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课堂观察与诊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时间:2019-05-13 03:3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通过课堂观察与诊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通过课堂观察与诊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第一篇:通过课堂观察与诊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通过课堂观察与诊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摘 要]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对我们活生生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诊断、研究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和实施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 课堂教学、观察、诊断、参与度、学习成效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

面对新的课堂,我们教师要以研究者而非教书匠的角色出现在学校以及课堂的场景中,拿起研究的武器,通过研究更深刻地了解自身的境况,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事件,预测自己的种种行为所可能引发的学生的变化。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如何?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地为自己的课堂把把脉,研究反思,对症下药,从而创造出真正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新课堂。

一、我们的计划与安排

2006学年第二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展课堂诊断的学习与探究,主要是结合《课堂观察指导》一书的学习开展课堂观察的探究。

(一)每位教师利用寒假自学《课堂观察指导》一书,并且每人上交一篇该书的学习体会;

(二)把对《课堂观察指导》一书的理论学习与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以优质课评比为契机开展课堂观察、记录和分析,分工对全组每位教师的公开课做好观察记录,主要分四个方面(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参与度及成效、教师的课堂提问、教师的移动位置)进行记录,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记录的情况,结合自己对《课堂观察指导》一书的理论学习来进行分析,写出一篇观察分析报告后在评课时和全组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形成新的认识;

(三)用理论指导实践,反思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更好地完善理论,从而指导教学,为教学服务。

二、我们的探究与实践

在对课堂观察与诊断的探究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课堂提问的观察与诊断、学习状态的观察与诊断、参与成效的观察与诊断和教师移动的观察与诊断。例如我们对八年级的优质课开展的课堂诊断和分析探究如下:

背景:八年级的三位教师开设公开课,各教师分别准备好了课件、教案、学生练习卷以及12张记录表(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表3张、学生的参与度及成效分析表3张、教师的课堂提问统计表3张、教师的移动位置分析表3张)。

分工:每三位教师记录一种表格,课后进行分析对比,写出观察分析报告,用于评课交流。

探究:

(一)各上课教师谈教学设计

(教师1)执教课程:菱形的识别。因为新课程重视创设情境教学,考虑到菱形的识别定理的学习的需要,所以就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买菱形丝巾(她买的是菱形吗?)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而在探究菱形的识别定理时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获取认识,在应用中通过变式来落实巩固。(教师2)执教课程:正方形。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认识有点零乱,故借助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引入,让学生通过填写,自然形成对正方形的认识,很快而自然地得到正方形的定义、性质。而在处理如何得到正方形的识别方法时,考虑到书本只是一笔带过,只要学生认识到即可,所以就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题,让学生通过操作形成认识。(教师3)执教课程:菱形的性质。考虑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所以设计了一些与菱形有关的图片引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作用。对菱形定义的探究采用了摆火柴棒引入,自然贴切,而对于菱形的性质探究,则采用了一个开放题让学生探究,同时为了兼顾优生培养,设计了一个探究实践题。

(二)分析诊断交流体会

每位教师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写出观察报告并交流体会,结合课堂教学情况从四个方面进行交流探讨:

(1)数学课堂提问的观察与诊断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对话教学技能,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生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纵观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虽然不乏包含各种新理念,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通过对三节课的提问情况分析发现,三节课中教师的提问都不错,基本上问题都能 很好地推进教学进程。如课堂2中在学生给出了正方形的几种不同定义后,老师问:同学们认为把哪句话作为定义呢?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都可以吧?老师告诉大家:我们书本上矩形、菱形的定义都是在平行四边形基础上产生的,于是我们把“有一个角是直角、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称为正方形”作为定义,学生恍然大悟。

同时发现:我们教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表现略有不够,较少有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生;新教材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师在运用串联式提问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过程中,教学时间也悄悄地溜走了,造成教学任务有时不能很好完成。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探究讨论可采取“并联”方式,而不要用“串联”方式给出问题,同时题目多以题组形式给出,这样即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可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当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并有意识地选取不同做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然后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可多问问学生,他们做得对不对,有没有其他想法?这样,学生的学习信息可以同时呈现出来,而且信息面比较广,同时也有意识而实在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与诊断

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课堂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确实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学生学习状态较好,积极性较高,发言也比较积极,愿意举手发言,有个别学生很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2)学生的整体反映较好,特别是从关系图中发现并给出正方形定义时,学生积极活跃,给出了几种不同定义,流畅自然,水到渠成。(课堂3)教师的课堂设计步步紧扣,题组训练由易到难,所以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状态都很投入,探究、开放、题组都给了学生空间,学习状态积极投入。

(3)学生参与成效的观察与诊断

学生参与度及成效分析:三节课的设计都非常不错,学生基本都能积极参与,成效较好。但记录中也有发现个别学生不参与课堂教学,自己顾自己,不看黑板,上课老师可针对记载情况,多关注这些学生,从而使教学更为有效。

那么我们的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及成效呢? ①创设良好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长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压抑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听说西方的孩子如果出现“35+34=68”这类错误,教师的评价是“很好,与正确答案很接近。”教师的这种宽容、激励,有利于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个性健康是建立在有安全感的心理背景下的。从三节课来分析,教师注意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 供具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也给予了赞赏和激励,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赞赏和激励下,表现得自信且思维活跃。但也有个别学生脱离课堂,我们认为我们也要给予这个别生特别的帮助和辅导,帮助他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我们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三堂课,三名执教老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和结论等书面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如其中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让学生在折纸的操作中获得菱形、正方形的识别方法,重视概念抽象的过程,性质形成的过程,结论应用的过程等等,不但让学生知其然更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我们教学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交流的机会,多一点体验,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也会更喜欢我们的数学课堂,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4)教师移动位置的观察与诊断

教师的移动位置分析:通过记录发现,课堂1和课堂2中老师在讲台前走动多,到学生中去的时候较少,课堂3中老师到学生中走动和指导略多。我们发现教师的走动可能与学生动手操练的时间有关,相对而言,学生练习时间多些,教师到学生中间去的次数也会多些,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多考虑给学生相对足够的练习时间。

三、我们的反思与提高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呢?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关心以下问题:

(1)行为的参与度:一种是积极观察、思考、认真讨论,亲自实验操作,写写、画画、算算等;另一种是旁观,不积极讨论。

(2)情感的参与度:一种是兴趣浓厚,态度认真,有了一些收获流露出成功的愉悦; 另一种是表情淡漠,有厌倦情绪、依赖他人。

(3)认知的参与度:一种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或寻求规律从特殊事例到类似问题;另一种是机械仿效,条件不清,不善于由此及彼。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第二: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三: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悦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第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是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大纲和教材,也不只是原原本本地按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达进行反思,对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课堂观察研究的深入开展,有助于我们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我们教师对活生生的课堂进行观察、分析、反思和改进,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成为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创造性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陈瑶 《课堂观察指导》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第二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写在教学研讨课前的话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检查了教学进度,算了下时间,不由得感叹:时间很紧,上完新课后用来进行期考复习的时间只有一周的六个课时,比期初制定的教学进度计划少了两周的复习时间,期考复习工作做得不扎实,期考质量就不会好。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初二数学备课组的三个老师进行了多次集体备课,分析教与学的情况,试图探索一条既能使老师按正常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

务,又能使学生有效学习的路子。

过去,我在071班上数学课时,参考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一节课都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在课堂上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教的数学内容,课堂上有知识讲解分析,巩固的练习,课后布置作业,认真批改,进行一些个别辅导。这是我们教学常态模式,看起来很正常,学生的课堂纪律良好,课后的作业也能完成。但仔细观察了解,会发现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是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而一部分参与者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不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数学所采用的方法是背诵加练习,很多认真而勤奋的学生是“勤劳而不致富”,不认真的学生就是在听天书了。教师上课处于两难境地,顾了课标的目标和进度,就顾不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常常为了迁就学生的状况而放慢进度,所以就达不到计划要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好,在本学期的段考中虽然试卷中有23分的难题,但最高分只有74分,70分以上的只有3人,及格的只有10人,优秀率为0,及格率为18.87% ,低分率达45.28% 这就说明了教学效率低下,要改革常

态的教学方式才有出路。

二、改进的策略:

教师在上课时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教师不能恰当组织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一旦参与课堂交流的学生发言或者到黑板练习作业出现“意外”,教师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只是少部分自然适应教学的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广大的没有机会参与课堂公开交流与沟通的学生的学习困难也就只能被排挤到课堂之外。所以要组织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经营课堂学习时间。

为此,我们备课组经过探讨,决定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学生预习要学会阅读教材,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把学习搞好不能是“把希望寄托在上课能听懂上,”而是“课前能把基础知识基本掌握;”指导学生学会看课本中和概念和例题,试着完成课本中的练习中的习题,这样到上课时学习就有目标和方向了,减少了盲目性。当然,为了给学

生在课余时间有主动性,老师不再布置统一的课后作业了,但老师要及时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分成适当的学习小组,以有利于合作交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课堂上以前后三桌六人为一组,这六人的数学水平是不同的几个层次,可以互相帮助,会的帮助遇到困难的,这是同组异质的学习小组,通过这样的九个小组改变了过去一个老师面对50多个学生的局面,班上有了十多个小老师在教

学,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课后的小组是同一个层次十多人组成的小组,以利于培优补差。

3.改进课堂教学的环节,使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首先,将上课开始阶段的情景问题导入新课为主,改进为对前一节课的复习巩固与问题纠正和导入新课相结合,尽量对前一节课学生学习后存在的知识漏洞和问题做出修正。其次,在讲解基本概念和例题的环节,由老师详细讲解引导为主,改进为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与老师对全班性的引导讲解相结合。最后,在每节新课的后十分钟,进行一次分层检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检测题,批改后给予相同的评价,这个环节是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紧张学习的关键所在,要科学地编好测试题,当天批改,及时反馈,使所学内容在当堂达标,或课

后达标。

以上是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控制中进行教学内容调控和教学方式方法调控的肤浅认识,通过从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开始的教学情况观察,具有一定的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提高,各个层

次的学生在作业和练习上的质量都有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请老师们指出。

第三篇:高中历史课堂如何通过课堂观察提高教学有效性【自】

高中历史课堂如何通过课堂观察提高教学有效性

攸县一中

刘会芳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给教师带来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新的课程观逐渐进入教师的认知领域,如何评价课堂教学,其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众多教育科研工作者们也都在思考如何上好一堂课,对于课堂教学的观察也越来越被关注。

一、为什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课堂观察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感悟历史、联系社会,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意识,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从这个意义上看,课堂文化的几个观察层面均应该关注到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观察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简单的灌输、学生的顺从、课堂秩序的控制,而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发挥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鼓励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过程,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观察自己的行为和状态,不断观察学生及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行为和状态,通过观察,发现教学设计和策略的不足和优点,适时地修正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现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高度整合,课堂教学信息含量大,进程快,突发事件也多,而且学生数量也多,教师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往往没有余力去关注学生正在做什么,所以,对于教师本人尤其是新教师来说,要在教学中对课堂发生的一切做出详细的观察,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观察课堂就无法进行,课堂观察是教师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获取关于课堂教学的情境性知识和体验,进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学能力和技艺。课堂观察意义重大,教师应该要克服各种困难,学习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技术,以逐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高中历史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观察

要求教师注意课堂观察,是希望通过这项基于实践的活动,使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思考探究“一堂好课的标准”,在观察和被观察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主动审视自己的教学环节,进而主动改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和质量。教师要如何在教学中克服困难尽力去做到对自己课堂的观察,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教师要注意对自身的观察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他要给学生的学习创设合适的情景、氛围,要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或创造思路,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的作用其实并没有弱化,相反是强化了,只是这种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而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如此重要,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自己、修正自己。

首先,要注意观察自己对课堂的控制。在新的教育理念中,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为此设计了大量的学生自主活动,教师主要对课堂进行引导。然而,现实中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很大程度上仍表现为以控制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较少给学生流出自由的空间,比如“讨论”这样的学生活动,其发起、过程、终结,许多时候都是由教师控制,有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要么说得太多,要么太少,但我们都明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谈话的质量和数量都一样重要,简洁明了的语言能使学生一下抓住问题的实质。因此,教师要观察、反思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尽力养成平等对话的教学风格,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自我探究和自我实现,多给学生发现、探究和创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其次,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随着高中的扩招,中考压力减小,这或多或少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高中学生生源素质下降,教学难度增大,其中历史学科尤为明显。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出来好成绩,最终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也就毋庸置疑,所以教师要努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教师在发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信号后,效果怎么样?如果效果好,自己是如何激发的?如果效果不好,自己又应该如何来激发呢?尤其是在鼓励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自我满足这方面,教师更应该多多注意观察和反思。

其三,教师要注意观察课堂教学中自己对优生和差生的态度。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现实中,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情况依然存在。在这种评价机制下,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受到教师宠爱,而成绩不好的,则容易遭到教师的忽视甚至排斥。教师这种态度上的差别极有可能在学生中造成地位差别,形成学习困难学生低人一等的看法,不利于学生间形成平等的思想,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观察自己对优生和差生的态度。

其四,注意观察教学中自己引进的历史材料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丰富多样,包括有文字、图片、地图、图表、影视等。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各色各类的材料,这既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也是新课程的要求,指导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成为高中历史新课程考核目标和要求之一。因此,引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提炼史料信息和史料分析的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史料、运用史料,这也是对教师的考验,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不清晰、不典型或者文字量过多等,会导致材料引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其五,观察自己布置的作业是否有益于学生的发展。课堂作业的布置是为了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反馈学生学情,是教师落实、巩固、检查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举措。但课堂作业的布置不可避免的会带有重复性,重复性作业对于巩固所学知识的确重要,也必不可少,但如果教师对重复性作业产生依赖,给学生布置大量重复性作业,就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课堂时间有限,有时候题目布置下去学生能思考的时间也有限。所以,由于历史课堂作业形式和内容的单一或者时间的仓促,尽管课堂上作业布置这一环并没少,但实际上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需教师予以高度重视,仔细观察,并思考改进方法。

2、教师要注意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观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观察、反省自身,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而对师生互动的观察更能直接地改善课堂教学。

首先,要注意观察在课堂提问中的师生的交流与反馈。新课改注重教学的双向交流,课堂提问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问是否有效也就成为教师课堂观察的重点之一。如果教师问题设计不严密或是备课不够精细,历史课堂有时会呈现无效提问,这就起不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培养能力的作用,降低课堂效益。而且,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活跃性长期在课堂上得不到调动和展现,那么学生就逐渐会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缺乏活力。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问题提出的方法和提出后学生的反馈,总结提问环节应注意的地方,多进行反思并主动改进。

其次,要注意对课堂学生小组讨论的观察。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课堂逐步归还给学生,越来越强调“合作学习”。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课堂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的运用,有助于打破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学习,这对于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重要体现。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由于操作不善, 从而导致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却过于表面粗浅,学生不能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甚至谈论与课堂无关的话题,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达不到设想的效果,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用观察学生了,相反,此时教师的观察任务更为繁重。

3、要注意观察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把握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从不同历史资源中获取历史信息,特别是书中的知识链接、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众多文字资料及大量实物图片来引导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信息,得出正确的观点与结论,还要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实际、文物遗存等拓展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因此,精心备课,对课堂教学做好精心设计,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但是,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预设以外的新情况,课堂教学,很多情况下具有即时性、生成性。生成性知识,有教师临时的感悟,也有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有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历史教师应该学会及时捕捉师生互动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把师生互动和探究引入纵深,真正将教案转变为学案,以学生为转移,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样,历史知识就会活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把握生成性知识,运用生成性知识。注意对历史课堂生成性情况的观察,是帮助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实践。

三、反思后如何力争有效性

课堂观察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克服以上这些教学无效性的现象,而力争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用心用智、精心备课。备课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明确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对象、斟酌教学设计则尤为重要。新教材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而课时少,教学难度大,所以教师要在依据课标、紧扣教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取舍,敢于放弃,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整合和再创造。教师对教材作一番加工,不是说可以随意地对教材妄自增删,而是指为了讲好重点,完成教学目的,可以对历史过程讲得具体生动些,给学生一些感性材料。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平日知识的积累,知识面越广,思维、想象等能力施展的范围也越广,打好扎实的学术根底,开拓广阔的学术视野,这样,才能及时捕捉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把教学引入纵深,真正将教案转变为学案,才能将学生的精神空间从教材扩及外部丰富的世界,实现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交融,而不让思维的火花拘束于教材,历史知识就会活化。

其次,挖掘提升课堂双向交流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的呈现必须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指向必须明确具体,材料的引进必须经典切合、能提供有效信息,让学生的思维可以直接切入。善问还须善诱,教师针对提问相机诱导、指点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当发现学生不能良好理解分析时,应该或补充材料或分层启发剖析或进行通俗讲解,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真正做好善问善导,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之外,平时必须重视提高专业素养,加强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处理问题时得心应手。此外,教师要谨记学生的差异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要鼓励学生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也要给与尊重和鼓励。小组讨论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教师的指导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包括讨论前的准备、讨论过程中的指导与监控、讨论后的评价等,此时的观察对象既有学生学习小组和教师本人的互动,又有学生个体与小组的互动。在观察学生小组时,要关注学生个体是否完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小组的讨论是否按小组自己既定计划进行而没有偏离航道等等,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小组,作必要的指导。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与他们的交流,鼓励他们更多地、更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中去。

教师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历史新课程教学呼唤我们在历史课堂观察的实践中评价、体会、学习,从而实现教师个体与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的共同成长。我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让自己的在教师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长。

第四篇:课堂观察与诊断

课堂观察与诊断在教学中最显著的作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课堂观察与诊断的含义

一般地,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强调“观课”的目的性,有别于传统听课的随意性。

而课堂诊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评课,特指依据观察角度搜集课堂信息,判断筛选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整理,根据有价值信息对课堂教学“是否达标”“如何达标”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提炼教学经验。

其中,“诊断”旨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而传统的“评价”更多的指向狭义的终结性评价。也可以这样说,“诊断”不仅仅有评定优劣的功能,更注重客观分析原因这一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寻找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二、课堂观察与诊断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同时能够唤醒隐藏在教师心中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1.课堂观察可以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则是教师获取、发展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由教师个人哲学支配的关于怎么做的行动规则,它来源于经验,需要教师研究自身经验。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经由观察他人课堂或接受同伴的诊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形成新的认识回馈,发展个人的教学实践智慧。2.课堂观察可以增进专业反省意识。课堂观察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有效刺激,课前会议的讨论,课后会议的反馈、反省与评议,足以使观察者、被观察者对于自身原有的专业实践认知与行为之间形成不平衡,进而引发批判、质疑先前行动假设的动机。由教师同伴向授课教师提供大量真实信息,提供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可以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是一种真正的发展性评价,淡化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如果教师持续地开展课堂观察,这种反省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进而迁移至其他的学校专业活动,扩大反省的范围与对象,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3.课堂观察常常被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新任教师或者实习教师的培训,职前的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微格教学的使用就是利用一些技术设备的辅助,实现受训者事后对自己的教学的观察和分析,这对实习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过程。同时有经验的教师或者管理人员通过对新任教师教学的观察分析,找出不足,快速而有效地帮助新任教师掌握教学技能,顺利地开始其专业化的教学生涯。然而,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化是教师一生职业生涯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师的在职培训同样也少不了课堂观察,通过观察,随时纠正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的环境。

4.课堂观察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参与教育研究意识,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大特点及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参与研究。在传统的研究模式中,往往是大学或者特定研究机构的专家对教学进行研究,然后告知教师应当如何去做。“采用研究者的姿态后,教师从受控制的地位中解脱出来,采用这样一种批判性的方法,教师不仅是在从事一项有意义的专业发展的活动,也是在进行一个不断改善并变得更自主的专业判断的过程„„好的教师应当有专业判断的自主性,他不需要被告知做什么,不依赖于研究者、监督者、改革者,但并不是说,他不可以接受专家学者的思想,建议和支持,而是接受必须是在服从他自己判断的基础上,所有教育专家的任务都是为课堂中的教师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教师即研究者的起点就是课堂观察。正是通过教师对自己的和同事的课堂的观察,增进了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促进其系统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发展其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观察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职业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如果在一个学校里,课堂观察在教师之间形成风气,它就像一个中枢活动,连接了个别教师,促进教师成对或成组地协作,使教师成为一个整体,使学校更有活力。

(二)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在用于课堂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课堂观察还能为教育决策与评价提供客观依据。科学的教育决策应当基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某项教育措施是否可行,某种教育方法是否应当加以推广,或课程开发有无成效等问题无一不需要通过教育科研(特别是实验研究)加以解决,而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课堂观察为其收集最及时、可靠而直接的反馈信息,检查某项教育决策,措施和改革在课堂实践中体现的效果,以便随时修正教育决策研究的方向,使教育决策更为科学,而教育决策是否真正科学也同样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提供的客观依据来进行评价。对教育决策的评价落实到课堂中,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要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须借助于课堂观察。

关于课堂观察在教育决策和评价中的作用可以做一个假设来说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在新开发的课程中,教师需要适应一种新的课程,即他需要重构已经习惯的教学模式。为了确保课程改革按照预想的方向进行,在新课程的执行阶段,需要了解教师是否在做课程开发者打算做的事情以及教师是否在做他自己打算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观察的目的在于查看目的、策略和行动之间是否配合得当。同时,由观察而获得的反馈信息也应当被教师用作理智地反思和改进实践的依据,而不应让他感觉到是来自校方的压制,这样课程开发的过程才是充满活力的。在新课程的评价阶段,课堂观察则关注于课程的有效性,要查看教师是否达到了课程开发者和他们自己的意图,还要查看学生实际获得的发展,包括知识、态度、学习策略等等。所以,在一种新课程的改革中,改革的执行和评价阶段都需要运用精心设计的课堂观察来收集反馈信息,以确保改革的有效性。

除了针对教育决策的评价之外,还有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评价也需要运用课堂观察,一方面是学校管理者通过课堂观察,来获取关于某教师教学工作状况的信息,从而对教师做出评价,对教师而言,这种观察与奖酬和任免相联系。另一方面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从而对学生做出评价,对学生而言,有些表现是通过纸笔测验无法获得的,尤其是德育方面,所以要通过长期的观察来对其做出较为准确客观的评价。在我国,课堂观察被用于此类教学评价的情况比较多。因此,这方面我国已有一些颇为有效的观察量表以及相应的评价准则。并且有的还被制成光盘在很多学校推广使用.课堂观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它非常适合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研究,它在课堂研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教育决策与评价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课堂观察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推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必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与提升。

其实,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的目的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所产生的意义是面向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如以学生学习的互动为观察视角,观察学生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怎样的帮助,通过观察实录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提供分析报告与改进建议,进而影响上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行为,使其发生新的变化。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四)促进教师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的教研文化

课堂观察与诊断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从观察与诊断的主体来看,必不可少的要有被观察者和观察者的共同参与,课堂观察诊断任务的驱动使听课教师不再仅仅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而使全程参与研究活动,有对课堂教学充分的积极的思考,因此,同伴互助与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符合校本研修的基本规律。因此在课堂观察与诊断中有利于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在课堂观察中,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总之,课堂观察与诊断,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也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教学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进行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课堂观察与诊断主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描述教与学的行为,诊断教学问题;二是帮助教师改进课堂中具体的教学问题;三是改变教师日常的课堂研究行为。因此,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必然会受到种种限制,也就是要满足一些条件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

第五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范文模版)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达到有效的教学效能,是每一位新课程实施者都必须研究的课题。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更深层次的学科能力。

加强有效备课,增强教师的互动关系,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任课教师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积极主动探究有效教学

宏观上认真学习《地理课程标准》用“课程的基本理念”引领地理教学,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训练与测试题;微观上在吃透课标的前题下备好学生,设计好学案,探讨每堂课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环节选择以及课堂目标的确定、学法指导的策略、师生互动的设计、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方式。

二、探究改革,组织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课堂是提高教学的主阵地,地理课堂必须全面考察地理教学过程。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亲历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听课接纳的过程,同时也是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体验过程。

(一)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智力,诊断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等。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有效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分配答问对象。教师的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问题。例1:中国的海陆位置?例2:中国位于哪个大陆的东部,濒临哪个大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一致,然而问题的对象却不同。所以,合理的分配答问对象应该做到支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尝试回答的学生;重视成绩优异的学生所做出的贡献。

2、善于提探询性问题。探询性问题是指那些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创新思维的问题。教研员提出一个成功的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既是实施者又是主持人,要有应变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追问、再问,提出探询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求异思维。

3、注重提问的语言表达。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应力求做到准确、简洁、避免冗长、模棱两可的提问。例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例2:你喜欢的话题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均具有开放性,然而例1中的提问,期望得到学生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的全面总结,早已超过了学生实际水平,那么不妨用例2的问题,使学生可以就某一方面作答。

(二)提高思维的有效性 我们把地理学习中的思维称为地理思维。正确的地理思维必须符合思维的一般规律。即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

1、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思维。

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特殊学习方法。运用地图学习的方法有:(1)直接利用地图观察――显性信息(2)综合利用地图说理――逻辑推理隐性信息。例如:观察中国政区图,可以直接看到的是中国的临海、临国、经纬线,这些都是显性信息。通过纬线可以推测出中国大部分处于温带,这就是隐性信息。

2、课堂讨论调动学生思维。当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当教学内容需要联系实际时;当书本上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发生偏差时;当遇到学生最容易发生分歧的涵义时,讨论便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好办法。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路,便于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思维拓宽了,一些创新思维自然会如泉涌般而出。

综上,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才能使学生能灵活地、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种种地理问题,才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地理课堂才能真正的有效。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西集中学

周晓倩

下载通过课堂观察与诊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通过课堂观察与诊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聚焦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聚焦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聚焦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3号 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 尹艳波 摘要:有效课堂现已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追求。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

    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

    一、语文课堂教学诊断 【问题呈现】 案例:习作指导课,许多教师不管年级、无视学生,课堂板书出现了统一的问题: 写人类作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 写事类作文:抓住事情......

    聚焦课堂_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5则范文

    聚焦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聚焦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摘要:有效课堂现已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追求。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目标有效性。教学目标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前提,有了教学目标,也就有了教育的依据。我们就可以按计划推......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俗话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才是好的教法。如何实现数学课的有效教学,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下......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朱叶琳常州外国语学校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