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汇报
县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汇报
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是生态县建设的原动力。因此,在创建生态县的过程中,我们着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创建生态县营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氛围。
1、决策管理与体制文化建设一是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全县社会和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编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明确提出生态建设的目标和措施,经县人大审议后颁布实施。同时,为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XX的工作意见》,并与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二是严格执行生态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重大环境决策听证会制度,向社会公众实事求是地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三是设立举报接待日、举报热线电话、举报信箱、举报网址,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生态建设中的问题,对有关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和相关渠道进行通报、宣传和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认知文化建设一是在决策层中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教育。我们通过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列入环保内容、在各种党训班和干训班中开设环保课程、结合环境日和科普宣传周等重大节日举办环保讲座等形式,着力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二是在中小学生中加强环境渗透教育。我们将环境教育列入了全县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并定购了统编教材。同时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目前,我县已建成3所省级绿色学校、11所市级绿色学校、30所县级
绿色学校,其中8所在城区,36所在乡镇。三是在社会公众中加强环境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橱窗、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开辟环保专栏,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科学知识,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典型人和事,倡导环保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公众环境道德水准。
三、环境伦理与心态文化建设一是以开展评选“绿色家庭”“环保卫士”等活动为载体,以城区市民学校、乡镇人口学校为主课堂,充分发挥环保宣教专业队伍和环保支援者队伍的作用,大力进行家庭环境伦理教育,加强环境道德和个人修养建设,努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新貌。二是以创建“环境友好企业”活动为突破口,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以及实施循环经济等方式,努力建立企业与环境的友好关系,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目前,我县已有4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5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
产审核,2家企业分别实施了工业循环经济和农业循环经济试点。三是以建设“绿色社区”和“生态村”为着力点,编写了“绿色社区”和“生态村”建设指导手册,下发了建设标准,制定了环保公约,大力倡导简朴和谐的消费观念和循环再生的消费行为,积极动员广大市民和农民广泛参与生态建设,共建绿色美好家园。目前,我们已建成了2个“绿色社区”,12个省级“生态村”,32个市级“生态村”。
县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汇报
第二篇:县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汇报
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是生态县建设的原动力。因此,在创建生态县的过程中,我们着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创建生态县营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氛围。
1、决策管理与体制文化建设一是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全县社会和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编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明确提出生态建设的目标和措施,经县人大审议后颁布实施。同时,为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XX的工作意见》,并与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二是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重大环境决策听证会制度,向社会公众实事求是地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三是设立举报接待日、举报热线电话、举报信箱、举报网址,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生态建设中的问题,对有关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和相关渠道进行通报、宣传和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认知文化建设一是在决策层中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教育。我们通过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列入环保内容、在各种党训班和干训班中开设环保课程、结合环境日和科普宣传周等重大节日举办环保讲座等形式,着力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二是在中小学生中加强环境渗透教育。我们将环境教育列入了全县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并定购了统编教材。同时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目前,我县已建成3所省级绿色学校、11所市级绿色学校、30所县级绿色学校,其中8所在城区,36所在乡镇。三是在社会公众中加强环境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橱窗、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开辟环保专栏,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科学知识,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典型人和事,倡导环保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公众环境道德水准。
三、环境伦理与心态文化建设一是以开展评选“绿色家庭”“环保卫士”等活动为载体,以城区市民学校、乡镇人口学校为主课堂,充分发挥环保宣教专业队伍和环保支援者队伍的作用,大力进行家庭环境伦理教育,加强环境道德和个人修养建设,努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新貌。二是以创建“环境友好企业”活动为突破口,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以及实施循环经济等方式,努力建立企业与环境的友好关系,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目前,我县已有4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5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2家企业分别实施了工业循环经济和农业循环经济试点。三是以建设“绿色社区”和“生态村”为着力点,编写了“绿色社区” 和“生态村”建设指导手册,下发了建设标准,制定了环保公约,大力倡导简朴和谐的消费观念和循环再生的消费行为,积极动员广大市民和农民广泛参与生态建设,共建绿色美好家园。目前,我们已建成了2个“绿色社区”,12个省级“生态村”,32个市级“生态村”。
第三篇:生态文化建设观后感
生态文化建设观后感
三(3)班 张一
今天我们观看了关于国家未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能源建设,企业事业向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社会“四有”建设,以及深入推动行政、经济、社会等领域改革创新协调发展的宣传片。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给我很大的启发,看后了解了许多不为很多人知道的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生态文明一直在我心里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他和其他许多文明一样需要去了解,需要去保护,从自身做起,这样生态才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建设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及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观看宣传片给我两点启发:
一是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人类已经逐渐意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比如二氧化碳排放严重已造成全球气候变暖,长期乱砍乱伐已造成沙漠化严重等等。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增强生态行为的自律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是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劣,反应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并自觉的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及义务,同一切破换生态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第四篇:全县文化建设工作汇报
全县文化建设工作汇报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县人大常委会汇报全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是县政府主管文化广播电视旅游事业的工作部门,主要工作职责是研究部署全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事业的发展规划,制订并监督实施文化、广播电视、旅游事业的长期发展规划。目前,我局下辖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公司、采茶剧团、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广播电台、广电网络传输中心等8个单位,干部职工276人。
一、2005年以来工作情况。
1、立足农村,群文活动蓬勃发展。
一年来,我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主题,牢牢把握国家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县文化馆、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各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的文化设施和条件,发挥人才的优势,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群文活动,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
一是配合使用好省财政下拨的“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2005年,省政府投入6000万元设立“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下拨到全省各乡镇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送戏、送电影、群众自办文体活动),按文件规定,分配到我县的资金为89.1万元,为了配合使用好专项资金,我局及时向县领导汇报并争取到了县财政配套资金10.9万元,领导的重视和资金的注入,为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截止目前,全县送戏下乡52场,每个乡镇4场戏曲演出基本到位;送电影下乡1473场,每个行政村6场电影的放映任务也基本完成;各乡镇也利用专项资金,积极开展了群众歌咏比赛、文艺晚会、拔河比赛等群众广泛参与的自办活动。此外,为了使专项资金落到实处,我县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三项活动督导员队伍,负责监督专项资金落实情况,他们经常深入农村基层,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农民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督促演出和放映单位的工作,检查各项报帐程序,确保了三项活动的质量,真正把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送到了农民家门口。
二是配合新农村建设,加快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进程。我局坚持将农村文化融入新农村建设伟大工程,要求各乡镇文化站抓紧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塘南、蒋巷、莲塘三个乡镇就分别投资2万多元用于完善各村文化活动室设施,有力地巩固了一线文化阵地。目前,我县拥有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已有20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0以上。
三是开展“乡镇图书流通大循环”活动。为解决广大农民看书难的现状,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县图书馆购置读书大篷车,在全县各乡镇大力实施“乡镇图书流通大循环”活动,将9000多册价值2万多元的农村科技实用图书、剪报送到农村,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2、立足创新,广电宣传亮点迭出。
县广播电视台坚持唱响改革主旋律,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节目质量和服务于全县三个文明建设上。一年来,共举办新闻采访、写作、制作与播音等业务集中培训16期,广播电视节目采编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
一方面,为了确保节目质量,认真把好节目源硬件质量,县广播电视台对原有摄录设备进行了有效维护,确保了录像质量,同时,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新添置了两台摄像机和有关配套设备。通过全体采、编、录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县广播电视台的节目质量明显提高,《新视点》、《警方750》栏目风格已基本形成,县电视台创办的旨在宣传南昌县在外成功人士的《昌南骄子》栏目也于去年年底与观众见面了,这些新节目内容更加精炼,效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另外,县电视台选送的长消息《种粮大户陶雪莲利用飞机喷洒农药》于去年4月份荣获全省广播电视作品评选一等奖,这是全市县区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也是历年来我县电视台宣传工作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3、立足服务,有线网络四通八达。
我局按照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要求,把有线网络工作重心放在加强事业建设上。
一是努力扩大覆盖范围,实现了全县乡镇的联网,并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与江西依伦公司和南昌雷华公司合作,投资800多万元把光缆架设到全县每个行政村,新增用户6000多户。
二是加强住宅小区的入网工作,全年小区联网10个,新签约用户12000多户,基本实现县辖区域内住宅小区的全部入网。
三是对全县主干网和县城老网的改造,投入资金40多万元新增光接点28个,有效改善了收视质量,顺利完成了市网频道调整的过渡。
四是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今年3月份,我局在富山乡召开了一次全县性的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现场推进会,研究落实扫除有线电视盲点工作。目前,全县
行政村接通有线电视率达100,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五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我局坚持办实事、办好事,全县不少困难户还没有安装有线电视这一实际情况,在全县开展了一次针对弱势群体的优惠安装有线电视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4、立足发展,文化市场秩序井然。
一年来,我局围绕控制总量、合理发展、规范管理的方针,认真研究文化市场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培育文化市场为目标,积极引导和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扶优做强,打造文化市场亮点。一方面率先引进了全市一流的量贩式ktv娱乐场所“天籁之音”,使县城区娱乐场所提升了档次;另一方面通过有效引导,在五一路形成了8家100台以上网吧规模的“网吧一条街”,并全力打造网络文化市场航母,天籁网络休闲城投入380多万元,购置了360台电脑终端,成为全省县级规模最大的网吧之一。
二是强化管理,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一方面对全县文化娱乐经营场所进行了一次年检,全县共有有证电子游戏室46家,无证经营电子游戏室12家,有证音像店87家,无证经营音像店12家。对无证经营的文化经营单位,联合有关部门进行了坚决取缔,对有证经营的单位重新颁发了许可证。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经营业主法律、法规培训,一年来共组织培训学习4次,培训人员280多人次,极大地提高了经营业主的法律意识。
三是加强行业自律,成立网吧协会。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网吧业主要求,为进一步加强网吧行业自律,规范网吧经营行为,我局通过广泛宣传,于2005年10月在全县网吧经营业主中,组织成立了南昌县网吧行业协会,使我们行政职能部门的行政行为得到了有效延伸。
二、我县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文化建设工作中,我们做了一些的工作,也为全县拼争“百强县、文明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比、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相比,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还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足。
一是资金不足。文化事业属于公益事业,文化单位全靠财政拨款,因此在引进新设备、发展新事业等方面没有办法自行解决经费。资金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是人才不足。文化系统一些老同志已经退休,培养的年轻专业人员又接不上,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不少乡镇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导致开展的自办文体活动质量较底,给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三是阵地不足。目前,我县县、乡、村三级文化活动网络虽然已经建成,但巩固率不高,而原有的文化设施也已经陈旧,损坏的损坏,淘汰的淘汰,以至一些文化活动场所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今后我县文化建设工作努力方向。
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今后我县文化建设工作,我局将结合实际,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不断完善三级文化网络,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文化阵地。
一是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文化事业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一项荫及子孙的公益事业。所以,下一步,我局将努力争取政策,力争做到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做到与县财政收入增长比例同步增长。
二是确立引进人才的科学机制。面对剧团缺作曲、编导、灯光音响师,文化馆缺文艺辅导、写作、美工,图书馆缺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管理人才等现实问题,我局将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努力创建“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注人才”的良性人才管理机制,为文化系统人才的引进“开绿灯”。
三是建立新的文化交流平台。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我县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小蓝工业园、象湖新城、澄碧湖新区居民人口将达20万以上。但是,在这些新城区中,目前还没有一个文化设施,没有一个开展文化活动的平台,更没有一家文化单位,这必将造成新城区居民文化生活的贫乏。为此,我局将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在新城区专门辟出一块用地,用于新建公共文化设施,开设新的文化交流平台。
第五篇:生态经济区工作汇报(定稿)
工 作 汇 报
中共鄱阳县委
鄱阳县人民政府
(2010年3月18日)
2008年3月8日, 省委、省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全世界人民宣布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后,让鄱阳150万人民倍感欢欣、备受鼓舞。鄱阳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巨大的发展机遇已经来临,鄱阳湖发展的崭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努力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程中争当“先行区、示范区和快速崛起区”。下面,将我县两年来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汇报如下:
一、先行先试,抢抓先机,努力争当先行区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出后,我们不等不靠,积极行动,先学先干,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主要做了六件事:
一是打造中国湖城。为了在工作思路、工作理念上全面接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我们依托“县与湖同名”的先天优势和境内1067个湖泊的生态优势,把鄱阳定位为“中国湖城”,提出建设湖产业、湖文化、湖旅游、湖宜居名城,为与湖命运相连、生息与共的鄱阳探索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相促进的发展新模式。2008年4月28日,我们邀请省政协、省社联在鄱阳举办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论坛”。7月19日,邀请中国作家 协会在鄱阳举办了“名家写名湖”采风活动。2009年4月26日,举办了鄱阳湖国际湿地旅游文化节,举行了“欢乐中国行-魅力鄱阳湖”大型文艺晚会,初步树立了“浪花上的城市,鸟语下的乡村”中国湖城鄱阳的城市品牌,向各界传递了鄱阳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决心、努力和实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12月20日,我们在全县启动了为期三个月的以“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中国湖城发展水平”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邀请了省发改委起草规划的同志来鄱举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报告会,详细解读规划,让全县领导干部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思想、战略意图,在发展理念、工作思路实现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无缝对接、合拍共振,努力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二是打造生态渔村。为了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2008年5月10日,我们全面启动了生态渔村建设,把沿湖岸线257公里纵深2公里范围内的300多个自然村打造成生态渔村。建设内容主要是实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工程,目标是实现泥沙不流失到鄱阳湖、垃圾不流落到鄱阳湖、污水不流入到鄱阳湖。目前已建成了100个生态渔村示范点,今年启动了第三批50个生态渔村建设。生态渔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和备受游客青睐的渔家乐景点。渔村生态工程不仅建立了渔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的让渔民更加热爱母亲湖鄱阳 2 湖,保护鄱阳湖已经在渔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县也连续三年获得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三是打造湿地公园。省委、省政府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后,我们预感到一个面向全球的、前所未有的鄱阳湖旅游时代已经来临。一个月后,2008年4月我们迅速启动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编制工作,聘请国家林业局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经过6个多月的努力,当年11月获得了建设“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批文。目前,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已投入1000多万元编制了一系列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投入5000多万元打通了城区到景区的旅游快速通道,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游船码头等基础设施,投入6000多万元正在建设鄱阳湖湿地科学园、小南海湿地风情园项目。与此同时,我们大力招商引资,引进旅游重点企业,已签定正式合同投资超10亿的项目有3个。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鄱阳湖生态旅游的窗口,中国湖泊生态旅游的代表性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的科普基地。与此同时,在旅游规划上我们以建设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一体的国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充分利用鄱阳的1067个湖资源,湖优势,重点打造湖景观游、湖侯鸟游、湖美食游、湖运动游、湖文化游、湖度假游六大系列,对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规划,产品功能进行整体布局,重点建设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改善旅游环境,努力构建天蓝水清、树秀花艳、鸟美鱼鲜、湖甲天下的鄱阳湖生态湖城特色。四是打造生态工业。我们深知,生态是鄱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在园区建设上,投资2000多万元在全省建成了首个县级专业污水处理厂,大力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园区;在产业选择上,我们把绿色能源、绿色食品作为主导产业紧紧抓住不放松,绿色能源方面,2009年建成投产了佳辉光电、凯迪生物质能发电企业,正在推进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及风电场开发项目,正在推进中国国电集团在鄱阳核电选址的初可研工作,正在推进全省首家垃圾发电厂的前期工作,正在向上申报建设全国绿色能源基地县。绿色食品方面,建成了饶州酒业、太粮米业等一批投资过亿元项目,大米加工能力达到了40万吨。
五是打造绿色家园。认真落实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的决策部署,按照“沿路一条带、环湖一个圈、山上一整块、田园一张网、城镇一大片”的目标,两年时间完成了30万亩造林任务。在造林绿化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建设生态与发展产业有机统一,建成了10.5万亩泡桐基地,成为江南泡桐大县。
六是打造生态文化。作为2200多年来的鄱阳湖东北岸重要支点城市,鄱阳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是鄱阳湖根文化的起源地,悠久历史孕育了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鄱阳湖文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出台后,我们迅速对鄱阳湖精神作了提炼、挖掘和总结,提出新时期鄱阳湖四大精神是:滴水穿石的执着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吐故纳新的创新精神,润物无声的奉献精神。我们还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鄱阳湖文化研究会,挖掘整理鄱阳湖的 渔俗文化、湿地文化、战争文化、移民文化、戏曲文化和人文文化。积极向上申报鄱阳湖博物馆、鄱阳湖渔业生产民俗保护区等项目,举办了鄱阳湖国际湿地旅游文化节、赣剧(饶河调)艺术节等活动,大力弘扬了鄱阳湖的生态文化,努力将鄱阳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知名度、美誉度的代表性湖文化名城。
二、积极探索,创造经验,争当示范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全国首开先河,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我们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在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有机统一上趟出一条新路来。
一是营造了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来守护“一湖清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各种会议和各种途径,广泛深入地开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宣传活动,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干部、每个老百姓的心头,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同,使保护好“一湖清水”成为每个鄱阳人的共同责任和自觉行动。一年多来,鄱阳街头以鄱阳湖命名的各行各业店铺、房地产开发项目鳞次栉比、蜂涌而出,鄱阳人谈必以鄱阳湖为傲,言必以湖城为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开启了鄱阳人的梦想,让落后百年的鄱阳看到了复兴历史上富饶2000多年、重新崛起的希望。
二是创新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工作理念来守护“一湖清水”。我们深知,守护“一湖清水”仅靠政府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运用市场的办法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保护。我们引进了全省首 家生物质能发电、全省首家垃圾发电企业;引导社会力量建设生态渔村,两年时间共有4000多万元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渔村建设上来;引进社会资金造林绿化,引进造林万亩以上的企业4家、造林千亩以上的大户56家;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减少过度捕捞、采沙放牧行为,转变湖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景区逐渐成熟后,我们还将在湿地公园以及后续旅游景点开发项目中,引导农民成立旅游服务游船公司、物流公司、导游服务等相关公司,让农民从农场进入市场、从农田进入公园,从渔区进入景区,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成为直接惠农的战略、富农的战略。
三是探索了小湖养大湖、内湖养外湖的运作模式来守护“一湖清水”。为了保护鄱阳湖,我们在县内小湖、内湖搞旅游开发,发展高效养殖。在大湖则有效控制捕捞,严禁采沙和非法围堰养殖行为。通过小湖养大湖,以减少人为干扰。
四是形成了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方式来守护“一湖清水”。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进生态经济产业化。另一方面,凡是对生态构成威胁、环保不达标企业,不管项目多大、经济效益多高,一律拒之门外,推进产业经济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三、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争当快速崛起区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初步尝到了科学发展的甜头。
一是园区迅猛发展。2009年,工业园区当年有22家企业建成投产。园区工业用电量增长224%、工业销售收入增长88.7%、工业税收增长137%、就业人数翻了一番。全县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7%,外贸出口增长23%。2010年,我们将按照“新落户20家、新投产20家、新增20亿销售收入、税收翻一番”的目标,快速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并努力实现亿元以上销售企业零的突破,达到10家的目标。
二是城区特色彰显。围绕建设“鄱阳湖畔中等城市”的目标,两年来我们实施了60多个城市建设项目,累计投资20多亿元。一方面,不断拉开城市框架。在县城东部拓展了7.6平方公里湖城新区,在城西拉开了2平方公里的框架,在城北启动了2平方公里城市新战场,使城区面积扩大到27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2万人。另一方面,彰显湖城特色。通过对规划区内五个城中湖的改造,建设了东湖城市湿地公园、姜夔文化主题公园、鄱阳湖公园,优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把县城打造成为“浪花上的城市”。
三是景区强势起步。围绕“三年内建成1至2个4A级景区”的目标,我们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主平台拉开了鄱阳湖旅游的序幕,实现了鄱阳旅游业“从无到有”的起步。我们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做好鄱阳湖旅游的大文章,成为赣北名山、名村、名城、名湖黄金旅游线路的重要一环。2009年是我们首次接待游客之年,当年游客就突破了10万人次。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30万人次。四是基础更加扎实。大力开展了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12座渡改桥,其中4座大桥已建成通车;开展了“千里通村公路大会战”,建设通村公路1500余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将在我县召开。两年建成了2座220千伏输变电站,极大改善了用电环境。推进了22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了畬湾联圩、中洲圩的除险加固工程,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改善。
五是改革顺利推进。2009年,我们完成了13家国有企业改制任务,成功置换了2959名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完成了国有农场改制,将175名场编干部和305名场编教师安置到位;推进了二轻、粮食、商业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置换了1549名职工身份,并全部纳入社保。在企业改革的攻坚之年,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因改制问题到县委、县政府的集体访。
六是社会日益和谐。全面完成了8个方面81项民生工程指标。尤其是作为人口大县和地域大县,一直困扰我们的社会治安、信访、计划生育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有了很大的突破。在社会稳定上,五年来全县没有发生一起有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一起群死群伤的安全生产事故。全省公众安全感调查我县连续四年均列全省20位之前、全市前2位,并获得了全省平安县和全省安全感调查公众满意县称号。在计划生育工作上,一年一个台阶,2007年首次获得了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步奖,2008年获得了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步奖,2009年又获得了全省人口与计划 生育工作先进奖。在信访工作上,我们抓基础、抓基层、抓苗头,摆脱了信访大县的被动局面,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县称号。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县的滞后影响仍然存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总量和规模仍然偏小,缺少大产业、大项目的支撑;财政收入增长不快,公共财政在保障民生和促进发展方面面临较大压力等,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深入开展“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中国湖城发展水平”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努力实现发展理念上的对接;抓紧制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项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努力实现发展规划上的对接;精心谋划建设百个湖城建设重点项目,努力实现项目建设上的对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对接。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中,鄱阳将努力建设成为湖形象展示中心、湖文化体验中心、湖旅游接待中心,实现鄱阳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快速崛起,成为鄱阳湖畔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