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第六届护士长大会参会总结
2012第六届护士长大会参会总结
新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徐宁
2012年5月25日-5月28日,我跟随段主任参加了山东省护理学会在青岛举办的全省第六届护士长大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护理分层管理及护士长领导能力提升的培训,主要由五位护理专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授课。
一 “行动学习法”在培训带教中的应用;侵权责任法解读—护理风险防范。
二 如何成为卓越的管理者?--护士长创新力与领导力;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护理工作重点。
三 临床护理教学法;回访与延续性护理服务。四 护理安全文化与病人风险管理提升。
五 优质护理与能级管理—构建心中有人的人文管理与护理。各位专家的授课内容新颖、实用、生动、具体,使我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一、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班张淑芬主任,就LCF创立的“行动学习法”在临床带教及变革领导能力中的应用给我们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指导我们将“行动学习法”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去,将学习在实践中循环,从实际问题开始,找出存在的问题,将问题具体的描述出来,经过学习、思考、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付诸于行动以解决问题,将这样的过程进行总结反省,找出新问题,如此不断反复,构成“行动学习法”的全过程。通过听讲“行动学习法”,我体会到在我的工作中也应 将“行动学习法”,付诸于临床教学及提升自己管理能力的行动中,培养出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科研性、学习性、前瞻性、教育性的团结一致的急诊护理队伍,并使自己成为充满自信、具有跨越现实思维能力的独特的护理管理人员。
张主任还针对现今医疗环境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做出了分析,利用侵权责任法的解读指出,在现今我们处于弱势群体的状况下我们要有风险意识,在依法执业的过程中,更应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的指导下履行我们的职责和保护我们的权利。
二 现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高玉芳主任给了我们答案。优秀的管理者在工作中应当:
1、注重以人为本;
2、掌握沟通艺术;
3、努力树立威信;
4、有效运筹时间;
5、学会充分授权;
6、妥善处理冲突;
7、擅用激励机制;
8、建立高效团队。我感觉真正做好这几条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尊敬领导、有令必行、关爱护士、成为护士的领导与朋友的双重角色,敢于担当。用心去观察、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工作。
深刻领会等级医院评审的核心内容:安全、质量、服务、管理、绩效。利用追踪检查法对上述内容进行追踪评价。优质护理是评审的重要内容,要体现八字标准“把握内涵、科学务实”,明确护理工作内涵及规范,按专科细化分级护理,将PDCA循环贯穿于落实责任制的整体护理中去,并做好各项记录,让所有的工作留有痕迹,以便于更新持续改进。通过学习等级医院评审中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对照自己科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迎接医院评审。
三 如何做好临床护理教学工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张素护士长就传统教学与新型教学,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指导我们如何在临床护理中进行带教,以培养出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具有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护理后备军。
现今护理模式的改变不仅注重疾病的恢复护理,更注重健康的维护,通过健康教育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护理技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把护理工作自医院延伸到家庭,将护理工作的范畴更新,做到病人的回访与延续性的护理,使患者始终得到健康照顾。
四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病人的安全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护理安全文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防范用药错误,注重细节,认真落实分级护理制度,做好病人的安全防范措施,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以改进工作,时刻牢记病人安全第一的理念,提高第三方满意度。
五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助理李惠玲教授的优质护理与能级管理—构建心中有人的人文管理与护理一课是最精彩的一堂课。优质护理是以人文本的责任制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完善,只要有心,把心放在病人身上,贴近病人,就能做好优质护理。我们应将人文关怀理念植根于护理观中,以人为本实施床边优质护理,以问题为本,保障病人的安全,构建安全护理链。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临床护理中,也要体现在护理管理上来,将护士分层管理、分层使用,岗位与绩效相对应,强化公平,鼓励实干,构建学习型、团结型的护理团队。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感谢领导给我的这次学习机会,我会继续领会专家的专业授课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护理管理能力,为我院的护理事业做出贡献。
2012年6月17日
第二篇:参会总结
参加全省中医血液净化年会的一点体会
2012年12月14至16日,我们全体办事处成员在经理的组织带领下,一起参加了这次全省中医血液净化年会,会议召开时间为14日到16日共3天,地点在黄淮宾馆。
14日20点前为参会代表报道时间,各医院的代表陆陆续续的来到宾馆报道,所以我们也都提前在报道处迎接每位客户,帮忙引导签到以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我们可以与客户加强接触,增进客情关系,从而对日后工作起到推动作用。会议期间,有很多血液净化行业的同行也都参与本次会议,有威高的透析器、郑州南格尔的透析器复用机等等。由于平时很少能接触到透析器和透析器复用机等,所以这次参会有机会对它们多做些了解,通过这次会议我了解到威高的透析器一共有三个型号,分别是F12、F14、F16,这是一种空心纤维透析器,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就是这种空心纤维透析器,透析是利用半透膜的原理,将患者的血液与透析液同时引进透析器,两者在透析膜的两侧呈反方向流动,借助膜两侧的溶质梯度、渗透梯度和水压梯度。以达到清除毒素和体内潴留过多的水分,同时补充体内所需的物质,并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目的。所以说透析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这个半透膜,目前,临床常用的透析膜可分为三类:1.未修饰的纤维素膜;2.改性或再生纤维素膜;3.合成膜。三类膜在生物相容性、水通透性、尿毒症毒素清除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威高的透析器采用的就是亲疏水性合成膜材料,透析效果较好。
但是透析器一般都只能使用一次,这便增加了治疗成本,所以一种叫透析器复用机的设备被研制了。这种透析器复用机采用独有的脉动水流震荡技术进行正冲、反冲、正超、反超冲洗的清洁程序,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清除透析后透析器中残留物,恢复血室容量,保证了透析器的复用质量,延长了透析器的使用寿命。除了透析器和透析器复用机之外,还有透析用水处理设备以及医用电子秤等很多设备,所有这些不仅令我大开眼界,而且也鞭策我要更多的去学习了解行业内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虽然会议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也了解了参会的流程以及注意的事项,这不仅是跟客户接触的大好时机,同时还能集中观看了解行业内的设备和耗材,使自己的业务知识更加丰富,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篇:参会总结
“华北、西南地区高等学校金工教学
2010年学术年会”参会报告
梁贵萍
2010年12月26-31日在景洪市参加“华北、西南地区高等学校金工教学2010年学术年会”,会议由昆明理工大学承办。有华北、西南地区58所高校218名代表参会。
会议第一个议程首先由昆明理工大学彭金辉副校长致欢迎词,并介绍昆明理工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的建设情况。
会议第二个议程由哈工大刑忠文教授代表东北金工研究会向华北、西南地区高等学校金工教学2010年学术年会的召开祝贺词。
会议第三个议程由本次年会特邀代表清华大学教授、金工课指组组长胡水根教授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学科组长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梁延德发言。
清华大学教授、金工课指组组长傅水根教授作了“2006-2010教育部高等学校金工课指组工作总结与赴韩国机械基础课程与学术考察”的报告。报告第一部分总结了课指组在过去5年中的工作成绩和不足,第二部分介绍了课指组2009赴韩国机械基础课程与学术考察情况和工程训练领域考察情况,第三部分报告了韩国本科实践教育的启示,第四部分为结束语。总之,通过对韩国机械基础课程与学术考察情况和工程训练领域的综合考察,得出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是“ 概念设计拓思维,科学知识奠基础,实践能力助实现,价值方法达永恒”。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学科组长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梁延德作“继续推进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努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报告,报告主要内容有两点:①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和发展状况;②关于第二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会议第四议程由各高校从事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及研究的各类人员宣读在论文集《 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上发表的论文,并进行现场提问和交流。
会议组织周密,内容丰富,气氛活跃,使每位参会人员收获不小。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了解了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金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1-我国的大众化教育基础差,国家投入低,使我国的大众化建设一直处在比较低弱的状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的水平也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跟不上规模增长的速度等。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在“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的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并 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25亿元左右实施“质量工程”,这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质量工程”是以提高高等学校的本科生质量为目标,提高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在专业、课程教材,实现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评估等六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
2、金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程实践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多又杂,主要归结为下列5个主要方面:
(1)15%左右高校的工程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很落后
我国高校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规模与发展水平相差甚大,很不平衡。据调查,约有15%左右(可能还多些)的高校,工程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大体还处于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严重缺乏紧跟时代发展、紧跟技术比较先进的工程训练教学基础设施,根本满足不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2)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比较欠缺
在计算机作为基本工具在高校普遍使用,发达的网络信息资源十分丰富的情况下,一定比例的教师将本来非常实在、本来与实践、基层和一线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领域的工作转向虚拟与仿真,开始脱离工程实践,开始脱离工程硬环境,回避实际的工程技术问题,在计算机上就可以做出文章来。这种倾向,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批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能力,而这种工程能力的缺失又进一步遗传给青年学生。
(3)工程实践教育的社会环境很不理想
实际上,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除了一批在社会上很有名气、很有影响力的高校外,我国工程类的学生已经很难进入各种企业,进行20世纪60年代那种另人羡慕的生产实习和专业实习了。目前,即使学生千方百计进入企业,也基本没有可能操作各种工艺设备了。因为
-2-现在很多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的本源应该是属于全社会的,而不是高校本身的。社会应该为教育有所付出,而教育为社会发展所培养出的人才则是对社会的回报。当然,从社会企业的实际出发,国家应该为接纳学生的企业提供适当的政策补偿。
(4)高校内部的工程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虽然积极倡导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但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时间过短,除了毕业设计所占时间外,整个实践教学时间仅为4-6周(不包括实验)。面对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如此短的教学时间,无论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目标,难度非常之大。因此,希望教育部能够根据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将工程类学生工程训练的实践时间调整为6-8周。这样,我国工程实践教学的质量才真正有所保证。
(5)一定数量规模化的训练中心缺乏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尽管近年来各个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发展很快,但由于部分高校领导对实践教育认识上的不足,造成舍得投设备、投资金、投面积,但舍不得投高水平的师资,因而难以形成后续深层次发展的“人本”条件。甚至有学校提出工程训练不需要教师的奇谈怪论。在教学资源基本满足的情况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成高水平训练中心的先决条件。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教育教学的研究,以及教学质量的保证等都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而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也不是短时间所能奏效的。
实际上,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的育人体系并没有真正建成,而工程实践教育属于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社会企业的工业训练还没有落实的情况下,我国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在实现本科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和功能就更显其重要性。因此,对于以上金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就需要各个教育阶层进行深层次思考,并通过各高校建立工程训练中心,建成一整套实践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实现本科培养目标。
二、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背景、意义和构架
1、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如下:
(1)学生人数很多,高教规模很大
我国目前有工科专业的学校数达到1653所,占普通高校数的-3-88.5%;工科专业在校生为600.5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4.6%。从人数上看,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工程教育。(2009年全国各类高教在学生达到2979万人)(2)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 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供需存在矛盾,培养和用人脱节,教育与社会缺乏制度上的和谐。
(3)世界发达国家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已比较成熟,学生少、企业多,学生都到企业或公司去实习,并自主选择,企业有能力接受也乐于接受。
(4)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初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正在进程中。由于缺乏制度化的保证,企业和社会还难以接受如此规模的学生实习;而处于传统教育体系下的高校,也没有条件保证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此,高教改革呼唤一种适合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这种呼唤便催生了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
2、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意义
工程训练中心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实践教学新模式,是新事物,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很适应中国国情。目前全国工科类高校大多都建立了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已成为工科类高校中教学规模最大,学生受众人数最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国家在高校实验教学建设方面累计单项资金投入最大的项目。工程训练是我国高校中实施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公共教育平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育资源。
工程训练中心是学校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面向全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基地。将成为高校的实践性教学单位。它的成立可以整合校内资源,扩大实践技术面,使各个专业学生均可受到层次不同、四年不断线的工程训练。
3、工程训练中心的机构设置
工程训练中心构架要根据各高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一般为独立的教学部门,其下可设教育培训部、规划建设部、技术服务部、研究室、中心办公室和金工、电子电工、机械设计、创新实践、先进制造技术等五个实验室。
-4-(1)金工实验室
该实验室包括车、钳、刨、磨、铣、铸、焊等实习,使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产品结构制造过程有一个较完整的体验和认识,并结合产品的制造过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机械产品的制造方法和工艺过程,建立工艺基础平台的概念。
(2)电子电工实验室
该实验室包括电气控制电路模拟安装、收音机安装、电气制图与印刷电路制作、可编程控制等七个内容,主要介绍电子电工最基础的实验方法和实习手段等,为学生后续智能化模块功能开发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智能化控制主要介绍步进电机、单片机、PLC、PC机、传感器等新型仪器,了解设备的功能和用途,以及如何用这些新技术去控制智能化模块的功能,让学生在良好的实习环境中发挥聪明的才智和创新思路。
(3)机械设计实验室
该实验室包括《工程制图CAD》实验、《机械原理》实验、《机械零件》实验、《机电控制技术》实验等四个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是机类、近机类工科学生的必修项目,在课程教学的同时,通过实践,深入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原理和实验能力,与相应实践模块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工程综合素质提升。
(4)创新实践实验室
该实验室旨在把“创新”的思想贯穿于工程问题的观测和判断、创造和评价、建模和设计、仿真和制造等各工程训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系统设计、工艺制造的综合实践能力。
(5)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
该实验室以先进的制造工程系统为主线,为学生建立与现代化制造工业生产水平相一致的工艺平台。通过数控加工、特种加工、自动化控制系统、CAD/CAM等,对学生进行现代化工程训练,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面。
工程训练中心不仅为本科生提供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还应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实践条件,并逐步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开发。
4、工程训练中心教学体系构架
根据综合性大学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学校实践教学的发展与要求,工程训练中心一般应构建了五个层次的训练平台:
第一层次,以观摩、示范为主体的工业系统认知训练平台; 第二层次,以常规制造训练为主体的基础训练平台;
第三层次,以各种不同学科的工程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训练平台;第四层次,以机电一体化大工程意识为背景的综合训练平台; 第五层次,以科技竞赛和研发为方向的创新训练平台。
由此逐步建成了以“五大工程训练平台”为框架,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分层次、模块化的新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注:“大工程”理念------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需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能熟练贯通工科、理科和人文与社会科学,有较强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设实践课程:应根据各个系部课程体系设置及中心设备情况、师资队伍状况进行项目设置,并涵盖了全校文、理、工等多个学科。
总之,本届“华北、西南地区高等学校金工教学学术年会”使参会人员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使我们了解到其他一些高校在建设工程训了中心过程中,从机构设置到课程体系构架的建设经验,开阔了我们眼界,给高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实践教育的教师指明工作方向,即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丰富内涵、扩展外延,逐步实现“训练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训练学科由工科向多科转变、训练项目由单一向综合转变、训练层次由低级向高级转变、训练方向由技能向素质转变、训练重点由基础向创新转变”。
三、针对金工领域存在5各方面的问题,理出了解决措施
1、对于金工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有比较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要在教育部指导下。作出本校工程实践教学的发展的具体任务和规划。
2、要注重软实力建设。
各校在成立工程训练中心前提下,加强软实力的建设。所谓软实力,指的是除了建筑设施和教学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之外的其他方面。例如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研究、网络资源建设等。一个有丰富内涵的训练中心,应该要有很强的软实力。
从本质和长远来说,软实力也是一种硬实力。而没有一支高水平、富于开创性的师资队伍,软实力的形成是无望的。
3、在实践教学基地与课程建设方面,要开始注重投入产出比。也就是说,工程训练中心有多大的师资、面积、经费和时间的投入,就应该有相应的产出。这个产出,既要有培养学生的数量,更要有培养学生的质量。换句话说,就是要千方百计提高训练中心的资源利用率,使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从本质上说,要讲究资源效益,重视和发展低碳教育。
4、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由于不只是有设计,而且贯穿着制造过程,因此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完全按照1:1的设计图纸进行制造,其制造成本和参展时的往返运输成本很高,后续处理浪费大,对倡导的节能减排也不利。因此,建议将赛事产品向小型化或微型化发展。
学生所设计的设备或装置小型化或微型化,既可以体现出设计意图和产品功能,又参与了制造过程,又可以减少参赛成本,真正可实现节能减排,值得改进。
5、要引导青年教师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学问
从长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做事和做学问的境界是很不一样的。
做事,就是完成一项一项的工作任务,是履行差事。做事也有优、良、中、差。
做学问,离不开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其方法和境界有很大的不同。
6、应把工程训练中心划为教学部门,迄今为止,我国还有一定
-7-数量大学的工程训练中心(包括一批重点大学,有普遍性),被所在学校称之为教学辅助单位,还隶属于学校生产处或产业部门领导,其行政管理机制始终不顺。
这种长期不顺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称谓和机制,对这类中心的目前和长远的改革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于辛勤工作在这类训练中心的干部和教师,也是很不公平的。他们的工作环境通常是很艰难的。
家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组,与全国金工同仁共同奋斗,将国家分期、重点投入的工程训练中心逐渐建成七个方面效益明显的校级实践教育综合功能平台: 高效益的校级实践教育综合功能平台:
1)工程实践教学平台;(量大面广)
2)综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以创新思维培养为主)
3)工程训练系列课程建设平台;
(课群建设:实践、理论、探究)
4)卓越工程师计划演练平台;(纳入培养计划)
5)青年教师工程能力拓展平台;(青年教师培训)
6)工程素质与通识教育基础平台;(素质教育、学科 交叉与融合)
7)面向校内和社会的综合服务平台。
(资源共享、示范辐射)根据各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实际情况,如能全面实现上述7项或其中的4-6项目标,(特别是3-5项比较薄弱)训练中心在完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中的健康转型,以及在实现本科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将发挥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这样,工程训练中心在实现本科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也就会在每所大学中凸现出来。工程训练中心的稳定发展就可能出现机制性的重大转变。
我国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的基本格局,从组织形式看,我国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的基本格局,大体可划分为下面三种类型:
1)像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等一批高校,由于历史原因,金工教研室与中心天然合成一起。
2)也有一批高校,金工教研室隶属于相关院系。金工教研室的教师,只是承担工艺课程教学,很少参加、甚至不参加实践教学活动。
3)比较多的情况是,既没有金工教研室,也没有比较稳定的教师团队。
对于规模较小,接纳学生数量较少的学校,训练中心建设的目的可能比较单一,主要是完成学生的实习任务,学校领导对中心的长远发展和师资队伍的成长并没有太多的考虑。
我们认为,即使对于这种类型的学校,学校领导也应该考虑承担教学任务的干部和青年教师的成长,应该给他们以应有的人本主义的关怀。这样才能使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处于可持续的状态。
目前,自己以前提出过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全部解决。
成绩是
完成了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四项课程调研和两项工作总结。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机械制造实习教学基本要求(机械类专业适用); 2)机械制造实习教学基本要求(非机械类专业适用); 3)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9-4)重点高等工科院校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改革指南; 5)普通高校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 6)普通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
最后讲话为两项:
1)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普通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两个总结:
1)“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研制工作总结” 2)“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发展调研报告总结”两个总结报告。
四项课程调研:
1)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调查报告;(创新与推进)
2)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教材调查报告;(创新与推进)
3)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工程训练中心情况调查报告;(高速发展,实质性突破)
4)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工程训练安全保障体系情况调查报告。(特殊性与独创性)
不足主要归结为下列5个主要方面:
1)15%左右高校的工程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很落后
我国高校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规模与发展水平相差甚大,很不平衡。根据2008年金工课指组的全国性调查,约有15%左右(可能还多些)的高校,工程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大体还处于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严重缺乏紧跟时代发展、技术比较先进的工程训练教学基础设施,根本满足不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2)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比较欠缺 在计算机作为基本工具在高校普遍使用,发达的网络信息资源十分丰富的情况下,一定比例的教师将本来非常实在、本来与实践、基层和一线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领域的工作转向虚拟与仿真,开始脱离工程实践,开始脱离工程硬环境,回避实际的工程技术问题,在计算机上就可以做出文章来。这种倾向,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批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能力,而这种工程能力的缺失又进一步遗传给青年学生。
-10-这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社会对我们的毕业生不够满意的原因之一。3)工程实践教育的社会环境很不理想
实际上,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除了一批在社会上很有名气、很有影响力的高校外,我国工程类的学生已经很难进入各种企业,进行20世纪60年代那种另人羡慕的生产实习和专业实习了。目前,即使学生千方百计进入企业,也基本没有可能操作各种工艺设备了。作为个人,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本源是属于全社会的,而不是教育部的、或高校本身的。教育部或高校是国家代表全社会赋予它们以教育的职能。
4)高校内部的工程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让我们回顾一下,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工程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时间。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后,根据理论知识的不断推进,知识结构的逐步完善,在大学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有校内的金工实习6-8周,企业的生产认识实习1周,企业的生产实习4周,企业的专业实习4周,还有校内外结合实际项目的毕业设计半年。
这种安排,无论从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还是能力培养,都比较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还有,学生在参加工作后,第一年都工作在生产一线。实际上,那时已经基本形成工程实践教育体系,符合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中央财政将投25亿元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上个世纪末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规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1998年到2005年7年当中,高等职业教育由不到800万人到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8%到21%,这些数据大家都很熟悉。当然,另外,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的进展,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高等学校办学条件不断的改善和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也显著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当然,在这样短的时间里,高等教育实现这么快的发展,这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12-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党和政府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始终把质量看成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我们知道,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的文件当中都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当然,从教育部来讲,我们在2001年曾经出台4号文件,2004年12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接着出台了2005年的1号文件,这两个文件都是围绕质量问题决定,为加强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大力培养人才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推进了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展了名师奖章,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积极开展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本科评估等等。这些措施都是对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推动和保作用。
但是,从客观上讲,我国的大众化教育基础差,国家投入低,使我国的大众化建设一直处在比较低弱的状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的水平也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跟不上规模增长的速度等。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的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根据这样的精神,教育部和财政部在一起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和论证,并且经过国务院批准,决定实施我们今天所说的“质量工程”。本科教育作为我们整个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家也知道,有本科教育的学校有很多是有研究生教育,尽管这样,本科教育也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只有实实在在在提
-13-高本科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才有可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质量工程”是以提高高等学校的本科生质量为目标,提高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在专业、课程教材,实现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评估等六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关于具体的内容,我们张司长还会详细做介绍。引导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方向,带动教学的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的环境和管理机制。
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25亿元左右实施“质量工程”,这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这个也会有地方的财政以及高校自己加强投入,提高质量。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计划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两项是“十一五”的两项重要的任务,关于两个计划和工程的具体内容,我们教育部的黄尧司长和张尧学司长作具体的介绍。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两个计划,包括工程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的。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学校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面向全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基地。中心现有建筑面积14700平方米,下设教育培训部、规划建设部、技术服务部、研究室、中心办公室和机械制造基础、电子电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创新实践、先进制造技术等五个实验室。拥有数控车、数控铣、线切割、电火花、加工中心、快速成型机、三坐标测量仪、教学机器人、精密铸造设备、全自动注塑机、高性能电工实训实验装置、可编程控制器、爱迪克仿真机、伺服运动控制器、步进电机及自控模块、消失模铸造系统、现代物流控制系统、楼宇智能化系统、DSP系统及大型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中心局域网和网上选课系统等一大批先进的和传统的教学实践设备,总资产达2288万。
中心现有教职工67名,其中高级职称20名(博士生导师5名),中级职称14名,技师1名,高级技工14名。
中心每天可同时容纳800多名学生实践训练。每年可为本校5000余名学生提供35万以上实习人时数,为上海其他高校学生提供10万以上实习人时数。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会动脑、会实践、懂设计、懂操作,有系统概念和较全面现代技术知识基础的综合型、创新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工程训练中心致力于培养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工程创新精神和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目标要建成在上海乃至全国有特色、有强项、门类齐全、设施先进,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一流的大学生实践训练基地。
基地建设
1.机械制造基础实验室
该实验室包括车、钳、刨、磨、铣、铸、焊等实习,使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产品结构制造过程有一个较完整的体验和认识,并结合产品的制造过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机械产品的制造方法和工艺过程,建立工艺基础平台的概念。2.电子电工实验室
该实验室包括电气控制电路模拟安装、收音机安装、电气制图与印刷电路制作、可编程控制等七个内容,主要介绍电子电工最基础的实验方法和实习手段等,为学生后续智能化模块功能开发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智能化控制主要介绍步进电机、单片机、PLC、PC机、传感器等新型仪器,了解设备的功能和用途,以及如何用这些新技术去控制智能化模块的功能,让学生在良好的实习环境中发挥聪明的才智和创新思路。3.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
该实验室包括《工程制图CAD》实验、《机械原理》实验、《机械零件》实验、《机电控制技术》实验等四个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是机类、近机类工科学生的必修项目,在课程教学的同时,通过实践,深入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原理和实验能力,与相应实践模块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工程综合素质提升。4.创新实践实验室
该实验室旨在把“创新”的思想贯穿于工程问题的观测和判断、创造和评价、建模和设计、仿真和制
-15-造等各工程训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系统设计、工艺制造的综合实践能力。
5.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
该实验室以先进的制造工程系统为主线,为学生建立与现代化制造工业生产水平相一致的工艺平台。通过数控加工、特种加工、自动化控制系统、CAD/CAM等,对学生进行现代化工程训练,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面。
工程训练中心不仅为本科生提供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还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实践条件,并逐步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开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示厅已对外开放,内容有吹笛子机器人、走迷宫机器人、竞赛机器人等学生课外获奖科技作品。
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前身是始建于1949年的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实习工厂,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经历了实习厂、机械厂和工程训练中心三个发展阶段。2002年1月,学校将机械厂正式更名为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面对发展的要求,中心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丰富内涵、扩展外延,逐步实现了“训练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训练学科由工科向多科转变、训练项目由单一向综合转变、训练层次由低级向高级转变、训练方向由技能向素质转变、训练重点由基础向创新转变”。
中心为学院建制,是隶属于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现有专职人员129人,兼职教师1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28人。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由教师、工程师和实验师构成的富有自身特色的三师型师资队伍。
中心现有仪器设备1000余台,主要有数控加工机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及数控冲压设备等)、特种加工机床(数控电火花机床、线切割机床、激光加工机及超声加工设备等)常规金属切削加工机床(车、铣、刨、磨、镗、钻、齿轮加工设备等)、材料成形加工设备(锻压、焊接、铸造、热处理设备等)及其它设备(快速成型、注塑及陶艺设备等)。
中心成立以来,坚持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道路,形成了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科研提升教学,以社会服务促进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投入各项经费近3000余万元用于中心建设,添置先进设备,改善教学环境,充实并改造了原有常规训练项目,新建了数控加工、电加工等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训练项目。创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数控板料成形及创新设计与制作等一系列训练项目,新建了以综合性大学不同
-16-学科需求为导向的陶艺制作、数码广告及污水净化等一批特色训练项目。
根据综合性大学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学校实践教学发展与要求,中心构建了四个层次的训练平台:第一层次,以常规制造训练为主体的基础训练平台;第二层次,以各种不同学科的工程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训练平台;第三层次,以机电一体化大工程意识为背景的综合训练平台;第四层次,以科技竞赛和研发为方向的创新训练平台。逐步建成了以“四大工程训练平台”为框架,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杠铃片”式的分层次、模块化的新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中心面向全校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开设了33门实践课程,训练项目由原有的36项增加到107项,涵盖了全校文、理、工、医等九个一级学科,每年接收5000余名学生进行工程训练。
中心重视教学质量管理,聘请校内外著名专家成立了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了教学研究室和教学督导组。构建了由中心、训练部、实验室三级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和由学校、中心、学生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经过近五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心在实践教学理念、体系、内容、方法、手段及师资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中,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6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及其它教学成果奖等30项,科研成果奖25项;出版教材19部,发表教研论文49篇,科研论文147篇;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8年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2009年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立项建设。2009年,学校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22000平方米的国内一流中心投入使用,实现了由工科大学的“机械厂”向综合性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根本性转变。
中心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于山东的经济建设,为本地区兄弟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服务。中心具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授权的“国家一级安全生产培训资质”,是山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 “山东大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和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工程师培训基地”。
目前,中心正在沿着“实现一个目标(创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一流中心),加强两个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三个体系(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绩效化质量保证体系),发挥四个功能(教学功能,科研功能,生产功能,培训功能),搞好五个结合(突出教学、重视科研、适度生产、搞好培训、加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为创建“理念先进,定位合理,队伍优化,设施精良,体系完善,运行高效,强项突出,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而努力奋斗!
“大工程”理念: 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需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能熟练贯通工科、理科和人文与社会科学,有较强的-17-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篇:第六届会计史学术研讨会参会感想
第六届会计史学术研讨会参会感想
尊敬的研究生部领导:
您好!
2007年10月27日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会计史学术研讨会暨杨时展先生学术思想讨论会在绍兴召开,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郭道杨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徐敦楷教授以及全国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我们作为大会的论文提交作者,受邀并在我校研究生部的资助下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沈贞玮同学做了题为“天下未乱计先乱 天下欲治计乃治——杨时展教授的学术履历、学术思想与学术年表简编”的报告发言。下面,我们就论文的写作历程、参会的主要收获和会后的感想向研究生部进行汇报。
一、论文的写作历程
(一)论文的写作背景
新年伊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家林教授告诉我们今年10月10日,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中国会计学会将举办杨时展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他希望我们能够收集杨时展教授生前所著论述,编制杨时展教授的学术年表,形成一篇关于杨时展教授学术思想发展的学术论文,向该学术研讨会投稿。我们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到杨时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会计学思想家、教育家,其一生著述丰富,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和理论,如差异分析无序和不连锁的观点、受托责任理论和会计控制系统论等,为国际会计界所公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对我国会计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时展教授是我校第一位会计学博士生导师,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研究生,作为仰慕杨时展教授道德文章的后学,我们有义务而且有必要来做这项工作,将杨时展教授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为此我们接受了许家林教授的这个特殊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
(二)论文资料收集过程
我们接受“任务”后,立即开始相关资料的查找和收集工作。由于大师已逝十载,颇多大作已无从查找,先前又没有学者对杨时展教授的学术年表进行过整理,加之我们刚开始从事研究工作,对会计史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这给我们的资料收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在资料查找过程中请教了许家林教授等我校多位会计学教师,获得较为详实的信息。从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我们开始了历时近6个月的资料查找工作,我们首先精读了《杨时展论文集》中的全部23篇论文,对大师的生平、名篇和论文发表的主要刊物有了大概的了解。然后,我们通过中国期刊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下载了杨时展教授在1980~1998年发表的部分文章(其中两篇是杨时展教授去世后发表的),共计62篇,然后我们在数据库中查找其他作者所引用杨时展教授的论文的情况以及其他学者写作的纪念杨时展教授的论文,为下一步查找更加深入的资料做好了准备。接下来,我们开始查找杨时展教授部分没有被国内学术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学术论文。这部分的资料收集可以说是这次论文写作的核心部分也是论文资料收集最有难度的部分,因此我们首先阅读了大量的会计史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例如:《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国会计年鉴》、《中国审计年鉴》、《建国以来会计基本理论文章摘编》、《中国会计研究文献摘编》、《中国会计史稿》、《中国会计思想发展史》等,从这些资料中收集了许多零散的论文资料,我们以这些资料为线索在图书馆典藏库、会计学院图书馆、会计学院资料室和湖北省图书馆查找论文的原文。然后,我们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初步研究,找出了杨时展教授发表论文的主要刊物,并对杨时展教授可能发表论文的刊物进行了分析。我们根据自己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图书馆典藏库、古籍阅览室对2000年以后停办的刊物进行了地毯式的查找,收集到了杨时展教授在解放前在《会计季刊》上发表的论文《原料处理论》,从而完成了论文资料的收集工作。
(三)论文的写作与投稿发表
我们将收集到的近八十多份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仔细阅读杨时展教授每篇论文并认真写作每篇文章的摘要。同时,我们阅读杨时展教授所处时代的相关会计历史资料,对杨时展教授每篇论文的学术地位进行定位。我们还对比其他会计学者关于同一学术问题的观点、认识,找出杨时展教授观点的创新和独特的地方。然后,我们编写了杨时展教授的学术履历并对其重要学术观点进行了归纳,形成了第一稿。第一稿完成后,我们将论文交给许家林教授和多位同学审阅,希望他们对论文的不足之处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论文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主要是对第一稿中的部分观点进行了重新划分;对每种观点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重新论述;对每种观点发展阶段的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对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详实的论述。我们将完成的第二稿,再次交给许家林教授和其他同学进行审阅。我们根据反馈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将论文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修改了文章中的错误,大幅度扩充了论文的内容。最后,我们将论文第三次交给许家林教授审阅。我们根据许家林教授的建议,将论文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和提炼,最终在2007年8月初完成了论文的写作。
论文写作完成后,我们按照《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会计史专题研讨会征稿启事》的要求将论文寄出。同时,许家林教授认为我们的论文写得不错,将该篇论文推荐到《财会通讯》。九月份,我们首先收到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会计史专题研讨会的邀请函,十月我们的这篇论文在《财会通讯》头版全文发表。
二、参会的主要收获
能够有幸以在读研究生的身份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我们感到十分欣喜和激动。欣喜的是将半年多的辛苦和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激动的是可以在本次研讨会上同诸多会计界大师和前辈进行学术交流。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倍感珍惜,正所谓人只有一边做一边总结,才能不断进步。现谨将本次参会的几点感受总结如下:
(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次会议共收录论文27篇,细细品味每篇论文,我们发现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精心打造而成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毫无拼凑之感,都是从最原始的文献研究开始,充分体现出学术研究的原创性。特别是当听到湖南大学陈敏副教授题目为《敦煌吐鲁番会计文书的史料价值研究》的学术报告时,我们无法相信作报告的竟然是一个位仅三十出头,非常瘦弱的女老师。她将近几十年来敦煌会计文书在各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整理,总结了敦煌吐鲁番会计文书史料价值的主要表现。洋洋洒洒一万余字,体现了她那份对学术研究的执著与认真,沉稳与创新的态度。她这种努力、认真、坚持的学术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们,让我们明白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做学问,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
(二)相信自己,勇敢地抓住身边的每次机遇
在向会议邮寄稿件的时候,我们还在怀疑这篇论文是否会被大会收录。在此之前,我们一直以为这类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的参会论文作者一般是会计史界的大师、名家或者是知名学者,大会论文评审委员会可能不会认真评阅我们两个在读硕士研究生所写的论文。在大会分组讨论时,我们了解到会议论文评审委员会对每一篇提交的论文都进行了认真的审阅,并且现在的中国会计学会更加注重提携后学,着眼于学术的长远发展,向年轻的新人倾斜。我们能够以在读研究生的身份做10分钟的会议发言就很能够体现会计学会的这个宗旨。因此,评审委员们会非常重视对年轻学者,特别是在校学生所投稿件的审阅,只要论文符合了会议的要求,他们一定会给论文作者发出参会邀请的。所以,希望同学们摆脱上述不正确的思想,勇敢地向学术会议投稿。
我们这篇论文的主题是第六届会计史研讨会的一个议题,这个消息首先是由许家林教授告诉我们的,随后在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上刊登了这次会议的征稿启事。这次参会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要随时注意学术研讨会议的征稿启事和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学术会议一般会提前几个月在知名的学术期刊上刊登会议的相关信息。如果你对这个会议有兴趣,你就可以按照会议启示上的说明,认真写作并向会议投稿。我们相信你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三)参会时充分利用时间与其他学者交流
能够得到名师的指点对青年学生和学者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机遇毕竟有限,加之名师大家平常比较繁忙,跟他们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会议的机会向他们请教。参会时,我们的交流活动千万不能仅仅限于聆听他们的报告,因为知识、素养方面的差距,专家的至理名言和治学心得,并不一定能被我们很好地理解和吸收,加之教与学之间无法进行足够的自由沟通和互动,解惑的针对性难免缺失,毕竟学术研究是非常个性化的劳动。“悟”也是需要在实践和可操作层面上加以升华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会议间隙向这些学者大家进行交流,探讨自己所关心的学术问题。参会期间,我们看到许多专家、学者会后在下榻的酒店里探讨专业问题,他们对会议交流的重视可见一斑。
在这次会议期间,我们充分利用会议间隙和会后时间同参会的会计界大师、学者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例如,同我校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的交流,我们了解了我国会计史学界研究的最新动态;同台湾学者李宏健教授的探讨学习,我们了解了目前台湾管理会计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他们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北京大学吴联生教授的交流,我们了解了北京大学实证研究的最新发展以及北京大学博士教育的特色。
三、主要建议
基于此次参会的诸多感受,结合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我们特向研究生部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捕捉学术热点的教育
这次参会,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加强学术热点问题的捕捉教育对提高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性,研究生只有捕捉到了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才能写出较高质量的论文,才能做出有深远意义的学术成果。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考虑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研究生获取学术前沿问题的能力,拓宽他们的信息来源渠道。例如,可以鼓励教师在授课时抽出部分时间作为自由讨论交流时间,师生互动,探讨本专业或本方向的前沿课题或学术争议,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展示自己最近了解的信息和研究进展(也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起到“汇聚信息”的作用,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可以考虑在研究生部设立课题研究兴趣小组,每个课题小组选派几个带头人,带领小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对于小组取得的研究成果,学校可以根据其质量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对于参加学术研讨会归来的同学,应举办交流会,交流其发掘课题,搜集资料及论文写作过程、参会收获等相关内容,对以后的研究、参会起到指导作用。
(二)加大对研究生科研的资助力度
我校虽然设立了一些学生科研的资助项目,但是我们认为这些项目存在着辐射面不够广泛、缺乏灵活性,学生了解程度不高等问题。首先,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一般没有固定的计划和时间,研究工作的进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一些研究生捕捉到研究项目从事研究时,可能已经错过了申报资助的时间,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研究。其次,我们许多同学对学校的资助计
划了解甚少,一些同学甚至不知道学校有该类资助,更不知道如何申报自己的项目,从而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建议研究生部首先要加大对科研资助项目的宣传力度,例如,在新生入学时对我校的科研资助计划进行详细的讲解,将具体的资助项目印成手册发给每位新生。其次,扩大资助的范围,取消申报时间的限制,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将自己好的科研项目付诸于实施。最后,可以采取多种资助形式,例如,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措施,对达到一定级别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这样既可以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又便于提高学生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加大我校学术交流的力度
我们这次参会感觉收获颇丰,对自身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这类会议在我校举行,就可以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来聆听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的报告,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我校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因此,我们向学校建议多举办一些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让大家多与不同的学术团体进行交流,从而取百家之长为己用。
以上是我们这次参加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会计史研讨会的感想。最后,我们非常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部对我们这次参会提供资助;感谢许家林教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与的悉心指导;感谢会计学院领导在查找杨时展教授资料时给与的帮助。
沈贞玮贺海燕
2007年10月29日
第五篇:第六届全国物理实验教学大会总结
第六届全国物理实验教学大会总结
各位老师:
我受大会组委会的委托,在第六届全国物理实验大会即将闭幕的时候,代表理事会做大会总结。
首先,我们感谢会议承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会议的协办单位陕西省物理学会、西安市物理学会精心组织了这一届大会,为筹备一个有500余人,来自全国近200所高校的大规模会议,他们为此几乎忙碌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以城市学院院长陈光德教授、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王红理教授为首的筹备组,对大会作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使得大会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议程。在此,全体与会代表向会议的承办者和协办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大会开幕式上,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陈光旭教授,候洵院士,中国高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段家忯教授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中国高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吴思诚教授给大会发来了书面致辞。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王红理教授向大会汇报了会议的筹备情况。
在这次大会上,西安光机所赵葆常研究员作了“探月光学遥感技术”的精彩报告,西安交大陈光德教授等十所院校的代表作了大会报告。报告内容广泛,既有实验中心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经验介绍,又有精品课程建设的切身体会,更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体验。清华大学物理实验中心主任葛惟昆教授提出了“建设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实验教学中心”必须要做的四件大事:一是建立一支具有科研素养的教学队伍,二是深化实验教学的教育内涵,三是要搞与科研结合的实验教学,四是提倡讲求精神实质的务实创新,引起广大代表的共鸣。
这次学生的论文评比分教学组和科研组进行。令人欣喜的是,学生论文与上一届相比,又有了新的进步。从论文的内容看,各高校开始重视让一些较为优秀的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早地介入一些创新科研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大、复旦大学等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看来,这是摆在我们实验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的教学内容,是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子,非常值得探索和推广。
这次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会理事会的换届工作。上一届理事会在北京大学段家忯理事长卓有成效的领导下,顺利地完成了理事会的各项工作任务,理事会积极配合质量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各高校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着共同协商,求同存异的原则,顺利地完成理事会的换届工作,产生了由北京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张朝晖教授担任理事长的新一届理事会,从而完成了全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理事会新老交替的任务。
参加这次大会的老一辈实验工作者对新一届理事会寄予极大的希望。他们缅怀我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领域的先辈们,北京大学的虞福春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的尚世铉先生,华中师范大学的龙传安先生,华南师范大学的于木欣先生,南开大学的靳健先生,中山大学的唐孟希先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胡昌璧教授等等,这些老先生,几乎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我国的物理实验教学工作。他们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踏实地工作,只求高质量地完成物理实验教学,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因此,老一辈物理实验工作者希望我国年轻的一代能以他们为楷模,薪火相传,把我国几代人得以相传的良好物理实验教学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他们的期望,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实验教学工作是一件集体事业,是一件“讲责任,讲精神,讲奉献,讲团结”的光荣事业。现在,我们当中已经有了34个全国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多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有多门全国物理实验教学精品课程,有4位全国教学名师。在全国物理实验教学领域,有了许多荣誉。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点,荣誉就是责任,大荣誉就是大责任!不能满足现状,不能骄傲自满,实验教学是一件艰苦的事业,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没有精诚团结,是完成不好这件事业的。另外,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实验教学在高校中地位不高,虽然近年来这种情况有很大的转变,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要求相关领导转变观念,真正地把高校的本科教学放在第一位,把实验教学放在本科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正如候洵院士所指出的,“大学的标志性成果首先是培养优秀的本科生”,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而一流的本科教育也必须有一流的实验教学做支撑。
二、针对我国的国情和现状,目前实验室应该坚持不懈地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一支是专职实验教师队伍,另一支是工程技术人员队伍,这是高校实验实验室建设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多年来的事实证明,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是高质量实验教学的根本保证。但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在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中,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到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由于学校对实验教学待遇不公使得他们不能安心实验教学。尤其在研究型大学中,不从事科研的教师是没有出路的。没有科研课题,没有文章,是最后造成这部分人不能晋升的原因。但当他们有了科研课题,有了研究项目,一心不能多用,就不可能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教学中,这就造成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矛盾。实验教学工作千头万绪,琐碎繁杂,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等等,没有一批能够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的高素质专职队伍,想把实验室建设好是不可能的。
三、坚持好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的正确定位,千方百计地把我国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搞上去。要脚踏实地,不要搞花架子。改革、探索有机遇,也有风险,不求同一模式,不求千篇一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针对目前实验教学的状况,做到如下几点对高校物理实验教学非常必要:
1、坚持好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的基础性。
2、保持好物理实验教学丰富的物理内涵。
3、完善好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4、处理好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5、引导好学生创新。
虽然,目前我国的物理实验教学表面上看轰轰烈烈,但是,教学质量却没有随着大量资金的投入而成比例地提高,这是令人担忧的。学生学完了普通物理实验,示波器都不会用,我国220伏市电频率为50赫兹也不知道,谈何创新?这决不是空穴来风,危言耸听。这个严重的事实希望新一届理事会引起重视。
新一届常务理事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精神,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他们的领导下,一定能够抓住时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为我国的实验物理教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七届全国物理实验教学大会将在四川成都召开,2012年,大家成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