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教学的尝试与体现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教学的尝试与体现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教师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们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适当采用课前预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文本内容也有深有浅,而在这些课本中,有些课文也往往隐含有悬疑、探索的因素。我们现在的学生见识较广,我们小学课本本来就没有多少值得深究的作品,如果再布置大量的预习作业在课前、在课外,那课堂上,学生就没有多少可学的、可问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没有多少可讲的。那课堂上又干些什么呢?所以我认为,一些教材内容量小,无须用预习的内容就可以不用预习,否则,滥用预习只能使教学工作空心化,课堂教学无效化。
然而有的文章如果不提前预习,则会使课堂教学停滞不前,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失去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来,学生的“课前预习” 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教材容量大、教学时间短或者课外搜集信息有利于教学时方可预习。例如学习古诗之前,让孩子课前查找作者的有关材料,学习一些名人故事时,让孩子搜集有关人物的事迹及影响,这都会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为提高课堂有效性打好基础。
所以在每学习一篇文章之前我都要认真审视教材,看看是否要让孩子进行提前预习。
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静互补。常听有经验的老教师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 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1、调动多种感官、全面参与,让学生学会学习。
人总是通过多种感官,获取各种信息,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存在。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所以说,科学的设计问题,通过多样的活动,引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并用,就会产生强大的求知内驱力。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聆听“小燕子”这首歌,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最后不妨用画笔再现燕子之美。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又如《黄河象》一文中,“假想黄河象成为化石的过程”一段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教学时,我就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感悟文本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阿里山的云雾》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挂上祖国宝岛台湾的地图,贴上云海、日出、樱花和神木,并在教室的录像上播放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给学生营造了正置身于阿里山上欣赏美丽奇观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台湾名曲《阿里山的姑娘》,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你们见过美丽的阿里山吗?你有过与几位小朋友结伴在原始森林中穿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充满刺激、野趣。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散文《阿里山的云雾》,一起去感受旅游的乐趣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接着,我借助多媒体演示“远远的玉山在微弱的晨曦中逐渐升起的胜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阿里山云海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山中美丽的情境。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3、提高提问质量,强化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
走进现在的课堂,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琐碎的、细小的问题少了;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小了;不着边际、让学生不知所措的问题几乎绝迹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 ”、“ 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 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或许我们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 “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做“万能钥匙”,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兴趣索然,所见所思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地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如何设问,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不反三隅尔,不复者也。与学生不断反诘和归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解答问题的正确结论的模范教师。作为现代教师,我们似乎应该自问: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 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设问需要进一步改进?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这样,学生主动参与面就广了。
三、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感情的宣泄。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地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如果我们能提前布置预习、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就能得到真正意义的提高。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让他们以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思想,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让新理念走进课堂,如何让新理念渗透于教学,从而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伴随新课程实施,我们一直在努力,努力寻找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一直在思索,思索怎样的“教”最有价值;我们一直在期待,期待能引领学生走进真、善、美的知识世界。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引下,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从找准现实挑战的学习素材、注重自主建构的有效过程、追寻真实本色的生态数学等层面重构有效教学,从而让数学课堂体现有效性,以实现数学课堂之理想境界。
一、找准现实挑战的学习素材---搭建有效的“脚手架”
“素材引起学习,素材引起活动”。学习素材是发展学生个性思维的依托,它不但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暗示着学习方法。因此,教师更应该要努力找准每节课的现实挑战的素材,从而给学生搭建有效课堂脚手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来,切身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享掌握知识的无穷乐趣。以《面积的意义》为例:
师:(出示中国地图)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江西旅游,谁能帮我在地图上找到江西省?我们属哪个省?在地图上找一找。提问:江西省和江苏省比,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我们所比的大小指的是这两个省的什么?你还在哪儿听说过面积?到底什么是面积呢?观察体验,感悟面积。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物体,老师拿的物体是粉笔盒,注意看老师是怎样摸粉笔盒表面的。(教师示范用手掌摸粉笔盒的表面)师:拿起你们的课本,像老师那样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学生动手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师:用这样的方法再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和课桌的桌面。学生活动。师: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你能像刚才那样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吗?小组同学摸一摸,看一看。学生活动。师:刚才,同学们摸了数学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课桌的桌面……感觉怎样?生:平平的,一片一片的……师:同学们摸的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师:(出示一块黑板和一面墙的实物图)这里有一块黑板和一面墙,让小白兔刷黑板的表面,小灰兔刷墙的表面。如果两人刷得一样快,你认为谁会先完成任务?为什么?生1:当然是小白兔先完成任务,因为黑板的表面比墙的表面小得多。生2:小灰兔要想先完成任务是很难的,因为墙的表面太大了。师:是的,黑板的表面比墙的表面小得多。我们说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黑板的面积比墙的面积小得多。你能上来指一指黑板的面积表示的是什么吗?墙的面积呢?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黑板的表面和墙的表面。师: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生1: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生2:我家床面的面积比地面的面积小。……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新课程明确提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结合这个理念,我把这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提供生活实际给学生作为学习素材。面对这样的学习素材,我们的学生心情是开心的,是兴奋的,是挑战的,更是激动地。因为我能有效地搭建脚手架,这个学习素材,它是学生可以看见的,它有着让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它有着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神经,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使课堂更加有血有肉,富有生气。
二、注重自主建构的有效过程---关注有效的“做数学”
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素材、时间上的保证;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奥苏伯尔也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前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还要在课中不断地注重自主建构的有效学习,巧妙地进行探底,从而真正地实现做数学的有效课堂。
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片段为例。
师:提供学具:呈现两个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
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平行四边形(底10厘米、高6厘米)
生1汇报:长方形面积=10×8=40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面积=10×6=60平方厘米
师:如果添上一条线段使她们成为两个三角形,求阴影的三角形的面积。
生2:10×8÷2=40平方厘米,因为正好是长方形的一半。师:刚才我们求出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中的三角形的面积,如果光是一个三角形(底是8米,高是6米)会求它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想的?能否证明给大家看?学生认真地独立思考,有的在拿出学习袋在拼,有的在作业纸上积极地画,还有的在静静地思考着……(大概5分钟左右后,交流汇报。)生3:我是用拼的方法,得出8×6÷2=24平方米,我们可以假设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原三角形图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等于24平方米。
生4:我是用切的方法,沿着底的中间点平切下来,再把两个小半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它的面积等于(8÷2)×6=24平方米。
生5:我也是用切的方法,我是沿着高的中间平切下来,再把两个小半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它的面积等于8×(6÷2)=24平方米。……
确实,相信学生一回,学生一定会还你一个奇迹。回想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一个给学生探索做数学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都经历了一个真实的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在反馈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探究出了最基本的三角形计算公式,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有创新的想法a÷2×h和a×(h÷2)。这些真切的感受和创新的思维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可利用资源。正是由于我给学生提供的有效的活动思考空间,才能创造出无尽的奇迹和放飞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在知识海洋里不断地自主建构,不断地更替,不断地更新,从而真正达到了有效的自主建构,去捕捉课堂真实的美丽。
三、追寻真实本色的生态数学----体现有效的生态化
生态课堂应该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因而,课堂上不仅要强调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情感意志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既要重视预设性目标,更要关注课堂生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教师的任务不只是完成预设的方案,而应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创造美好的生命经历。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片段为例引入:
呈现带数据的一个长18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求他的面积,再呈现一个无数据的平行四边形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请大家先测量有关数据,再计算它们的面积,开始活动。(学生动手测量,计算后进行反馈。学生共有3种方法)师:计算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同学们有三种不同的猜想,可以肯定,其中必定有错误的。那么到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呢?请大家独立思考有什么好办法证明自己或推倒别人那种错的?小组交流:请你们把自己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想法最有说服力?汇报交流
新课程教学的今天,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敢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必须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改造和充实所教的教学内容,从而用生态的数学眼光去关注数学设计,真真实实地还给学生真实的课堂,从而让学生经历生命的历程风景。上述实例说明: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在如朋友般的合作与交流中,在经历了一次次思想的交锋、一次次原汁原味的争论后,留下的是一次次情感的满足,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感受着学习的快乐,品尝着成功的喜悦,真正实现了情境、教师、学生、知识的多元、多向、多层次,建立了一种教师参与下的,学生间的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效的学习生态的课堂。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实有效的课堂也许不是完美的课堂,但只要是真正地为学生着想,真正地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那即使并不完美,像断臂的维纳斯,像倾斜的比萨塔,同样具有一种独特而真实的审美意义。让数学课堂体现真实有效,让数学课堂追寻生态,让灵性与宁静并美,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是课堂的一种理想境界。
第三篇: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
◆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没有公共的标准,但最关键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是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同时也会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所以,要把握好操练的“度”。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更要有所影响。而旧式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都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教师彻底失去作用。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就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简单地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和做法.一、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我校成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数学备课小组,集体备课时,一人主讲,其他教师各抒已见,大家献计献策,达成共识,完善教学设计,然后上课,其他教师听。课后大家想一想,议一议,相互交流,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改动,认真做好教学反思记录,改动后再进入课堂教学,从而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一轮的教学需要。但不能千篇一律,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上出自己的特色、个性。有效的备课应是备有用的,应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个体进行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比如备《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时,力争这样备课:
1、确定目标:这节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2、确定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
3、关注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都有所收获,并知道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
4、课后反思:“精炼提升",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实施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是由若干个问题贯穿起来的,学生掌握如何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表述型的问题,少让学生直接用“是”或“不是”来答题。
1、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教师提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预设的还是即兴生成的,都要有针对性,都应有联系性和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如:求直线y=3x+4与两条坐标轴围成的面积。问学生一条直线与两条坐标轴围城的图形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直角三角形,再问若要求其面积,应该先求什么?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通过点的坐标来得到直角边的长度。
2、提高问题的思维容量
教师的提问应该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回答问题后,只要无原则性错误,老师就不能否定,应该抓住思维的闪光点。学生回答出面积后,那么斜边ab上的高怎么求?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问题:求直线y=2x+
3、y=-2x-1及y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就把问题由一条直线转化为两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3、提高提问的技能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契机的把握、提问的语气、提问的质量等有很大的关系。一句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如结合前面的探究要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关键是什么?学生回答找图形的各顶点坐标转化为三角形求解。
三、实施有效倾听的有效教学
有效地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充满真诚、耐心的倾听,即使你没有给予对方帮助,也会因为爱心的存在,使他的心灵获得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问题,教师如慈祥的长者始终微笑着面对,带着赏识的目光看着他们,耐心听他们把问题说完。学生会感觉到来自教师的理解、宽容、尊重、关爱,真正从心底涌起被人欣赏(特别是被教师欣赏)的幸福。这样做的意义远远超过仅仅给了学生一次表达的机会,从更深层次上看,它给学生带来的是人格的关爱,点燃的是思维的火花,铸就的是价值的追求。学生也会从教师身上读懂倾听的态度、倾听的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四、课堂教学结构,实行分层次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切实抓好五个环节:
1、明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启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变试训练,注重一题多解,以提高训练效率;
4、及时评价,实现多途径、多方位、多形式的反馈矫正;
5、总结归纳,深化目标,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知识、方法,并联系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教学中可采取“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加教学层次,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促进有效教学
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教师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让我们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下,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努力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外,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我觉得有效的数学课堂还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应当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和固有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下面我就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简单地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和做法.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2、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3、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4、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先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便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再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我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而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其原因有二:一是意志上存在障碍。特别是一些调皮好玩的学生,他们还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存在着“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现象,学习在他们看来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正是因为学习没有成为其内在的需要,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学习缺乏主动性,毅力和耐力都较差。为此我对这些学生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大是小,只要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就行。有了目标,再树立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决心,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学中,我还不失时机地以我国古代、现代数学方面的成就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高科技成就事例,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对数学没有兴趣和爱好。为此,我在教学中常注意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注重揭示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生带进一个“问题”的世界里,使他们总是在“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中,主动地去掌握知识.在取得独自发现结论的喜悦的鼓舞下,他们往往能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地想知道该做什么,怎么样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让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性质”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上,就开始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所谓:“为学贵知疑,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敢于创新。在一个问题解决完后,我还会经常问全班同学“你们谁还有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观点特别是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或思维的闪光点,我都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渔。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但注重教会学生知识,还非常注重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①教育他们课前一定要预习,在听课的过程中必须专心,预习中做标记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②在课堂上,老师通常都会强调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因此要边听课边做笔记,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以后复习和巩固。③认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之处,多想多问。④一定要有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在作业或试卷中做错的题详细的写下来,分析做错的原因,争取做到下次遇到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总之,几年的教育工作让我深深感到,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减轻学生负担,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当然,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这还有待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第四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写在教学研讨课前的话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检查了教学进度,算了下时间,不由得感叹:时间很紧,上完新课后用来进行期考复习的时间只有一周的六个课时,比期初制定的教学进度计划少了两周的复习时间,期考复习工作做得不扎实,期考质量就不会好。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初二数学备课组的三个老师进行了多次集体备课,分析教与学的情况,试图探索一条既能使老师按正常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
务,又能使学生有效学习的路子。
过去,我在071班上数学课时,参考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一节课都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在课堂上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教的数学内容,课堂上有知识讲解分析,巩固的练习,课后布置作业,认真批改,进行一些个别辅导。这是我们教学常态模式,看起来很正常,学生的课堂纪律良好,课后的作业也能完成。但仔细观察了解,会发现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是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而一部分参与者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不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数学所采用的方法是背诵加练习,很多认真而勤奋的学生是“勤劳而不致富”,不认真的学生就是在听天书了。教师上课处于两难境地,顾了课标的目标和进度,就顾不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常常为了迁就学生的状况而放慢进度,所以就达不到计划要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好,在本学期的段考中虽然试卷中有23分的难题,但最高分只有74分,70分以上的只有3人,及格的只有10人,优秀率为0,及格率为18.87% ,低分率达45.28% 这就说明了教学效率低下,要改革常
态的教学方式才有出路。
二、改进的策略:
教师在上课时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教师不能恰当组织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一旦参与课堂交流的学生发言或者到黑板练习作业出现“意外”,教师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只是少部分自然适应教学的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广大的没有机会参与课堂公开交流与沟通的学生的学习困难也就只能被排挤到课堂之外。所以要组织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经营课堂学习时间。
为此,我们备课组经过探讨,决定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学生预习要学会阅读教材,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把学习搞好不能是“把希望寄托在上课能听懂上,”而是“课前能把基础知识基本掌握;”指导学生学会看课本中和概念和例题,试着完成课本中的练习中的习题,这样到上课时学习就有目标和方向了,减少了盲目性。当然,为了给学
生在课余时间有主动性,老师不再布置统一的课后作业了,但老师要及时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分成适当的学习小组,以有利于合作交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课堂上以前后三桌六人为一组,这六人的数学水平是不同的几个层次,可以互相帮助,会的帮助遇到困难的,这是同组异质的学习小组,通过这样的九个小组改变了过去一个老师面对50多个学生的局面,班上有了十多个小老师在教
学,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课后的小组是同一个层次十多人组成的小组,以利于培优补差。
3.改进课堂教学的环节,使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首先,将上课开始阶段的情景问题导入新课为主,改进为对前一节课的复习巩固与问题纠正和导入新课相结合,尽量对前一节课学生学习后存在的知识漏洞和问题做出修正。其次,在讲解基本概念和例题的环节,由老师详细讲解引导为主,改进为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与老师对全班性的引导讲解相结合。最后,在每节新课的后十分钟,进行一次分层检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检测题,批改后给予相同的评价,这个环节是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紧张学习的关键所在,要科学地编好测试题,当天批改,及时反馈,使所学内容在当堂达标,或课
后达标。
以上是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控制中进行教学内容调控和教学方式方法调控的肤浅认识,通过从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开始的教学情况观察,具有一定的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提高,各个层
次的学生在作业和练习上的质量都有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请老师们指出。
第五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反思目前的语文教学主要有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游离。不是说没有目标,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不分重点和难点,这样反而使学生难与正确把握目标。
2.教学手段单一。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仍以“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为主,未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占绝大部分时间,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4.师生交流与沟通还不够。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的影响,与学生之间的课余交流较少,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还不够了解,对于学生的兴趣、情绪变化等了解不够。相应学生对于教师同样也不够了解。这样使得语文课堂效率低下,众所周知。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做到更加有效,应该引起语文老师们的反思。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应该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
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关键在课堂教学的基点是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达到一个应该达到的水平层次。所以学生的学是主要的,教师的教也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应该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如何“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教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教,怎么教,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理解需要来确定。而现实中,不少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会怎样”或“是怎样”解读的,而是自己应该怎么去“教”,这必然会导致教与学的脱离,却没有成效。
比如,有教师教《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为“开庭审判焦母”,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1、开庭。
2、法庭陈述,原告陈述理由,被告陈述申辩理由。
3、法庭分调查和辩论几个阶段,一一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
4、继续法庭辩论(有证人推翻证词的,有向司法人员行贿的,有指出对方作伪证的等等,逼真地进入了一个法庭现场)。
5、陈述。
6、休庭,合议庭合议,讨论裁决。
7、宣布判决结果。
面对这样一堂课,我们不禁思索,这还是一堂语文课吗?是学生对语文课的期待吗?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的吗?脱离了语文本味,忽视了学生需要的语文课堂究竟还要走多久?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有效的语文课堂是互动的,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开展下一个内容教学的信息,或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我们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我们要关注它的有效性。笔者主张:首先,让学生乐于活动,获得积极体验,这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然后通过教师悉心指导,让学生善于活动,这是提高有效性的保证。最后,通过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这是提高有效性的落脚点。
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针对这一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我想,这一变
化是可喜的,但是,如果我们将活动停留在表面上,不去关注它的有效性,最终是浪费时间,就不能达到“以活动促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就违背了“教育必须有效益观念”这一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并最终会影响到一代学生的质量。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老师因此就将课堂活动落脚在了学生合作探究上。
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学习方式,切磋琢磨,相互启发,可全班讨论,可小组讨论,可学生之间讨论,也可师生之间讨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几种耗时低效的讨论现象: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对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讨论,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三是讨论没有扣紧目的要求,成了“放羊”,听之任之,老师不作为,名为讨论,实为闲扯;四是由于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具体要求,使得一些学生等、靠,自己不动脑,参与度不高。
“讨论追求的境界,应是学生求知欲高涨,心灵得到解放,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同学对话、师生对话中观点碰撞,对文本的理解、领悟往纵深发展。语言表达做到有序,有物,有理,有情,启发心智,令人信服。”(于漪语)如果合作探究讨论沦为形式,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活动效果,那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习得”多少,才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最终参数。一堂课内,合作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时间段内安排合作讨论,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汇报都分别是谁,这些事情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安排到位,合作活动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三、课堂作业设置的有效性:
如何改进课堂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为了使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能为教师反馈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对于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而言,就是让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要使课堂作业有效,就必须得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1、准确把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在一些老师展示的公开课上,要么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有意的把课堂作业项目的难度编制得很低,失去了作业的实际意义;要么为了体现自主探究的精神,把课堂作业难度设计在负偏态的难度分布状态,超出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绝大多数同学失去了一次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学习的信心;或是作业编制没有梯度,没有考量学生的差异性,致使作业有效性大幅降低。
2、作业内容要立足“文本”。课堂作业设置必须以紧扣文本为前提,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条件,进行精心编制,尤其是现在伪劣材料泛滥的情况下,教师更要明辨优劣,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决不能拿来就用。以文本为立足点,让学生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内容的有效性。总之,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我们的语文要达到有效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的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有效”。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巩固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优化除了从教学设计、学生活动、课堂作业上进行优化设计外,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关注角度,有待于我们更多地探索。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随着形势的发展,课堂教学势必将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教学方式,只要对教学有益,都有可尝试的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
一、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语文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教师讲授需把握分寸
实际上作为我们老师都知道,要让学生从始至终精神高度集中听完45分钟的一堂课,基本很难。当然这也不仅仅是我们语文课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当中,这也要求我们老师具备十八般武艺。
①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课文的某些句段,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其鉴赏水平。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他们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即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②适当的在课堂上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延伸扩展。有些老师担心这样教可能会完不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实际上这不但不会影响你的教学,反而提升学生的兴趣,无形中让可能在一分钟前还在走神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比如我在上《金岳霖先生》的时候,穿插了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故事和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故事。可能有些老师认为,这样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课文本身比较简单,学生一看基本就能明白,穿插这些知识一个可以让我们学生更多的了解一些知名人士,另外,学生感兴趣了之后,自然会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期盼。我记得曾经有学生说,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那么,你已经达到了“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了。
三、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
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另外,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任务相去甚远,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语文教学是应摒弃某种狭隘功利的。
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叶圣陶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我在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时带去一个红富士苹果,很多学生马上被这苹果吸引住了,都在猜今天老师怎么会带苹果上课,都带着一种好奇兴奋。实际上,这无形中已经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为语文课的开展打好了基础。一上课我就问学生,“这是红富士苹果,为什么叫’红富士”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展开讨论,“对,这个品种经过了日本人的改良。上个世纪前五十年亚洲最好的苹果产自我们中国的山东烟台和陕西白水。二三十年代的日本教师拿着我们的苹果跟学生说:“想吃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苹果!想吃就去中国,占领了中国,我们就能敞开怀吃这样的苹果!”同学们,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军国主义教育!借口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唆使青年充当战争炮灰。日本军国主义是向哪个国家学的?自然过渡到德国。这个导入不仅使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而且无形中也给现在的中学生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学生喜欢,效果也好,何乐而不为呢?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一定也是学生学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五、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
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