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参观考察实习报告
建筑参观考察报告
建筑参观考察实习报告
为更好地巩固所学到的各门知识,使其能密切结合工程实际得以充分运用,做好毕业设计,并在其过程中拓宽视野,了解我国城市建设和单体建筑的发展趋势,胜任未来实际工作的要求,学校组织建筑参观实习。种种原因,时间有些紧迫,去上海只有一天的时间,规定参观的建筑是环球金融中心,嘉里中心,喜马拉雅中心。这里就只论述喜马拉雅中心。
我们分别从功能与艺术形态以及材质技术三方面阐述:
1功能与空间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位于上海芳甸路上,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隔街相望,美术馆不单单是艺术中心,集合了电影院、办公、商业、展览等多种功能,是综合性公共建筑体。喜马拉雅中心建筑主体由写字楼、酒店、商场、电影院等功能的南北两座长方体体块组成,长方体中间由酒店和酒店上面的独立屋顶花园相连接。而博物馆在立方体之间也有两种形式存在着,分别是开敞的公共城市广场和传统的博物馆。公共城市广场围绕着现代艺术这一主题对都市开放,上海市民可以通过安装在那里的装置直观感受现代艺术;博物馆内部空间则可以享受更为精致的文化艺术乐趣。博物馆上方是独立屋顶花园,它扩展了酒店传统的室内空间,延伸了酒店的使用功能,可用来阻止各种活动。这样的话,灵活的空间组织形式解决了建筑本身的复杂的功能对空间形式的冲突问题。
人们建造之初总是有各种目的,由此衍生出各种具体要求,这在建筑中就是使用功能。而各个不同功能的空间需要不同的空间组合形式。对于博物馆,要求其具有连续性和引导性,往往以连续,穿套的形式来组织;对于酒店、电影院,要求其具有私密性,要求以相对独立的形式
来组织;对于商业和写字楼,则要求合理分区,可用相对灵活的可变空间来组织。上海喜马拉雅中心尝试一种新的建筑模型,既满足不同功能空间,又将他们巧妙的组合在一起。
建筑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要使新的形态与老建筑物相延续。上海喜马拉雅中心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隔街相望。它们之间的连接形式不是单纯的墙体、连廊、或庭院,而是更深层次的功能的补充。具体来说,喜马拉雅中心配有60m*90m的独立屋顶花园,在31.5m的地下领域,配置了当代艺术馆、商业多功能大厅、宴会厅、会议中心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供新国际会展中心配套使用。北侧的宾馆客房也供新国际会展中心提供住宿配套设施。
建筑参观考察报告
孤立的建筑物是病态社会的特征。事实上,一栋建筑是由许多较小的表现不同社会功能的内部空间组成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甚至本身就是另一种形态的社会。
历史上,建筑与社会的共生是许多建筑师毕生研究的终极追求。上海的喜马拉雅中心通过丰富的空间形式很好的与人们进行了沟通交流。公共城市广场作为最广泛的开敞空间,吸引行人的驻足与参与;博物馆作为深入空间,引导人们进一步深入与交流;独立屋顶花园是酒店的补充空间,吸引人们在此交流互动,展现了新一代文化建筑的魅力所在。
2造型与审美
艺术中心在精神感受上应是时尚的富于感染力的;在审美上应该是别具一格的、有鲜明个性的。两个立方体之间的部分称之为“林”,感觉如同岩石洞窟一般,又好似是深邃的原始森林,是整个建筑最富有感染力的地方。它对地理环境的考虑充分重视开放性,设置三段式的立体开放广场——地面的公共城市空间、下沉的雕塑庭院、空中的屋顶花园。居中的广场布置着四级花草与水景,可以更好的汇集人流。
建筑在满足了人们最初的使用功能的需求后,一部分和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或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如纪念碑、教堂、宫殿等),逐渐被赋予精神上的需求,这时,“用户”更
多的被看成“观众”或“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占有者”和“使用者”,而建筑更是被看做可感知的设施,而不是仅仅具有功能性质的遮蔽物。
而对于集艺术博物馆、酒店、商务写字楼、电影院、商业中心为一体的艺术中心则应该同时满足人们对它提出的物质功能和精神感受两方面的要求,并且以这两方面的因素作为基本内容以谋求相适应的的建筑形式。
立方体的外墙采用“像”的元素设计,一层玻璃表皮建在一层led组件立面,这种表皮是建筑表情的抽象,立面整个像一个巨型的显示屏,显示的抽象的中国汉字。这一种埋藏于许多城市建筑的“建筑雕刻”手法,在此却可以很有个性的吸引人们的视线,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表情。
有着岩石光泽的“林”和在远望一片抽象中国汉字的“像”表皮,在满足了此艺术中心功能空间的同时,又有其独特的精神审美。
3物质技术手段
技术超越了社会体制、生产方式等的约束对社会的影响。因此在建筑中对技术有着充分理解是相当重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是建筑得以建成的基础,它的成熟程度将直接影响建筑内部空间组织形式,它与建筑空间的矛盾是手段与目的的或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只有由技
建筑参观考察报告
术决定的物质空间与建筑所要表达的社会空间相协调,使用建筑的人们才会感到舒适。比如,有一些建筑物的结构形态是必须的,无可取代的,那么建筑表达的社会空间就必须首先满足这种技术形式,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发展。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20层,地下3层,高度99.9米。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部异形建筑体的独特空间形式,其中包括当代艺术馆、儿童艺术馆、试验艺术馆和剧场,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
这部分独特的有机造型运用了“进化论结构的最优比手法(eso)”来设计,这种计算机辅助方法使用电脑自来驾驭各种形式的不规则空间体量,根据所给出的力学条件设计条件自动形成造型并进行调整,可实现用最小限度的材料来组成合理的结构体。使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是如树干和枝杈皇组成的树状支柱的理想结构造型。
对eso方法运用确保了设计形式在施工图纸上的实现和最后的建成。eso方法作为一种设计手段达到了艺术中心功能使用和精神审美的双重目的,是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桥梁。
小结:
综上所诉,此次参观考察发现,建筑,从广义上讲,可以看做人造的空间环境,即特定的形式。此空间形式通过人们的五官感知到,并且激发人们的情感,由此建筑便有了丰富的内涵。最后,形式与内容,技术材质与建筑表达在社会空间中与人类进行了很好的统一。可能这也就是我们从事相关领域的乐趣所在吧,呵呵。
11建筑2班
2011332110216
金杭杰
2014/7/10
第二篇:建筑考察实习报告
南湖学院建筑与化学工程系
建 筑 考 察 实习报 告
姓 名: 伍 胜 专 业: 建 筑 学 班 级: N-13F建筑班 学 号: 24133701377 指导老师: 胡悦、冯敬 日 期: 2015.09
目录
前言.....................................................1
实习目的................................................1
实习时间.................................................1
实习地点.................................................1
实习安排.................................................1
实习内容.................................................2
6.1纪念性建筑——南京....................................2 6.1.1南京大屠杀纪念馆.....................................2 6.1.2中山陵...............................................2 6.1.3雨花台...............................................3 6.1.4夫子庙商街...........................................3 6.1.5朝天宫...............................................4 6.1.6玄武湖...............................................5 6.2园林式建筑——苏州....................................6 6.2.1狮子林...............................................6 6.2.2盘门三景.............................................7 6.2.3苏州博物馆...........................................8 6.2.4金鸡湖...............................................9
6.3现代式建筑——上海....................................9 6.3.1中国馆...............................................9 6.3.2外滩.................................................9 6.3.3一大会址纪念馆&石库门建筑群.........................10 6.3.4同济大学&复旦大学..................................10 6.3.58号桥建筑&田子坊...................................10
6.4人文建筑——杭州……………………………………………… 11 6.4.1中国美术学院........................................11 6.4.2西溪湿地公园........................................12 6.4.3杭州市城市规划馆....................................12 6.4.4杭州西湖............................................13
实习总结................................................14
前言
告别昔日的安徽写生,迎来了今日的建筑考察。为了让我们对建筑设计的进一步加强,根据学校安排,我们于2015年9月7日至16日去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四处地方进行参观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好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我们把艺术的享受掺和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所有的用品、衣着乃至食品中引入了建筑美工设计,然而,我们周围的不同的建筑,建筑的艺术的渊源却很少为人所察觉。从而对不同风格建筑做一些实践考察,所以了解建筑并发扬是我们必须做的。
实习时间:2015年9月7日——9月16日
实习地点:南京,上海,苏州,杭州
实习安排:
2015年9月7日, 早上6.30从岳阳出发到南京
2015年9月8日,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山陵、雨花台、夫子庙商业街 2015年9月9日,参观朝天宫、中华门城堡、玄武湖;出发苏州 2015年9月10日,参观狮子林、苏州博物馆、盘门三景、山塘街 2015年9月11日,参观金鸡湖、到达上海、参观中华艺术宫
2015年9月12日, 参观外滩、一大会址纪念馆、石库门建筑群、新天地广场 2015年9月13日,自由活动
2015年9月14日,参观8号桥建筑、田子坊;出发杭州,参观中国美术学院、西溪湿地公园
2015年9月15日,参观杭州市城市规划馆、杭州西湖 2015年9月16日,从杭州出发回岳阳,实习结束
实习目的:
1、通过观看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提高学习积极性,2、通过了解基本的建筑知识和理论,在建筑形象上形成具体概念。认识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关系,建筑单体的环境特征。从建筑及其范围,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建筑和社会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认识建筑。
3、通过参观各类建筑,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建筑的优缺点,提高自生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水平,为我们开学后要学习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认识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空间,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学习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要素,掌握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方法。实习内容:
6.1纪念性建筑——南京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建筑风格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近代建筑遗存较多且门类齐全,其中大多数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对南京近代优秀建筑实行分级、分类保护,划定保护层次。同时要探索积极保护的方法,让特色建筑为丰富城市景观和促进旅游业发展发挥作用。
6.1.1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对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整个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外表非常隐晦,是一把折断的战刀,石材呈线状左右排列,外立面墙下面有矩形水池,水池中有若干铜铸雕像,配以文字说明来表达外国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齐康大师设计,它的特点就在于用具体的形式表现特有氛围。入口的景观是两块断开的石头,周围道路两侧铺满碎石子代表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穷苦百姓,而整个建筑又成了一座和平之舟。如此的具象设计比比皆是,带来了深刻的视觉冲击。室内设计在运用展板展览的同时,也运用各种立体造型 来组成相应的建筑场景,包括灯光在内,共同烘托出了一个悲伤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环境。中央大厅的设计让我眼前一亮,在室外的一片玻璃窗构成了大厅采光的一个方向,室内外浑然一体,堪称妙笔。我同时也学习到了一些特殊空间的设计手法。比如说有一些空间是很狭窄的成角度空间,平时做设计时总想着如何去避免它们的出现,但这样的空间如果也可以有独特的作用,那它有可能成为非常灿烂的一笔。
图二 : 难民纪念日(图片来源:自己
拍摄)
图一: 苦难中屹立(图片来源:自己拍摄)
6.1.2中山陵
站在中山陵,仰望着国父的陵墓。中山陵坐北朝南,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
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中山陵是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同样,作为承载着中山先生精神灵魂的中山陵,他同样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既有庄严的气氛,又有宏伟的气势。
图三: 雄伟、壮丽(图片来源:自己拍摄)
6.1.3:雨花台
雨花作为对公众免费开放的景区,是一处纪念南京解放的革命圣地;不论是外部的雕塑还是内部的展览品,都记述着革命先烈的光荣的事迹,供后人参观瞻仰。其中建筑、雕塑的风格均体现出一种大气、雄浑的气派,着力表现革命事业的生生不息;其中主体纪念馆有齐康设计,流露出简洁大方的大唐遗风,让人对中华民族的盛世时代产生无限遐想。
图片四 : 坚强不屈,(图片来源:自己拍摄)6.1.4:夫子庙商业街
夫子庙商业街紧邻秦淮河,融合了历史文化,当代时尚的夫子庙商业街可谓是古今一体,街景非常好看而且有休息平台供游人休息。将历史古迹和商业街先结合的做法引起了我的兴趣,在繁华的街道两旁,一道照壁就可以将宁静与繁华相隔开,门的突出作用就在于此。秦淮河风景带很漂亮,屋顶、马头墙相互参差,其中古建筑的改进和仿造对我启发很大,保留传统样式,改用新材料比如玻璃,与传统元素一起将活波的气氛衬托出来。
图片五 : 水韵风情(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6.1.5朝天宫
朝天宫,作为皇家宫殿,朝天宫在古代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这些可从其地理位置、建筑规模、建筑形式上体现出来;在景区中不管是古典建筑还是后来加建的现代建筑都充分的考虑了同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使之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南京的的秀美景色和人文情怀。
图片六 : 人文情怀(图片来源:自己拍摄)6.1.6玄武湖
玄武湖位于南京市东北城墙外,由玄武门和解放门与市区相连。1909年辟为公园。当时称元武湖公园,还曾称五洲公园、后湖等。玄武湖湖岸呈菱形,周长约10公里,占地面积公顷,水面约368公顷。湖内有5个岛,把湖面分成四大片,各岛之间有桥或堤相通,便于游览。在南京主城区内,一名后湖,又名练湖,自东晋以来为胜地,南朝恒讲武于此,湖周四十晨,宋以后废为田,岁久旧迹益堙,惟城北十三里仅存一池,明初复开浚,中有旧洲新洲及龙引、莲萼等洲,置黄山库于洲上,以贮天下图籍。
玄武湖形似火腿,湖泊分成三大块,北湖(东北湖、西北湖)、东南湖及西南湖,北湖水较浅,西南湖水最深.东南湖其次,湖内由湖堤、桥梁和道路连通使玄武湖水系完处于人工控制之中,玄武湖属于浅水湖泊;南北长2.4km,东西宽2.0km;湖底质较厚,平均达70cm,以细粒粘土为主;主要入湖沟渠有7条,分别是南十里长沟、老季亭、香料厂、唐家山沟、紫金山沟、岗子村和西家大塘,北部与护城河、金川河相通,南部与珍珠河相接。
图片七 : 诙谐有趣(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2园林式建筑——苏州
苏州市区的建筑,不论是什么结构,都要维持这种现状,表现苏州城市的特点。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以下是我对苏州一些景点、建筑特点的概括。6.2.1狮子林
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方厅,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轩,为 二层阁楼,四周有庑,高爽玲珑。指柏轩之西是古五松园。西南角为见山楼。由 见山楼往西,可到荷花厅。厅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内藻饰精美,人物花卉栩栩 如生。亭旁有两层石舫。石舫备岸为暗香疏影楼,由此循走廊转弯向南可达飞瀑 亭,是为全园最高处。园西景物中心是问梅阁,阁前为双仙香馆。双香仙馆南行 折东,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后辟有小院,清新雅致。
狮子林的建筑分词堂、住宅与庭园三部分,现园子的入口原是贝氏宗祠,有硬山厅堂二进,檐高厅深,光线暗淡,气氛肃穆。住宅区以燕誉堂为代表,是全园的主厅,建筑高敞宏丽,堂内陈设雍容华贵。沿主厅甫北轴线上共有四个小庭园燕誉堂甫以白、紫玉兰和牡丹花台为春景庭园,亲切明快。堂北庭园植樱花二株。更添春意。小方厅为歇山式,厅内东西两侧空窗与窗外腊梅、甫天竹、石峰共同构成“寒梅图”和“竹石图”,犹如无言小诗,点活了小小方厅。
图片八: 园中媳戏(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2.2盘门三景
老苏州都知道盘门有“冷水”之贬称,地处苏州古城的西南角,抗战后疮痍满目,处处坟茔,瑞光塔残陋不堪,偏僻而成为贫民的棚户聚积地,俨然苏州的“下只角”一直到八十年代,传统的盘门三景—瑞光塔、盘门古城门、吴中桥才被重新提及。苏州市政府着力修复了300米长的城墙,修缮了盘门城楼,修整了瑞光塔;同时中新两国政府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在此建设了一个五星级宾馆—喜来登,几乎完美的组合了苏州古典风格和西方文明享受,整个建筑在盘门景区的北端,如同古国吴王的黄城浩荡铺张,外观气势非凡,内观秀美柔丽,而提供的是最高档的西式服务。
图片九 : 洞水涟涟(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图片十 : 水边小景(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2.3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 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 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木屋顶的构造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6.2.4金鸡湖
苏州工业园区为了将金鸡湖及环湖地区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城市湖泊公园,在金鸡湖景观总体规划中,环绕着金鸡湖,共设置了八个特色区,各自有其独特的功能,并通过绿地系统和步行系统连接为一体,环湖的建筑以面湖为特色,并且尽可能与湖畔的公共空间连结在一起。
图十一 : 水建倒映(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3现代式建筑——上海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到了上海我第一次体验到了中国第一现代化都市的繁华鳞次栉比的高楼繁华的街道个性多样的建筑还有万国建筑群等让我们体会到现代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类的智慧。上海的近代文化充满活性充满欣欣向上、富于想象、敢于冒险、敏于领悟、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气质。因此近代上海就成为全国经济的最大实体在科技、文教诸方面都走在前列。以下是我对上海一些景点、建筑的分析。
6.3.1中国馆
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我想中国人都愿意赋予它这样的意义。世界上有三大建筑体系,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极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中国馆的建造既吸取传统文化营养,又开拓创新,使其造型雄浑有力,宛若华冠高耸,符合当代国际上的高层审美趋向。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
图十二 :中国红
(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3.2外滩
外滩历史建筑群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外国洋行和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与今日外滩隔江相望的小陆家嘴商业建筑群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外国建筑师事务所的作品。上海作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最有影响的便是外滩与陆家嘴了。滔滔不绝的黄浦江将陆家嘴与外滩划为东西两侧,隔江对望,而在主要建筑风格上也是迥然不同。外滩建筑群主要以钢框架结构和石材饰面为主,建筑外观风格各异,是外国建筑师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思想带进中国的一种标志。建筑多以一些大型立柱和浮雕来突出外立面的装饰效果,同时还有高大的落地窗来突显外滩整体建筑的庄重、典雅之风,主要用各种石材来表现出以往古建筑的装饰特色。
6.3.3、一大会址纪念馆、石库门建筑群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宿舍旧址和新天地。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中西融合、新旧结合,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它是领略上海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形态的最佳场所。上海新天地就是由石库门建筑与现代建筑组成的时尚休闲步行街。是一个具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其中中共一大会址就在这里,沿街的石库门建筑也将成为凝结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城市风景线。
6.3.4:同济大学&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的建筑系馆很真实,都是以材料最本质的面貌展现的,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成功的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和方法。其中的文远楼建筑内部流线简洁流畅,走廊、楼梯宽阔,并在细节处施以装饰。建筑内部由中间的走廊串连起各功能空间,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做法,在同济校园里十分抢眼。
图十三:绿意生机(图片来源: 同学拍摄)
复旦大学。“复旦”校名,由复旦先贤于右任先生提出,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复旦”二字,其一取旦旦努力,振兴中华之深义;二取“复我震旦”,反鞑爱国之意志;三取光辉绚烂,自强不息之意。以每天都充满希望的日出,寄寓着兴学救国的宏大理想。复旦大学里面我们主要参观了光华楼。光华楼是堪称国际一流的教学综合楼,整幢楼高达142米,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楼”。光华楼外观形象生动,其新古典风格的建筑身姿挺拔,在茵茵绿草的映衬下,中间用透明球体连接的双楼建筑宛如旭日从山峰间升起,“双峰日出”,俨然成为复旦校园的一处人文胜景。
图十四: 宏伟复旦(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3.5 8号桥建筑、田子坊
8号桥建成一个国内外创意行业交流、推广、传播的平台,成为一个多功能的时尚创作中心,改建工程对原建筑的功能作了极大的调整,预留了大量的公共空间并对租房的客户作了严格的筛选,使得这里建筑风格内外一致又各具特色,在力求创造出艺术化空间的同时,也保证了实用性。改造中,原先那些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班驳的地面被保留下来,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在设计中,没有一味追求建筑面积,而是更多地在其中设置了大量室内、半室内和外部公共空间。
田子坊内的一座五层厂房已改建成都市工业楼宇。在5000平方米内引进了10个国家与地区的艺术人群,他们在这里设立了设计室、工作室。若厂门前有10根旗杆上飘着10面不同国家的旗子,像在开一个小型的国际艺术博览会。中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闪烁着光和热。泰康路正逐渐走向世界。
6.4人文建筑——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对于我们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杭州的风景、建筑都是值得我们参观、欣赏,以下是我对杭州建筑特点的概括。6.4.1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美术馆象山校区的建筑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四合,或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转,随性布置。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于模仿,所有的合院建筑并不都是封闭的。有的合院在面向象山的一面完全敞开,怀抱青葱的景色。在图书馆这个院落有一个缺口,王澍在这缺口的地方种植了一棵树,期待着树茂密了,学生们会在树下看书玩耍。在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原则下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顶平台、树下等多种多样的富于层次的教学交流空间。学生在建筑和自然之间穿梭,在实与虚之间流走,体验心灵的自由
图片十五: 生机黯然(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4.2西溪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如鳞、诸岛棋布,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集生态湿地、城市湿地、文化湿地于一身,堪称中国湿地第一园。
图片十六: 生态公园(图片来源: 同学拍摄)6.4.3杭州市城市规划馆
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整个展馆以冷色调为主,营造出庄重严肃的展览氛围,但又哦那个慢现代色彩。在该馆中,可以看到杭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集聚游览、休闲、教育等功能。展示馆采用智能控制系统,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展览馆中陈列的模型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其顶部电脑演示灯光,进行互动,体现了高科技现代化的建馆思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图十七: 魅力杭州馆(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6.4.4杭州西湖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它们像众心拱月一样,捧出西湖这颗明珠。山的高度都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
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
图十八: 小舟荡桨(图片来源: 自己拍摄)
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对上海国内重点及知名城市建筑的实习,使我们对所参观建筑的设计与规划有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接受课堂上所讲的建筑原理和设计上的知识,并深切了解到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铺开,我国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步伐.一个城市能否规划得当,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布局,这对于将来要从事城市规划的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而现在,我们作为将要走出学校的学生,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加强实践和设计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将来的就业,使自己在此领域内也有所建树,有所发展。
第三篇: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根据学校安排,我们于2017年3月1日至9日在南京、苏州、杭州、乌镇和上海等地进行参观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好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
这次实习的目的在于了解公共建筑与民用建筑空间与尺度的不同。进一步探究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生活的各种各样空间的不同,人的空间,自然的空间和神性的空间是怎样形成的。
1、从四方当代美术馆到三合宅
第一天的行程位于南京的四方当代美术馆湖区。
四方美术馆位于中国当代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的入口处,身处中国郁郁葱葱的珍珠泉风景区内。设计充分发觉移动视角、不同空间层次以及广阔薄雾与水域的优势,展现出中国早期绘画深邃交错的神秘空间特色。美术馆是由平行透视空间的“场域”和竹子制成的黑色混凝土花园墙组成,一个轻质量体悬浮在花园墙之上。首层为笔直的通道,而上方体量的通道则逐渐转变为蜿蜒的结构;上层的画廊悬浮在高空中沿顺时针方向展开,在到达观赏南京城远景的最佳视角处终止。
这块乡村场地通过与伟大的明朝都城南京的视觉轴线相连而平添了几丝都市风情。
走过斯蒂芬霍尔的四方美术馆,矶崎新的会议中心,张雷的别墅碉堡,爬山,穿过Sean Godsell 的别墅竹影,在山的最顶部遇到王澍的三合宅。
三合宅是三面围合一面敞开的建筑,但又具有传统中国精神的内聚与封闭性。在这里,王澍希望去恢复一种传统的居住经验。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去造一个“房子”,而不是一座建筑。房子内部空间的间距,造成居民经验中狭窄、拥挤、逼仄、昏暗感受的显现,但却是有人情味的。幽暗、晦涩的光线效果,也是意在恢复“老房子”的样式。这些隐匿于都市喧嚣背后的生活制度,乍看上去不合时宜,却无疑是中国传统居住经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说是内聚和封闭性的,在文化形态上,建筑师没有忘记保持建筑与空间的连续性。“三合宅”并非遗世独立,而是主动地与周围的环境去对话。事实上,在四方当代艺术湖区这一特定场域,“三合宅”的这种对
从四方当代美术馆到三合宅
话也将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城市、建筑与艺术及建筑与历史的对话。至于具体的对话结果,唯有身处这一精神空间之中方能体会。
从美术馆到住宅,建筑师追求精神的对话的同时却塑造着不一样的空间,宽广如美术馆的前院,逼仄如三合宅的内庭,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转换不止靠围合物尺度的大小,还有山地微妙的透视,树与竹丛巧妙的位置和材料的使用。
第四篇: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今年暑假我们建筑专业组织学生参加建筑实习,主要是去南方的一些城市,包括南京、上海、苏州和杭州。气候炎热,但是为了学到知识大家都十分努力,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参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公建、商业步行街、广场、园林、高校建筑和传统小城镇建筑风貌。
8月5到达南京,8月6号参观了中山陵,夫子庙。
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钟山风景区是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有:中山陵景区、明孝陵景区、梅花山、灵谷寺景区、灵谷塔景区、紫金山天文台等,还包括玄武湖、环湖的富贵山、九华山、小红山和城墙、城堡。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从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三门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在南京还参观了夫子庙、雨花台、中华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总统府、梅园新村等,就不一一说明了。
夫子庙
雨花台
中 华
门
总统府
南
京
梅
大 园
屠 新
杀 村
纪
念
馆
8号下午到了上海,之后参观了人民广场、上海博物馆、城规馆、外滩等等、下面就以外滩为例介绍一下。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全长约1.5公里。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
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
外滩段的街廓建筑讲究个性,构成了拼贴的场景效果。单单新古典主义墙面和巴洛克山花墙就异彩纷呈,英国式的、意大利式的、法国式的、西班牙式等等。譬如,当初惠罗公司的新折衷主义风格,汇司公司和礼记洋行的新巴洛克清水红砖墙及扁平连续券,汇中饭店相间的红砖白墙和印度式侧向柱廊,沙逊大厦的美国装饰艺术造型和绿色穹隆顶等,都是性格鲜明的建筑范例。
外滩夜景
从外滩角度观看的陆家嘴景象十分
壮丽。陆家嘴地区兴建了高468米,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金茂大厦,楼高420.5米,目前是上海第3高的摩天大楼(截至2010)、中国大陆第3高楼、世界第8高楼。有地上88层,若再加上尖塔的楼层共有93层,地下3层,现已成为上海的一座地标,是集现代化办公楼、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娱乐、商场等设施于一体,融汇中国塔型风格与西方建筑技术的多功能型摩天大楼,由著名的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师Adrian Smith设计。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2008年8月29日竣工。是中国目前第一高楼、世界最高的平顶式大楼,楼高492米,地上101层,开发商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公司”,由日本森大楼公司主导兴建。
东方明珠
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
下面来主要说一说世博,11号全天我们都是去世博园。
举办地点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
桥之间的滨江地区。分为A、B、C、D、E五个片区,世博轴四馆分别是中国国家馆、世博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另外还有国家馆、主题馆、地方馆、企业馆、组织馆、城市最佳实践区。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几个场馆:
1、中国馆: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象征了中国人民“只要团结,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思想主旨。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设计理念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展馆分为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港澳台馆三个部分。其中中国国家馆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中国地区馆建筑面积为30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港、澳、台分别为独立馆,每展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中国国家馆是建筑的主体,建筑布局上处于主要地位。
2、世博文化中心:整体造型呈飞碟状,在不同角度与不同时间会呈现出 不同形态。综合性功能显著,有1.8万观众席,集影院、音乐厅、展厅、沙龙及各种商业、旅游设施于一体,符合现代理念的文娱集聚区。内部舞台和观众容量可调整,飞碟状外形时尚现代,又充满未来气息,犹如黄浦江畔的一只“艺海贝壳”。
3、英国馆:世博会英国馆堪称标志性建筑,彰显出英国在创意和创新方面的杰出成就。英国馆的设计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式公园,展区核心“种子圣殿”外部生长有六万余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白天,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营造出现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间;英国馆最大的亮点是由6万根蕴含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巨型“种子圣殿”——这些触须状的“种子”顶端都带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可以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
世博文化中心
所有的触须会随风轻微摇动,使展馆表面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种子圣殿”周围的设计也寓义深远,它就像一张打开的包装纸,将包裹在其中的“种子圣殿”送给中国,作为一份象征两国友谊的礼物。
4、中国航空馆:展馆外型源于变幻的“云”,暗示人类遨游蓝天的梦想;展馆外表覆盖洁白的膜材,将“云”的联想带入参观者的眼帘。
航空馆利用双层屋面构造方法,导入自然空气,形成独特的符
英国馆 合环保要求的生态夹层。建筑造型
整体包覆在白色PVC膜结构下,仿佛给建筑配搭了一座异型“遮阳篷”。尤其是屋面与膜材之间形成约1米至1.5米的空腔层,极好地解决了夏季屋面隔热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运行能耗。
中国航空馆
上海世博会之旅就说这么多了,我们看到了不少的建筑形式和一些新兴的建筑材料,我想这一定会让我们对建筑有一个新的认识,在以后的设计之中一定会用到的新理念。之后还有一些就不多说了。下面还有一些有关上海的照片:
外
金 滩
茂 夜
近
景
景
上 海 博 物 馆
豫园
人民广场
上海到这里就不多说了,14号下午我们就到了苏州,首先去的是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千米,下辖3个镇,户籍人口25万。金鸡湖两岸有各种风味的美食名店,设施优越的健身馆以及越来越多的酒吧、KTV等建筑设施,且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李公堤和重元寺的落成开放。紧随其后的是摩天轮公园、阳澄食街、阳澄农庄等。
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位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的文化水廊景区,临水而筑。地块呈椭圆形,伸入湖面之中。方案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设计,设计理念中最核心的就是“一颗珍珠、一段墙和一个园林”。这三个苏州的传统元素体现了科
技文化艺术中心在建筑美学上的苏州科技文化中心 立意。科文中心造型为一独具匠心 的开口向湖心延伸的椭圆形建筑,外型呈“新月牙”状,与金鸡湖湖面相呼应,核心是一块花园环抱的“玻璃岩”。整幢建筑计理念新颖,形象鲜明,造型简洁、明快,犹如金鸡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气度非凡。
项目总体功能分为“科技中心”、“演艺影视中心”及商业设施三部分。其中;“科技中心”部份的主要内容包括:主体展馆、1个流动展馆、单独的儿童专馆;室外科普广场、大剧院、演艺厅。
之后我们去了苏州博物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
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白色粉墙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同时,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
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 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
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下面重点说一下苏州园林,苏州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
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占地面积达62亩。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拙政园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苏州园林,最大的特点便是借景与对景的应用。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妙的设计。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虚实交错,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收纳到园林中来,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等等。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
在这里我们能充分的感受到园林的建筑手法和艺术表现
力,使我们对建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18日下午我们又乘车去了杭州,19日我们先去参观了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西溪校区位于杭州西北部,地处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校区占地总面积684亩,西溪校区是原杭州大学所在地,目前人文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育学院等3个学院在该校区办公,设有计算机中心、中心实验室、电教中心,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
在学校旁还有杭州体育馆,是杭州市标志性体育建筑设施。杭州体育馆雄伟、壮观、新颖、大方,极具时代气息,它既有“船体”造型,内外装修风格又与现代都市风貌相呼应。
之后还去了杭州西湖,西湖位于杭州西部,它有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五个地区,总面积49平
方公里。湖区以苏堤,白堤两个景段的优美风光称著。西湖不仅山水秀美,林壑幽深,更有大量的文物古迹,以及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景物、人文、历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她特有神韵的景观现象。
其中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
西湖美景
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断桥,位于白堤东端,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
南屏雷峰,位于净慈寺前,山巅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西湖周围还有西湖十景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之,这次实习学到了不少建筑上的知识,在以后的设计中会一一用到的,并且还看到了不少的人文景观,使自己的内心和思想观念得到了熏陶,总之,这次实习是收益匪浅。
西湖美景
第五篇:建筑参观实习报告2010
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建筑系******
根据学校安排,我们于2010年7月3日至13日在南京、苏州、上海等地进行参观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好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我们把艺术的享受掺和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所有的用品、衣着乃至食品中引入了美工设计,然而,我们周围的建筑,建筑的艺术的渊源却很少为人所察觉。所以了解建
筑并发扬是我们必须做的。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有了解一般商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协调;了解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建筑分类及功能作用等;了解建筑物与城市文化相融合的设计手法;了解城市总体与建筑单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
逛游古董金陵,感受千年文化
——记南京建筑调研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古老身后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7月3日晚,我们乘坐火车向南京古城进发,一路上的欢声笑语掩饰不住我们激动的心情。
7月4日我们先去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它是为纪念1937年12月13日我国30万同胞而设计修建的。该馆注重以灰白色大理石为主要建筑基调的体现,构成了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在环境建设上,突出渲染了南京大屠杀的主题氛围。
7月5日我们瞻仰了伟人陵墓—中山陵,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其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我们在通往后花园的途中认真的研究了设计者的设计构思(展示图)。
7月6日,来到南京城,我们仰慕他的千年文化,瞻仰烈士遗迹,走进这庄严的圣地,我们不敢高声语,恐惊圣贤魂,认真的拜读雨花台的每一个展厅,展图。在庄严的烈士陵园我们
感受着千年文化的凝重,但在东南大学我们却能看到千年文化的积淀,树枝的庞大,建筑的古老无不彰显着南京城的过去,内涵。
7月7日,在南京的最后一天我们再次认真的领略南京夫子庙文化。入口的古牌坊,高挂的状元楼,深深地乌衣巷……让我想起了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热闹的秦淮河畔,繁华的夫子庙会,夹杂着现代的大都市气息,显得热闹非凡。
对于南京,我认为不仅雄伟的建筑能代表它的巨大发展,古老的亭台楼榭也不能全部象征它的千年文明,然而恰恰是因为那路旁的古老的法国泡桐,以平和却坚定的姿态完美地嵌入了这个城市,仿佛也要为证明这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而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夜晚在路灯的照耀下,树木投下斑驳的影子,将两旁的院落烘托出一种深宅大院的幽深氛围,会给我们一份走在历史中的错觉,仿佛几千年的夕阳野草,桨声灯影,都沉淀在身边一片片暗夜里的绿叶中。
追寻城市足迹,踏访世界名园
——记苏州建筑调研
苏州,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苏州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7月8日中午,我们乘坐大巴奔赴姑苏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队员们主要以实地考察、口头调查、走访当地群众、游客及相关名胜等形式展开对姑苏城的城市发展足迹进行了调研。我们咨询了当地的游客,旅店的服务生等,他们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苏州城的发展历史以及现存的世界名园,并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介绍了有关古城保护,发展问题举出了许多实例。
7月8日我们便拜访了寒山寺、枫桥、玄妙观,城隍庙等地,看到了他们保留的建筑形式、存在状态及其周围环境。并和我们的队友做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
7月9日队员们赶往苏州博物馆,忠王府(太平天国),拙政园等地区,我们运用专业知识对这几个现代建筑与古建筑,园林景区等不同风格建筑的紧密结合行深入考察。我们认真而
又细致地对现场进行分析。现代设计与古建的相互融合,特色建筑与拙政园的相互借景也正符合了中国园林的精髓。
接下来,从总体布局和单一园区的规划布局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
在整体布局上,苏州博物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博物馆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而博物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苏州博物馆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忠王府的主体即中路的官署,是按太平天国规制修建的。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墙、大门、仪门、正殿、后堂、后殿等,纵深约140米。忠王府大门面阔三间12.5米,进深10米,原为单檐歇山,后改硬山顶。前后檐柱上置阑额枋,架平板枋,施三参单昂斗拱,承檐桁,架抹角梁,置斗拱,托下金桁,承角梁。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另有资料显示为62亩),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内部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所建。
拙政园的中部是主景区,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
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原为“补园”,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东部原称“归田园居”,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
7月10日我们走进了苏州市现代步行街观前街,详细了解现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对苏州丝绸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和询问。
苏州之行,让我们受益匪浅,使得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了对苏州的认识,对城市的足迹有据可循,有据可依。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对自己的专业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寻现代城市,览世博名园
——记上海建筑调研
21世纪的上海,繁荣与开放在这里播种,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东国际机场,无一不描绘着国际大都市的开阔前景,21世纪的上海,光荣与梦想在这里汇合,上海世博会、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城市规划馆,无一不张扬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广博情怀。新世纪的上海已俨然成为现代化、国际化、时尚化的标本。7月11日上午,我们不辞劳苦,自姑苏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上海。当天下午我们就直接奔赴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以及外滩,豫园等地对当地的建筑形式、及其周围环境做了详细的查看和资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香山饭店,东方明珠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会议中心等建筑。在黄浦江的两岸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边是欧式的保留建筑,现在大多是大型的银行。而对面则是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体现了当代大城市的雄伟气魄与雄厚的实力。晚上队员们在一起讨论并对当天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7月12日,我们在早上六点就乘坐地铁到达世博园的五号门口的售票处,在这里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国国家馆,它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充分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接着队员们开始了又一天的探索之旅。
我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特色,从整体上把握了世博园区的规划布局情况,然后,再排队等候进入部分展馆内部参观。其中我们的队员在俄罗斯展馆内部看到了俄罗斯的小朋友(城市未来的主人)对他们自己的未来城市的向往和憧憬的展现,美国馆则以几部不同的影片展现出他们参与世博的独特方式,展馆独特的造型,展示了美国城市的未来……
接下来,我们乘坐渡轮到达浦西园区,首先探索了城市足迹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世界城市的发展历史,看到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里面的每一项布局都那么的形象逼真,其中把最原始的城市的形态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放在馆中,为了探索城市的起源和未来城市的发展
情况,我们分别走访了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未来馆。在晚上十点时我们才拖着自己疲惫的身躯好不情愿的离开了世博园区。
上海之行,不仅让我们更进一步的看到了大城市的发展,同时通过世博会也让我们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建筑形式及发展状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在课本中追寻到城市的足迹,从世博中感受到城市的发展。
此次参观实习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不辞劳苦,任劳任怨,辗转从南京到苏州再到上海的十天探索之旅,时间虽短,但达到了开阔眼界、补充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重目的。对我们的专业学习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对我们的设计观念也是一种启发。
这次建筑参观实习短短十天,但我所想所见所感比之前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都要多的多。而且沿途不断的跟同学讨论,交换想法,收获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