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学案导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
初中语文学案导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
摘 要:以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我提升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宗旨之一。采用学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教与学的模式。而只有学案设计精当,导入有效,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享受学习。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案导学的模式设计与有效应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学案导学;学习能力
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当下,我们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反思和革新后,基本形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的教学思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采用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主导为抓手,师生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成为一种比较好的教与学的思路。但是,如何发挥学案导学模式的最大效率却是值得深入思考、研究和践行的问题。
一、学案设计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学案,顾名思义,是让学生课前或是课堂自主学习所用的学习材料。那么,我们课堂学习的重点,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达成都与其有紧密联系。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重难点和学生语文学习和素养培养的目标设计学案是提高质量的前提。如“民俗风情”专题《端午日》的学案,我们设计好自学导航的内容应主要是课文中出现又需要掌握的字词、对作者和创作背景认识。之后是“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自主预习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问题设计可以有:(1)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2)当地人为什么对赛龙舟风俗格外重视?(3)联系下文,内容和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4)课文重点是赛龙舟的精彩场面描写,运用了哪些描写,是怎么描写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说既基本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是我们课堂交流互动学习的重点。
就一份学习任务清楚、能力提升点明确的学案设计而言,我认为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给学生提供自学自问、自做自练、自探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机会,还要清晰呈现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的重点。也就是要处理好双基的巩固问题――学生的深入学习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应知应会基础上,又要让学生知道学会掌握知识之后还要获得能力发展――会学。当然,这样的学案,还要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的问题,如我们家乡端午日有哪些风俗,我们是怎样度过的,它有什么意义?这就能体现出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统一的问题。
可见,一份高质量的学案要处理好双基,处理好课堂师生的教与学的和谐,要能让学生有个性地学习,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
二、学案运行要遵循原则与学习规律
初中语文学案一般需要学生课前预习完成,也是我们课堂教学要沿用的底案。因此,我们在学案设计与运用上要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和预期达成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知道和懂得一些可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如,在“人物风采”专题的《童年的朋友》的学案实际运行中,我们要让学生有重点地阅读,能够感受童年时外祖母给予“我”的爱,会对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和细腻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有认识和体会。如“在文中找出描写外祖母头发、眼神、声音、动作的词语和句子,简要分析其描写方法和好处”,思考外祖母“她今天的样子很凶”的原因等,这种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方向上的指导性。当然,我们在课堂教学,也就是学案的应用中,要从学生的视角,让他们从文中“我”的视角观察,获得对外祖母的形象和性格的把握,从而感受到外祖母的伟大与慈爱――虽对生活不满,但对我既有长辈对孩子的和蔼关爱,也有朋友般平等的理解、宽容和帮助。
我们在使用学案导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养成根据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重难点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初步把握内容适当概括分析的能力;提升学生联想思维,提高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中同化吸纳构建知识的素养。
三、以生为本,优化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无定法,但是我们在学案导学教学中要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要力求教学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如,在《最后一课》学案导学的课堂实施中,我们在解决字词之后,可采用诱导方式让学生质疑讨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让学生不断提升概括归纳能力。在突破重难点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开放式的小组合作,如《最后一课》的课堂情形怎样,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写的目的何在?学生讨论之后,让他们有意识地在《最后一课》的课堂与以往课堂的对比中,感受到教学环境的变化,在老师、村里人等形象的描写中体悟时代特点,感受其中含有的爱国情感。在这一小说的学习中,人物形象分析也是学习的重点,我们在学案运行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作品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探寻人物性格。另外,小说生动的场景、细节、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烘托、反复的手法运用等都是学习的重难点,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发挥想象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和批判精神。
另外,学案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而导学重在老师方法的指导。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通过一定的示范,进行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倾听,给学生中肯和积极的评价,还要设计一些巩固、提升和拓展的习题来帮助学生比较好地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总之,学案导学方法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好方式。只要学生能够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学会迁移,在思考、倾听和交流辩论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语文素养就能提升。
参考文献:
[1]甘红元.“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建构策略[J].教育,2014(27).[2]邵满宏.学案导学模式下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误区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编辑 张珍珍
第二篇:初中语文自助式学案导学探究
初中语文自助式学案导学探究
语文教学贯穿了一个人学习生活的始终,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因为一个人在初中阶段对语文的态度和兴趣,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语文学习。但是,因为现今的语文教学大多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浪费了教学资源。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阻碍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做到以学生为主导。适用方法之一就是实施自助式学案导学,变传统的由教师设定的死板教学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主地学习,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其综合素质也能得以提高。
一、学案的导学性
自助式学案和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有很大区别,传统的备课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列出课堂上要讲解的内容,有局限性。而且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传统的教案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而自助式学案具有导学性,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教授韩愈的《马说》时,教师根据自助式学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按自己的理解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而不是按照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一字一句直接为学生翻译成现代汉语。待学生完成翻译,教师再要求学生对照标准翻译自检,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查找错误,从而对自己的错误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对比自检,学生可以找出翻译中存在的70%的错误,还有30%就是理解起来感觉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对这些地方重点讲解。
自助式学案的导学性表现在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去学习,而不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学案的实践性
初中生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学习,学生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对语文教学来说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释放自己的天性。因此,一个好的学案要切忌呆板,要注重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新鲜有趣的活动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皇帝、路人和小孩,让他们将文中的对话、场景甚至是人物的神态动作都直观地表现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来表演,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适当的想象和发挥,这样能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也展示出在表演方面的才能。在表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互换角色,以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也可以要求在课后写一篇随笔记录这次演出的情况,表达由演出产生的感悟。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活泼生动的实践课可能比几堂乏味的理论课有效得多,因为实践符合学生的天性,也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不仅有利于提高成绩,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案的互动性
教师在自助式学案里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但仅仅引导是不够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帮助学生排解困惑,也要留心学生的情感状态,经常和学生聊天,表达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才不会对学习丧失信心。
比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这首词进行解读。学生对这首词可能会有一些奇特的看法,这时教师不能根据标准答案直接否定学生的观点,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给予学生鼓励,因为鼓励是提高兴趣的最好的办法。如果教师因为学生的答案不够标准或者达不到得分要求就对学生进行责备甚至是责骂,那么学生就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学案的互动不仅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实时互动。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安排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增进学生交流的有效手段,能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不同想法的融合,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四、学案的完整性
一个好的自助式学案一定不能虎头蛇尾,要有始有终,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比如,在教学《海燕》的时候,教师根据自助式学案安排了学生预习、自检、交流和纠正这几个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进行类似文章的写作练习,之后进行讲解,再让学生回头看自己的文章,找出不足。
学案的完整性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完整性,而思维的完整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看待事物的眼光。
自助式学案导学,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导者,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方案,使其带着兴趣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系青海师范大学2011级教育硕士)
第三篇:“学案导学”模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学案导学”模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以《女娲造人》的教学为例
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学
王节
【教学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培养能力为重,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结构。
2009年我校积极推行“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如何在语文学科中科学合理的设计、使用学案,展开高效课堂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便成了笔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下面以《女娲造人》这堂课为例,就语文学科中“学案的设计、运用”谈一谈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学案导学概述】
学案应该理解为导学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案。
而“学案导学”则是基于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着眼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力求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师的教法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点拨、师生品读赏析、共同质疑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的有效方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学案的设计与生成
学案的设计包括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难点、预习方法、写作背景、文学常识、预习过程等环节,教师在预习过程的设计中要体现对学生阅读课文的具体指导,体现学案与教案的结合,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在《女娲造人》这节课中具体的预习环节包括:
一、预习目标的设定
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可以先从字词预习开始,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进而深入把握课文中心,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
《女娲造人》这节课的预习目标可以设定为:①积累词语。②把握作品内容,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神话与现实的区别。③体会作者情感,理解课文大胆新奇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④学习伟大母亲女娲勤奋、智慧的品质和远古人类的创造力。
这四处预习目标的设定体现了由浅入深的梯度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适合自己的课前预习。
二、预习重难点的设定
教师要注意在这一环节中,对一些重点以及疑难的问题,要以“导读领悟”的方式设计在学案上。
在《女娲造人》这节课的预习中,重难点可以确定为: 重点:(1)认识女娲的人物形象;(2)正确认识神话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力,理解想象的特点。教师要在充分备透课文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能从文章中提炼出一到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即主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这在预习环节中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也最见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三、预习方法的选择
本文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复述故事的形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文学常识的积累
学生搜集关于作者、神话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可以做成课件、网页等形式,准备在大课交流中展示。
五、预习过程的设定 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自读感知,伙伴助学: 这一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积累语言的能力。教师首先提出速读要求,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画出读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自己查阅字典或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积累文章中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扫除学生的阅读障碍。因为每一个同学在字词学习的时候需要积累的词语不尽相同、因人而异,所以还要注意在学案中留出补充积累字词的空间。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情节,复述故事,并在此基础上与课外短文对比阅读,看其与课文相比丰富了哪些内容,体会神话非凡的想象力。
(二)导读领悟,展示评价
这个阶段要从学生的阅读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问题的设计既要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又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位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置1到2个“以点带面”的主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
如《女娲造人》这堂课中,主问题设计为两个:一是速读课文,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分析女娲形象;二是理解文章的具体情节运用了想象的写法。在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效果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将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不断引向深入。
(三)学贵存疑,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质疑探究,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如: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会对人类的起源、神话故事中的想象提出问题,可以引导他们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对于预习过程中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记录在学案上,以备课堂上讨论。
(四)精读演练,反馈习题
课堂上完成相关的精选习题,检测阅读效果,如课堂时间不够,可以改为课后作业。学案的使用与反思
小课预习:我校采用的是20分钟小预习课的形式,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阅读。
大课交流:一课时40分钟,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自己寻求答案,交流彼此间的阅读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
(课前请同学们4至8人为一小组,围坐一起,便于课堂上的讨论、合作)
一、导入
人类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这个朴素的问题一直引导着人们不断地探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老而迷人的神话《女娲造人》,走进奇特而瑰丽的想象世界。
二、自读感知,伙伴助学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①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读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字典或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②熟悉文章情节,准备讲述故事。2.学生交流在学案中遇到的问题。
(组长组织学习小组内的讨论,交流问题。教师参与讨论、点拨。)3.学生展示在讨论中形成的结果。①教师强调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②各小组推荐本组中的同学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
要求:(1)故事内容要完整;(2)复述语言要生动,表述要流畅。
评议:是否扣住复述要求,如果有遗漏的情节,可由其他组员补充,复述后其他小组的学生评议。
③《女娲造人》的故事是根据汉代《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而成,《风俗通》中的记载非常简单,与课文相比,丰富了哪些内容?什么地方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三、导读领悟,展示评价
1.分析人物:再读课文,从文中画出描写女娲的词句,小组讨论女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2.理解写法:女娲造人的具体情节是真的吗?怎样理解这种写法?(小组合作交流、分析,互相补充,教师点拨。)
四、学贵存疑,拓展延伸
1.学贵存疑:小组讨论在预习过程中记录在学案上的问题,教师注意点拨、引导。2.讲述神话:在熟知课文、了解神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自己熟知的神话故事。交流后,可先请同学互评,进一步加深对神话传说特点的认识。教师最后做总结。
五、精读演练,反馈习题:完成学案中精选的练习,检测阅读效果。
六、布置作业 浏览科普网站,追寻人类起源。参考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有关资料,自选专题,搜集资料并撰文,为下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做准备。
教后反思: 语文学科中学案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本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课文并组织课堂教学,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希望,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有提高,而“学案导学”的模式就力图在此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下面就从优势与不足两个方面重点介绍笔者在“学案导学”使用中的思考:
一、学案教学的优势 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便于形成一种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学生学会使用学案,可以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说来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尊重学生,培养能力
“学案导学”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体现在恰当的“引导”上,学生的活动并不是一盘散沙,一切都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进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并且这种规矩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改变,在给学生足够活动空间的同时,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2)目标明确,环节清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是一个阅读计划的制定者,其次是阅读情境的设计者和阅读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学案导学”给学生的阅读思考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并且具有一定梯度的阅读目标,使学生在阅读时不会因为不知道如何着手而犯难。至于中间具体的“自读感知,伙伴助学”,“导读领悟,展示评价”,“学贵存疑,拓展延伸”,“精读演练,反馈习题”等环节,那就应该是学生阅读的个性行为了,教师在其中只要稍加引导、点拨就可以使整堂课显得开阖自如。
(3)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个性化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让学生有兴趣、有热忱地进入到文本中去,与教师、同学、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4)拓展思维,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案导学”的拓展延伸环节中教师设计的一些开放性问题,不求学生答案一致,只求言之有理,努力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他们拓展思路,而不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学案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二、学案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
(1)以小组讨论代替学生阅读,华而不实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但在“学案导学”的实际操作中,真正展示讨论结果、交流阅读心得的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同学则满足于做一个“看客”或“听客”,坐享别人的阅读成果,而看似热闹的小组学习其实只是部分同学的个人展示。
(2)以教师讲解代替学生阅读,喧宾夺主
在“学案导学”中,教师设计的引导问题,简单的尚可以启发解决,但较难的在启而不发的情况下,就往往只能由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了。而这样的语文课,由于缺少学生自主阅读的感知、理解、探究、感悟,其效果必然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很难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老师过多的讲解也使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3)以大量练习代替学生阅读,本末倒置
许多学案的设计中存在着舍弃对文本的阅读,把“学案”等同于作业,等同于阅读训练,以练习代替阅读的现象。这些本末倒置的做法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令学生望而生畏。
(4)以固定的学案形式代替不同课型的阅读,缺乏变化
在“学案导学”中,由于教学环节、形式等相对固定,因此就容易出现以一种僵化的学案模式处理所有课文的现象。而语文课不同课型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每节课学案的设计不一定都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再者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学案形式的单一,缺乏变化,只能降低阅读的效率,影响阅读的效果。
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在“学案导学”中必须引起重视,注意避免,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案导学”的优势,扬长避短,为指导学生更有效的阅读服务。
以上是笔者对“学案导学”的一些肤浅认识,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发展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挖掘它的潜力,从而促进教学的不断改革,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段幸福、愉快的主动探求之旅。
第四篇:导学案设计艺术探究
浅谈高中物理课堂导学案设计艺术
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引领之下,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明确以学生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为主要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帮助其形成特长的目的,继而形成以生为本的最终教育理念,适应当今的教育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这几年当中,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在新课程标准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原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在不断地应用和实践过程中,发现导学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教学知识的特点,明确实际教学目的,根据所教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能力,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是集教案、学案、笔记、随堂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导学案的核心是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出发,在教师所拥有资料和综合把握的前提下,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当堂课的导学。
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及对导学案的认识,对高中物理课堂中导学案设计的艺术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导学案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导学案是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梳理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设计应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必须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核心理念,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教师们普遍存在的教学环节中观察导学案的实质,发现有的还是以教学目标存在而没有改为学习目标,同样有的仍是以教学方法存在而没有改成学习方法,有的学习过程仍然写着教学过程,教后反思还没有改成学后反思;从所书写的教学设计中发现,陈述教学环节大多还是用“明确、了解、理解”等不易评价教学效果的措辞,而不是用能评价学习水平的词语,如 “记住”、“能总结”、“灵活应用”、“能运用„„方法处理„„问题”等等。如果能在个人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对“以学生为本”的正确理解和体会,那么教学效果将更能体现“高效”“和谐”,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二.导学案应做到一节一学案且抓住重点
导学案是进行引导学生高效地完成所讲授课时学习任务的有效手段。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授课计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的一个导学案包含三个课时的内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存在的问题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自主学习动力不足;有的教材一节知识分2课时或3课时;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编写导学案时,问题往往太过于简单,显得导学案不完整,同时学习目标有的也过于笼统,没有科学的针对性,应在今后进行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三.导学案中的学习过程要完整
对于学生而言,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有课前预习、认真听课、课上和课后巩固三个环节,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完整地学好该课时内容的有效工手段。因此,应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应设计一些为学好本课时内容的让学生应该明确准备的知识,本课时内容的预习练习和一些必要的准备要求;课中突出重点与难点、设计问题、注意梯度、随堂小测;课后突出知识巩固,知识体系及网络的构建。但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所要探究的重点不够突出,不够明确,各个知识点设计没有太大的起伏;有的准备性知识预习不充足,综述环节可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丧失了兴趣,所以导学案中学习过程各个环节一定要完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有明确的层次
导学案的编写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导学案编写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先整体感知,然后是局部探究;可以先概念的理解,再到实际的运用等等。导学案的内容设计,一方面要使全体学生都有发展,另一方面也力求让优生能吃饱。对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必须明确分层,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知道“我该做哪些,我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通常针对学生的层次,可将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础题,主要指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力求全体学生在利用导学案学习的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二部分为拔高题,这类题目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力求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解决;第三部分为拓展题,这类题目有更强的综合性和难度,并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力求学习有余力的优等生在利用导学案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解决,在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的,通过学生们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答疑和概括总结,最终的结论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切实做到课堂还原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同时,在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层次性原则也至关重要。层次性原则体现在“导学案”的学习目标中,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比如优等生要120%达到学习目标,即在完成本课目标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中等生要100%达到学习目标,也就是所有的基础题要全部过关.而学困生80%达到学习目标即可。目标的达成要考虑到学生各自的实际学习能力,要为他们制定不是伸手可及但一定是跳一跳能摸得着的目标。打个比方就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挑上100斤的担子上路,学力不足的学生就只能给他60斤左右的担子.否则,所有学生都挑上过百斤的担子,会让学习能力尚欠缺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从而扔下担子不干了.因此导学案的设计也应体现面向学生不同学习能力,从而制定不同策略的原则。
层次性原则也要体现在随堂小测之中:在设计课堂测验题目的时候,就要考虑到题目的难易结合,甚至有时我们还把题目分成几部分,哪部分由哪些同学来完成,这种设计正好和目标分层相吻合,明确了学习目标的设计。比如,我现在所带班级为一个重点班级和一个倾向文班级,首先两个班级的物理基础有所不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接受层次便有较大差距。在设计相同知识的导学案时,针对两个不同的班级,导学案的设计也有所区别。对于重点班级的同学,导学案应多设置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的问题,逐步递进,满足不同层次同学们对知识的需求;对于倾向文班级的同学,导学案应以基础知识为铺垫,层次逐步递进,但难度略小于重点班。
五.导学案应充分体现学习方法上的“导”
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导”,即“导学、导思、导练、导讲”。在“导”中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导学案在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递进化”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讲“审题时解题的切入点是什么、研究对象是什么、一般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这类问题、具体用的是什么方法、所处的物理情景是什么样的“等等,这就是具体的学法,在编写导学案时若能把具体的方法渗透到问题设计中,多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小环节,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能达到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作为教师,我们应将“以学生为本”不断融入教学和管理中去。导学案设计中也有很多技巧和完美的艺术,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更优化的设计方法,总结导学案应用的心得体会。作为青年教师,也应在教学工作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将导学案设计的更顺应新课改的理念,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
第五篇: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
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
一、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技巧
(一)确定编写原则
初中语文导学案其编写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根据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编写内容,一堂课编写一个导学案,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从而加强授课的计划性,调控知识量。
第二,针对性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具有针对性和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一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参与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过程实际就是优化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方法性原则。要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以便教师能够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如何去做。通过学案导学,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第五,层次化原则。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基础,在编写导学案时,尽可能把难易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二)内容齐全,各有侧重
导学案作为学习的设计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以教材为基础,编写前必须深入阅读和钻研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和要求,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第二,依靠集体的力量,导学案的编写过程要充分发挥课题组的集体智慧,可以通过“集体讨论—编制初稿—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超前印发”的流程进行。第三,教师要精选备课的内容,要在内容齐全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勇于舍弃;精简导学案,抓住核心。
二、初中语文导学案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老师应该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因此导学案更适合在课前发放,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教材,然后完成导学案中自己能够解决的相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但是在学校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如何阅读课文,解题技巧等;另外一方面要让学生养着记笔记的好习惯,将遇到的疑点和难点做好记录,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答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二)把握学情,灵活使用导学案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导学案时,要随时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使用导学案。尽量做到只讲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进行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提炼;同时对学生争议较大、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练习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合理进行检查和监督
如果没有教师的检查与监督,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进行合理进行检查和监督。在上课之前导学案要上交进行检查,而教师的检查重点在于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和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甚至可以让会的学生给有疑问的学生讲解,这样既锻炼了讲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他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实现学生之间授课的新课改方式。并且教师可以把授课的重心主要放在重难点的解释上,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
三、小结
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把握教材,帮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精彩展示,提高素质。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导学案的编写技巧和应用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作者:李玲 单位:湖北省枣阳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