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社课教学反思
品社课教学反思
品社课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上起来就会相对轻松很多。而品社课也成为拓展学生思维、知识、兴趣的重要课堂。除了完成课本中的教学任务外,我也会结合时事,如神七的发射等,及时地向学生作介绍,学生也很喜欢听,也很认真地听。
在讲家乡的时候,我有时也给学生讲讲自己旅游的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趣事。但我发现,品社课上我讲的多,学生总是处于听的位置,我觉得这样不好,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这样才真正锻炼了学生,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听我讲而了解多一些事。
此外,既然品社课可以上得灵活一些,那就应该丰富一下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形式的教学,如分组、进行比赛等。轻松之余又有收获
第二篇:品社课教学反思
品社课教学反思
东德归小学 李胜利
品社课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上起来就会相对轻松很多。而品社课也成为拓展学生思维、知识、兴趣的重要课堂。除了完成课本中的教学任务外,我也会结合时事,如神七的发射等,及时地向学生作介绍,学生也很喜欢听,也很认真地听。
在讲家乡的时候,我有时也给学生讲讲自己旅游的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趣事。但我发现,品社课上我讲的多,学生总是处于听的位置,我觉得这样不好,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这样才真正锻炼了学生,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听我讲而了解多一些事。
此外,既然品社课可以上得灵活一些,那就应该丰富一下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形式的教学,如分组、进行比赛等。轻松之余又有收获
第三篇:品社教学反思
2011年9月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贾秀云
《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篇二:品 社 教 学 反 思
品 社 教 学 反 思 我一直认为,品社的课堂是写意的课堂,何谓写意,在绘画中,写意是最能体现绘画者的灵魂及所表达的思想的。那么写意的课堂呢?尤其是品生(品社)的课堂,它既没有语文的课文牵绊,又没有数学定理公式的约束,它的目的在于在品社课堂中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一、紧紧抓住生活这条主线
“教育即生活。”陶先生如是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如在教学三上第一单元《温暖的家》第2课《爸爸、妈妈抚育我》时,我便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又如本册第二单元第2课《生活中的安全》要求学生了解必要的安全常识。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寻找校园中的安全隐患,寻找家中的安全隐患,收集来的时候,通过小组的讨论:怎么解决,制定成计划或方案。像我们学校的大门前能铺上减束带,有学生们的功劳。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伸,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
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实实在在,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事实也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此,教学中,我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如《我们播种春天》这一课,在教学的课前,我让学生们去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且把种植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任务布置后,孩子们个个都很兴奋,每天的话题都是你的花怎样了,你的菜又长高了多少等等。等到上课时候,看到满教室的花花草草、蔬菜,甚至还有种甘蔗的,那情景,连老师都陶醉了。过后,许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们变得不挑食了,也会珍惜粮食了。我问了学生,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欣慰不已,因为他们觉得,蔬菜、粮食来之不易。是呀!因为他们亲手种过。
二、充分握住生活的脉搏
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唤发出生机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三年级上《邻里之间》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让学生课后在调查:你家人与邻居的关系如何,一星期内邻居来你家的次数或你家人去邻居家的次数。当你家人遇到困难时(如电灯坏了),家里的蒜没了,会不会求助于邻居,等等让学生在一个时间内去调查。从而让学生明白,远亲不如近邻这个道理。又如《家乡我为你骄傲》这一单元的教学,孩子们从调查中了解了原来我们家乡有那么优美的皇帝井传说,也有那么久远的张辉墓这一古迹。这种教学使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既让书本知识得到了扩展、延伸,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又让学生知道了获得知识的渠道有多种,而不仅仅是来自于课堂,使他们更走近了社会。正如一个孩子说:“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家乡原来有这么多古迹,这么让人自豪。”这种自豪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比任何教材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让他们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而且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如《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一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通过展示来体现家乡的美,学生有的画下自己新搬进的安置房,有的剪下家里开得正艳的三角梅做成了书签展示,还有的拿来让自家致富的大杨桃,等等不胜枚举。在生生、师生的活动中,学会了感受生活的地方美的方法,改变了原来灌输式的时空结构,让学习成了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感悟的过程。教师应当多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品德与社会(生活)。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写意并不随意,只要教师把握好,相信品社(品生)的课堂,一定是最美的课堂。
教 学 反 思
伊 吗 图 学 校
王 学 丽
让我们来寻根(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知道这两条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2.通过收集、交流有关长江、黄河的诗文、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3.通过调查了解母亲河的现状以及人们保护母亲河的措施,能尝试设计“保护母亲河”的方案,并能做到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以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母亲”:每当看到“母亲”时一词时,你会想到什么?
指名说(妈妈对我们很关心,妈妈给了我们无私的爱,妈妈很
伟大??)2.(师在“母亲”后板书“河”):对于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自由畅谈)3.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什么河流吗?
二、读一读,找一找
1.学生自渎课本中对长江、黄河进行概述的部分。2.在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长江、黄河的流径路线,想想这两条河流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3.习小组内讨论交流: 1)的流径路线是否正确;
2)说说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3)说说长江、黄河分别流经哪些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4)为什么说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结合查找的资料说)。5)请学习小组上台汇报交流情况,集体评议。
三、比一比,夸一夸篇三:三年级品社上册教学反思
——《我爱我的家》教学反思
《我爱我的家》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一主题,上课之前我让孩子们收集一张自己家居的照片或画一幅自己家居的图画,把它介绍给大家,再贴在教材上。可没想到在课堂上有一个孩子怎么也不肯拿出自己的照片,原来他一直跟着妈妈和外婆生活,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照片都是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的,当时我鼓励他大胆地向同学们介绍外婆,因为我知道从他生下来就一直是外婆带着,他的讲述非常动人,大家都被他感染了。课后我把他这一反常现象告诉了他的妈妈。他妈妈犹豫了好久才告诉我她离婚了。孩子肯定是因为这。我恍然大悟,后悔自己在设计教学时没有预设现实生活中有家庭缺陷的孩子可能会在别的孩子在感受家人的温馨和快乐时产生不良心理反应,教学中教师要没有给予关怀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面对的是不断扩大范围的学生的社会生活,但是其核心是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与
主体人格。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要随着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但我们也要持之以恒地关注学生的体验,促进有效的学习。品德与社会课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我们认识到,回归儿童正在过的生活是提升孩子们生活的唯一途径,这节课下来我深深地体会到设计时备学生的重要性和课堂上生成问题时灵活应变。
《我们的学校》教学反思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我们的学校》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最深的体会是采用研究型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师生关系更为民主、平等,教学已不拘于课堂40分钟,而是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校园特色等的照片。课前进行校园观察活动,并以《我们的学校》为题写记录短文。
我强调孩子们分小组搜集信息,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苦与乐,还要体会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研究型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会,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合作与交流”。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体现。
再有在各组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我发现有个别学生搜集的资料不符合要求,于是我再次指导学生搜集的目的、内容及时给予帮助。我觉得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培养学生研究学习能力,第一步就是培养他们真确搜集信息的能力;第二步就是注意教给学生处理信息、进行汇报交流的方法。
最后有了课前有目的地指导,和学生主动探究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交流汇报。我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他们进行适时的补充介绍,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另外,我尽可能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让 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教学的空间将更为广阔,只有把课前的研究,课内的教学和课后的延伸有机的融合,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既直接感受知识,又体会到运用知识的乐趣。
我生活的社区教学反思
一、了解生活的社区
对于社区学生比较陌生,特别是农村孩子。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就让学生先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观察本社区里有些什么设施,新增添了哪些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使用情况。亲身感受一下这些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并且写好调查报告,在上课的时候分小组进行汇报。重视对学生进行社区生活观察的指导,让学生先做好计划,要求学生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对社区的定义不要给学生解释得太复杂,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社区的真正概念,也没必要让他们知道的太清楚。所以我只让学生知道社区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即可,重点在于感受社区,感受社会进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激发学生热爱社区的情感,树立保护社区公用设施的思想。主要采用了让学生看图片、听录音、采访调查、讨论、办手抄报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社区、尊重社区服务者的感情。通过上述的活动,学生基本都明白了公用设施都是国有财物或集体财物,都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是方便、改善、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公用设施是公共财物的一部分,爱护公用设施是社会公德,每个公民都要爱护公用设施。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就通过课件展示,先激起学生的情感,再让学生小小组讨论辨析生活中的一些是是非非,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宣传爱护公用设施的广告,进一步深化学生爱护公用设施的思想。
教学中的不足是,对学生的水平估计过高,调查前的指导略显欠缺。篇四:三年级品社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上完本节品社课,我颇负感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了一翻
新的体验和认识:首先,认识到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教师本身的丰富 学识的需求。教师只有对教学目标紧紧地把握,充分利用教材的设计
思路,才能很好地把握中心,解决课堂即兴生成的问题,使课堂活跃
而不乱。另外,社会科技发展迅速,这也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
更多新见闻,拥有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
活实际和社会体验,结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创设出更好的教学环节,成功地驾驭课堂教学。
其次,教材中蕴含的道理都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强行学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教学策划在进行课
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时,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教学内容和形式只
有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世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
体验这一点,我设计了课前分小组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
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
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每个学生的父母都是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者,学生很容易从父母或身边的人的身上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并与自己做对照,吸取他人的优
良品质,从而加深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的认识的理解,让学生逐步
形成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起到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最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穿针引线”导向作用,学生
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构建了多向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
活动中来,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是,也有几点值得我去思考:
一、品德与社会课属于开放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敢于在教学过程
中质疑。学生在交流,汇报,展示中都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但
学生自学意识不强,有问题不敢问老师或学生,还是习惯老师的讲授,处于老师“套”学之中,要在老师的牵引下进行,学生不敢冒池一步。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上课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好习
惯,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不断实践中研究探索。
二、没有将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仅在学生调查汇报时
作出了许多多元性的评价,而忽视了展示过程中活动的评价,没有尊
重每一个学生所应享有的权利和独特的价值,没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感
受到成功的喜悦,忽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节课对我来是说受益匪浅的,对今后的品社教育教学也有了很
大的启发和促进。
六年级 品社教学反思
通过品设教学研讨我感触颇深,首先是对于钻研教材有了更新的认识,不管是在我自己备课过程中,还是在听的其他老师的课中,都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以及合理的利用教材的设计思路,在很多老师的课上所产生的闪光点,仔细分析一下,都是由于老师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设计的课堂生成问题,也正是由于对教学目标的牢牢把握,才使得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时而不凌乱,冷静时不沉闷。其次,我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做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很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体验,创设出了很好的教学环节,这说明老师们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而极大的拉进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在课堂上流畅的语言、严谨的思路、环节紧凑、教法简明清晰,以及教学配套的投影、图片、乐曲都让我得到了启迪。各节课中,学生通过一个个活动、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在教师的适时引领下,自悟自得获得新知。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敢于质疑,从中看出是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孩子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上课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好习惯。这些都值得我学习。袁老师的故事引入部分尤其精彩。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选择图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环节设计让在座的每一位听
课教师都有所获,看得出来老师是在教学生各色人种的分辨的要点,同时还渗透了思想教育,人中的聪明才智与肤色没有任何关系。这次听课活动为我以后的品设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篇五:四年级品社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新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教育的主人。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调查、观察、讨论、总结、感受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直接经验。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课的课堂教学,我能本着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生活性、实践性、活动性来构建多彩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和学生们共同营造一个情感丰富的课堂,在这样一个“多彩的课堂”中,师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共同感知、共同探索。但是,冷静反思我这节课的品德课堂教学,我的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最突出的是存在着这样的两“重”和两“轻”:
1、重视教学流程,轻视课堂生成。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叶澜教授曾经在她的一次讲座中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虽说课前我也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发生意外,然而本节课我更多的是重视教学流程,轻视课堂生成,在引导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怕学生“枝外生节”,教师的引导牵制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依照我的教学设计的方向发展,所以这一节课虽然显得流畅,但深思起来却缺乏生成的灵动。因此,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不能受自己教案的限制,而应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意外回答,通过适时赞赏尊重学生实际生成的问题,及时激发、保护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真实的和有生命力的。
2、重视活动形式,轻视实际效果。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教学要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小组交流的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本来应该是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或群体中互相沟通,共同探讨,交流学习经验、体会,共同完成学习的过程。由于担心课堂教学时间紧张,为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在这一活动上没有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没给学生提供充裕的交流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交流将会流于形式,发言也只成了少数优等生的精彩表演,忽略了部分学困生,对他们缺少应有的关注。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收效甚微。
第四篇:品社教学反思
四年级品社教学反思
孙 梦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通过近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教研,我们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教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死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表演、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 课、“游戏” 课、“美术”课、“表演”课。我国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必然有害无益。
第五篇:品社教学反思
血泪国耻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血泪国耻包括屈辱的开端和火烧圆明园两个主题活动。在教学屈辱的开端中,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理解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教学中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史料分析法等。
问题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不足的是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太少。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自强自息!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教学重建:
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不足的是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太少。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有限的课程资源,从各个角度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南京条约》签订的原因、内容、影响等,了解中国在近代是任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
悲壮的抗争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悲壮的抗争由寻访刘公岛和刘公岛上的沉思‛两个活动主题构成。教科书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以寻访家乡的刘公岛为契机,引发学生的思考。
我通过引领学生查阅资料,实地参观,观看影视资料等形式,了解到更多悲壮的抗争故事,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通过开展演讲会的形式,其主题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使同学们更深刻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提醒同学们能够居安思危,为中华之强大而努力奋斗
问题反思:
学生不能深刻认识帝国主义的凶残和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深刻的体会‚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真理。
教学重建:
让通过同学们自己搜集查阅交流查到的资料,深层次认识中国蒙受耻辱的原因,增强了学生爱国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活动交流,分析示意图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中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来让学生自己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上网查资料、做社会小调查等,来增长孩子们的见识,锻炼他们的能力。
探求救国之路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探求救国之路由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个活动主题构成。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为了给学生一个既熟悉有可以调动兴趣的情景,我开始引用歌词中的一
句‚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一次被‚铁 蹄践踏‛!学生开始溶入本课悲壮的历史气氛中。问题反思:
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值得我进一步改进,比如说教学的容量大了一点,导致课堂上练的东西少了。知识体系的板书要更具体些。要进一步转变史学观念,加强历史学科修养。要把握知识与能力的深浅度。
教学重建:
今后在教学中还得忍痛割爱,尽量突出重难点。所提的问题有的偏大了一点,导致学生会有一时答不上来的情况,再慢慢引导多今后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多 花力气,把学生考虑进去,设计出更加贴切的题目。
来到嘉兴南湖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来到嘉兴南湖‛这一主题由‚南湖游船‛‚光辉的历程‛两部分内容组成。每一活动主题我都选用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切人,以激发学生兴趣,寻求情感共鸣。针对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适当增加了一些问题提示,设臵了‚我的理解‛‚我的认识‛‚我要这样做‛等空白栏目,引导学生更深人地进行思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历史的能力。通过资料收集,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及组织基础,加深对中国共产党诞生伟大大意义的理解。
问题反思:
这段历史,对学生来说,其年代久远!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加上自己对这段历史资料的收集、解读不够,以至于使自己在上课时略显底气不足。如何将学生带入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接受着革命精神的熏陶?如何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在文字的组织、讲解上,尽量用儿童化的语言,使之接近小学生的理解 认知能力;其次是资料的收集方面尽量用学生已知的熟悉的人物、影视及歌曲,使之富于趣味性通俗性,易于学生接受;最后,在上课的过程中,适时与学生交流,点燃学生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建:
如何将学生带入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接受着革命精神的熏陶?如何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在文字的组织、讲解上,尽量用儿童化的语言,使之接近小学生的理解 认知能力;其次是资料的收集方面尽量用学生已知的熟悉的人物、影视及歌曲,使之富于趣味性通俗性,易于学生接受;了解了那些伟人的光辉业绩,知道了在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共产党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在上课的过程中,适时与学生交流,点燃学生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追寻先辈足迹(1)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追寻先辈足迹‛这一主题由‚创立人民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先辈伟绩记心间‛四部分内容组成。教完创立人民的军队和抗击日本侵略者两个活动主题
后。我认为: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知道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最后,感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是许多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的巨大牺牲换来的,从而让学生自觉地热爱中国共产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问题反思: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多,不可能一课时就能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感受体验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建: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多,不可能一课时就能解决问题。我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采取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感受体验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学习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品质。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开国大典‛包括‚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和‚欢庆祖国的生日‛两个主题活动。我认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史实,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问题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很精致,可是由于自身的教学能力还有所欠缺,不能对课堂的生成做出即时而有效的调控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有所调动却不够强烈。这将是我以后在课堂教学上努力奋斗的目标!
教学重建: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以后在课堂教学上要即时而有效的调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在活动中感受体验祖国为人们带来的优越生活,探究祖国成长的历程,领悟如何爱祖国,如何给祖国妈妈庆祝生日。
‚人民当家做主人‛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人民当家做主人‛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题。教科书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从认识、感受、体验等方面精心设计了三个主题活动:‚采访人大代表‛‚感受村民选举‛和‚做合格小公民‛。
如主题活动‚感受村民选举‛来源于学生身边生活的初步体验,学生比较感兴趣,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采访人大代表‛则是具有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通过设计一些自主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公民的法制意识、主人翁意识、国家意识。
问题反思:
教科书中提供的信息容量比较大,班级管理的内容、班干部职责、竞选班干部的基本程序、村民委员会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组织机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人大代表的基本程序等,教学中,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
教学重建:
教科书中提供的信息容量比较大,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中,我采用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便于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去了解、获取。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资料,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很多,请各组同学之间互相介绍介绍。
祖国走向富强‛1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祖国走向富强‛包含‚辉煌的成就‛和‚迈向‘小康社会‛’两个主题活动。我在教学‚辉煌的成就‛时,着重介绍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这部分内容是‚认识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就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点,补充一些生动的历史资料和小故事,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并通过图片或音像资料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问题反思:
调查活动中,由于学生水平不同,调查渠道不同,调查方面不同,收效也就不同了。要想更多地了解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调查访问的方法及要求,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
教学重建:
在调查活动中,让不同水平学生,收到良好效果。了解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了解调查访问的方法及要求,调查渠道:可以通过看书、读报、访问老人、看电视新闻和网上搜索等方式调查。小组分工:分为农业调查小组、工业调查小组、科技调查小组、国防调查小组、外交政策调查小组、综合调查小组等。制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内容、调查方式、组员分工、时间安排等)。要想更多地了解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我相信通过大家的调查、分析和比较,肯定会有很多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