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学生广泛使用QQ现象的是非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19:0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针对小学生广泛使用QQ现象的是非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针对小学生广泛使用QQ现象的是非与对策》。

第一篇:针对小学生广泛使用QQ现象的是非与对策

参加定海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评比活动

标题:针对小学生广泛使用QQ现象的利弊

——分析与对策

作者名称:朱鲁运

作者单位:定海干览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8190122

针对小学生广泛使用QQ现象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电脑已经逐渐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突破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最大最广泛最全面的信息载体,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网络而来的许多问题也深切的萦绕在人们的心头,那么,小学生使用QQ是好还是不好呢?我们又如何去应对呢?本文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

小学生 QQ 引导

正文: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社会随之产生深刻的变革。而衍生的现状就是信息的急速传布,潮流的朝夕更替,知识、政治、艺术等主流文化,跟非主流的文化全面的交合。今天,一幅照片可以瞬间引起“犀利哥”的骤起,明天,一条话语可以引动全社会跟风。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一个信息乱涌的时代,一个文化大统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来临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变革,由于青少年对于新事物的敏感性,QQ聊天、QQ群、QQ农场等新事物已经从城市白领发展到小学生,并出现泛滥的趋势。现今,QQ使用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种时尚,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产生改变。小学生使用QQ问题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高度关注。

鉴于这些问题,我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并加入了学生的QQ群,去真实的聆听他们的声音,体验他们的生活。在调查中发现,现在五六年级几乎全部都有QQ,三年级的QQ使用人数达到70%。而且都在使用QQ农场等,有“偷菜”行为的在学生中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有些父母甚至代为打理。小学生基本都在休息日登录,有部分学生在每天晚上都要登录。首先,小学生使用QQ是有好处的:

1、可以开拓视野,拓展知识。网络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高,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小学生在网上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使小学生交往的领域空前的宽广,给小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家长没有办法做到整天陪着孩子,让孩子在网上和同学聊天,也是挺好的,孩子通过上网搜集知识、开阔眼界,还能和朋友针对一些问题展开争论,这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2、可以多人同时讨论学习。小学生可以在网上讨论学习,写完作业以后和同学相互交流,要是得到不同的答案,马上就可以问清楚,还可以利用这种交流聊一些生活趣事,增加感情。

3、QQ农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劳动意识培养。游戏让孩子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懂得了劳动的意义,明白了生活需要靠双手去打造。同时,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也能与他人共同分享。

4、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你眼里的孩子才是个小学生,但他成长在一个IT时代,其思想和认识,以及接触社会的经验都比上一代丰富许多。

其次,小学生使用QQ还是有弊的:

1、上瘾问题。一部分小学生长期沉湎于网络当中,有的已出现网络病症,影响了小学生的正常成长。

2、聊天内容容易出现黄毒、暴力等信息。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荒废学业。小学生一般自控力都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沉湎网络而荒废学业的可能性很大。

3、网上交友的问题。小学生分辨是非能力弱,因此,交友不慎,容易使小学生身心受到伤害。

4、容易忽视面对面的人际交流。QQ聊天容易让孩子忽视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也包括和父母之间的沟通。

5、“偷菜”――在日常生活中这一不良的行为,在网络里却成为“开心”的游戏,这对小学生的道德观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针对小学生QQ使用现状的应对方法:

针对以上所产生的利弊,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小学生发展的正面作用,而忽视它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应对方法。

1、增强小学生安全健康上网的意识。

沉迷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是心理和精神的需要,是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需要,但大人一般对此不够了解,以为孩子上网就是贪玩。在得不到理解的情况下,孩子上网的欲望只会更加强烈,有时甚至会造成一些极端的行为和后果。我们要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小学生养成好的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小学生网络的虚幻性和信息的复杂性,对其上网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对小学生进行网络常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

2、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作为一款在业余时间供人轻松消遣、精神快乐的游戏,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一旦沉迷其中,无论对成人还是孩子,都不亚于沉迷其他游戏所带来的危害。所以,告诫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不在不该玩的时间内玩,以免影响孩子。

3、要与孩子约法三章。

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适度地利用网络资源,并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而不是一味地禁止。一旦发现孩子对此有沉迷迹象,首先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过分强调“禁令”,因为青少年喜新厌旧的周期比较快,过分强调反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此时,可以跟孩子讲道理并“约法三章”:首先必须完成作业才能开电脑,但即使在业余时间也不能废寝忘食地玩,吃饭时不能离开餐桌跑到电脑前,到睡觉时间应该关机。如果孩子半夜起床“偷菜”,家长就应当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如拔掉网线、设置电脑密码等。

4、要引导学生的聊天话题。

学校对于小学生在QQ群里讨论的话题要引导,老师和家长要给予一些建议和监督。引导学生控制好上QQ的时间,比如课后的哪些时间可以用来上QQ,而最核心的是交流的群体和内容。孩子可能自己聊天,话题可能是一些比较琐碎、生活中或人际关系的事情,如果不加以指点,放任自流的话,孩子讨论的还是自己圈子里的东西。而学校在引导时,不是说要太过政治化、说教性或者正式化的东西,而是要孩子感兴趣的,甚至一些时尚话题。家长和老师应该知道这些孩子在这个年纪主要关心和烦恼的事情,有意无意地在这些方面提出一些指导性的话题,引导他们去关注一些社会现象,或者校园里的一些人际交往、学习学科、班级管理、青春期交往等,从文化氛围、意识上去关注。我们可以提倡QQ空间写作和设计。写日志可以发展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把内心的烦恼和快乐抒发出来。而且写日志是单独的行为,朋友的交流不一定是在当时发生,可以任意时候通过评论、留言来交流。文学的熏陶,精美图片也能大大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只要家长给予一定的指引,便能让孩子找到一个学习和娱乐完美结合的天地。

5、我们的引导方式要恰当。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说北风和南风比试本领,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先发威,狂风大作,结果行人为抵御风寒,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则选择轻柔吹拂,和风扑面,令行人备感温暖,于是解开纽扣,脱掉大衣。可见生硬的手段往往徒劳无功,温和的方式却常常立竿见影。反映到教育上,似乎道理亦同:生硬的灌输、空洞的说教更易形成逆反心理,和风细雨、感同身受的教育和引导才能有实效。要将正确的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使其形成内在的认知和自觉行为,首先必须是你真正走入他的内心,了解他的需求,找出他的接受点,而不是禁止,或是禁止式、压力式的引导。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大的关心和爱护,多听听他们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

小学生的心灵需要沟通,沟通需要平台,QQ作为一种工具,没有任何道德评价,但作为一种对小学生影响广泛的文化,想真正了解学生在QQ上聊什么,为什么热衷网聊,需要老师下工夫去研究,去直接在网上跟他们交流,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在做什么,该如何引导。我们应该着力研究,着力打造绿色QQ文化。

参考文献:

刘向永——《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电教 黄力致——《立足培养21世纪人才》 辽宁教育出版社

叶澜——《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小学教学研究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高段)“抄袭”作业的现象及对策

通川区民族学校徐光耀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任教十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每天早出晚归,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默默无闻的工作着,既没有震撼人心的举动,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我只是默默的为我的学生做着该做的一切,努力将我们学校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台阶。

一、现象:

在任教六年级数学课期间,在我的观察中,发现一个在六年级学生中普遍的现象大部分学生都买了一本教材全解(书后都付了答案)——抄袭作业。另一种情况是——学生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有的拿着别人的作业正在“认真”抄袭,有的正在两两对答案。数学课代表给我说这不是一个人在抄,而是一窝蜂的在抄。抄袭的同学要么都正确,要么都错误,这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如果在小学没有纠正,那以后就会愈演愈烈,从而导致对自己不自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如何杜绝这个问题,下面是我听取了其他几位老师的意见结合自己的一些心得,简单说说学生抄袭作业的原因及对策。

二、初步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学生抄袭作业原因有四:

一是这部分同学上课大多不喜欢听课或者说听不懂老师讲的课,(这些都是以前基础差)激不起他们的听课的兴趣,因而学不到知识,不懂得做就产生抄袭的想法;

二是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好玩的年龄,而部分学生往往迷于玩电脑游戏或者上网聊天,为了应付教师布臵的作业,腾出更多的时间玩,他们就选择了复制(就是抄袭)。

三是由于各科的作业太多,学生为了按时完成,这些作业加起来又比较多,一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同学就抄袭别人作业。

四是没有父母的管教,都是婆婆爷爷在家管教,导致在这方面学生自觉性差,也就有了抄袭的想法,即使在当天晚上没有做起,第二天一早都要在好的同学那里抄袭。

三、抄袭作业的不良后果

首先,学生在抄袭作业中最明显、最直接的后果,是该门课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从而以后与同学之间的学习水平差距逐渐加大。由于作业不是自己做的,所学的新内容得不到巩固,特别是数学,前后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如在五年级学不好,六年级则更难了,这样发展下去,肯定就跟不上。

其次,有抄袭习惯的学生,都是从偶然抄袭开始的,可能会从一门功课的作业,蔓延至数门。形成习惯后,上课不专心,经常开小差,对于问题也不去积极思考;等等,久而久之,就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消极依赖的思想。

第三,由于长时间的抄袭作业,得不到及时纠正,成绩越来越差。再加上老师经常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讽,心理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退缩心理就会形成,越来越厌恶学习。

四、对抄袭现象的纠正方法

根据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做到:

1、做好双方的工作。从学生抄袭者和被抄者两头做工作,指导和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良性的学习合作,是重要的改正方法。小学生之间也有小群体,平时在一起玩得好的经常有互助行为,抄作业也多是抄好朋友的,被抄者出于善意的学生多。作为教师,发现抄袭后,不能仅仅指责双方,而要讲出道理,尤其是要被抄者帮助时讲出如何做的,应复习课本上哪一部分,不要相互照抄。

2、正面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应以温和与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要像拉家常一样与学生

交谈,找出抄袭的根源,向学生说明抄袭的不利之处,教育他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指导他们去独立完成作业。

3、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当众指责学生的抄袭行为,或进行处罚、辱骂等不当方法,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使学生产生一种敌意感,给教师以后的教学效果带来不利。

4、作业尽量当堂完成。小学教学,在一般情况下,每堂课都应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作业,但是作业量必须适中,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师的监督下独立思考完成。否则过量作业,不仅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产生厌倦情绪,可能无形增加学生的抄袭作业的动力。当堂完成作业,这就避免了增加学生负担、课外抄袭作业的现象,同时能及时了解本堂内容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5、作业难易要有梯级。每堂课的作业除了数量适中外,也要注意难易的幅度,既要有基础性的,又要有难度较大的综合运用。当然,基础性题要相对多一些,这主要为了复习巩固,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的题目是起复习旧知识与所学新知识相结合的作用。这样,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产生相应的解答兴趣。差一点的学生碰到题,也能当堂提出质疑,由老师或同学给予启示。如此,既能防止抄袭。又能调动广大同学思考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关于小学生使用QQ情况的调研报告 - 副本

《关于小学生使用QQ情况》的调查报告

——以南京市龙江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为例

教科院 12级小教专转本1班 黄锦晶 33号

一、调查概述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QQ已经在Internet中被广泛使用,它作为一种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深受网友的亲睐和欢迎。网络QQ对于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追求新奇、刺激而又缺乏分辨和自控能力的小学生有极强的诱惑力。小学生在QQ中可以上网聊天、听音乐、玩游戏、观看网络TV等等,当然也可以帮助你获得有益的学习资料与课外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同时,网上出现的一些虚假的信息,粗俗、格调低下的语言,不负责任的恋情等,时刻诱惑着年轻一代,侵蚀他们的纯洁心灵,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这只憨头憨脑的企鹅QQ究竟在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应怎样构建一条绿色网络通道或倡导绿色上网,让小学生与网络环境和谐发展?我们的同学、老师和家长到底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对此,我对龙江小学的学生QQ网聊、玩QQ游戏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对小学生沉迷于QQ的成因进行探讨,寻求对策,希望能对正确引导小学生玩QQ有所借鉴。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有两类对象:学生、老师。调查情况如下:

87%的学生拥有QQ号,75%的学生利用QQ聊天,30%的小学生认为QQ对学习有害,97%的小学生最希望与老师交流的方式是QQ聊天,超越书信、E-mail和当面聊天成为小学生首选的交流方式。

(一)87%的学生拥有QQ号,学生QQ聊天时找到归属感。

QQ这个带有点亲昵的名字是当下中小学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似乎拥有一个QQ号,就像拥有一双名牌球鞋一样重要。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每班都有87%以上的同学拥有自己的QQ号,63%的学生喜欢QQ聊天的方式。

QQ为什么会这么早出现在小学生圈里?其实原因很简单,小学生也是人,他们需要接触社会,他们一样会被社会上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这其中就包括了QQ。经常上网与同学交流,应该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玩伴,网络QQ是通过网络使人与人连接在一起的,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加快了人们交流信息的速度,从而使他们在玩QQ中能轻易地找到“玩伴”。因此,QQ网聊和游戏行为满足了小学生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的需求,体验到了一种团队合作的愉快,增进了友谊,获得了归属感。

(二)75%的学生经常在家里聊QQ,每次时间都控制在1小时内。

调查发现,被调查学生全部有上网经历。75%的学生经常在家里聊QQ,而且时间都能控制在1小时内。大多数同学对自己上网的时间有所控制,既不会过度也可以适当获取信息。12%的学生上QQ超过一小时,耗时较多。我们认为这样做耗费了自己很多精力,不利于学习。由于家庭和朋友、同学家是经常上网的地点,因此呼吁家长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以便能够在学生上网时进行正确的指导和辅导。同时,老师在学校也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网络观念、网络意识,了解如何正确利用网络。

(三)超过30%的学生认为上QQ是有害。

在对四、五年级的调查中,我们听到支持上网的呼声远超于反对,几乎同学们都喜欢网络。但30%的学生认为上QQ是有害,而认为“说不准,不确定”则高达64%,说明大部分的小学生在看待网络QQ问题上心态复杂,但都保持了理智的头脑。

小学生多数喜欢网络游戏、上网聊天。他们认为QQ是通讯工具,作为新新人类,怎么不用呢?

(四)60%的学生主要网聊对象是同学和老师。

小学生的心灵需要沟通,沟通需要平台,QQ作为一种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深受小学生的亲睐和欢迎。有的同学因为在学校产生矛盾,于是就在QQ上恶语相加,甚至诽谤谩骂。与此相反,QQ上形成的矛盾,也会从网上被带到网下。

(五)97%的学生希望跟老师网聊,QQ成为吐露心声的驿站。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多间学校的数十位老师。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发现,就是老师已经成为学生最喜欢倾诉的对象,因为在老师那里可以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安慰。从上图的调查数字也已表明,97%的学生希望跟老师网聊,QQ已成为吐露心声的驿站。

老师A:小学生上QQ是学生之间的一种攀比、跟风现象,觉得好玩。他们怀着好奇心跟一些不知真实年龄性别的网友进行交流,甚至有些只是来回对骂,讲一些不文明的话。小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很弱,很容易上当受骗。

老师B:孩子们在QQ里说话更直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些平时不太讲话的孩子到了QQ后就像换了人似的,话特别会说,有些平时不够自信的孩子在QQ上也更自信更像个男子汉„„。我经常利用QQ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已经持续了几年。利用QQ聊天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他们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建议。

老师C:许多孩子把不愿当面讲的内心话通过QQ传给了老师。“这次考得不好,我不敢面对我的父母,又不知道他们会给我什么面色看„„”“老师:我最近老是心烦,很害怕,现在是六年级了,心理总有压力,真不知道该咋办了?”小孩子上QQ聊天最多的时候是在考试、测验前后。这段时间学习压力大,心理特别郁闷,有些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又是骂又是打,受尽了委曲。种种委曲不知向谁倾诉,所以他们就选择QQ,让老师、同学或陌生人听听他们的内心话。

老师D:现在高年级小学生使用QQ的不少,有的还建了群,用来与同学、老师交流。有的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向别人倾诉自己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家人或朋友的关照和帮助,而在网络QQ中能寻得帮助和安慰。但由于部分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用上QQ特别是玩了QQ游戏后容易沉迷其中,影响了休息和学习。

老师E:当我知道孩子们都用QQ聊天时,我也将自己的QQ号告诉孩子们,并约定周末在线跟他们聊。如果周末没有时间,孩子们也可以在QQ上给她留言。结果这种方式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响应,有时一星期老师会接收到20多至30条留言。

老师F:我建立了自己班的QQ群,成员有学生也有老师,沟通起来比方便,而且群空间里也可以分一些版块,发表一些话题供大家思考和讨论,推荐一些好书等等。所以,不管是家长、学生,或者是我,都觉得挺好的。

老师G:我们并不是要完全禁止学生上网,只是希望他们适可而止,不要过度迷恋,老师们因为工作繁忙,上网的时间也不多。但是自己学生想跟自己倾诉或提问,那么老师们都会愿意和学生聊聊。甚至于我们与学生在QQ上可以以更平等的地位相处,这也不失为了解学生心理的好办法。

三、对策与建议

网络在为学生成长提供积极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QQ聊天、玩游戏问题。通过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网络QQ聊天和QQ游戏满足了他们的各种心理需求,但大部分的学生在看待网络QQ问题上都保持了理智的头脑,清楚地知道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的危害,并且对上网时间控制得当,懂得取舍,这一点,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十分难得的。当然也有少部分同学深陷其中。

事实上,中小学生因QQ聊天、玩游戏而成网瘾的现象已成为一种“社会病”,社会上流传着“网瘾大于毒瘾”“网络产业造富一群人,垮掉一代人”的说法,许多家长和社会人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强烈呼声。网瘾问题已成为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专家认为,学校、家庭、社会要正确对待青少年上网问题,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谈网”色变。既然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学生网络沉迷的诱因,我以为,干预学生网络沉迷,应该三管齐下,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一)家庭教化:耐心与宽容,使亲子关系更融洽。

心理咨询实践表明,孩子过度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往往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系,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所以,父母的耐心与宽容是拯救网络QQ沉迷的孩子的关键。

据调查,有网瘾孩子的家庭中,家长与孩子之间隔阂较深,没办法沟通的占到53%。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失效是网瘾形成的一个很大因素。家长要努力学习并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网络知识,这有助于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当下,父母与子女之间在关注对象、思考焦点、兴趣中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差异,而网络知识几乎是一根常引发两代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认知冲突的重要导线,父母若缺乏网络知识,就不易与子女有共同的话题。因此积极地学习,对于父母与孩子的无阻爱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家长要有耐心与宽容,经常与子女进行交流沟通,对其在成长中的困惑进行耐心讲解,尽量懂得深入孩子们的世界,让孩子情感不再荒芜、心灵不再寂寞,不要让他们觉得生活空虚,周末、节假日可以去户外活动、旅游等,使亲子关系更融洽,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记住,多数向往虚幻世界的孩子是因为现实世界不能给予他们所需的温暖。

(二)学校教育:红领巾网吧,引导中小学生摆脱网络沉迷。

1、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设立“红领巾网吧”。正常上学期间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素质。网吧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给他们适合儿童上的网站;同时,针对学生喜欢玩电脑游戏的特点,给他们提供健康、益智的游戏,将那些沉迷于社会网吧的学生吸引到学校里来。

2、发挥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作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宣传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开展有关“网络QQ聊天、QQ游戏”的团体辅导。

3、老师多给学生一些成功体验。

有些学生说说在家里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在学校里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学习成绩差,多数老师对他们另眼相待,而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却得到了满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被重视的快乐。因此,老师多位学生创造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社会监控:规范网络市场,创设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监控是促进中小学生戒除网络QQ沉迷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问题,大力整治未成年人的上网环境,监控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强;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促进中小学生网络沉迷提供一个好的制度管理的资源性产品,以使网络净化管理能有一个长效机制。

1、营造绿色上网的社区环境。

建议学校开设一个关于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的网站,开设一个让未成年人充分敞开心扉的平台,让我们的老师或是对青少年心理有所研究的人员进行倾听与开导,使我们的同学极早融入团体,走出心灵的误区。在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设立“绿色上网”通道,尝试在社区的服务中心设立免费的“绿色上网”场所,周末和节假日向未成年人开放。

2、加强对网络QQ游戏的管理。

网络游戏对孩子活跃思维、开发智力是有一定帮助的,然而,当前游戏市场鱼龙混杂,对于在身心成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来说,无疑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建议有关部门加大监督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各类宣传色情、恐怖、暴力、迷信的网络QQ游戏出现,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3、加强商业性网吧经营的监管。

商业性网吧是中小学生网络沉迷的一个适宜的温床。建议通过整建结合、疏堵并举、严格审批、限制未成年人进入、限定营业时间、实行上网登记等办法,加强对网吧市场的管理与规范。各级关工委、团队组织与文化部门以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为重点,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集中整治工作。

总之,只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以学生发展的全新理念为指导,就可以减少小学生沉迷于网络QQ聊天、游戏的可能性,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综合分析,经过这次调查,发现当代小学生广泛使用QQ上网聊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他们喜欢在虚拟世界里将心中不敢吐露的心声、烦恼、忧愁宣泄出去。小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需要看我们怎样去看待。相信吧,我们的学生会合理使用网络QQ,使它真正成为我们学习的帮手,了解世界的良好平台!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自闭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心理自闭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 “心理自闭”现象产生与学生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实时进行学生心理辅导,是解决学生“心理自闭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自闭 成因 对策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眼下的中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更少,交往的范围更狭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心理自闭”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 “心理自闭”现象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于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心理自闭”学生,不象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分析“心理自闭”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心理自闭”现象产生的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父母的工作压力使他们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一位中学生家长曾对孩子的老师说:“老师,说起来心理很惭愧,如今糊里糊涂当了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4、独生、独门独户,缺少伙伴。

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环境下,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减少“心理自闭”现象的主要策略

1、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翻译家傅雷提醒我们:“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2、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父母们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既是长者,又是朋友。随着节假日日益增多,作为父母也应提高闲暇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

3、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4、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有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再次,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三、结论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庭中不可避免出现溺爱的现象;加上小学生阅历简单,社会经验少,生活道路平坦,很少有失败苦闷的经验;而在学校中一些老师在教育方法上比较粗暴,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世界的培养。这些因素导致一些孩子面对挫折承受力差,进而发展出其它问题,比如:不自信、自卑、自闭等等。对于这类心理存在问题的儿童,父母和老师更要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学校的温暖,使他们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第五篇:为什么说糖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合法毒药”

为什么说糖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合法毒药'?

文/王新凯在电影《王牌特工:黄金圈》中,让大毒枭女主Poppy Adams感到不公的是,为啥酒精和烟草能够在全球合法地掠夺财富,而经营毒品生意的她却只能躲在柬埔寨的原始森林里。有意思的是,在吐槽的过程中,她还说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糖的真相。糖的成瘾性是可卡因的8倍,致死的可能性也有5倍之多,但糖是合法的。在看电影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这段对话很突兀,不是特别能够理解,比如就有豆瓣网友评论:?其实,奇点糕在看到这段对话时,一下子就想到了不久前《纽约时报》披露的一段美国制糖业操控科学研究的丑闻。今天,奇点糕就顺着这个思路,和大家一起说道说道,又甜又好吃的糖怎么了?为什么说糖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合法毒药”?又为什么说糖的成瘾性和毒性比可卡因还要大?以及真相为何又不为大家所知晓,知晓了也不理解、不接受?注:本文涉及的糖(Sugar),这里主要指蔗糖(白糖、红糖、冰糖等)以及含糖食品和饮料,其与淀粉等天然碳水化物的对比后文会专门提到。文章有点长,耐心看,你一定能看完的。

(一)丑闻谁是冠心病的罪魁祸首上世纪50年代,二战刚结束不久,欧亚大陆人民正处在满目疮痍的百废待兴之中,而此时,经济上遥遥领先的美国人民,却被另外一件事情所困扰,那就是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抽烟喝酒等,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在当时,人们并不确定这一点。面对不断升高的发病率、死亡率,科学家们逐渐开始了对饮食因素风险的研究。比如在60年代,伊丽莎白女王学院生理及营养学教授约翰·尤德金(John Yudkin)提出,大量糖的添加和食用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明尼苏达大学营养及病理学家安塞尔·凯斯(Ancel Keys)则认为,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才是最主要的诱因[1-2]。有关糖和脂肪哪个才是冠心病最大饮食祸因的讨论,也由此开始。然而,1967年,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膳食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心血管疾病的综述文章,却淡化了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转而将饱和脂肪推为罪魁祸首[3]。之后几十年,虽然关于糖和饱和脂肪的争论从未停止,但几十年来的研究大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就是在心脏病这事儿上,糖没有主要责任(does not have a unique role in heart disease)。而且,在1980年美国政府推出的第一版《美国膳食指南》中[4],提出应减少全脂、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的摄入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并未提及糖的添加和食用问题。从2016年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来看[5],在已经发表的科学研究中,几乎找不到证据表明正常水平的糖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查阅文献你会发现,就连过度食用糖在肥胖、糖尿病、痴呆和蛀牙中的研究结果,都不尽相同。难道,多吃点糖满足一下口腹之欲,真的不会错到能够影响健康(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又或许,这段历史中的哪个地方出错了。我们的科学被商业操控2016年9月12日,丑闻终于暴露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群研究人员,在翻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糖业研究基金会(SRF,美国糖业协会与其有着密切关联)的来往信函、内部文件,以及当时有关糖脂争论的历史报告后,发现了一个埋藏五十多年的惊天阴谋。研究人员将他们的发现,按时间顺序排列成叙事性案例研究,并发表在2016年9月12日的《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6]。这数百份文件的曝光,也终于给我们还原了前面所述历史背后的真相。原来,SRF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赞助了一些研究计划,成功地淡化了糖的危害,同时将饮食中的脂肪推为导致冠心病的罪魁祸首。这其中就包括,SRF曾向三名哈佛大学科学家支付了相当于现在5万美元的资助,这也才有了1967年NEJM那篇影响巨大的综述文章(那个年代在医学杂志发表论文,还没有要求研究者说明资金来源)。而且,那篇综述文章的作者之一,马克·赫格斯(D.Mark Hegsted),后来当上美国农业部营养部门负责人,并参与起草了联邦政府的第一版膳食指南。被终止的259项目这还没完。不久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多所大学的图书馆档案室又发现了一批新的SRF内幕文件,并将这一发现发表在2017年11月21日的《PLOS Biology》杂志[7]。?根据这次曝光的内部文件显示,1968年SRF资助了一项代号为259的动物实验研究项目,想看看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到底没有没关系,有多大的关系。文件显示,当时的研究已经初步证明,与淀粉饮食相比,高糖饮食的一些代谢成分,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也涉嫌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这也是蔗糖和淀粉喂养大鼠之间生物学差异的首次证明,而且肠道微生物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970年9月10日,研究人员向国际糖业研究基金会(ISRF,1968年7月SRF变为ISRF)回报了这些发现,这当然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结果,也是不可接受的结果。259项目的实验设计和向ISRF报告的结果(A,259项目是使用“无肠道微生物”大鼠进行的,并限制它们暴露于细菌,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喂食高糖饮食的大鼠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显着急剧下降;B,259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W.F.R.Pover上报ISRF,如果相同的大鼠暴露于细菌,并喂食相同的高糖饮食后,会导致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也就是说细菌在决定甘油三酯水平中的作用被最终证实[在大鼠中],此外实验的初步结果显示,喂食高糖食物的大鼠尿液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抑制物少于喂以淀粉饮食的大鼠。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为一种参与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的基质降解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知其尿液中的高水平与膀胱癌有关。于是,ISRF终止了整个259项目的资助。是的,ISRF没有批准完成研究所需的剩余12周的资金,也就导致了这个研究结果从未公布。糖之罪,一方面有高脂饮食在背锅,另一方面至关重要的259项被夭折。这或许就是,六十年前科学家已经发现高糖饮食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罪魁祸首还是潜在的致癌物,而我们却至今都从未听说过的原因之一。有趣的是,2015年《纽约时报》还曾爆出[8],可口可乐公司从2008年开始,向科研机构、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大量资金,以证明和宣扬全球日益严重的肥胖问题,是一个缺乏运动的问题,和你正在吃的垃圾食品、喝的含糖饮料关系不大。不得不佩服商业世界里的“智慧”,就算面对明摆着的事实,也能找到办法左右大众的认知和选择。这就好比,我们能看到所有的烟盒上都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但我们仍然觉得影视剧中主人公吞吐弹指的那一瞬间,贼特么帅、有魅力和性感。

(二)糖之罪曾经的白色黄金看过电影《冰河世纪》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原始人类向现代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第四季大冰河时期。对于当时并未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原始人来而言,和其它动物抢夺食物,是和生命一样重要的事情。不仅仅是原始人类,很多动物也对甜甜的糖(比如那个时候极其珍贵的蜂蜜、水果和甘蔗)有着发自大脑深处的渴望,简直是吃了还想吃,吃不够,好吃到停不下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对甜的食物有欲望,多吃糖多存脂肪,是为了能够在残酷竞争的大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现在我们知道,吃糖会让人爽是因为在吃糖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这样就能鼓励你多吃点[9]。除了糖,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毒品、尼古丁以及谈恋爱,都会促进大脑分泌能让人变爽的多巴胺。这类东西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珍贵。虽然历史上有关甘蔗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中国,虽然后来中国和印度的劳动人民发明了甘蔗制糖术,将甘蔗汁变成颗粒状结晶,使其更容易储存和运输,但在18世纪之前,糖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欧洲)都是一种奢侈品,甚至被称为“白色黄金”。当然,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事情。这个在数百万年人类进化史上都是极其珍贵的糖,开始变得极其容易获得,而且极其廉价。人类社会正在逐渐脱离残酷的自然生存法则,这种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作为一个物种的进化速度,以至于人类还没有抛弃对糖的依赖。除了卡路里,没有任何营养回到开头大毒枭Poppy的那段话,大家之所以对此不以为然,除了真相被掩盖、吃糖很爽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生物课本上都学过,淀粉也是糖,馒头米饭都是糖,现在你却告诉我说,糖是毒药,不但有害,还成瘾,我不信!你别瞎说啊!我是读过书的!其实,你吃馒头米饭也好,啃甘蔗舔蜂蜜也罢,在获取卡路里的同时,你还获得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这些生物课本上也教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人工生产出来的蔗糖,除了卡路里,几乎一无所有。那么大家每年究竟吃了多少糖呢。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10],仅2011年全世界糖产量总量约为1.68亿吨,全球每人每年平均消费24公斤的糖(在发达国家则为?33.1公斤)。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组数据——当今全球有11.3亿人被高血压所困扰,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1700万,其中因冠心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为740万[11];全球成年人中逾19亿人超重,其中超过6.5亿人肥胖,此外还有超过3.4亿名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患者[12];全球糖尿病患者4.22亿,每年因糖尿病而直接死亡人数达160万,间接死亡人数220万[13]。也许在我们的印象里,传染病才是全球人类的最大威胁,殊不知当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绝对头号杀手。当然,糖究竟在人类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中罪过几何,目前仍未有定论。近些年来,有关糖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研究和争论变得火热起来,尤其是制糖业丑闻被曝光的这两年。奇点糕倒觉得,有争论,能争论,是好事,一边倒的权威才吓人。糖不是普通商品2003年,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斯·巴博(Thomas Babor)和他的同事在一本名为《酒精:不是普通商品》的书中,总结出有关酒精的四个特征:易获取性、毒性、滥用的潜在性和社会负面性[14]。这四点,如今基本上已经被公共卫生界所接受。2012年2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儿科内分泌学家Robert H.Lustig教授在《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共卫生:糖的毒性真相(Public health: The toxic truth about sugar)》的评论文章,认为糖同样符合酒精的四个特征,并且同样需要某种形式的社会干预[15]。文章认为,?糖的危害与烟酒相当,而且糖的危害远在脂肪和卡路里之上。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摄入过多“空热量”会引发肥胖,糖的毒性作用更体现在其引发的代谢功能障碍,包括高甘油三酯、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和加速衰老等(259项目则是证明了微生物参与下其代谢产物的毒性)。关于糖滥用的潜在性,文章认为,糖能够像烟酒一样,使大脑产生依赖。不仅如此,糖还会干扰体内与食欲有关激素的分泌、运输和信号传导。至于糖的社会负面影响,文章举了个有趣的例子,说在美国约有25%的入伍申请者因肥胖等相关原因而被拒绝,美国公共卫生部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US Joint Chiefs of Staff)主席直接宣称,肥胖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对于即是好东西又是“毒品”的糖,文章也探讨了一些国家已经实施的干预手段,诸如征收糖税、分销控制、限制购买等。2015年,世卫组织就在一份最新指南中建议,成年人和儿童应将其每天的游离糖摄入量降至其摄入总能量的10%以下,最好降低到5%以下。这里指的游离糖,包括由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双糖(如蔗糖或砂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16]。2016年,FDA也出台相应措施,宣布对所有食品上的营养成分标签进行更改,其中对于糖添加标准为不得超过50克(对于一个每天消耗2000卡路里的人来说)[17]。不过奇点糕认为,在谈论这些之前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让大家意识到糖是多数现代慢性病的主犯,认识到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毕竟,在很多公众眼中,糖现在还是一个几乎无害的形象。别到时候对糖征税的时候,你还在抗议为啥干预你吃糖。

(三)篇幅所限,以下为自习材料不承认,不代表真相不存在;不知道,不代表和你没关系。如果没有这两次关于制糖业丑闻的曝光,说再多糖的毒性真相,大家也会觉得不以为然。比如,下面奇点糕推荐的几个课外小读物,都出现在丑闻曝光之前。《一部关于糖的电影》2014年11月20日,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IDFA)展映了一部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剧情简介:Damon Gameau是一名澳大利亚演员兼导演,几年来他一直坚持食用无糖食品,为了切断所有相冲突的科学观点,也为了即将到来的为人之父做准备,他决定找出糖对人体健康的真正作用,并亲自试验一项关于糖的实验。在实验的60天内,Damon Gameau每天吃40匙的糖,这是正常人平均每天的糖摄入量,随着实验的进行,Damon Gameau和演员、动画师和特效师共同检验了那些含糖垃圾食品,并和医疗专家小组一起讨论实验并且得出了一个临时的显著结果。除了实验内容,本片也包括大量轻松的访谈,其中有对原住民社区的一名嗜糖者的采访,以及一位受到可口可乐公司赞助的科学家的采访。(视频度娘可得)BBC《糖脂大战》都说BBC出品必属精品,高糖与高脂,到底哪种对人体更有害?BBC尝试给出了一个答案。也许这个结果与临床实验相比,缺乏足够的严谨,但其中的过程保证有趣,结果也引人深思。在这部片里,同卵双生双胞胎医师克里斯和赞德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分别进行高脂肪和高糖分的进食计划,本片记载了他们在这过程中不同的身体反应和健康指标,最后得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同样度娘可得。公开课《糖:苦涩的事实》这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儿科内分泌学家Robert H.Lustig教授一堂名为《Sugar:the Bitter Truth》的公开课,课程内容围绕“糖”展开,主要包括糖对于人体的危害,以及肥胖症相关知识。度娘可得三连。《糖的审判》美国科普作家Gary Taubes在新书《糖的审判》(The Case Against Sugar)中试图展现糖的坏的一面。在书的题记当中,作者说:“如果这是对糖的一场审判的话,那么本书就是控方意见。”

(原标题:商业利益凌驾科学研究?雪藏了半个世纪的「甜蜜阴谋」终于被揭露,原来糖才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毒品」,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病相关)

(责任编辑:王凤枝_NT2541)

下载针对小学生广泛使用QQ现象的是非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针对小学生广泛使用QQ现象的是非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