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1(写写帮推荐)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2011年6月25-26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走进贵阳暨“小学数学新课标精品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我看到几位专家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几位专家、名师精心准备的课及对自身教学经验的讲述。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自己教学的思考。
一、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而是在认同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超越。苏教版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在许卫兵老师的《可能性的大小》观摩课与讲座和夏青峰老师的《分数的意义》观摩课与讲座中我知道了关于教师在读教材时要做到:
(1)读前有思考。在教学时,他利用“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来进行提问,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如果作为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对教材进行思考,那么就不会用这样一个问题来调动学生。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只有这样才更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从而更好的找到突破教材的方式方法。
(3)读时合理的对教材改造。数学的价值不是模仿而是创想。真正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而不是浮于一些文字之上的,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改造,才能最大限度的对发挥教材的作用。
二、读懂学生
对于为什么要“读懂学生”?在田立莉老师的《解决实际问题》观摩课与讲座中我认识的更为深刻,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差异一: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差异二: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
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各个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只有读懂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有实效。
三、读懂课堂
读和懂之间有一段距离,怎么缩短距离,在吴汝萍老师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观摩课与讲座中我找到了答案。
1、读懂儿童的需要?儿童需要具体的帮助,不需要简单的指令。儿童需要小的故事,不需要大的道理。儿童需要理解心理,不需要指责。
2、创设符合儿童口味的情境。儿童智慧的源泉是数学。
3、组织符合儿童特点的数学活动。
活动已经结束,但对我而言,却是开始。通过这次活动,我找到了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二篇: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资料
“第七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 的主题为: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针对这一主题,到会的专家进行了解读,现整理如下:
一、读懂课堂: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孔企平教授在《读懂数学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的报告中,提出从五个角度看老师是否读懂课堂。分别是目标是否合理落实、学生主体作用是否突出、教师引导是否有效、过程是否合理富有思考和基本功是否扎实具有个性。
(一)目标的角度
1)本课的目标是什么 2)本课的目标是否全面
3)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清晰 4)思维与情感的目标是否突出重点 5)上课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目标 6)上课过程中对目标有没有具体的调整
精辟的观点:如果一堂课没有界外球,那么这样的课顶多算一节中等的课。观点之二:传统课堂把“生成”看作是一种收获,今天的课堂则把生成当作是一种追求。当学生的认识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教育机智的问题。位惠女老师说得好:这个时候你可以不用理他,强扭的瓜不甜。的确,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来探讨数学问题时,一般来说其方法与标准教科书上典型例题的方法很少有相似之外。正是儿童需要从错误中学习一样,学生学习数学也需要有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应当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学习环境,允许他们有反复的余地。从长远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记住一些数学技巧——技巧不经常用,很快就会忘记,而是树立一种信心,当他需要某一数学工具时,知道如何去发现并掌握这一工具。树立这种自信心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贯穿创造、构造、发现数学的那种精神。
(二)学生的角度
1)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2)是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浙江省衢州市王文森老师执教的《估计费用》就是一个好的典范,他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了一个度的问题:就是把学生估算方法是否正确与学生能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体验到“我们为什么要用估算?怎样估算?怎么用估算才合理?”
3)是否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
课堂上其实也要给学生“留白”。一堂课热热闹闹,学生情绪高涨并不代表它的数学思考就高涨。而数学课最重要的是追求数学的本质,要有数学味。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静悄悄的思考说明他的脑海在飞速运转,只有有了独立思考的前提,才能有合作交流的收获。
4)是否让学生有充分机会的学习活动 5)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师的角度
1)备课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我们设计教案的起始点。例如:湖南长沙杨乐老师设计的《百分数的认识》有两个地方我特别欣赏。
1、学完百分数的意义后,为了体现百分数的优越性,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景:中央电视台播报新闻,同时字幕出现去年11月份,全国一些大城市房价增长的幅度情况,用百分数表示的。然后,问学生:全国房价涨幅最高的三个城市是哪三个?长沙排第几?学生立即可以回答。然后,教师把这些百分数改写成份数的形式,再来询问刚
才的问题,学生就能发现,百分数利于比较。
2、为了增强学生的百分数的数感,教师也设计了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但是他的填空题选择的空间比较大,很有意思。可以看得出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钻研了教材,并且找到了学生在学习百分数的时候很容易犯困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效果蛮好!
2)提问是否清晰、具有启发性
3)讲授是否正确、清楚、有针对性
4)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实际效果
5)在教学中是否注重了解学生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
从某一个侧面来说,课堂教学宛若棋局,无论是双方任何一个棋子的变化,都会引起整盘棋局的变化.走进课堂,就是走进变化.我们要读懂课堂的静与动。课堂的静,就是课前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的教学设计状态;课堂的动,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加入课堂教学之后,所形成的局势变化.如果不考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之后,教学形势的变化,总是将学生理解为备课时所考虑的状态,那么教学就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四)过程的角度
1)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情感过程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可以说,这次上课的教师在表扬和激励学生方面都做得很好,他们都能用细心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合理地表扬和启发,没有廉价的表扬,有 的只是循循善诱。例如:湖南杨乐老师总是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当学生的回答教师不需要及时给出评价的,教师就说“哦,这是你的理解”。北京永飞老师总是说:“你看他多会总结呀!你看他多会动脑筋呀!你看他多会观察呀!”谭闽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语言也得到了专家的赞赏:“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再来说说?”“很好,把机会也留给其他同学说说,可以吗?”良好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
2)课堂上是否有合适的认知过程
3)课堂上是否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4)教师是否关注了因材施教 5)是否有一定个体学习的时间
6)是否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五)基本功的角度
1)教学中是否符合基本的规范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一个优秀教师的素质结构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校长在他的个人经历中写到:刚走上讲台时,他也很紧张、拘谨,板书不流畅,语言不生动。于是他下决心从一点一滴做起,为了练习板书,他买来字帖,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三笔字,终于练就了一手
快捷而又漂亮的粉笔字。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语言,他常常用录音机把所讲的课录下来,然后反复播放,矫正语句、语气和语调。他还注意在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性上下功夫,专门从北京买了一套孙敬修讲故事的磁带学习揣摩。借阅许多特级教师讲课的录音带和录像带,有空就听、就看,认真研究,揣摩名师驾驭课堂、从容施教的语言艺术。此外,他还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鞠萍、董浩等全国著名的少儿节目主持人主持的节目,观察他们与孩子交流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功夫不负有心人,钱守旺校长也成就了他今日的高度。
2)教师引导是否有效?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浙江省衢州市王文森老师执教的《估计费用》(五年级),整节课流畅、扎实、和学生融为了一体,他的课堂轻松不乏幽默,语言严谨干练,对学生真心的表扬,充满数学味的追问,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追问”的艺术在课堂上很重要,它就像一个挖掘孩子思维的铁锨,往深里挖,而不仅仅是让她们的思维流于表面。我们听课的老师都认为在课堂上处理生成性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追问。
王文森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许多关于“我的思考”、“教研反思”等文字,体现了教师对待这节课所做的深层思考,其实考虑问题的深度也决定着教师课堂上教学的有效度。的确,教师的创造和教学智慧就体现在课堂中,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孩子的思维情感都活起来。这个活不是指形式上的活,如搞些小组讨论,更主要的是要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表现。一个好老师就像一个指
挥官,要策划、要谋略,要整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判断他们把握知识的走向。课程改革不管走的多远,始终要回到课堂教学。
3)是否注重了学科的作用 4)是否合理安排了练习 5)是否具有个性特点
孔企平教授又谈到了当今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一)1)以本为本的备课; 2)满堂灌的教学; 3)满堂问的教学; 4)单一的、简单化的教学方式; 5)简单化的练习
应用“熟能生巧”的意识和想法,把“熟能生厌”变成“熟能生趣”、“熟能生笨”变成“熟能生智”。
6)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这一点,专家特别反感。如果一节课学生只是知道了简单的对与错,没有思考和创新,这样的教学是一潭死水。
主要问题
(二)1)情境的表面化; 2)活动的形式化;
3)教学偏离了目标;(注意:(1)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2)目标应当反映新课程的理念、知识技能目标要清晰、情感态度目标要具有弹性。)
4)非学科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要围绕数学教学来展开。);
5)浅层次的教学(缺乏思考的教学)。关于读懂课堂的补充说明:
1.不要追求课堂的完美无缺,而要追求学生的真正理解。——湖南易虹辉 2.教学是一个慢的艺术。——钱守旺
3.针对教师提问:一节课教学目标的量化指标太多,则时间不够;太少,则显得课太单薄,怎么办?朱德江老师说: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几位教师课前制定的目标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教学策略和方式的不同,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机智不同,所以最后实现目标的程度是不一致的。这是可以理解的。王明明老师如是说:好的课堂并非没有瑕疵,我们追求的不是一种功利性的展示,而是追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4.基于自己的课堂、基于自己的理解,对待同一个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其实这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明明
5.精彩的课堂是不是一定要改造教材(增值),一节课最精彩的部分是源自于师生的互动。——王明明
6.执教老师要读懂自己的课堂。听课老师要读懂他人的课堂。反思的力度、程度、时间等,都影响着教师读懂课堂的程度。——特级教师朱德江
l 读懂“教什么?”
读:预设目标是什么?课堂上有无实现?有没有调整目标?有新生成目标吗?
反思:“教”的内容是否体现了数学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思想?什么时候要调整教学目标?怎样处理教学中新生成的目标?
l 读懂“怎么教?”
1、读:每一个教学活动。
2、反思:这个教学活动的数学价值是什么?课堂上有没有实现这个教学活动的目标过程?这个活动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7、话题之一:抓鱼还是抓更大的鱼?(鱼和熊掌可不可以兼得?)
针对老师的提问:有些课,活动多,练习少,关注某些问题较少或较多。这样的教学能算是有效的吗?
例如:北京永飞老师的数学课《比的应用》遭到质疑。王明明老师说:“现在提倡的是单元设计,如果连续听她三、五节课,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她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朱德江老师说:“数学课堂上响起了学生自主创造的美妙声音,每天都会有吗?”例如:广东省李浩老师的数学课《比赛场次》遭到质疑:到底要不要给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朱德江老师提出:这是抓鱼还是抓更大的鱼的问题。他认为,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实现不同的目标;如果学生基础良好,是可以总结出一般方法的,如果学生接受一般,就不需要强求了。但是,当学生遇到了陌生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画图、分析的方法,再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多好啊!
8、关于“人教版与北师大版”是否同样适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问题,王永老师说:“先学后教是课堂教学的一条铁律,应让学生自读教材,读教材中的示意图,通过读图获取有关信息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达到学会的目标,进而培养他们„会学‟的好习惯。”“不会阅读的学生就是潜在的差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让自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让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让指导成为课堂教学的升华。加强案例反思与探究是读懂课堂的捷径。”
二、读懂学生
孙晓天教授从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谈起对读懂学生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
(一)“读懂学生”什么 1)心理特征 2)认知发展规律与水平 3)已有的数学活动体验和经验
4)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的周围世界 5)实现数学化的要素与过程
(二)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1)找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科学合理地确定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3)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4)从源头上遏制“考试教育”“题型教育”的负面影响 5)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国家的未来
(三)如何“读懂学生”
1)读懂学生已有的(起点);理解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读懂学生过程中思考的(生成),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3)读懂学生留下的(目标达成程度),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4)在活动的过程中“读懂学生”,在“四基”并重的基础上真心读懂学生
(四)具体怎么做
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2)协调好实践、活动、思考、探究之间的关系 3)注重揭示数学本质 4)树立基于“全面数学”的教学观 关于读懂学生的补充说明:
读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读懂学生的基础。课前访谈、课前问卷、经验分析即人们所说的前测是读懂学生的好方法。——王明明
任景业老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读懂学生”(成都会议观点): 听清楚是什么,需要确认; 弄明白为什么,需要理解;
再分析怎么用,需要判断
第一步要听清楚学生的话,需要确认。这一步又有两个层次:一是听清学生说的话,二是学生这样的话表达的原意是什么,也就是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这一步常用的方法是复述、解释、补充、概括,再让学生确认。这一步有一个原则是“搁置”,要搁置经验和情感,远离创造和偏见。不能想当然。邹柯老师上课时问到 “谁听清他的意思了?”,让其他学生复述和解释,是读懂学生很好的做法,但缺少了让学生确认这一环节。
第二步弄明白学生为什么这样说,这一步需要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老师要能够明了其中的原因,理解学生的心思。他们的经验,他们是怎么想的。邹柯老师问:“1,2,3,4,5是什么数?”学生说“整数”,老师问“还是什么数”学生说“自然数”,老师再问“还是什么数”,学生茫然然不知如何做答,老师两次提示 “正……”,学生仍然答不出“正整数”,是什么原因?学生把自然数分为:正整数、整数、0, 教学中为什么学生很难意识到这样的分类是错误的?
第三步,对学生的话做出分析和判断,尤其是做出多方面的价值判断。教学中如何用?学生把自然数分为:正整数、整数、0,有什么样的价值?确定位置一节课对发展空间观念的促进“点”在什么地方?怎样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应当怎样去引导学生往前走?
——前两步是由表及里弄清事实,后一步是做出多重多维的价值判断,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
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实效。
三、读懂教材
北师大版教材常务编委、特级教师王永、朱德江、王明明分别谈了自己的观点。
王永老师说: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2)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源与流(3)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4)读懂课时教学内容的一些典型试题的解决方法.(5)读懂曾经教过的学生学生在本课时学习过程中的所经历的挫折与获得的成功方面的原因.(案例:比赛中的场次——搭配中的学问 读懂教材就是要读懂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维,进而是如何用数学语言恰当地表达数学思维的成果。)
2)要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教材(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3)要用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要带着问题解读教材);
百分数的认识 要带着问题解读教材。比如: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是一个新的数吗?百分数有什么作用的?王老师还提出这节课如果能结合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其实是化难为易的好办法。)
4)要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张丹老师:由“读”想到了歌曲《读你千遍不厌倦》带着思考去读。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
关于教材要四读:
(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
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 我之前想的与教材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谁更合适?(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朱德江老师说:“我们要读懂教材什么?(如何具体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
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向自己提问 “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王明明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读学生、研读教材上,让课堂自然生成;并在教材原原本本基础上去创造精彩课堂,想要调整教材必须使教材“增值”才好。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教学活动,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材料,是媒介;还有是课堂,课堂是场所,是教师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场所。教师面对主体——学生、媒介——教材、场所——课堂,要读懂它们,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专家的报告生动而耐人寻味,引领我们朝着课堂教学所蕴涵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第三篇: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
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2)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源与流(3)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4)读懂课时教学内容的一些典型试题的解决方法.(5)读懂曾经教过的学生在本课时学习过程中的所经历的挫折与获得的成功方面的原因.(案例:比赛中的场次——搭配中的学问 读懂教材就是要读懂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维,进而是如何用数学语言恰当地表达数学思维的成果。)
2.要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教材(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3.要用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要带着问题解读教材);
比如: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是一个新的数吗?百分数有什么作用?老师如果能结合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其实是化难为易的好办法。
4.要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二)带着思考读教材。
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编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学生的角度去读。
关于教材要四读:(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2)读中想 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 我之前想的与教材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谁更合适?(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三)如何具体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
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向自己提问 “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现代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四)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读学生、研读教材上,让课堂自然生成;并在教材原原本本基础上去创造精彩课堂,想要调整教材必须使教材“增值”才好。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是我们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二、读懂学生是准确到位益智目标、合理选择益智策略的主要依据
(一)“读懂学生”什么 1)心理特征 2)认知发展规律与水平3)已有的数学活动体验和经验
4)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的周围世界 5)实现数学化的要素与过程
(二)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1)找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科学合理地确定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3)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4)从源头上遏制“考试教育”“题型教育”的负面影响 5)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国家的未来
(三)如何“读懂学生”
1)读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读懂学生的基础。课前访谈、课前问卷、经验分析即人们所说的前测是读懂学生的好方法。读懂学生已有的(起点);理解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读懂学生过程中思考的(生成),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3)读懂学生留下的(目标达成程度),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4)在活动的过程中“读懂学生”,在“四基”并重的基础上真心读懂学生
(四)具体怎么做 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2)协调好实践、活动、思考、探究之间的关系 3)注重揭示数学本质 4)树立基于“全面数学”的教学观
(五)如何读懂课堂中的学生
听清楚是什么,需要确认;
弄明白为什么,需要理解;
再分析怎么用,需要判断
第一步要听清楚学生的话,需要确认。这一步又有两个层次:一是听清学生说的话,二是学生这样的话表达的原意是什么,也就是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这一步常用的方法是复述、解释、补充、概括,再让学生确认。这一步有一个原则是“搁置”,要搁置经验和情感,远离创造和偏见。不能想当然。老师上课时可以问“谁听清他的意思了?”,让其他学生复述和解释,是读懂学生很好的做法,但缺少了让学生确认这一环节,必须以“你认为呢?”类似问题确认。
第二步弄明白学生为什么这样说,这一步需要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老师要能够明了其中的原因,理解学生的心思。他们的经验,他们是怎么想的。
第三步,对学生的话做出分析和判断,尤其是做出多方面的价值判断。
前两步是由表及里弄清事实,后一步是做出多重多维的价值判断,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
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才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准确拟定益智目标,才能根据目标制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益智策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实效。
三、读懂课堂是实现益智课堂的基本保障:
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孔企平教授在《读懂数学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的报告中,提出从五个角度看老师是否读懂课堂。分别是目标是否合理落实、学生主体作用是否突出、教师引导是否有效、过程是否合理富有思考和基本功是否扎实具有个性。(一)目标的角度
1)本课的目标是什么 2)本课的目标是否全面
3)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清晰 4)思维与情感的目标是否突出重点 5)上课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目标 6)上课过程中对目标有没有具体的调整
精辟的观点:如果一堂课没有界外球,那么这样的课顶多算一节中等的课。
观点之二:传统课堂把“生成”看作是一种收获,今天的课堂则把生成当作是一种追求。当学生的认识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教育机智的问题。位惠女老师说得好:这个时候你可以不用理他,强扭的瓜不甜。的确,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来探讨数学问题时,一般来说其方法与标准教科书上典型例题的方法很少有相似之处。正是儿童需要从错误中学习一样,学生学习数学也需要有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应当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学习环境,允许他们有反复的余地。从长远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记住一些数学技巧——技巧不经常用,很快就会忘记,而是树立一种信心,当他需要某一数学工具时,知道如何去发现并掌握这一工具。树立这种自信心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贯穿创造、构造、发现数学的那种精神。
(二)学生的角度
1)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2)是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估计费用》如果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就是把学生估算方法是否正确与学生能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体验到“我们为什么要用估算?怎样估算?怎么用估算才合理?” 3)是否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
课堂上其实也要给学生“留白”。一堂课热热闹闹,学生情绪高涨并不代表它的数学思考就高涨。而数学课最重要的是追求数学的本质,要有数学味。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静悄悄的思考说明他的脑海在飞速运转,只有有了独立思考的前提,才能有合作交流的收获。4)是否让学生有充分机会的学习活动 5)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教师的角度
1)备课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我们设计教案的起始点。2)提问是否清晰、具有启发性 3)讲授是否正确、清楚、有针对性 4)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实际效果
5)在教学中是否注重了解学生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 从某一个侧面来说,课堂教学宛若棋局,无论是双方任何一个棋子的变化,都会引起整盘棋局的变化.走进课堂,就是走进变化.我们要读懂课堂的静与动。课堂的静,就是课前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的教学设计状态;课堂的动,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加入课堂教学之后,所形成的局势变化.如果不考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之后,教学形势的变化,总是将学生理解为备课时所考虑的状态,那么教学就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四)过程的角度
1)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情感过程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表扬和激励学生,要用细心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合理地表扬和启发,没有廉价的表扬,只是循循善诱。例如:老师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当学生的回答教师不需要及时给出评价的,教师就说“哦,这是你的理解”。“你看他多会总结呀!你看他多会动脑筋呀!你看他多会观察呀!” “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再来说说?”“很好,把机会也留给其他同学说说,可以吗?”良好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2)课堂上是否有合适的认知过程 3)课堂上是否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4)教师是否关注了因材施教 5)是否有一定个体学习的时间 6)是否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五)基本功的角度 1)教学中是否符合基本的规范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一个优秀教师的素质结构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2)教师引导是否有效?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轻松不乏幽默,语言严谨干练,对学生真心的表扬,充满数学味的追问,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追问”的艺术在课堂上很重要,它就像一个挖掘孩子思维的铁锨,往深里挖,而不仅仅是让她们的思维流于表面。在课堂上处理生成性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追问。
其实考虑问题的深度也决定着教师课堂上教学的有效度。教师的创造和教学智慧就体现在课堂中,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孩子的思维情感都活起来。这个活不是指形式上的活,如搞些小组讨论,更主要的是要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表现。一个好老师就像一个指挥官,要策划、要谋略,要整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判断他们把握知识的走向。课程改革不管走的多远,始终要回到课堂教学。
3)是否注重了学科的作用 4)是否合理安排了练习5)是否具有个性特点
当今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一)1)以本为本的备课; 2)满堂灌的教学;
3)满堂问的教学; 4)单一的、简单化的教学方式; 5)简单化的练习
应用“熟能生巧”的意识和想法,把“熟能生厌”变成“熟能生趣”、“熟能生笨”变成“熟能生智”。
6)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这一点,专家特别反感。如果一节课学生只是知道了简单的对与错,没有思考和创新,这样的教学是一潭死水。
主要问题
(二)1)情境的表面化; 2)活动的形式化;
3)教学偏离了目标;(注意:(1)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2)目标应当反映新课程的理念、知识技能目标要清晰、情感态度目标要具有弹性。)
4)非学科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要围绕数学教学来展开。);
5)浅层次的教学(缺乏思考的教学)。专家们对读懂课堂的观点:
1.不要追求课堂的完美无缺,而要追求学生的真正理解。——湖南易虹辉 2.教学是一个慢的艺术。——钱守旺
3.针对教师提问:一节课教学目标的量化指标太多,则时间不够;太少,则显得课太单薄,怎么办?
以分数的认识为例,我和杨校长课前制定的目标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教学策略和方式的不同,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机智不同,所以最后实现目标的程度是不一致的。专家认为:好的课堂并非没有瑕疵,我们追求的不是一种功利性的展示,而是追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4.基于自己的课堂、基于自己的理解,对待同一个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其实这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5.精彩的课堂是不仅要改造教材(增值),一节课最精彩的部分是源自于师生的互动。
6.执教老师要读懂自己的课堂。听课老师要读懂他人的课堂。反思的力度、程度、时间等,都影响着教师读懂课堂的程度。
读懂“教什么?”
读:预设目标是什么?课堂上有无实现?有没有调整目标?有新生成目标吗?
反思:“教”的内容是否体现了数学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思想?什么时候要调整教学目标?怎样处理教学中新生成的目标?
读懂“怎么教?”——能否引起学生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1)、读:每一个教学活动。
(2)、反思:这个教学活动的数学价值是什么?课堂上有没有实现这个教学活动的益智目标及益智过程?这个活动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7、当学生遇到了陌生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画图、分析的方法,再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益智的最有效途径!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教学活动,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材料,是媒介;课堂是场所,是教师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场所。教师面对主体——学生、媒介——教材、场所——课堂,要读懂它们,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师只有以学生发展为前题,才能真正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才能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我们的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中有全面的收获,课堂才会高效、实效。
第四篇:读懂课堂有感
“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
——读《读懂课堂》有感
邢竹青
“懂”是人和人交往的最高境界,是最容易走进人内心的活动。常常觉得教师是个非常繁琐的且平凡的职业,因为他的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群天真烂漫的熊孩子,所以在工作中充满无数未知,即使自己付出了自己的所有精力也不会得到自己期望得到的结果。钟启泉先生从课程内涵、方法、要素等细细阐述了课程革命的挑战,还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等方面呼吁要倾听儿童的声音,并说明了目前课堂存在的不足,让每一个教师能够在读懂课堂的活动中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阅读了钟启泉先生的《读懂课堂》,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作为一名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我来说,这本书对我的教育教学活动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首先读懂课堂意味着要读懂学生。这里的读学生不但是指学生具体情况,包括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基础差异、爱好特长等。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上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自己在课堂中能够和学生处在同一认知的水平,让学生能读懂老师的授课内容,并掌握好着内容。其次要读懂自己。要对自己有个很清晰认识和评价。自己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熟悉教材,能活用教材,能在多大程度上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哪些方面需要自己积极提高,是否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自己欠缺的这些应该从哪些方面补救,让自己更加完善。第三要读懂教学过程,要善于反思才能不断成长。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在课堂中我们要学会提问。例如,英语课堂中的提问,林老师反复强调要先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模式,而不是先把学生名读出来再提问问题,这样其他的孩子没有思考的动力。课堂中我们也要善于运用板书的教育功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越来越多地运用,很多课堂中就没有了板书。在课堂中我们要采用能让学生适应的的先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特别是英语课堂,让学生在充分的教育活动中锻炼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新课改后的教材很多语言项目非常符合实际生活,所以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对学生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一单元。本身学生们就对西餐文化很感兴趣,在课堂中让学生把学习语言的过程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中读懂学生,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成长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细心解读学生的成长需求,寻找并确定学生发展的最佳活动。当我们在读懂学生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的时候,“教学相长”才被赋予其真正的意义。
第五篇:怎样才能读懂学生
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267832-372-1.html http://
怎样才能读懂学生?
王晓春
人生经验告诉我们,要了解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容易事。同床异梦者多多,上级不掌握下级心理,家长搞不懂孩子想法,教师被学生蒙在鼓里,都司空见惯。我们甚至可以说,人与人互相不了解是常态,互相了解倒是比较少见的,正所谓“人心隔肚皮”,“知音难求”。我说这些泼冷水的话有什么用?有用。因为我发现很多教师过于自信了,他们总觉得“我的学生我还不了解”,然后就依据十分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主观印象采取行动,结果往往大触霉头。事实上,在教师的工作中,“自以为了解学生”比“自以为不了解学生”更可怕,不了解可以去了解,自以为了解则封闭了探求之路。所以我想,面对学生,我们若坦然承认“我不敢说了解你们”,经常把自己的主观印象先行“清空”,这种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空间反而更大些。我一辈子和学生打交道,最早的学生都已经有孙子孙女了,我参加学生聚会,常常惊奇地发现很多学生后来的发展与我当年的印象大差其远,于是我不得不承认,我对他们的了解真的很有限。这不是谦虚,而是实事求是。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尽力了解学生,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了解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了解学生,有两种出发点:一种是出于工作需要,尤其是发现学生有问题,要解决之,就要了解学生。另一种不是直接源于工作需要,而是出于探索的欲望,或者说好奇心,遇到某些或些人某些事,整不明白,就想深入学生心灵,探其究竟。据我所知,有这种好奇心的教师比较少,大家忙于工作,似乎没有闲心和闲暇满足此种求知欲。但我希望这种教师多起来。磨刀不误砍柴工,热心探索学生心灵的教师,长远看,专业能力一定会更强,工作更轻松,生活更幸福,因为了解他人是人生的基本功,而只有不局限于眼前的工作,才能真正学会了解他人。了解学生只是了解他人的一个方面。
不过我们在这里还是要重点讲一讲出于工作需要了解学生的问题,毕竟多数老师最关心这方面。教师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产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呢?一般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屡教不改,教师很困惑,想搞清这个学生怎么回事。还有一种是学生言行大出教师意料之外,教师很震惊,想知道其究竟。
举个例子。在一所寄宿制的私立初中,有一个男生只要一上几何课就睡觉,多次谈心也不起作用,他说几何就是学不懂,再怎么努力也没用。这个孩子父母离异,各自组建了家庭,现在由外公外婆带,偶尔妈妈回来看望。进入初二后,几何老师接任了这个班的班主任,这孩子明显不接纳他。安排班级事务时,学生不听,故意在下面讲话。教师尝试过多次与他交流,但感觉他都只是面子上敷衍,很烦,过后还是照旧。一天刚上课,教师走进教室,他还在吃东西,教师把他赶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老是要和我对着干?”他居然说:“和你没什么好说的。”然后班上的常规活动他就不参加了,比如早操和课间操。班主任感觉自己很无能,“孩子把我当空气”。
这种情况当然不能贸然采取什么措施,尤其不要轻易激化矛盾,首先需要做的是搞清这个学生到底在想什么。怎么了解呢?我看最好先去问问其他老师,这个学生在别的学科表现是否也这样厌学,对老师是否也有对立情绪。如果他对其他学科老师的态度也是如此,那是一回事,若不是这样,那就要进一步了解。比如他上语文课态度比较积极,对老师态度也比较好,那就可以想办法侧面了解(直接问本人是不行的,因为已经顶住了,难以对话)其中原因。所谓侧面了解,可以通过其他老师,也可以通过他的好朋友。通过学生的朋友了解其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学生对老师可以关闭心灵门窗,对同伴是不会的。这个学生有可能除了不善于学习几何(这种学生不少,有思维方式的问题)之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班主任老师以前曾经得罪过他,他对老师有误解等等。找到了问题所在,把扣解开,事情就会有转机。如果这个学生并非对班主任一个人如此态度,而是对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这样,那这就是一个问题生,就更不能对他轻易采取措施了,需要更详细的了解和诊断,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问题生有多种类型,要先大致估计一下该生可能属于何种类型的问题生,然后按一定的方向去调查。这和医院的医生诊疗病人思路是一样的。你去看病,说明病情之后,医生常会让你去做某种检查,他一定是心里有个大致的方向,才能决定让你去做哪项检查,不做哪项检查。比如医生判断你不是糖尿病,他就不会让你去验血糖。这就可见,了解学生情况,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有假设的,有猜想的,不是盲目地乱问乱打听。这地方最能看出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很多老师以为所谓读懂学生,应该有一些招数,只要你告诉他这些招数,谁都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就好象只要记住了操作规程,谁都能操作洗衣机一样。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要读懂学生,确实有一些常见套路和技巧,但是记住了这些死知识并不能保证你能很好地读懂学生,因为要读懂学生,需要具体分析,没有标准答案。你想了解一个学生,前提是先假设一下他可能是什么问题,这种能力没有人能教你,只能自己体味。这不但需要知识,还需要经验和智慧。比如上面例子中的那个学生,按我的经验,他不大可能对其他学科其他老师都这样,他可能是对这位后来变成班主任的几何老师个人有什么成见或者过节,找到了这个问题所在,问题就有希望解决,所以我才主张先去问问其他老师,再问他的好朋友。换一个学生,换一个问题,我的调查研究的入口和方向可能就另一样了。我发现有些老师一遇到问题就告家长问家长,他也没问问自己,为什么非从家长入手?他一调查,发现学生是单亲家庭,就以为找到了原因所在,其实他什么也没整明白。为什么单亲家庭就一定犯这个错误?为什么有更多的单亲家庭子女不犯这类型错误?他无法解释。他这样调查之后,或者还是束手无策,或者采取的措施仍然和没调查之前一样盲目。俗话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话很对,但有个前提:你的调查应该是伴随思考的,有假设的,不是盲目的。没有思维含量的调查达不到读懂学生的目的,那种所谓调查得到的充其量只是一些印象和见闻,是信息的碎片,不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材。
如何提高自身读懂学生的能力?我有下面一些建议供老师们参考。第一,学会倾听。和学生打交道,无论是否遇到问题,都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多想。你会发现很多师生在一起时,总是老师在说,学生在听,这就没有沟通,只剩下“谆谆教诲”了。结果是教师站在明处,学生躲在暗处,学生把教师的招数弄个门儿清,教师对学生却两眼一抹黑,这是很多教师工作失败的重要原因。教育者,要多用耳朵和头脑,少用嘴巴。听着不顺耳的话也不一定当场反驳,否则下次人家就不说了。第二,通过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如果能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一碗水端平,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话,你能了解很多人。学生能瞒老师,瞒不住同学。我曾经说过,如果有学生意外离家出走,你去问他的好朋友,肯定知道他的去向。第三,向同事中的高手学习。有些教师很灵通,学生的想法他能提前知道,或者一猜就准。这是因为他们能深入群众,或者有“内线”,或者悟性强,或者经验多,水平高。要想办法向这种高手学习如何读懂学生,学一招是一招,学一个案例增长一份经验,时间长了,积累多了,就有这个能力了。第四,参加毕业生聚会。你看到今日的学生,要和你当年对他的印象做比较,如果发现差异很大,这是最宝贵的,说明你当年看错了他,或者没看清楚。如果发现他长大后的表现与你原来的印象比较一致,说明你没看错,这属于正面经验,也是好事情。第五,上网讨论案例。网上案例,有很多老师参与讨论,各有各的看法,能启发你学会多角度看学生,避免片面性怀和表面性,长期坚持,必有收获。第六,学点心理学。有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了解学生就有一些思路,很有好处,不过千万要避免“贴标签”主义。这样的老师我见过一些,他们记住了很多心理学名词,遇到学生情况,能很熟练地给他们贴上“内向,外向”,“抑郁症,自闭症,多动症”等标签,于是就自以为把学生看明白了。贴完标签,如果你追问他怎么办,他还会照书上说的条条,给你开一个笼统的标准答案式的药方,然后就得胜而归。结果可以想象,你照他说的办,没有效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条主义者。学生是可以分类的,但这只是大致的区别,具体到某一个学生,情况千差万别,要搞清“这一个”学生的特点,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独立思考,谁也无法替你思考,顶多帮你一下,所谓帮你一下,指的是给你一些启发而已,书本知识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本文的作用,也不例外。
总而言之,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用句时兴的话来说就是“永远在路上”。不管教师如何努力,也无法把所有学生看透,甚至无法把一个学生看透,能抓住其人的基本特点,就不错了。但我们一定要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因为了解人,走进他人的心灵,不但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而且其乐无穷。
2016,7,3
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微尘9806:(k12班风小论坛)
王老师:我是新疆的一位老师。现在我急切的想要找到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策略。
现在,我所带的班级已经是九年级的学生了,面临着升学考试,感到压力很大。但学生好像并不着急,各科成绩都不太理想。我们学校是班级组管理模式,我们学校较小,2各班就是一个年级。2各班的学生和各任课老师关系较融洽,没有和老师对立的学生。让他们写考试反思,反思的都很深刻,也能剖析自身的问题,但对后续学习没什么用,又回到原来的状态。上课的状态也挺好(我是数学老师)表现在:都在看着黑板认真听课,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作业做到也挺好,干净、步骤规范,准确率较高。但一考试成绩就和预期有很大的差距。各科老师反映:上课天天讲的知识,考试还有很多人做错。我们现在是全员上晚自习,晚自习有老师值班。我们对这些孩子的整体感觉是“懒!”,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怎样改变现状?王老师希望得到你的帮助。
海蓝蓝6384:
——我认为这两个问题都有可能是学生实际上有了目标,但缺乏维护目标的方法。老师主要的问题是以为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就能改正,这两件事虽然有关系,但认识问题和动手改进是两回事,改进了又能取得效果又是一回事。这方面老师能不能对解决这些学生的的问题予以具体可行的指导才是最关键,而且要不断的检查这些指导措施是否有问题,然后再做更正。这才是需要老师的技术和耐心爱心的地方。
把这些问题归为一个懒字,更可能是老师自己懒惰的结果,一方面不愿意动脑深思,一方面不愿意动手去做。用一个学生懒惰把这些问题推得干干净净。
另外这个老师认为能找到一种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方法,我觉得不现实,找一个能提高某一个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都已经是难于上青天,何况全班。
我们本地也有老师到新疆去支教,他们对新疆的学生的印象非常好,认为和我们本地的学生相比,新疆的学生很淳朴,很敬重老师,比较听话。
微尘9806老师:
海蓝蓝老师说得有道理,您是把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按您说的情况看,学生成绩不好不可能都是因为懒,主要原因也未必是懒。假设学生都不懒了,成绩问题也未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有多种来源,人人而殊,并没有什么统一的“动力”。
成绩不理想,原因有多种。比如学习方法问题,学习基础问题,智力问题,智力类型问题,有的学科也可能有师生关系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等等。所以我就建议您暂时不要让学生写什么“反思”了。您对问题的认识如此粗糙,能指导学生反思出什么来?大概多是检讨自己的“懒惰”吧?他们没有搞清自己的病灶究竟在哪里。没有诊断的治疗,效果可知。我希望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学生按问题性质分分类,然后指导他们进行“自我诊疗”,搞清他自己的问题究竟在何处,才知道怎么努力。注意要向科任老师了解情况。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马上提高学习成绩的,所以您还要搞清哪些学生是重点工作对象,别一刀切。
总而言之,您太缺乏调查研究和分析了。
仅供参考。
王晓春 2015,12,22
注意力特别涣散的初一男生
coolcatcafe :(k12班风小论坛)
初一,12岁男生。1-6岁外婆外公带;7-12岁父母带。父母做粮食加工,初中毕业
问题:上课注意力特别涣散,磨蹭,小动作不断,看他的学习潜力
天: 今天 明天 天人合一 天天 天剑 天体 天像,升天成佛 地狱天使 善良恶魔 天之魔 翔 神仙 晨光 海边日落 发光的天体 日落之天 轮回之世 天天酷跑
人:剑人(贱人)机器 摇摆 帽子 那个迷胡的身影 迷失的记忆 小船 布衣 三目和尚 化学 脑子 植物大战僵尸 埃及 冰封 花 雨伞 雨后晴天 邪神魔虎 斗罗大陆 人体结构
平静:狂风 船只 海面 冰 蓝色的天空 白云 甲壳虫 星星 银月 金阳 荷花 萤火虫 假山 音乐喷泉 蓝水晶 光之巨人 盐 圆 群山
可是:挪动 牛气 埋怨 四 伞兵 描红 沾亲 探亲 独孤 孤儿院 捐钱 开心 抢夺 车祸 炸弹(弹他写的错字)反恐 生化病毒 终结者 坦克 飞机
跑: 自行车 栏杆 关节 血 医院 X光 洗澡 难受 打石膏 开心 伤心 第一 寂莫 拿掉石膏,开心 幸运
桃花运或者狗屎运 幸福 无奇不有
他的词汇里很多武侠小说,网络游戏的词语。他喜欢看武侠小说。词语一会想到这,一会想到那,天马行空,思维逻辑性不强,是不是这也是注意力涣散的一个表现?多是名词,知识面不广,学习潜力不大。
早期记忆
1 4岁,一天,我和爸妈在家里看电视。突然,我爸拿起一支本条就打我妈。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小椅子就往我爸屁股上打。2 3岁,我对爸爸说:“老爸,我想吃河蚌。” 爸爸说:“好,下午我去河里捞。”下午,当爸爸要去捞河蚌时。我也要去。于是同,我爸拿来一个木质澡盆,把我放在基底动脉,并漂在河面上,爸爸就潜水摸蚌。看到这么多的河蚌我很开心。
3 3岁时,我拿着几只草莓去喂小黄(我家的小狗)。我刚喂给它一颗,小黄就扑过来往我嘴上一亲。就这样,我的初吻竟被一只小狗夺走了。
4 5岁,我正在玩足球。我的邻居的猫突然跑过来“追杀”我。把我逼进了死胡同。我转头对它说:“你他妈这个婊子养的,老子不发威,你当我是老鼠吗?老子打得你屁滚尿流,满地找牙。” 后来,经过一翻激烈的搏斗,虽然我的衣服和肉体有几处地方挂彩,但是我终于抓住了它。后来把它往河里一投―――淹死了!
5 4岁,一在,我与好友李杰玩。我刚捉的螳螂和独角仙。也不知道何时,它们竟打了起来。只是螳螂一个飞扑用它那沉重的大锄刀切下了独角仙的一只脚,独角仙也不干势弱用角顶了它一下,不过这只是多余的。最后螳螂胜利了。
6,6岁,一天,下课了。我正在回教室。突然有两个我班的女生抱着我。这时我闻见一股芳香送入怀中,我想一定是桃花运,真是好幸福!其中一个说:我是真心爱你的。不要离开我!另一个说:取我吧!我知道你是爱我的。我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正当我沉浸在“爱”的海洋中时,一个男生一把拉过去一个女生。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是演戏。
记忆中,打打杀杀的场面有三则,而且都是动作场景,所以他喜欢看武侠小说?是不是说明此人是动作型学习者。手脚要不停地动?可是他小动作不停,他思维也开小差。一节课,没有不动的,总是不停。记忆中,与动物打交道也多。问问是不是喜欢动物,说不定可以从事与动物有关的职业。最后一则,我估计是不是小说看得多了?有些感受可能是现在想到的而不是当时事情发生时的感受。
五项图(整合得不错,布局也好)
中间是一棵很大的树,树冠几乎把整个画面占满了。树冠两边是两个方子。树冠遮住了部分房子。树根下是一本书,打开着。书的两边是两个人,一个是他,一个是“某某”,趴在地上,两人相视而笑。整合能力不错,心态也很好,有点艺术感。
海蓝蓝6384 :
这些早期记忆真实性很让人怀疑,像:我转头对它说:
你他妈这个婊子养的,老子不发威,你当我是老鼠吗?老子打得你屁滚尿流,满地找牙。” 后来,经过一翻激烈的搏斗,虽然我的衣服和肉体有几处地方挂彩,但是我终于抓住了它。后来把它往河里一投―――淹死了!
这不可能是五岁的小孩子能说的话。
好像有点生活游戏化的味道
王晓春读后:
这个孩子很有趣,神神叨叨的,有天生的幽默感。他的思想看不出有什么深度,但是非常活跃。不知他的成绩如何。我感觉这个孩子可能有些潜质,我要是老师,就不要求他上课规规矩矩的,那可能永远做不到,他不影响或少影响别人就行了。可以提醒他注意力集中,但也不要强求,因为这他可能也做不到。遇到他真喜欢的事情,他注意力大概就能集中了。可以引导他读点有品位的书试试。海蓝蓝老师怀疑他早期记忆的真实性,有一定道理,据我所知,有些孩子的脑子里是分不清真实与不真实的,他们会把真实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水乳交融地掺和到一起,都认为是真的。这不是不诚实,是他的思维方式如此。好像台湾作家三毛就是这种人。但是这个孩子将来会不会走向文学,我还拿不准。
2015,12,10
coolcatcafe :
王老师,我太佩服您了。我没感觉得到他的幽默感。所以我特意问了他身边的两个学生。他们说他确实搞笑。我问他平时喜欢做什么,他说他喜欢搞小创造。我说做过什么手工呀。他说他做过模型飞机,小船的。我以为他真的就是注意力不能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