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品社课的生活化教学
浅谈品社课的生活化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感悟密切相关。只有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出发,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贴近生活,学生才能乐学善学,使他们在学后能将升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教学目标要源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正确处理、把握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中,首先我让学生从教材提供的信息中想到了什么?你想对哪件事事发表自己的评论?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再延伸到自己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通过这些生活上的不文明行为的反思,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一个人的不文明行为给他人乃至国家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做一名现代的文明人意识。
二、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毕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因此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可以设计成生活小品、生活情境剧;或把一些生活现象拍成视频;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h动画等,以便于学生探讨、解决,更能让学生充分认识现象,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内化为自身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循环中不断体验、感悟和成长。
比如在教学《呵护我们的身体》一课,通过观察、调查询问,说一说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和不良的习惯,找一找自己有哪些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谈一谈为什么难以养成良好习惯的问题所在,以及良好的习惯和不良的习惯分别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什么影响。通过以上几项活动,学生自然很快对照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从而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了。
三、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度开展活动学习。教学中,应让学生亲身去经历、亲身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伸出爱的手》这一课,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你生活中见到的一些残疾人出行时不便的样子,然后让学生自由两两组合一人扮演“盲人”,一人作为帮助者,在学校亲身体验半天“盲人”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当角色互换后,由于有了做“盲人”的亲身体验,自然也就知道该如何去帮助“盲人”了,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这种手把手的学习,寓教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这比老师空口说教来的具体、实在,不仅认识了道理,而且能转化为今后主动帮助残疾人的意识,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四、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生活,这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我是谁》时,我让学生课后调查:
1、到超市里看一看,顾客和售货员是怎么做的?他们当好自己的角色了吗?
2、到银行看一看,客户、工作人员、保安是怎么做的?他们当好自己的角色了吗?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报告写出来。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很好的完成了这次调查作业,也明白了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都应该承担自已的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努力、微笑的帮助别人。
总之,围绕品社生活化这一理念,我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这样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
第二篇:品社课教学反思
品社课教学反思
东德归小学 李胜利
品社课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上起来就会相对轻松很多。而品社课也成为拓展学生思维、知识、兴趣的重要课堂。除了完成课本中的教学任务外,我也会结合时事,如神七的发射等,及时地向学生作介绍,学生也很喜欢听,也很认真地听。
在讲家乡的时候,我有时也给学生讲讲自己旅游的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趣事。但我发现,品社课上我讲的多,学生总是处于听的位置,我觉得这样不好,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这样才真正锻炼了学生,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听我讲而了解多一些事。
此外,既然品社课可以上得灵活一些,那就应该丰富一下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形式的教学,如分组、进行比赛等。轻松之余又有收获
第三篇:品社课教学反思
品社课教学反思
品社课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上起来就会相对轻松很多。而品社课也成为拓展学生思维、知识、兴趣的重要课堂。除了完成课本中的教学任务外,我也会结合时事,如神七的发射等,及时地向学生作介绍,学生也很喜欢听,也很认真地听。
在讲家乡的时候,我有时也给学生讲讲自己旅游的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趣事。但我发现,品社课上我讲的多,学生总是处于听的位置,我觉得这样不好,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这样才真正锻炼了学生,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听我讲而了解多一些事。
此外,既然品社课可以上得灵活一些,那就应该丰富一下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形式的教学,如分组、进行比赛等。轻松之余又有收获
第四篇:小学品社课教学设计
4、我是独生女(子)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制定的原因。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对于我国及全球人口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3、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人类发展、地球环境带来的问题。
4、让学生正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现实问题,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要对自己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树立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让学生正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现实问题,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成为对未来负责,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三、学情分析:
近十年来,独生子女问题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引起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广泛的重视。人们已经习惯与把独生子女看成是这样的人群: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十分任性、自私、贪婪和霸道;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只想自己吃得好、穿的好、玩得好,却较少顾及他人的利益。
四、教学准备:
1、父母关与其他兄弟姐妹的家庭合影,自己的家庭合影。
2、有关人口增长的报告、数据或者相关文章。
3、学生收集关于环境、人口、资源等方面的资料。
五、教学安排: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们的家庭不一样
1、师:今天咱们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好吗?
2、师:你从他们的介绍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代人家庭结构的差异)
二、为什么我们的家庭不一样
1、师:我们的上一代或者再上一代的家庭中除了父母以外都有很多的兄弟姐妹,而到了咱们这一代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是为什么呢?
2、“国家规定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这就是计划生育,它可是咱们国家的国防大学策之一。为什么要制定的基本国策呢?
3、教师作讨论前的指导。
(组内交流资料,围绕主题进行筛选,组内汇总,级员谈感受,填写调查报告)(1)发放调查表。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3)写出小组调查报告。(4)班级交流。
四、画画我们的地球
1、听了各小组的汇报,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2、学生创作。你能不能将你的感受画一画呢?主题是“地球上人真多”。
3、师生交流点评。板书设计:
4、我是独生女(子)
不堪重负的地球 惊人的人口增长
第五篇:小学品社课的教学反思
小学品社课的教学反思
品社学科的教学:首先应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帮助学生提升社会生活经验。
第二,品社课千万不能教师一言堂,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已体验、交流、探究、发现,从而引导学生领悟一定的道德规范,学会一定的生活经验。
第三,教师的教学应力求创新。教师应发掘课本,开发利用教育资源,采用各种教学形式,以新颖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品行的熏陶和教育。
第四,教学应落实到知行统一。课堂中应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中所学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训练,这样才能使品德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