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千阳县县城关镇初级中学 王艳云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各个行业中已经得到了普及,尤其是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进步。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工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上来学习与理解历史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运用好多媒体技术,帮助学习学习好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本文针对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应用分析
前言: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下,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工具,不仅可以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分析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保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科学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效果。
一、在历史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一直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位置,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这样也就逐渐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且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存在着时空跨越大以及涉及内容多的特点,加之受到了教学时间与手段等方面的限制,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技术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可以有效转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基础上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对于历史来说,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存在的,其中包含了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等方面。且在多媒体的影响下,还可以向学生展现出相应的图片与文献资料等信息,实现了将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直观的 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果[1]。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措施
(一)展现历史情境,创建出真实的氛围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历史情境、氛围以及兴趣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不同的历史资料来为学生创建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将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在多媒体技术中融入了文本、图片以及声乐、视频等内容,这样也就可以为学生展现出绮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可以冲破时空上的限制,真正将抽象的历史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如学生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长征的路线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还可以将《长征》、《大渡河》等视频剪辑在一起,借助相应的音乐来制作出完整的课件。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还可以实现将教材中的静态讲述变为动态,真正的实现了缩短时空上的距离,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2]。
(二)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教学来说,就是要激励与鼓舞学生,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出兴趣,从而也就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从思维特点上来说,主要是以具体的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特点,佟梦实工会也可以让历史与社会知识通过声音与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这种动静结合在影响下,还可以真正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与具体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学生在学习“辽、宋、西夏、金并立”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出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温特,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3]。
(三)培养好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在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可以让学生直接的去感知历史的存在。所以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创建出相应的问题情境,动态的向学生展现出问题的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中的内容来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好这一知识。如学生在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过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现出相应的资料。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好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好历史知识,同时也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运用好多媒体技术,突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参考文献:
[1]郝大勇.多媒体:古老和现代的纽带--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上,下旬),2013,(03):65-66 [2]姚尚右.运用现代技术 构建魅力课堂——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2,(03):151-153 [3]魏东云.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全面促进历史教学——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74):176-176
第二篇: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构件组合的最优化
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实现了三个转变:教学结构由平面变立体、单向变多向的转变;教学方法由使用单一教学媒体向应用综合媒体的转变;训练手段由封闭机械的传统训练向开放创新的训练程式的转变。三个转变使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发挥了最大的效应。
l,完善了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通道媒体向学生传输的是导向性、素材性、操作性强的信息,它能促进和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进而导致教学过程和教学要素地位的一系列改变。融入多媒体技术的主体开放式历史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实现教师、学生、计算机三方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信息的展示也呈现出文字、声音、图像的立体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媒体展示的材料,去探究结论,边做边学,在做中提高,有充分的机会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不以自己的讲述代替学生的思考,而是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履行教师主导教学的职责。
2,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除语言外,各种图片、图像、音频、视频、文本等都成为教学中信息的传递工具,几种传媒可以任意组合使用,彻底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模式,学生可运用听、视觉功能,动口、动手、动脑交替进行。3,整合了历史课堂训练手段。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巩固复习是一个通过练习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使学生认知结构更趋完备多媒体的声光色图的综合表现力强,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训练手段灵活多变,激发学生求解的热情,尤其是多媒体的交互性引导学生自觉地动脑、动手、动口,并学会自我检查学习效果,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复习重点,改进学习方法。这样训练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沟通联系,加快学生形成知识的序列性和知识结构的速度。
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1.建立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历史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历史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使其结构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充分理解,能够接受,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这项任务完成得更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备课中利用Authorware等多媒体软件,把历史发展的线索进行链式联接,先确立一级目录、二级子目录、三级子目录„„再采用下拉式菜单,把相关的知识点包含进去,形成“树”状的知识结构,做到主干分明,层次清晰,帮助学生形成概括能力、归纳能力。2.突破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同化。运用多媒体技术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的差距。从而启动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掌握规律、驾驭规律。如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用语言表述很难让学生真正明白。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组动态的画面:一个面带笑容的人出现在画面的中央,“高度的物质文明”、“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劳资冲突”、“核恐怖”、“冷战”等伴随着类似交通事故的警示标志,一次又一次地把“人”打倒,“人”的表情不断发生变化:微笑——惊愕——恐惧——无表情——冷漠——颓丧。这组动画再配上令人震惊的音响,就让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又如1969年尼克松任总统后把美国的战略进攻调整为战略防御,这是美苏争霸中的重要步骤,也是教学中的重点。设计这样一组动态画面:健壮的山姆大叔(美国的形象)一只脚越过太平洋伸向了越南,同时出现时间1963年,随着时间的变化(64—65一67—68——)伸向越南的脚越陷越深;山姆大叔的另一只脚立在美国本土上,脚和四周不断出现爆炸物:1973年的经济危机、人民的反战运动、欧洲共同体的市场竞争、日本的市场竞争等,健壮的山姆大叔开始发生变化,神情愁苦,体力不济;来自苏联方面的攻击不断触及山姆大叔。当学生看完这组媒体演示后,对美国战略调整的原因心知肚明,继而请学生归纳成文,这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教学中的 重点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如从历史资料中获取信息、论从史出等。
3.创设历史情境,模拟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这一特殊历史时刻的盛况,单纯用语言的描述和图片的展示都显得力不从心。可选用相关的历史档案资料碟片,用软件超级解霸5.5截取资料片中的有关场景,再运用Authorware软件将它与其他的文字(text)、图形(graPhs)、图像(images)、视频图像(video)、动画(animalion)及声音(sound)等进行程序编辑,最终形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组合课件。这种真实的视频媒体能成功地再现历史场景,是任何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取代的。有时还可以用一组历史图片资料配之以音频媒体模拟历史场景。如1940年德国对西欧、北欧发动进攻,继而又对英国发动不列颠空战。为了鼓舞英国军民的士气,增强战胜法西斯德国的信心,邱吉尔多次发表演讲,把这些演讲词加以编辑组合(事先请人录音)。这样在“邱吉尔”声情并茂的演讲中,一些珍贵的图片资料相继出现,有西欧小国的灭亡、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伦敦市内的断墙残壁、硝烟弥漫,英国军民坚毅的神色,邱吉尔飞扬的表情等。这种模拟的历史场景极富感染力,也同样能达到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作用,在其中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达到优化情意的教学目标。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学生素质员优化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多媒体 技术的应用把最新科技手段引入历史课堂,扩大了 知识传输量,增大教学密度,用声光色等多种信号把 人类积累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要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已经不复存在的历史场景,这在传统的教学中只能靠语言的描述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完成,由于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许多谬误。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高度可变的特点一一动静、远近、大小、宏观与微观、内外、具体与抽象互变功能等,可以把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珍贵史料,如出土文物、建筑、文字、图片、影片、录音等,形象地立体化、多方向地再现在课堂上,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有感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实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达到充分发展学生的认知潜能的功效。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历史课堂教学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的任务,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是学生实现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学生总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个性化的回答正是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多媒体交互性的运用过程中,学生的这种个性化回答能得到认定与修正,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动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是多渠道的立体表达,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心态调节到最佳水平,让学生从要学——愿学——乐学,顺利进入能学——学会——会学,全面、高质量地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终身受用。3.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念的间接反映,历史思维能力则是人们了解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进程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挖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这是思维训练的重点,正如赵恒烈先生所说:“在电脑已可替代人脑用来储存大量信息的时代,教育应该侧重于方法论上的启示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要把重点放在大量史实的记忆上。”(见赵恒烈《历史学科创造教育与习题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5期)信息时代的科技日新月异,给学生创设了学习、发现、创造的广阔天地。要巧用多媒体技术,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宏观为微观,化抽象为具体,启发鼓励学生走出静态历史时空,走向动态历史时空,对未知大事进行自主创新的思索,对已知结论大胆质疑问难,不为前人观点左右,进行发散与求异思维,独立寻找问题的答案,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三篇: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应用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宕昌县实验中学 付占桃)
论文关键词:现代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摘要]自从多媒体介入教学之后,为历史教学开创了新天地。当然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在历史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地应用,千万不能滥用。
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所有的历史都不能重演,不能再直接体验。历史学习只能通过保存下来的文字材料、考古文物、音像资料等来间接了解过去的人类历史。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资料,尽可能形象地、直观地、真实地将遥远的过去移于现在,再现出来。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大大减少,而要求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却大大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而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的特点就是集文字、图像、视频、声音为一体,向学生传递丰富的信息,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提高了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面卷。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
比如我在讲授《六王毕四海一》一课中,我制作一幅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割据称雄的动态地图,七国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通过变色的方式动态模拟秦陆续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配上雄壮的背景音乐,很好地解决了用语言和挂图难以解决的大规模统一战争的问题。然后再插入一张秦始皇的画像,形象地展现了“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神韵和气势。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老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统一的意义何在?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学史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变课堂,扩大学生的视野
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是历史学科的一个最显著和最根本的特点,教师无法通过实验去重现,更无法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但历史又是具体、生动、形象的。不管教师具有多么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可能使学生的脑海中产生真实的历史表象。要在课堂教学中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是不可能实现大容量信息传播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记忆和消化。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存储量大,容纳教学信息多,执行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的形声材料.使学生在相同时间内接受比传统课堂教学多得多的教学信息。故而,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拓展学生视野。如在教《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时,精心制作了题为《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的课件。开始时通过播放台湾歌手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渲染了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结束时又由幻灯打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让同学们带着感情集体朗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中间通过一幅幅画面重点讲述了香港的变迁及台湾的历史与现状。自始至终,学生情绪激昂,课堂气氛活跃。由此,同学们对“三项条约”、邓小平在香港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一国两制”的由来与含义,台湾与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与主要障碍及两岸关系将如何发展等问题,学生都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就加大了课堂教学密度,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提供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象
历史是人类社会已消失了的过去.因此,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而这种“过去性”往往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种隔膜感和距离感。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化远为近,真实、形象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为学生提供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象.把学生带到当时当地的情景中.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更便于深刻理解历史知识。例如:我在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让学生仅听教师的精彩讲述是不够的.正如教育家布鲁纳所说:“语言描述的再直观都是抽象的,”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传递情感,加强思想教育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拓宽教育渠道,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帮助青少年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就应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深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适时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如在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在课件中加入介绍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先进事迹的影片片段,并在看完影片片段后设问“我们应向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什么?”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辑,虽然只有很短的时间,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的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如:讲南京大屠杀时有一教育要点,即让学生认识日军侵华罪行并牢记这一国耻,在这一教学环节,我利用了计算机的幻灯片功能,展示了一组图片,配以悲愤的解说.低沉的音乐,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一张张日军耀武扬威的嘴脸.短短几分钟,学生个个疾首蹙额,义愤填膺。他们的心灵被撞击,被刺痛,纷纷表示恨透了日本鬼子,真切领悟到落后必定挨打的道理。通过多媒体不仅把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更加强了思想教育。
总之,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知识容量扩大,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知识掌握更加牢固,甚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伸到了课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下自觉地预习课文,但前提是,我们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妥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学的现代教育改革新理念,让多媒体这种现代先进教学辅助手段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
第四篇: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历史教学媒体:语言、课本、板书、挂图、模型、演示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过去抽象的历史事实,通过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优越性,因此应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助教"和"助学"的功能。
一、利用自制的教学课件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CAI)手段日益被重视,运用这种手段制作的课件(简称为CAI)正广泛被使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这种课件具有生动形象,扩大课堂容量,拓展课堂时空,加快信息反馈速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特点,大大弥补了传统教学"黑板+粉笔"模式的不足,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益。笔者在制作CAI历史课件和观摩过上百个历史课件后,认为当前CAI历史课件制作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l、课件应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是一种"单媒体"的活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可以将板书通过电脑打好,在讲授中点击出现,配上一定的声音,其间加入洋务运动领袖人物的历史照片、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的历史图片以及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奏章等等历史资料从而丰富学生的史料、激发学生对历史事实研究的兴趣,也可以加入近代世界工业革命后世界工业发展的资料图片或者音像资料,同洋务运动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其历史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另外还可以加入中外学者对于洋务运动的最新评价,使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激活思路,更加准确的把握历史事实。
2、课件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历史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
读史以明智,这是历史教学的最高目的,将一个个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通过计算机强大的演播功能展示出来,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以及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教导;而且能够使的学生在持久的兴趣支持下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本质联系和客观规律,从而有利于历史能力的培养!
3、课件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练习内容,完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时效。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练习由于需要时间向学生详尽的介绍历史事实而经常被忽视,课下由于历史课的"小三门"地位又经常被学生忽略,使得课堂上学到得知识得不到应有的巩固,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历史知识的掌握!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与普通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相比,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它能根据需要按不同的顺序展示文字信息,字体多样,色彩丰富,效果奇特。还具有切换功能和删除功能等。教学时,我们把有关文字信息事先输入计算机。课堂上,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可调出信息,并按各种不同顺序投影到大屏幕上。对于选择题,也不再象以前那样一个冷冰冰的"√"或"×":而是富有情感的惊叹声,如果选错还可根据意愿再做相应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运用CAI手段使教学方案设计,更加严密完善,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不仅激发了学生课堂上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在课堂上就能够及时的巩固消化所学知识,符和因材施教原则,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
二、利用校园网优化历史教学
(一)、历史学科网络化教学具有可行性
从网络的特点来看:20世纪60年代"网络"作为全新的概念出现,90年代便达到高潮,网络发展异常迅速。目前国际Internet、局域网和宽带校园网搭建起的信息平台不仅具备时空的无限延伸性而且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突破了单向、被动、封闭的传递限制而具有平等、交互和开放的特点。
平等性:网络的"非线性"结构决定师生获取信息的机会平等,学生可以瞬间穿越时空的界限,漫步在"历史的丛林";还可以快速地上网下载有关史料,体验与老师合作的快感。
交互性:通信网络的四通八达,可以实现老师与多个学生间的远程教育。
开放性:网络的强大是可以广泛利用各种信息资料,真正实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例如:历史课上我们谈到"贞观之治",只需鼠标轻轻一点"搜狐"、"雅虎"、"新浪"等相关网站,再键入"中国古代史"或"贞观之治"等关键词搜索,便马上可以收集到洋洋大观的相关资料。("搜狐"仅用了0.072秒便找到相关信息,约184800条;"新浪"则找到200000多条。)由此看来,网络的开放性确实可以使信息资源的共享异常快速、敏捷和方便。
(二)、实现网络化教学的现实要求
1.网络环境的优化。网络化教学要求教学网络系统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学网络资源更加丰富多彩以及网络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
2.校园网络的开发和建设。
一、有宽带校园网。由几
十、上百台计算机连接的局域网,并与Internet连结,装备成高功能的多媒体教室,共同搭建信息平台。
二、设置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
三、丰富校园网络资源。各教研组、年级组甚至班级均可设置网络管理员,负责网络、网页的设计和维护。如历史教研组可以建立网上历史学社、网上史学论谈、网上历史电子小报等。教师还可以把一系列讨论主题交给学生,诸如:"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等。然后由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总结讨论结果。另外,学生还可以登陆相关网站查找文字、影像等相关材料,如"中学历史资源库""中学历史教学网"等,网上大量的信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利用这些信息不仅可以充实历史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增强历史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
3.教师应具备敢于探索和锐意进取的勇气和精神。网络化教学是一新鲜事物,起步阶段必然需要教师的大力推进。教师们要勇于破旧立新,更要努力学习,不断充电,不轻言失败。
(三)、网络化教学可能引发的弊端及解决途径
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不足。网络化教学虽有其可取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弊端之一:网络中无用、有害的信息干扰学生的主动学习。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是丰富多彩的、取之不尽的,但也是良莠不齐的,甚至还有非法的欠健康的东西存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稍不自觉便会触及雷区,这将严重干扰学生的学习。
弊端之二:网络综合症的并发。网络世界的生动精彩极易使人沉迷其中,长时间上网易导致近视、"鼠标手"、抑郁症和暴力倾向等问题的出现,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网络化教学该如何扬长避短呢?社会的关注、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配合三位一体将发挥有效的作用。特别是教师--推进网络化教学进程的关键者须重点加强对网络学习的监控和管理。如:必要的思想教育、有效的行为干预(安装网络过滤器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利用光盘在电脑上辅助历史教学
现在有许多用于历史教学的光盘,光盘存储知识的容量大,表现力强,并且都有影视、文字材料、图片等。如:新华社音像中心新闻编辑部出版的大型历史文献电视纪录片《百年百事》和《世纪中国》,记载了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本末,并配有相应的录音解说。另外,西北大学编写,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制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多媒体光盘《中国通史》,内容包括图片、影视片断、录音解说和文字资料等。利用这些光盘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从无声图片走向有声影像,变黑白世界为多彩世界,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事半而功倍。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缩短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优化历史教学过程,使师生双边交流更加充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我们相信,随着计算机在中学教学领域中的逐步推广、普及,它在发挥和体现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协同性等方面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 多媒体技术应用
田
伟
2014年6月
第五篇:浅谈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浅谈以白板为载体的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
摘要:以白板为载体的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是一场深刻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我校在积极推广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理念的具体表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课程能否以资源为中心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历史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关键,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本文探讨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内涵,分析在白板使用与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的一下个人看法。
关键词: 白板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中学历史 课程资源模式
以白板为载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场深刻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历史课程能否以资源为中心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历史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关键。在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和实施过程中,既有很多有益的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内涵切入,多角度、多层面剖析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内涵
(一)白板:白板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电脑上共享一块白色电子书写板。
(二)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
(三)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新课程的整合内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中学历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师生的交流工具及评价工具。从而对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产生变革,促进教学效率和课程质量的提高。从内涵来看,与新课程的主要思想是一致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而这种革命,不是仅仅指形式上的,更是一种理念上的变革,它包含了国内流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小整合论”及“大整合论”。要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教学的各要素、各环节实现重组和优化,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主体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存在的不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阶段,教学系统非常注意四个因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但在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中教师们很容易走进这样的误区:
1、片面重视设计技巧,忽视师生互动作用
传统教学方法中有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但网络教学、网上课堂出现,许多课的内容都是在虚拟世界里进行的。授课、听课、交流、作业都在虚拟世界里。没有了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讨论、咨询。部分学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次要内容上。这样便在课堂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努力睁着眼睛瞪着前面的屏幕,老师的作用只是切换那些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历史图片,播放那些高亢的音响与唯美的动画,如此师者的自身作用就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学生也不再是课堂思考的主体,历史课堂的主角由人变成了机器,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教学的宗旨。
2、片面追求音响、动画效果,忽视历史学科的内在特点与熏陶。
多媒体教学中有很多教师片面追求课件中的听觉与视觉效果,在一个课件里设置了大量的、无关紧要的音响与动画。想通过这种求新、求异、求奇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如有的老师在一些超级链接处设置怪异的“咔,嚓”等声音,引得学生一片哄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对中学生来讲,这种设计,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极不利于课堂教学。有的老师用flash或director等制作课件。学生们爱听的和注意的是好听的歌、潺潺的流水等,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从中并不能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和感受到历史情感的熏陶。所以这种脱离历史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是亟须纠正的。
3、片面罗列知识,忽视课堂信息质量反馈。
从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肃的社会科学,具有内在的规律和理论,通过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基本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三、解决的有效策略
1、实现教学流程的互动性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结构的作用。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教材内容对课堂的教学流程作精心设计,对教学环节进行周密安排,课件运行、设疑、学生的反馈等细节教师要心中有数。如《蒙古的统一与元朝的建立》一节课里,教师先设计一些问题,如:元朝是怎样建立的?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及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探究,从而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这种教学方式重点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
2、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环境
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资源环境就是要打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扩大学生知识面。如在学习《蒙古的统一与元朝的建立》一节课时,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在校园网上利用自己设计的“历史e课堂”网页把大量的所需的资源整理出来,课堂上学生通过访问该网页来选择有用信息;另一种学习方式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介绍一些网址(如中学历史在线http://、教育在线http://www.eduol.net/等,由学生自己通过搜集相关素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3、注重教学资源的实用性、科学性
遵循课件内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技术性。避免在应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向学生罗列太多的知识资料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选材时一定要谨慎。首先要确认材料的真实性;其次要精于取舍,选取最典型最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再次要有针对性围绕突破重点、浅化难点、趣化枯燥点这一目的,选择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创设出赋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要充分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中的互动技术、网络技术,学会自主学习,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和探究的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总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愉悦中主动探索,在过程中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探索,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