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13孔子拜师-鲁教版【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孔子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老子诲人不倦的优秀品德。
3、学会借助理解重点词语来帮助理解课文。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资料袋,让我们了解一下。
2、一起带着动作读一下这篇课文题目“孔子拜师”
二、旧知复习
词语学习: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曲阜、孔丘、仲尼、老聃
三、走进课文,初步感知
xiaoxue.xuekeedu.com
1、读标题:提示:“子”在这里读第三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
2、想想文中讲了几个人物,写了怎样一件事?
3、孔子为什么要拜师?课文哪段告诉我们原因?
从这你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于他的这种举动你想说什么?(虚心、好学、对知识永不满足等)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孔子老子的品行
1、孔子是怎样才见到老师呢?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理解句子的同时,再次深入理解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2、理解对话,辨析词语。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问题:说明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谦虚礼貌)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学无止境)
3、用一个词语来评价孔子,你用什么词?
xiaoxue.xuekeedu.com
谦虚好学
4、谈了这么久的孔子,我们也不能忘记课文的另一个主人公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礼貌)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问题:谁能说说老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也用一个词,你会用哪个词?(毫无保留)
板书:
学无止境
老子为师毫无保留 孔子拜师谦虚好学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谦逊、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去打开这扇大门,认识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板书:孔子。(子的读音3声,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
师:通过课下查资料,同学们对孔子一定有所了解,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向大家说说你了解到的情况。(指名生介绍)
师:看!这就是孔子的画像,(投影出示孔子画像: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被中国人民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那么,今天的课文要讲述他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说说课题(生说课题),看老师板书课题。(师板书:拜师。)”拜“字的右边是4道横,写这个字时要注意。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师:课前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老师要检查同学们的 预习情况。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是本课的生字新词。出示生字新词: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相距 止境 长进 敬重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曲阜(用红色标注生字)(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谁来读一读,(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
3、师:同学们注意观察红色的字,这些红色的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请你们仔细观察,哪些字在书写时需要提示大家的?
4、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分别范写:尘、迎。要求学生在写字本上描红1遍。
三、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在读课文时,要把这些词语读正确,在这个基础上要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这个问题;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谁来读读课文?(请4名同学,每人读1段)
3、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回答)
学习课文第一段
4、师:那谁知道孔子为什么拜师?生回答,(投影出示第一段。)
(标注 :渊博、远近闻名)这里有2个词语,我们看是什么意思。(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5、理解:远近闻名
师: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6、(从远近闻名看出)。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7、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生齐读。
学习课文第二段
8、师:那么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写出了孔子历尽千辛万苦到洛阳拜老子为师,同学们用笔画一画,读读这个句子,(1生读)(投影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理解上千里、几个月:从曲阜到洛阳很远,(出示地图)而且当时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孔子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除了感受到路途的遥远,你还感受到什么?出示:不畏艰辛
(1)可见孔子拜师的旅途是多么艰辛,这个句子中特别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读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
(3)在这么艰难的旅途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
(出示句式,学生想象填空):孔子一路走着,有时肚子饿了,就 ;有时走累了,就 ;白天,孔子在加紧,天黑了,孔子还 ;正是这样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
9、师:是啊,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渴了就随便取点水喝,找不到旅店就在野外住下,像这么艰难的旅途生活就叫——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10、他为什么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板书:求知若渴
11、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去,我们再读读这个句子,(1生读),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路上行走的情景。
12、大家一起读读,读出孔子不畏艰辛的拜师的决心。
13、接着读后面的部分。
14、这就是老子(出示老子的画像及资料)
15、现在两位大思想家见面了,孔子又是怎样拜的师呢?课文中有一段生动的对话,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我们来读一读,(生读),听了这段对话,你对孔子、老子有什么印象?(生说,板书 谦逊有礼)
16、老子知道孔子要来时,他是怎么做的?(板书:迎候)
17、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感受他们的礼貌、谦逊。(分角色读,让3个生读)。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18、(出示说的话,表演读),掌声鼓励。重点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出示:学无止境
(2)联系生活理解学无止境:是啊,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师:现在是三年级——
生:将来还要读四年级,三年后读中学,再读大学。
生:还要考博士。
师: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考研究生。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师: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这就叫——
生(齐):学无止境。
19、小结:是啊,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20、听了他们的对话,此时你对孔子、老子又有了怎样的印象?(1生说)
学习第三段
21、师:从此以后,老子怎么教?孔子怎么学的?
生朗读此段:(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板书:随时请教
(1)什么叫随时请教?(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向老子请教。)
(2)他可能什么时候有问题?(吃饭时、睡觉时、走路时)板书:勤学好问
那老子又是怎样教的呢?板书:毫无保留
22、现在你一定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吧,(生说)师出示他们特点的课件课件。
23、出示对联。
24、再深情地读读最后2个自然段,读出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四总结升华
1、师;课文读到这里,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已深深印进我们的心中,正是他们学无止境,他们才学识渊博,所以赢得了人们的敬重。板书:敬重
2、穿越时空,此时孔子、老子来到了你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出示我想对您说......)
3、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向他们学习,把他们记在心中,去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
4同学们,今天这么多家长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高兴)这正如孔子所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孔子一生有许多名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条他的名言,作为小礼物送给大家,喜欢吗?那就赶紧读一读吧。(出示名言)
五.课下作业;
1、摘抄孔子的名言。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赶紧写一些吧!
第三篇:三年级2语文《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孔子教学》教学设计
华容县东山镇洪山头中心小学 肖雪玉
一、教案背景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标画出自然段,用“——”画出感受深刻的地方,批注自已的感受。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认识“兼”等7个生字,会写“闻”等12个字,能正确理解“学无止境”等14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赏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积累和发展语言。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学会借助互联网“百度搜索”丰富学习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是一篇叙事性文章。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孔子决意拜师——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孔子认真求学——人们敬佩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和人品,线索非常清楚。通过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激发学生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中,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教学准备: 老师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索查找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取长补短,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 《孔子拜师》进行教学预设。教学方法:
根据我校的新课程改革课题实验,实施“先学后教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即按“创设问题——自主探究——讨论解疑——展示提升——总结回顾——当堂检测”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去体验,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表扬激励 检查课文预习成果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学会了这些生字词吗?出示生字,拼读,组词,展示自己写的生字: 认读、组词:兼 仆 纳 丘 毫 授 佩
组词、写字:闻 尘 仆 纳 闷 丘 迎 等 止 境 授 品 谈谈课文中让你感受深刻的地方。
你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了哪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你还有哪些内容不理解?
(二)创设情境,设疑引趣 齐读课题,学生质疑。教师结合教学预设进行归纳: 孔子为什么要拜师?拜谁为师?
孔子拜师学艺的经过怎样?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过渡:下面我们就带着上述问题自主学习课文吧!
(三)自主探究,体验乐趣 1 出示学习任务:
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反复体会。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想想通过什么办法来解决。朗读一下文中的的对话,想想应该怎样读。2 学生自主学习。
(四)讨论解疑,合作交流 1 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孔子为什么要拜师?拜谁为师?
孔子拜师学艺的经过怎样?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 小组内的讨论疑难问题。
老师巡视,并参与小组讨论,了解学习情况,为下一阶段教学作准备。
(五)展示成果,感悟提升 孔子为什么要拜师?拜谁为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指名读,说说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读。2 理解:“老子”是什么样的人?“渊博”是什么意思?从“三十岁”这个数字中你体会到什么?再读,评一评。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叙述了孔子拜师的原因。这段话可以用上“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语连起来说,谁来试一试?
过渡: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因此决意到洛阳拜老子为师,孔子拜师的经过怎样呢? 孔子拜师的经过怎样?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根据学生对第1个问题的回答,分别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体会: 路上:“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齐读“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代替,是什么?(学无止境)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一句话: 评价:“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六)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 师:孔子和老子,一个谦虚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一个是不耻下问,一个是毫无保留,多么伟大的古代学者的风范啊!难怪人们如此敬重他们。请你写一句或几句话想对老子和孔子说的话,再写一句或几句想对身边的人说的话。
第四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内容。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文的生字和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使用生字卡、工具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学习生字和词语;
2、激发学生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组织学生交流和搜集资料,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学无止境”的含义,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
子的崇敬之情。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和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他被称为“万世师表”你们猜猜他是谁?(板书课题)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学生课外搜集的资料)积累了哪些孔子的名言?
2、师: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吗?意思是说三个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孔子拜师》一课,(学生读课题)
师:听出来了,孔子对老子十分的尊敬。我们带上动作齐读课题。
师生带动作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会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二、合作交流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碰到难读的生字就多读几遍,并且想想孔子向谁拜师?
2、合作交流识记生字词。
3、交流:孔子向谁拜师?
【设计意图:重点指导记字方法 ,注重语文的落实。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效果非常不错。】
三、品读感悟
1、人们对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及学问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出示最后一段课文: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齐读
2.他们的什么品行值得世人敬重?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一)谈孔子
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孔子都有什么品行值得我们敬重呢? a.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1)从本句中你感受到了孔子的什么品行?(板书:谦虚好学、永不满足)
你从本句的哪些地方看出孔子的品格的?(2)理解“远近闻名”、“渊博”(3)指导朗读,感悟孔子好学的品质。
b.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想象一下:曲阜离洛阳相距上千里,距今两千多年前,当时没有汽车,路途没有旅店,凭的只是两只脚板,孔子在拜师路上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样做的呢?
孔子也许会遇到炎炎夏日,烈日当头照着,也许寒风凛冽,„„渴了,他„„;饿了,他„„;累了,他„„;晚上,他„„几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孔子在拜师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孔子拜师的艰辛。
孔子战胜了种种困难,再让我们读出孔子的顽强意志。孔子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让我们读出孔子的高兴心情。(3)师范读,请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此时的孔子站在你面前会是什么样?——风尘仆仆。学生模仿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设计意图:通过想象,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更深入地体会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c.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d.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师:孔子终于见到了他最想见到的老师了,课文有一段孔子和老子的相见的描写,同桌先自由练习,把当时两位圣人见面的情景再现。
学生自由练习,然后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直接读人物语言。你是——(学生拖长音,读出疑问的语气。)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他(老子)不知道孔子是谁,所以老子是问“你是——” 小结:会读书的同学,能读出标点符号所包含的意思。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疑问。
从两位同学这么生动的表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孔子、老子?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从迎候、拜访等词语体会——有礼貌
[设计意图: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的形象。] e.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1)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用一个成语进行概括。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可是老师不明白,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学习不就到头了吗?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直到老都要学习,真是活到老,学到老,这就叫——学无止境。(板书: 学无止境。)
(2)从本句中你感受到了孔子的什么品行。
(3)指导朗读
f.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从本句中你感受到了孔子的什么品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主动探究,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更多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谈老子
孔子有这么多的品行值得我们敬重和学习,那我们再来看看老子有哪些品行?
a.“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b.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师: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真是无私呀,不怕孔子超过他。老子还会怎么教?
生:老子一丝不苟地教孔子,一下也不会觉得孔子很烦。
生:老子一字不露地教孔子。
生:老子一心一意地教孔子。
生:老子专心致志地教孔子。
师:我们来齐读这句话。老师领读,孔子怎么学?生读老子怎么教?生接读
师:说说此时你心中的孔子和老子是什么样的吗?
小结: 同学们,孔子的虚心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被世人称颂,正是他们做到了学无止境,才学识渊博,得到后人的敬仰。来,请大家端起课本,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对两位圣人的敬佩。[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
四、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课后孔子的名言,进行诵读。
2、课下请同学们多读读有关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课外积累的兴趣,让语文学习更加有趣。]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谦虚好学
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
悉心传授
学无止境
教学反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课堂更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上完《孔子拜师》以后,心中颇多感受。
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效果较好。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教学中我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条理清晰。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总之,学生能利用书中的资料和文后的资料来了解人物,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然希望能从课外获取更多资料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读文谈感受有进步,能找出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读懂了课文。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17、孔子拜师
班级:三(1)班 执教教师:徐利丽【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文的生字和有关词语;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过程与方法: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2.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2.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教学难点:
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课前准备:
1、查找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课题解读。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正音“子”)。
2、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孔子的老师是谁了吧?(老子)(板书)奇怪,老子、孔子,他们的名字怎么都是子?这里的学问可大着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3、简介孔子的情况。
(1)学生自由发言所收集的材料。(2)教师归纳总结。(课件展示)
4、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读课文、粗知主要内容,生字词过关。
1.自由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读准生字词
(2)认清字音。3.理解词语意思。
(1)互相解词意。
(2)查工具书解词意。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课文大意:课文围绕孔子和老子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课(学生回答,要求语言连贯,简单扼要。)
6.过渡铺垫: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如何拜师,结果怎样,我们等下节课再一起来研究。
三、课堂作业
1、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2、书写生字,课后抄写生词。
3、熟读课文,搜集孔子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练习概括课文大意。
(一)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1.抽读。2.齐读。
(二)练习概括课文大意。
1.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了词语,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大意。现在,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如果能用上上节课我们新学的词语就更好了。
板书:决定拜师 前往洛阳 认真求学 受到敬重
2.小结:课文就是这样按照事情的经过把孔子拜师这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
二、了解孔子拜师中的所想所做所说,激发崇敬之情。
(一)今天,我们就要再次走进这个故事,进一步去认识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大思想家。首先让我们放声读读课文1自然段,看看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 “远近闻名……,还觉得不够渊博,决定……”
1.孔子自己觉得知识不够渊博,那你觉得呢?
2.学问很渊博,还要去拜师,如果你就是当时孔子的学生,听说你的老师还要去拜师,你会怎么想? 3.齐读1自然段,感受孔子的好学。
(二)拜师过程中,孔子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呢?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勾出相关的句子。板书:默读 做 说
“曲阜和洛阳相距……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1.句中有哪几个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重点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①默默地读读这两个词,联系上下文,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②根据刚才说的意思,看着这两个词语,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说一说,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月明星稀的夜晚,孔子还在赶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上千里的路途中,这是怎样的画面啊?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千里迢迢、万水千山、风尘仆仆、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不分昼夜,孔子……不管风雨……)指导学生说话。
③小结:两个成语,却让我们想到了丰富的画面。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也要善于运用积累的成语。现在,想一想,几个月后赶到了洛阳的孔子,会是什么样子呢?你能用上恰当的词语甚至是成语来形容吗?
④感受孔子的品行:孔子拜师的路上多艰辛,多不容易啊,你们从这里觉得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不怕吃苦、求知若渴、执著、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短短的一句话就把孔子这种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把这个词语送给他。(板书:求知若渴)
“每天不离……随时请教”
1.孔子在向老子学习的过程中又是怎么做的呢? 2.理解“随时请教”。3.评价孔子这个学生。
“多谢老师等候,您的学问渊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课件)“您的学问渊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1.孔子是这样做的;那么,他又是怎么说的呢?
2.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这句话中也藏有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学无止境(课件)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去做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在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三、了解孔子拜师过程中老子怎么说的、做的。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谦虚好学、不畏艰辛的学生,老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咱们还像刚才那样,默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用波浪线勾一勾。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1.自己试着读读老子所说的话,想想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理解“迎候”。
文中哪个词和它意思相近?
迎候和等候的区别是什么呢?
老子的话中用的是迎候,那孔子对老子所说的话中该用哪个词呢?(课件)
为什么不用等候呢?
3.小结:作为老师的老子,很谦虚,在他的话中用了迎候这个词;而作为学生的孔子,也很尊敬老师,在他的回答中只能用等候。我们用词也要这样注意人物的身份。我们从这些言行举止中看出他们的品质,把两个词送给他们。(板书:彬彬有礼、谦虚有礼)4.分角色读对话。
“老子也毫无保留……” 1.什么叫“毫无保留”?
2.想一想老子为什么愿意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孔子呢? 3.他就不担心孔子的学问会超过他吗?
四、讲故事
(一)这节课我们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了解到孔子和老子都是很谦虚、好学,了不起的人。咱们讲故事也要这样按照事情的经过,把故事中的人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和怎么说的讲清楚。
(二)师生共讲《孔子再次请教老子》的故事。
1.孔子又一次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洛阳。他看见老子又到城外来迎接他了。孔子想到了他的老师这样辛苦,所以决定去尊师重教。那我这样辛苦的给你们上课你们应不应该尊敬我呢!2.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尊师重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法制要求;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遵守有关教育的法律,建立互信、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的责任。
五、诵读《论语》中的句子,升华对孔子及《论语》的认识。
1.《孔子拜师》的故事流传至今,对人们影响很大。孔子的弟子还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扮演孔子“三千门生”的演员们手持竹简,神采飞扬地诵读着的也正是《论语》中的句子──(师生一起吟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们也正是通过孔子、通过《论语》向世界人民传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可见,孔子,以及他的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之深远。
2.咱们课后也摘录了几句孔子的名言,(课件)你对哪句比较熟悉?读给大家听一听。你们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六、总结全文。
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也只是孔子一生中很小的一个片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去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了解《论语》这本中华传世精典著作。板书:
17、孔子拜师
孔子
求知若渴 决定拜师
彬彬有礼 前往洛阳 认真求学
谦虚有礼
受到敬重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