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幸福村落”创建对于农民拓路致富的作用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9:3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幸福村落”创建对于农民拓路致富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幸福村落”创建对于农民拓路致富的作用》。

第一篇:浅议“幸福村落”创建对于农民拓路致富的作用

浅议“幸福村落”创建对于农民拓路致富的作用

秭归县郭家坝镇中学 王猛

秭归县“幸福村落”创建以来,力求从社会管理的最微小单元,注入最前沿的改革创新动力,全面完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的布局,从让整个社会达到细胞富氧、组织健康、肌体强壮的目的,为达成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努力。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第一个硬性指标,当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为物质是精神之基础,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只有钱袋子鼓起来了,“幸福”才是想得起、摸得到的直观追求。作为农业大国来说,其重点就毫无疑问的指向了农村,具体体现就反映在农民增收问题上,农民能否增收、如何增收、增多少等问题,这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现实表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进程,也事关群众心性、社会稳定、党政基础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势头。

在“幸福村落”创建“九个得到”创建目标中,县委政府高瞻远瞩,始终将经济发展置于首要位置,通过党领导、民自治及其有效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各项惠农政策普惠基层,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农村经济创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能动性,开创各类增收致富新路,取得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成绩,现就“幸福村落”创建对于拓展农民致富之路的积极作用,做以下阐述:

一、区域经济充实现有农业格局 我县农业格局基本定型,“两果两叶”主导,如何在现有格局中寻求最大的利益,为农民打造最为稳定而长远的致富基本,一直是各地在不断探索的方法。

四大支柱产业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其中核桃产业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自2013年来,聘请外地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精细化田间管理培训,加上有即将上马的核桃深加工企业,相对来说具有较成熟的参考经验与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茶叶产业更多精力放在老茶园改造、名优品牌创建上,主要依赖稳步推进与科学营销的落实与创新,随着秭归县市域副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及“四县”目标的逐步实现,也将创造更高的价值;烟叶生产集中部分镇(乡)村,在保证产量质量上并无更大拓展空间。

相对以上三个产业来说,柑橘产业就显得格外特别,它是全县农业支柱却持续经受市场考验,它是全县农业基础却亟待升级革新,为产业调整重中之重。以郭家坝镇为例子,该镇作为“全国优质脐橙生产龙头乡镇”,历经数十年发展,柑橘面临着品种落后、品质下降的现实问题,该镇自“十一五”开始,就已经从改进柑橘品种老化、种性退化和品质劣化问题入手,引导群众科学规划,逐步以旧换新,力争区域化布局、良种化普及、精品化创优、品牌化营销,巩固龙头乡镇的荣誉,但由于品改会带来的短暂的效益降低,所以始终没有一个村组能够彻底品改。

近两年来,郭家坝镇加大“一村一品”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加大品改力度,尤其是“幸福村落”创建,为品改带来了意外的突破。王家岭位于该镇中心地带,柑橘种植面积3800亩,年产量4500吨,该村交通便利,柑橘品质优良,30多年的罗脐种植让王家岭村柑农普遍致富,但是始终无法达到全部品改长虹的目标,从而打造全县长虹第一村。该村尚未完成品改的柑农主要集中在范家营村落,“幸福村落”创建以来,该村两委干部加强对该村落民选“一长八员”工作的引导,使得品改积极户马尚燕成为当选村落理事长,该同志迅速对几户开展政策宣传,终于打消了最后几户的疑虑。10月14日,该村柑农李发平完成了500多棵罗脐品改,自此该村真正成为了秭归“长虹第一村”。与之相似的,该镇邓家坡村加强对各村落技术支持,打造红肉、伦晚等优质基地3000亩,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直接惠及柑农。

以上例子,充分肯定了“幸福村落”创建的组建原则,能够形成产业优势明显、群众主动求变的小区域经济团体,在农业大格局内部实现成功突围,另据新华网报道,秭归“幸福村落”创建一年来,全县新发展茶叶19013亩、柑橘21850亩、烟叶22668亩、核桃40540亩,发展其他农作物3970亩,年新增总收入1.9亿元,可见其对整个农业格局的提档升级亦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

二、高效农业彰显现代农民智慧 自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效农业相关的要素,比如生态文明、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词语一再出现,国务院也指出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明确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落实在基层,如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这里面大有可为。“幸福村落”创建里,特别提到了“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目标,并希望“经济员”承担起“引进推广新的种植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加快村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民产业化合作;牵头联系农牧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统一销售交易”的责任,并利用“宣传员”,宣传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引导村民树立科学经营、科学种田、科学致富的理念。虽然此举看似“群众教育群众”, 却发挥了人民群众彼此信任、相互亲和的情感因素,有着不错的实际效果。

例1:科学指导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两河口镇堰塘坪村,村民在村落种植能手的带动下,根据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虽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考虑到该地闭塞的传统状态,农民朋友能够遵从科学指导,寻求技术支持,难能可贵。其实在全县多地,都出现了此类范例。郭家坝镇2013年,依照县发展核桃产业的总体规划,新建核桃示范基地的时候,就尤其注重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凸显了现代农民的对于市场理性认识。

例2:多种经营面向市场凸显优势。随着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已经逐渐认识到走多种经营之路,走以副养农、以副促农的路子,可以较快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走哪条路子,往往缺乏领头人。“幸福村落”创建中,各村落“一长八员”均为头脑灵活,勤劳致富方面的能手,一方面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这些邻里的肯定,深层折射出来的是,人民群众对于致富奔小康的深层渴求。事实上也证明,这些乡村能人一旦被组织、群众认可,责任意识被唤起,确实能够起到领头作用。

2013年,杨林桥镇借助“幸福村落”创建及整村推进为平台,引导村民新建板房栏圏发展生猪养殖。板房栏圏外观美观,可改善村容村貌,且卫生实用,能提高生猪抵御病害的能力,降低风险。但由于板房栏圏有一定的建造指标,所以造价略高于石墙土坑的传统猪圈的造价,不少村民犹豫不决。三渡河村历来就有养猪的传统,理事长秦立俊一方面率先动工兴建230平方的栏圏,一方面做工作动员村里其他有胆识的年青人也参与改建。有了领头人,大家慢慢行动起来,共新建6栋板房,并带动了全村改建热潮,截止10月底,三渡河村共新建50余栋板房栏圏,面积超万平方。

可以看出,农民朋友能够具有比较超前的现代农业意识,能够大面积发展养殖业,既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科学指导,也得益于“幸福村落”创建中,对于广大农民的现代农业理念的教育和向土地要更高经济价值的有效激发,可堪是“幸福村落”给予人们的打开通往幸福大门的金钥匙。

三、延伸获利区间拓展增收新路

在打工经济逐渐成为不少乡村农民致富途径的时候,也有不少留守农村的群众,正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节奏,跳出单纯就农业内部寻找增收的途径和实际行为,努力扩大获利区间,寻求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例1:产品运销富农惠农。不少柑农敏锐察觉到柑橘销售环节的有效开发,既能够拓展市场带动柑橘销售,又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帮助乡邻共同致富,所以他们华丽转身,变身柑橘运输、销售人员,实现向运销环节要效益的新型农民,而这正是“幸福村落”对于农牧产品销售的预期目标之一。西坡村是郭家坝镇柑橘产销大村,但是该村柑橘销售受制于道路交通不便的限制,柑橘销售一直走的“薄利多销”、“抢先争早”的销售路子,导致优质柑 橘提前上市,不仅影响了整村柑橘口碑,也大大损害了柑农利益。如何破解困境,打开新的销售局面,一直是该地村民心头病。

该村紫阳坡村落王兴虎,在柑橘销售中摸爬滚打,成功与中燊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接洽,于2011年将柑橘远销到西班牙。其后,他不断巩固客户,深化与销售公司的合作,带动全村销售柑橘350吨以上,大大改观全村销售形势。

例2:创新品牌附加升值。销售是门大学问,如何进行产品包装,利用品牌效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这看似高端的营销理念,如今也逐渐为农民朋友所识。

郭家坝镇熊家岭村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必将成为早熟柑橘产品的主产区,但是如何在众多早熟产品中脱颖而出,抢得黄金销售的第一杯羹,该村熊仁发走出了可贵的一步。他牵头成立“绿丰”柑橘生产营销合作社,创建注册了富有秭归地域特色和诗意韵味的“屈乡秋橙”品牌,与上海“维果部落”合作,加快对该村第十、十一、十二村落早熟柑橘品种的产业化经营,使得该地优质早熟柑橘迅速打开市场。截止2013年10月,他已经销售柑橘150吨,销售价格高出市场同等品种0.5元/斤以上,仅此一项就为三村落柑农多创收15万元。

以上例子可以充分证明,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幸福村落”创建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更大利益与美好生活的直观表达和主动把握。可以预见,随着“幸福村落”创建的不断深入,最先受益的将是农民的头脑,随之而来的就是因为思想解放、观念创新、步调一致所带来的真金白银,届时,新型农民经济人将遍布各个村落,带领大家找到更多的发家致富新道路。

四、集体推进抢占资源运输优势

“幸福村落”创建的初衷之一,就是进一步强健基层社会管理单元,提高小群体人民群众的致富能力与合力。但是由于山区地理条件所限,不少村民居住偏僻,邻里相距甚远,难以互相扶持,享受社会发展成果,而另一方面,由于分散居住,村民也难以抢占资源、运输等优势发展经济,只能偏安一偶,越来越落后时代发展步伐。

例1:把居民点建成发展的新起点。居民点建设虽然并非始于“幸福村落”创建,但由于其本质与“幸福村落”创建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所以“幸福村落”创建之中,各地大胆工作,涌现出独立新建、依托村“两委”统筹发展、农村经济共同体(例如烟农)共同筹建等不同建设模式,大大改观了村容村貌,节约了社会资源,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基础。

10月,笔者参加了郭家坝镇人大主席团和政协联络组组织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视察活动,随同参观了两河口镇土珠庙与堰塘坪居民点、磨坪乡集镇居民点、梅家河郑家岭居民点,了解了各居民点建设形式、综合效益及发展远景。其中借助新农村建设东风、始于10年前建设的郑家岭居民点,作为县新农村建设试点,行政干预痕迹明显,政策扶持力度强大,普惠周边百姓。其他三个居民点尤其是堰塘坪居民点,就具有浓厚的“幸福村落”特点。该地地处高山,主导产业为烟叶,烟农比较富裕,但一直受困于局促的交通、恶劣的环境影响,难以享受交通、水、电、网络等现代社会应有常规服务,大大降低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观感。在“幸福村落”创建中,当地“地域相近、产业趋同”的烟农积极响应号召,参与居民点建设,年前即有14户入住。由于居民点规划科学,实用美观,水、电、网络一步到位,周边积极参与的农户大大超过了建房数,究其原因,无非是“幸福村落”创建强调的“利益共享、有利发展”让群众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

例2:依托工业实现本地就业。2013年下半年,郭家坝镇荒口坪村不少村民不再出门打工了,因为即将在该村新建的秭归长江石业有限公司,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实现务工务农两不误,这是该镇加大工业兴镇,引进规模企业为农民朋友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样的,在该镇庙垭村与郭家坝村,由于五龙工业园的筹建和华新水泥厂的落户,有数百农民也实现了就地就业增收。

农村工业化看似与“幸福村落”无关,但基于企业落户的土地、资源问题与农民息息相关,“幸福村落”创建的恰当其时却为各地企业的落户创造了更加便捷的客观条件。以荒口坪村引进石业公司为例,该村第九、十落村理事会在土地流转、资源征用等方面,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协调村民,使得征地、场平等工作迅速落实,为企业进驻创造良好环境、为后期的带动效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致富增收是一个系统工程,顺畅的工作机制、统一的人心向背、协力的发愤图强均离不开和谐统一的基层管理,“幸福村落”创建能够较快的统一人民群众意愿,达成共同的奋斗目标,所以就促进了合理利用资源、抢占便捷条件的各种可能,为实现工业转移,城乡统筹创造出了更加积极的承接环境,必将促进农民致富的多元发展。

由于调研时间、范围的限制,加之笔者对农村经济的整体把握高度不够,本文并不能展示“幸福村落”创建对于农村经济促进的全貌,只能以管窥豹,权作抛砖引玉,期待秭归始创的“幸福村落”创建工作能够得到更多专家和世人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加快农村建设力度与步伐,帮助广大农民朋友早日达成小康建设目标。

第二篇:发挥远程教育作用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发挥远程教育作用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提高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在开展远程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发挥站点作用的新途径。

一、建立学习培训机制,在制度促学上下功夫

在工作开展中,我们坚持在制度促学上下功夫,做到站点建设与制度建设同步进行,设备系统与制度建设同步验收,力争建设一个规范一个。统一为各站点制作了培训学习“三簿一册”,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作了明确规定。为确保学习实效,在组织学习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对象年龄、文化程度、从业类型、经济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实行分类教学、按需培训,使远程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二、健全站点运行机制,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

一是健全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保证终端站点设备的正常运转及有效使用。二是明确管理责任。按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实行责任管理,做好服务工作;明确村党支部的使用责任,要求他们监管好资产,维护好设备,选聘好管理人员,开展好日常工作。三是规范管理内容。认真抓好设备的安全管理、维护和使用三个环节,做到操作规范、维护经常、使用有 序。

三、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在提升素质上下功夫

我们重视选配好站点工作人员,注意挑选那些政治素质较好、文化水平较高、年富力强、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能人充实到站点工作岗位。一是抓培训。按照“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层培训”的原则,把站点的工作骨干作为培训的重点。二是抓管理。建立站点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制订站点工作人员职责,以制度规范站点工作人员的行为,推行制度管理、目标管理、动态管理。三是抓激励。对贡献突出、能力较强的站点工作人员,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优先吸收入党,并推上村组干部的岗位,使其干有想头,干有劲头。

四、健全典型推广机制,在引导示范上下功夫

先进典型作为一种导向,其辐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我们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积极宣传推广那些在学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一是培养典型。有针对性地组织那些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党员群众,进行重点培训,从而更好地发展生产。二是发现典型。对于涌现出来的致富典型,各站点及时总结上报,并建立先进典型台帐。三是推广典型。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系统归纳和全面总结。有侧重地选择一批典型事迹制作成课件,下发各站点组织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三篇:创建新农村,带农民科学致富(最终版)

创建新农村,带农民科学致富

自从2007年我任晁庄村支部书记以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

下,在村两委成员和全体党员的支持配合下,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并

引导群众解放思想,干事创业脱贫致富

里顺工作关系,关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自2007年底,我们村两委班子调整以后,我们为村里做的第一件

事,事情虽然不大,但关系到千家万户群众的切身利益,就是散养户

养的羊啃麦苗的事,我们村委会成员在镇派出所的配合下利用白天看

夜里堵,见麦地有羊就抓,彻底杜绝了羊啃麦苗的事,受到群众的一

致好评。有几位群众对我说的话,我至今难忘,他们说“不要新官上

任三把火,要把这件事情不断的坚持下去”。我深知这是群众对我们

工作的肯定,还提出更高的要求。

改变村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2008年开春我们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盖气了村级活动场所,在盖

办公室期间,我们与涉及的群众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房屋调整、鱼塘赔偿等工作。我们村干部利用三天三夜时间找土买土三百余车,基础设施就投资了3万余元,后又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投资了近10

万余元盖起了村级活动场所。使我们党员群众有了学习和交流的地

方。我们村干部有了办公场所。

2008年5月—7月份我们又充分利用了党的政策,筹集资金约1

5余万元,硬化了近1000米得水泥道路。政府还用了3000余元对村里两条生产路进行了整修。建沼气池80余个,并对一户困难群众的危房进行了改造,治理了村里“脏、乱、差”的现象,使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改善。有位群众说了一句话,我现在记忆犹新,他说:“今年是你改变晁庄村的基础建设年啊”,这也是群众对我们村干部工作的肯定。

2008年底到2009年初我们群众对村干部有了新的看法,我们又抓住了这个时机,对群众又做了大量工作,对村里宅基地进行了调差解决8户急用宅基盖房的急需户,这8户村民的宅基一向村里申请多年,但一直都没能解决。经过村干部的调解,现已解决。有一位群众对我说了一句话,使我非常激动,他说:“赵书记啊你这次解决了我们村十几年来未曾解决的,并且后十年还不会在发生的打问题”。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我村现有人口630人,耕地945亩,由于地势低洼,多年来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收效不高群众致富很难,根据这一情况,我和村两委班子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仅仅围绕农业增效这一目标,立足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并和县种子公司密切合作,调整和改造了800亩小麦粮种生产基地,使农民人均增收500余元。

2007年我又经过多方研究,认真考查,利用本村低洼地的实际情况,在县委县政府“水产兴县、科技兴渔”的号召下,并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下,首先承包了60余亩涝洼地进行了淡水小龙

虾的养殖,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我的带领下又有十几户村民对本村和邻村的空闲多年的涝洼地进行了承包养起了龙虾,养殖面积逐渐扩大到1500亩。形成了老砦镇淡水小龙虾养殖基地。

由于传统的分散养殖模式,缺乏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粗放,品牌意识较弱。为了规范养殖打造小龙虾品牌,增加农民收入,我决定成立“鱼台县玉龙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在县工商局登记备案。有了合作社的凝聚力,村民的干劲也打了,资金不足,利用国家的优扶政策,帮助货款100余万元,发展龙虾生产,合作社以发展到拥有生产基地1500余亩,固定资产100万元,年产量375吨,产值520万元,利润300万元。现有员工76人,管理人员12人,技术人员8人,主要从事淡水小龙虾的养殖,销售技术咨询等业务。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

合作社成立后,围绕“发展龙虾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方针积极为社员办实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水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有机野生,天然无公害也成为人民的追求,合作社引导社员不断适应市场,不断地对社员组织培训,现场指导,引导社员打破常规的传统的养殖方式,大力推广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形成“合作社+基地+农产”的发展模式。目前合作社所需要的虾苗都来源于微山湖的自然虾苗。并由合作社统一采购。整个龙虾养殖过程中,未使用任何禁用药物,确保了龙虾的质量和原有风味,基地水源主要为地下水和汇集流域地表的自然降水,常年旱期能灌,涝期能排,水质有保证,我们还采用了抬田、提水、种草、投饵、增氧、监管的生态养殖模式,龙虾在这自然状态下的生长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再生、饲料合理利用、水质自我调节,病害生态防治”的良好循环。我们还积极开展无公害生态养殖,不仅养殖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药物,就连基地周围的环境也要求的非常严格,周围无工业“三废”和农业废弃物医疗机构污水等污染源,所养殖的小龙虾味美质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由于我们的共同努力,合作社生产的小龙虾经国家农业部抽检符合国家级无公害水产品,病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10年合作社龙虾基地又被山东省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多次被鱼台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农村先进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先进单位”本人也获得“现代农业种养标兵称号”。

2011年3月20日

第四篇:信用贷款扶持农民致富作用研究

信用贷款扶持农民致富作用研究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下降,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虽然各地信贷支农的力度不断加大,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信贷支农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使信贷支农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是一个既急迫又现实的问题。而受小农意识和农业特点的影响,我国的绝大部分农户基本上享受不到金融安排带来的好处。实现农民致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农民富则国家盛。本文从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小额信贷和政策机制出发,分析了制约农民增收缓慢的各种原因,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促进农民致富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 支农信贷 非农收入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农民增收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却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农民收入日益成为我国各界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落后城镇居民至少五年,并且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状态。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221元,城镇居民该项支出则为15160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将保持增加,但是增速将低于2012年。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已严重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脆弱、落后、低效的严峻农业生产形势,再加上资金短缺、素质不高,农资涨价、市场发育不良、非涝即旱的气候,没有科学合理的耕种,没有健全的风险补偿机制的保证,没有金融机构的宽松信贷支撑,农民自身没有能力发展生产,更谈不上致富。农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非农收入占的比例小,农民要致富,不能仅靠那一亩三分地。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利用信用贷款的扶持,结合实际,审时度势,用辨证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进行制度创新,把原理渗透到信贷支农工作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才能使信用贷款在扶持农民致富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我国信贷支农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1.正规金融

在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中,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在正规的金融组织中,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外,其他的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涉及农业的业务很少;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而设立的;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大部分只吸收储蓄,它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很少发放农户信用贷款;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所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农信社(包括已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总资产达到14.9万亿元,各项存款达到11.5万亿元,贷款余额7.8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5.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5.4%,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31.3%,其中农户贷款占整个金融机构的70%以上。

2.非正规金融

该体系主要泛指存在于个体、家庭、企业之间,在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外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包括民间借贷、民间互助会、地下钱庄、地下投资公司等。其主要的运作形式有合会、私人钱庄、当铺、集资、贸易商放款和商业信用、民间票据机构等。这些金融组织通常建立在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带有互 助合作的性质。它们既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又没有纳入政府部门监管,所以归入非正规金融。从知识论角度看,非正规金融比任何正规金融更能发现和利用分散在各地的局部知识,而且许多局部知识不能通过正规金融机构的标准化操作所发现和利用。加上非正规金融都建立在明晰的私人产权和无限责任基础上,所以改革开放以来,非正规金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近几年信贷支农成效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大了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支农力度,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通过简化信贷手续,创新信贷产品,更新服务理念,有力的支持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求矛盾、拓宽信用社资金运用渠道、优化农村金融结构等方面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应,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筑牢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三)信贷支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 20 世纪末开始,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从农村退出。目前, 除了农行在乡镇还留存一些网点以外, 其它三大行基本上将其业务范围完全收缩到城市,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三农”融资难的严重性。据调查,在“三农”资金需求中, 农村、农业方面的资金需求由于其贷款主体的集体性质较容易得到解决, 而绝大多数农民的生产性贷款和生活性贷款等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而且由于农民对资金需求特征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矛盾, 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在“三农”中最为严重。信贷支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影响到农民致富的实效和可持续。

其一,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支农形式老旧,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资金有限,农民贷款难仍没根本解决。而非正规金融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发展受到限制;其二,支农贷款作用发挥得不充分。主要是支农贷款的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相匹配、贷款流转环节较多,而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农业生产结构适应性、战略性调整难,也不受信贷机构垂青;其三,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仍然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虽然开始发展迅速,但政府干预、低利率、缺少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等,皆不利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生存和 持续发展;其四,农民收入单一。务农是我国农民的主要收入,非农收入偏少,信息落后加上既无资本又无融资渠道从事农业深加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科技项目的投入,致富道路任重道远;其五,支农配套机制不完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缺失,担保体系、农业保险和支农贷款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等,制约了信贷支农的更深入发展。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只有加大对支农信贷支持和投入,切实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有效助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才能促使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奔上小康。

二、透析制约信贷支农发展的因素

(一)信贷机构剖析

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1)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缺位

在农村的正规金融体系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的业务涉及到农业。中国农业银行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实际上农行的业务基本上与农业农户无直接关系,其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国有农业经营机构(如粮食局和供销社)和乡镇工业企业。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它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户,而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支援农业的作用有限。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吸收储蓄,而很少放贷,其结果是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资金的外流。而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无法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应有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70%以上的农户贷款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仅仅靠农村信用社是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的。(2)非正规金融机构受到抑制

正是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收缩农村阵地,农村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供给越来越少,农民的信贷需求不得不转而依赖于非正规金融。根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于非正规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对于农民来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但是,我国政府一直对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持怀疑甚至是反对态度。1997年亚洲 金融危机后,在维持金融秩序、打击非法融资活动的口号下,一度在农村民间融资中极度活跃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被管理当局勒令撤消和关闭,从而结束了中国民间金融的有组织状态。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的打压和限制,导致了“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制度性供给不足等问题,进而导致农村金融服务出现局部断层或空白,农村资金需求难以满足。而农村金融组织结构调整滞后于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结构不对称,也不利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2.支农认识上存在“四重四轻”现象:

(1)重视对农户贷款的投放,轻视与“三农”有关的个体工商业、民营企业贷款的发放。信贷机构部分干部职工片面认为,支农就是发放农户贷款,而对一些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商贸等与农业有关的个体工商业、民营企业的资金有效需求明显缺乏热情,甚至不予支持,导致这些相关企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不利于信贷机构用好用足资金,提升服务层次;(2)重视农户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的满足,轻视农户用于建房、教育、购置电器、婚嫁等消费类贷款的发放,客观上限制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农民新的消费观念,也与国家有关政策相背;(3)重视对富裕农民的支持,轻视对经济状况一般或贫困户的支持力度;(4)重视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轻视农户大额贷款的有效需求。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部分干部职工片面强调小额贷款安全性高,而对大额贷款则严格控制,加上一些信贷人员怕担责任,也不愿发放大额贷款,造成部分农户大额贷款有效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

3.支农方式过于陈旧,业务品种过于单一

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贷款方式上仍旧是传统的担保贷款、抵(质)押贷款等,还有部分地区对信用贷款的发放仅局限于10000元以下的小额贷款,这就使得部分农户由于找担保难、而又没有抵押物可供抵押而只能对贷款望而却步。

4.在支农贷款投向上有一定盲目性

当前,各地方政府都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这本无可厚非,但这些新项目往往都没有经过慎密论证,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就凭某领导头脑一热、巴掌一拍就定下了,而这些项目的资金来源往往就是靠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成功了皆大欢喜,而一旦失败,则给 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回笼带来很大难度。

5.支农贷款发放的考核奖惩制度不够健全

(1)没有建立健全支农贷款发放、回收考核奖惩办法,多劳多得没有真正得到充分体现;(2)支农贷款责任界定不够明确,影响了基层信贷人员的放款积极性;(3)对由于主观上的原因给信用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信贷人员缺乏一套完整的责任追究制度,客观上纵容了一些信贷人员铤而走险发放违章、违纪甚至是违法贷款。

(二)农户剖析

在支农信贷上,如果我们只关注信贷的提供,关注由谁来提供信贷更好的话,那么我们就严重的忽视了农户这个支农信贷中的最基本单位,农户如果没有提出相应的信贷需求,我们设计的农贷制度再好,都只不过是“镜花水月”。对农户进行剖析,不仅可以对国家支农政策有所帮助,还可以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制定支农信贷策略,提供更出色的支农信贷服务,促进农民发家致富。

1.非农收入偏少

我国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务农收入,只有少部分是打工等非农收入,而发达国家中非农收入占的份额大的多。在这里不得不提费孝通和黄宗智的“小农命题”,即小农收入=家庭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黄宗智形象地将农户家庭收入比喻成人的双腿,而非农业收入则相当于拐杖。对小农来讲,家庭收入是全部收入的主体部分,而非农业收入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即只起到拐杖作用,此即为“拐杖逻辑”。由于家庭组织不能解雇剩余劳动力,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会分得越来越小,单位土地上所分布的劳动力就越来越多,产生了“过密化”。过密化与中国小农经济的生存内涵是相互映衬着的,过密化越是发展,非农收入的拐杖功能就越是加强。

改革以后,乡镇企业取得迅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口,黄宗智先生曾乐观地估计由此极有可能寻找到一条走出拐杖逻辑的路径。但是,后来乡镇企业的走入低谷甚至衰落则让黄宗智先生始料未及。事实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农民而言,他们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再高,也毕竟只是拐杖。

非农收入很少,收入仍主要来自传统农业,但出售的是廉价农产品原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依赖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方式来增加农民 收入是难以实现的。而且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种粮难于致富表现为现实。据农业信息办公室专题调查表明:97%的农民认为,单一靠种粮食来致富发家,是不可能的。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约占总量的80%,而我国只占10%~20%,他们产前、产后、产中的产值比例为2:1:7,我国恰恰相反,为7:1:2。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值的空间还很大,大多数乡镇企业还是应结合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提高深加工水平,通过增加附加值来增加农民收入。

2.农民资金需求特点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矛盾

农民资金需求之所以难以得到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青睐和认可, 主要是农民信贷需求的特殊性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存在矛盾。(1)农民本身的资金少, 经营规模小。据调查, 目前85%以上农民的家当在 2-20 万元之间, 有少数特贫户几乎没有有价值的财产,而拥有上百万资产的农民很少。因此,绝大多数农民不具备获得商业性贷款所必需的抵押品和担保条件;(2)农民信贷需求主体数量大, 高度分散, 经营规模小, 商业性金融机构从事农民金融服务管理成本高, 赢利空间不大;(3)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大, 不符合商业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原则;(4)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交通通讯条件差, 信息传递不便, 农民文化知识落后,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农民金融服务工作中难以实施;(5)农民对单次信用资金的需求不仅额度小, 而且时间急、频率高。而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有规定的贷款程序, 有一定的办理时限, 难以满足农民的即时资金需求;(6)非生产性借贷问题。农民的小额借款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满足日常生活之需, 这与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是相悖的。因此, 农村的小额生活融资, 如婚丧嫁娶、教育建房、疾病、临时的消费支出等不能从商业性金融机构获得, 只能依赖农村民间融资特别是社区借贷、人情借贷来满足。也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都很高, 商业性金融机构出于信贷交易成本和收益的考虑, 很难满足农民的这类资金需求。

(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分析

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虽然取得显著成效,适应了当前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影响到小额信用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1.地方政府干涉过多

农民脱贫与小额信贷不力的根本原因, 不在于政府部门的关注力度不够, 而恰恰在于干涉的太多。我国大多数的小额信贷机构在实质上从属于、或受制于地方政府, 这主要是指县级和市级的政府部门。我国政府对小额信贷的参与主要是行政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干涉越多, 效果越差, 这几乎是条铁律。另一方面,对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小额信贷保护力度不够, 加上行业协会缺失, 其命运岌岌可危。

2.只贷不存, 信贷资源有限

为避免卷款潜逃事件发生, 保护存款人资产安全, 政府和监管机构规定小额贷款机构只贷不存, 不能吸收存款。这样, 导致小额信贷机构资金短缺, 业务规模受到限制, 不能适应农民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3.低利率制约小额信贷的发展

(1)低利率难以抵充小额信贷所需成本, 形成小额信贷在效益上已经十分有限;(2)在低利率的情况下, 借贷者和放贷者都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白送”的礼品, 可以不按期归还甚至不必归还, 从而导致了高违约;(3)在低利率下, 社会各阶层都会出来争夺这份资源, 往往使贷款难以到达真正的贫困者手中, 也使借款者难以产生精心经营的压力和动力。

4.不合理的期限设置

现行农民小额信用贷款期限大多是1年、最长不超过 2 年。许多农产品生产周期都在一年左右, 一些附加值较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周期更长,如养殖业需 1 年至 3 年时间, 农产品加工和储运业要 1年至 4 年左右才能见效, 显然 1 年的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 无法做到因地制宜。

5.社会环境不良

农村金融知识的欠缺常常使一些低收入人群为了尽快致富而卷入到一些非法或违规的金融活动之中, 使本来不多的收入遭受损失。也由于金融知识的匮乏, 使一些低收入人群不知道怎样和金融机构打交道, 不知道能享受到什么样的金 融服务。有的农民将小额信用贷款与财政救济、扶贫款混为一谈, 农民还款意识差、还款能力弱, 给小额信贷业务的经营带来了较大风险。

(四)相关的政策机制不完善

首先是社会信用环境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缺失严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也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各地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农村信用体系。农村信用观念的相对淡薄和法律意识的欠缺,使得我国农村很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其次是社会担保体系不够健全。社会担保体系的建立对于解决农民和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信用担保体系可以通过大大降低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起的潜在成本,从而对农民的信贷产生激励作用;再者是缺乏有效的处置抵押物的市场机制。农民要获得贷款,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和物品作担保或抵押。但是,根据现行规定,农民的土地是不可抵押的,农村的房子也不可以抵押。另外,农村有大量的乡镇企业占了很多地,但没办国家征用手续,就不能抵押农民可抵押品十分有限,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最后是抵押评估手续繁、环节多、费用高、时间长、有限期短,影响了贷款的正常发放。

三、信贷扶农致富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1.完善正规金融体制

要进一步界定、分离出中国农业银行中的政策性业务,集中力量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对于中国农业银行,可以把支持的重点转移到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涉农企业上来,积极支持乡镇优质企业二次创业,做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交叉定位,同时继续代理部分政策性支农业务,国家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和补贴;(2)对于农业发展银行,可以继续发挥它的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政策,积极配合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现有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建立“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3)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加快其改革,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的改革力度,实现农村信用社利率的市场化。加快其产权改革,按“农民入股,由入股社员管理,主要为入股农民服务”的要求,体现合作 制的特性,同时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解决农村信用合作社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呆坏帐,国家可以为农信社的农业贷款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4)对于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国家调节资金流向,使邮政储蓄资金有效回流农村金融市场。人民银行应适度降低转存款利率,把邮政存款限制在盈亏平衡、略有盈利的水平,积极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进入金融市场。人民银行可以将转存款通过再贷款的形式,交由农业发展银行或农村信用社投入农村金融市场,做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2.逐步推进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合法化

确立非正式金融的合法身份是促进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的当务之急。从法律层面上正式承认非正式金融,允许非正式金融参与金融市场份额的分配,正确认识正规金融和非正式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互补作用,使其经营活动从“地下”转到“地面”上来。另外,要扶持和促进非正式金融的发展,还应该降低其市场准入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金融竞争环境,使它真正能够在“公正、公平”的平台上与正规金融进行平等竞争。对农村非正式金融的扶持和认可,绝非让其放任自流。政府在承认非正式金融合法身份的同时,应对其进行规范管理,通过制定合理的制度,明确公正、有效的竞争规则,使其在自我约束的条件下从事经营活动。

(二)优化农贷投向,助调农业结构

农村金融机构要围绕党和政府兴农总体部署,进一步把握农业信贷投入方向,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和政策为导向,以信贷资金为媒体,以经营效益为目的,继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革新金融产品,开拓农贷和农业市场,奋力助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一是支农贷款要突出优势和特色。农贷结构优劣取决投入选择,信贷支持的农业经济项目,要充分体现管理严谨,技术领先,竞争优势明显,具有市场效益,要能够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要能够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二是信贷员要不断调研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新动态、新矛盾,以创新求激活、创新求质量、创新求效益、创新求发展的观点,认真做好信贷支农工作,努力探索新时期信贷支农的新思路、新方法,确保信贷支农的效益性,实现“借贷、投资、发财”目标,否则会把好事做坏,会加重农民负担;三是支农贷款投放要与经济结构调整同步,要时刻注意防范经济风险。对因政策变动、行业衰退、市场波动的农贷支持对象,要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属于限制、淘汰范围的农业项目,支农信贷不得介入,已放款扶持的要设法收回贷款,果断退出,或者帮助调转经营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和支持规避风险,确保农贷投向与农业结构调节有机统一,效应互动,借贷两盈。

(三)与时俱进,创新支农信贷产品

1.提高认识,拓宽信贷业务领域

从当地农户经济的发展现状出发,找准农户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信贷支农的切入点,增加农户信贷有效投入,支持农户增收致富。(1)要顺应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树立“大农业”概念,在满足农户资金有效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一些规模农产品加工、运输、流通、商贸企业,提高资金运用效率;(2)在满足农户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的同时,要对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性贷款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农民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的过渡时期,在确保回收的前提下,积极发放农民消费性贷款;(3)在支持一部分先富起来农民的同时,也要对一些有致富欲望、有项目而暂时贫穷的农户进行支持,这不仅是农村信用社树立新形象的需要,更是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4)在满足农户小额贷款需求的同时,也要对农户大额贷款的有效需求给予支持,特别是对一些先富起来农户,要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既要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又要尽量满足他们的有效资金需求,解决部分农户大额“贷款难”问题。

2.加快创新,积极开发新的支农贷款品种

(1)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事实证明,农户联保贷款是一种非常好的贷款形式,对于解决农民贷款难、加大贷款投放、提高贷款质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深受农民朋友欢迎;(2)对小额信用贷款的授信不搞“一刀切”,解决农户办理贷款担保难、抵(质)押难问题;(3)大胆探索新的符合农村实际的贷款品种,加快业务创新,借助科技力量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力争在贷款方式上有新突破;(4)通过开展集市服务、推行季节性跟踪服务、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发布提供农副产品销售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等方式,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了支农服务水平。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支农贷款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支农贷款发放回收考核办法。对发放贷款数量大、效果好、回收率高的信贷人员要给予适当奖励,最大限度的调动信贷人员的放款积极性,由“要我放”向“我要放”转变;其次,建立责任贷款界定、追究制度。对新形成的农户不良贷款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由于天灾人祸、市场变化等非人为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对责任人要从轻或不予处罚;而对由于信贷人员违章、违纪甚至是违法等主观因素造成支农贷款出现不良的要视违章违纪性质及造成损失的程度给予其经济、行政上的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加大其违章违纪的成本。这样做不仅可以解除基层信贷人员的思想顾虑、消除“恐贷”“惜贷”思想,促进其大胆投放,而且可以减少新的违章违纪贷款的发生,提高支农贷款的质量。

(五)积极扶持非农收入项目的开发

1.发展劳务经济

发展劳务经济的目的就是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输出,一能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能实现劳动效用最大化,在以增产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时,发展劳务经济己成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2012年农民收入比上年增加10%,主要是2.6亿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其中有16336万农民进城打工,总收入约45740亿元,人均27480元。如今金融危机造成大批农民工返乡的情况下,信贷机构应积极支持农民工创业,大力支持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促进就业。

2.要加大对特种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所谓特种经济,就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来的新经济,主要包括旅游农业、城镇亮点建设项目和高效加工农业等。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信贷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积极投向特种经济流通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和增值效率。在深化支农举措过程中,要从对特种经济支持角度来开发信贷空间,助推现代农业迈进,变品种质量为产业经济效益。要配合地方招商引资,借助支农信贷优势功能,大力支持农户和下岗工人投入农业开发。可以采用各种营销服务手段,争揽高效项目的信贷投放,进一步直接或间接支持开发农村高新技术项目。要规范信贷管理,在防范经营风险的同时,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向多元化产业延伸。要建立责任机制管理好农村改制企业贷款,进一步支持农村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效益。要充分发挥货币职能,创新贷款管理手段,提高服务 质量,增加信贷助推加工农业、创汇农业、订单农业,要认真执行“三查”制度发放贷款,支持公司联农户基地,促“种、养、加”和“产、供、销”形成连销产业,引导和帮助农户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学会给农产品“包装”,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价格,获取高附加值,完善特种经济品种结构,使农贷支农增收增效落到实处。

3.要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民营经济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主体,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信贷营销服务,择优择重支持民营工业企业、民营农村产业、民营商业贸易,不断培育信用大户,实现金融经济优势互补。要着力完善信贷服务功能,强化资金流动管理,大力助推民营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多种成份经济增效。要在确保信贷手续完善、客户有足够还款能力的前提下,把信贷产业做大做强,对特色民营经济加大信贷市场份额,只要资金实力允许,符合产业政策规定,可以对农村工业园区建设投放贷款,可以对众多规模民营企业,通过信用筛选,给予提供信贷服务。信贷机构要开展信贷调研,发挥信贷优势功能,按照趋利避害原则,择优支持农村产品开发,为民营电讯、民营教育、民营化工、民营医疗、民营工商开放信贷“绿色通道”。要依托区域特产优势,开拓信贷市场,只要银企双边条件成熟,鼓励对一些高效民营企业追加贷款,促使挖掘农村资源经济和资源价值

(六)以农为本,加快发展农户小额信贷

1.按商业运作模式, 大力发展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

目前我国小额信贷机构模式单一, 主要为从属于政府的扶贫小额信贷机构, 不仅数量小, 而且资金使用效率低,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资金需求。因此, 在完善现有政策性小额信贷机构的前提下, 按照商业运作模式, 大力发展符合农民信贷需求的小额贷款公司, 是解决当前农民融资难的最快捷、最有效方法。

2.改善融资环境

在广大的农村中拥有富裕资金的人并不少,他们也通过放高利贷的形式把资金借给那些需要资金的人,农村的小额信贷机构应该使这种信贷交易活动合法化,即以优惠利率吸收他们手中的富余资金,并贷给需要资金的人。正规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参股或批发贷款方式, 参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3.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促进小额信贷持续发展 一般说来,小额贷款的利率都要比商业贷款利率高十个百分点以上。而在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利率比一般银行的利率高不了多少,所以我们应该逐步放开小额信贷利率使之向市场利率靠拢,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又可以把钱贷给真正需要资金的穷人而不是那些企图以低息获取资金的富人或其他人。

4.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方式

根据不同地区农户收入水平、农业生产结构和方式、资金规模等差别,农户贷款的授信额度、授信期限、利率水平等指标的确定要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梯度性和差异性管理。

5.加强诚信教育和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为小额信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采用建立农户信用档案, 核定信用户授信额度发放信用贷款证, 在授信期内根据授信额度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并定期对信用村进行复审的信用管理模式。规范的经济档案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按小额信用贷款和一般性贷款的制度区别,等级评定标准突出诚信原则;进一步完善信用村、乡(镇)的评级制度,促使农村信用体系框架的形成。

(七)建立政府担保体系,为农民提供融资担保

在信用担保体系方面,尽管我国已全面启动社会信用工程,但目前提供的融资数额远不能满足农村信贷的现实需要。我国可以仿效美、日的做法,建立相应的信用担保体系制度。可以建立合作制的担保机构,担保基金由政府、银行和地方农户共同提供。担保机构是一个合作制组织,主要向本地区的农户提供贷款担保。由于担保机构是地区性机构,并具有独立的经营权,所以能够发挥担保的信息和成本优势;同时,由于地方农户参与提供担保资金,所以这些农户都会共同监督接受贷款的农户。农户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可以起到“互保”、“联保”的作用,提高银行贷款的安全性;由财政出资并进行及时补偿,可保持基金的动态平衡;该基金通过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专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

(八)致富还需从哪些方面努力

1.加大信贷科技投入量

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而农业发达国家达到60%-8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仅为30%-40%;转化成果普及率低,仅为30%-40%,也就是说很多成果转化后没有得到普及推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应加大科技投入,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发展生态农业,供应无毒、无污染、高品质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2.走农业企业化道路,解决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不合理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组织制度的农地农户私有不能解决农民分散化经营所导致的高成本、低效益,更难抵御大市场带来的风险。探求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应该是农业企业化经营,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这样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可以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题。农业企业化是由农户联合经营或委托经营过渡到合作经营,最终实现公司化经营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除土地流转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配合,还非常需要信用贷款的大力扶持。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增多造成大量农田荒置,也为农业企业化经营创造了根本条件。

3.加大对农村医疗和教育的支持

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中国社会科学院说,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排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也超出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准,导致民众削减消费开支,增强储蓄力度。子女教育成了大多数农民心头的最大的痛。

为此,应加大信用贷款对医改和教育经费的支持,杜绝“因病致贫”和“因教致贫”的现象发生。

4.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普遍缺乏必要的积累,农民纯收入抵充负担后,没什么投资能力可言。大力改善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这就需要加强信用贷款对农村交通水利建设的支持,对有条件推广沼气、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 源的给予积极信贷支持,搞好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实现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5.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完全依靠“输血”而不“造血”,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农民问题时,必须扎扎实实的做好农民的教育工作,要教育农民学习新知识,炼就新本领,适应新形势。农民都是父业子承,在生产上多为行家里手,但在经营中多数是“门外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时常为“种什么、怎么销”而发愁。由此可见,农民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就要大力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农民通过掌握和利用新技术增加收入。

6.支持开发农村“四荒”资源

农村“四荒”即荒山、荒丘、荒沟和荒滩。“四荒”资源得不到治理,造成水土流失,其资源就得不到开发与综合利用。“四荒” 资源就会成为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应列入与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而运用科学发展观,开发“四荒” 资源这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信贷支持大有作为。

当前,全国扩内需、保增长,共同抵御西方经济寒流,已是人人关注的焦点。而启动国内市场,关键在农村已形成共识。如何帮助占全国人口60%的农民兄弟走出困惑,走出低谷和阴影,快速摆脱第二波经济危机的负面冲击?大面积深度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包括荒山、荒丘、荒沟和荒滩),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大面积植树造林、创建农业生态发展公司上等级,走公司加农户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既是力促供需平衡的重要补充,更是非常时期启动农村市场,创造需求拉动消费的有效的途径,因此要积极扶持农村“四荒”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刘玮.“三农”--永恒的话题[M].聚焦三农,2008.[2] 关锐捷.中国农民增加收入问题初探[J].南方农村,2002.(5).[3] 吕世华.信贷支农问题研究[M].金融研究,2007.[4] 张 勇.孟加拉小额信贷模式的最新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 [5] 许玉晓,王家传.论我国农业信贷制度构建:基于金融抑制理论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9).[6] 张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7.[7] 农村金融理论.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第五篇:投身农村 扎根基层 拓宽农民致富增收路1

投身农村 扎根基层 拓宽农民致富增收路

——记彬县永乐镇夫妻大学生村官 杜孟飞 陈亚婷杜孟飞,永乐镇永乐村大学生村官;陈亚婷,赵家庄村大学生村官。共同的爱好让两人毕业后成为人生的伴侣,相同的志趣让两人又双双考取了“村官”,在镇领导的关心和培养下,在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的帮助下,夫妻俩迅速进入角色,全身心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带领群众学政策、调结构、兴产业、奔小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当代大学生村官奉献之歌。

杜孟飞和陈亚婷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最熟悉农村的生活,最了解农民的辛苦,对农村和农民也怀有最深的感情。2010年9月,杜孟飞分配到永乐村工作。虽然他在农村工作的阅历浅、经验少,但积极参与村里的大事小情的工作热情还是深深的打动了村“两委会”干部和周围的群众。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永乐村共有870户,3980口人,是全县最大的村,任务重,工作量大,他走东家、访西家,使自己从始至终都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整个普查中他用行动充当起“普查指导员”、“普查员”、“指挥员”、“宣传员”等多重角色,圆满完成此项工作。在“旬邑-麟游二级公路升等改造”工程建设中,为了做通本村256户群众地面附属物拆迁工作,他常常和其他村干部白天到田间地头搞测量,晚上到村民家中做政策讲解,早5时出门,晚12时

还不回家,虽然很辛苦,但256户拆迁户工作最终做通了,一个月完成拆迁任务,二十天全部拆迁完毕,保证了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领办特色养殖项目实践中寻求创业突围,经过市场调查和查找资料、远程教育与专家对话等途径,杜孟飞认为“养鸡”是个好项目,现在正是好行情,就动员村民养鸡,创业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事情。首先是场地问题。村里有一块荒山,在镇领导及村“两委会”干部的大力帮助下,他动员张军平投资承包高庙山,建成总占地面积500多亩,总投资24万元的生态养鸡场。目前养场鸡存栏15000多只,年产鲜蛋20万斤,毛收入90万,净利润40万,以生产绿色无公害的肉鸡、鸡蛋为目标。实行生产、屠宰、销售一条龙服务,并带动周边群众果园散养土鸡全面发展的模式。杜孟飞的领办另一个创业项目—永乐花卉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基地占地25亩,建成标准型花卉大棚50座,种植花卉50万钵,品种以一串红,万寿菊,四季海棠,矮牵牛等草花为主,目前是全县最大的花卉生产点,是我镇正在崛起的新兴产业亮点。花卉示范中心以生产盆花和花种籽为主,供应我县、甘肃正宁县、陕西旬邑县、长武县及西安、咸阳地区节日庆典、环境美化和为国内外提供花种籽。同时他还积极动员周围群众种植花卉二月兰3000亩。这样既解决了花卉基地扩大场地面积的现实需求,又带动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

陈亚婷参加工作后决心与丈夫决一高下,干劲十足,赵家庄村共有147户,608人,村级党组织力量薄弱,是一个公选村。是全镇最小的村,她和村支书都是外村人,但是这些困难难不倒她,村庄小,舞台大,平凡岗位不凡业绩,赵家庄村配了电脑,可是村干部谁都不会用,直到陈亚婷到了村上才派上了大用场。打印资料,写材料,做报告,现在这些工作都离不开了电脑,更离不开亚婷。

在村里陈亚婷担任远程教育播放员,就在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岗位上,让她接近群众、熟悉群众,帮助农民了解致富信息,学习致富技术,也使她找到了自己的创业的项目。她尽量选择一些结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意愿的科技短片,比如腌制韭菜、养猪、套袋苹果、地膜烤烟、手工制作等先进农用技术等来播放;每次播放,她都和群众一起认真观看,仔细记录,都要组织大家讨论,这中间既能提高群众观看的热情和兴趣,还能帮助他们了解一些简单易学的致富技术,让他们既学习了政策又掌握了技术。亚婷通过远程教育对50余名留守妇女进行了腌制韭菜技能培训。实现了“小韭菜,大产业”,让腌韭菜走出彬县,参加杨凌农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赵家庄腌韭菜。

在富民特色产业规划上,陈亚婷也不甘示弱,大胆推广集约化养猪,现在建成存栏100头以上养猪大户20多户,被群众亲切称为大学生“猪倌”。亚婷还协助村上建立农村民

主议事日制度,使村务管理更加民主,并发动群众和上面争取资金盖起了村委会,硬化了生产路,复垦了旧庄基,并紧抓双创(创卫生、创文明)机会,在村上发放宣传单,编练歌舞,小品,引导村民提高公德、文明意识,还协助村上初步建立村级清扫保洁队和垃圾清运长效机制。

夫妻在进农家,了解村情民意时,深感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给予更好的关爱。杜孟飞发挥其摄影爱好特长,免费为计生家庭和留守儿童拍摄生活照。受杜孟飞启发,陈亚婷工作之余,她主动上门给留守儿童讲故事,教唱红歌,教学电脑基础知识,辅导英语。夫妻自参加工作以来,携手并肩,比翼双飞。多次在省、市、县报纸、杂志、网络发表通讯稿,为镇村发展,为群众致富建言献策,今年被县委评为宣传先进个人、“远程教育学用标兵”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更加激发了夫妻在新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青春、奉献智慧、贡献力量的决心。

下载浅议“幸福村落”创建对于农民拓路致富的作用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幸福村落”创建对于农民拓路致富的作用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秭归“幸福村落”创建开创新农村建设深化之路

    秭归“幸福村落”创建开创新农村建设深化之路郭家坝镇王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全国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秭归县从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央的部署,从解决农民最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