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小学生作文中个性弱化现象寻因及对策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小学生作文中个性弱化现象寻因及对策
作者:范崚瑱阅读次数:3619
所谓小学生作文中的个性,指的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记录个性化视角中的事物,表达个性化的感情和见解。个性弱化现象,指的是小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题材单一,内容空洞,缺乏主见,语言贫乏的现象。有的学生为了交差,闭门造车,东拼西凑;有的学生为了追求高分,故作粉饰,言不由衷,起陈铺展,颇多规矩形同八股,语趋伪圣。同一题材的文章甚至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属于“这一个”的独有体验、独到见解、独具匠心日渐稀有,一句话“个性弱化”了。
寻找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根源,是我们力图改变的起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对照和个案追踪,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
一、生活时空窄化,个性体验匮乏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阐述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文章倒语>序》)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获得个性体验的可能,然而,审视当今学生的生活现状,我们忧虑重重。
笔者以本班69名学生为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
表一:
往返家校间的方式人数比例
家长用摩托或自行车接送6289.88%
自己坐汽车回家57.25%
步行回家22.90%
分析:学生的生活以学校和家庭为主,两点一线,往返于两点之间的路程原本是学生自由的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的机会,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坐在父母亲背后的车座上一闪而过,他们因此失去了感受周围变化的机会,不能自由地观察身边的草木、景致,没有机会体察人情世俗,生活的空间无意中缩小为家庭和学校两点。笔者曾经在作文课上组织学生沿着学校附近的护城河漫步。沿河马路是许多学生每日上学的必经之路。一路上,学生走走停停,有的兴致勃勃地拾着各式落叶,惊叹于它们的多姿多彩;有的打量着建筑物上的各式广告,评头论足;有的细数沿途公共设施,如:电话亭、指示牌的污损情况,感慨市民素质有待提高„„在一处绿树成阴的路边小公园附近,有一个小女生提醒大家:“听,好像有鸟叫!”全班竟然都悄然驻足。笔者也随着他们侧耳倾听。果真,不知林中何处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当时,笔者感动莫名,看看身边的学生,这些天性好奇的孩子,眼里也都亮闪闪的。如果他们每天都有一段自己步行的时间,他们将会有多少属于自己的发现和感动呀,被家长接送使孩子在接受关爱的同时失去了很多。
表二: 假日生活调查
双休日上学科补习班5579.71%
长年练琴710.14%
长年练习书画68.70%
长年学棋1217.39%
上其他特长班57.25%
分析:亚里斯多德讲过“闲暇出智慧”,有闲暇才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空:独立地思考,自主地发展,自信而能动地挥洒才智,才能心理坦然,心情轻松,释放个性。从调查来看,我们的学生 没有时间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读读自己喜爱的书,做做自己喜爱的事,没有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闲暇出智慧、闲暇出思想、闲暇出想像力。个性中举足轻重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往往是在闲暇时间中主动选择和自我反省获得的,满负荷的生活导致学生自主意识淡薄,个性兴趣磨灭。表三: 休闲方式调查
看电视5579.71%
玩游戏22.90%
找伙伴玩45.80%
看书1724.64%
分析:学生的休闲方式单一,由于长期缺乏自主安排闲暇时间的锻炼机会,学生甚至丧失了主动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即使拥有难得的闲暇,也只会选择看电视来打发时间,积累生活经验,获得切身体会的途径更窄了,生活的源泉不丰盈,作文的溪水面临着断流,更谈不上有个性了。
作为学生主要生活时空的学校和家庭,也因种种原因,使得学生的生活贫乏。前者,因学科本位的影响,升学阴影的威慑,不能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后者,因家庭规模的缩小(越来越多的家庭是三口之家,父母又忙于工作),孩子生活的圈子也缩小了,这一切都加剧了孩子个性生活的贫乏,个性体验的匮乏。对策:学校教育率先解放学生,把活动还给学生,让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增加学生人际交往,增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先队活动、体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活动、体验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装点,而是学生丰盈生命,发展个性的必需天地。
为孩子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不要用作业填满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时间于学生,还自由于学生,还灵性于学生,还个性于学生。让他们有可能在闲情暇致中自由地交谈,敢说想说的话,能做想做的事,可读爱读的书!
二、阅读量小,精神缺少滋养,思维浅表化,缺乏个性化的见解和情感。
场景:在一次活动作文课上,笔者组织学生分成四小组,按分好的小组每人写一个词或词组,分别满足“谁”“在哪里”“干什么”“怎么样”的条件,写好后按顺序组合成一句话。因为事先要求对自己所写的内容保密,所以重组以后的句子笑话百出,有“阎王爷在落满雪的校园里往返跑,惨不忍睹。”的,有“萨达姆在马路上抢鸡腿愁眉苦脸。”的,有“杨心仪在花生壳里吃面条,难过极了。”„„
活动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以本次活动为材料,自由发挥,写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许多孩子在习作时满足于记叙当时的有趣情境,边写边嘻嘻哈哈乐不可支。只有一个孩子表达了这样的思考:“四个人四个脑袋,四种思维,组合成的句子当然不合情理。看来要知道别人的心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就是被别人误解了也没有必要生气,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别人了解才是最重要的。”
背景:这个孩子平时很爱看书,而且阅读的面很宽,涉及少年百科类,小说,散文等,有写随笔的习惯,经常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
分析:小学生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有机结合,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主观见解的直接方式。个性飞扬的习作无一不体现着学生深刻的主见,独有的丰富情感。但是,许多学生不善于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我们不难发现,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习作无从下笔的并不是少数,然而,一旦指导,习作中充斥的大多是教师的见解,教师的情感,学生只是简单接受而已,个性的鲜花总是难以展开她美丽的笑颜。究其原因,是学生阅读生活贫乏,精神缺乏滋养,心不够敏感细腻。叶圣陶认为:文学作品直接触着人生,它所表现的境界是个有机体,以整个人生为它的范围。阅读能吸收了许多好的意思,获得许多人生经验,不仅调节了学生的大脑,还成了学生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泉。
阅读其实是在和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语言文字为阅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通过他的感觉、想象以及他以往的经验,转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于他的脑海,使他如身临其境,感受欢乐、痛苦、喜悦、悲伤„„简直就是亲历了另一种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作品中表达的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的基本准则,如正直、勇敢、忠诚、互助等;流露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如母爱、友情、手足之情等;以及洋溢的对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潜移默化地滋养少年人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如果说生活是“源”,那么文学作品就是“流”,沐浴其间,接受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启蒙,人性的铸造。我想,这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吧,有了丰厚的精神的底蕴,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个性纷呈的情感浪花,也就会有属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流露——个性化作文。
对策:
1、控制作业时间,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为孩子留出阅读的时间。
2、组织班级读书会,营造阅读氛围。班级读书会的组成,有助于学生交流读书感受,在群体阅读中,获得读书的乐趣,持久地保持阅读地兴趣。
3、提供阅读指导,把握阅读内容的质量。
4、警惕阅读中的功利主义,提倡全效阅读。阅读地功利主义表现在要求阅读能在短期内提高习作或语文水平,忽视了阅读的娱乐,认识、心理调节等功能。
三、缺乏安全感,封闭自我,抑制个性
场景:窦桂梅讲过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北大研究生卢迪给一个小学生当家教。一天,卢迪看到了孩子的一篇作文。卢迪就问:“孩子,你的作文是不是抄来的?”
孩子生气了,说:“根本就不是,那是我自己写的。”
于是卢迪就问他说:“我问你,你热爱你的家乡吗?”
孩子看了看卢迪的表情,说:“你想听真的?”
卢迪说:“对。”
孩子说:“我根本就不爱我的家乡,这里污染特别严重,经济非常落后,这里的人我都不喜欢。说句心里话,叔叔,我就想像你那样出国留学,最后到北京、到上海这些大城市。”
卢迪说:“既然你心里这样想的,为啥不这样写?”
孩子说:“这是我的心里话,这不叫作文。作文一定要写健康的,一定要写向上的。我们这样写,老师那里过不了关,同学会笑话。”
分析: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尽管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还不够充分,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有着很成人完全不同的色彩,那是另一种艺术,另一种精彩,只要释放出来,便会以它炫目的美丽令人惊叹。“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叶圣陶)式的小学生作文,是一种供学生展露心灵的渠道。然而,大多数的孩子并没有幸运地找到让内心袒露出来的途径。写作文时,不是考虑我想说什么,而是思量我该说什么,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关在心的最深处,还在出口落下了重重心锁,唯恐他们一不小心溜出来,被老师和同学笑话、指责。这样一来,作文中的个性自然无从寻觅。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与教师对作文的认识和态度有关,许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对作文寄予的期望太高,作文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孩子的作文背负了太多,以至于许多孩子在一开始就对作文敬畏三分,甚至怕得要命。加上作文的评价历来要求偏高,即使很出色的作文,也只能获得80、90的高分,永远有20分左右被扣除,被否定,孩子对自己的习作缺乏自信。
小学作文教学的成人化与文学化倾向,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特点,重视小学生独有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兴趣规律、注意规律、思维规律、记忆规律等),而要求小学生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去审视社会现象、人际关系,以成人思考的方式去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成人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见解、认识和思想,使学生惶恐,不敢用自己的独特视角,独有语言,表达独具的情感。教师在面对学生作文时居高临下的判官地位使学生在习作时始终处于心理弱势的状态,每一句“白底黑字”的话都将面临着教师的审视,面临着教师的评点,在这样的心灵状态下,学生很容易就采取自我防卫,关
闭内心世界,选择公认的语言和思想,去迎合评点者的标准。同时,也避免了因为袒露出太多的真实自我,而可能招致的批评和否定。
总而言之,学生对袒露心灵缺乏安全的认可,必然带来封闭自我,淡化个性的结果,作文的个性就在其间弱化了。
对策:
1、给作文减负,放低作文的门槛,让更多的学生敢说话。
其实,孩子的作文只是孩子生活的反映,是简简单单的“用笔说话”。尤其是在小学习作起步阶段,孩子的只要写了就是好的,哪怕写的是流水帐,也是值得表扬和保护的。有的孩子在最初的作文中,难免有些不合语法,有的甚至不乏土语,那也无关紧要,随着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想说的话说得更明白。至于写作的技巧之类,那是以后的事,是在当孩子有了大量的写作尝试之后,才能,才有可能提及的,早了,难免拔苗助长,吓倒了孩子。教者不妨唱一唱这样的作文教学三步曲:启蒙——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让孩子敢写;提高——引导孩子观照自身,关注生活,使孩子有得写;深入——启迪孩子对现实生活的现象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的感受„„
2、多一些赏识,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
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孩子的习作,绝不是显得你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是恰恰显出教者的智慧——他们毕竟是小孩子,语言的发展还没有完成,怎能用一个成人的水平去衡量呢?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孩子就多一份信心和兴趣,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也就会捧出更多,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字在你的面前。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者的溢美之词,对这些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而可贵呀,往往就在此时,在教者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孩子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被点燃。作文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对作文的恐惧被消除。
3、蹲下来看孩子,发现孩子世界的合理性。
A、“蹲下”了,意味着我们抛弃高高在上的指点和说教,我们能与学生靠得更近,能发觉孩子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才能感受到孩子因为丢失了妈妈买的橡皮而郁郁寡欢不是小题大作;和伙伴拌嘴有着维护尊严的意义„„教师只有“蹲下”,看到学生的心理,也才能在阅读他们的习作的时候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B、“蹲下”了,意味着我们“用一双孩子的眼睛去看”,我们能了解学生的千差万别。孩子本就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蹲下来”的教师才可能领略到这些差别的美丽,才能和孩子一样流连童真童趣,从而赞同“我的疑问和米袋里的米粒一样多。”是意蕴生动的语言。有了这样的心境和视角,我们在评点孩子习作的时候必然多了欣赏和赞美,孩子产生的便是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打开心锁,让内心的感情流出来,也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期待了。
让我们的作文教学为孩子创造一个毫无顾忌的表述空间,不要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之作加以过多的评头论足,吹毛求疵,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多一点理解和欣赏,做孩子们的知音,让孩子们的作文走近其本色与本质,让孩子的个性“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换来一个作文个性化的春天。
第二篇:小学生作文中积累
小学生作文中积累
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辩证统一
吴民
学生作文是一种融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它要求学生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畅达的表达倾吐和强烈的创造意识。21世纪的门槛已跨越,今天的人们正处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关键性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已改变了原有的“强化阅读训练,淡化作文训练”的观念。可教师煞费苦心地传递写作技巧,学生仍被动接受,痛苦地承受作文训练的现状,没有大的改变。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为学生的积极性、生动性、创新性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培养割裂开来了。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广泛积累材料,为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1、广泛积累的含义。积累不同于盖房建塔,累砖式的罗列,积累表面上被看作是词语、句子数量的累计,其实严格考虑积累应包括对材料、观点、方法、语言、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摄取和整理。
2、积累的方法和途径。积累的能力应靠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和想像力多重作用来培养。观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获得亲身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作文提供大量的素材;通过观察,还可以获得写作的灵感,通过观察把学生引到大自然或社会生活中去,让他们感到可写的东西是那么丰富,从而激发
学生的写作欲望。
⑴、要想使学生的作文呈现“以我手,创我意”的境界,就一定要不断充实学生的作文素材,著名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谈到观察与写作的问题时指出“无论记载实有、描写、假设,都须预先有了这如实摄取情态的功夫,然后下笔。
⑵、把观察到的事物或现实充实成作文的素材,扩展成备用的材料。积累信息应是加工后有目的的、有感情的记忆过程。在观察阶段运用思考,可以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中看出那些闪光的东西,整理成丰富的写作内容,在这方面,可这样做:
a、设立课前三分钟,即利用一天中一节课组织教学的时间,请同学们交流记录现象最深的事,再简明地谈谈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加深认识。
b、写好日记,孟伟哉在谈到写日记的体会时说过:“写日记的结果,一是锻炼了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锻炼了我的观察能力和习惯,硬丰富了我的词汇,四是养成了我拿起笔就写的习惯。我确实亲身尝到了写日记的甜头。”这段话对写日记的好处作了很好的概括,同时写日记有利于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有效地解决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的问题。
b、鼓励学生做摘抄日记和笔记,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及时
整理,指导他们分门别类,方便查找。
c、提供班级展示平台或指导编报活动,提供多元指导,克
服想法、简单认识肤浅的不足。
⑶、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把积累到的信息提取出来,再次加工、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多向命题,激发情感。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应。作文命题可以是借鉴型命题、智能型命题,也可是实用型命题。总之,好的命题才能引发学生的文思,使他们感到有事可叙,有论要发,有情可抒,积累可用。在教师引导积累和写作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引导学生抒真情,写真事,诱发动机,让学生自由选材,倾吐自己的心声。
⑷、在积累中,鼓励求同存异,汲取别人的思想或技巧。在积累古人或他人传下来的东西时,要鼓励批判。对他人(自己)多元认知中,难免有不深刻不全面的现状,对古人遗传的知识、经验,也有与现代社会不融的地方,教师应创造氛围,提倡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辩驳、讨论,更正错误思想,培养科学客观的精神。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创新能力培养的渠道。
1、开放学生多种观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⑴、可以绘画与写文结合、实践与写文结合、操练与写文结合、表演与写文结合。将积累的技能、知识、态度应用于写作中。
⑵、充分挖掘课文中积累语文材料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篇优秀的文章,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美文大家都愿意欣赏,学生在积累鉴赏时,教师要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指导创新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a、模仿型。抓住原谅中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甲迁移到乙上。例如:学
《鸟的天堂》一课,让学生写《我喜欢的一种树》;学了《凡卡》,b、变通型。变通教材东方的写法来命题,属于必定性质的作文训练。例如:我教了《竹石》一诗后,请学生写《我对竹石的看法》,根据“养不教,父之过”这一《三字经》让学生写《我与爸爸》。c、感想型。即读后感或观后感。d、读写型。如根据《凡卡》写《凡卡梦见了爷爷》,根据〈〈少年闰土〉〉写〈〈长大的闰土〉〉。(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和墙报上开辟“我书”、“我写”、“小评论家”、“新发现”等栏目。
(4)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
三、抓住创新思维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的生理基础。人的大脑左半球是智力活动区,而右半脑具有创新能力,所以创新需要有分析、计算、排列等作为基础,需要左右两个半球的配合,但是,集其大成者是右脑的创造功能。
2、创新思维有三个特征。即:发散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根据创新思维的特征,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3、冲破定式,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在作文训练时,方式有: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同一中心多种选材;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同一材料多种体裁。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想象,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5、引导学生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总之,积累与创新是学生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一定是抓住这两个环节,使学生的作文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第三篇:小学生作文中的问题
1、内容方面:无内容可写,存在编、套、抄现象。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目,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而是作文选,想办法去编、套、抄。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
2、表达方面:“挤牙膏”或“流水帐”式写法。东拼西凑,甚至把与中心、主题无关的扯进来,犯“跑题”的错误。写出的作文简单,支离破碎,落入俗套。
3、思想方面:不表达真情,存在假、大、空现象。作文失去儿童化的语言,而带有成人化的腔调,无法如实体现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童真童趣。
4、速度方面:凑凑合合下笔,磨磨蹭蹭,涂来改去。学生挠头皮咬笔竿,先是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没有认真思考,然后再闭门造车,写作极慢。
一、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
1、文章缺乏真情实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够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以及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但纵观小学生的写作,存在缺乏真实情感的倾向。比如套用与自己作文主题关联不大的句子,但却很难作文的思想表述出来。还有很多学生都喜欢在习作的最后一段进行抒情,套用一个感叹句。如 “这真是有意义的一天!”此类的句子的出现真的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吗?
2、立意雷同现象严重
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不知道要有立意。因此一个班级写一篇作文,故事情节类似,人物命运一致的现象非常多。比如在以“第一次xx ”为题的写作中许多学生会写做饭、洗衣服等。这样文章雷同现象严重。
3、文章内容缺乏必要的整合
很多小学生占有了大量的材料,却不知道如何选取、剪裁,于是造成了要么中心不突出,要么材料太杂乱,形成了为材料而材料的随意堆砌的局面。这样仅仅依靠大量的材料来构造文章,内容分散缺乏必要的整合,整篇文章就显得杂乱无章。
二、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引导不当
2、兴趣不足
3、缺乏素材。
4、缺乏练笔。我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词汇和语言的积累的缺乏,而这些东西和平时的生活观察是分不开的,所以可以让学生养成观察身周的习惯,这样也就有了生活的素材积累。平时我让学生观察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观察要尽量做到准确、细致、透彻。作文要写得真实,观察必须准确;作文要写得具体,观察必须细致;作文要写得深刻,观察必须透彻。不要走马观花。如说,人们高兴的时候要笑,伤心的时候要哭,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有时候也有特殊的情况,至深的悲痛常无眼泪,极大的欢乐却往往是热泪盈眶。就说“笑”吧,也有各种各样的笑,如哄堂大笑,捧腹大笑,嫣然一笑,掩口而笑„„表示友好、亲切的微笑;表示敌
意、轻蔑的冷笑„„第二,观察生活要善于抓住特点。第三,观察生活还要善于思考。在观察之余还要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看书的同时要记住书中好的词语和句子,这样学生在无形之中积累了语言。
二、是老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和训练的方法
一直以来,学生怕写作文,我也怕教作文,因为缺少作文教学经验,因为找不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和训练方法,这次参加国培,听了袁老师的《七步快速成段法》,令我眼前一亮,大有久旱逢甘雨之感,以后我将在袁老师的引导下,慢慢克服缺点,找准作文教学的方向。
此外,我认为还应注意:
一、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总之,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应该全面兼顾,用多种形式进行作文能力的训练,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材料问题。表达问题,能说不能写,词不达意,空洞无物,干巴巴。构思问题,无新意,炒现饭。立意问题,思想肤浅,观点陈旧,不知所云,为赋新词强说愁,牛头不对马嘴,胡说八道,让人啼笑皆非。
1,观察,记录,体验,读书。
2,根据孩子性格培养文风,多读经典作品,多练习。3,引导联想,思维导图。4,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生活在乡村的小学生写作文,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与影响,出现的问题很复杂。我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常出现的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思路不开阔,缺乏观察力。
我们农村的小学生生活在山区,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他们很少能走出大山。有的小学生小学毕业了可能连县城也没到过。生活圈子的局限性,使我们的小学生在生活中抬头见的是山,低头见的也是山。再加上农村文化生活的缺乏,使他们见闻短少。农村单调的生活也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习以为常,缺乏观察能力,因此在作文中往往打不开思路。
二、题材单一陈旧,缺少新意。
翻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本,不难发现其中所写的事无外乎都是这样:第一次煮饭,把饭煮糊了;难忘的人或事无外乎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如何关心自己等等。所写的题材往往是哥哥写了,弟弟妹妹接着写。在三年级了到六年级还在继续写。题材单一陈旧,千篇一律。
三、套写改写,抄袭成风。
为了应付作文,又怕自己所写的文章不如意。不少小学生在作文时往往不经思考。随便从作文书中抄一篇完任务。所抄来的文章,有的有板有眼但不符合自己实际,有的不伦不类,张冠李戴。看来实在好笑,但又不得不掩卷长思,为什么会样?
四、心中有千言,下笔却无语。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学生积累词语少以及表达能力有关外。更重要的是本地方言思维与普通话表达之间的矛盾。学生平时说话和思维时习惯用本地方言,而作文时却要求用普通话表达。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处于一种在作文时用脑子里相好方言词汇去一个个对照学过的普通话词语,即心中所想与笔下所写不一致的矛盾过程。由于学生年龄关系,积累词语多少关系,有时候学生很难把方言词语与普通话对上号,就造成了这种“心中有千言,下笔却无语”的情况。
那么,我们又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灵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切写作素材都来自于生活。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小事得都是值得一写的。而作文就是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但作文是一个过程,不能一步到位,要经过选材---构思---成文这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是联系紧密的。其中关键是选材。要指导学生选取好的
材料就一定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选材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可以采用记日记的方式。要求学生把一天当中有意义的事记下来。刚开始,很多学生可能感到“没有什么好写”。或者都是记一些“流水账”,这不要紧,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一些具体的要求。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基本上能把他们喜欢什么,接触什么人以及对事物、人的认识和感受写出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也就会更加留心周围的生活。到写作文时,日记中的生活片断就会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找到写作灵感,写出的思路一定会茅塞顿开。
二、旧题新作、创出新意。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的生活也是精彩纷呈的。学生所写的生活是他们最熟悉的,是他们童稚的思维对生活的表达。哪怕所写的是最平常的“放牛”这样的小事,我们作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对他们所写的内容多作指导,少作批评。就能使学生在平常小事的旧题材中翻炒出一些新鲜感来。比如,学生写《难忘的一件事》这篇作文时,在指导下有一个学生写的放牛就与众不同。他在文章中写他的爸爸得了胃出血病,他听别人说多喝泥鳅汤可以治好这种病。所以在星期天他去放牛的时候,把牛赶到山里,就去田里捉泥鳅了,由于太专注,而忘了照顾牛。就这样,牛偷吃了别人的禾苗,他也被本就因病干不了活心情烦燥的爸爸狠狠地揍了一顿。被打的他一声不吭。晚上,他把抓来 的泥鳅燉了汤,端给爸爸。他爸爸终于明白了“牛偷吃了别人的禾苗”的秘密。他一把搂住儿子,父子俩抱头痛哭。这篇作文从“牛偷吃了别人的禾苗”一事中,反映出了父子之间的深情,的确与众不同。事后,经我调查,这是一件真人真事。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悉心指导,题材虽旧,学生也会写出新意来。
三、指导学生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
学生懂得去抄范文,并不得是坏事,至少说明他们有写出好文章的愿望。我们要懂得学生的心理,告诉他们,抄袭的文章再好,毕竟不是自己的。我还注重作文前对学生的辅导。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去观察,怎样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等等。必要时,我还要口头作文或是写出下水作文并打印好供学生传阅,以最简单、最明白的方式告诉学生,作文并不难。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通过努力,学生就会发现身边其实也有很多东西可以一写。于是学生心中的话匣就打开了。学生能写出一篇篇好文章就不是难事了。
四、土洋结合,异曲同工。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在写作中的矛盾很突出。为解决“心中有千言,下笔却无语”的问题,我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注意把书面语言和口语联系起来。不仅教会学生生字、词语听正确读音,还要告诉学生这个词语在方言中怎样说。时间久了,学生的书面词语积累多了,相应的口头语言也就积累多了。到写作的时候,脱口而出的方言就很容易找到相对应的普通话词
语。心中想什么,笔下就写什么。"土洋结合教学的的运用对解决学生作文时“心中有千言、下笔却无语”的矛盾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思维与表达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了。
总之,作文是一个复杂的再创造过程,出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今后我还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功。
摘要:农村小学生的习作中往往存在题材单
一、内容空泛、结构混乱以及写作技能差等问题。其成因有教师方面:一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教学生应付考试的“作文诀窍”却忽视了学生终身受用的作文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由于对学生要求过高而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学生方面:一是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观察实践而形成了无话可说的烦恼,二是写作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形成了思路闭塞的焦虑。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学生观察实践丰富素材储备、以学促写迁移写法、鼓励为主纠正为辅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高农村孩子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常见问题 成因 对策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农村孩子在习作方面与城市孩子的差距显得尤为明显。按理说,农村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都会像少年闰土那样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家乡的美丽风光,善良勤劳的农民形象,淳朴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的生活源泉与学生笔下作文中的内容贫乏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在批阅孩子们的习作时,有时让你啼笑皆非,有时又让你味同嚼蜡,总之,很难找到几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佳作。作文,一直是语文老师不断研究探讨的问题,也是困惑学生的难题。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作文遇到的问题更多。在农村学校执教的十余年间,我发现了问题,也摸索了一些解决的办法,现就此浅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常见的问题
(一)题材单一,缺少“鲜”味儿
读到孩子们的文章,总觉得像一个模子印出来似的:写人大多都写爸爸妈妈,内容则是自己生病了,爸爸妈妈是怎样着急、怎样照顾自己的;写景则多是家乡的小山坡一年四季景色的
变换;写事就是和小伙伴捉鱼、钓龙虾„„题材极为类似。
(二)内容空泛,缺少真情实感
只要一提到作文,学生就是一脸的痛苦状。“哎呀!又写作文了,写什么好呢?”“老师还要求写四百字,天哪!”真可谓怨声载道。好不容易作文交上来了,仔细一看,刚开了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像“挤牙膏”似的挤出来的作文,能有什么精彩可言呢?
(三)结构混乱,不懂得布局 很多学生对“总分”“总分总”“并列”等结构形式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在作文时却往往结构混乱。有的事例太多,详略不当;有的事例太少,一笔带过;有的段落之间分得不明确,没有突出文章主题。例如,一学生在写《春天的小山坡》时,先写了小山坡上的桃花、梨花等各种花的鲜艳多姿,接着写坡上长着各种各样的蔬菜,第二段开头又是“山坡上的野花不计其数,红的、黄的、紫的„„”,这样结构就显得混乱不清晰了。又如,一学生在写《我的文具盒》时,第一段是“我的文具盒表面有许多的草莓,有绿的、蓝的、紫的、红的„„”,第二段开头是“还有一个大草莓”,接下来又叙述了文具盒里面的东西。这样的分段不清晰而且没表达出文具盒的特别之处。
(四)写作技能差,语病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很多学生的作文句子不通顺,例如“如果困难找妈妈”。错别字很多,如“一坐大山”、“重心写”等。有些标点符号的错误使用,使文章产生歧义,如一学生写:第二天,爸爸对我说“妈妈,昨天晚上腰疼的都没睡好觉”,其中,逗号明显用错了。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中,引号的运用错误最多。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原因 究其根源,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为了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教师往往采取似乎能够迅速奏效的方法,从写什么到怎样写,都给学生提出许多框框,这样不但不能点拨学生思维的方向,还束缚了学生的心态自由,学生只是消极被动接受,逐渐产生了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另外,老师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字数写足,批改作文时看到字数多的总是多给分数。这就让一些教师在教学生应付考试的“作文诀窍”时忽视了学生终身受用的作文能力的培养。在批改学生文章时,老师的要求高,给学生的作文分数低,红色的批语中,总是批评的话多,鼓励的话少,在平时单元检测时,更是压低分数,把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得荡然无存。
(二)学生的原因
必须承认,农村学校的学生从小到大,由于种种原因生活比较单调,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观察、实践,因而脑中一片空白。而且,经调查了解,几乎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一两本《优秀作文选》、《小学生作文大全》等,学生作文时,习惯于依葫芦画瓢,时间一长,学生养成一种坏习惯—对身边的人和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只有感知了的事物,才能出现再造想象,没有感知或感知模糊、没有体会,就不能再现、再造想象,更不能形成鲜明的观点,因而就有了无话可说的烦恼。我还了解到有近60%的学生时常为有话写不出、不知怎样写而烦恼。这是因为在调动平时一切积蓄写作成文时,不只是对贮存信息提取的思考,还有对信息形成表象的想象、分析、辐射和聚合。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对小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它给小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形成了思路闭塞的焦虑。
三、对策研究
(一)观察实践,丰富素材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文字。”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把这两者相容就是观察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生活这源活水中去汲取资源、培养观察能力,炼就学生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如此才能保证作文教学遵循写作心理历程:现实→思维→语言→文字,才能使学生从闭门造车的习惯中解脱出来,并且变“无事可写”为“处处有素材”。其次是参与活动积累素材。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非常广阔,除了课堂,还有课外,除了学习,还有活动。课间活动、班级活动等不仅是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最感兴趣的,也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例如,班级拔河比赛、才艺展示、主题队会、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这些活动就是学生写作的素材,也会在学生的作文中留下真实而生动的纪录。
(二)以学促写,迁移写法 其实,我们的课文就是最好的作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那又怎样结合课文,以学促写呢?我认为首先是应该让学生多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彩色的非洲》一文时,我们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十分鲜明的特色。这篇课文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色彩斑斓”与“多姿多彩”意思相近但用词不重复,可见作者遣词造句十分讲究。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好好的领悟。其次是结合实际适当仿写。虽然说写作讲究的是创造,但也可以适当仿写。如,《燕子专列》一文的开头,作者采用设疑法: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当学生遇到这类主题的作文时,就可以学习这样的写法开好头,写起来就容易多了。再如,在学习了《草虫的村落》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一种小动物。不过,在指导仿写的同时也要注意求新,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习作。最后是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作文在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只要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当然,除了课文以外,博览群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语言积累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三)鼓励为主,纠正为辅 叶圣陶曾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的兴趣、情感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发生转变。他们可能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而变得乐于写作,也可能因为老师的一记“闷棍”而丧失兴趣,因此,在批改作文、写评语时,我们尽量做到有针对性、鼓动性、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婉转带有鼓动性的话来评价,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受到鼓舞,提升学生的兴奋点,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在内心深处触发了他们继续努力写作的激情,从而把学生被动的写作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内需。一旦学生有了这种内在的自主的需求,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苦事、累事了,甚至会把写作当作乐事、趣事。另外,推荐学生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方法。但是,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毕竟是少数,我们可以在班级中创办作文专刊,让更多的孩子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老师多摸索,多反思,即使困难再多、路途再远,也同样能收获秋天的喜悦。
第四篇:浅谈小学生作文中的积累
浅谈小学生作文中的积累
临邑县德平镇中心小学 王兰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些词句都是说积累的神奇作用的。小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积累同样很重要。小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需要积累些什么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积累。
一、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素材是很难写出好作文的。那么写作素材从哪里来呢?首先,小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每一次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积累写作文的素材。比如临邑县教委每到假期都会倡导“双十双百”活动。“双十双百”活动要求学生学会十种食物制作,学会十种手工技能,认识一百种植物,同一百人交谈。食物的制作要写出制作过程及感受;手工也要写出制作过程,并对作品写出评价;认识植物的时候除了要搜集标本,还要记录相关的知识,比如植物的形状,属于什么科等等;和人交谈的时候,要写出交谈记录。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生活、亲近自然、认识世界、接触社会,养成热爱劳动、热爱自然、乐于合作的积极情感和良好习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无形之中也促使学生积累了写作文的素材。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作为班主任老师或者语文老师,要把这样的综合性活动组织好,让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能通过活动真正有所收获。比如我在实施“双十双百”活动的过程中,分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学生积极利用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假期实践活动,进行社会服务和调查;开展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体验活动。开学后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成果展,如厨艺比赛、手抄报、植物标本制作、摄影比赛、专题演讲等等,从中评选出美食之星、巧手之星、博识之星、交流之星。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积累了很多的活动经验和感想,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不愁没话说。
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之二是多出行、多看书。“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一个人一定要多出行,多读书,小学生更是如此。不少学生怕作文,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生活内容太单调,没有可写的材料,出行就弥补了这一不足。出行不单单是指旅游,还包括参加一些婚礼、葬礼,参加一些孩子过满月,老人过生日的庆祝活动等。在出行中感悟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一些风俗民情。正所谓见多识广,见识的多了,生活内容就丰富了,作文的题材就有了。
学生怕作文的原因之二,还在于读的书太少,或者没有认真读书。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写诗也会吟”,意思是书读得多了,表达自然会流畅起来。
二、积累修辞手法的运用
运用好了修辞手法,就如给文章披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能使之华丽而有韵味。很多名家的作品对修辞手法都有很经典的的运用。比如陈淼写的《桂林山水》中的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些比喻句、排比句的巧妙运用,把桂林的山描写得惟妙惟肖,读起来朗朗上口。
朱自清的《春》也大量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手法,使整篇文章充满生机,读起来令人精神振奋,心境豁然开朗。比如描写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描写果树开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描写春天的细雨:“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最经典的描写要数春天带给人的生机和活力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篇课文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就是因为作者把自己对春天的观察和感悟用精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修辞手法的运用,给文章变得形象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小学生无论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还是在课外阅读中,要善于积累和感悟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方法,逐渐学会把这些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不至于干巴巴的没有色彩。
三、积累写作技巧
同样是一件事,有的人描述起来绘声绘色,有的人描述起来却没有吸引力,为什么?说明说话是有技巧的。小学生写作文也一样,需要一定的技巧。写作的技巧有很多,比如选择新颖的题材,巧妙的构思,选一个夺人眼球的题目,选择倒叙或插叙的手法,在作文中间穿插一些经典的名言警句等等。有一个小学生写了一篇名为《收购爱心》的文章,文章写的是一个寓言故事:说有一个富豪,向一个充满爱心的村子里的村民收购爱心,并承诺会花大价钱收购,十年后再把爱心返还。村子里的人们就把爱心卖给了他。结果从此村子里的人们不再和睦,吵架、偷东西,人们的生活也不再安宁。后来有人想把卖爱心的钱退回去,要回爱心。可是富豪却说,需要花十倍的价钱才能把爱心赎回去,人们觉得上当了,就赌气把卖爱心的钱丢到了水里,结果爱心又神奇般的回到了村民当中。人们忽然醒悟:爱心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不能用来买卖。文章的题材很有教育意义,构思很巧妙,而题目的选择也很精妙。一看题目,就会叫人产生好奇:爱心怎么能收购?小学生要向我们描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读那篇文章的,读完感觉回味悠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技巧的积累也应该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这需要小学生扩大阅读量,并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或者自己的阅读中慢慢领悟。
有志者事竟成,小学生只要有写好作文的信心和决心,多读书,多积累,就一定能写出好作文来。
第五篇:小学生自律能力弱化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自律能力弱化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现在的小学生自律能力明显弱化。老师在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时,应遵循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原则,发挥集体力量的原则,及时总结反馈的原则。在方法上,可以采用班干部轮换制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形成自律的舆论氛围,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自律教育,注意利用榜样,培养自律能力,巧用期望效应,督促学生自律,加强自我分析与评价,巩固自律能力。
关键词:自律能力;弱化;班干部轮换制;多措并举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严格,不仅从知识能力的角度,更重要的是从思想道德素质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小学生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优越性相当强,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是以他们个人为中心,许多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坏毛病,自律能力明显弱化。而我们的学生要想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些都是以自律为基础的。因此,我们要探索出改变学生自律能力弱化现状的措施,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促进他们的充分发展。
一、问题调查
问题
一、你有哪些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现象?
学生的回答有很多,如:不能静下心来做作业,光想着出去玩,假期作业拖到最后几天才完成;上课的时候不能控制自己,有一点小事注意力就被吸引过去,老是想说话;看到好吃的东西就想买,不买到心里就不高兴;与同学做游戏,玩着玩着就生气甚至动起了手„„
问题
二、你觉得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有:冲动;爱面子;自制能力太差;没考虑事情的后果;做事犹豫,拿不定主意;贪玩„„
结果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有良好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许多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做事散漫的坏毛病,自律能力明显弱化。
二、小学生自律能力培养的原则
怎样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促进他们的充分发展呢?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他认为,人的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1]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尊重,小学生当然也不例外。纪律最重要的特征是尊重个人的人格。学生自制力弱在客观上是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在主观上是由于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就要求教师应理解、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我们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尤其是自尊的需要,来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课堂学习纪律。因为任何有效的纪律都是建立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承认、对其人格尊重的基础上的。反对教师使用苛刻的、侮辱性的和恶意的惩罚方式,也反对使用讽刺、挖苦、嘲笑和恐吓手段对付学生。
(二)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原则。
自制力是以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的发展为基础,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具有自觉性、自控性、反馈性等特征。[2]因此,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律品质,必须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学习纪律具有正确积极的态度,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和意志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锻炼,并通过自我鼓励、自我奖赏、自我命令、自我禁止等自我强化手段,维持合理的课堂学习行为,消除课堂学习纪律问题,以实现自我监控,从而形成和发展良好自制力。由此可见,开始阶段的他律也是必不可少的。自律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的外部控制、准则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纪律价值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他律向自律渐进转化的过程,科学的教育指导是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
我班的柳宏伟就是一个没有纪律观念的孩子。对于他,我先是多次找他谈心,强调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更是天天提醒。后来他慢慢有了一些进步,我就逐渐减少提醒的次数。有时他违反纪律,我就不再用语言,而是看着他,用眼神提醒他。渐渐地,他就能够自我提醒、自我约束了,自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能认真听讲了,真是可喜的进步。
(三)发挥集体力量的原则。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在课堂环境中,通过与其所属集体成员的互动而形成的。因此,集体舆论和集体规范是学生自律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舆论、集体规范的行为动力效应、助长效应、从众效应,来指导、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以发展学生的自律品质。
凝聚力强的班集体,会使学生个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辱感和责任感,从而有效地控制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我们可以采用民主的方法评出班级“每周之星”,引导学生去发现同伴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在他人的赞扬和认同中体验成功和良好的集体归属感。有了良好的集体归属感,即使有个别学生有违纪倾向,但由于集体规范的压力,也势必使他产生符合集体规范的课堂学习行为。
(四)及时总结反馈的原则。
总结是一面镜子,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只有通过总结,我们才能不断积累自己的教育经验,不断培养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培养学生自制能力的过程中,及时进行教育总结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教育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可以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避免失误,多出成果,这有利于指导我们把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
三、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方法
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一)用班干部轮换制促进学生自律
开学初,我在班中进行了一项调查:你想当班干部吗?你希望当哪种班干部?通过调查发现,我班有32名学生,其中有28名学生非常渴望在班里“掌权”。无论是班长、中队长,还是课代表或各类委员,甚至小组长、路队长,都有同学愿意当。
小学生为何热衷“当官”?少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了班干部会感到非常自豪,父母脸上也有光。大部分同学则表示,当班干部可以为同学服务。同时,不少同学认为当干部自己会有压力,什么事都要带头,学习成绩也得比其他同学优秀。班长说:“班上有好几个同学想当班长,我必须在各方面都比其他同学做得好,否则,就会被同学、班委投票表决而下台。”对这些心理进行分析,当班干部后,学生会在心里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在很多时候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学期,我在班级中推行班干部轮换制,一个学期内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当几个星期时间的小队长,此举在学生和家长中引起广泛反响。大家认为,孩子渴望“当官”有利于自律,只要老师正确引导,可以让小学生形成一种自觉向上、不断完善的进取心理。
通过这一学期的尝试,我发现,收获还真不小。班里有几个调皮学生,课堂纪律散漫,粗言粗语,欺负同学,不尊重老师,特别在放学回家的路队上,经常违反纪律,影响整个班级。于是,我就让其中一个男生张斌当路队长。自从当上路队长后,他每天像模像样地指挥全队同学,并且认真贯彻老师的叮嘱,本队的其他几个调皮学生也被管得服服帖帖的,走得非常整齐,受到全校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在与他谈心时,他说:“我是路队长,我要给其他同学做榜样,如果我自己乱下队,违反纪律,那我怎么去管理其他同学呢?他们就会不听我的了。” 自从班里的几个调皮学生当了小官之后,当他们在课堂上不守纪律时,老师一说“希望班干部以身作则,给其他同学带好头”之类的话,这几个同学就会觉得不好意思而有所收敛。让学生在班里当个小干部,帮助老师做工作,对于改善整个班级面貌有好处,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和更有利于孩子成材的目的出发,学校应当给孩子们以帮助,全面彻底地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班干部的机会,用班干部轮流制促进学生自律。
(此文发表在《小学教师》2009年第2期第28页上。)
(二)形成自律的舆论氛围
在学期刚开始,我就带领学生详细学习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等内容,并根据这些制定了我班的班规。让学生充分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做到这些,做与不做会给自己、他人和集体带来什么样的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使学生形成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情感和行为,不光自己要遵守这些纪律,同时在必要时还要制止违纪行为,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自律。
(三)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自律教育
通过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纪律的重要,从而发自内心地渴望自己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4]比如:结合课堂教学,我经常开展“比比谁课堂纪律好”“看看谁听讲最认真”的活动,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评比,选出表现优秀的同学,在班会时予以表扬。在常规管理中,我班多次开展“谁的抽屉最整齐”“谁的座位最干净”等活动,随时提醒学生,教育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好习惯。我班的特色活动就是评选“守纪小明星”。教室的一块墙面上我们设了一块“积分排行榜”,全班同学榜上有名,按组排列,哪个同学在纪律方面表现好了,每次可以得一颗星。月底小结一次,期末总结一次,每次评选出三名“守纪小明星”和一个“守纪小组”,被选上的同学和小组成员的自豪和兴奋劲一周都不会消失。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律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注意利用榜样,培养自律能力
儿童喜欢模仿榜样的行为。如果榜样的行为受到赞扬,他们就会学习该行为,反之则拒绝。[5]因此,我非常注意给学生树立起学习的好榜样。班级中有些爱学习、纪律好的同学,我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其他同学面前赞扬几句,被赞扬的同学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其他同学也会照着他们的样子去做,使这些榜样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五)巧用期望效应,督促学生自律
教师期望效应就是指教师利用自己的期望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6]我班的柳宏伟同学学习习惯非常差,爱动、好讲话,经常管不住自己,不仅在英语课上,其他老师的课上更是如此。于是我找他单独谈话。在谈话中,我先肯定了他的优点,评价他是个思维活跃的孩子,老师很喜欢他。可是他在课堂上有点控制不住自己。如果能坚持改正这个缺点的话,他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老师期待看到他的良好表现。柳宏伟高兴地答应了。以后的课堂上,他的表现明显好多了,有时他再开小差,我用一个微笑的眼神看看他,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好意思地笑笑,马上坐正,改正错误。
(六)加强自我分析与评价,巩固自律能力
作为教师,平时要及时发现学生进步的闪光点,多给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激励中获得自信,[7]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律。仍以柳宏伟为例,我在和他谈话,明确纪律要求以后,每隔大约两周就再和他进行一次沟通,引导他分析自己最近表现怎么样,有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做得不太好的地方,特别注重用具体的小事情来具体分析,及时表扬进步,并提出下一步的要求。这样,引导他渐渐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他的自律能力。现在的他,基本上能够遵守课堂上的纪律了,任课老师都夸他的进步最大呢。
自律,就是学生从自身内部向自己施加准则与控制,是对人的一种高要求,是学生纪律性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学生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因此,自律是纪律的核心。而学生的自律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特别是现在学生的自律能力普遍弱化,更需要老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除了要求教师要创设自律的舆论氛围,通过实践活动,利用榜样作用督促学生自律以外,最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约束自己,并以此来调节、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只有把外因和内因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他们的自律能力才能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此文根据我的2008徐州市个人小课题材料整理)
参考文献:
[1] 郑雪等。人本主义的理论模式。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1):46 [2] 郑雪等。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1):180 [3] 叶奕乾等。经验总结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345 [4] 施昌勇。成就动机理论。珠海百年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1):98 [5] 郑雪等。榜样学习原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1):41 [6] 林崇德。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329 [7] 林崇德。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