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有效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有效课堂
8月29日下午,听了苏州市教研员袁峥老师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有效课堂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好方法和小学阶段朗读练习的技巧,还有提高课堂实效的各种好方法,现在我将自己以前积累的一些提高课堂实效的见解与大家分享,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一、体现课堂英语化
教师尽量避免用母语进行教学,是进行外语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为了使小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
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尽管他们刚涉及英语,掌握的单词和句型甚少,但我们英语教师应该从第一节课起,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由于这时所学内容一般都是词义具体的单词和简单句子,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于直观手段来教,帮助学生尽快对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等形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英语的习惯,初步形成直接用英语的思维能力。
二、课堂必须具有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只有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做学生的好朋友,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1)以歌曲或儿歌激发兴趣
歌曲能以其欢快的曲调和明快的节奏活跃课堂气氛。用于课前热身,可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用于课中,可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疲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于组织教学,改变以往的老师宣布上课(class begins),学生起立(stand up)的语文式英语组织教学模式拉远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平时可选择由师生共唱Good Morning To You、Hello!How Are You?、Fellow Me等等,这样可以消除学生上课前的紧张感,并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英语学习氛围。(2)以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能寓教于乐,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许多游戏都有戏剧性,角色性,这正好满足学生爱说爱动、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编出合适、有趣的游戏。如: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学习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单词。教师把要掌握的单词以图片、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实行整体大量输入,根据不同学生的记忆特点,他们会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在他们对很多的单词似懂非懂的情况下,采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渗透,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多做,反复感觉,从而在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3)以竞赛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竞赛是激励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最有效手段。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竞赛的开展,可以在男生与女生、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让学生跟老师比赛,并配有抢答的形式,使竞赛更有竞争性。学生在一次次的比赛中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合作,为了目标的实现而欢呼雀跃,同学间的友情也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更加深厚,从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不经意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然而竞赛与奖励是并存的,没有奖励的竞赛是激不起学生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奖励形式,可以是精神的奖励,如:授予最棒小组、最佳英语之星、英语小博士等光荣称号。将英语课堂教学竞赛化,学生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三、教学应具有生活性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1)角色扮演生活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例如,在教学生学Happy New Year这一课时,教师可在元旦那天进行教学,精心布置好教室,张灯结彩,让学生为这些节日策划活动,并渗透有关元旦的语言及文化,然后让学生学唱歌曲Happy New Year,并在歌声中互赠礼物或相互问好,最后让学生再来模拟表演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学生在期待这些日子到来的同时,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和渴望。(2)作业再现生活
《新课标》把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做到实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外作业可以设计以下的几种类型:
A.实践型作业:如让学生给家庭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贴标签,学生为了达到美观这一目的,他们书写标签、设计标签时就会非常用心,这样既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也能提高书写水平。B.创造型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小组或教师帮助学生配对,让学生创造性地改编对话,组织同学们互相合作,学生会表演出一个比一个更好的对话。
四、学生应具有自由性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理念。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要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给予其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践操作训练。(1)座位自由。
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是通过一些活动来获得英语知识的。因此,提供学生自由活动的场所,是形成人的重要条件,将有助于学生自我训练和自我发展。在给学生上的一堂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让学生们自由地坐在地板上,不作任何要求,他们可以坐、可以跪,可以站,也可以自由走动,老师也和他们一起跪、坐,给学生短距离的、真实的活动教学。(2)活动自由。
倡导体验参与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英语知识的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的活动。因此,我们就应抓住小学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创设一种良好的英语活动氛围进行英语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我们可以把座位进行合理的排放,留给孩子活动的空间较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一些较为新奇的游戏,来激起孩子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总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真正做到了以上几点,便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地学习英语,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偏差。有的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只注重了课堂表面的热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做能使我们迷失的课堂回归本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如何实施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实施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么,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
1、深入钻研教材,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教师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不能接受;内容太浅,又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2、备课必须要找准教学的真正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因此,要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关键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3)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拔和引导?(5)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
2、备课必须要强化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其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整体落实三维目标呢?加德纳指出:“贪多,是现代课程设置的致命伤。”如果贪多,最好的情况不过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皮毛,弄不好则会失败。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宁少勿多,这样课堂中不仅可以扎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打好桩,还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人教版三下年级《面积与面积单位》,教材在安排时不仅要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学习三个常见的面积单位,还要通过操作学具使学生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如果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上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于是,我对目标进行了如下定位:(1)通过直观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2)经历用不同方式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交流、实践能力。将“米”和“分米”两个面积单位的认识安排到了下一课时。
虽然学习目标少了,但课堂更实在了,学生既理解了面积,建立起了1平方厘米的表象,而且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经历了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获得了积极的数学情感的体验。
3、备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按比例分配》这一课例题本来是:“银燕电器厂有职工270名,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个?”这个应用题给我们展示了“按比例分配”的一般题型,但离学生的生活现实较远,学生在生活中恐怕很难遇到这类问题,人为编造的痕迹太重,不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基于对此的认识,在备课时,教师选择了一件“非常平常的小事”——冲泡果汁这样常见的生活情景来教学。“泡制一杯400毫升的果汁饮料,果汁与水的比为:1:7。果汁放多少毫升?水放多少毫升?”上课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伙伴操作,最后一杯杯香甜可口的果汁终于成功配制出来。整个课堂气氛其乐融融,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其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备课前,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认真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生活资料“为我所用”,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力争做到:学“生活”、用 “生活”、服务“生活”、创造“生活”。
4、备课中必须要学会自我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终身备课的思想,不再把备课看作是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应成为教师有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反思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分析的研究活动。也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事件和教学效果并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做合宜的调整和修改。就备课而言,可以反思的问题很多,诸如:上一节课或在更早的时候,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到某些“教学理论”问题?我的教学技能完善吗?我的情感丰富吗?我的态度积极吗?当然,反思的目的不会终于理解问题,而应该努力解决问题,改进方法。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可能由此而获得某种“教学机智”,而“机智本身可能也变成一种习惯。” 也只有这样来备课,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有实效。
二、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氛围,促进有效教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我认为可以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等等。
1、创设真实生活的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根据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这种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笔算乘法”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师随意在学生们的课桌上借用了6盒水彩笔,将这些水彩笔整齐摆放于讲台后问学生:“同学们,这些水彩笔每盒有12支,你们能帮老师算出6盒一共有多少支吗?试做一做,看你能想出几种算法。”真实的物体,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创设问题思考的情境。
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思考问题。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通过摸球、猜球等游戏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一定”“可能”“不一定”等概念有了初步的感受后,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口袋里有10块奶糖和3块水果糖,要想摸出水果糖的可能性大,怎么办?”通过思考和与同伴的交流讨论,学生很快得出“把奶糖数量减少”“把水果糖数量增加”等方法。教学中,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学生很具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合作交流,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深化有效教学。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新课程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积极背景,如:立足生活、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等,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因素,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时间、方式、及效果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3、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提出问题多想,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如教材中所出现的“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吗?”“你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这些都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认识过程,亲身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4、把“问”权利放给学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起源于“疑问”。多问是开拓创新之门的钥匙。好奇和好问是学生的天性,是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又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问题多去探索,提出不同见解。有时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作简单的答复,而是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解“疑”。
5、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而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同时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对于学生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表扬、鼓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主动参与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6、把“练”的舞台供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搭设一个“练”的舞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精心设计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一是学生实物举例、分组讨论:探索圆的特征。二是小组合作,放手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图钉、线绳、铅笔头在作业线上画圆。三是小组交流画圆时应注意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小组是怎么画的。四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分组讨论圆的特征。五是自学课文,学习用圆规画圆。整堂课融入活动中,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异常积极,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四、善于激励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有效教学。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吸取别人的长处,摈弃自己的短处。
3、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总之, 要实现有效教学, 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老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 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 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 作者:廖运章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0432 更新时间:2009-4-5 文章录入:fdlcp12 ]
【字体:
】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一、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新信息
1.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研讨会
2007年10月19日---21日在东北师大召开,与会的有王尚志、刘坚、曹一鸣、张广祥、孙晓天、孔企平、徐斌艳等19名专家学者,以及会议主办方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高夯、马云鹏、孔凡哲等,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广州大学、吉林师大、沈阳师大以及各界的师生,总计65人。
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2008年代表中国参加墨西哥第十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作准备。在2008年的会议上,中国将有一个单元展示本国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国内教育界为此次展示已经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该单元其中一个专题就是展示数学课程的改革,本次会议将呈现小组前期讨论的想法和成果。其次,想通过与各个大学和部门的数学教育专家就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做以深入研讨。虽然会议规模不大,但是顶尖专家学者的到来,提升了会议的层次
第十一届数学教育大会,于2008年7月6——13日在墨西哥蒙特利亚举行,将会有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示,分别是拉丁美洲、中国、阿拉伯与北非、伊朗、荷兰,会议的某半天五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展示自己的数学教育,因此把中国最有特色的东西展示出来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此前经过1年多的准备,已经有较多的积累,在这里简要的介绍一下会议结构:
展示具体安排:
1.汇报用时4个小时。(前1.5小时,分别在2个会场举行2场大会,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数学教育)休息0.5小时,之后2小时分组报告,其中0.5个小时给外国专家记者提问讨论。)
2.2008年6—13日组委会将给中国15—20平方米空间,我国将播放的影像、展示教学教具、实物成果等。
展示内容:
(1)传统篇——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分会场一)
历史篇——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回顾和展望。(分会场二)(2)展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分组报告)
分组报告的几个主题:
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宋乃青
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史宁中
数学考试评价——涂荣豹
数学的课堂教学——徐斌艳、孔企平等
大学数学教育——前南开大学的校长(罗福清)
教师教育——顾明远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张启忠
影像资料——王建磐校长鲍建生教授
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ICME—11展示会设想
a 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十年来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b 介绍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研制过程。
c 义务教育数学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结构与特征。
d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
e 数学课程实施的进程、成效、讨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修改。
2、展示内容的基本框架
展示内容分为以下九个专题。(1)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郭玉峰)(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研制(孔凡哲)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孙晓天)(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内容结构(张丹)(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实施与调适(马云鹏)(6)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研制(王尚志)(7)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特征(王尚志)(8)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实施(刘晓玫、王建明)(9)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问题(史宁中)
3、相关资料与成果展示
a 展示期间可提供数学课程标准(中英文)。
b 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
c 数学教学典型案例。
d 有关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光盘与参考资料。
主题:运动几何教材的设计思想
发言人:高夯
内容: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过去的几何教材
二、运动几何设计思想
三、实验学校对实验教材的反馈意见)
一、过去的几何教材
l 共识:几何学习应有4个步骤:
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
我国上世纪的几何教学较重视了上面所说的后两个步骤,而较忽视前两个步骤.传统的几何教材多以严谨、抽象、枯燥的单一呈现方式,也就是前两个步骤未做好就跨人后两个步骤.l 《课标》虽然在图形与变换中也提出了平移、旋转、轴对称,但是没有真正的揉在教材当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直观认识------严格论证(之间的度)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驾驭的欠缺。
二、运动几何设计思想
史宁中校长提出了编写《几何》教材的想法,要加强几何直观,同时把平移、旋转、反射加进去,使之真正的揉到几何当中去设计目标基本观点
运动几何两个基本的定义:
运动几何的四个基本出发点
几何教材的内容提要:
2.2008年ICME-11 “中国数学教育国家展示会”第二次论坛
会议主题:中国数学教育国家展示规划
会议宗旨:各小组详细论证“2008年ICME-11中国数学教育展示会”(墨西哥)的展示规划,包括展示内容、形式、结构以及参与展示人员的规划。(具体见附件)
会议时间: 12月28日-12月30日
会议地点: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培训中心431室
会议主办: 华东师范大学ICME-11中国数学教育展示会筹备委员会
时 间
论证规划(按专题小组)
召集人
12月29日
上午
逸夫楼431
会议室
8:30-9:00 会议目标介绍
华东师大王建磐教授
9:00 – 9:30 国家展示大会报告:
中国数学教育历史回顾与展望
北京师大张英伯教授,西北师大吕世虎教授,东北师大孔凡哲教授等
9:30-10:00 国家展示大会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华东师大李士锜教授,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等
10:00-10:30 茶
憩
10:30-11: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少数民族数学教育
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李忠如教授,西北师大孙名符教授,贵州师大夏小刚教授等
11:00-11.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高中)
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马云鹏教授, 首都师大王万良教授,王尚志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等
11:30-14:00 午餐,午休
12月29日
下午
逸夫楼
431
会议室
14:00-14: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考试评价
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国家考试中心任子朝教授,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等
14:30-15: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小学)
华东师大徐斌艳教授,孔企平教授,南京师大喻平教授等
15:00-15:30 茶
憩
15:30-16: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大学数学教育
南开大学侯自新教授,顾沛教授,西南大学周家足教授,南京师大周兴和教授,北京师大张英伯教授等
16:00-16: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教师教育
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华东师大李俊教授,东北师大高夯教授,西南大学张广祥教授等
16:30-18:00 讨论
18:00 晚
宴
12月30日
上午
逸夫楼431
会议室 8:30-9: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像资料建设
华东师大王建磐教授,苏州大学鲍建生教授
9:00-9: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
广州大学张景中教授,北京师大曹一鸣教授等
9:30-10:00 茶
憩
10: 00-12:00 进一步的规划
12:00-14:00 午餐,午休
二、数学有效教学研究现状
任一较为关心数学教育的人近期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效的数学教学”现已成为这一领域中一个新的热点问题.例如,这正是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与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的共同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另外,在近期的各级数学教育刊物上我们也可看到大量以此为直接论题的文章。
1.“数学有效教学”百度搜索
时间:2008.1.3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8,700篇,“数学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9,800篇
“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760,000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60,000篇
“课堂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9,500篇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3,210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060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773篇
严格地说,“有效的数学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论题,因为,这正是中国数学教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课堂教学相对于具体目标的高效率性。
然而,作为一个新的热点问题,“有效的数学教学”之所以在当前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有其一定的现实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可看成对于近年来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所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直接批判和反对。
2.全国教育十五规划重点课题(EHA030431)的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王光明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数学教学效率论,于2003 年底立项,总课题分为12 个子课题.在江西、四川、新疆、陕西、广东、贵州和天津成立了子课题组.2004 年11 月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召开了“数学教学效率论”中期成果研讨会. 2006 年5 月在新疆召“全国高效率数学教学研讨会”,2007年8 月出版《数学教学效率论》(理论篇、实践篇共两本)。个子课题:
(1)高效率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研究;
(2)高效率数学学习的特征研究;
(3)高效率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研究;
(4)高效率数学学习行为的归因研究;
(5)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评价研究;
(6)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过程研究;
(7)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
(8)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手段研究;
(9)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实验研究;
(10)专家型数学教师与新手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比较研究;
(11)数学高才生与数学普通生的学习效率比较研究;
(12)自拟相关题目.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课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其内涵与特征均会有所不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而如果照搬国外相关研究,则难以适应新时期下我国的国情.因此,讨
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学教学效率论,就理应成为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点之一.
该课题研究基本观点:
A.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学生的学习结果应是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统一.即对于数学教学效率而言,不应单纯看数学知识的吸收率,甚至是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多少(即所谓教学密度),而要看综合效果.
B.关于数学教学效率应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效率是相对概念.同样的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例如,坐车与步行都是人们出行走路的方式,如果追求的是行走的速度,当然是坐车的效率高,但如果目的是锻炼身体,显然步行的效率要好得多.因此,在评价方法上采取的是: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层次分析法.
3.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三、有效教学含义
“究竟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
1. 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
或
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2.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季素月《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基本观点:教学是否有效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在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
有效教学的两维标准
从过程来看——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不仅是行为参与,还应有积极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从结果来看——单位时间内的综合效果
不仅体现于知识的“吸收”、技能的“熟练”上,还要体现于学生的意识、理解与能力的发展上。
3.林少杰:有效教学的认识与课堂实施的理念和策略
“有效”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万事万物的各种状态本无所谓有效没效,是否“有效”,完全是人们由事物状态是否能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价值判断的结果。
衡量教学是否有效,首先是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主要是学科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包括对学校文化的认同程度、学习过程的自我感觉、学习结果的认同情况、与教师相处的感受、与同伴相处的感受。注意,学科测验成绩高的人未必就对学习生活满意。竞技场上的亚军就通常在领奖台上伤心哭泣。城市里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高的白领女性却通常感到很不幸福。试想一个儿童如果不学数学可能还保持着对数学学习的一份矜持和向往,学习了12年数学,在其中受尽失败的挫折,结果最不情愿做的就是学习数学,甚至由此引发一系列对学校生活的厌恶情绪,这样的教学能够说是有效的吗?可见,有效的教学首先必须是由学习者的自信和成功伴随始终的,而这种伴随的条件当然与测验成绩有关,但未必是测验成绩的绝对分数高,只有学生自己制定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成效时,自己觉得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的人,才会是生活满意的。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理念和策略:七条基本理念、四条基本策略。
《广州教学研究》总第399期(2007.2)
4.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有限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5.王新民《关于数学教学效率及其效率意识的分析》:
根据《现代成语词典》中的解释,“效率”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机械、电器等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二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显然,这两种意义下的“效率”均是一个比值.而作为以“育人”为目的的数学教育而言,仅用一个单纯的数值是不能够揭示和概括教学效率内涵的.数学教学效率应该是指在数学教学的促进下,学生成长的一种程度和水平,既强调学生知识增进的速度,但更强调知识的质量和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效果.
数学教学效率,根据评价的内容可分为量化的效率与定性的效率;根据知识的分类可分为显性效率和隐性效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数学教学效率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数学教学效率意识由时间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选择意识与发展意识等成分构成,其中,发展意识是数学教学效率的核心.
时间意识:“时间就是效率”,对于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而言,只是强调时间的利用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学教育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以数学育人的问题”,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的和谐发展.
成本意识:一般而言,数学教学的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资源的总投入,主要包括时间投入、经费投入和师生的精力投入3 个方面,在这里着重强调精力投入方面的成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精力投入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活动的强度、意识努力的程度、情感投入的强度以及动机的水平等,不妨称之为“心理成本”.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大搞“题海战术”,“3 年的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一味地追求“熟能生巧”,以高昂的“心理成本”为代价,换取考试中的高分数,对于考试来说也许是“高效”的,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就没有多少效率可言.
质量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既强调所学知识的质量又追求学生成长质量的效率意识.
选择意识:每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教学效率,并且强烈地与一定的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因此,教育者必须清楚各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结构特征、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刺激——反映”联结(S-R 联结)的强度,追求的是“记忆”的效率和质量;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的“认知结构”的完善,追求的是知识的连通度和稳定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认知的个性化,追求的是知识的个人体验和个体心理意义的丰富性与完整性;接受学习可以提高知识的吸收率,增大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容量,增加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清晰度;发现学习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感受性和理解程度,所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并且赋有一定的创造性.但这些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那一种是万能的、放之四海皆中的,它们在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强的相对性.
发展意识:我国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定位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凸显了数学教育“育人”的这一本质特征.发展意识才是数学教学效率意识的核心.
四、有效数学教学的课例研究
五、数学教学效率论(有效教学)研究的若干课题
——从数学教学内在机制中提高效率
(一)张景中院士的“教育数学”之路
1.以面积为主线的平面几何新体系
张景中院士敢于挑战千百年来传统的几何处理模式,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独辟蹊径,建立起一套以面积为主线的新方法、新体系。这个新体系有明确的中心,学生能从这个中心出发,到达平面几何的各个角落,使几何问题也像解代数方程一样有章可循,充分体现出“面积法”的优越性。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面积法”可节省课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解决数学奥林匹克问题时的优势尤为明显,因此已经被很多中学老师和同学所掌握。
2、教育数学观
为了把中学课程改革深入下去,张景中先生就大力提倡这种“数学上的再创造”,并称之为“教育数学”。张景中先生认为要根据教育规律,对数学学科的成果或说是具体的数学内容施以数学上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同时又超出了“教学法上加工”的范围,这就形成了教育数学。
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对数学的成果进行再创造。
通过教育数学的研究,改造数学概念的表达方式,提供更便于掌握的方法。
更简单的逻辑结构,更有力的解题方法,更平易近人的数学概念。
3、张景中院士“面积几何”新路实证研究
张景中先生的“教育数学”的见解与科研成果,毫无疑问会对几何课程改革提供一个广阔的前景,并指出了一条具体的道路。这就是对传统几何课程改革必须从根本上做起,即必须全方位,彻底地重新审视现有的中学全部几何教学内容,对传统几何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彻底改造,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讲授几何。这样,几何课程改革才能有所突破。
(二)提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寻找数学有效教学途径(小课题)
1.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计算器对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老师等一下我用计算器算算已变成现实,不再是美国研究生的专利)2.二次根式中 的处理对比研究
3.广州地区数学教学中“快步走(赶),多回头”(课堂完成学课本内容例习题——作业布置以前的)教学方法优劣对比研究
4.有效提高数学应用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实验(如以某章节为单位)
第四篇: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新课程理念主要应体现在:倡导一种新的教学目标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方面来考察,以真正地、全面地促进学生各种素养的提升。
倡导开放、生成的新知识观。即强调知识的内在性、动态性、开放性生成性,视课堂为开放、动态、生成的知识系统。倡导关注过程、尊重差异的新课堂教学评价现。关注过程的评价旨在倡导、鼓励学生从事知识的探究活动,体验知识的原创过程,感受知识生成的激动与欢欣,释放知识过程性的教育功能,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开展探索。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思想先行策略
我们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习了解现代教学思想,建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活动。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思想先行策略。
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要针对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努力塑造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样就能正确对待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成绩,并做出相应的正确评价,就会真正关怀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对学习充满兴趣、自信和骄傲,就会正确处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态度,就不致于让许多学生害怕学习。通过长期的实践,其策略自然是有效的、优秀的,从而由先进的理念产生先进的策略,先进的策略指导先进的教学,来创造优秀的教学成果。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
实现有教课堂教学,必须先以追求最佳学习效果为目标进行较完备的教学设计。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以有教、落实基础为准。现在倡导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组织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符合师生的教学实际。重点表现在:
第一,要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教学活动内部各组成环节之间在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简言之,教学过程结构,就是时间结构。它是时间流程和逻辑流程的综合体。合理分配教学过程基本环节的基本时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的变量。在确定教学目的和目标后,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复习、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看一节课的结构是否合理,要看教师是否将大多时问分配在感知、理解和运用上,没有经验的老师就不会合理分配时间,但也有些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扯一些与教育内容无关的“故事”,这种做法小则是浪费时问,大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应该杜绝!不管是集体备课还是个体备课都要从课堂结构上下功夫。
第二,要探索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由教学原则指导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法也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的活动。客观地说,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杨振宁博士曾说:接受式教学并非不好。启发式教学并非就好,不要简单、轻易地给某一种方式下结论。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客观条件和自己的主观情况,慎重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无限的。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就学得轻松,就能在规定的时问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目前流行的几种力法,都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其基本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不管选用哪种方法,都必须以“双基”为前提,以情感价值观为目标,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吸收别人优秀的方法,形成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教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确实在施教之前要了解学情,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最好的方法是鼓励,是关爱,是天使般的和蔼,是阳光、是空气、是哺育万物的春风雨露。教学方法很多,但能调动学生原动力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法。
第三,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论中称为教学媒体;是以教会别人为目的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如电视、网络、无线电、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片等。照片、挂图,书籍、印刷品、实验等也是媒体。媒体是多种教学材料的总称。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媒体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如能恰当地运用它,将大大地增进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当今的媒体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多种媒体集合在一个课件内,体现了极大的综合性,产生方便、快捷、直观、刺激的效果,还能解决用语言难以描述,讲解难以到位的高级思维活动。还可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加入,优质教学资源正走向共享,教学正在逐渐跨越国界走向全球化。但,不管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先进,都不能替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强凋,正确的教学价值的习得、知识能动地生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强调媒体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学会用电脑制作课件的技术,并充分利用这一媒体,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提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快起来,另一力面要考虑恰当使用的问题。什么时候该使用,不该使用,什么时候该使用何种媒体。挂图能解决问题便使用挂图,录音机不能抛弃,因为录音机的音质效果好于课件,其次还可节省费用。绝不能因省事而把文本以投影形式再现。投影内容应是言语和实物难以表述的高级思维活动。
必须明白,媒体是一种传递信息的中介和桥梁,只有在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媒体才有实质意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要充分发挥它应有的辅助作用,在设计和运用上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要将课件的呈现与讲解结合、课件的呈现与学生的思考练习结合、课件与黑板的板书结合,甚至还合理地插入有关音频、视频资料,使得我们的课堂能够聆听名家精彩的诵读、能够再现历史上那一幕幕真实的情景,这样就真正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只有恰当地使用媒体,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策略
教学艺求是对教学的艺术掌握,即从艺术的角度对教学的艺术属性的理解及据此发展起来的教学力式、方法、手段、形式等。由教学技巧上升到教学艺术,是一位老师一生的追求。教学艺术首先要从教师的讲台形象谈起,教师的讲台形象尤如演员的舞台形象一样重要,教师讲台形象自我塑造得如何,如衣着打扮,表情态度、身姿动作,口语、板书等,都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要注重讲述艺术。讲述要注重两性,即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要做到客观、准确、完整;艺术性强调以情感人,以语动人,以形诱人,紧扣学生心弦,以达到师生与作者和事物之间感情的共鸣与沟通。
第三,要注重无声语言的艺术。无声语言是一种艺术,并不新鲜。一百年前的无声电影是一种艺术。有声语言也有言不尽情,辞不达意的时候,此时无声语言就能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尽而意丰的作用。古人也有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语言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来传递。面部表情是阳光、春风,可催开心灵的蓓蕾;是军号,可给人以力量:是天使,可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自然、大方、温和、善良、宽容、大度是教师面部表情的要求。眼神,这个心灵窗户,把能表达言所不易表达的复杂而微妙的信息情感。环视、点视、虚视、斜视、久视都有其特殊含意。环视有“一言未发先有情”的作用,点视有制止、期待、鼓励之功效,虚视有“视而不见”之味道,斜视有“轻蔑”、久视有厌恶之含意。这些都是无声语言的魅力。
第四,要讲究体态艺术。体态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体态主要包括头语、身资、手势。头语要求亲切明快,手势要求准确协调,身姿要求端庄灵活。恰当的体态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最后是板书艺术。板书是教学的书面语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有艺术性的板书能唤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老师们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板书可采用逻辑要点式,关键词语式,纲要信息式、表格式等形式,来强化讲授效果。当然,板书的合理布局、示范性、书写规范优美,更能锦上添花。
四、有效课堂教学的丰富课程资源策略
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策略。在新课改中,教师是课程资簿的开发者和实施者。选修课程、综合社会实践课程等等也给予了相应的时间和空间,由此,若能充分享受这些权利,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聪明与才智,自觉承担起课程开发创新和实践的责任,课堂教学就一定会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譬如聘请专家讲学,体味新课改成果探索中的苦与乐,收集社区发展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政热点,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会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问题,培养应用的意识;介绍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既能拓宽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等等。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实施有效教学,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五、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激励策略
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真诚的教学评价,激励教师、激励学生的教与学,也是实施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策略。
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教学和促进教学有效的重要手段。新课改倡导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化多元,评价标准多条,但评价要以激励和促进为主,评价必须为促进教学服务,为促进入的发展服务。因此,评价的实施原则之一应是真诚评价,评价学生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肯定一切。学生努力后有成果要大胆肯定,推广分享,学生有不足要诚恳指出,促进潜能的充分发掘、真诚的评价不仅易于被人接受,而且真正体现出来教育的本质。
其次,评价要关注教学目的的实现程度。
课堂学习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以便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既要突出学生整体素养培养目标,也要重视思想道德、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全面素养。
第二,评价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包括课堂中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等行为中的表现,譬如参与是否热情、是否有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等等行为表现,以评价课堂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这些评价最终要能激励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在课程改革的年代里。我们不要当课改的“演员”,而是要当好课改的实践者。一个人偶尔上好一堂课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上好课,向学生奉献出最美的精神产品。愿广大老师自觉探究,常研常新,常研常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听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及讲座心得体会
承玲学校 钟成兰
5月十二至十三日,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在贵州师范大学大礼堂举行。听了名师们的精彩课堂及经典讲座,我感到了我离一名优秀教师差得那么远的同时,也模糊地感到我该朝什么方向去走。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无论是什么课堂,都存在着教与学的关系。从应试教育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到今天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从根本上讲,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是这一变化的核心内容。因为教与学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我们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
几位专家的讲座无外呼于课堂,如何使课堂换发生命力,让学生动起来。这都来源于当今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要我们为学生设置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互动→检测反馈这样有效新课堂的基本框架。
我们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转变好,我们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了!纵观新旧课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出现了情境化、生活化、平等化,学生的学习也逐渐趋向自主化、探究化、合作化。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教师教得自信,学生学得精彩。
要做到如此,我们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做: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回顾以前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学生竖着耳朵听,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在课堂中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也根本不去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学,要不要学,只是一味的注重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就行了。而新课程十分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联系学生实际,强化应用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以往有一部分数学知识都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谓的应用题有时候也是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所以,新课程也提出了要结合生活实际,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教学
三、师生平等,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要我们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打破了教师掌控课堂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
在教学中,我们应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才是这个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学习伙伴,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干。”
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