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社教学反思大全

时间:2019-05-13 02:4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品社教学反思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品社教学反思大全》。

第一篇:三年级品社教学反思大全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反思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案例与反思《平安回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渗透交通安全意识和珍爱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学习目标: 1.认认交通标志; 2.学做小交警; 3.学会怎样过马路。课前准备: 1.录像 交警动作\放学路上; 2.课件 交通标志\交通事故数据统计\遵守交通规则的图片 3.模拟街道 学习时间:两学时 第一学时学习过程:

一、说一说:学习目标。

1、谈话引入;

2、揭示目标.[板书]认认交通标志\学做小交警\学会过马路

二、认一认:交通标志。

1、出示交通标志(8个),尝试认一认;

2、课件演示:交通标志自述;

3、互动游戏:找朋友;

4、拓展延伸:认认生活中的其他的交通标志.

三、学一学:交警指挥。

1、播放录像(交警指挥交通);

2、说说交警指挥手势的含义;

3、现场采访交警叔叔;

4、跟着交警叔叔学习指挥;

5、练习\表演。

四、演一演:模拟通行。

1、行人说一说交通规则。

2、现场模拟过马路。

五、辨一辨:行为正误。

1、谈话:下面这段录像中,哪些行为是错误的?(播放录像)

2、讨论;

3、警示,出示一组数据:六,玩一玩:交通安全旗教学反思:、新的课程课堂的评价,也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课堂上教师的一句“你真棒”“说得真好”“相信你一定行”等等鼓励的话语,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让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使学生间、师生间形成和谐平等的对话平台,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课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能力,不断学习更多自己的观念,建立新的课程目标下的教育观念,探索心得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更好的教学打好基础。新的课程,对谁都是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在教学中,我还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也带了许多对新课程的困惑,但是我相信,只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主动钻研,会让我们的教学更完善。

第二篇:三年级品社教学反思

三年级品社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置正是在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祖国辽阔国土有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的自豪感和亲切感。教完之后,深刻反思,有以下心得体会:

1、重视学生的体验

根据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由此可见,重视学生的体验对激发参与热情,体现学生的自主,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培养思想情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亲自动手算一算,计算哈尔滨、海南岛、台湾、乌鲁木齐距离四川的距离。学生从计算结果的数据中,很清晰地认识到祖国地域辽阔。学生对这知识的认识不是被动的吸收课本上或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活动,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教育即生活”,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将静态的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体验,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教学中,我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即汶川大地震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认识祖国面积大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学生获得认识,受到教育。不仅认识到祖国面积大,同时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从而对伟大的祖国产生亲切感和热爱之情,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在“镇江面积与全国面积比较”的环节中,同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熟悉的家乡为对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获得了非常直观的认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对学生的学情不够充分了解。

教学实施过程中,“计算路途遥远”这一个环节,涉及到两位数相乘的数学计算。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使用的是下册教材,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方面的计算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会计算,胡乱猜测的现象。

2、学生对数据的认识不够具体。

三年级的小学生,思维水平主要还停留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对抽象的数据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计算路途的教学环节,虽然学生算出了两省之间的实际距离,但很难从多少千米的数字中认知和体验“远”和“大”。如果教师及时将这些数据与学生可感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一个人每天可以走约30千米,从哈尔滨走到海南岛约需要137天,从台湾走到乌鲁木齐大约需要150天,将近半年啊。这样学生对“远”和“大”的概念就会更加具体。

第三篇:三年级品社上册教学反思

——《我爱我的家》教学反思

《我爱我的家》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一主题,上课之前我让孩子们收集一张自己家居的照片或画一幅自己家居的图画,把它介绍给大家,再贴在教材上。可没想到在课堂上有一个孩子怎么也不肯拿出自己的照片,原来他一直跟着妈妈和外婆生活,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照片都是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的,当时我鼓励他大胆地向同学们介绍外婆,因为我知道从他生下来就一直是外婆带着,他的讲述非常动人,大家都被他感染了。课后我把他这一反常现象告诉了他的妈妈。他妈妈犹豫了好久才告诉我她离婚了。孩子肯定是因为这。我恍然大悟,后悔自己在设计教学时没有预设现实生活中有家庭缺陷的孩子可能会在别的孩子在感受家人的温馨和快乐时产生不良心理反应,教学中教师要没有给予关怀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面对的是不断扩大范围的学生的社会生活,但是其核心是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主体人格。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要随着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但我们也要持之以恒地关注学生的体验,促进有效的学习。品德与社会课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我们认识到,回归儿童正在过的生活是提升孩子们生活的唯一途径,这节课下来我深深地体会到设计时备学生的重要性和课堂上生成问题时灵活应变。

《我们的学校》教学反思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我们的学校》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最深的体会是采用研究型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师生关系更为民主、平等,教学已不拘于课堂40分钟,而是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校园特色等的照片。课前进行校园观察活动,并以《我们的学校》为题写记录短文。

我强调孩子们分小组搜集信息,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苦与乐,还要体会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研究型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会,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合作与交流”。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体现。

再有在各组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我发现有个别学生搜集的资料不符合要求,于是我再次指导学生搜集的目的、内容及时给予帮助。我觉得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培养学生研究学习能力,第一步就是培养他们真确搜集信息的能力;第二步就是注意教给学生处理信息、进行汇报交流的方法。

最后有了课前有目的地指导,和学生主动探究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交流汇报。我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他们进行适时的补充介绍,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另外,我尽可能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教学的空间将更为广阔,只有把课前的研究,课内的教学和课后的延伸有机的融合,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既直接感受知识,又体会到运用知识的乐趣。

我生活的社区教学反思

一、了解生活的社区

对于社区学生比较陌生,特别是农村孩子。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就让学生先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观察本社区里有些什么设施,新增添了哪些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使用情况。亲身感受一下这些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并且写好调查报告,在上课的时候分小组进行汇报。重视对学生进行社区生活观察的指导,让学生先做好计划,要求学生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对社区的定义不要给学生解释得太复杂,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社区的真正概念,也没必要让他们知道的太清楚。所以我只让学生知道社区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即可,重点在于感受社区,感受社会进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激发学生热爱社区的情感,树立保护社区公用设施的思想。主要采用了让学生看图片、听录音、采访调查、讨论、办手抄报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社区、尊重社区服务者的感情。通过上述的活动,学生基本都明白了公用设施都是国有财物或集体财物,都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是方便、改善、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公用设施是公共财物的一部分,爱护公用设施是社会公德,每个公民都要爱护公用设施。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就通过课件展示,先激起学生的情感,再让学生小小组讨论辨析生活中的一些是是非非,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宣传爱护公用设施的广告,进一步深化学生爱护公用设施的思想。

教学中的不足是,对学生的水平估计过高,调查前的指导略显欠缺。

规则在哪里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做一个“吹气球”的游戏,比一比哪组获胜。我故意在时间上分配不公,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做游戏,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规则意识”。

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确定教育渠道,让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地方去寻找规则,记录规则。实地的收集和记录工作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所受的教育深刻,更能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有利于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

我还在课堂上展示了一组以校园“规则”为内容的图片,如楼梯边贴的“上下楼梯靠右走”“安全通道”“讲文明讲礼貌”等标示牌;这些都是以学生的生活情景为素材,从儿童熟悉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时我不够注意细节,一味地进行教学内容,有时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有些问题提出并解决后,我为了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而没能采取妥善保护他们的办法,忽视了那些个别还在举手想发言的学生,这可能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课后想到这点让我感到很遗憾。

做学习的主人教学反思

首先,我引导学生找冬冬的烦恼,并通过“假如你是冬冬,你会怎么办?”和“假如你是冬冬的同学,你会怎么说?”两个问题,让学生同桌说一说,再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办法——靠自己或请教别人。我不急于判定哪个方法好。而是延伸了这样的问题: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和烦恼吗?你是如何解决的?于是,学生打开了话匣子,纷纷举起了小手,向老师和同学倾诉心中的烦恼与困难。“我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很烦恼。” “我拼音会出错。” “我课文背不会。”“字的意思不知道。”“作文不会写,不知道怎么写。”李思远和陈祈帆还说出了心底的话:“我做着作业会很烦躁,不耐烦。”还有数学题不会列算式,英语不会读,不会炒菜等问题,我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并根据为语文学习、数学学习、英语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进行分类。

接着,我让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与烦恼。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发言很积极。对于作文,纷纷说出了这些方法:

1、多看获奖作文,多看课外火书;

2、看习作要求,多观察、会想象、多思考;

3、会用好词好句;

4、写完后要读一读,看看通不通顺等,我还补充了要会专心听讲,听老师讲写作方法,请教家长帮忙修改,同学互相修等。随后,我让学生看着黑板自己说一说。当我问,用上这些方法会写作文了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会了”。我把作文这个问题擦去。

就这样,同学们自己讨论交流解决办法,问题一个个被解决、擦去。由于学生发言较多,直到下课铃响还没解决完,我问同学们“现在解决还是留到下次课?”“现在。”我很欣慰。我们继续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总结出——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直到全部结束,下课至少已经五分钟了!第二个内容 “知道学习、做事要抓紧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没有时间完成,留到下节课。

这节课让我了解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对教学调整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更重要是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知道要学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希望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能在学生心底扎根。

三年级品社《我是谁》教学反思

1、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 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师生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的共同体”,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师生都只教学过程的主体。本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学生在体验、交流、合作探究中,使 他们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都在社会的需要,每个人都应是遵循一定的规则,履行自己 的职责,从而认识自身的价值。本案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之后,同学们在调查交流中明白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已的职责,从而使学生明白一个好学生应该怎么做,从而激发自己想要做一个好学生情感。

2、新的课程课堂的评价,也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课堂上教师的一句“你真棒”“说得真好”“相信你一定行 ”等等鼓励的话语,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让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使学生间、师生间形成和谐平等的对话平台,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总之,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课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能力,不断学习更多自己的观念,建立新的课程目标下的教育观念,探索心得 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更好的教学打好基础。

规则有什么用

教学后记

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进行了课前预设,让学生课前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这样,教学空间就得到了拓展,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关心身边事物的态度,最终理解了规则的作用。具体来说,本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有:

(一)合理处理教材

这课我用一课时完成。安排上我没有局限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的安排了课前的“收作业”这一环节,体验没有规则行不行。目的是让学生亲身来感知规则的重要性,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特点。

(二)融入新课改的“合作理念”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小组调查”、“小组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学会探究,懂得集体智慧的力量,培养与人合作意识,这是人与人共存的需要。

(三)主体参与,大胆实践活动

新课程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大胆活动,这也形成了共识。在这堂课设计中,我不仅考虑要让学生动起来,更多的考虑是主体参与的广泛性。为此,设计的活动环节:交作业本,体验规则;看课件,感知规则;小组交流,寻找规则。我还在活动中,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文章最后就是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性不准。有的环节耽误了时间,所以导致了拖堂。虽然这些问题都只是本堂课的一点瑕疵,没有影响到大体。但是我想如果当时稍加注意,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或许课堂会达到更完美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也就真的能够行之有效了。

我能做好

教学反思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但他们的思想品德情感形成还不稳定,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不多,但模仿性较强,因此也容易塑造。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于自己承担的事情能认真负责地完成。并从中感到了快乐。

一、这课中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

1、通过学习孩子们大部分知道了该怎样做家务,比如把房子打扫干净、喂鸡、洗碗等。

2、孩子们明白了要先做作业,做完了家务才可以玩。

3、孩子们能自信地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4、俯下身子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5、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相机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二、这节课中不足的地方

1、捶捶背这个活动流于形式

2、孩子们在对责任不太了解,孩子们谈怎么做家务事时,男孩子很欠缺。以后要多教育男孩子做家务。

3、我很想让孩子自信,可有的孩子还是不自信,所以这节课不成功。以后我应该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自信起来。因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才能撑起一片蓝天,让我的孩子们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我学会了教学反思

我学会了,通过展示自我了解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挫折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体验学习中也有困难,也有乐趣。

三年级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有些时候他们象个小大人,有些时候却很幼稚。在家又有多少人会真正做到收拾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就给大人添了麻烦,书包不会收拾,房间不会整理,冷暖而不自知,学习不够主动自觉,对于家长监督与唠叨又觉得很烦,其实家长也有很多烦恼。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真正体会到不给家人添麻烦要落到实出处,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教学反思

为学生创造一个空间,创设一个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实现学生主体作用。为此课堂呈现了三个活动:今天我坐诊,名言接力赛,我的地盘我做主。将活动融入整个教学环节之中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的精彩,就是学生的精彩。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就会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获得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以及良好学习习惯。课堂教学由问题解决产生更深层次问题的循环,学生能力逐步提高,教学成绩也将不断提高。的麻烦越少,你离长大那一天就更近了,尽量让一些没有信心的孩子展示的范围尽量大一些,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的也就达成了

我的责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好的地方有:

1.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用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开课就用小游戏的形式让儿童明白自己在不同场合都应尽自己的责任,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学生其后的主动学习打下了基础。随后采用了视频把孩子们带进了自己的生活,最后我和学生合作进行了情境表演,这些形式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启发性。整堂课,老师一直是学生学习上的亲密的合作者,和学生们亲切交谈,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发言踊跃。

2.我采用先明理,后行动的理念铺开教学。提出课题后,我采用了一个小游戏,我说一些事情,学生举牌示意这些事情该谁做,我所选的事例分别网罗了在家里、学校的典型。让学生先明白了哪些事情该谁做,自己在家里、学校中都应尽到一些自己的责任。然后,就由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谈起,看看自己在学校应该尽到哪些责任?由此及家庭、社会的责任。在明确了不同场合应尽的责任以后,再来解决不会做的事情,通过学生交流,情境表演,大家形成了共识: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最后,请学生们思考,自己准备在不同的场合做什么,并坚持不懈尽责到底。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

3.大部分的学生都明确了: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责任,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应该肩负起哪些责任。在学校里,很多学生都谈到了要认真学习,帮助成绩差的同学,保护校园环境,节约资源等,思考的角度很广,在家里,学生不仅想到了要以主人翁的身份料理一些家务,还想到了自己要为父母拿拿拖鞋、端端茶、锤锤背等行为尽到自己作为子女的责任。多可爱的学生,从他们质朴的语言中,看得出,他们幼小的心里已经种下了“责任”的种子。

给自己定规则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孩子们习惯养成方面有很大不同,一些点滴的行为习惯,给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于是我制定了严格的课堂常规制度,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对于有些容易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我及时提醒,有的在课后找他谈话,帮助他找成因,改毛病。除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养成习惯教育以外,我还对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要大胆说,积极发言,语言表达要力求完整。这一堂课,我坚持以儿童生活为起点和归宿,实现了生活的再现、提取、整理、指导、回归程。在此过程中,闪现了许多真切、纯真的情感。

1、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

2、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 我的几点反思:

1、依据新课程的精神,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应该紧密结合。让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

2、以学生为本落到了实处,在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去感受、去体验,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3、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快乐的情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大家都在学》教学反思

教学《大家都在学》这课时,我从学生最贴近的学习环境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交流学生的课前调查和老师的课前调查:周围的人最近都在学什么?以及老师的简笔画展示以及学生的才艺展示后,让学生发现我们周围的人都在学习,从而揭示出课题。

然后通过谈谈自己在学习中的感受,引出“学习很苦,很累,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呢?”这一问题的思考,接着通过汇报老师的课前调查和学生的课前调查:

他们为什么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虽然学习很累、很辛苦,但是人们为了充实生活、与时俱进和自己的继续发展,仍然要坚持学习,然后为学生播放《父子种姜的启示》这段视频,使学生从屈爷爷身上体会到:我们一生都要有“学而不厌,学习不止”的学习精神,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接着观看抗震救灾的图片和祖国建设新成就的图片,让大家感受到这些人的人生就很精彩,并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树立远大理想,然后通过讨论,明确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从现在开始应该怎样做。最后通过拓展作业“让我们和大人们一起制定一个互帮互学计划,互相学习各自不会的知识和本领,和大人们赛一赛,看谁学得好,进步大。”使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整节课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课堂上还存在些许不足:、1、评价语言还不够精练准确,激励性不够,平时自己还需

加强这方面的积累和运用;

2、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节奏掌控不够紧凑,导致前面“学什么”和“为什么学”这两个环节耗时过长,以致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样做?”不够充分,汇报有些着急

3、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所提高,但课堂节奏的掌控还待加强,关注学生的意识仍要深入。

第四篇:三年级品社教学

三年级品社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二、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在评语于评价手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

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2010.1

第五篇:品社教学反思

2011年9月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贾秀云

《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篇二:品 社 教 学 反 思

品 社 教 学 反 思 我一直认为,品社的课堂是写意的课堂,何谓写意,在绘画中,写意是最能体现绘画者的灵魂及所表达的思想的。那么写意的课堂呢?尤其是品生(品社)的课堂,它既没有语文的课文牵绊,又没有数学定理公式的约束,它的目的在于在品社课堂中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一、紧紧抓住生活这条主线

“教育即生活。”陶先生如是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如在教学三上第一单元《温暖的家》第2课《爸爸、妈妈抚育我》时,我便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又如本册第二单元第2课《生活中的安全》要求学生了解必要的安全常识。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寻找校园中的安全隐患,寻找家中的安全隐患,收集来的时候,通过小组的讨论:怎么解决,制定成计划或方案。像我们学校的大门前能铺上减束带,有学生们的功劳。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伸,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

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实实在在,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事实也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此,教学中,我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如《我们播种春天》这一课,在教学的课前,我让学生们去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且把种植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任务布置后,孩子们个个都很兴奋,每天的话题都是你的花怎样了,你的菜又长高了多少等等。等到上课时候,看到满教室的花花草草、蔬菜,甚至还有种甘蔗的,那情景,连老师都陶醉了。过后,许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们变得不挑食了,也会珍惜粮食了。我问了学生,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欣慰不已,因为他们觉得,蔬菜、粮食来之不易。是呀!因为他们亲手种过。

二、充分握住生活的脉搏

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唤发出生机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三年级上《邻里之间》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让学生课后在调查:你家人与邻居的关系如何,一星期内邻居来你家的次数或你家人去邻居家的次数。当你家人遇到困难时(如电灯坏了),家里的蒜没了,会不会求助于邻居,等等让学生在一个时间内去调查。从而让学生明白,远亲不如近邻这个道理。又如《家乡我为你骄傲》这一单元的教学,孩子们从调查中了解了原来我们家乡有那么优美的皇帝井传说,也有那么久远的张辉墓这一古迹。这种教学使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既让书本知识得到了扩展、延伸,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又让学生知道了获得知识的渠道有多种,而不仅仅是来自于课堂,使他们更走近了社会。正如一个孩子说:“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家乡原来有这么多古迹,这么让人自豪。”这种自豪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比任何教材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让他们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而且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如《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一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通过展示来体现家乡的美,学生有的画下自己新搬进的安置房,有的剪下家里开得正艳的三角梅做成了书签展示,还有的拿来让自家致富的大杨桃,等等不胜枚举。在生生、师生的活动中,学会了感受生活的地方美的方法,改变了原来灌输式的时空结构,让学习成了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感悟的过程。教师应当多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品德与社会(生活)。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写意并不随意,只要教师把握好,相信品社(品生)的课堂,一定是最美的课堂。

教 学 反 思

伊 吗 图 学 校

王 学 丽

让我们来寻根(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知道这两条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2.通过收集、交流有关长江、黄河的诗文、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3.通过调查了解母亲河的现状以及人们保护母亲河的措施,能尝试设计“保护母亲河”的方案,并能做到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以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母亲”:每当看到“母亲”时一词时,你会想到什么?

指名说(妈妈对我们很关心,妈妈给了我们无私的爱,妈妈很

伟大??)2.(师在“母亲”后板书“河”):对于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自由畅谈)3.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什么河流吗?

二、读一读,找一找

1.学生自渎课本中对长江、黄河进行概述的部分。2.在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长江、黄河的流径路线,想想这两条河流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3.习小组内讨论交流: 1)的流径路线是否正确;

2)说说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3)说说长江、黄河分别流经哪些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4)为什么说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结合查找的资料说)。5)请学习小组上台汇报交流情况,集体评议。

三、比一比,夸一夸篇三:三年级品社上册教学反思

——《我爱我的家》教学反思

《我爱我的家》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一主题,上课之前我让孩子们收集一张自己家居的照片或画一幅自己家居的图画,把它介绍给大家,再贴在教材上。可没想到在课堂上有一个孩子怎么也不肯拿出自己的照片,原来他一直跟着妈妈和外婆生活,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照片都是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的,当时我鼓励他大胆地向同学们介绍外婆,因为我知道从他生下来就一直是外婆带着,他的讲述非常动人,大家都被他感染了。课后我把他这一反常现象告诉了他的妈妈。他妈妈犹豫了好久才告诉我她离婚了。孩子肯定是因为这。我恍然大悟,后悔自己在设计教学时没有预设现实生活中有家庭缺陷的孩子可能会在别的孩子在感受家人的温馨和快乐时产生不良心理反应,教学中教师要没有给予关怀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面对的是不断扩大范围的学生的社会生活,但是其核心是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与

主体人格。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要随着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但我们也要持之以恒地关注学生的体验,促进有效的学习。品德与社会课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我们认识到,回归儿童正在过的生活是提升孩子们生活的唯一途径,这节课下来我深深地体会到设计时备学生的重要性和课堂上生成问题时灵活应变。

《我们的学校》教学反思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我们的学校》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最深的体会是采用研究型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师生关系更为民主、平等,教学已不拘于课堂40分钟,而是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校园特色等的照片。课前进行校园观察活动,并以《我们的学校》为题写记录短文。

我强调孩子们分小组搜集信息,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苦与乐,还要体会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研究型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会,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合作与交流”。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体现。

再有在各组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我发现有个别学生搜集的资料不符合要求,于是我再次指导学生搜集的目的、内容及时给予帮助。我觉得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培养学生研究学习能力,第一步就是培养他们真确搜集信息的能力;第二步就是注意教给学生处理信息、进行汇报交流的方法。

最后有了课前有目的地指导,和学生主动探究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交流汇报。我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他们进行适时的补充介绍,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另外,我尽可能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让 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教学的空间将更为广阔,只有把课前的研究,课内的教学和课后的延伸有机的融合,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既直接感受知识,又体会到运用知识的乐趣。

我生活的社区教学反思

一、了解生活的社区

对于社区学生比较陌生,特别是农村孩子。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就让学生先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观察本社区里有些什么设施,新增添了哪些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使用情况。亲身感受一下这些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并且写好调查报告,在上课的时候分小组进行汇报。重视对学生进行社区生活观察的指导,让学生先做好计划,要求学生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对社区的定义不要给学生解释得太复杂,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社区的真正概念,也没必要让他们知道的太清楚。所以我只让学生知道社区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即可,重点在于感受社区,感受社会进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激发学生热爱社区的情感,树立保护社区公用设施的思想。主要采用了让学生看图片、听录音、采访调查、讨论、办手抄报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社区、尊重社区服务者的感情。通过上述的活动,学生基本都明白了公用设施都是国有财物或集体财物,都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是方便、改善、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公用设施是公共财物的一部分,爱护公用设施是社会公德,每个公民都要爱护公用设施。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就通过课件展示,先激起学生的情感,再让学生小小组讨论辨析生活中的一些是是非非,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宣传爱护公用设施的广告,进一步深化学生爱护公用设施的思想。

教学中的不足是,对学生的水平估计过高,调查前的指导略显欠缺。篇四:三年级品社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上完本节品社课,我颇负感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了一翻

新的体验和认识:首先,认识到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教师本身的丰富 学识的需求。教师只有对教学目标紧紧地把握,充分利用教材的设计

思路,才能很好地把握中心,解决课堂即兴生成的问题,使课堂活跃

而不乱。另外,社会科技发展迅速,这也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

更多新见闻,拥有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

活实际和社会体验,结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创设出更好的教学环节,成功地驾驭课堂教学。

其次,教材中蕴含的道理都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强行学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教学策划在进行课

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时,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教学内容和形式只

有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世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

体验这一点,我设计了课前分小组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

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

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每个学生的父母都是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者,学生很容易从父母或身边的人的身上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并与自己做对照,吸取他人的优

良品质,从而加深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的认识的理解,让学生逐步

形成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起到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最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穿针引线”导向作用,学生

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构建了多向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

活动中来,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是,也有几点值得我去思考:

一、品德与社会课属于开放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敢于在教学过程

中质疑。学生在交流,汇报,展示中都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但

学生自学意识不强,有问题不敢问老师或学生,还是习惯老师的讲授,处于老师“套”学之中,要在老师的牵引下进行,学生不敢冒池一步。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上课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好习

惯,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不断实践中研究探索。

二、没有将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仅在学生调查汇报时

作出了许多多元性的评价,而忽视了展示过程中活动的评价,没有尊

重每一个学生所应享有的权利和独特的价值,没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感

受到成功的喜悦,忽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节课对我来是说受益匪浅的,对今后的品社教育教学也有了很

大的启发和促进。

六年级 品社教学反思

通过品设教学研讨我感触颇深,首先是对于钻研教材有了更新的认识,不管是在我自己备课过程中,还是在听的其他老师的课中,都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以及合理的利用教材的设计思路,在很多老师的课上所产生的闪光点,仔细分析一下,都是由于老师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设计的课堂生成问题,也正是由于对教学目标的牢牢把握,才使得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时而不凌乱,冷静时不沉闷。其次,我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做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很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体验,创设出了很好的教学环节,这说明老师们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而极大的拉进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在课堂上流畅的语言、严谨的思路、环节紧凑、教法简明清晰,以及教学配套的投影、图片、乐曲都让我得到了启迪。各节课中,学生通过一个个活动、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在教师的适时引领下,自悟自得获得新知。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敢于质疑,从中看出是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孩子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上课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好习惯。这些都值得我学习。袁老师的故事引入部分尤其精彩。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选择图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环节设计让在座的每一位听

课教师都有所获,看得出来老师是在教学生各色人种的分辨的要点,同时还渗透了思想教育,人中的聪明才智与肤色没有任何关系。这次听课活动为我以后的品设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篇五:四年级品社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新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教育的主人。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调查、观察、讨论、总结、感受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直接经验。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课的课堂教学,我能本着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生活性、实践性、活动性来构建多彩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和学生们共同营造一个情感丰富的课堂,在这样一个“多彩的课堂”中,师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共同感知、共同探索。但是,冷静反思我这节课的品德课堂教学,我的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最突出的是存在着这样的两“重”和两“轻”:

1、重视教学流程,轻视课堂生成。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叶澜教授曾经在她的一次讲座中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虽说课前我也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发生意外,然而本节课我更多的是重视教学流程,轻视课堂生成,在引导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怕学生“枝外生节”,教师的引导牵制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依照我的教学设计的方向发展,所以这一节课虽然显得流畅,但深思起来却缺乏生成的灵动。因此,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不能受自己教案的限制,而应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意外回答,通过适时赞赏尊重学生实际生成的问题,及时激发、保护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真实的和有生命力的。

2、重视活动形式,轻视实际效果。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教学要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小组交流的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本来应该是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或群体中互相沟通,共同探讨,交流学习经验、体会,共同完成学习的过程。由于担心课堂教学时间紧张,为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在这一活动上没有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没给学生提供充裕的交流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交流将会流于形式,发言也只成了少数优等生的精彩表演,忽略了部分学困生,对他们缺少应有的关注。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收效甚微。

下载三年级品社教学反思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品社教学反思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社教学反思

    四年级品社教学反思 孙 梦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通过近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教研,我们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

    品社教学反思

    血泪国耻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血泪国耻包括屈辱的开端和火烧圆明园两个主题活动。在教学屈辱的开端中,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进一步增强爱国主......

    品社教学反思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改教研专题反思 曹云霞 《品德与社会》学科,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

    品社教学反思(定稿)

    设身处地,触动学生的心灵 这节课设计的两个体验活动,一个是体验祖国山河破碎的情形,让学生面对清朝时期的祖国版图,进行三次勾画,充分体验一个独立自主、领土完整的国家在短短的......

    三年级品社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品 德 与 社 会 材 料 三年段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并实施......

    三年级品社 教学总结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岭子镇第一小学 孔霞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本班教学成绩,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

    品社反思

    品生、品社听课体会 我参加了环翠区小学品生(社)优质课评选暨教师培训活动,观摩了几节课,使我原本对品社一片茫然的课堂教学,打开了明亮的窗户。品生、品社教材图多字少,但是每位......

    品社反思

    小学品社课教学反思 年丰中心校 蒋丽华 本学期我所执教的是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品社课和品生课。六个年组的教学任务,对我来说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使我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