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总结2012年发展报告

时间:2019-05-13 19:0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总结2012年发展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总结2012年发展报告》。

第一篇: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总结2012年发展报告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

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发展报告

(2012年1月8日)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鲁山县产业集聚区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克难攻坚,各项建设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2年更是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对照先进找差距,凝神聚力求突破。现把2011年工作情况及2012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2011年工作情况

(一)总体完成情况良好

2011年,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占全年30亿元目标的130%,其中工业项目完成31.2亿元,基础设施完成7.8亿元;入驻规模企业17家,占全年16家目标的106%,完成项目投资31.1亿元(其中利用省外资金11亿元);全区主营业务收入4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46亿元),税收收入3891万元;建成区面积达5.3平方公里,就业人数达1.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

(二)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围绕年初确定重大项目积极抓落实;二是积极招选

14个新项目入驻;三是积极储备新项目17个。2011年新开亿元以上项目11个,建成投产1个,续建项目3个:

(三)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

1、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总投资7.8亿元,开工建设了2135米河道改造工程、标准化厂房、110KV变电站、水厂及总长12.6公里的新兴路、振兴路等9条道路建设任务,公租房、新型社区建设正在做前期工作。目前已完成道路总长35.2公里、绿化面积3.61公顷、铺设天然气管道12.1公里,通水、通电、通信等“四通一平”配套设施建设初步完成。

2、主导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快。明确了新型建材、轻纺二大主导产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明晰了招商方向,通过“招商引资年”、“项目建设年”、成立招商委员会、外派招商小分队等措施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储备工作。2011年建设了总投资81亿元的亿元以上项目18个,已完成投资26.2亿元;储备了计划投资40亿元的鲁山纺织科技园、投资50亿元的海亮兴发工业园、投资300亿元的石材建材工业园等亿元以上项目17个,初步形成了链条式发展的项目入驻格局。

3、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初见成效.积极探索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的新途径,采取土地

入股分红等办法,确保区内村民权益最大化,完成了5500亩的土地储备任务,目前土地储备总量达9000亩;通过BT、BOT招商及土地挂牌出让等形式筹措资金4亿元;加大人才培育力度,通过劳动、技校等部门积极开展岗前、岗中技术培训25次,形成专业技能人才储备库,为区内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技能支持。

4、体制机制日臻完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四级保障机制: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难易程度分别由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联席会议、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研究解决;从组织上、领导上、精力上和措施上有力地推动了集聚区各项建设工作步伐;建立了对所有服务单位进行月评议制度;落实了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分包、一套人马服务”的“三个一”工程;完善了对企业建设进度“月评比通报,季综合奖惩”的考评机制;成立了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了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设置了相关科室,基本实现了规范有序、高效务实的运行机制。

二、存在的几个问题

1、规划不够超前,发展空间已明显不足。对引进龙头企业、国内500强企业,空间发展不足已是一个突出的瓶颈制约。已签约投资300亿元的建材工业城、投资50亿元的

海亮兴发工业城和投资40亿元的纺织工业城等项目所需近20平方公里的土地需求,更显空间之不足。

2、土地利用报批速度慢、手续繁杂不能满足项目入驻需求。两年来已经收储9000亩土地,报批手续完备,可以挂配出让1000多亩,直接影响项目入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壮大。

3、融资平台利用不灵活。融资渠道单一,不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直接影响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储备的进度。

4、体制机制还不太完善。集聚区管委会在调动当地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职能等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管委会的级别、职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区域套合已十分必要。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还没有统一的政策支持。

5、产城融合力度不够,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目前,产业集聚区仍侧重于单纯引进项目前来投资设厂,对于生活性或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服务平台的引入不够,产城相互渗透不足。

二、2012年工作安排

(一)总体思路:

2012年,鲁山县将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升规模、提升功能、提升内涵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造环境友好型、产

城互动型品牌产业集聚区。

(二)发展目标:

完成投资5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41.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8.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利税2亿元;引进外省资金25亿元;新入驻项目8个;新增从业人员 4000人;完成村庄搬迁7个;建设排污能力2万吨/日污水处理厂一座;完成10平方米公租房建设;完成区内集中供热设施建设。

(三)工作重点:

1、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培育步伐。围绕和扶持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瞄准央企、世界500强及国内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研发新的产业链条。依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培育步伐。完善土地、资金等各种资源供给保障机制,确保有限资源向大项目倾斜。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力争到2012年底使全区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达到82%,投资强度达到300万元∕亩以上。

2、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新型建材、轻纺加工二大主导产业,重点锁定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海西等经济发达地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在大力开展园区招商、企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会

展招商、全员招商的基础上,深入实施专业招商、委托代理招商;成立招商选资指挥部,下设招商与经济发展局(正科级,内设9个副科级局),外派9个招商分局长期驻外地招商。进一步明晰产业招商方向,积极引进好的项目:一是由资源优势招商,向大项目、好项目、高科技项目转变。二是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向无污染、税收高、财政贡献大的高新产业项目转变。三是由传统产业招商向产业升级转化和拉长产业链招商转变。四是由粗放式招商向专业化招商转变。五是由政策招商向环境、政策并举招商转变。六是由单一招引项目向策划包装项目转变。全年计划完成落地项目20个,投资额100亿元,实际到位35亿元。

3、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度。2012年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1个:其中计划新开8个,建成投产8个,在建5个。建成项目新增销售收入9亿元,利税0.5亿元,可提供4000人就业。投产项目8个:

①投资5.12亿元的河南方圆集团方圆公司项目 ②投资4.6亿元的义乌舞吉兰有限公司一期项目 ③投资1.8亿元的河南靖焜丝绸有限公司项目 ④投资1.35亿元的瑞星耐材有限公司项目 ⑤投资1亿元的唐保耐材有限公司项目

⑥投资1亿元的鲁山县万通通机械制造公司项目 ⑦投资1亿元的平顶山市贝纳尔有限公司项目 ⑧投资1亿元鲁山县亿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项目 在建亿元项目5个:

①投资10.3亿元的圣光平顶山市洁利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

②投资5.27亿元的河南风光发电技术公司项目 ③投资4.6亿元的义乌舞吉兰有限公司二期项目 ④投资4.5亿元的河南方圆集团亚星有限公司项目 ⑤投资2.8亿元的天盛针织项目 计划新开工业项目8个:

①投资300亿元的石材建材工业园项目 ②投资50亿元的海亮兴发工业园项目 ③投资40亿元的鲁山纺织科技园项目

④投资1.88亿元的河南润隆石墨制品公司(鲁山)生产基地项目

⑤投资1.7亿元的平顶山市天宝碳素制造公司项目 ⑥投资1.35亿元的鲁山县方圆集团瑞星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项目

⑦投资1.35亿元的运动物流园项目

⑧投资1.2亿元的平顶山市乾源实业有限公司项目

4、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组团捆绑、联动开发为重点,积极推进区内道路、供电、通信、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与老城区无缝对接、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大路、水、气、污水、河道、游园、企业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总投资8.8亿元:

①规划建设总长21.5公里、投资33713万元道路10条,南区5条:泰山路、光明路、富强路、繁荣路、鲁兴路(续建)、文兴路(续建);北区5条:梁张路拓宽、北环路东延、建工路、纬二路、创业大道北延;

②投资8980万元建设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

③投资12000万元建设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 ④铺设天然气管道21.5公里; ⑤建设日供水5万立方米的水厂1座; ⑥建设110千伏变电站2座;

⑦建设占地50亩集产品展示、技能培训、综合办公于一体的企业服务中心一座。

5、积极推动村庄搬迁和产城互动步伐。成立新型社区建设指挥部,按照“群众满意、集中安置、转换身份、稳定

生活”的原则,积极采用新型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公共租赁房建设等形式,利用财政扶持一点、村集体垫一点、群众拿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的办法,加快推进村庄搬迁和产城互动建设步伐,2012年完成区内25个村庄、37576口人的新型社区规划任务和首批7个行政村2800亩土地9983口人的新型社区建设任务,首批建设可节约用地1500亩,加快了产城融合步伐。

6、破解土地、资金制约,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提高土地利用率,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增减挂钩和村庄合并等举措,着力破解土地制约难题,积极储备新的土地。做好已储备土地的挂牌出让工作,回笼资金。成立隆源公司,城投公司及中、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利用BT、BOT等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必要的行政引导,调动外来资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变单纯由政府投入为多渠道、多元化投入,变建设集聚区为经营集聚区。全年完成融资4亿元。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新举措: 一是积极开展劳动力定向培训。坚持项目、人才同步走原则,按照企业用工意向和要求,开展定向培训。二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专业技能人员储备库,为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三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不断满足产业集聚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7、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坚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结合省“松绑放权”,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实行行政区划套合,切实解决职能交叉问题。进一步理顺集聚区与所在乡镇的关系。配齐配强产业集聚区内设机构及相关人员。扩大集聚区经济管理权限,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建立“直通车”制度,所有有建设服务任务的单位,都要定期到产业集聚区统一集中办公,凡涉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相关工作,做到特事特办,及时办结。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立企业发展奖励基金,对区内发展前景好、发展速度快、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主要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成立鲁山县产业集聚区产发展规划建设总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相关县领导为副指挥长。总指挥部下设招商选资指挥部、土地综合利用指挥部、规划建设管理指挥部和新型社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部抽调人员设立办公室,具体指导、督促、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2012年各项规划建设如期实现。

2、坚持好的机制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召集人的联席发展会议制度不动摇。坚持“凝神聚力搞

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不变;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建设合力的机制不变;坚持单位一把手负总责的机制不变;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体制不变;对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难易程度分别由集聚区管委会、联席会议、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研究解决的四级保障机制不动摇。坚持大员上前线、5+

2、白加黑、倒排工期、定期约谈等措施办法不变,从各方面确保任务目标的实现。

3、完善体制建设,提高服务效能。结合省“松绑放权”,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按照平编【2011】49号文件精神,成立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内设机构,设置六局二办二公司:规划建设局、招商与经济发展局(下设9个分局)、财政局、社会事务和企业服务局、管委会办公室、新型社区建设办公室、国土分局、公安分局、隆源公司、城投公司。落实“直通车”制度,理顺强化产业集聚区职权,在资金运作、行政审批等方面各行政职能部门划转职能,实现产业集聚区内部问题内部解决,确实提高工作效率,一切工作从建设的需要出发,形成各方共谋发展、共创辉煌的良好局面。

4、严格奖惩,确保成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进行“助推中原经济区发展—鲁山跨越大发展”大讨论,坚持用全新的理念、果敢的行动,破除“旧观念、旧模式、旧习惯”的束缚,破除“区域条块限制、体制机制限制、自

身能力限制”,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战场”,作为检验全县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能力的“试金石”。要把全年工作任务进一步量化,责任到单位和个人。加大督查力度,对在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表彰奖励,对在工作行动迟缓、措施不力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落实问责,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总之,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经过2011年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具备了良好的发展趋势、态势和气势,服务环境、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成绩虽然值得肯定,但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2012年将以贯彻落实国务院《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乘势而上、多管齐下,进一步对照先进找差距,为早日把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全省“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和宜居宜业的新高地而凝神聚力求突破。

第二篇:鲁山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调研报告

贺庆伟

根据工作需要近期对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现把调研情况简要汇总如下:

一、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基本情况

1、总体发展概况: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是省定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位于县城东北部,紧邻郑尧高速,交通便利,规划面积为8.6平方公里,辐射区域13.8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区。南区约3.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医疗器械、纺织服装等;北区约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机械制造、耐火材料等产业。并按产业特色规划了六大集聚园区,初步形成了规划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确的发展格局。

截止目前,已经完成土地储备7700亩。完成投资48.6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3.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5.17亿元。初步完成了区中道路建设35.2公里、绿化3.61公顷、天然气12.1公里、通水、通电、通信等“四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集聚区路网框架已初步形成。

2、管理机构设置情况:2010年4月正式成立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编制40人,属全额财政事业单位,其级别和内设机构还未确定。暂按正科级落实。2010年10月10日成立党委。管委会成立后公开选调了20名工作人员,-1-

调入了7名班子成员,设置有办公室、招商引资科、规划建设科、土地管理科、企业服务科、计划统计科、融资投资科、政策宣传科八个科室,基本实现了分工明确,规范有序的运转模式。

3、体制机制和运行机制现状: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按现行正科级级别运转。整个产业集聚区8.6平方公里区域地跨六个乡(镇)、办事处12个自然村。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在调动当地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职能等方面主要起协调作用。行政区划没有套合,村庄人口、土地等资源还隶属与原乡(镇)、办事处。行政区划间推诿扯皮现象还时有发生。有关县级经济管理权限还没有进一步下放,像国土、环保等“直通车”制度还没有落到实处。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综观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发展历程,也感觉到面临着诸多阻碍快速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不够超前,发展空间已彰显不足。鲁山县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8.6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较小。对引进龙头企业、国内500强企业,空间发展不足已是一个突出的瓶颈制约。已签约投资300亿元的建材工业城、投资100亿元的海亮兴发工业城和投资100亿元的纺织工业城项目所需25.3平方公里的土地需求,更显空间之不足。破解大发展、大突破寻求政策支持已是当务之急。

2、主导产业不明显,集群发展局面没有形成。目前,鲁山县产业集聚区虽规划有非金属制品和轻工纺织二个主导产业,但已入驻企业主导产业不集中、规模小、产业化程度较低、集聚效应不明显等问题。虽然在“十二五”期间,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初步确定以建材工业城、海亮兴发工业城、纺织工业城为三个主导产业集聚城,但由于发展空间、项目入驻速度还跟不上预期,“产业+基地+集群”局面的形成,还需上级很多政策支持。

3、体制机制还不太完善。集聚区管委会在调动当地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职能等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工作推进协调难度大。管委会的级别、职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行政区划间推诿扯皮现象还时有发生。区域套合已十分必要。有关县级经济管理权限还没有进一步下放,像国土、环保等“直通车”制度还没有落到实处。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还没有统一的政策支持,对区中村改造、公租房建设等有关政策更应该进一步明确。

4、土地利用报批手续繁杂。两年来已经收储7700亩土地,报批手续完备、可以挂牌出让的仅1000多亩,直接影响项目入驻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壮大。

5、投融资渠道不畅通。在平台建设上创新不够,虽然也注册了融资公司,融资要素资源较少,不能符合银行大规

模放贷要求。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社会资金流很少注入产业集聚区,商业银行迫于风险压力普遍收紧对融资公司的融资业务,基础设施建设仍依赖于县财政,小范围的BT、B0T等融资模式,无法满足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

6、产城联动力度不够,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目前,产业集聚区仍侧重于单纯引进项目前来投资设厂,对于生活性或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服务平台的引入不够,产城相互渗透不足,像学校、商场、医院、企业服务中心实施等配套建设跟不上,单纯强调企业入驻速度而忽视了配套设施建设进度,形成“单一生产型园区经济”发展局面。

三、推动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眼国内先进地区,要高标准、高起点进行规划布局,通过“十二五、十三五”建设,形成省内外知名的产业集聚区。具体建议如下:

1、要高瞻远瞩,超前规划,争创一流。围绕培育“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发展目标,大胆调整产业集聚区不合理规划,摆脱制约因素。要有敢为人先,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时刻抱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围绕“三规合一”“三化协调”有机统一的原则,积极实施跨越式发展,寻求破解发展的新途径,积极完成50平方公里的规划任务。高标准打造三座产业新

城,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快速发展的局面。这离不开规划调整、土地储备、城镇人口转换等一系列新政策的支持。

2、培育产业龙头,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积极破解土地、资金、机制方面瓶颈,完善发展资源,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新模式,加快产业集聚区相关服务功能等配套设施建设,为打造宜居宜商宜业的产业新城区,提前做好产业规划建设。

3、加大项目入驻步伐,培育新的增长点。建议将投资

亿元以上新上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实行联审联批,优先配置土地和环境容量。及时落实政策资源等事项,实行市直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项目建设步伐,从思想上行动上形成“一切以项目为中心、一心为企业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加强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办公设施,学校、医院、银行、商店等标志性基础实施建设,做到相关配套设施提前建成投入使用。

4、完善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级。结合省“松绑放权”,积极形成“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管委会级别及内设机构、职责。扩大集聚区经济管理权限,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实行行政区划套合,进一步理顺集聚区与所在乡镇的管理权限。探索实施“以区管村”模式,切实解决职能交叉问题。建立与省、市管理部门“直通车”制度。实现从备案、环评、立项、规划评审等“一站式”办结,实现区内事项、区内办理,减少中间办理环节。

5、落实土地管理权限,加快土地综合利用。要按照放权高效原则,积极落实“直通车”制度,简化土地审批、报批手续。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完善失地农民基本保障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中村改造、撤村并点力度、加快土地置换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进一步挖掘潜力,形成土地审批、利用监管一站式办结,从而加快土地储备力度。

6、建立投融资长效机制,突破资金瓶颈制约。充分发挥省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专项资金作用。建立区内财政专门机构,减少中间环节。对区内项目、企业经营资金实行区内一个账户,全程监管,积极协调资金,对企业、项目适时调配和运用。随着区内项目的相继竣工,BT、BOT支付资金临近,财政支付将大量增加,资金企业支付风险逐步凸现,要加大财政支付债务的管理力度,要区分情况,防止一些纯商业性的融资项目所形成的债务,转嫁给政府。合理配置投资资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探索市场化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创造条件建立中、小额贷款公司,提高产业集聚区投融资能力和规模。

7、创新举措,积极推进产城互动发展。出台新举措,探索新途径,加快进行老城区与产业集聚区捆绑联动开发,有效吸引社会资金,高标准建设产业新城,通过完善区内居住、学校、医院、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积极推进城市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功能向集聚区延伸,实现城区基础设施无缝对接。按照“群众满意、集中安置、转换身份、稳定生活”的原则,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区中村改造步伐。积极推进公租房建设,加快推进人口向城镇化转移。

以上是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和发现的一些问题,对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由于时间和认识有限难免有片面之处,所提建议也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还望包涵。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第三篇: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

鹤淇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

鹤淇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筹备组的精心指导下,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筛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了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2009年6月,鹤淇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24个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

一、基本情况

鹤淇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目前开发面积达11平方公里(包括建成区铁西工业区),累计投资132.7亿元,入驻企业104家,形成了食品加工、轻纺、先进制造和光伏四大支柱产业。其中,食品加工产业以肉食熟食加工为主,轻纺产业以纺织服装为主,先进制造产业以汽车改装及零部件配套生产为主,光伏产业以太阳能综合利用为主。2009年完成投资总额29.9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5亿元,利税9.3亿元。

二、规划建设进展情况

(一)坚持高起点定位,科学编制规划。按照突出产业发展主题,推进鹤淇一体化、产城一体化、产城与生态融合的指导思想,对集聚区产业、生态、居住区、公共设施、仓储物流布局进行了全面规划。目前,集聚区总体规划通过了省产业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的复审,成为全省15个第一批进入审批程序的产业集聚 1

区之一;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技术审查;第二轮土地规划修编得到了省政府的批复。同时,编制完成了光伏、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五个园区的详细规划。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11.75亿元,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其中,鹤淇大道一期工程、淇园路北延一期工程和光伏园区东西干道主车道已竣工通车,先进制造园区东西干道已完成主路面铺设;1万伏供电线路已竣工,22万伏数字变电站正在建设;已争取到天然气用气额度,铺设管道规划正在设计;铁西工业区供水工程一期已投入运行;规划占地300亩的中小企业创业园60栋钢结构标准化厂房项目已开工建设。

(三)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提供产业支撑。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制定出台了《鹤淇产业集聚区项目入驻管理办法》,成立了纺织服装、光伏、物流、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五个产业推进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产业招商。2009年以来,新引进和续建项目31个,总投资26.5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20亿元。其中,瑞洲纸业5万吨高档卫生纸、普乐泰鸡骨综合利用等1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大用公司3.5万吨速冻调理熟食品加工、永昌集团5万吨麦芽糖5万吨麦芽糊精等6个项目正在调试设备;天海集团5万台汽车项

2目一期工程、鹤壁内陆港项目一期工程、方周公司石英坩埚、欣瑞公司肉鸽产业化等11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四)搭建融资平台,集聚发展资金。一是成立了鹤淇投融资公司,通过招拍挂程序,先后开发经营储备2宗地块,注册资本近亿元。二是借助县财政独资和控股的永昌、强信两个担保公司,谋划包装了实验学校、廉租房等一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三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运用BT模式,引进京行公司投资1亿元进行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土地置换模式,吸引广东珠海成悦房地产公司投资2800万元建设卫国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

(五)科学管理,建章立制。成立了县长任组长的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下设一室四科三公司,从县直单位抽调精干人员全面实现集中办公,高效运转,并制定了《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机关议事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管委会每周召开一次全体会,研究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安排部署下步推进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资金短缺问题。目前,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资金缺口巨大,而鹤淇投融资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融资能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县财政实力有限,在对外融资时,往往因无法取得财政担保,造成融资合作中断。建议:省、市政府加大对鹤淇产

3业集聚区的资金扶持力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协调省、市财政部门全力为集聚区融资提供担保支持。

(二)供气供热供水问题。县天然气公司、热电厂和水厂由于自身发展规模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建议:市政府将鹤淇产业集聚区供气、供热、供水问题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三)同类项目集中摆放问题。鹤淇产业集聚区是鹤壁市目前最大的产业集聚区,规划了光伏、食品、汽车、纺织服装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五个产业园区,并进行了配套路网建设,为项目入驻做好了准备。建议: 省、市政府对符合产业定位的项目,集中向鹤淇产业集聚区摆放,促进同类项目聚集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四、2010年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发展目标。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把鹤淇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功能明晰、设施完善、生态和谐、独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力争通过努力,2010年使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总数达到120家,总投资达到32亿元,就业人数达到2.5万人,区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

(二)工作重点。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三个重点,尽快把鹤淇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具有强烈产业支撑、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区。在基础

4设施建设上,多策并举,采用财政投资、企业融资、BT、BOT等模式筹措建设资金,力争投资额达到9亿元以上,加快推进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培育上,重点围绕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综合物流等四大产业,瞄准国内500强和行业100强,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尽快形成产业关联、优势互补的耦合效应和集聚效应,促进四大产业成长壮大,真正发挥支撑作用。加快1万台改装车、欣瑞肉鸽产业化、石英坩埚、中小企业创业园、瑞丰物流、无水港等项目建设进度,促其尽快建成投用,发挥效益。对在谈的项目实行专人负责,跟踪问效,促其尽快落地,力争明年引进汽车零部件企业10家以上,引进香港德诚、广东以纯等纺织服装龙头企业2-3家,开工食品加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开工建设物流项目10个。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加快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力争春节后启动高村镇思德村、古城村两个试点;抓好市场、商住、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全面提高鹤淇产业集聚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二〇一〇年一月五日

第四篇: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的

调研报告

产业集聚区是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双载体,是加快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是我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重要推手。为进一步规范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必须通过集聚优势要素,打破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依托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依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经济循环”的发展思路,大力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近几年来,*区非常重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全区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同时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改善税源结构的有效载体和解决土地资源平静问题的着手点,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本文结合温岭市产业集聚区的先进经验和*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就如何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步伐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对*产业集聚区的快速、稳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的先进经验

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位于温岭市东部滨海区域,规划范围主要为沿海高速公路以东及临金清港的部分区域,主要涉及东海塘围涂区、松门镇、石塘镇,以及滨海镇、箬横镇等。规划范围约310.87平方公里,建设重点区面积约为152.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56.51平方公里(8.48万亩)、道路用地22.6平方公里(3.4万亩)、居住用地17平方公里(2.55万亩),南部农业及围垦片、滨海旅游与近海保护片。规划总体布局结构为“一群、一心、六片”。一群,即贯彻“东西互动”、陆海联动”的整体开发与保护思路,协调相关规划,整合东部产业集聚区内的城镇组团、工业区块、特色农业及旅游业,形成一体化的东部产业群;一心,即依托松门镇与温岭大港港区开发建设区域及松门港水域,形成东部产业集聚区复合中心;六片,分别是北部综合发展片、中部综合发展片、南部综合发展片3个重点建设片和中部农业片、南部农业及围垦片、滨海旅游与近海保护片3个农业及生态控制片。

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在建设发展中曾经存在很多的问题:

①管理体制不顺。东部产业集聚区由上马工业区块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承担建设,但各区块都有各自的建设指挥部,东海塘围垦区有东海塘建设指挥部、东南工业区块由松门镇人民政府负责,各区块按照各自的规划进行组织

块、东南工业区块在建设过程中都遇到了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而东部产业集聚区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拆迁征地、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⑤政策优势不明显。东部产业集聚区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但目前为止并无专门支持区块发展的统一性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特别是在征地拆迁、招商引资等具体工作方面缺乏统一性的政策,导致具体工作无法开展。

经过以下一系列的措施,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原本存在的发展障碍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①加强领导,理顺管理体制。由一位副市长或市委常委兼任东部产业集聚区指挥部总指挥,专职负责东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指挥部设若干名副指挥,兼任松门镇、石塘镇、箬横镇、滨海镇党委书记或镇长,指挥部统一负责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对各相关乡镇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专门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度,由指挥部对各乡镇的工作定期进行考核、评比和表彰,以推进工作进展。

②统筹规划,做好规划协调工作。抓紧编制了东部产业集聚区的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滨海区块和南部综合发展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实施。同时,注意做好与台州滨海产业区及温岭市域总体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各工业区块自有规划的衔接工作,使东部产业

行政区划,强化区域经济联系,加强合作,联动开发。二是工业用地扶持指标上尽量向东部产业集聚区倾斜,市里在统筹安排农保地转换指标时,优先解决东部产业集聚区,以满足大规模开发的需要。三是加强区块软环境建设,在企业服务上下功夫,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提倡部门放权,各职能部门在东部产业集聚区建设指挥部派驻一名副职以上领导干部,专门负责东部产业集聚区内项目的报批工作,确保每个项目在区内即可完成相关报批工作,以便更快的启动建设,为区块在招商引资上创造良好环境。

二、*产业集聚区现状

安阳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首批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位于安阳市中心城区南部,西临107国道与京广铁路,东至京港澳高速,南至胡鹤公路,安林高速与城市南外环从中穿过,将该区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以南区域隶属于安阳市*区,规划面积13.68平方公里,规划主导产业为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含新能源)和现代化服务业四大产业。规划中的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分区将具备完善的城市功能,形成“一心、一轴、一带、三园、两区、两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心:规划提出的融合中心,包括产业研发创新区和商务办公区,是整个集聚区规划的重点,该区域将引领集聚区今后的发展。一轴:安阳市生态城市轴线,贯穿安阳市中心城区的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并延续至集聚区的融合中心。这条轴线使中心城区的发展格局得到延续,并使集聚区与中心区互为呼应、协调发展。一带:白沙河景观绿化带。三园:西北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东南部电子信

道正在进行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将于明年春季开工建设。在现有110千伏、35千伏以及在建的220千伏变电站基础上,今年又投资700万元新建10千伏开闭所,目前已完成前期选址、勘测设计工作,正在协调进地,将很快开工建设,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行。集聚区新建办公楼及展厅共投资1300万元,其中展厅已基本装修完工,将于月底前投入使用。办公楼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将于年底前投入使用。

标准化厂房建设方面:1-10月份,投资5000万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万平米,同比增长300%。同时,我区与北京天创公司签约,合作开发标准化厂房产业园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目前已完成了选址,其他各项工作正在积极筹备中。

招商引资方面:1-10月份,共完成签约项目15个(鹤展羽锻压、吉姆克能源机械、现书高科特种铸件、路德药业、北方起重机生产基地、乾康药业、电主轴、活塞式空压机、五金标准件、LED灯、台湾产业园、新动力汽车、商务中心名企总部基地、标准化厂房产业园、高速机车铸铝变速箱),项目计划总投资达到28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9个。

项目建设方面:1-10月份,投产项目1个(剑龙针织厂),新开工建设项目9个(鹤展羽锻压、吉姆克能源机械、现书高科特种铸件、路德药业、北方起重机生产基地、乾康药业、电主轴、空压机、五金标准件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9.87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3个。目前已完成投资1.2亿元。集聚区累计在建项目达到12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5个。

三、*产业集聚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指标少。今年上报的1100亩土地指标还未批复,现有指标已用完。

部分企业和项目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中小企业贷款成功率普遍较低,贷款抵押条件也较多,集聚区担保公司在短期内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建议市相关部门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切实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产业集聚区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体制没有完全到位、投产项目少,管理人员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构想和建议

下一步,*产业集聚区将按照“四集一转”要求,在强化针对性招商引资,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有效破解资金、土地等要素瓶颈制约,加快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开拓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产业集聚区更好更快发展。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建议区委领导专人负责,实行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每周召开四大班子联席会,由县级干部汇报分包项目及项目进展情况,盯紧项目,召集由区财政、发改、住建、环保、商务、土地、交通、工信、集聚区等部门负责人,在集聚区管委会会议室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产业集聚区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

1011-

第五篇: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对县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第1号提案的答复

新蔡县产业集聚区纪委副书记李勇

许宏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工业集聚区优势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产业集聚区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招商引资的主平台,是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其地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心与关注,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愈来愈显得格外重要。您所提到的关于产业集聚区存在的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既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实践层面的因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要辩证地看待:一是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产业集聚区建设也是如此。去年,6月份刚刚组建产业集聚区,现在正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存在一定问题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二是我县产业集聚区存在的(诸如:主导产业不明显、缺乏产业链;有部分项目处于停产半停产或闲置状态)等突出问题,这是共性问题,在我省别的县市也不同程度存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发展中消化,在发展中解决,在发展中建设。

您所提出的三个突出问题,必将在近期圆满解决。从外部环境看,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重视革命老区建设,我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加快黄淮四市发展等各项政策,为我县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大好机遇;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们开展招商引资,有利于实现产业链的接合延续。从我县的自身方面看,省直管县即将启动,有利于产业集聚区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有利于实现项目无缝对接。

关于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规划问题,这个问题现在正在着手解决。在多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产业集聚区已完成了《新蔡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于2010年11月上报河南省发改委,省发改委已于2010年12月对《新蔡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作出同意实施规划的批示。目前,产业集聚区正在按照《规划》落实项目建设,要彻底扭转“企业项目各自为战”的局面需要一个过程。

关于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问题。县委政府已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专题写入《新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尤其是把“培育壮大支持产业”和“发展产业集聚效应”作为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方面,县委、县政府已着手突出抓好天龙禽业、锦黛尔服饰、亨通粮油、麦佳制粉、伟鑫药业等重点企业,发展壮大盘活了禹欣药业、酒厂、武新

肉类等老企业,大力扶持堂福电子、石森棉业、爱迪亚生物制药等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新上企业,现已初步形成了食品药品、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县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必将越来越强,越来越大。

关于集聚区土地资源未能发挥应有效益问题。产业集聚区已经着手研究,着手解决,结合实际,实行土地保证金制度,针对投资强度达不到每亩120万元的老企业,要求其追加投资限期整改;对新上企业实行入驻园区之前必须交出土地保证金,从源头上避免土地闲置、资源浪费的问题再次出现。

关于落实“企业封闭式管理”问题,县委县政府把这一问题坚持常抓不懈,去年开展了“三服务”集中活动,着力解决企业突出问题,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今年新春伊期,县委、政府又开展了“集中整治影响和损害全县经济发展环境突出问题”的集中活动,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重提升企业发展软环境,加速新蔡发展。

新蔡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二〇一一年五月八日

下载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总结2012年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总结2012年发展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尊敬的******处长,各位核查组领导: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欢迎你们来到******区,对******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2012年企业税收完成情况进行......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精选多篇]

    鹤淇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一、鹤淇产业集聚区概况 鹤淇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筹备组的精心指导下,按照省政......

    xx市产业集聚区2012年发展报告

    ***产业集聚区2011年发展报告 2011年,***产业集聚区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发展理念,强基础,优环境,抓项目,重招商,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均取得长足进展,现将今年......

    产业集聚区 演讲稿

    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市的新名片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市的新名片》。 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中原明珠漯河市,我叫,是你们的导游。今天......

    产业集聚区建议

    一是认识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放思想,超常规发展,还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发展;是支持鼓励的发展,还是求全责备的发展;全县上下必须统一“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必须统一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区10月大事总结

    十月大事 ●柘城县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河南省产城联动发展示范集聚区” 近日,柘城县产业集聚区,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河南省产城联动发展示范集聚区”。 ●柘城县高新技术......

    产业集聚区上半年总结(五篇材料)

    产业集聚区建设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中共汤阴县委 汤阴县人民政府 (2010年7月) 2010年元月以来,汤阴县委、县政府借助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东风,举全县之力,坚......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五篇范例)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门峡工业园支行新址位于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创业中心办公大楼一楼,机构层级为二级支行。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工业园)位于河南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