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观察工具开发
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安桂清 沈晓敏(人民教育2010.23)
课堂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中心环节,该环节提供反映教学效果的证据,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新规划 的基础。课堂观察的重点是基于课例研究的主题而确立的,观察重点一旦确立,就需要选取或开发适当的观察工具。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工具仅限于一本听课笔记和一支笔,甚至连这些也没有,只是为听而听,不知道要听 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听,听完课后只是三言两语地就课论课,潦草结束。这一方面表明传统教研活动太过随意,缺乏规范;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教研活动中有效的课 堂观察工具不可或缺。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的一种专业发展行为,为提升其研究品质,必须借助有效的观察工具来收集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证据,以使随后进行的教 学反思和重新规划有据可依。
一、教案观察表。
最直接的课堂观察工具也许是教案。因为只要对照教师的教案,我们就可以了解在课堂的预设之外 生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成以及可以怎样改进原有的设计。在日本,教师通常都会带着一份经合作设计达成共识的教案去观课,以便在观课过程中参考查 对。如右表所示,教案观察表是在复线型教案的基础上开发的,“教学活动设计”与“预期行为”两栏是复线型教案的设计内容,“非预期行为”包括学生的非预期 行为及教师的非预期应对,是课堂观察时观察者重点记录的内容,“提升空间”则是基于对非预期行为的分析提出课堂教学改进的建议。
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案片段为例,任课教师执教这一片段时,观课教师发现一位学生的发 言超出了教师的预期,他问道:“小蝌蚪为什么先长出后腿?”教师一愣,显然没有意识到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于是他来不及思索,回答道:“这是它的生长规律 决定的。” 在课后研讨时,教师们开始反思,任课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应对是否恰当。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他们引向现代科学的自 然秩序,那么很有可能会阻断他们继续探索的热情和动力。对学生所提问题的恰当回应才能使他们保持对问题持续的、鲜活的兴趣,一个机智的教育者可以做到这一 点。因此,当学生问“小蝌蚪为什么先长出后腿”这一问题时,“启发他们通过养蝌蚪观察一下”或许是更为恰当的回应方式。
显然,作为课堂观察的工具,复线型教案成为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的有力支撑。教师教学研讨 的重心不再是单一的“怎样教”,而是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应对作为教学研讨的重点。课例研究重心的转移不仅可以丰富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更可 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随着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和完善,教学改进亦成为现实。正如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作的形象比喻,好的教学就如接住学生“投 过来的球”,即“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而不是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
二、观察量表。
为改变传统教研活动中教师仅凭印象和感觉开展教学研讨的局面,课例研究小组通常会先根据观察目的编制合理的量表以用作课堂观察的记录工具,而后在研讨中依据观察量表中的“数据”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提高课例研究的实证水平。
在当前的课例研究中,观察量表的使用较为广泛。观课教师在确定观察点后,就可以结合自身的实 践经验,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量表,而后进入课堂,并在试用中不断加以修正,最终形成科学的观察工具。比如,观课教师想了解学生的合作讨论技能,就可以设计下列观察量表,通过记录技能的频次了解小组成员对合作讨论技能的理解与运用 状况,并据此对每个小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观察量表的使用要非常谨慎。首先,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课的观察量 表,每一位教师所面临和所关心的教学问题都是具体的、不同的,因此他们根据自己对观察点的理解和对自身教学特点的认识所编制的观察量表也是具体的。当我们 借鉴这些量表时,必须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其作出修正,只是照搬他人的观察量表,恐怕无法实现我们全部的观察意图。其次,在对观察量表的统计结果进行解释时,要对其所呈现的“数据”进行一种历史性的考察,明确这些数据产生的背景和条件,防止被表面的数字所迷惑,以致对课堂教学做出错误的观察结论。
三、座位表。
座位表也是课例研究中课堂观察的重要工具。在听课前,观摩教学的教师可以向任课教师要一份班级学生的座位表,以便在课堂观察中利用座位表记录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是一个班级的座位表:
为方便观课教师了解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所在,在座位表上可以用相应的符号对班级的学优生(如表中的“★”)和学困生(如表中的“▲”)进行标注,观课教师在进行学生抽样观察时可以根据这些标注选择恰当的观察对象。
当然,对座位表的应用也有许多变式。有的教师在座位表上记录前一节课学生的反应或在作业本中 表达的想法、观点等,有的则在座位表中预设学生可能持有的解题方法或对事物的观点,并标注持不同观点学生进行互动的方式。有时座位表会同复线型教案相结 合:中间是教案,两边是座位表。这样可以更为详细地呈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教师对其反应所作出的应对。座位表不仅反映学生个体的状况,还将整个班级学 生在经验和认识上的联系、冲突以及互动学习的方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执教教师和观课教师面前,为课例研究中的群体反思提供了具体而真实的素材。由于教师的研 讨话语贴近教学的实况,教师的所思所悟扎根实践,教学改进也随之具有了可能性。
四、姓名牌。
姓名牌是一种在讨论课上使用的工具,在日本的课堂中被广泛应用。通常在讨论课上教师会呈现一 个事物或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各种观点的碰撞。讨论时,教师会在黑板上划分两个代表不同观点的区域,学生将自己的磁性姓名牌贴在某个区域内表明自己最初的立 场,并出示自己选择这一立场的事实依据。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移动姓名牌,以表明自己立场的改变并说明理由。在课例研究中,执教教师或观课教师也可 以利用姓名牌记录学生观点的变化和学习的过程。下面所呈现的是一个日本小学社会课上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姓名牌的妙用。
在这堂社会课上,学生们对“根岸湾的填海造地”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表明自己 的观点和立场,于是第一次姓名牌位置图就形成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站在同一立场上的学生,姓名牌的位置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如上图所示:富山是强硬的赞成 派,宇和岛则是坚决的反对派,而佐佐木等人则是中立派。随着研讨的深入,姓名牌的位置会发生个性化的移动。这种移动表明学生们的认识在发生改变,而认识的 改变及深化却反映了学生的视野在不断扩展。同座位表一样,姓名牌的使用也为课例研究研讨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事实材料的支撑。
五、观察者自身作为观察工具。
以上所呈现的课堂观察工具都具有一定的结构,但是我们始终都不要忘记在课例研究中还有一种没 有预先设置的分类——用语言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加以详细描述的记录方式。描述以观察者自身作为工具,通过观察者的语言记录并揭示其所探究的现象。描述可 以延缓观察者对课堂教学的简单分类,使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情境在教学研讨时重新浮现出来,从而为课例研究小组提供与情境对话的机会。虽然描述不能直接产生答 案或解决办法,但是能给予我们思考的空间,在本质上,描述致力于对人性的洞察、理解和期待。下面是一位观察者对《黄山怪石》一课的教学片段所作的描述:
老师让学生在各种怪石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课堂开始活跃起来。有的孩子喜 欢“猴子观海”,因为平时喜欢孙悟空;有的孩子喜欢“神仙晒靴”,因为喜欢晒太阳„„教室里响起了零落却令人愉悦的孩子的笑声。在谈到“金鸡叫天都”这块 石头时,一位小男孩站起来,“有三点”,他一边解释,一边竖起三根手指,“第一我喜欢黄色;第二我老家没有闹钟,要靠鸡来报时;还有就是„„”说到这,他 忍不住笑起来,边笑边说:“我也喜欢吃鸡肉。” 零落的笑声连成了一小片。但老师显然对孩子们的回答有点不满,“大家刚才说为什么喜欢怪石时,很多都提到了吃的或玩的。我们之所以喜欢它们,更应该是因为 课文把它们描写得美啊,对不对?所以„„”教师指着刚才的小男孩说:“你应该说四点!” 小男孩坐了下来,伸手在自己的额头重重拍了一下。
描述让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在我们面前展现,从而启发我们去思考现象背后的意义。在上述片段 中,学生因为从未见过真实的黄山怪石,所以只能从自身的经验、体验出发来谈论喜欢的理由。虽然学生表达了自我认识的多样性与真实性,但对教师而言,与文本 的写作意图相比,学生的回答显然没有切中主题。为维护书本知识的权威性,教师最终把所谓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面对制度化、权威化的课程知识,很多时候他 们会想当然地贬抑学生,把他们的个人话语视为浅薄之论,理直气壮地用自己的观念覆盖学生的观念,并且笃信自己的观念才是他们值得拥有的。在课后研讨时,教 师们意识到这类现象在课堂中经常发生。大家讨论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性,最终将其定性为一种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因为在这种粗暴的态度与冷漠的知识的裹挟 中,学生心灵的丰富性、复杂性、独特性以及无限可能性无可避免地走向萎缩。透过对这一片段的描述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描述性语言有助于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 性与复杂性,有助于我们从广泛的联系中探究教学情境的意义。因此,对课例研究而言,结构化的课堂观察与非结构化的课堂观察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随着课例 研究的深入,期待教师们创造出更多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
(本文系2010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课例研究的国际比较”的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均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第二篇: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课堂观察》笔记
课堂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中心环节,该环节提供反映教学效果的证据,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新规划的基础。课堂观察的重点是基于课例研究的主题而确立的,观察重点一旦确立,就需要选取或开发适当的观察工具。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工具仅限于一本听课笔记和一支笔,甚至连这些也没有,只是为听而听,不知道要听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听,听完课后只是三言两语地就课论课,潦草结束。这一方面表明传统教研活动太过随意,缺乏规范;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教研活动中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不可或缺。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的一种专业发展行为,为提升其研究品质,必须借助有效的观察工具来收集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证据,以使随后进行的教学反思和重新规划有据可依。
一、教案观察表。
最直接的课堂观察工具也许是教案。因为只要对照教师的教案,我们就可以了解在课堂的预设之外生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成以及可以怎样改进原有的设计。在日本,教师通常都会带着一份经合作设计达成共识的教案去观课,以便在观课过程中参考查对。如右表所示,教案观察表是在复线型教案的基础上开发的,“教学活动设计”与“预期行为”两栏是复线型教案的设计内容,“非预期行为”包括学生的非预期行为及教师的非预期应对,是课堂观察时观察者重点记录的内容,“提升空间”则是基于对非预期行为的分析提出课堂教学改进的建议。
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案片段为例,任课教师执教这一片段时,观课教师发现一位学生的发言超出了教师的预期,他问道:“小蝌蚪为什么先长出后腿?”教师一愣,显然没有意识到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于是他来不及思索,回答道:“这是它的生长规律决定的。” 在课后研讨时,教师们开始反思,任课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应对是否恰当。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他们引向现代科学的自然秩序,那么很有可能会阻断他们继续探索的热情和动力。对学生所提问题的恰当回应才能使他们保持对问题持续的、鲜活的兴趣,一个机智的教育者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当学生问“小蝌蚪为什么先长出后腿”这一问题时,“启发他们通过养蝌蚪观察一下”或许是更为恰当的回应方式。
显然,作为课堂观察的工具,复线型教案成为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的有力支撑。教师教学研讨的重心不再是单一的“怎样教”,而是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应对作为教学研讨的重点。课例研究重心的转移不仅可以丰富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更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随着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和完善,教学改进亦成为现实。正如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作的形象比喻,好的教学就如接住学生“投过来的球”,即“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而不是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
二、观察量表。
为改变传统教研活动中教师仅凭印象和感觉开展教学研讨的局面,课例研究小组通常会先根据观察目的编制合理的量表以用作课堂观察的记录工具,而后在研讨中依据观察量表中的“数据”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提高课例研究的实证水平。
在当前的课例研究中,观察量表的使用较为广泛。观课教师在确定观察点后,就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量表,而后进入课堂,并在试用中不断加以修正,最终形成科学的观察工具。比如,观课教师想了解学生的合作讨论技能,就可以设计下列观察量表,通过记录技能的频次了解小组成员对合作讨论技能的理解与运用状况,并据此对每个小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观察量表的使用要非常谨慎。首先,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课的观察量表,每一位教师所面临和所关心的教学问题都是具体的、不同的,因此他们根据自己对观察点的理解和对自身教学特点的认识所编制的观察量表也是具体的。当我们借鉴这些量表时,必须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其作出修正,只是照搬他人的观察量表,恐怕无法实现我们全部的观察意图。其次,在对观察量表的统计结果进行解释时,要对其所呈现的“数据”进行一种历史性的考察,明确这些数据产生的背景和条件,防止被表面的数字所迷惑,以致对课堂教学做出错误的观察结论。
三、座位表。座位表也是课例研究中课堂观察的重要工具。在听课前,观摩教学的教师可以向任课教师要一份班级学生的座位表,以便在课堂观察中利用座位表记录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是一个班级的座位表:
为方便观课教师了解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所在,在座位表上可以用相应的符号对班级的学优生(如表中的“★”)和学困生(如表中的“▲”)进行标注,观课教师在进行学生抽样观察时可以根据这些标注选择恰当的观察对象。
当然,对座位表的应用也有许多变式。有的教师在座位表上记录前一节课学生的反应或在作业本中表达的想法、观点等,有的则在座位表中预设学生可能持有的解题方法或对事物的观点,并标注持不同观点学生进行互动的方式。有时座位表会同复线型教案相结合:中间是教案,两边是座位表。这样可以更为详细地呈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教师对其反应所作出的应对。座位表不仅反映学生个体的状况,还将整个班级学生在经验和认识上的联系、冲突以及互动学习的方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执教教师和观课教师面前,为课例研究中的群体反思提供了具体而真实的素材。由于教师的研讨话语贴近教学的实况,教师的所思所悟扎根实践,教学改进也随之具有了可能性。
四、姓名牌。姓名牌是一种在讨论课上使用的工具,在日本的课堂中被广泛应用。通常在讨论课上教师会呈现一个事物或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各种观点的碰撞。讨论时,教师会在黑板上划分两个代表不同观点的区域,学生将自己的磁性姓名牌贴在某个区域内表明自己最初的立场,并出示自己选择这一立场的事实依据。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移动姓名牌,以表明自己立场的改变并说明理由。在课例研究中,执教教师或观课教师也可以利用姓名牌记录学生观点的变化和学习的过程。下面所呈现的是一个日本小学社会课上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姓名牌的妙用。
在这堂社会课上,学生们对“根岸湾的填海造地”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于是第一次姓名牌位置图就形成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站在同一立场上的学生,姓名牌的位置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如上图所示:富山是强硬的赞成派,宇和岛则是坚决的反对派,而佐佐木等人则是中立派。随着研讨的深入,姓名牌的位置会发生个性化的移动。这种移动表明学生们的认识在发生改变,而认识的改变及深化却反映了学生的视野在不断扩展。同座位表一样,姓名牌的使用也为课例研究研讨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事实材料的支撑。
徐柳
2012年6月
第三篇:研究三: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课堂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中心环节,该环节提供反映教学效果的证据,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新规划的基础。课堂观察的重点是基于课例研究的主题而确立的,观察重点一旦确立,就需要选取或开发适当的观察工具。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工具仅限于一本听课笔记和一支笔,甚至连这些也没有,只是为听而听,不知道要听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听,听完课后只是三言两语地就课论课,潦草结束。这一方面表明传统教研活动太过随意,缺乏规范;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教研活动中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不可或缺。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的一种专业发展行为,为提升其研究品质,必须借助有效的观察工具来收集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证据,以使随后进行的教学反思和重新规划有据可依。
一、教案观察表。
最直接的课堂观察工具也许是教案。因为只要对照教师的教案,我们就可以了解在课堂的预设之外生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成以及可以怎样改进原有的设计。在日本,教师通常都会带着一份经合作设计达成共识的教案去观课,以便在观课过程中参考查对。如右表所示,教案观察表是在复线型教案的基础上开发的,“教学活动设计”与“预期行为”两栏是复线型教案的设计内容,“非预期行为”包括学生的非预期行为及教师的非预期应对,是课堂观察时观察者重点记录的内容,“提升空间”则是基于对非预期行为的分析提出课堂教学改进的建议。
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案片段为例,任课教师执教这一片段时,观课教师发现一位学生的发言超出了教师的预期,他问道:“小蝌蚪为什么先长出后腿?”教师一愣,显然没有意识到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于是他来不及思索,回答道:“这是它的生长规律决定的。” 在课后研讨时,教师们开始反思,任课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应对是否恰当。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他们引向现代科学的自然秩序,那么很有可能会阻断他们继续探索的热情和动力。对学生所提问题的恰当回应才能使他们保持对问题持续的、鲜活的兴趣,一个机智的教育者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当学生问“小蝌蚪为什么先长出后腿”这一问题时,“启发他们通过养蝌蚪观察一下”或许是更为恰当的回应方式。
显然,作为课堂观察的工具,复线型教案成为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的有力支撑。教师教学研讨的重心不再是单一的“怎样教”,而是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应对作为教学研讨的重点。课例研究重心的转移不仅可以丰富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更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随着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和完善,教学改进亦成为现实。正如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作的形象比喻,好的教学就如接住学生“投过来的球”,即“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而不是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
二、观察量表。
为改变传统教研活动中教师仅凭印象和感觉开展教学研讨的局面,课例研究小组通常会先根据观察目的编制合理的量表以用作课堂观察的记录工具,而后在研讨中依据观察量表中的“数据”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提高课例研究的实证水平。
在当前的课例研究中,观察量表的使用较为广泛。观课教师在确定观察点后,就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量表,而后进入课堂,并在试用中不断加以修正,最终形成科学的观察工具。比如,观课教师想了解学生的合作讨论技能,就可以设计下列观察量表,通过记录技能的频次了解小组成员对合作讨论技能的理解与运用状况,并据此对每个小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观察量表的使用要非常谨慎。首先,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课的观察量表,每一位教师所面临和所关心的教学问题都是具体的、不同的,因此他们根据自己对观察点的理解和对自身教学特点的认识所编制的观察量表也是具体的。当我们借鉴这些量表时,必须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其作出修正,只是照搬他人的观察量表,恐怕无法实现我们全部的观察意图。其次,在对观察量表的统计结果进行解释时,要对其所呈现的“数据”进行一种历史性的考察,明确这些数据产生的背景和条件,防止被表面的数字所迷惑,以致对课堂教学做出错误的观察结论。
三、座位表。座位表也是课例研究中课堂观察的重要工具。在听课前,观摩教学的教师可以向任课教师要一份班级学生的座位表,以便在课堂观察中利用座位表记录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是一个班级的座位表:
为方便观课教师了解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所在,在座位表上可以用相应的符号对班级的学优生(如表中的“★”)和学困生(如表中的“▲”)进行标注,观课教师在进行学生抽样观察时可以根据这些标注选择恰当的观察对象。
当然,对座位表的应用也有许多变式。有的教师在座位表上记录前一节课学生的反应或在作业本中表达的想法、观点等,有的则在座位表中预设学生可能持有的解题方法或对事物的观点,并标注持不同观点学生进行互动的方式。有时座位表会同复线型教案相结合:中间是教案,两边是座位表。这样可以更为详细地呈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教师对其反应所作出的应对。座位表不仅反映学生个体的状况,还将整个班级学生在经验和认识上的联系、冲突以及互动学习的方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执教教师和观课教师面前,为课例研究中的群体反思提供了具体而真实的素材。由于教师的研讨话语贴近教学的实况,教师的所思所悟扎根实践,教学改进也随之具有了可能性。
四、姓名牌。姓名牌是一种在讨论课上使用的工具,在日本的课堂中被广泛应用。通常在讨论课上教师会呈现一个事物或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各种观点的碰撞。讨论时,教师会在黑板上划分两个代表不同观点的区域,学生将自己的磁性姓名牌贴在某个区域内表明自己最初的立场,并出示自己选择这一立场的事实依据。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移动姓名牌,以表明自己立场的改变并说明理由。在课例研究中,执教教师或观课教师也可以利用姓名牌记录学生观点的变化和学习的过程。下面所呈现的是一个日本小学社会课上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姓名牌的妙用。
在这堂社会课上,学生们对“根岸湾的填海造地”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于是第一次姓名牌位置图就形成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站在同一立场上的学生,姓名牌的位置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如上图所示:富山是强硬的赞成派,宇和岛则是坚决的反对派,而佐佐木等人则是中立派。随着研讨的深入,姓名牌的位置会发生个性化的移动。这种移动表明学生们的认识在发生改变,而认识的改变及深化却反映了学生的视野在不断扩展。同座位表一样,姓名牌的使用也为课例研究研讨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事实材料的支撑。
五、观察者自身作为观察工具。
以上所呈现的课堂观察工具都具有一定的结构,但是我们始终都不要忘记在课例研究中还有一种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用语言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加以详细描述的记录方式。描述以观察者自身作为工具,通过观察者的语言记录并揭示其所探究的现象。描述可以延缓观察者对课堂教学的简单分类,使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情境在教学研讨时重新浮现出来,从而为课例研究小组提供与情境对话的机会。虽然描述不能直接产生答案或解决办法,但是能给予我们思考的空间,在本质上,描述致力于对人性的洞察、理解和期待。下面是一位观察者对《黄山怪石》一课的教学片段所作的描述:
老师让学生在各种怪石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课堂开始活跃起来。有的孩子喜欢“猴子观海”,因为平时喜欢孙悟空;有的孩子喜欢“神仙晒靴”,因为喜欢晒太阳„„教室里响起了零落却令人愉悦的孩子的笑声。在谈到“金鸡叫天都”这块石头时,一位小男孩站起来,“有三点”,他一边解释,一边竖起三根手指,“第一我喜欢黄色;第二我老家没有闹钟,要靠鸡来报时;还有就是„„”说到这,他忍不住笑起来,边笑边说:“我也喜欢吃鸡肉。” 零落的笑声连成了一小片。但老师显然对孩子们的回答有点不满,“大家刚才说为什么喜欢怪石时,很多都提到了吃的或玩的。我们之所以喜欢它们,更应该是因为课文把它们描写得美啊,对不对?所以„„”教师指着刚才的小男孩说:“你应该说四点!” 小男孩坐了下来,伸手在自己的额头重重拍了一下。
描述让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在我们面前展现,从而启发我们去思考现象背后的意义。在上述片段中,学生因为从未见过真实的黄山怪石,所以只能从自身的经验、体验出发来谈论喜欢的理由。虽然学生表达了自我认识的多样性与真实性,但对教师而言,与文本的写作意图相比,学生的回答显然没有切中主题。为维护书本知识的权威性,教师最终把所谓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面对制度化、权威化的课程知识,很多时候他们会想当然地贬抑学生,把他们的个人话语视为浅薄之论,理直气壮地用自己的观念覆盖学生的观念,并且笃信自己的观念才是他们值得拥有的。在课后研讨时,教师们意识到这类现象在课堂中经常发生。大家讨论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性,最终将其定性为一种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因为在这种粗暴的态度与冷漠的知识的裹挟中,学生心灵的丰富性、复杂性、独特性以及无限可能性无可避免地走向萎缩。透过对这一片段的描述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描述性语言有助于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与复杂性,有助于我们从广泛的联系中探究教学情境的意义。因此,对课例研究而言,结构化的课堂观察与非结构化的课堂观察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随着课例研究的深入,期待教师们创造出更多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
第四篇:借助工具观察教案
借助工具观察(拼音)(贴条)
教学目标
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3.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课前准备:
1.放大镜43个、简易显微镜43个、听诊器23个。
2、学习用具(文具盒:铅笔、小尺、橡皮),放在笔槽里。
3、课前洗干净手。课前游戏:《左手右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今天,咱们的教室里来了一位新朋友,瞧,它是——名侦探柯南!大家喜欢他吗?(喜欢)那一起和他打个招呼吧!(学生与动画人物打招呼,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好奇你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柯南啊?(因为他很厉害,会破案)出示图片(柯南手里拿着放大镜),你看柯南手里拿的是什么呀?(放大镜)他为啥总要拿着放大镜呢?(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柯南要破案,破案就需要找出蛛丝马迹,根据坏人在现场留下的痕迹来破案)哦!原来柯南善于借助工具来寻找帮助破案的蛛丝马迹!
1、前两天,柯南委托老师在我们班的小朋友中,帮他找一名小助理,帮助他查案。你们相当他的小助理吗?(想)我看到小朋友们一脸的期待,跃跃欲试呢!
2、柯南的小助理不是谁都可以当的,必须要有一定的本领的。那你觉得柯南的小助理,必须具备哪些本领?(会观察、会思考)对,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今天这节课老师重点要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是善于观察的。(贴出课题中的“观察”两个字)
3、在上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可以用用到哪些感官来观察?(板贴:感官 眼睛 耳朵 鼻子 手)
二、观察指纹,初步体验观察工具的作用
(一)直接观察,激趣质疑(无工具)
1、师伸出手指,指一指,手指的最上面一节有什么?要观察指纹适合用哪个感官?(眼睛)
2、请小朋友们伸出食指,用眼睛仔细观察指纹。
3、学生观察
4、交流:说说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一圈一圈的螺纹或一条一条的纹路;像线一样)
5、你真会观察!
(二)自主观察,深入学习(借助工具)
1、学习使用放大镜(擦干净放大镜镜片)(1)想不想看得更清楚一些?
(2)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板贴图片)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谁知道它的使用方法?(请生演示放大镜,如果不对,再请生示范。)
(3)师总结并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边说边演示:手不动,从下向上移动放大镜,直到看到最清楚的指纹为止。)(借助实物投影)友情提醒大家:不能使用放大镜看太阳,会使眼睛被强烈的阳光灼伤,甚至弄瞎。
(4)生取放大镜。柯南给小朋友们准备了放大镜。请大家从托盘的信封里把它拿出来,信纸放在托盘里。
2、用放大镜观察指纹
(1)请小朋友们观察食指指纹,把观察到的指纹记在心中,然后和《科学活动手册》第6页上的三种指纹对照,看看自己的指纹属于哪一种?在它的下面打上√。(注意不要用手摸镜片)(课件出示三种指纹,先不出示名称,出示号数)(不可以把眼睛贴在镜片上观察,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看太阳,严重时会把眼睛弄瞎呢!)(2)学生翻到《科学活动手册》第6页;
(3)汇报交流:通过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你的指纹是怎样的?属于哪一种?(学生说到哪一种,教师就介绍那一种指纹)①斗形纹:同心圆形,看上去像水中漩涡。②箕形纹:文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③弓形纹:有的纹形像弓一样。
(4)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指纹吗?(有的话请他去黑板上画,不会画,能描述一下吗?)你们观察得真仔细!(5)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有什么作用?对,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楚,它是一种观察工具。(贴出:观察工具)
(三)合作观察,探究学习
1、有没有比放大镜看得更清楚的工具?(学生如果说到望远镜、显微镜等就先介绍)
2、显微镜柯南也给小朋友们准备好了,请从抽屉里取出2号信封并打开,信封放在座位左上角。
3、认识简易显微镜
师通过投影演示介绍简易显微镜的各个部位。(先介绍构造,再发工具)(1)灯光:灯光不能直射眼睛,也不要对着他人;(2)开关:向上调节打开灯光,调至中间关闭灯光;(3)镜头:放观察物的地方;
(4)观察孔:观察的时候要把眼睛贴在上面;(5)镜筒:慢慢向上拉。
4、学习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解动作)(每一步拍照片)
(1)打开灯;
(2)镜头紧贴观察物;(3)眼睛紧贴观察孔;(4)调节镜筒,直到清晰。
(5)旁边气泡提醒:灯光不要对着他人。
5、下面请小助手们用显微镜观察食指指纹,看看与只用眼睛和借助放大镜观察时又有什么不同。指纹观察好了,也可再用它观察一下我们的衣服、纸、桌面等等,看看会有什么神奇的发现!
6、学生观察
7、交流、汇报:
(1)你用显微镜观察指纹看到了什么?(生:线越来越粗,还看到一些小点。师:表扬你,你有一双火眼金睛,掌声送给他。生:看不出属于哪种指纹了,只看到一部分。师:为什么?生:放大了。师:说明简易显微镜把指纹放得更大了,更清楚了。)(变大,变得多大?)(2)有没有看其他的?你看到了什么?
(四)对比观察,总结升华
师:刚刚我们使用了肉眼、柯南提供的放大镜和简易显微镜这三种方法观察了指纹!谁能说说用这三种方法观察到的大拇指有什么不同呢?(出示三种方法图片和它们观察到的指纹图片)(生讨论)(谁比谁清楚)
生1:纹路越来越清晰,凹凸程度越来越大。
生2:放大镜比眼睛直接看清楚,简易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得清楚。
师:原来借助工具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啊!所以我们要学会借助工具观察。(补充完课题)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还有哪些观察工具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
生:望远镜(远)、天文望远镜、汽车后视镜、显微镜(清楚)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
三、借助听诊器,听得更真切
1、刚才老师了解了同学们用眼睛观察的能力,都很棒!但不知同学们用耳朵灵不灵?接下来,老师要来考一考你们耳朵观察的能力。
2、(播放心跳视频)问:你听到了什么?在生活正常状态下,你能听得见小伙伴和自己的心跳声吗?
3、那怎样才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呢?(耳朵侧着听,用听诊器听)(今天,在没有跑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听?)
(一)直接听音,触动听觉
1、直接用耳朵听的话,贴哪儿听?(让学生指一指,演示一下)(左边还是右边?)
2、请大家两两合作贴着听一听。
3、有刚才听得清楚吗?怎么办?
4、还可以借助听诊器。(板贴图片)
(二)借助工具听音,深入助听
1、在哪里见过?怎么用?
2、教师演示使用听诊器的方法:金属耳管应向前倾斜,将耳管戴入外耳道,使耳窦与耳道紧密闭合。将胸件正面(白色一面)靠在胸部靠左下方人体心脏部位,注意不要隔着衣服听。听的时候能不能讲话?(不能)要注意保持安静。听筒不随便移动。(屏幕出示图片及气泡提示,读一读)
3、柯南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件观察工具,请一号小助手从抽屉里取出3号信封并打开,信封放在座位左上角。它是——听诊器。
3、学生互听
4、交流汇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生:沙沙声;师:这是衣服摩擦的声音也是听觉扩大的例子。生:咚哒声;师:表扬你!你的耳朵真灵敏。)
(三)对比听音,发现区别
1、分享你的感受,用耳朵听和用听诊器听有什么不同?(生:耳朵听(微弱的咚咚声);听诊器(声音很有清晰,是咚哒声)师: 是啊!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听得更真切,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呢。)
2、听诊器作为一个工具,它帮助了哪个感觉器官?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对于听觉正常的人来说,用耳朵和听诊器可以听见;对于听力有障碍的人,他们要借助什么工具听得更清楚?(借助助听器。(板贴))
2、助听器能够将声音放大,让听力有障碍的人听得更清楚。
四、认识各种观察工具
1、借助放大镜、简易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借助听诊器、助听器可以听得更清楚。那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观察工具帮助这两个感官观察?(皮肤和鼻子)(生看图讨论)皮肤、鼻子可以用来干什么?
2、认识盲杖
(1)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你能发明什么帮助他们走路呢?(小棍、拐杖)
(2)盲人使用的拐杖被称为盲杖,(课件出示)盲人借助它触摸物体,判断是否有障碍物。有了它,盲人再也不会摔跤啦!
3、认识温度计
(1)平常发烧,自己会怎么做?(用手摸额头)(2)能确定有多热吗?
(3)出示温度计。有了它,妈妈能又快又准地测出我们的体温。
4、认识酒精测试仪
(1)要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喝酒,有什么办法?(用鼻子闻)
(2)那警察要知道一个人有没有酒驾,有什么办法?(板贴酒精测试仪)警察叔叔让司机对着吸管呼一口气,酒精测试仪马上能测出准确的数据。
五、完成作业,及时巩固(有无时间)现学现做,看谁记得牢,认识的观察工具最多。
师:跟老师一起试着读题,先说一说图片,再自己用线练一练,最后说说理由。
六、结合板书,总结升华
今天,老师观察了同学们借助工具观察的能力,通过观察发现小朋友们观察能力都很强,都有可能成为柯南的小助手。但一开始同学们都说了,要当柯南的小助手,除了善于用感官观察,还要会用大脑思考。小朋友们是否善于用脑思考,下一节课老师将继续来进行这方面能力的考核。大家有信心通过老师第二轮的考核吗?老师很期待哦!
第五篇:课堂观察材料(本站推荐)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研究”子课题开题报告
(一)本子课题与主课题的关系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或进行教育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开展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是当前我国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能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是决定本次新课改成功的关键。通过课堂观察这个平台,深入掌握教学实际情况,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和教师专业发展。本子课题借助课堂观察,从校本研修层面帮助教师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质量,同时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本子课题从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方面,力图探索出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既是学校的研究制度,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校本研修既是实践新课程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更是教师专业化和构筑学习型学校的有效途径。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策略研究
在学习专业理论、借鉴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农村完中的课堂教学现状出发,运用特定的观察程序和观察记录工具,收集、分析课堂教学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和建议,进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艺,从而探索出以课堂观察为载体的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努力提炼并形成一种充满实践张力的学校教研文化。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国内外专家非常关注课堂观察这一话题。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60年,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提出并经他自己不断修正的研究成果“互动分类系统”,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量化研究工具的引入,录音机、录像机等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课堂观察手段与技术,使课堂观察更具可操作性。柳夕浪先生是国内较早关注课堂观察问题的专家之一,所著《课堂教学临床指导》有关章节介绍了一些课堂观察的方法和技术。傅道春所著《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有较少篇幅论及教师观察自己课堂的技术。陈瑶所著《课堂观察指导》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课堂观察研究的理论专著。书中大量介绍了国内外(主要是国外)有关课堂观察的方法技术,并专列章节论及“教师从事课堂观察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市教科院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现场观察、录像带分析等,用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是国内首次运用课堂观察技术服务于教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实践。近几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崔允漷教授所著《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人们重新审视沿用已久的传统听、评课手段和量化工具。
从这一领域的文献研究来看,国内外比较一致的做法是:一是人们探索、追求着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融合,两种取向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已经成为课堂观察发展的主流趋势;二是国外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2.校本研修的实践研究已在国内生根开花。上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是实践性的职业。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舍恩提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重要理念。我国古典书籍中的“相观而善之谓摩”,“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语句,都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指出,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途径。校本研修是指在校长领导下,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本校教师为培训对象,紧密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为实现本校办学目标服务的在职教师培训活动。从国内校本研修的实践成果来看,研修主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综合的校本研修主题,表现形式为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再备课等,它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一类是在课改的背景下,以本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确定校本研修主题,这种研修课题比较单一的。这两种研修主题都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虽然形成了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形成了校本研修的一些有效策略,但针对农村高中的特点形成的校本研修策略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而将课堂观察与校本研修结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很少。身处农村高中的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如何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分析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增强校本研修的实效?本课题《基于课堂观察的农村高中校本研修策略研究》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对校本研修领域的研究有实践价值
在目前的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课堂观察方法的运用一直以来受到充分重视,课堂观察方法、技术没有真真进入课堂;二是将课堂观察与校本研修割裂开来,没有形成基于课堂的校本研修策略,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课题研究,比以往的研究更整合、更系统、有发展。既重视课堂观察,又努力探索校本研修的策略,希望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丰富校本研修的方式和内容,实现农村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变革,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对我校自身发展有价值
(1)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基础。在课堂研究方面,我校建立了“学科指导与督导研修共同体”,它由各学科蹲点行政人员、教研组长、教学骨干及外聘校外专家组成,通过指导备课、随堂听课等形式定期开展活动。活动主要内容有:研究教材与教法、开展听课与评课活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科指导与督导机制等。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这一重点研修环节,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为教师的校本研修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2)能促进我校校本研修策略的进一步提炼。作为一所农村高中,我校青年教师占很高的比例,他们对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尤其是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强烈,参与校本研修的热情较高,但基于课堂的校本研修没有真正从教师自身需求出发的不多,研究课堂教学时重视的是如何上课,却往往忽视了如何观察课堂。即使是课堂观察,也往往面面俱到,评课也是“全堂点评”,“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导致观察者“哄评”现象,这些瓶颈成为我们农村高中许多一线教师们的“科研焦虑”,亟待我们去研究。本课题研究,希望能提升教师对课堂观察在农村高中校本研修中的理解与认识,在前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实践案例,明确提炼出我校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推动学校研修文化的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师对课堂观察在农村高中校本研修中的理解与认识; 2.通过研究,提炼出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 3.通过研究,形成校本化的研修主题,推动学校文化发展。研究内容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研究
在课堂观察、分析诊断的基础上,研究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的改进策略、行为跟进策略等。找到有针对性的校本研修的主题,形成有效的校本研修策略。本课题预设了几方面的研修主题,如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建立课堂观察资源平台等,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会作出调整、发展。研究重点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研究。具体围绕课堂观察的理念、课堂观察的框架、课堂观察的程序等方面开展具体策略的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课堂观察和校本研修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通过课堂观察,寻找教学中的问题,形成研修主题——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有效的校本研修策略——通过总结与提炼,形成有效的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从而总结与提炼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运行机制。研究过程
计划用两年半时间,于2011年5月~2013年12月完成 1.第一阶段(2011年5月至2011年8月)(1)调研课堂教学活动现状,制定好开题报告。(2)了解国内关于课堂观察的发展情况,印发关于课堂观察方面的相关理论资料。(3)研讨、制定和修改《基于课堂观察的农村高中校本研修策略研究》课题方案。2.第二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1)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注重集体研讨。(2)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就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并进行相应的实践研究。(3)课题组成员根据本阶段的研究情况认真进行总结,积极进行论文撰写。(4)认真进行总结反思。积累材料,准备迎接课题的中期评估工作。3.第三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突出研究重点,完善研究成果。(2)开展课题组现场观摩活动,交流基于课堂观察的实施策略。(3)形成一批新的研究论文、研究心得。(4)重视课题研究初步成果的推广工作。加强课题研究的后期管理,为课题结题作好准备。4.第四阶段(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1)进行课题研究的后测并形成分析报告。(2)整理、汇总课题研究材料,形成案例集、教学设计集、论文集。(3)召开结题研讨会、撰写结题报告。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学习和研究关于课堂观察的理论,并把这些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
2.课堂观察法。应用课堂观察技术,观察、分析成功课堂与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
3.案例研究法。一是进行课堂观察研究,二是进行基于课堂观察的策略研究。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课堂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课堂观察是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听课,通过对自己和同事的课堂观察,不断反思教学行为背后潜藏的观念,检视日常教学习惯,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2.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实现教学的有效变革。在农村高中的校本研修中,没有课堂观察任务的听评课活动常常收效甚微。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可以实现教学的有效变革:同组观察者(即教师和学生)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对话、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合作研究,共同理清课堂教学思路,及时纠正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以课堂观察为载体可以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课题既重视课堂观察,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努力探索校本研修的策略,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更整合、更系统、有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之处
1.可以进一步丰富校本研修的方式和内容。2.努力形成农村高中校本化的研修模式。3.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实践案例。
4、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