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慈母情深》教材理解 《慈母情深》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慈母情深》教材理解《慈母情深》文
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五年级上册 > 慈母情深 > 慈母情深教材全解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之爱)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亲情小说《母亲》。作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着重描写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挣钱的环境)”——艰辛的母亲!当孩子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挣钱,其滋味可想而知。
“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挣钱的样子)”——瘦弱的母亲!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挣钱的神态)”——疲惫的母亲!
“我的母亲”以后置的方式出现。这样的话语表达,是对日常语言的一种明显的偏离和反抗,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目光驻留到这样一种异乎寻常的话语形式上。从语言潜力显性化的角度看,则排比的句式、长短句的参差错落、一唱三叹的语言节律的绵绵韵味,使这个语段恰似一首短小精致的诗。而其中蕴含着的慈母神态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慈母深情,显然有着极高的审美含量。母亲在极其疲惫的劳作中艰难转身的这个细节恰如朱自清先生刻画的父亲的背影,成了表达至爱亲情的一种诗意符号。又省略的是作者所受到的强烈的震撼及内心的心里活动。昔日挺拔的;健康的背如今瘦弱、疲惫,昔日光彩照人;光洁鲜亮的脸变得布满汗珠、疲惫不堪;昔日水灵灵的眼睛充满血丝„„ 那挺拔的背,炯炯有神的眼,光彩照人的脸就是因为被繁忙的工作夺去了。这里运用的是一组慢镜头,母亲的疲惫和儿子的心酸就在在我的母亲的反复中凸显。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挣钱的动作)——忙碌的母亲!
这里四个“立刻”连用了,写出快节奏的工作,这是叠加,是快速、加倍的工作,来挣钱!为了儿女的生活、读书,不伸懒腰,不喘气,不休息,拼着老命工作。母亲塞给我的是钱,更是浓浓的希望和浓浓的情。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穷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
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这类文章的教学只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去感受、倾听文中人物内心的声音,去与文中人物对话,便能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朗读、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表达感受、互相启发、丰富课堂、丰富课文、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教师可以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只在关键处相机引导即可。
第二篇:《慈母情深》文本解读
部编版五上第六单元《慈母情深》文本解读
一、紧贴单元导读
《慈母情深》选自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一组课文都围绕着“舐犊之情,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这一句展开,表现的是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文章中描写的环境与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慈母情深》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母亲》,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工友的劝阻,毫无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的故事,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善良和对孩子深沉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无比的热爱。旨在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母爱的深沉。
二、相关背景介绍
本文写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艰难,多数工人的工资不过二三十元,一元五角相当于一个家庭几天的生活费,用一元五角买书在当时是很不寻常的事。
在现在的时代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尤其是在座的孩子,远远没有过去那般贫苦,但所有母亲为孩子做的努力和奉献都是想通的。本文歌颂母爱的同时,也是在告诫孩子要体恤父母,感恩父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教学难点:了解反复的修辞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梳理文本线索
本文的线索是事情发生的缘由(我想买书)—事情发生的经过(我去要钱)—事情发生的结果(要到钱,我买了水果罐头,母亲又重新给我买了书)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想买书:“我”极度渴望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但家境贫寒,无法实现,可是对书的强烈渴望还是让我走进了母亲工作的小厂。
第二部分(第6到34自然段)—要钱:在小厂里,“我”看到母亲劳苦的工作状态,但是当“我”提出要买一本书时,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
第三部分(第35到38自然段)—买到书:曲折的买书经历,“我”拿钱没有买书,而是买了水果罐头,但母亲又给“我”凑足钱买了书。此时的买书,不再是简单的对书的渴望,而是出于为人子的责任和对母亲的感恩。
五、感受“慈母情深”-(明线)
结合课后习题,以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感受为主。避免太过渲染气氛,将语文课上成品德课。
句一: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这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其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让人感受到,为了维持一家的生活,瘦弱的母亲承受着生活的重担,是多么辛苦。
句二: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一卷皱皱的毛票”写出了“我”家境贫寒,“龟裂的手指”写出了母亲工作的辛苦。尽管挣钱不容易,但她为满足孩子读书的强烈愿望,还是愿意掏出来之不易的钱,可见其爱子之深。
句三: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朴实的语言饱含着对“我”深沉的爱。
句四: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一个“凑”字,足以说明买书的钱对于这个家庭,对于母亲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她为了让“我”能看书,还是凑足了钱,从中再次深刻感受母爱的伟大。
六、镜头贯穿情感-(暗线)
《慈母情深》《》《》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其中,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成为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也促成了作者的三次成长。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其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倒装的排比句式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
第一次成长:“我”想买书,一番挣扎后还是决定向母亲要钱,可是见到母亲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如此辛劳的母亲,他那句“要钱”有些说不出口了。
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
第二次成长:“我”用母亲给“我”买书的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
第三次成长:母亲又凑钱给“我”买书,“我”深知母亲对“我”学习的支持,也深知自己没有权利可以乱花来之不易的钱。是为人子的责任,和对母亲的感恩。
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用他眼中所看到三个镜头抒发那一刻他内心的感受,这也是课文的重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朗读,方能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
七、细品反复部分
句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重复使用“我的母亲”这一词语,向我们传递出一些浓郁而略显沉重的味道。
1、缓慢的镜头感。这种写法就像电影的慢镜头一样,突出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这些细节深深印在了“我”的眼中和心里,也给读者深刻的感受。
2、情绪的复杂感。作为儿子的“我”,第一次如此直面地,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在工厂如此恶劣环境下挣钱的母亲,是如此憔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镜。三次写“我的母亲”,有惊讶、心酸、慨叹,有怜惜、崇敬,内疚......3、鲜明的形象感。事实上,母亲的动作是这样迟缓,因为长时间伏案劳作,一下子直起身、转过身是很艰难的,这也表现出
母亲挣钱的辛苦,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
句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动作之快。突出母亲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而争分夺秒,拼命挣钱。
知识点拨:反复不同于重复,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特定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八、笔间流露真情
从母亲瘦弱的背影、疲惫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坚定的话语这四个层面,来体会“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
“鼻子一酸”很值得品味,引导至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上,可以是感动的、委屈的、痛苦的...触发情感,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母爱的深沉,感恩父母的学习目标。
第三篇:《慈母情深》教学建议
《慈母情深》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初读课文时,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能流利地朗读全文。2.在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勾画出描写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⑴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⑵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
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⑶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注重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课文中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集中表现了慈母深情,同时反映了“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热爱母亲的情感。“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4.结合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的阅读,可让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对自己关爱的小事,表达热爱母亲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篇:《慈母情深》教学建议
《慈母情深》教学建议
1、理清教学过程流程。教学本文,大致遵循的是“读准、读通——默读体会——交流母亲的艰辛以及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朗读指导——拓展延伸”的流程。
2、放手自读,读通读顺。本文是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初读课文时,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能流利地朗读全文。
3、留够时间,课堂自读求足。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要求学生简要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勾画出一个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并作简单批注。次环节是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高阅读水平。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4、找准重点,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伟大与无私,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还要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5、重视朗读,读说写结合。课文中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集中表现了慈母深情,同时也反映了“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热爱母亲的情感。要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体验情怀,悟出写法。同时结合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的阅读,可让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对自己关爱的小事,用自己的笔书写母爱,表达热爱母亲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现读写结合。要通过各种各样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一节语文课上不可能培养出一位作家,但应通过在读中感悟的方式,培养孩子们对语文文字的热爱,激起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情感,从而爱上语文。
6、搜集资料,加深理解。许多略读课文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作家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也不例外。在帮助学生体会慈母形象的时候,可插入关于母亲的工作环境描写的补充文本,可插入关于当时作者家庭情况的补充文本,可插入关于作者因着母亲带给他的感动的补充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全
面,更为客观,更好地体会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
7、关于小练笔什么时间写更合适的思考。在多次磨课的过程中,《亲情一瞬间》的小练笔尝试过堂上写,但是学生的写作速度有快有慢,很多精彩的片段也来不及交流。在后来的磨课中,尝试了让学生提前写,堂上进行汇报,然后课后再修改誊抄,效果非常好,因为孩子们写的都是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写出了真情,更是有不少学生在朗读或聆听精彩的发言时落泪纷纷。应该说,提前让孩子写好了,更有助于孩子自主学习,可以激发他们体内自主学习的发动机,让他们走得更远。
第五篇:《慈母情深》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深沉与宽广,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
3、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母爱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到图书馆借出60年代出版的小说《青年近卫军》。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爱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一篇表现深刻父爱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了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亲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深沉啊!你们看,(教师出示小说《青年近卫军》)这是一本在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苏联小说。在当时,这本小说的价格是1元5角钱。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很贫困,1元5角钱在普通的家庭里就可以维持一天的生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以这本小说为线索展开的。
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
出示旧版小说实物,介绍当年的生活水平,提示文章的线索。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归纳一下,围绕着这本《青年近卫军》,课文写了哪些事?
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理解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三、朗读感悟,欣赏语言
1、课前同学们已经画出了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现在我们结合你在课前和刚才阅读的感受再读课文,抓住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去读、去感受,并把你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
学生读书,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语句,读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我”看见母亲的脊背弯曲着到母亲背直起来、转身、吃惊地望着我,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母亲工作是多么辛苦、劳累。这一段话中三次提到“我的母亲”,写出了“我”心里的感受,母亲辛苦工作累得疲惫不堪的情景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者。”(母亲身上带的钱很少,“揉得皱皱的”说明这些钱在身上带了很长时间,不曾花掉。看出家境的贫寒与挣钱的辛苦。)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母亲没有时间跟自己心爱的儿子多说一句话,只是为了多干一点活,多挣出一毛钱!)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只要儿子爱看书学习、只要儿子争气,母亲从来不吝惜花多少钱,但是如果是为自己花钱,她竟这样数落自己的儿子。)
„„
引导学生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好这些句子。
[设计意图]
母子连心。这其中的感情不须分析,不用讲解,学生一读就懂。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心去感受课文中深深的情感,边读边写出感受,在交流中丰富对课文的理解。
四、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饱含的深深的母爱。
[设计意图]
将理解和感受融会贯通,将文章的形象再一次整体显现,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拓展练习
1、练习朗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
2、练习朗读汪国真的诗《母亲的爱》。
[设计意图]
诗中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形成共鸣,激发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思考。
六、布置作业
搜集表现母爱的诗歌或故事,练习朗读,准备在班会上表演。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所写小说《母亲》,记叙了一位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沈的母爱。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备课时我想,教学中,我没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只要学生在这堂课上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理解,独立阅读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受到一定思想教育,课就成功了。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本着一个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读为本,围绕母子之间的深情展开,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文本,以达到教学目标。
一、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
课堂中,请学生自由地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想想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引导学生对文本关键语段的深入理解、体会,感受慈母情深,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抓住“哪里使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再自主学习,自主感悟,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慈祥,母爱的深沉的,母爱的伟大、无私。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以情促情。
课前,我抓住“慈母”一词,引导学生朗读学过的古诗--孟郊的《游子吟》引入主题。激起了学生对学习文本的兴趣,学生披情入文。当学生深入感悟文本,体会母爱时,我适当引导学生连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与母亲之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让文本的感情得到升华,教会学生学会感恩,要爱自己的母亲。并通过阅读链接的朗读感悟到冰心奶奶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感情。让学生再次感悟母爱的伟大。达到以情促情的效果。
由于本课内容及意境的深远,我与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又只有一课时的时间,使得本节课的交流朗读的过程中,对学生指导还不够充分,对突破主题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悟得不够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