年2月又再次组织召开各市、各部门会议,调研对规划中一些重大提法和思路的意见,各市、各部门普遍认为,经多次调研修改,规划思路内容全面、清晰务实,可操作性较强,对安徽发展进程把握较好,研究得比较深,有一定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同时各市、各部门结合本地、本行业情况对规划思路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如提出要维护安徽形象、以开放促发展、建设和谐安徽、深化研究产业集群对产业梯度转移和城镇化提出的挑战,以及规划有别于计划,应立足于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编制,这些意见对编制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及时动态调研。由于规划编制的周期较长,我们还及时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的战略意图,通过省内外动态调研,及时细化战略。如东向发展战略确定后,我们经过到东部发达地区调研,明确了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扩大招商引资、办好各类开发区等具体任务。
5、努力创新规划内容
一是体现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性。一方面,对市场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提出了一些导向性、预期性指标和任务,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另一方面,对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领域,提出了一些约束性指标和任务,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二是撰写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名词术语解释。由于“十一五”规划中新名词、新概念比以往都多,且涉及面相当广,为便于社会各界理解阅读,我们配套提供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名词术语解释。
三是更加重视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如在规划指标体系中,社会指标占到46%。在规划内容上社会发展任务方面占的篇幅也相应作了增加。
6、做好总体规划与其它各类规划的衔接
由于纲要在谋划“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具有统领性质,必须统筹好方方面面。一方面要把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在规划编制前的一些重大战略部署体现好,另一方面把各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反映各市合理要求。既保持规划的连续性,又体现规划的阶段性。因此,必须充分做好规划的衔接工作。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和其他重大规划衔接好。“十五”中期,我委组织编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安徽两个比较重要的规划,两个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都展望到了2020年,对“十一五”规划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充分注意到把“十一五”目标任务与生态安徽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有机地衔接起来。
做深做实专项规划。2003年,我委就在“十五”重大项目库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开展“十一五”重大项目和工程的前期调研,初步建立了全省“十一五”重大项目库。随着专项规划的推进,分行业、分领域提出事关我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工程和项目,使一批有重要影响和相当基础的全省列入专项规划中,提高专项规划的可操作性。
增强区域规划的空间约束功能。为克服以往规划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我省在“十一五”沿江、皖北两个区域规划编制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区域空间地理地貌的基础性研究,委托了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进行研究,并在起草区域规划时充分吸收其研究成果,进一步增强了区域规划的空间约束功能。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特点
1、充分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更加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规划是政府依法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体制基础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要求规划的功能定位、内容安排和作用方式应进行必要的调整,必须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在规划编制中,我省力求把握以下特点:(1)注重体现政府职责定位和职能转变的要求。凡是政府职责范围以内的事情,力求做深、做细、做实、做透,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体现约束性和导向性,引导各方真正把规划作为指导发展、安排投资、核准项目、制定政策的依据。凡是政府职责范围以外的事情,主要是一般竞争性行业,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交给行业协会和企业,在总体规划中不做界定或要求,也不编制专项规划,较好保证了规划“操作性强、易于评估”。(2)注重目标路径管理和动态实施。规划的本质是目标路径管理,必须找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抓大事,做新事,干实事,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增强针对性。(3)注重把局部规划与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切实搞好总体规划与沿江和沿淮城市群规划、土地利用等重点专项规划的衔接,在重要资源开发、重点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使各级各类规划相互支撑,形成合力。
2、勇于创新,充分体现安徽特色
创新编制理念。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的进程中,力求通过规划把握好发展步伐和节奏。以人为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这一红线,紧密结合我省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际,提出我省“十一五”发展的目标、思路、战略、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明确提出推进跨越式发展,尽可能逾越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和过程,其核心是实现既快又好发展。“快”就是人均生产总值尽快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做到全国走两步、我省走三步,为赶超打下决定性的基础。“好”就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厉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把速度与质量、效益和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明确提出提升“861”行动计划(即丰富和完善8大产业基地和6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内容,把“1”从原来的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1000美元调整为2010年实现全省生产总值1万亿元),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把以物为中心发展转到以人为中心发展,把增进人民福利、促进社会和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规划内容上要让人民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很快能实现,要有大量的阶段性、可考核目标。实现上述主要目标,我省经济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到2010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的差距将会缩小,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会得到有效缓解或局部解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统筹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
创新指标体系。从经济总体水平、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社会文明和谐等7个方面提出了26个主要指标。包括: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城镇化提高到4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等等。参照国家做法,根据政府与市场在促进目标实现中的不同作用,将主要指标分成预期性、导向性和约束性三类。其中,约束性指标包括生产总值能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年末总人口、耕地保有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共6项指标。26项指标中直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指标接近一半。主要任务中基本没有提出由市场调节、属于企业行为的产量和产品指标,但对具有安徽特色的重要产业,如汽车、铜材、化工、水泥等则提出了少量的量化指标。
创新文本形式。在总体规划和专项研究中,采取专栏、图表的形式,重大工程和项目一目了然,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纲要》文本中共包括“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十一五”主要目标、指标属性、加工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重点工程、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交通重点工程、能源重点工程、水利重点工程、重大改革安排、高技术产业专项、科技重大项目、教育重点工程、节能重点工程、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公共服务重点工程等12个专栏。交通、水利等前期研究,则积极探索运用多媒体手段、地理信息系统展示。
创新功能区划。我省毗邻长三角,区位、资源、市场、科教、劳动力等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在承接长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产业和资本转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粮食、煤炭、电力、汽车等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具有重要地位,完全有条件在中部地区争先建成“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结合国家四类功能区划的内涵,经过深入研究,我们认为我省主体功能定位为重点开发区域,并首次提出两大城市群及其功能定位。其中,合肥要大力建设现代化滨湖型特大城市,沿江地区重点发展“马芜铜宜”城市群、沿淮城市群重点发展“两淮一蚌”,这是我省推进城市化、率先发展的关键所在。此外,我省目前有2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约8840平方公里。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其核心区严禁建设有污染的生产设施,缓冲区只能建设小型、污染不严重的生产设施,以上区域属于安徽省内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域。
创新发展战略。战略问题是重大问题,是编制中长期规划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根据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论证。我省“十一五”的发展,是继续实施“十五”战略,还是实施新战略,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发展战略既要承前启后、保持连续性,又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最后提出,在丰富和发展“十五”科教兴皖、大开放、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六项战略。其中,工业强省战略是针对我省工业化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和中部平均水平,“十一五”必须完成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历史性任务首次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是大开放战略的具体化和着力点,是不以认得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其工作重点是加强与长三角接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互补发展;创新推动战略融合了科教兴皖和体制创新两方面的内涵和要求,即对改革做出了总体安排,又提出了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的重点;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针对我省缺乏带动力强、首位度高的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在城镇化战略的基础上提出的;城乡统筹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要求,也是首次提出。
创新起草方式。我省于2004年初就成立了以委主任为首的全省“十一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规划思路起草小组。规划思路起草小组以规划处成员为主,抽调各局处室精干力量组成,采取集中讨论起草与分散研究起草相结合的办法。同时由信息中心预测部负责规划指标的设置与预测工作,由规划处负责协调。
随着规划思路起草工作的完成,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到《建议》和《纲要》阶段,我们又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下同时成立《纲要》和《建议》两个起草小组,由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在充分沟通、密切配合、资料共享的前提下同时推进《纲要》和《建议》的起草工作。以往《建议》和《纲要》都由一套人马起草,在《建议》起草关键阶段容易造成《纲要》起草的停滞不前,不利于《纲要》的下一步修改完善。采取两个起草小组实际上就是按项目管理的方法,将《纲要》与《建议》的起草由以往的“串行工程”变为一个同步推进的“并行工程”,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两个小组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赶超。
3、编制程序规范,规划体系健全 在规范规划编制程序上,我委在规划编制中认真征求各方面意见,运用多种宣传方式,恰当地加以宣传,促进了社会各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在健全规划体系上,一是明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定位。突出总体规划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明确专项规划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强化区域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二是严格编制专项规划的领域。编制专项规划原则上限于关系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需要政府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政府性投资数额较大的领域。据此,我省确定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水利、能源、交通、工业、服务业、教育、卫生、信息化、高技术产业、循环经济、非国有制经济等12个省级重点专项规划。三是合理确定编制沿江和沿淮城市群区域规划的范围。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人口、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预测和分析,对区域内各类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进行划分,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4、可操作性较强,实施措施得到强化
《纲要》具有比较强的操作性,是各方面对规划的一致评价。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进行了细化、深化和具体化,提出了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这些工程和项目我们按以下原则确定,一是属于对工业强省有重大推动作用、对缓解瓶颈制约有重大突破作用的重大工程。二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重大社会事业项目。三是需要国家和省安排投资且数额较大的工程。四是需要国家审批(核准)的重要行业和领域的项目。五是前期工作扎实或有相当基础,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的项目。2005年10月份,按国家发改委要求,又将一批有重要影响和相当基础的全省“十一五”重大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请求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此外,国家此次在“十一五”规划中根据政府与市场在不同领域应发挥的作用,对规划实施主体进行了必要的界定,提出了建立规划实施机制。我们感到这是增强规划可操作性、便于开展规划评估的一个创新,有利于理顺规划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我们也学习这一作法作了相应的安排,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积极履行规划的实施责任,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运用财政、投融资、产业、价格等经济政策,切实发挥规划在履行政府职能中的作用,要求推进规划与投资的有机结合,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任务研究安排建设项目,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规划鼓励和支持的领域,要求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实行规划评估制度。
三、规划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1、要继续推动规划法制化进程
长期以来规划工作没有立法,工作中的随意性较大,规划工作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和界定,对不同性质规划的内容也缺乏规范的要求,影响了规划作用的发挥。为此,从2002年开始,原国家计委开始制定《规划编制条例》。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国发[2005]33号)。这一文件成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制定规划编制条例,促进规划工作法制化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方面,应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虽然他们规划的内容和重点和我们的规划有些区别,但这些国家大都有相应的规划法律体系,对规划的目标、功能、主要内容、编制程序以及调整程序都有明确的规定,如韩国实施的新的长期经济设想计划》,他们当中很多规划都是有法律依据和法律意义的、德国的空间规划一旦通过,通常以法案或法律的形式发布实施。
从国家层面上讲,应该尽快出台中长期规划编制的法律,为全国的规划编制提供法律支撑。从各级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上讲,也需要加快推动规划立法。
2、要进一步创新规划内容和形式
在规划编制中,依然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下级规划要完全与上级规划保持一致。主要表现为规划编制不能自主创新,不能很好体现特色。较为常见的是模仿上一级规划,模仿左邻右舍的规划。有的地方的“十五”、“十一五”规划除了没有外交、国防,其他内容基本与国家规划纲要一样。这显然是规划编制中的重要缺陷。
鉴此,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规划思路研究。这是编制出高水平规划《纲要》的基础和前提,要在准确把握前进方向,深入研究重大问题的基础上编制规划。
其次,继续探索规划编制的民主化渠道,增强规划透明度,扩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不同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完成规划思路研究和规划编制。
最后,编制规划要继续探索规划形式创新的具体途径,比如可以更多地考虑用图表反映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分布、经济发展目标等。
3、要进一步规范规划编制程序
程序规范是保证规划科学性的基本保证。规划的编制程序包括前期工作、立项、民主参与、论证和衔接、批准、发布和实施、中期和终期评估等诸多环节。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加强前期工作的深度。要加强对编制区域规划等所必需的地质、水文、气象等基础调查工作的关注程度。二是完善规划立项。各地应该建立规划审议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决定规划的立项。三是明确各级各类规划的审批主体、审批原则和标准。要进一步明确那些规划是人大批准,那些规划是政府批准,那些规划是政府的组成部门批准,那些规划是行业协会或其他非政府组织批准。四是高度重视评估工作。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扬民主,健全社会力量参与评估的机制,规定有专家论证意见的评估报告才有效。
4、要搞好总体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
规划衔接是保障各级各类规划相互协调、形成合力的关键。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中,已经确立了各级各类规划要与相关的规划进行衔接的原则。规划衔接必须严格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衔接协调的重点,一是重点专项规划的领域,要尽早确定需要编制哪些规划,哪些规划需要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二是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区域发展方向、土地供应、城市建设、投资安排等。衔接协调的形式,可以交流信息、征求意见,可以成立跨部门的规划编制组,也可以成立专门协调机构。三是省级各重点专项规划一定要与国家专项规划衔接好,各牵头部门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5、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规划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思想教育等手段。规划中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等发展重点,是为了给各类市场主体以明确的信号和导向,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和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各级政府要真正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维护公平竞争。规划中确定的经济发展既快又好、调整经济结构等重点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策引导两方面作用来实现。规划中确定的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职责,主要运用公共资源尽力完成。规划中确定的环境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法规等法律手段,并辅之以经济手段加以落实。一是综合运用价格、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引导企业的资金投向和产品发展方向,及时、准确调节发展规划实施主体的行为,二是法律手段。主要依靠立法和执法来管理经济社会的行为和措施,是保证发展规划实施的根本。建立有效的发展规划分工、检查机制。国家第一次对“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任务以及重点工程进行了分工。各地都应该对本级规划纲要进行分解。三是适时开展中期评估。通过中期评估,对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客观地分析发展规划实施的政策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规划执行中出现的偏差,适时“纠偏”,从而促进规划的顺利实施。总结和推广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五是尽快建立《纲要》实施信息系统。在信息搜集的范围与层次、内容与形式、交流与使用等方面做出制度规定,力求标准化、网络化。
6、要继续推进市县规划改革
要按照最贴近群众、有约束力、可操作的总体要求,改革市县规划。市县规划要更多地阐述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使之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规划。建议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扩大市县规划体制改革的试点,条件成熟时推广到全国。把辖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城镇体系规划与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市县规划改革要结合本身的特点进行。一要结合市县经济管理权限。市县位于我国五级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中下端,在经济总量、财政实力、资源整合、人才技术等方面均与国家、省两级层次存在明显差距。在目前行政管理体制和分税制大背景下,上级政府往往对一些关键部门、行业和企业实行垂直管理,形成比较突出的市县财权和事权不对称等现象,进一步增加了市县发展的难度。因此,市县规划一定不要超出市县的经济管理、政策制定、资源调动的权限,结合正在推行的省管县、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用足、用活、用新现有的政策和权限。二是要不求多求全。市县规划体系不在于数量、类型和内容有多少,而在于适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总体规划要短小精悍、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专项规划要选择影响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领域进行规划,近期并不迫切和重要的领域可不制定专项规划。三要重视突出地方特色、优势。市县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微观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是确保规划有效性的重要特征。市县是区位、资源、产业、人口等差异最明显的空间单元,充分体现动态比较优势。(课题负责:余群 彭木生
执笔:李向阳
徐斌
李全军)
第三篇:经验总结:如何合理规划读研生活
经验总结:如何合理规划读研生活
成为一名研究生是很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当我们从考研大军中冲出重围或保送读研而有幸成为一名研究生之后,如何开始自己的读研生涯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读研的日子是新奇的,也是紧张的,面对这种与大学本科阶段全然不同的读书生活,有的研究生可能茫然不知所措,虚耗了光阴;有的研究生却如鱼得水,直奔更光明的未来。因此,如何规划读研生活是十分重要的。我一直认为,读研不仅是通往学术圣殿的朝圣之道,也是人生的修行之道。老子曾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读研乃问道,但问道亦有道可循。
追问:何谓读研?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就业难成为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切身问题,考研便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意味着一些研究生可能一开始只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读研,并不是因为喜欢学术而读研。对这类研究生而言,他们在读研之后缺乏从事学术研究的兴趣与目标。当然,对大部分研究生而言,读研是大学时代追逐的学术理想,因此考研是当时很明确的人生目标,而考研的成功就意味着这个目标的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考研与读研是不一样的。如果说考研是大学时代的学习目标,那么读研则需要一个新的目标或理想来支撑自己。因此,读研期间需要经常进行自我追问:为什么要读研?如何来读研?这种追问或反思可以促使自己在读研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研究状态。淡定才能保持读研的干劲
读研是相对清苦的,日以继夜的读书及研究需要其他休闲活动来调节。当然,对真正的读书人而言,读研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读研并不意味着自己生活的单调乏味或完全没有乐趣。知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其大作《文化苦旅》中有过这样的追问:“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实际上,读研是自己个性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更重要的是,要把原本看似清苦的读研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读研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开始,保持淡定的心境很重要。读研意味着选择了一条通往学术殿堂的道路,这条道路与从政、从商之路相比,有着迥异的清贫与寂寞。对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而言,学术研究可能类似于出家修道,需要过着皓首穷经、暮鼓晨钟般的生活。当看着早已参加工作的昔日同窗领着高薪、衣着光鲜的站在自己面前时候,我们很可能会对自己的读研选择产生自我怀疑,有时甚至会觉得这种清苦的读研生活完全没有意义。这时,很多研究生会假设:如果自己当年参加工作而非读研的话,生活将会过得更好。实际上,读研存在着机会成本,选择读研的机会就意味着放弃其他机会。在这个时候,要坚定自己读研的选择,以淡定的心境来对待,要不断地通过阅读来培养自己的学术兴趣。事实上,学术研究进行到千钧一发之际,支持自己继续走下去的是学术兴趣和学术理想。这就需要以学术理想来坚持自己的读研之路,使枯燥的读研生活过得有意义。
从阅读中梳理出学术价值
研究生需要学会整理大量的材料,从中梳理出有学术价值的东西。理工科的研究生可能更注重做实验以获取数据,但文科研究生必须大量阅读著作。阅读是研究生的基本功,读书万卷,其义自现。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熟悉自己所在领域的研究状况。当然,研究生读书时应该注意方法,要精读自己研究领域的基本著作,特别是那些知名学者的著作。通常而言,知名学者都是学术权威,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就可以快速地了解目前这个领域的学术前沿在哪里,也可以知道这些知名学者们正在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什么。我导师就经常这样告诉我,他只要看一个研究生读了什么书或者正在读什么书,他就知道这个学生的学术水平怎样,因为对学术敏感的研究生会鉴别出这个领域里的好书,会读第一流的著作;相反,那些不会读书的研究生会经常阅读二流的著作。因此,读书首先要读第一流的著作,通过读这些著作,才有可能和第一流的学者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思考问题,才有超越他们的可能。研究生需要阅读的著作很多,必须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由于研究生阶段是学习如何开始从事学术研究,是处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起步阶段,因此必须通过读书来展开自己的学术训练。精读与泛读的结合是最有效的训练方式:通过精读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泛读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精读对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这就要求熟读一些思想艰深的经典著作。一方面,熟读经典著作是进入该领域学术谱系的一种最好方式,即能知道该领域里以往的学术大师们在思考什么问题,或者他们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另一方面,通过熟读经典著作,逐步掌握一套概念,而这些概念及其表达方式会逐渐进入自己的思维结构里,如同输进自己体内的血液一样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可以运用经典著作里的一套概念来看待世界,而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无形中也得到提高。
在泛读方面,要多读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著作,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意味着阅读不要受专业的限制,比如以文科为例,中国传统学术认为文史哲是相通的。因此,扩展知识面就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对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或研究领域而言,该领域之内的学术资源已经被前人梳理了一遍,并且那些所谓的学术权威早已在这个领域里确立了自己的话语权,在这个领域里再发现新的东西虽然也是可能的,但是难度已经很大,这就需要从其他专业或学科来寻找灵感或新方法。实际上,很多新的学术长点就在学科交叉的地方,尝试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知识消费者”变成“知识生产者”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与本科阶段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在本科阶段,学习主要是由老师对知识进行传授,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而在研究生阶段,导师对研究生传授的主要是学术研究的方法,研究生需要对以往习以为常的知识展开怀疑与批判,并以反思的精神来读书,不能轻易盲从于学术权威们的观点。当然,研究生的学习是在导师的指导之下以自学为主的,但实际上导师指导学生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读研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由研究生自己支配的。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来进行自我学习变得十分重要。
与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知识不同,研究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学会学习”,是对学习能力的学习,是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学习”的“学”指的是跟着导师学;而“学习”的“习”按大学者朱熹的解释有鸟儿学飞之意,意思是照着老师教的自己亲自做一遍。因此,研究生要开始从一个纯粹的知识消费者成为一个知识生产者。就像冬天穿的毛衣一样,无需再向别人购买,而应该尝试着自己亲自动手编织。当然,自己刚开始生产出来的知识可能是粗糙的,在导师眼里甚至是幼稚的,但应该像爱因斯坦小时候做的小板凳一样,尽量地比前一次做得更好。
实践:学术资源的获取
研究生的学习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对学术资源或学术材料的掌握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从我读研的经历来看,获取学术资源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三个:图书馆、导师、讲座。图书馆是一座矿山
图书馆是一所大学或研究机构中学术资源最集中的地方,如何利用好图书馆是获取学术资源的关键。我读研的时候经常泡在图书馆,从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发掘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当然,利用好图书馆并不意味着整天泡在图书馆里面学习。我认为首先要熟悉图书馆,并了解这个图书馆里有哪些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著作,这对将来学位论文的写作很有帮助。但应该注意的是,图书馆的藏书丰富,一个人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游遍知识的海洋,因此读书要有所取舍。研究生应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展开主题性阅读,也就是说,要集中一段时间并围绕同一个问题或一个领域来展开阅读。有这样一个说法,大意是说有经验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看研究生借书的方式就能预知这个学生的学术前途。他们总结出的经验是:会读书的研究生一般会借同一主题的书目,并且这些书目是该领域的必读书目;而那些不会读书的研究生每次借书都很随意,没有固定的主题,并且他们一般分辨不出哪些书是该领域的必读书。
同时,研究生也应该了解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学术概况。我经常在图书馆的各个书架面前浏览,并随手翻阅书架上各种著作的目录、前言、后记。时间久了,我基本上能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法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有哪些重要的著作,并知道这些著作在图书馆的哪个书架上,这样随意的翻阅在无形中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总之,图书馆是一座有待发掘的矿山,读研就是一个开矿的过程,需要在里面挖掘出沉甸甸的金矿来,否则在毕业之时有“入宝山而空手归”之感。
导师是一盏明灯
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研究生的必修课。一方面,导师作为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学术上能给予很好的指导;另一方面,导师通常有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活动,这对研究生将来毕业找工作、出国、考博进修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是生活的良师。
随着研究生扩招,导师带的研究生增多,并且由于有一些导师有相关的行政职务,这就导致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机会不多,如何及时有效地得到导师的指导需要一定的方法。这需
要研究生主动地跟导师联系,平时可以拿自己的论文去给导师指导,让导师提修改意见,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导师可以通过论文了解你近期的读书情况,也可以向导师展现自己勤奋好学的一面。我经常去找导师交流,在交谈中导师经常会告知一些重要的学术信息,比如某某知名学者最近写了什么重要的文章或出了什么新书,此外导师还会经常跟我谈谈他的研究近况、有什么研究心得等。实际上,导师所传授的这些学术信息是无法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但却是最有益的。
讲座是一次盛宴
研究生需要围绕学术前沿问题进行研究,就必须经常关注最前沿的学术信息。这些学术信息可以通过阅读所在领域的专业刊物来了解,而另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则是学术讲座。做学术讲座的学者所讲的东西是他最近的研究心得,有的甚至是他一辈子的研究体会,通过听知名学者的讲座可以快速地进入该领域的学术前沿。我的经验是:有时候听名家的一场讲座胜过读他的十本书,这绝不是夸张之言。通过听讲座,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学术的氛围,并且能近距离地接触该知名学者,感受他身上的学术灵气,这样可以看看那些原来只能在书本上才见到的名学者究竟是怎样的学习研究的。在听完讲座之后,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触,原来那些所谓的知名学者或学术权威也不过如此。因而,听讲座是一个对名教授或学术权威进行祛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训练自己的学术鉴赏力和学术品味。
展望:预先经营未来
读研期间必须面对未来的人生选择,要想清楚自己将来研究生毕业之后要做什么: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进修?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开始读研的时候就要考虑,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理想来认真准备。如果自己不打算将来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而想在毕业之后参加工作,那么在读研期间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兼职或实践,并多发表几篇论文,这样可以增加求职的砝码。如果打算将来从事学术研究而希望继续进修如读博或出国留学,则应该早一点着手准备。
我从读研开始就打算在毕业之后继续进修,因此从研一开始就很注意收集考博的信息。由于考博对英语的要求比较高,我平时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英语。此外,考博对专业课的要求也比较苛刻,但一般所考的都是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因此还得花一定的时间来熟悉所考领域的基本情况,选定考博的方向之后要及时与所报考的导师联系。博士生导师一般很看重考生有没有培养前途,会很注意考生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学术状况是否了解,并且要求考生了解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通常而言,博士生导师会招那些与他性情或兴趣相近的研究生,因此在考试之前要尽可能地让所报考的导师了解自己,至少对自己有个基本的印象。考博需要其他老师写推荐信,如果写推荐信的老师与自己报考的博士生导师认识,则考博的效果会更佳。
由于准备考博的时间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最佳时间,一旦确立了考博的目标,就要处理好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与考博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将来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拓展,因此在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要注意学位论文本身的延展性,即这个选题在将来是否还有继续研究的价值与必要。考博时,博士生导师会很看重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因
此学位论文的写作要与考博结合起来,把学位论文的写作看成是准备考博的一个过程,通过论文的写作来厘清自己的思维和提高表达能力。
除了导师,同学是研究生阶段的学友,对同一个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同学之间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知识背景和学术兴趣,因此多与本专业的同学交流可以加深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多与其他专业的研究生交流,这样能获取大量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和学术资源。在同学中,你会发现自己学习的楷模和榜样,甚至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学友。与同学一起读书,相互切磋,对自己的学术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虽然俗话说“仆人眼中无英雄”,但要善于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以好学之心来培养自己开阔的胸襟。实际上,在国内注重人情关系的社会里,良好的同学关系是自己未来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社会资源。当然,良好的同学关系也会使自己在读研生活期间充满温馨与乐趣。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与学术秉性,读研就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下来的学术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术的熏陶与涵养。因此,读研要尽早地融入自己所在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之中,融入自己所处的学术氛围之中,融入自己所在领域的学术传统之中;而准备考研的同学,也要尽早确定自己的方向,融入考研的氛围中,只要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来浇灌,就能开出美丽的学术之花,并结出沉甸甸的学术之果。
第四篇:经验总结
现金收付管理工作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基础工作。2013年,福州农商银行围绕人行福州中心支行工作部署,进一步细化管理,多措并举,成效显著。
一、领导重视,完善管理
福州农商银行总行领导高度重视人民币收付管理工作,多次召开人民币收付管理专项会议,要求分管领导亲自抓,总行计财部、安保部门细化管理措施,基层支行层层落实,切实提高现金业务服务水平和回笼钱捆质量。上半年,在梳理现有文件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福州农商银行现金收付工作实施细则》和《关于加强营业网点小面额人民币供应和残损券回收工作的补充通知》等制度办法,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我行将近三年的现金收付管理文件印发成册,分发给全体柜员学习。
二、加强考核,奖惩并举
在支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中,增加了对基层支行小面额人民币投放与残损券回收工作的量化考核,鼓励支行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对未序时完成任务的,予以扣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支行积极摸索投放与回收的方式,采用主动走出去与结对子的方法,实现了投放与回笼的常态化收付,既有效满足部分客户对小币的需求和解决其残损券用不出去的压力,也在投放回笼中引入了一批新客户,实现了多赢局面。
三、加大投入,改善形象
上半年,总行进一步加大机具设备的投入,中心库新增一台4口清分机,还相继对网点配备了清分机和A类点钞机,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机具设备的作用,减少现金差错,提高钱捆质量。此外,还对各营业网点的叫号机进行了升级,增加了“小币兑换”模块和人民币大小额兑换专窗,实现大小额现金兑换绿色通道,进一步提升了形象。
四、加强培训,提升技能
目前,总行已组织两场人民币收付管理工作的视频培训,从思想上进一步提升了全行员工的认识。同时,还外聘同业点钞能手对新入职员工的点钞技能及反假技能进行了专业培训,不断提升柜员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功夫不负有心人”,福州农商银行上下齐心协力,推动现金收付管理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截止2013年6月末,福州农商行超额完成人行下达的序时任务,小面额人民币投放和残损券回笼任务分别位列福州市区金融机构第3和第2名,在7月30日人行福州中心支行召开的全省金融机构出纳联席会议上获得人行表扬。
提升人民币流通服务水平的思考
2012年07月30日10:20 高波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加强商业银行现金服务业务监管,督促辖区商业银行有效发挥人民币投放和回笼主渠道作用,促使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人民币流通服务水平是当前基层央行在履职中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商业银行流通人民币服务与管理是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
2009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走入了法治化轨道。商业银行经济责任不仅要求银行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且要求其同时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法律责任要求银行必须按法律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在法律框架内履行其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构成商业银行的基础责任和基本要求。
现金业务是商业银行向用现单位和储户提供的基础性服务,商业银行现金服务有三个层面的基本要求。第一个层面是要满足支付需要、促进商品流通。这不仅要求商业银行保证现金需求总量满足,还要及时为用现单位和储户办理券别调剂业务,满足用现客户不同券别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要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人民币信誉。这不仅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履行假币收缴鉴定和残损币兑换职责,还要大力开展人民币知识和反假货币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积极营造爱护人民币的良好氛围。第三个层面是优化人民币流通环境,提升人民币形象。商业银行是经营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特殊企业,也是现金投放回笼的主要渠道,有义务优化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加强对外支付现金质量管理,提升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积极构建良好的人民币使用环境。做好以上现金服务要求商业银行按照法律规定依法经营,规范自身业务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进一步细化了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商业银行经营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人民币的发行与回收,流通和保护等各环节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要求其充分关照利益相关者,并具有社会大众所期待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人民币管理中的自身行为和活动,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这不仅是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商业银行树立公众形象、保持竞争优势,维护股东长期利益的需要。
商业银行履行流通人民币服务与管理社会责任的基本情况
(一)商业银行在人民币流通服务中承担着主渠道作用
商业银行处于现金服务前沿阵地,是现金投放回笼的主要渠道,随着市场现金总量的增加,在人民币流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人民银行指导监督下,商业银行在贯彻执行人民币发行、流通管理等金融法律法规及人民银行有关规章规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基本履行了人民币收付业务法定职责,较好地维护了人民币正常流通秩序。
一是强化现金业务风险防控能力,提高了现金服务效率。加强了内控机制建设,规范现金出纳业务运行管理,提高了现金业务风险防控能力;在后台业务集中处理的情况下实行综合柜员制,提高柜面现金收付业务效率。加大现金清分整点的机具配置力度,加强自助设备现金收付业务的运营维护,提升了现金服务效率。
二是满足了现金支付需求,促进了商品流通顺畅进行。认真组织开展了现金分析预测和人民币流通预警监测工作,有效掌握了用现客户和社会公众现金需求,满足了社会公众合理用现支付需要,促进了商品流通顺畅进行。
三是保障维护了社会公众合法权益。强化了从业人员人民币知识和反假货币知识的培训工作,提升了现金业务技能和服务意识,客户对银行现金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加强了营业场所现金收付业务标准化管理,公示人民币收付及反假货币业务相关内容和监督投诉电话,并在柜台外配备了点验钞机具,为客户无偿提供复点和人民币真伪鉴别服务,维护了社会公众合法权益。
(二)商业银行在履行流通人民币服务与管理社会责任中存在的缺位现象
一是不能有效满足用现客户券别调剂需求。在柜面收付业务中,商业银行柜员尾零箱缺乏各券别配比标准规定,普遍存在小面额货币短缺情况,客户合理兑换零钞需求难以保证,未能完全履行根据合理需要原则办理人民币券别调剂业务的职责。
二是对残损人民币回收工作积极性不高。商业银行对残损币回收工作缺乏主动性,特别是小面额残损币回收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某些经常使用小面额现金的行业或单位无法尽快将所持有的残损币缴回银行系统,加剧了残损币的体外循环。
三是人民币收付业务和整点方面的投入不足。现金收付人员配备和机具投入不足,导致对银行回笼券不能全额清分复点,现金收付“两条线”难以保障。清分整点能力不足,加之柜面员工对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掌握不熟练,致使一些质量不高的钞券不能及时退出流通领域,影响了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的提高。
商业银行流通人民币服务与管理履职缺位的原因
(一)效益考核机制导向没有兼顾社会责任的履行
随着商业银行成本意识、效益考核的逐步细化,开始加强对非盈利资产的管理,现金库存余额逐步成为管理考核的重点,导致商业银行业务库侧重于保证每天现金收支活动即期周转金的作用。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各商业银行自行核定库存时,往往采取现金最小量进行核定。现金投放以保供应为主,更加偏爱现金流转效率高、占库面积小、面值较大的券别,对小面额货币投放乏力,市场券别结构需求无法在商业银行现金投放中得到充分满足。
(二)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主观服务意识不足
近年来,消费者和商业银行之间的现金业务纠纷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一些典型案例引起媒体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商业银行对自身现金服务主体地位缺乏准确定位,认为货币发行和人民币流通管理主要是央行金融服务工作。对人民币知识、反假货币知识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在柜面现金收付业务中,办理券别调剂、假币收缴、残损币兑换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商业银行还不具备对回笼现金全额清分能力,上缴人民银行钱捆中差错时有发生,对外支付现金质量不高。
(三)监管力度不足
人民银行在对商业银行流通中人民币管理履职监管方面重视不够。对商业银行假币收缴鉴定、残损币兑换、现金券别调剂业务监管的敏感性不强。同时由于现金业务受众面广、社会用现量较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人民银行在商业银行流通中人民币管理履职监管力量不足,尤其是部分撤、并库后的县支行对商业银行现金业务的监管几乎为空白状态,无法确保检查覆盖面和检查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地区券别结构不合理、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下降。
(四)社会监督滞后
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假币投诉机制,对外公布了投诉电话,公示了与现金业务相关的办理流程。但残损币、零钞兑换以及券别调剂业务仍存在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社会公众维权意识不足的情况。当储户在商业银行柜面窗口办理零钞兑换业务或在支取现金中有残损币时,多数人由于怕麻烦而选择不当场兑换,未能对商业银行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
督促和激励商业银行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一)推动法律保障机制建设,强化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把商业银行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般条款,在坚持市场经济原则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的履行;建议各商业银行总行将流通人民币服务与管理社会责任内容纳入社会责任报告并及时披露。修订《人民币管理条例》、《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尽快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现金收付服务标准》,《银行业金融机构反假货币工作指引》等,赋予人民银行监督商业银行履行法定义务的具体管理手段,推动建立社会责任指数和现金服务标准。
(二)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流通人民币服务与管理履职情况的监管
一是加强指导和管理,通过下发工作指导意见、制定各类宣传方案、开展不同层次的学习和培训等,使商业银行明确其在人民币流通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二是加强现场检查力度,及时纠正人民币收付业务违规行为。通过对人民币收付、假币收缴鉴定、残损币兑换、小票面投放的检查力度,督促商业银行履行优化流通中券别结构、提升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的社会责任,及时纠正商业银行现金业务违规行为,切实保证社会公众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指导,科学组织现金投放回笼工作。
(三)进一步完善现金业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一是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现金业务激励机制。推动商业银行总行将现金业务纳入对分支行的考核奖励,制定统一、规范的商业银行残币兑换、假币收缴奖励规定,明确奖励费用来源,保障奖励落到实处,充分调动一线从业人员办理残币兑换和收缴假币的积极性。二是完善消费者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监测消费者对商业银行现金服务的体验。通过在商业银行一线网点公布监督投诉电话、推广残损人民币监督卡及残损币“首兑责任制”、建立公开投诉网站等形式疏通消费者投诉通道,实时监督金融机构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社会职责的履行情况。三是积极开展对外服务承诺。主动提高货币防伪打假能力,从保护消费者切身利益角度出发,配置和使用具有冠字号码识别追踪管理功能的点验钞机具、现金清分设备及银行自助设备,逐步实现涉及商业银行向储户支付假币的投诉由商业银行举证。积极开展“现金支付零假币”、“残币、零钞兑换零拒绝”的公开承诺活动。
(四)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现金服务的社会监督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宣传优势,加强人民币知识和反假货币知识的宣传,使社会公众知晓商业银行现金服务职责,提高用现客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二是构建人民币知识、反假货币知识宣传普及长效机制,组织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知识进社区、深入推进反假货币网络建设等多种方式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爱护人民币的良好风气。三是开展人民币流通“净化工程”活动,积极营造健康、便民的人民币流通环境。引导、督促商业银行推进人民币流通“净化工程”,实现“净化工程”在城乡基本覆盖,公众手持适宜流通人民币占比明显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普遍净化、基本达到“票面整洁,持有者放心”的目标。
(五)积极构建以商业银行为主,多元参与的流通人民币社会化服务格局
完善商业银行现金清分业务的制度设计,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商业银行现金清分中心规范管理,制定相应清分标准和机具配备标准,有效提高清分钞券质量。积极探索现金清分业务社会化管理,引入社会资源参与现金清分业务,逐步实现服务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同时引导从事现金清分配送的专业化商业实体,认真履行流通人民币服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商业银行可根据清分服务质量和价格选择委托从事现金清分的专业化商业部门开展现金清分业务,央行通过对现金清分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实现对流通中人民币质量的控制。
(作者为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副行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的统一部署,自8月份以来,威海工行积极组织全辖营业网点开展提升现金服务水平专项行动,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改善流通中人民币的券别结构,营造现金服务的良好环境,提高社会公众对现金服务的满意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该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人民银行提升现金服务水平专项行动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提升现金服务专项行动的动员、部署和准备工作。成立现金服务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内控机制,补充和完善了自助设备现金收付、假币收缴等管理考核办法。
二、加强设备投入,提高现金业务服务效率。目前,该行各网点已配备160多台自动柜员机,陆续配置到位10余台清分机,正全力推进自动柜员机加钞、收入付出的钞票全额清分和冠字号码采集查询工作,以确保社会公众能够随时得到假币咨询和鉴定等服务。同时做好零币兑换和残损币回收工作,全辖各个支行都设立了一个零币集中兑换网点
三、加强岗位练兵,提高前台一线柜员的现金业务处理技能。该行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柜员学习货币防伪知识;进一步提升一线柜员反假货币及现金业务流通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利用每周二、四晚间学习日,组织现金业务技能培训。
四、加强反假宣传,提高客户对反假货币知识的了解。该行以网点为反假宣传阵地,每个营业网点都做到了“四个一”:摆放一份宣传材料、悬挂一幅现金业务流程图、播放一盘宣传光盘、利用显示屏或横幅打出一条宣传标语。同时在分行网讯平台上开辟活动专栏加大宣传,鼓励广大员工踊跃投稿,为专项活动鼓劲造势。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金琦
一、做好货币发行是央行执政为民的直接体现
货币发行是人民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的基本职责,是中央银行的基础和核心业务之一。现金是货币供应中最活跃的部分,是经济交易活动的重要媒介,是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是世界上现钞流通量最大的国家。随着我国现代支付体系和支付手段的发展,现金占货币供应量的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但由于我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运行中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流通中的现金需求总量仍保持较快增长。2001年底,流通中的现金量(即M0)为1.6万亿元,到2011年底已达5万亿元,10年左右的时间增长了213%,年均增长达12.1%。保证经济发展对现金的合理需要,直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稳定大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货币发行也是受众面最广的金融服务,与百姓福祉息息相关。现金使用几乎涉及全社会每个居民和经济主体。只要我国消费者主体仍保持着使用现钞的支付偏好,社会对现金的需求就会增长,提供优质现金服务就是金融系统的社会责任。能否及时满足社会公众合理的现金需求,让老百姓用到满意、放心的钱,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因此,做好现金发行与服务工作是央行和金融机构贯彻执政为民理念、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直接体现。
货币还是国家形象的体现,纸币和硬币的设计及工艺是文化、艺术和科技的有机结合。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是我国经济主权的象征,被誉为国家“名片”,货币本身不仅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也是融合了世界领先科技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品,综合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风貌。做好货币发行工作对维护人民币在国内外的信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央行在改善货币发行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一)全力应对现金需求高峰和突发事件,现金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多年来,人民银行不断加强现金运行趋势的预测分析。密切关注对现金投放回笼有重要影响的宏观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全年和节日高峰期现金投放量进行预测。央行在全国设立了2.5万多个人民币流通状况监测网点,定期对各券别现金需求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了解社会公众手持现金的习惯和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人民币印制生产、发行基金调拨和现金投放回笼,增强了现金供应保障能力。
在奥运会、世博会期间,人民银行大幅增加了北京、上海及周边地区人民币新钞投放量,尤其是增加了10元以下小面额新钞供应量。大幅度提高了流通中人民币钞券整洁度,优化了流通人民币券别结构,金融机构为公众提供了优质的现金服务,展现了人民币作为国家名片的良好形象。人民银行货币金银部门还因此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在处置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2008年1月冰雪灾害、2010年南方洪涝灾害、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暴力事件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人民银行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现金调拨,确保了特殊时期和困难环境下的现金供应,为各地在最短时间恢复社会正常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持,维护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二)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货币发行工作量,货币发行工作效率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统筹兼顾安全与效率是货币发行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随着现金需求量持续增长,货币发行业务的人均工作量大幅增加。人民银行大力推动货币发行工作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和提升管理技术、管理手段,推进货币发行业务整合和流程优化,减少发行基金实物流转环节,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充分运用人防、技防等多种手段,控制风险点,消除安全隐患。
(三)切实维护人民币持有人的合法权益,现金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多年来,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措施,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现金服务。通过加大人民币原封新券投放和残损人民币回收力度,不断提升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规定金融机构办理残损人民币兑换义务和程序,督促金融机构执行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制度,实行残损人民币首兑责任制,确保残损人民币兑换工作不留死角。从关注民生,保护公众利益出发,协调有关部门取消了金融机构小面额人民币清点费。
(四)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现钞业务,人民币现钞跨境供应回流体系
进一步完善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跨境人民币现钞业务正在成为货币发行工作不断拓展的新领域。人民银行根据境外人民币现钞回流和供给需求,适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人民币现金有序回流,规范人民币现钞跨境流动。目前,人民币现钞供应回流机制基本形成,供应回流渠道覆盖到港澳台地区、周边国家,并延伸到全球范围,以香港为中心的全球人民币现钞配送体系初步建立,基本满足了境外对人民币现金的需求,境外人民币现钞的整洁度状况大大提高。
(五)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群防群治”,反假货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防范和打击假币犯罪活动,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金融秩序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历来受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做过重要批示。近年来,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办公室,积极协调公安、法院、检察院、工商、海关、铁路等部门,做好假币犯罪的侦查、起诉、审判以及假币的缉私、检查、没收等工作,收缴了大量尚未流入市场的假币,有效地震慑了犯罪分子。建立了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反假货币宣传网络。采取互联网、电视媒体、展览会、游戏软件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反假货币知识,不断提高公众反假防伪意识和识假能力。围绕人民币纸张、印刷、油墨、制版等关键技术,开展了50余项科研项目,不断提高人民币印制生产工艺和防伪技术水平。其中,“SD凹印对印技术”项目获2010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三、货币发行工作面临进一步的压力和挑战
(一)现金运行与经济周期波动、物价水平、居民收入、农业收成以及节假日季节性等因素密切相关,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受到很多突发性因素影响,如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等,现金流通的预测难度加大,给主动安排现金投放提出了较大挑战。
(二)兼顾安全和高效的难度增加
货币发行工作包括人民币的印制、调拨、出入库、清分、销毁等各环节。随着货币发行业务量不断增长,货币发行各个业务环节的工作强度不断增加。与每年将近20%速度增长的现金需求相比,人民币生产能力建设压力加大,安全调拨发行基金的任务也非常繁重。
(三)现金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向社会公众提供现金服务的过程中,人民银行并不直接与社会公众发生业务联系,纸币和硬币要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人民币收付业务,投放到流通领域,或回笼到银行体系。群众对银行系统提供的人民币是否满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机构现金服务水平。人民银行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指导金融机构以高度社会责任感提供优质现金服务,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需求。
(四)人民币现钞“走出去”将会对货币发行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在境外,人民币现钞不再具有法定货币的优势地位。币值是否稳定、兑换渠道是否顺畅、票面是否整洁以及是否存在假币风险等都会成为境外居民选择是否持有人民币现钞的影响因素。因此,要不断优化人民币现钞供应回流机制和对外反假货币合作机制,以满足境外对人民币需求的变化。
(五)货币防伪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反假货币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 犯罪分子借助现代科技对人民币印制技术进行全面研究,造假手段不断翻新,这给人民群众识别增加了难度,给公安部门破案加大了挑战。这就要求人民币防伪技术水平随世界防伪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
四、新时期改进货币发行工作的方向
(一)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的现金供求规律,进一步增强现金供应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继续加强对社会公众现金需求的分析和预测工作,及时把握影响现金运行的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经济运行、物价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信贷资金投放等经济金融指标,以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手段的发展状况,科学分析和预测现金需求,尤其要注重研究各种突发情况对现金供应的影响,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构建调度灵活、反应快速的发行基金调拨管理体系,综合考虑发行基金储备、现金需求时间、交通状况等因素,科学组织调拨工作,充分发挥跨行政区划调拨发行基金的作用,减少发行基金周转的节点,提高发行基金调拨的快速反应能力。
健全应急工作指挥体系,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对多年来处置现金供应突发事件、应对重大社会活动现金需要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归纳整理,完善现金供应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增强应急演练的真实性、针对性,全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全面创新和优化货币发行组织体系,提高发行效率的同时确保运转安全 货币发行工作需要运用科学理论做指导,以创新货币发行组织体系作为提高人民币供应体系运行效率和保障业务安全运转的重要着力点。要引入物流管理理念和系统方法论,来设计和规范货币发行业务运行体系,统筹考虑人民币物流设施集中与分散、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以及信息系统覆盖利用等,使货币发行物流设施实现规模优化。
进一步优化发行库和钞票处理中心布局,使发行库的储备能力和钞票处理中心的清分能力与各地现金运行特点、规模、交通、气候等因素相适应。进一步加强发行库和钞票处理中心业务流程改造,积极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实现各个工作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严格控制各项业务风险点,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人民币供应体系的安全和运行效率,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优质的现金服务。
(三)督促和激励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现金投放和回笼的枢纽作用,提高现金服务水平完善金融机构现金收付工作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社会责任和银行效益双赢的人民币流通循环机制,通过实施券别搭配投放,促进小面额人民币投放和不宜流通人民币的回收,不断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合理调节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积极支持金融机构间开展现金调剂业务,增加人民币循环渠道,加快流通中人民币周转速度,使流通中人民币发挥更大的效能,减少钞票印制,节约社会成本。
(四)完善海外人民币现钞供应、回流和管理体系,支持人民币“走出去” 积极回应境外人民币现钞的新需求,适时调整人民币现钞出入境管理政策。进一步发挥香港的全球人民币现钞配送中心优势,加强境外人民币现钞代保管库制度建设,促使代保管库在保障人民币现钞供应回流、收集境外假币信息、宣传人民币防伪知识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建立健全人民币现钞跨境流动监测体系,继续扩充信息资源,密切关注人民币现钞在境外流通使用的潜在风险,统筹规划境外人民币现钞供应回流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开辟多种渠道,促进海外人民币现钞的供应与回流。
(五)提高人民币防伪能力,以假币“零容忍”为工作目标推动反假货币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面加强人民币防伪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研究开发,不断提升防伪技术,使公众易于识别,伪造者难于伪造。同时,针对社会关注的点验钞机具质量问题,与有关部门协作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开展人民币点验钞机具专项整治,加强对鉴别仪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管理。
以假币“零容忍”为工作目标,把好银行收付关口,让人民群众使用放心钱。进一步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反假货币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规范假币收缴鉴定工作,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反假货币机具的管理,增强假币堵截能力。
以反假货币工作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为平台,发挥地方政府对反假货币工作的领导作用。对重点地区采取诫勉谈话等措施,开展重点治理行动。继续保持打击假币高压态势,摧毁制贩假币网络。对制贩假币犯罪活动要继续“追源头、挖窝点、打团伙、破大案、摧网络”。建立打击假币犯罪协调联动机制和信息快速传递机制,实现反假货币线索、信息共享,协同作战,共同打击,形成跨区打击合力。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服务技能。为使临柜人员熟练掌握人民币知识和技能,提高柜面反假货币堵截能力。强化了对柜员的培训,通过视频、现场、重点辅导等形式,共培训员工800余人次,10多个课时,淄博分行已有570名柜员取得《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证》,并持证上岗。通过培训,使员工能熟练掌握假币特征、残损币兑换标准和相关处理手续等,为高效合规操作奠定了基础。
积极开展“换新钱、过新年”活动,按照人行工作部署,为广泛开展好这项活动,首先进行大力宣传,利用信息发布系统和网点LED系统,广泛宣传“换新钱、过新年”活动;其次,市行统一制作了人民币兑换窗口的标示牌200余块,要求各营业网点在设置的兑换窗口统一摆放,并备足零币,积极兑换,仅2012年元旦前后就向市场投放20元以下零辅币3500余万元;此外,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多次组织营业网点深入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开展以旧换新活动,仅1角硬币就投放50多万元,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创新反假宣传形式,重点区域重点宣传。2012年淄博分行组织业务骨干90多人次,连续6次开展以“反假货币进超市”、走进课堂“庆六一反假币主题队会”、与当地公安局联合开展“安全用卡、放心用卡、反假货币集中宣传”等活动,向收银员、中小学生、社区老年群体进行广泛宣传,现场讲解反假货币知识和防伪特征,演示假币识别技巧,受益人数达到一万余人,为普及反假货币知识,提高社会公众识假、辨假、反假的意识和能力,为建立良好的人民币流通秩序,打击假币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天津市反假货币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近年来,天津市反假货币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反假货币联席会议的要求,始终坚持“群防群治、打防并举、常抓不懈”的原则,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金融发展的大局,努力构建“一个体系”、打造“三个平台”,着力推进反假货币长效机制建设,反假货币工作社会化氛围日渐形成。
(一)构建反假货币工作组织体系
一是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作为天津市反假货币工作的牵头单位,切实发挥反假货币联席会议的作用,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会同地方政府组织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反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在防范和打击制贩假币犯罪活动等方面,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加快了反假货币工作的社会化进程。二是结合货币流通区域的特点,建立了天津市静海县、河北省大城县、文安县三个地区的跨区域反假货币工作协调机制,适时召开三地区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全面落实反假货币工作责任制,通过会议部署和下发文件等方式,把反假货币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天津市各金融机构、各职能部门和有关的责任人,使全市的反假货币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打造反假货币工作宣传平台
一是建设城乡两级反假货币宣传网络。2007年,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与天津市邮政公司签订《反假货币宣传合作协议书》,借助其城市社区邮政服务中心和农村邮电服务站,在全市建立起886个城市社区反假货币工作站和3052个农村地区反假货币工作站,并在2008年统一升级为人民币知识宣传站。宣传站主要负责所辖区域的反假宣传培训、向社会提供货币识别鉴别、钱币知识和爱护人民币宣传等服务,目前宣传站共有义务宣传员6000余名,已成为全市反假货币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各金融机构在反假货币宣传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农村地区宣传,组织流动宣传车、宣传牌,结合文化、经贸和传统节日等重大活动,深入农村、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和大型批发市场等场所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有关反假货币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普及货币防伪知识。每年都组织反假货币宣传月活动,围绕反假货币工作重点开展集中宣传;2007年,根据总行反假货币工作“七个一”工程要求,举办了天津市反假货币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2008年,结合天津市作为奥运协办城市的实际,制定奥运年反假货币宣传工作方案,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宣传的有效性。
(三)打造反假货币工作监督管理平台
一是制订完善了反假货币工作管理制度及配套措施,使反假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加大对反假货币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二是建立了由各金融机构联席会议成员及所辖营业网点负责人组成的反假货币工作网络,负责日常反假货币管理工作。三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2007年以来,对义务反假宣传员进行2次反假货币知识集中培训。加强对金融机构一线临柜人员的反假货币法规、货币防伪技能的培训。2008年初,建立了由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货币鉴定能力突出的一线工作人员组成的反假货币技能人才库,通过定期研讨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能力和货币防伪技术水平。
(四)打造反假货币工作动态监测平台
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了以部分金融机构网点组成的反假货币工作动态监测反馈机制,形成较完整的反假货币监测、分析、报告和信息交流机制,通过对假币犯罪活动情况的监测,使各方及时掌握假币犯罪活动的最新动态。同时,还针对监测中发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通报情况、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协调各单位的行动,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优势,形成打击的合力,提高打击假货币犯罪的整体效果,努力营造全社会防假打假的氛围,压缩假币生存空间,减少假币的社会危害,维护经济金融和社会秩序稳定。
(五)反假货币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市民反假货币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反假货币的能力有所增强。据走访调查,目前天津市农民、小商贩及普通市民基本上掌握了人民币的一般防伪特征,收到面额在10元以上人民币,都要查看一下是否是假币,误收假币的现象明显减少。二是反假货币社会化氛围初步显现。人民银行借助于反假货币工作平台,及时向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通报反假工作的最新动向,提出反假货币工作措施和建议,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并参与反假货币工作,反假货币工作形成了由政府推动、相关部门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三是基层人民银行履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银行充分发挥管理人民币流通的职能,在加强与政府协调配合和服务社会的同时,人民银行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社会公信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当前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反假货币工作相关政策措施亟待完善
一是假币没收程序需要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公安机关发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应当予以没收,加盖“假币”字样戳记,并登记造册。公安机关应当将没收的伪造、变造的人民币解缴当地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这一规定,公安机关采取的假币没收程序与金融机构应该是相同的。可实际上,公安机关并没有“假币”戳记章和“假币收缴凭证”。通行做法是,公安机关发现假人民币后,直接携带假人民币来到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开具没收收据进行没收。二是反假费用分摊方式有待明确。近年来,为了巩固宣传成果,扩大宣传阵地,反假货币费用支出也不断增加,而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经费偏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实际上承担了相当一部分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反假货币工作的积极性。三是现行的反假奖励政策不利于调动金融机构临柜人员反假货币工作的积极性。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10月份实施的反假货币奖励办法,取消了对金融机构临柜人员收缴假币的奖励政策,给假币收缴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鉴定机构在反假货币工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人民银行授权的鉴定机构主要分布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分行及区县一级分支机构,近年来,这些鉴定机构的作用有所弱化。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工作的重心,对假币鉴定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工作重视不够,使之处于边缘化状态。部分商业银行鉴定机构人员调整和流动频繁,专业从事假币鉴定人员数量较少,也没有假币鉴定印章和假币鉴定书,遇有公众申请鉴定,大多是推到人民银行。
(三)假币识别鉴定技术手段仍比较落后
目前,假币鉴定主要采取以伪钞鉴定仪识别与人工鉴定相结合的方式。据调查,天津市各银行机构配备的鉴定机具仍存在仪器老化、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假币鉴定大多在点验钞机上识别后,再进行人工识别。随着假币制假技术的提高,识别鉴定技术手段己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反假货币鉴定工作的需要。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对外币、缺污损人民币、普通纪念币、贵金属纪念币、退出流通的旧版人民币的鉴定存在一定困难。
(四)反假货币宣传站的职能定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前,在各地建立的反假货币宣传站、反假货币宣传服务站或人民币知识宣传站,其中一项主要的职责是为村民和社区的居民提供假币鉴别服务,普及宣传人民币反假知识,由于其不具备假币收缴的职能,在开展宣传提供服务的同时,发现假币如何处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天津市人民币知识宣传站采取的做法是,劝说持币人主动上交人民银行、公安机关或者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对持币人有没有上交,无权过问,可能会造成被发现的假币重新流入社会的现象。
(五)全员反假货币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人民银行来看,目前基层人民银行从事反假货币工作年龄偏大的人员较多,年轻同志偏少,从事具体操作性工作的人员较多,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和较强调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人员较少。从金融机构来看,商业银行反假队伍技能素质参差不齐,在处理假币收缴业务时常常会出现当事人不满或发生假币纠纷的情况。从社会角度看,在市民反假意识和识假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被动持有假币的问题值得关注。由于一些地区人民币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一些误收假币的群众存在侥幸心理,不主动将假币上缴银行,总想等待机会用出去,造成了少数受害人被动持有假币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反假货币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完善适合基层反假货币工作实际的协调联动机制
一是地方政府应将反假货币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畴,与成员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反假工作的具体事宜。二是人民银行要切实发挥好牵头作用,认真履行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职责,制定反假货币工作的具体计划和活动方案,加强组织协调、检查监督、情况汇集与通报。公安、工商、教育和宣传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沟通,全力支持工作。三是各金融机构要从目标、计划、人员、经费等方面落实反假货币工作。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引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反假活动,自觉抵制假币并举报假币违法行为。
(二)制定完善反假货币工作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
一是尽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由人民银行直接负责货币真伪鉴定管理,以增强货币鉴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公安机关、人民银行假币收缴或没收的操作程序,以及纪念币和退出流通人民币等的鉴定方法。二是积极向地方政府申请专款,对在反假货币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以充分调动反假货币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建立金融机构反假货币工作业绩年终考核评比制度,对尽心尽责履行反假货币职责,完成反假货币工作任务的金融机构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敷衍塞责、不负责任的,予以通报批评。
(三)多方并举筹集反假货币工作经费
反假货币工作是社会系统工程,在开展反假培训和宣传方面,仅靠人民银行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反假经费不足的问题。一是人民银行总行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反假形势的需要不断加大基层人民银行反假经费的投入,保障日常反假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反假工作中主力军的作用,通过筹集奖励基金等多种形式,奖励在反假工作中取得成绩和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三是加大政府对反假货币费用的投入。把反假货币经费列入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这样既可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更有助于提高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和参与反假货币工作的主动性。
(四)加大反假货币宣传培训工作力度
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民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加强对反假货币宣传站、反假货币宣传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和义务反假货币宣传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其业务技能。对所有反假货币宣传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和义务反假货币宣传员,进行统一上岗资格的业务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
(五)加强反假货币检查监督工作
一是人民银行成立“货币真伪鉴定中心”,向公众公布联系电话,专门负责对金融机构收缴的假币进行最终裁定,及时处理社会公众投诉和疑难币的裁决。二是加大对金融机构执行假币收缴制度情况的检查力度,监督检查反假人员上岗持证和收缴鉴定程序,以及收缴的假币账务和实物保管情况。对金融机构不依法执行假币收缴的行为和不向社会提供鉴别假币机具的行为等,依法给予严肃处理。三是深入基层反假货币工作服务站、宣传点,了解掌握新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反假货币工作中的新问题,督促指导服务站、宣传点履行好职责。
(责任编辑刘洋)
近年来,随着反假宣传的深入社会公众的反假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打击制贩假币犯罪力度的加大,使全国假币案件迅猛上升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但反假币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很严峻,主要表现在假币违法犯罪活动开始向打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和偏远地区蔓延,一些不法分子向农村贩运和使用假币,坑害农民,成为当前假币违法犯罪活动的新动向。
贫困边远山区由于受经济条件、信息渠道不畅以及农民的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较低的影响,制贩假币者逐步将阵地向农村转移,制售假币的窝点开始向防范意识和打击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转移,广大农村已经成为假币泛滥的重灾区。由于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少、人员少,打击假币工作仅仅停留在柜台宣传上,假币也仅限于收缴范围,业务忙时,没收的假币无法追究来源,使制贩假币者得不到及时制裁,打假力度减弱。农民反假币意识淡薄,尤其是部分偏远地区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对真假币识别知识一知半解,较难抵御犯罪分子的侵害。受边远山区客观条件的限制,反假宣传深入开展的难度很大,存在少数反假宣传在边远山区走过场、搞形式,制约了反假币宣传工作在贫困边远山区的深度和广度,不法分子选择边远山区农村市场使用假币,不但给农民的财产造成了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人民币在农村的正常流通。
以上列举的反假工作的新现象,是贫困边远山区的基层央行特别要关注的新问题,要把人民币反假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工作,应该经常思考促进本地区人民币反假工作深化的新方法,把加强对农村、农民的反假宣传以及传授识别假币的方法和技能,作为今后反假工作的重点,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反假技能,增强全社会反假意识,做到人人自觉抵制假币,减小假币可流通市场,有效遏制假币在边远山区蔓延的趋势。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人民币反假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农村反假货币网络和反假联动机制。建立反假货币工作组织领导,协调联动的管理机制,形成由政府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参与、相互联动,齐抓共管,联合反假的工作局面。反假货币工作,关系到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人民币的信誉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统一领导,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协作,联合反假才能行之有效,仅靠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是不行的。因此:一是要建立由当地政府领导的“反假货币联度会议”。制定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各部门责任、安排部署、组织领导反假工作;二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如辖内各金融机构,政府办公室、工商、公安、检察院、法院、宣传、文化、广播电视、教育、城管等部门。明确各部门反假职责,划分管辖区域,落实各级责任;三是农村反假会议办公室应设在农村信用社联社。各基层信用社建立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站,具体负责日常反假工作,向各部门传达上报文件,通报反假情
况,检查落实反假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齐抓共管、整体推进运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人行推动,依托乡镇,突出农村,全民参与的反假新格局。各级政府加大对爱护人民币、反假人民币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应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政府主要领导除担任所在区域反假货币领导小组组长外,还应与反假货币成员单位、下级行政机构分别签订爱护人民币、反假人民币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强抓落实,整体联动,严格奖惩,并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通报存在的问题,查找工作不足,研究改进措施;各级政府拟定一年一度的爱护人民币、反假人民币工作规划,加大对假币犯罪活动打击的组织协调力度,每年从地方财政安排一定的反假人民币活动专项经费,确保爱护人民币、反假人民币活动的正常开展,将反假人民币工作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列为经济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长效开展下去。
二、建立反假宣传,防伪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金融机构主力军的作用
做好宣传、造成声势、营造县域反假氛围是反假工作的重点。金融机构是反假工作的主体,营业场所是阵地,营业窗口是关口,金融队伍是主力军。一是认真部署,精心安排好每年的反假宣传。集中时间、精力、财力、人力全力以赴,确保时间、任务、效果三落实。要紧密结合当地反假工作的实际,确定重点,明确目标任务。运用广播电视、图片、传单、标语、反假光盘等进行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同时要以金融机构营业场所为反假主阵地。制作悬挂反假知识宣传牌,办专刊,严把假币入口关,依法收缴、鉴定假币,杜绝将假币再次流入社会,不留死角,不走过场,营造全社会反假氛围,提高公民意识,震慑犯罪分子;二是做好人民币防伪知识培训。人民银行要在新版人民币发行前举办防伪知识技能培训,并及时将上级通报的假币案例及假币特征,流向及时传达到各反假成员单位,使反假人员熟知防伪知识,熟练掌握反假技能;三是为农村培训反假货币人员。利用农村信用社信用站干走村入户的便利条件,以乡镇农村信用社为单位,对各村信用业务站干组织反假币培训,培训合格后由人民银行聘为农村反假币义务宣传员,并为其制定工作量化指标,全面负责对农村的反假币宣传工作,在其揽储和办理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向农民传授反假币知识,传授识假辨假技能,帮助群众提高反假意识,起到“一石双鸟”的效果;四是大力宣传银行各类结算方式,减少现金流通。要大力宣传和推广银行非现金结算方式,特别是充分发挥和利用银行卡的各类功能,减少现金使用和流通。当前全省金融机构小额支付系统已正式启用,应动员尽可能多的中小客户加入到这一结算系统中来,普及和推广“电子货币”,减少现金交易,是今后反假工作中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三、完善反假网络,创新宣传方式,构建适合贫困边远山区特点的立体宣传体系
农村居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为切实做到农村反假宣传有实效,采用适宜农村特点的宣传方式很重要:一是编印通俗易懂的反假知识和人民币常识的宣传资料,深入偏远乡村和人口集中的学校,扩大宣传履盖面;二是通过真假实物对比、图片展示等容易掌握的形式宣传,提高实物鉴别水平;三是开展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农村文艺演出等方式进行反假宣传,提高农村居民认知、参与反假工作的热情。反假培训应注重收到实效,富有新意。要建立分层管理、层层负责的培训网络,即建立各级反假联席会议办公室对成员单位和下级联席会议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对本系统本部门的相关人员、各金融机构对本单位所有一线临柜人员和开户单位的财务人员,这样一级负责一级的反假知识和反假技能培训网络体系。在农村地区,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从业人员的反假知识和反假技能培训,以此为依托,建立农村人民币反假骨干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包括人民币基本知识、流通中人民币防伪特征、鉴别要领、所发现假币的特征以及反假技艺等,培养出一支支流动的反假宣传小分队,建立一个个流动的反假观察哨,构筑一道道移动的反假防火墙。
人民币反假也可以借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信用村”的形式,可在各个行政村或集贸市场等地方设立人民币反假宣传栏,并指定金融单位负责宣传栏资料的更新,及时向社会提供、介绍反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使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有关反假方面的知识、并能天天学习反假知识,巩固和提高反假工作的效果,在整个社会中构筑一道坚固的反假防线,让假币无出藏身。此外,还可利用反假宣传栏宣传国家有关金融政策、金融法规、金融知识等信息,以解决农村对金融知识的需求,这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三农”。
四、建立反假货币工作检查监督制约机制,形成群防群治、全社会联合反假的工作氛围
为了规范假币收缴、鉴定行为,做到客观公正执法,使假币没有流通市场:一是建立反假货币人员上岗考试,持证上岗规范操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假币收缴、鉴定行为。人行各分支机构组织要对金融机构一线人员的反假货币资格证书考试,对考试合格人员实行持证上岗。明确了收缴、鉴定程序和法律责任,确保了假币收缴、鉴定中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二是反假联席会议在人行职能部门成立“货币真伪鉴定中心”,向公众公布联系电话,专门负责对金融机构收缴的假币进行最终裁定。解决处理社会公众投诉和疑难币的裁决;三是经常深入到各金融机构,监督检查反假人员上岗持证和收缴鉴定程序,收缴的假币帐务和实物保管情况;四是经常到反假货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了解和通报反假新情况,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联系,研究和解决反假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督促对假币案件的受理、审理和结案工作。严厉打击制假、贩假、使用币的违法行为;五是建立反假奖励和惩处对等机制,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配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根据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收缴假币的数量、金额大小,可适当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城乡居民举报查实的假币犯罪活动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进一步提高反假货币执法单位、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反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可靠、协调、稳定的人民币市场流通环境。
完善联动机制,形成反假合力。金融机构、公安部门、工商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实行信息共享,对假币案件从快从严破案,对提供线索、破案有功的群众实行重奖,充分调动群众反假积极性,真正形成反假合力。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破获的假币大案要案,应利用媒介适当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震慑犯罪分子,形成制贩假币犯罪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长期保持反假币斗争的高压态势。让假币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给它留有生存空间,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中国是现金使用大国,也是现金制造大国,目前,人民币现钞印制生产量世界第一。我们有个统计,2005年底市场货币流通量是2.4万亿元,至今年11月底,市场货币流通量已达4.23万亿元。将近5年的时间,市场货币流通量增长了近80%。面对着不断增长的现金需求,人民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始终坚持把满足社会公众的现金需要作为做好货币发行工作的出发点,始终坚持把“总量满足、结构合理、票面整洁、持有者放心”的工作目标具体化为“让社会公众用到满意、放心的钱”。但是,在过去的5年中,人民银行要坚持做到“让社会公众用到满意、放心的钱”,实际上并不容易。面对着种种压力,人民银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做好货币发行和反假货币工作。
措施及成效
一、深入把握影响现金运行的主要因素,科学预测分析现金需求,在被动中把握主动。人民银行加强了现金运行趋势的预测分析。坚持做好日常性现金投放回笼分析工作,加强对影响现金供应的重点问题的调查和剖析,密切关注对现金投放回笼有重要影响的情况和问题,对影响现金运行的因素认真调研,按月度、季度和定期分析。引入经济计量模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现金净投放量进行预测,并根据年内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做出调整。建立了包含19921个监测网点的人民币流通状况监测网,适时了解人民币流通状况。发放了调查问卷,及时了解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情况。
二、科学管理,深挖潜能,从总量和结构上保证现金供应。为把印制行业的潜力发挥到最大,人民银行一方面从印制行业内部进行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生产技术改造和生产流程优化,加大了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了良好的奖励机制,鼓励企业加班加点完成人民币生产任务。另一方面改革印制生产计划管理方式,科学制定人民币印制计划,合理确定券别结构,使人民币印制生产与发行基金调拨、市场需求的衔接更加紧密。加大发行基金调拨的力度和频率,改进印制企业解缴人民币产品入库的方式,改革发行基金调拨管理体制,开展跨行政区划就近调拨发行基金,稳步推进小面额货币硬币化,调增发行基金铺底库存,加大发行基金储备。
为向公众提供小面额货币兑换便利、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人民银行不断加大小面额货币投放力度,疏通小面额货币投放渠道。建立了常态化、制度化的券别调剂制度,科学制定券别投放计划,加大了10元以下小面额发行基金的投放力度。完善商业银行存取款预约制度,建立业务检查和约谈机制,督促商业银行疏通小面额货币投放回笼渠道,提高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
三、对重大活动、自然灾害采取专门应对措施,切实维护人民币形象。人民银行积极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及其它重大活动专门部署现金服务工作方案,为活动举办地区创造良好的现金流通环境。同时,还沉着应对,切实保障非常状态下的现金供应。汶川地震发生后,人民银行快速反应,周密部署,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组织向灾区运送发行基金,确保灾区人民生产生活所需现金供应。在2008年南方地区因降雪、冰冻自然灾害出现交通严重受阻的情况发生后,与铁路部门协调配合,使滞留在铁路运输途中的发行基金安全分送到沿路发行库。
四、开展业务创新,不断提高钞票处理效率。近些年来,人民银行在提高钞票机械化处理上下了很大工夫。从钞票处理中心布局上,采取销毁设备相对集中、清分设备配置适当分散的办法,在重点省会城市建设钞票处理中心的同时,也在地(市)中心支行建设了一批小规模的、单一清分功能的钞票处理中心。通过合理配置设备,优化工作流程,核定清分定额,缩短运输距离,逐步实现了清分工作集约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钞票处理设备的潜能,开展了跨行政区划清分回笼完整券、跨行政区划机械销毁残损人民币等工作,还探索了钞票清分“双班制”,开展了钞票清分多项流程优化试点,钞票处理效率大幅度提高。
五、狠抓生产印制工艺科技攻关,严密堵截防范假币。人民银行围绕人民币纸、墨、版、线等关键环节,先后开展了50余项科研项目,不断提高人民币生产印制工艺技术水平。在人民银行的要求和督促下,各商业银行严把现金收付关口,让人民群众使用“放心钱”。质检总局在加快点验钞机具国家质量标准修订步伐的同时,加大点验钞机具市场缉查力度,有效提高了反假货币物防水平。
六、不断强化反假货币手段,全面开展反假货币工作。人民银行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作用,积极协调法院、检察院、工商、海关、铁路、交通等部门,做好假币犯罪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以及假币的缉私、检查、没收等工作,共同研究解决打击假币犯罪过程中法律法规适用等问题,积极促进将反假货币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代号为“09行动”的打击假币犯罪专项行动。加强金融机构相关人员反假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临柜出纳人员反假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反假货币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人民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机构为依托,以反假货币联络员为基础”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反假货币宣传网络。目前,全国有近2万个城市社区反假货币宣传站点、56万个农村乡镇反假货币宣传站点先后建成,发展了60余万名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采用互联网、电视媒体、举办展览等多种形式,采取重点宣传和柜面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宣传反假货币知识,公众反假防伪意识和识假能力不断提高。
七、不断推进人民币现钞出入境管理工作。2005年,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往来实际需要,人民银行适时调整了国家货币出入境限额,由原来的6000元调整到2万元,为中外人员交往提供了便利。近年来,人民银行在与周边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签订并实施的一系列边境贸易银行本币结算协定基础上,陆续批准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分别与越南、蒙古、俄罗斯、朝鲜等国商业银行办理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业务,有力支持了我国与周边邻国开展边境小额贸易。为了配合港澳地区开展人民币业务,人民银行与海关部门共同制订了针对香港和澳门地区银行调运人民币现钞进出境的管理办法,并在香港设立了人民币发行基金代保管库。目前,人民银行已建立了与港澳地区、相关邻国之间的现钞跨境调运管理机制,并且运行情况良好。对于边境地区突发性的人民币出入境需求,人民银行也会同海关部门及时采取了应急处置措施。
面临的压力
近些年来,人民银行在货币发行和反假货币工作方面面临着许多压力:
第一,影响现金需求的因素很多,人民银行并不能完全掌控。许多因素会影响到现金需求,有经济的、金融的,有政策层面的、管理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心理层面的等等,都会影响到现金需求。这些都对人民银行准确预测现金运行趋势,主动安排现金投放增加了不少困难。
第二,人民币生产能力的增长与现金需求的增长不能同步。近几年来,我国的印钞造币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拥有印制行业工人3万多人,印钞企业6家、造币企业3家,钞票纸生产企业2家,油墨、制版、特种防伪安全线企业各1家,这样大的规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但是,生产能力的增长毕竟要受限于许多制约因素,如厂房扩建、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等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等,与每年将近20%速度增长的现金需求相比,人民币生产能力的增长相对缓慢。
第三,人民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要时刻经受社会公众的检验。货币是国家的“名片”,社会公众的关注度比较高,既关注钞票的印制质量问题、整洁度问题、找零问题、防伪问题,也关注钞票的图案、颜色等设计问题,对钞票从纸张到油墨都会提出许多评价和要求。
第四,人民币要时刻经受犯罪分子的挑战。历史证明,从有货币开始,就有假币存在。在实物货币时代,假金锭、假银锭就存在。货币纸币化之后,纸币的假币也不断出现,在中国是如此,美元、日元、欧元、英镑等世界各国货币都是如此。犯罪分子借助现代科技对人民币的所有变化做全面的研究,不仅仅是图案、水印、安全线,也包括油墨、纸张等等。他们妄图造出与人民币一模一样的假币。
第五,人民币使用范围逐步扩大。跨境人民币的流通、回笼,以及反假等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人民币现钞在部分边境贸易交易地点已成为主要交易结算货币。在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的兑换和商户接受的程度已相当普遍。有的国家宣布了在本国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有的国家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之一。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推进,人民币现钞使用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
前进的方向
“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货币发行和反假货币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人民银行系统和印制行业广大干部员工辛勤劳动的结果。但是,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还有更重要的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
一、要引入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优化货币发行工作流程。货币发行是印制产品、发行基金、现金等实物在不同部门之间移动的过程,是一种物流过程。人民币物流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现金服务,使钞票流转的效率最大化。为实现物流管理目标,用最小的发行基金准备应付大循环,需要按照物流管理原理进行一体化整合。统筹考虑人民币物流设施集中与分散是否适当,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如何合理利用,信息系统如何覆盖利用等,从而使货币发行物流设施实现规模优化。提高人民币物流效率,降低人民币的运输、储存物流成本,保障人民币安全,满足社会合理现金供应。
二、要优化发行库布局,提高发行基金供应效率。发行库是发行基金流动的关键节点,其布局、储备能力与储备数量必须与各地现金运行的特点、规模、交通、气候等因素相适应,并具有前瞻性的考虑,否则就会造成发行基金调拨不畅及现金供应上的被动。
实践证明,跨行政区划就近调拨发行基金是优化发行基金库存和运输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如何把发行基金跨行政区划就近调拨工作做得更好,还需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建立与发行基金跨行政区划就近调拨制度相适应的发行费用、财务分配制度,以更好地保障这项工作顺利实施;二是在发行基金跨行政区划就近调拨制度下,如何合理分配不同地区的工作量,以避免出现在人员、费用不变的情况下,有的地区工作量增加、风险系数增加,而有的地区工作量减少的现象;三是在真正推行这个制度之前,需要对涉及到的各个发行库的库存和面积是否满足需要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
三、要运用作业化管理理念,组织现钞处理中心运行。在人民币现钞清分中,从清分中心的布局,到清分机器的配备,到清分场所内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定额,都要按照工业作业化要求,落实定额、设置最优,让每台机器发挥最大的效用,让每个清分点的辐射面尽可能的最大。人民银行要按照工业作业化要求,调整清分中心布局,研究分析、科学设计与钞票处理业务相关的业务流程,精简重复性过多的情况,有效地提高钞票处理中心设备工作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能力。同时,还要研究清分工作的新途径。
四、要运用信息化管理,提高反假工作水平。打击假币犯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假币印制技术不断提高,公安破案难。人民银行要建立先进科学、统一完整、规范权威的假币资料信息库,实现反假货币信息共享,形成一套快速反应的信息传递机制,及时监测假币信息,掌握制贩假币犯罪活动变化趋势,为公安部门准确有力地打击假币犯罪分子提供信息。向公安部门反馈信息时,不能仅仅是报数,重点要放在假币技术分析上,出现假币新样本时,要分析这一批假币与以往假币在纸张、油墨、制版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在防假方面,除做好对公众的反假币宣传外,要细化对商业银行的要求,加大对商业银行的检查。人民银行要结合商业银行运营目标的变化,在提高人民币整洁度、保证流通中货币结构合理、加强临柜人员堵截假币能力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通过制度性措施管理商业银行的现金服务。
第五篇:经验总结
战略
战略的目的在于给市场一个定位,给自己的公司一个定位,让公司在一定的营销条件和产能下可以在第三期、第四期和第五期实现这样的市场角色。根据此次比赛经验,个人认为采取“先抑后扬”战略比较好、所谓“先抑后扬”是指根据市场走势买进足够的机器(是否分两期买因人而异),即使将会出现透支和无抵押也 没关系,在第四期将无抵押还清,透支剩些许在第五期还清,最好最后一期股价能比第四期翻番,如此股价将呈现先低后高。
市场
在分析历史的时候,需要对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做一个估计,并且在季节性因素比较明确的情况下,衡量后面五个季度当中,可能创造的最优市场需求。这里说的最优,主要是考虑历史中公司的营销组合是否合理,是否在不赚钱的市场投入过多资金,是否还可以追加投入以产生更多的市场分额和利润,以此为参照建立一个新的相对更优的营销组合,并在后面的季度进行调整。(1)、代理商、支持费用和佣金的组合。(一般销售量大的市场代理商需要多一些,如比赛中的国内市场代理商往往比较多。假设增加一个代理商带来的销售促进国内和北美相同,按照国内庞大的基数和更低的成本来看,创造的贡献也应该更大,理论上也更划得来)按照经验来看国内5--6个比较好,北美3—4个比较好。但这个数目是否就适合当时的市场呢。(2)网站接口。这个变量一般以访问网络的失败率作为标准。失败率保持在0.4比较好,将至0.3貌似有提高股价作用。(3)、网站建设。这个变量可以决定网站的星级标准,对销售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传说45还是60可以达到五星,或者连续几期投入60可以达到五星。一般也不用这么高昂的建设费用,多半是维持在25—35左右。(4)组装。内变动组装工时大概也能使产品具有稍高的竞争力。有说法保持组装在110%比较合适。实际比赛中,如果产能过小,组装可以降低,产能过大,比如遇到需要对等支付等情况可以把组装调高,等等。(5)产品星级。产品星级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改进,一次大改好像可以提高一颗星,连续的None会降低星级。改进如何投需要靠个人感觉了。(6)广告、价格。广告向赚钱更多的市场转移。广告的增长比例,算细一点可以用细分市场来算,算粗糙一点可以根据广告在销售额中占的比例来算(一般不超过15%)。增长了广告必然带来一定的市场分额,市场分额多了就要考虑产能调整了。在难以确定价格的情况下,建议高价高广告。产能
最合适的产能是淡季做一定库存,旺季正常生产连同库存正好销售的产能。当营销组合改变了,产能也需要随之调整。期初若是对市场不甚了然,或者觉得风险过大可以第一期试探第二期改变,这样就比第一期晚一期进行调整。在一定的市场预期下,做产能规划。可以比较成本。因为市场确定了,那么生产时间就确定了。在同样的生产时间下怎样的产能安排比较合理,成本比较低呢?这里需要考虑这样一些因素:工资、折旧、机器运行费用、班次开支、人力资源成本、计划维修费用(可以考虑以保持为准)、利息开支(如果现金流规划不好,可以考虑以最低的利息为准)以及机器效率不同带来的成本差异(新机器按照99%估算下吧)。一般而言,双班工资成本很高,单班折旧、利息比较多。所以能开单班尽量开单班吧。成本
拿到历史,看生产成本是否有降低的空间,比如购买原材料期货是否有赚的空间,组装工人加班情况,机器工人加班情况,工资是否能降低。这一点配合产能来做,至少在相同营销组合下你可以赚到更多钱了吧。另外再看看营销组合,是否有优化的空间。把钱投到更有效率的地方赚取更多的利润。单班的维修大概35可以保持机器效率,双班的45可以保持机器效率。如果历史较低,建议前期维修可以多投一点,机器效率上升工人工资就低一点。罢工
此问题出现很频繁。罢工要参考的是工人平均工资。前两期,产能差不多,生产少的公司,工人平均工资低,看着其他企业工人平均工资很高心理不爽,于是罢工了。第一期招人的企业由于平均工资低就容易产生罢工。后面三期不容易产生罢工,理由:第三期产能到位,工人到位,大家都开始经济生产。经济生产下的平均工资都差不多,所以就不容易罢工了。第四期,第五期一样。投资
一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闲散资金,赚取利息而投资。二投资额超过拥有的现金,可以产生无抵押和透支,这就是人为制造透支无抵押的方法。最后撤回投资或者中期都可以偿清之。会不会有单班飙升的效果,是否获胜的机会更大呢?我不知道。代理商、支持费用和佣金
支持费用12佣金9可以保留五个代理商,招6个走1个。支持费用13佣金7.5同样可以保留五个代理商,招6个走1个。隐藏利润和资源的跨期分配
产品在生产运输及库存过程中有许多成本是不计入库存价值的。因此,下期做库存下下期卖库存的行为,实际上是把下下期原本应该承担的一部分成本留在了下期。于是下期的成本显得比较高。下下期销售的产品在账面上成本比较低,销售利润率就显得比较高。这就是做库存隐藏下期利润,并将之转移到下下期的生产安排。原材料的购买也存在这样的考虑。在这个考虑之外,最好也考虑下期货购买是赚是赔。用价差和利率作比较,利率取决于你是用现金买的呢,还是透支,或是无抵押。原材料的购买,需要规划好。在资源的跨期分配上,还有种思想:做未交订货。上期做未交,使这部分收益在下期入账。以此来形成利润的成长梯度。这是一种想法,我把它陈述出来,是想说出现未交并不可怕,只要不是最后一期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