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思维训练第一讲 同样多
第一讲 同样多
一、列式计算
1、红红有7支铅笔,明明有5支铅笔。明明再买几支铅笔,两人铅笔就同样多了? 算式:
2、小红有16本练习本,小强有10本练习本。小红用掉几本练习本后,两人的本数就同样多了?
算式:
3、玲玲有4张邮票,小刚有8张邮票。小刚给玲玲多少张邮票,两人的邮票就同样多了?
算式:
4、小强有10本练习本,小勇有16本练习本,小勇给小强几本,两人的本数就同样多了?
算式:
5、新星小学美术兴趣小组有学生9人,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和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同样多,这两个兴趣小组共有多少名学生? 算式:
二、填空
1、姐姐和哥哥各有12支铅笔。写字用掉同样多的铅笔后哥哥剩下1支,姐姐剩下()支。
2、二年级一班原来有32个学生,二班原来有35个学生,开学后又转来了7个同学,那么应该给一班()个,给二班()个,就能使两个班级的学生人数相等。
3、小牛和叶叶各有10颗糖,小牛给叶叶2颗,他们相差()颗。
4、小胖给了小丁丁5支笔后,小胖手中的笔与小丁丁一样多了,原来小胖比小丁丁多()支笔。
5、哥哥4个苹果,姐姐有3个苹果,弟弟有8个苹果,哥哥给弟弟1个后,弟弟吃了3个,这时()的苹果多。
第二篇:金思维三年级A册第一讲
黄冈金思维数学 三年级A册 第一讲 第一节
教学内容:万以内加、减法的速算与巧算
教材简析: 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这两章的基础上,本讲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和探讨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技巧。通过5个例题详尽地介绍了万以内加、减速算与巧算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其中: 例1中的两道题运用凑整的方来进行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例2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例3是运用减法的性质和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例4运用减法的性质通过“凑整”的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例5在学生对平均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总结出运算规律进行巧算。在整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先观察数字的特征和规律,再巧妙运用“凑整”的运算方法,达到快速运算和巧妙运算的目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
2、使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减法的性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整”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学会速算和巧算的方法;
4、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讲究运算的精准和速度;
5、引导学生积累运算方法,总结运算规律和技巧。
教学重点:
1、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学会运用“凑整”的思想和方法达到快速运算和巧妙运算的目的;
3、学习、掌握和运用减法的性质和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4、进一步认识平均数,运用平均数的有关概念和知识进行巧算;
5、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总结规律。
教学难点:
1、运用减法的性质中涉及到理解和运用添括号和去括号的法则;
2、“凑整”方法的灵活运用;
3、平均数运算的规律。
教具准备:PPT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在数学计算问题当中,有许多看似复杂的题目,其实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比如找规律)快速巧妙地计算出结果。下面: 有这样一道数学趣题:
1×9+1=10 12×9+2=110 123×9+3=1110 1234×9+4=11110 12345×9+5=111110()×9+()=()
()×9+()=()
()×9+()=()
()×9+()=()根据算式的规律,不计算直接填写后面四个算式。
【师生互动】同学们,细心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看看你们的发现与思维小伙伴们的有什么不同:
小马虎:我发现:每个算式的结果末尾有一个0,而且后面的每个算式的结果比以前一个算式的结果中多一个1。
小多多:算式的结果中的1的个数,与9相乘的数的位数相同。
小精灵:算是中与9相乘的数是由1、2、3„„.组成,每增加一位数字,在算式后面加上同一个数字,算式的结果中1的个数与这个数相等。
蓝博士:你们观察都对,后面的算式是: 123456×9+6=1111110 1234567×9+7=11111110 12345678×9+8=111111110 123456789×9+9=1111111110 【小结】大家看,看似这么复杂的计算题,只要大家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它们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这个规律,不用计算就可以轻松写出结果了。【实战演练·我能行】以下题目,老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删减,同类型的可以省略分析讲解,作为作业布置。提示:
第1、2两题与例题类型相同,都是根据等式两边的规律填写结果,第3题要发现乘数间的规律:它们是递增的,后一个比前一个大3。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善于发现算式中的规律,根据前一个等式“依葫芦画瓢”填写下一个等式。
二、导入新知 例 1 计算下面各题
(1)399+86(2)946—298 【分析讲解】这两道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每一个算式中都有一个数接近整百,在计算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征,把它看作整百的数进行计算,可以使计算简便。(1)中的399接近400,可以改写成400—1+86。[399+1-1+86](2)中的298接近300,可以改写成946—300+2。[946-298-2+2](1)399+86 = 400+86—1 = 486—1 = 485(2)946—298 = 946—300+2 = 646+2 = 648 【小结】首先一定要找出一个最接近的数“凑整”,这样化繁为简,计算时也要做到精准。【实战演练·我能行】
1、巧算下面加法题,并口述解题思路。(1)197+258 =200+258—3 =458—3 =455(以下各题省略)
2、巧算下面减法题,并口述解题思路。(1)634—497 =634—500+3 =134+3 =137(以下各题省略)
3、巧算下面各题。
(1)3523—1002 =3523—1000—2 =2523—2 =2521(2)2999+2356 =3000+2356—1 =5356—1 =5355 【小结】以上各题都是要通过“凑整”来进行巧算的,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
例2 巧算下面各题
(1)35+56+65+14(2)346+537+325+654+463 【分析讲解】通过观察,两道题中的某些加数与加数之间能凑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如果结合起来计算比较简便。(1)35+56+65+14 =(35+65)+(56+14)
= 100+70 = 170(2)346+537+325+654+463 =(346+654)+(537+463)+325 = 1000+1000+325 = 2325 【小结】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进行“凑整”从而简化计算(为了将能够凑整的数先加起来,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添上括号)。
【实战演练·我能行】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48+66+53+34+52 =(48+52)+(66+34)+53 =100+100+53 =253(2)312+415+688+436+564 =(312+688)+(436+564)+415 =1000+1000+415 =2415(3)2877+685+3123+315 =(2877+3123)+(685+315)=6000+1000 =7000 【小结】细心观察算式中的哪些加数可以凑整,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例3 巧算下面各题
(1)854—176—124(2)1456—87—213—456 分析:(1)通过观察,题中的两个减数176和124,都要从被减数854里减掉,而且这两个减数的和正好是300,那么可以先将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一次减掉两个减数的和。854—176—124 = 854—(176+124)= 854—300 = 554(2)通过观察,从三个减数中可以看出,两个减数87和213的和正好是300,而另一个减数456又正好与被减数的末三位数字相同,直接相减正好得1000,最后把两个结果相减。1456—87—213—456 =(1456—456)—(87+213)= 1000—300 = 700 小结: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减数可以“凑整”,那么就运用有关性质先算出他们的和或差,最后减去这个和。(这就涉及到了减法的性质:被减数减去两个减数可以一次性减去它们的和。同时通过观察也可以优先进行末尾数字相同的减法运算)【实战演练·我能行】 速算下面各题(2)2583—267—733—583 =(2583—583)—(267+733)= 2000—1000 = 1000(其他各题省略)小结:在减法运算中,先减掉末尾数字与被减数相同的减数,再把其他的减数进行“凑整”一次性减掉其和,做到快速运算,同时也要准确。
例4 计算下面各题
(1)2652-(136+652)(2)635-(328-65)分析:(1)根据例题3中的计算可知,将要减掉的两个减数分别依次从被减数2652中减掉,而且其中一个减数652与被减数末三位数字相同,相减后得2000,再把这个结果与另一个减数相减。
2652-(136+652)=2652-136-652 =2652-652-136 =2000-136 =1864(2)通过观察,一个减数328减去65,那么整个算式的差就增加65,所以将被减数635减去328,然后加上65,这样可以将635与65相加正好得700。635-(328-65)=635-328+65 =635+65-328 =700-328 =372 小结:为了达到“凑整”,就要先进行减法性质的转换运用(与例3相反):被减数减掉两个数的和可以转换成分别减去它们中的每一个数;减掉两个数的差时,在去掉括号后,两个数前面的符号要改变(同样地,在添上括号后,两个数的符号也要改变);然后进行凑整的巧妙运算,这时就要适当改变加减运算的先后顺序了。【实战演练·我能行】
3、巧算下面各题
(1)687+(324-187)
=687+324-187 =687-187+324 =500+324 =824(其他各题省略)
小结:这里与例4不同的是:例4中第2题是减掉两个数的差,这里是加上两个数的差,那么去掉括号后,两个数前面的符号不变。
例5(1)102+103+104+105+106(2)206+208+210+212+214 分析:(1)通过观察,算式中的5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102+103+104+105+106)÷5=104.102+103+104+105+106 =104×5 =520(2)通过观察,算式中的5个数是连续的偶数,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206+208+210+212+214)÷5=210.206+208+210+212+214 =210×5 =1050 小结:通过做这样的题目,我们要善于发现并总结出规律:先找出它们的平均数,再乘以个数就得出它们的和。对于奇数个(比如5、7、9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者连续的奇数、偶数)相加,中间的那个数就是它们的平均数;偶数个(比如4、6、8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者连续的奇数、偶数)相加,算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些加数的平均数。
【实战演练·我能行】 计算下面各题(3)218+220+222+224+226+228 分析:例5是奇数个加数相加,这里是偶数个加数相加,根据上面我们总结的规律,先算出222+224的平均数是223,再乘以6。218+220+222+224+226+228 =223×6 =1338
三、课堂小结
这一次课,我们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的速算与巧算。在计算多个复杂的数的加减时,要善于观察,运用“凑整”的方法,同时结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平均数的运算规律等,快速、巧妙地计算出结果。可以给大家归纳几点: ①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一个数接近整百、整千,就把它看作整百、整千的数进行简便计算。②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某些加数与加数之间能凑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就将这两个加数先结合起来计算比较简便。
③在一个算式中,如果被减数要减去多个减数,可以先将减数凑整相加,再从被减数中一次减掉几个减数的和。
四、作业布置
1、所有例题后面未处理的习题;
2、阅读“知识链接” ;
3、做“评价舞台” 的题目;
板书设计:
万以内加、减法的速算与巧算
例1 „„„„„„„„„„..例2„„„„„„„„„„„„ 【分析讲解】 【分析讲解】
【小结】„„„„„„„ 【小结】„„„„„„„„„...例3„„„„„„„„„„..例4„„„„„„„„„„„„
【分析讲解】 【分析讲解】
【小结】„„„„„„„„.【小结】„„„„„„„„„ 例5„„„„„„„„„„..【分析讲解】 【小结】„„„„„„„„.
第三篇:一年级思维训练教案
第十讲 发现图形的变化规律教案
这是一种综合训练。通过对图形的仔细观察、反复比较、大胆猜测、严格检验和不断修正等思考程序,就能发现下列图形的变化规律,得出正确的答案。
例1 下图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找出它的变化规律后,试填出所缺少的图形。
解: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第一行和第二行的三个小图形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它们的排列顺序。还可以发现,从第一行变到第二行,每个小图形都往右移动了一个图形的位置,而且第一行最左边的图形占了第二行最右边的位置。所以第三行“?”处应填:
例2 在下图的一组图形中,“?”处应填什么样的图形?
解:仔细观察可发现,第一行和第二行中的最右边的完整图形是这样变来的:将最左边的半个图形,往右平移到中间图形位置,然后再去掉两个图形的重合部分。按这个规律可知“?”
第十一讲 带着“+”、“-”号搬家教案
例1计算
1-2+3-4+5-6+7-8+9-10+11
解:这题只有加减运算,而且1-2不够减。我们可以采用带着加减号搬家的方法解决。要注意每个数自己的符号就是这个数前面的那个“+”号或“-”号,搬家时要带着符号一起搬。
1-2+3-4+5-6+7-8+9-10+11
=1+3-2+5-4+7-6+9-8+11-10
=1+(3-2)+(5-4)+(7-6)+(9-8)+(11-10)[先减后加]
=1+1+1+1+1+1
=6
在这道题的运算中,把“+3”搬到“-2”的前面,把“+5”搬到了“-4”的前面,„„把“+11”搬到了“-10”的前面,这就叫带着符号搬家。巧妙利用这种搬法,可以使计算简便。
利用已经获得较简单的知识来解决面临的更复杂的难题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凑十法、凑整法的实质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把这种认识规律用于计算方面,可使计算更快更准。下面再举两个例子。
例2计算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解:由例2和例3,已经知道从1开始的前10个单数之和以及从2开始的前10个双数之和,巧用这些结果计算这道题就容易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1+3+5+7+9+11+13+15+17+19)+(2+4+6+8+10+12+14+16+18+20)
=100+110(这步利用了例2和例3的结果)
=210
例3计算5+6+7+8+9+10
解:可以利用前10个自然数之和等于55这一结果。
5+6+7+8+9+10
=(1+2+3+4+5+6+7+8+9+10)-(1+2+3+4)
(熟练后,此步骤可省略)
=55-10=45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教案
一 年 级:级 数 学 思 维 教 案
执教者: 班 第一课:介绍数学介绍自己了解学生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
2.学生了解数学,培养兴趣。3.了解学生后,把学生分成2个队伍 教学内容:介绍数学这门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主要以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为主。
2、讲趣味数学小故事。
《如果我输了,就做你的夜宵》
“什么游戏?”,小猫很好奇,“快点讲!”
“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老鼠说,“第一个人说一个1到10的数,第二个人再加一个
1到10的数,先喊到100的人获胜”。
“我先说”,小猫嘿嘿笑道,“你这次输定了。” 第一次,小猫输了。第二次,小猫又输了。……
最后,老鼠得意扬扬地跑了。沮丧的小猫回到了家.“看吧!早都告诉过你”,猫妈妈说,“学好数学有多重要!”
“那为什么老鼠总能获胜?”小猫疑惑地问到。小朋友们,你知道答案吗?
第二课:趣味故事
一、故事《棒棒过生日》。
以故事内容激起学生对数的兴趣教学生认识1到10让学生学会点数即一一对应的识数方法。
二、游戏及练习。
1、正确认读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指导学生背诵式记数110
2、能从周围生活中发现多种有趣的数字初步了解数字在人们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3、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体验观察、思考的乐趣。活动准备:
1、反映故事内容的图片。2、5组电话号码及5个不同动物的家。
三、活动过程
1、故事《棒棒过生日》引出110的数字。
2、说数字歌找数字。1像铅笔细长条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卖菜6像哨子笛笛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来盛菜10像灯笼挂得
3、做拍手歌游戏。你拍一我拍一,一只孔雀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两只小鸭上河沿你拍三我拍三,三只大雁飞上天你拍四我拍四,四只熊猫吃竹子你拍五我拍五,五只小猫抓老鼠你拍六我拍六,六只小猴打悠悠你拍七我拍七,七朵红花真美丽你拍八我拍八,八只青蛙叫呱呱你拍九我拍九,九只公鸡齐步走你拍十我拍十,十只蜻蜓把蚊吃。
4、用打电话的方式引出不同数字的排列方式。
5、说说在哪里发现过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
6、学生练习。
第三课:趣味数学猜数游戏
教学要求:
1、通过游戏活动学会“7”和“6”的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6”和“7”的加减法。教学准备:小豆 教学时间:1-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数游戏
1、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小豆同桌两做游戏。
2、边做游戏边完成书上的题目。
3、集体交流。
4、整理板书。
二、想一想
1、讲故事引入题目。
2、观察图,说说图意,独立完成书上的两组题。
3、想像。说一说还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生说师板演。
三、练一练
1、连一连。根据图示独立完成。
2、做一做。先独立看题,完成题目,再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数学游戏。
1、知道怎么玩。
2、玩一玩。
3、回家后,找家里人玩一玩这个数学游戏。
第四课:趣味数学分类游戏
教学内容:整理书包 教学目标:
1、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教学重点: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教学方法 :情境活动参与教学。教学过程: • 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2、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3、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4、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四、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第五课: 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运算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字 2.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3.学会了解连加连减的运算
教学内容: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运算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用事先准备好的印有数字及加减图案的卡片,卡片自带,让学生认识,等认识后就让2个队伍开始趣味性的比赛,主要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比赛结束后,可以有一些娱乐性的惩罚表演.2、通过小故事,引出趣味数学题:小松鼠要过冬了 冬天到了,小松鼠要准备过冬的粮食了。
有一天小松鼠背着一个大袋子,来到森林里,对松树爷爷说:请吧你的松果送给我,好吗?松树爷爷很大方,说:你想要多少摘多少。小松鼠很高兴,它一边摘一边唱歌,不一会袋子装满了。松树爷爷问: 你摘了多少个?小松鼠说:哎呀,我忘了!松树爷爷笑着说“我长了10 个松果,现在还有6个,你能算出摘了多少个,就让你背走。”小松树急了,不会算,怎么办呢?要是松树爷爷不让它背走,那冬天吃什么呢?我来帮它好了。数学课上,老师讲过:知道总数,求部分数,就是从总数里去掉知道的一个部分数,就得另一部分数,用减法计算。我很快就算出来了,小松鼠摘了10-6=4(个)。
第六节课:100以内数的认识及运算,大于号,小于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00以内的数字。2.掌握它们的加减运算。3.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
2.100以内数的认识及运算大于号小于号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用事先准备好的印有数字及大于号和小于号图案的卡片让学生认识,等认识后就让2个队伍开始趣味性的比赛,主要是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比赛结束后,可以有一些娱乐性的惩罚表演。
2、趣味数学题
1、黑兔、兔和白兔三只兔子在赛跑。黑免说:“我跑得不是最快的,但比白兔快。”请你说说,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
()跑得最快,()跑得最慢。
2、三个小朋友比大小。根据下面三句话,请你猜一猜,谁最大?谁最小?(1)芳芳比阳阳大3岁;(2)燕燕比芳芳小1岁;(3)燕燕比阳阳大2岁。
()最大,()最小。
3、根据下面三句话,猜一猜三位老师年纪的大小。
(1)王老师说:“我比李老师小。”(2)张老师说:“我比王老师大。”(3)李老师说:“我比张老师小。”
年纪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第七课: 量与计量
教学目标:
1.钟面的认识
2.人民币的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
2.认识钟面的时间了解1元=10角=100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同样含有趣味比赛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钟面的认识
1、先教学生怎么样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以及它们各自代表的意义。一个精确的时间是由时、分、秒组成,且先读几时,再读几分,最后读几秒,同是手上拿个大点的钟,边讲边演示,这样更有助于孩子理解。
2、还要让学生知道简单的时间运算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1刻=15分钟
3、接下来就是趣味比赛的时间。
把学生分成2个队伍,排成2排,一一对应。然后一队学生中的第一个手上拿着钟,另一队的对应的那个学生随便报一个时间,(几时几分),拿钟的学生就要把时钟调到对应位置。完成后把钟交给下一个队友,直至最后一个人。统计拿钟的队伍调错了几次。接下来2队角色互换,开始游戏。最后统计哪一队调错误的次数较少则为赢方。赢方可以要求输的一方表演一些节目,比如唱歌、跳舞、扮鬼脸、学动物的动作都可以。
4、最后是课堂回顾,梳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到的内容。
第八课: 量与计量(2)
第二课时人民币的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钟面的认识。2.人民币的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
2.认识钟面的时间,了解1元=10角=100分 教学过程 :
1、首先要教育学生们人民币是我们中国唯一的货币,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可以在人民币在乱涂乱画,更不可以使用假币。
2、接下来是教学生人民币之间的换算1元=10角=100分
3、接下来同样是趣味游戏。
2队学生,一队扮演商店收银员,一队学生扮演顾客去买东西,教室里的铅笔、橡皮、书本书、包等等都可以当商品,顾客队每人买一样东西,收银员队每人收一次钱,可以在卡片上画数字代替,统计收银员有没有找错钱的。然后角色互换,同样游戏,分成胜负,赢方要求输方表演。,4、最后是课堂回顾,梳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到的内容。
第九课:趣味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2.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内容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
2.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光明幼儿园有三个班。根据下面三句括,请你猜一猜,哪一班人数最少?哪一班人数最多?(1)中班比小班少;(2)中班比大班少;(3)大班比小班多。
()人数最少,()人数最多。
2、三个同学比身高。甲说:我比乙高; 乙说:我比丙矮; 丙:说我比甲高。
()最高,()最矮。
3、四个小朋友比体重。甲比乙重,乙比丙轻,丙比甲重,丁最重。
这四个小朋友的体重顺序是:()>()>()>()。
4、小清、小红、小琳、小强四个人比高矮。
小清说我比小红高;小琳说小强比小红矮; 小强说:小琳比我还矮。
请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把名字写出来:()、()、()、()。
5、有四个木盒子。蓝盒子比黄盒子大;蓝盒子比黑盒子小;黑盒子比红盒子小。请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度,把盒子排队。
()盒子,()盒子,()盒子,()盒子。
6.张、黄、李分别是三位小朋友的姓。根据下面三句话,请你猜一猜,三位小朋友各姓什么?
(1)甲不姓张;(2)姓黄的不是丙;(3)甲和乙正在听姓李的小朋友唱歌。
甲姓(),乙姓(),丙姓()。
第十课:火柴棒的游戏
一.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所做情况,重点问题重点讲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查缺补漏,等级评定。二.教学过程:
火柴棒可以摆出许多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也可以摆成一些生活中的物品,通过移动火柴棒,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转化。下面,我们用火柴棒来做一些有趣的游戏。
例1 用火柴棒摆出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五边形、一个六边形。解
例2 用三根火柴棒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如图.(1)再加两根火柴棒,摆出两个三角形;
(2)再加两根,摆出三个三角形来;(3)再加两根,摆出五个三角形来.趣味小故事:数字“0”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第十一课:趣味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2.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内容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
2.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张老师把红、白、蓝各一个气球分别送给三位小朋友。根据下面三句话,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到的各是什么颜色的气球?
(1)小春说:“我分列的不是蓝气球。”(2)小宇说:“我分到的不是白气球。”
(3)小华说:“我看见张老师把蓝气球和红气球分给上面两位小朋友了。” 小春分到()气球。小宇分到()气球。小华分到()气球。
2、甲、乙、丙三个小朋友赛跑。得第一名的不是甲,得第二名的不是丙,乙看见甲和丙都在自己的前面到达了终点。
甲得了第()名,乙得了第()名,丙得了第()名。
3、A、B、C三名运动员在一次运动会上都得了奖。他们各自参加的项目是篮球、排球和足球。现在我们知道:(1)A的身材比排球运动员高;(2)足球运动员比C和篮球运动员都矮。诸你想一想:
A是()运动员,B是()运动员,C是()运动员。
4、爸爸买了3个皮球,两个红的,一个黄的。哥哥和妹妹都想要。爸爸叫他们背对着背坐着,爸爸给哥哥塞了个红的,给妹妹塞了个黄的,把剩下的一个球藏在自己背后。爸爸让他们猜他手里的球是什么颜色的,谁猜对了,就把球给谁。那么,谁一定能猜对呢?()。
5、小菲、小南、小阳三个小朋友,分别戴着红、黄、蓝三顶帽子,排着队儿向前走,谁也不回头。小南能看见一顶红帽子和一顶黄帽子,小菲只能看到一顶黄帽子,而小阳一顶帽子也看不到。你知道走在第一个的是谁?谁又走在第二个?最后一个又是谁呢?他们又各自戴着什么颜色的帽子呢?()走在第一个,戴着()帽子;()走在第二个,戴着()帽子;()走在最后,戴着()帽子;
第五篇:第一讲:作文训练 一件小事
作文训练:一件小事,构建作文框架
一、命题的确定 记叙一件事,这类命题学生最为熟悉了。《记我做的一件好事》,小学三年级就练习写了。《难忘的一件事》、《班内二三事》、《老师表扬了我》、《日记中新的一页》等命题,他们在四五年级也练过了。从情绪上看,学生感到记事类作文是不难的。
从培养审题、选材、表达中心等方面能力考虑,得适当提高难度了。安排这次《一件小事》的命题。
这个命题,“小”字上有明显难度。许多学生对它都望而生畏。这个“坡”上去了,可以说什么样的记事命题也不在话下了。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这次作文练习,提示学生要热爱生活,抓住生活中的点滴事件,培养自己天天向上的情操。
2.继续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结合题意,打开思路,在选材上多多下功夫,这是本次作文练习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
这节作文指导课,上一课时。
(一)通过谈话,“同学,记叙事件,这是作文学习的基本功。前几年,记事类作文练过不少吧?”
——“练过《难忘的一件事》……” “不少呢。有一个命题,看来也不复杂,今天我们该写写它了。”
(二)讨论题意。
这个命题有三层意思:一层是“事”,告诉我们这是个记事的题目;二层是“一件”,三层是那个“小”字。“小”这层处于关键位置,我们俗称“题眼”。“小”,有两方面要求:一是事件本身要小,二是还得有一定的意义才行。
(三)分析难点。
——“老师,我觉得这个命题,说难也不难,可是真要自己写了,又很不好办。多大的事算„小‟事呢?””
1.场面要小。
事情发生的地点,不得追求热热闹闹的大场合。公园里搞划船比赛呀,礼堂里迎新年大联欢呀,场面太大了。要着眼于家庭室内,街头巷尾,校园一角。小事么,自然应在小的场面中进行。
2.人物要少。
既然是事件,当然得有人物出场。只写“一阵风吹过,两片树叶落下来”,那怎么行?小事,出场人物不可太多。全家几辈人凑在一起给太奶奶祝90大寿,乱;全班人参加搞卫生大扫除,多。小事中的人物,独角戏可以,两三个为宜。
3.时间要短。
有的事件,时间拖得长,一小时,几小时,甚至一整天,那很难算是小事。小事,节奏也要快,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跟妈妈去一趟百货大楼,得一两个小时吧?记全校运动会,得半天吧?这都不符合小事的时间要求。一般地说小事;两三分钟内解决问题最好。
4.情节要简。
以简明的情节交代问题,这是小事四点要求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写去同学家玩,见那缸小金鱼很喜欢,自己很想要。那同学看出来了,给了两条,这就行了。至于人家那一大缸金鱼是从哪儿弄来的,自己有了这两条小金鱼又如何养它,不要东拉西扯。简明的情节,反而能使小事的中心表达得更突出。请把《一件小事》中“小”字的四点要求,小结一下。
(四)选材。
内容大意——那天早晨,我骑车来校上班,看到路边那只绿色的邮筒。书包里有封要发的信。我骑车到邮筒边,犯懒,没下车,侧着身子伸长右臂想把信投到筒中。咳,只差半尺,硬是够不着筒口!这时,从身后过来一位抱小孩的妇女,接过我手中信,给投了进去。当时,我一愣,还以为大白天竟有人抢信吗?待人家给投进去,这才醒悟过来,连声说“多谢了”。然而,那妇女已经走远啦。
“请对照那四点要求分析一下吧。”
——“这件事场面小。虽说是在大街,但与热闹的街景没关系,只是在邮筒边。”
——“人物也少,只是两三个人。”
——“时间么,从您停下车,到再骑车走,两分钟也就够。”
——“情节就是那妇女替您把信投到邮筒中,没什么复杂的。”,就选这样的事写,也不难。”
5.独立选材。
请独立选材,拟出提纲。” 请读读自己的提纲。
提纲一(关院内水闸)开 头:北京的冬天到了。中间部分:
①大院里的水管子冻了,放不出水。
②爸爸负起开、关水闸的任务。
③他教育我要为大家着想。
结 尾:不久,人们都争着干这活了。提纲二(钉纽扣)
开 头:上课时,老师发现我衣服上缺了一只扣子,嘱咐回家钉好它。
中间部分:①回家时,唉,奶奶买菜去了。②自己钉吧,不太会
③南屋娟姐姐上高一,肯定会钉,只是,求人家,不好意思。
④妈妈回来了,她还是老词,“自己事情自己干。”
结 尾:在妈妈指导下,我把扣子钉好了。
提纲三(一包巧克力糖)
开 头:去大会堂献完花,发给我们每人一包巧克力糖。
中间部分 ①路上,尹彬说她要把糖分给表弟吃。②我不想分糖给姐姐。(详写)③家长对我进行了教育。结 尾:我把糖分给姐姐一半。提纲四(一只塑料袋)
开 头:傍晚,我伏在北窗口看景。
中间部分:①楼前通道上,一位老奶奶买菜回来,塑料袋破裂,十多个土豆滚了一地。
②老奶奶很发愁,一个个地往怀里
③我叫着“老奶奶注意啦”,把一只塑料袋从三楼窗口飘了下去。
结 尾:老奶奶提着土豆走远了。
四份提纲读过,大家自由议论一番。
教师小结:“这四个人的选材,„关水闸‟、„钉纽扣‟、„分糖‟和„飘塑料袋‟,都是小事,都有一定意义,都是符合要求的。”
6.范文引路。
材思路的开展,那么小的一件事,怎么能写成一篇千八百字的作文呢?这就得看谁能写得细了。下面这篇范文,事件情节也极简单。由于作者观察细致,描写具体,他得到了优等的成绩。
一件小事——帮王老师打车气
开完干部会,已经五点多了。校园里静悄悄的,只能听到风吹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我迈着急促的脚步朝校门走去。
走到传达室门口,我看到一个人弯着腰在给自行车打气。这是哪位老师还没离校呢?啊,原来是教我们语文的王老师。只见他拿着气筒,吃力地打着,气门那儿发出漏气的“嘶、嘶”声。
我停住了脚步。我们王老师,年龄大了,瘦高的身体显得很疲劳。平日教课,由于我们这个班学生底子薄,多吃力啊!看,此时他的额头已经渗出汗珠。看到这儿,我急忙走上前去,“王老师,让我来!”经我再三恳求,王老师才把气筒交给我。
我双手握紧筒把儿,王老师蹲下按着气门。一下、两下、十下、二十下,我使足劲打起来。我问:“王老师,您为什么走得晚了?”王老师笑着说:“我你一样,也是开了个会。”前胎打足了,王老师说:“你累了,我来吧。”“不累,一点也不累,”我连忙解释,“平日在家,爸爸的车总是我给打气的。”是啊,师生之情和父子差不多么!就这样,边说边打,几分钟工夫,前后胎都打得捏不动了。
王老师看了看我,满意地说:“谢谢你啦!快回家吧。”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只是高兴地站在那里傻笑。
这时,王老师戴上手套,骑上自行车。我和老师挥手告别。望着王老师远去的背影,我心中充满了欢乐。
①请一人分析一下那四点要求。
“这篇作文,完全符合写„小‟事那条:
一、校门内传达室外,场面小;
二、师生二人,人物少;
三、从看到老师打车气,到望着老师骑车走了,也就几分钟,时间短;
四、只是帮老师打了打车气,情节简。”
②说说“什么地方写得细?”
——“这天放学走得晚,交代得细。”
——“王老师自己打车气,难在哪里,情况写得细。”
——“边打气,师生二人边谈,这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写得最细。”
——“结尾也用力写了。有了提纲,再参照这篇„细写‟的要领,一 件 小 事
——风前搬车
我们家住楼房,七号楼四单元。楼房住户,有件共同发愁的事,那就是自行车没地方放。谁家没有一两辆车?晴天还好,遇上刮风下雨,楼口才能放几辆?我看啊,每个单元都有七八辆车乱放在楼前。就说刮大风吧,只要是五六级风,第二天一早,各单元门前总要有几辆车摔倒的。
新车,旧车,谁家的车摔倒不心疼?
一天晚饭后,电视台预报,夜里有大风。叔叔说:“小光,去,把我的车搬到楼梯来,别住它。”我最听叔叔的话,立刻去执行命令。到楼下一看,不行了,楼口只有一个人侧身过的小道,车怎么进得来呢?不就是怕大风刮倒吗?我当机立断,把叔叔的车推靠到楼边。“风力五六级,七八级也刮不倒啦!”我得意地自言自语着。这时,我顺便扫了一眼,哎呀,我们单元还有五辆车乱放在那里呢。能让大风把这些车摔倒吗?这些车的主人,二楼李伯伯,四楼赵老师,六楼陈阿姨……我都认识啊!想到这里,我不再犹豫,不就是一两分钟的事么,顺手把这五辆车一一搬靠到楼边。
第二天早晨,我早早下了楼。一来是去买油条,二来呀,看看那几辆车怎么样。嘿,昨晚上大风好凶,别的单元都有摔倒的车子。我们四单元呢?每辆车全好好地靠在那里,一辆也没倒!东方的霞光映到我的脸上,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愉快。
打那儿以后,只要天气预报说夜里有大风,我就下楼去搬车,保证一辆也不让风魔把它吹倒。三月份风真多,这些天,我大约搬车四五次了。
说到学雷锋做好事,别的同学们一定有很多可写的内容。我么,整天贪玩了,实在没什么可写的。这次作文,就拿这不值得一提的事交卷吧。
这篇作文评为优等,理由是充足的。
一是它完全符合“小”事的四点要求:场面,单元楼门口外;人物,以自己为主,还有个叔叔;时间,两三分钟;情节,就是把几辆车搬了一下。事虽小,但有意义,表达了“心中有他人”的好品德。
一是选材上动了脑筋。有的学生沿着胡编乱写的弯路走,认为那样才热闹,才“有戏”,其实完全错了!谁爱读那些瞎编的内容呢?这一篇,选材“淡”得很,只是帮邻居家搬动了一下自行车。这样的小事,在生活中可称举手之劳。它的生动性,首先是在于真实。挑这样的内容写,正是作者选材能力强的表现。
一是语言流畅自如,尤其是反问句运用得娴熟。这为表达心理活动起一定作用。如:
谁家没有一两辆车?
这是说,差不多家家都有一两辆车。
新车、旧车,谁家的车摔倒不心疼?
这是说,不论什么样的车子,摔倒了,主人总是不高兴的。
能让大风把这些车摔倒吗?
这是说,决不能让大风刮倒这些车。
反问,这是修辞中的一种写法。运用适当,读起来别有韵味。
五、教后小结 进行这次作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分析情况,抓住难点。
备课时,准确地把握住教材实际与学生接受能力实际,这是十分必要的。这次教《一件小事》,对题意我是反复推敲过的。“小”这一层,的确是个难点,备课时是必须认真对待的。
2.教作文,进行作文指导,教师应深入浅出说出个道道来。这次讲“小”事,提出那四点要求,就是我根据多次指导学生写这个命题总结出来的。
3.教师“下水”,泳姿是多种多样的。这次备课时,我考虑到讲过“小”事四点要求后,“下水”只需要在选材上指点一下即可。因此,我只是口述大意,没有写出全文。从课堂效果看,这种口述内容大意的做法,起到了打开思路的作用。事实上,教师“下水”,不可能也不必要每次都拿出完整的一篇作文来。列个提纲,写个开头,改个结尾,根据课堂教学目的的需要,不同泳姿交叉进行,对引导学生迈入作文门槛是有好处的。
4.范文的运用,时间上应有个灵活性。不一定每次指导课上都过早地把范文拿出来。那样做,运用不当,也可能妨碍学生思路的展开。这次教学,“帮老师打车气”这篇范文是在快下课时才拿出的。这时,学生写什么内容,基本上已定下来了。看看人家怎样把这么简单的小事写成一大篇的,大家会受到启发。由于着眼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细写,这篇范文放在最后出台,是适宜的。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
六、课外美文欣赏 一件珍贵的衬衫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那是1972年8月3日的夜晚。我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留神插进了快行线。突然一声紧急刹车,一辆大型“红旗”轿车紧贴着我身体的左侧,嘎地停住了。我刚扭过头,这辆车后座旁的窗帘唰地拉开了。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立即跃入了我的眼帘。啊!我仔细再看看,真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像在询问:同志,碰着了吗?受伤没有?这时,总理的司机走下车来,站在我身旁问我:“同志,碰着没有?”我赶忙回答:“没事儿!没事儿!”有关人员迅速察看了现场,决定留下另一辆“红旗”轿车送我去医院检查,总理的车才开走了。
其实,我只是让汽车剐了一下,衬衫剐破了,后背蹭破了一点皮,有啥要紧?自己回家上点药就行了。可是,遵照总理指示留下处理这件事的工作人员,却坚持让我坐进“红旗”轿车,并且脱下衬衫叫我穿上,他自己只穿个背心。我百感交集,思潮翻滚。一个普通工人,由于自己的不慎,蹭破点皮,却受到这样的关怀、照顾,如果不是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不是遇到这样的好总理,哪会有这种事呢!
汽车很快开到了医院。检查将近结束时,屋内的电话铃响了。电话是打给这位工作人员的。通话时,我就坐在离电话机不远的椅子上。我听到,他在电话中说的是我的伤情和检查情况。原来电话是总理打来的。我出神地盯着那话机,心里十分激动,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繁忙,时间是多么宝贵,可是,他老人家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却挂念着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工人,亲自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周总理真是人民的好总理,我们工人阶级的贴心人哪!
检查和治疗结束后,这位工作人员打电话把我们车间的支部书记和我们班的班长请来,让他们同我一起到交通队去谈谈情况。“红旗”轿车把我们送到天安门交通队,我们谈了谈这次事故的经过。这时候,国务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匆匆赶来了,他拿来一件崭新的白色的确良衬衫,要我穿上。我心里激动极了,说什么也不肯收。我猜到,这肯定是周总理出钱买的。我的衬衫剐破了,可这是由于我自己的过失造成的,怎么能叫总理给我买一件新衬衫呢?但这位工作人员坚持叫我收下,说这是领导的指示。我只好收下这件珍贵的衬衫。
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但是,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我深深知道,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一 件 小 事
鲁 迅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你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⑵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