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学习力-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后(范文)

时间:2019-05-13 02:2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放学习力-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后(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放学习力-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后(范文)》。

第一篇:解放学习力-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后(范文)

解放“学习力”

——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后

赖配根

2006年,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以下简称永威)正迅速“沉沦”。

学校管理松散,教师上课满堂灌,教学质量急剧下降。有的学科期末考试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及格!学生厌学,有能力的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转走。

学校前途堪忧。

当年10月,刚从江苏省洋思中学退下来的蔡林森加盟永威。

不到3年,永威判若“两人”!学生(绝大部分是三流生源)成绩稳居当地一流,甚至有的学生转读永威时两科成绩之和将将半百,1年后却考上了重点高中: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原来满地纸屑变为窗明几净,课间操由稀稀拉拉变为沁阳的一道风景线(5000多人做得整整齐齐)。曾经转到别的学校的学生恳求父母把自己转回永威,各地家长纷纷把孩子送来,小学部急剧扩张.初中部新生比3年前翻了一番.高中部生源越来越好。永威成了河南省的品牌学校!3年前,有人对蔡林森说:你到这个地方,不会有什么好结果。3年后,到永威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蔡林森靠什么彻底改变了永威? 他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一节没有任何“花样”的课

这是永威的一节普通课。

八年级数学。执教的是年轻的刘晓书老师。上午8点,上课铃响过,准时开始。没有任何的“热身”,直接进入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材第15章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老师边说边板书课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随即.多媒体出示:‚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2.能够准确地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进行计算。‛

学习目标就是教学目标。

确认每个学生都看完之后,刘老师没有开讲,而是请大家自学:‚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立即紧张地自学。‛

以下是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41页至第142页练习前面的内容,注意:

通过解答第141页‚探究‛中的问题,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例1是如何运用这个性质的? 6分钟后,要检测大家运用这个性质的能力。

学生们立即全神贯注看起书来。老师轻轻地、慢慢地巡视,偶尔俯身轻声督促个别学生要专心。大约过了5分多钟,自学结束。老师还是没有讲,而是要‚考‛大家:做课本第142页的4道‚练习‛——

…(1)b〃b;(2)lOxl0×10(3)-a〃a;(4)y〃。

2个学生(均为后进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

这是‚检测‛,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检测他们自学的效果如何

果不其然,扮演的一个学生暴露了问题:-aa=-=a。

刘老师也发现下面的学生这道题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a!她什么也没有说。

所有的学生都做完了。她还还是什么也不讲:‚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黑板上板演的题,这两名学生运用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正确吗?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帮助他们更正。‛ 大家更正的都是第3道题。一个学生直接写上答案-a。

另一个学生觉得部完全对,进行了补充:-aa=-=-a。

再他们进行更正的时候老师不做判断,而是鼓动大家:‚请同学们积极动脑思考,这两个同学更正的是否正确,他们更正的依据是什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又一个学生上黑板更正道:-aa=-=a。再也没有人要更正了。

刘老师引导大家对比观察、讨论两个板演学生每道题的每一个解题步骤是否正确,为什么。

讨论的焦点在第3题。

‚这3个答案,到底哪个是对的?‛刘老师还是没有讲,而是分别请几名学生回答什么是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为什么。

一个学生说:‚正确答案是-a。因为-a与a的相反数相等,所以-a与a的底数相同。因此可以运用同底数幂相乘的性质。‛

教师在答案-a的后边批个‚√‛。

答案是a的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谁能纠正答案是a同学的错误呢?‛

很简单,一个学生说:‚-a≠(-a)≠a。-a〃a=-(a)〃a=-a≠a‛

老师引导到一个被孩子们忽略的问题:‚第4小题的指数与前3道题的指数有什么不同?‛‚最后一道题的指数是多项式.而前边几道题的指数是单项式。‛‚很好。我们来看下面这道题。‛

这是道引申题:(a+b)〃(a+ b)=? ‚谁会做这道题?请举手。‛

老师叫了一个后进生。‚a+1。‛

‚有不同答案的吗?‛

一个学生道:‚应该是(a+b)。‛‚同意的同学请举手。‛刷刷刷,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为什么?‛

‚(a+b)是一个整体,所以它的底数是(a+b)。‛刚才应答的学生解释。

‚同意的同学请举手。‛小手如林。

刘晓书放心了:如果这个变式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了,那说明他们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理解到位了。

还有15分钟。她立刻转入最后一个环节——当堂训练。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会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吗?好,下面老师就要检测大家准确运用这个性质的能力.比一比,谁的作业得满分。‛

课堂作业来自学校为学生订购的唯一一本教辅材料——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的与教材同步的《基础训练》:

必做题:第89至第90页的第1至第17题;

选做题:第90页的第18题。

要求:书写工整,独立完成。

没有一个人交头接耳,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作业。教师轻轻走过每个学生,只看,不说。

下课铃响,所有学生都把作业本交给老师,课结束。期待教学跌宕起伏、峰回路转、高潮迭起的人要失望了。渴望课堂活泼热闹、激情四溢、动人心弦的人要叹气了。这是一堂没有任何“花样”的课:多媒体只是简单地出示文字内容,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静悄悄地看书、做练习,即使是在“更正讨论”环节,也井然有序。如今常见的小组讨论不见踪影,学生的学习紧贴课本而没有任何其他“探险”,没有热闹,没有激动。课堂似乎平静如水。

这是一堂与时下许多“新课堂”、“新教学”格格不入甚至相互抵牾的课。

这只是永威课堂的一个缩影——从小学到高中,从文科到理科。课堂的结构、程序与刘晓书这节课基本相似。

而正是这样的课堂,改变了永威,创造了奇迹。它的奥妙在哪里?

课堂头1分钟里的“玄机”

颠覆!刘晓书及其他永威老师的课.颠覆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惯常的认识!我们认为,课堂是要讲的,没有老师的讲就没有学生的学。不!永威人说:课堂要尽量减少老师的讲,只有老师不讲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学。

我们认为,先有老师的教,才有学生的学,教是课堂的主旋律。不!永威人说:先有学生的学,才有老师的教,学是主导课堂的一切。

我们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永远不放心学生成了我们的心结。不!永威人说:不教才是教,永远坚信学生学的自觉和能力,时刻警惕老师的教变成越俎代庖.才是教育的真智慧。

我们认为,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去理解知识,至于运用、练习更多地是课堂之外的事。

不!永威人说:理解和运用知识都是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相当的练习,就很难说理解得多好,更谈不上形成能力。没有运用,教学就是失败的。

刘晓书这节课忠实地体现了这些“教育信条”。45分钟里她的讲解大约只有六七分钟,她把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自学、练习。课堂的起点不是老师的教,而是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要求自学。学生的理解、练习产生错误时,首先不是老师解疑释惑,而是请别的学生更正、讨论。她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做练习.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至少独立做了2l道题,其中有4道还经过全班讨论。

老师不过是课堂的影子,而且是自我极度克制的影子。这就是永威人的教学革命!这就是蔡林森经过20多年探索实践、在洋思中学开花结果、又在永威不断丰富创新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所呈现的“另类”课堂风景!什么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不是字面上的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具体说来,它一节课的经典模式大概分为4个模块8个小环节:辅助环节(约1分钟,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即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先学(约15分钟,包括读书看书、检测练习或提问)→后教(约10分钟,学生相互更正或曰兵教兵、师生讨论)→当堂训练(约20分钟,即完成作业)。刘晓书的课大体是这一经典模式的再现。

当然。因学段、学科、课型的不同,这一经典模式可作变通处理,比如小学,永威摸索出了“四个一”:看一看(即自学)、做一做(即检测)、议一议(即后教)、练一练(即当堂训练)。再如语文和英语,因为教学目标与理科相比更为多元,就变为“分散学分散教”,即学一点、教一点;再学一点、教一点,一节课一般要进行3轮“先学后教”,最后才“当堂训练”。毕业班其是高考前的复习课,才去的则是大循环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第一节课读书(即自学),第二节课考一考(即检测),第三节课更正、讨论(即后教)。但不管怎么变通,都没有超出这一模式的基本构架、理念。

有人惊讶了:按照这个模,教师岂不是太省事了——在课堂上只要讲解几分钟,甚至有的就只讲4分钟!上课就是让学生自习,就是让学生做作业,还要教师干什么? 问得好!

蔡林森20多年心血的结晶,当然不会是看上去这么简单。他的门道,必须钻到每个细节后面才能看清楚。先钻进“辅助环节”吧。

不要小看这1分钟,永威的课堂之所以能够留给学生大量时间自主学习,就是因为在这里做足了文章。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环节至少要花五、六分钟,乃至十几分钟。比如语文,“一上课,老师先要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介绍主题、作者生平、揭题,接下来可能还要范读课文。十几分钟就没有了,学生就是坐在那里听。”蔡林森说,“这是浪费。比如时代背景,有的可能学生在历史课上就学了,你再介绍不是重复吗?又如课文主题,学生只要把课文读通了,自然就会知道.你一上来就讲,他再去看课文有什么意思!”

对课堂浪费1秒钟都深恶痛绝的蔡林森,决绝地把这些环节一刀砍去。“一上课,就直接引入课题,出示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时间。”

这里最重要的是出示好“学习目标”。“教师只有把目标写准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有方向。”然而,许多老师并不懂如何准确制订目标,只是“糊里糊涂上课”。

怎样才能制订好“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 第一,不能偏离学科方向。“比如教说明文《蜘蛛》,有的老师把目标定为让学生‘知道蜘蛛的生活习性、身体结构等’。这是常识课的目标,不是语文课的。语文课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习文章怎么抓住蜘蛛的特征以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然而许多老师恰恰弄反了。又如教议论文,应该让学生明白文章用什么论据如何论证中心论点,而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让学生知道什么政治道理上。”

第二,不能降低要求。“中国有80%的老师都不知不觉把教学目标降低了,他们的教学根本没有达到目标。这就是我们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所在。”蔡林森说.“比如教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呢?是要理解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而且还要能正确运用。但是许多老师最多只达到了一半:理解。他们从上课讲到下课,就只是讲了例题。你讲得再好,只能说让孩子理解了知识。没有动手,就谈不上正确、熟练地运用。如果教学目标里规定要培养学生运用的能力,那么你就要用70%的时间花在运用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规定要用20分钟做作业.而且,“先学”中六七分钟的检测,实际上也是做练习,也就是说,整堂课有二十六七分钟都是在让学生动手“做”,其目的就是要在课堂上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是,大多数的老师,都是把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留到了课外。”这就是学生课外学习负担难以减轻的根本原因!第三,不能拔高要求。比如教七年级文言文,让学生把课本释义弄懂了,课文大致读懂了,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读、领悟,就基本过关了。又如教诗歌,让学生读出感情就不错了。“可是,有的老师不得了,旁征博引,讲时代背景,讲微言大义,像教大学生一样去教初中生。这就是拔高.就是脱离实际。”蔡林森说。“很多人教学质量不好,就是目标偏高,一偏高,基本目标就达不到。老师讲得再好,但是孩子们接受不了,有什么用!”

第四,辩证看待目标多元化。学生看到的“学习目标”,只有“两维”: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即理解和运用。从实际课堂教学看,老师也似乎只是围着这“两维”转。这并不意味着永威人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他们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每堂课都要有的,由老师心中把握即可.没有必要出示。“教师情感到位了,学生情感就能到位。”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看来,理解、运用知识才是课堂学习的核心目标。“只有文化知识的目标达到了,德育才容易上去”,如果这个目标没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终究是空中楼阁。“学生有本事学好知识,当堂训练形成能力,不仅说明他达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也标志着他的态度、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蔡林森看来,学生只有学习成功.才能在学校教育生活中获得基本的尊严。相较于学习目标的制订,“自学指导”似乎是容易的,就是4个明确:明确看什么;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时间;明确自学要求,比如看例题,要能理解什么。这里头也大有门遵,尤其是要处理好以下两点:

一是规定好自学的重点。自学时间相当短,一般只有五六分钟。如何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就成了关键。这个“刀刃”就是一节课教学目标的重点,即新知及运用新知可能犯错的地方。比如教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应该要求学生重点看例题中去分母的一步.并思考为什么去分母要用最小公倍数去乘、为什么不能漏乘一项、为什么分子是多项式时要添括号。“这3个问题自学好了,其他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规定好自学后检测的内容。这其实是给予学生自学方向。因为有什么样的检测,就有什么样的自学。“我们走过弯路。有的老师规定在自学之后,不是模仿例题做习题,而是提问,比如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其结果,就是把看书变成了背概念,学生就不动脑筋。名为自学,实为死学。”蔡林森说,“除了一些文科课堂,我们坚决反对提问,而是做习题。把习题做会了,说明你对概念就理解了。习题毕竟与例题不同,学生就要创新,就要举一反三,这就是知识的迁移。比如教‘力的三要素’,我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做实验,5分钟后登台表演,边演示边解说边回答问题。比如他拿着钳子敲别的物体,要说明哪个是受力器.哪个是施力器,为什么。这样这一知识对他来说就是活的了。”一句话,自学指导要重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课堂的头1分钟,就有如此多的道道——这还不是全部!许多人以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过如此。大约他们只是站在它的门外看了一两眼热闹吧。

不让每个大脑偷懒

让我们钻进剩下的44分钟。

“辅助环节”之后,立即进入课堂的前奏曲——“先学”,即学生看书自学及检测。

为了减轻课堂压力,蔡林森曾提倡“课前预习”。“后来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学生不自觉,效果没有保障,往往是徒费工夫。最大的问题,是科科要预习,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结果就是加重学习的负担。实事求是是蔡林森的座右铭。他便把“课前预习”移到课上,这就是“自学”。

自学是整堂课的基础。“这一步没有搞好,后面的检测错误率就高,出现的问题就多,教学难度就加大。”虽然只有五六分钟,“但搞好了,效果要超过老师讲半个小时。”教师的唯一任务,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埋下头来钻进书本去理解知识”。如果这几分钟没有让学生好好“看书”,“那这堂课就完了”。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退居二线”的工作:一,不能走出教 室。“老师在场与不在场,整个氛围完全不一样。你走了,学生就以为教师对自己漠不关心。”二,不能板书,尤其不能板书即将要检测的题目。“你一抄题孩子马上就不读书。”三,不能东张西望、打手机等,尤其不能辅导学生。四,要对认真学的同学表示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个别同学,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督促他认真自学。自学完毕,教师一个字不讲,立即转人“检测”:模仿例题做习题。有人会问:学生能看懂教材吗?老师不讲他们能理解得了吗? 这一担心是多余的。

实际上,每节课的内容,有80%是旧知,新知只占20%左右。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只有移只有移项是新知,其他都是旧知。“有80%多的内容学生一看就懂,不用教。只有20%的内容学生看了例题还有部分不懂、不理解。”这就需要通过检测,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误差、错误。“检测”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能力,二是调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因此,其重点不是展示学生学得多么好,而是要充分暴露问题。

“检测”中的运用还是初步的、简单的,其题目不能太难,主要是课本上的习题,量不能太多,一般为2—3道。不能叫学习好的学生,而要叫2—3名后进生板演——因为他们暴露的问题最多,最有典型性。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独自练习。

“老师要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归类,特别要注意后进生有哪些问题,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倾向性的,哪些是个别的。千万不能辅导。”蔡林森说,“有的老师一看有的学生做错了,就着急,忍不住辅导,一辅导整个课堂气氛就变了,学生就不紧张了。”而这个教学模式的精义,就是要让学生高度紧张地学习,“让他们动脑,动得紧张得不得了”。

有些题目,可以只做其中的一两。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就只要求移好项,其他步骤都省了,这就节约了时间,本来只能做1道,现在可以做2道了。”

这里最大的挑战,是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调整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按照蔡林森的设计,“检测”是“后教”接而根本的依据。在他看来,无论老师如何精心备课、预设,都无法准确测知学情,只有通过“检测”,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才一目了然,才可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直到这时,教室里基本上听不到老师的声音,但老师的大脑应该在高速运转:学生的哪些问题是接下来要重点讨论的,叫哪些学生上台更正才更具有代表性,还有哪些内容是要教师加以突出、引导的„„

于是进入一堂课的高潮:后教,即更正、讨论“先学”中暴露的问题。

名为“后教”,其实主角仍然是学生,教学形式主要是学生教学生,所谓“兵教兵”。“老师只是做节目主持人,说‘你来’、‘你来’。”

“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板演习题中的错误,鼓励学生上台用红色粉笔更正写出不同答案。”蔡林森说,“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更正、纠错,同一个问题可以让几个乃至4个人以上更正,这个更正错了,让那个来。”这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合作学习,是更深层次的合作学习:每个人都在动脑.都在思想深处互相“对话”。

“不能边更正边讨论,否则容易重复,浪费时间。”更正完了才组织讨论。

讨论,是为了弄懂“为什么”,所以不能就题论题,而要找出规律。“首先是要有序。不要一道题一道题地讨论,而要一类一类地讨论。比如3个人做了同样的2道题,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讨论,而是先对比看3个人第一道题的第一步,对不对,为什么。如是第二步、第三步直到最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这样就有比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深刻。”蔡林森还特别指出,“学生的讨论与老师的教要结合。”所谓“教”,主要是指学生讨论得出一个正确结论后,老师要板书。“老师不要下结论,而要让学生自己讨论出来”,只有当所有学生都不会时才简要指点几句,而且“不能就题讲题,要就板演的习题,把错误归类,由个别到一般,得出规律,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运用”,或者抛出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类问题都要吸纳后进生、成绩好的学生参与,但要先请前者发言”,否则,课堂就会变成尖子生的表演。

这样的讨论才是深入的、有效的,它刺激每个学生的神经,它扎实地纠正每个人理解上的偏见、错误。

“当堂训练”于是水到渠成。

“当堂训练”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这一笔不点,知识于学生就还是“死”的、是“夹生饭”,教学就是不合格的。

必须留足时间让学生紧张地练习。

“训练的题目不能偏、怪,要掌握好度”,永威的做法就是使用跟教材配套的《基础训练》中的内容,坚决反对题海战术。“还要注意题目的层次性,有必做题,有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做,绝对不许抄袭。最重要的是,“老师不要当场批改作业,一批改就影响其他同学,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安心做作业”。批改的任务放到课外,如有错误,要让学生当天就纠正。

这44分钟,每个学生都高度紧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动手,不停地接受和运用新的知识,不停地向知识的高峰攀登。这44分钟,胜于一般课堂的100分钟。它的唯一秘诀,就是坚决不让每个大脑偷懒!

给孩子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彻底推翻。

这不是蔡林森一时热情冲动,更不是盲打莽撞。

细细审察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和操作细节,我们不难发现.它无处不在坚守一个真谛:教育是唤醒每个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是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遏望、学习力量。

它以极大的耐心和智慧培育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能力,它带给学生巨大的独立思考、探索知识、克服困难内在的思维快乐,它使每个孩子包括后进生获得自信和尊严。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能给学生自学、创新、锻炼的机会或环境、平台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蔡林森说,“教育工作者不是要去塑造学生,而是提供条件。比如母鸡孵蛋,我们只能给它提供适宜的温度,而不好代替它孵。同样的,我们也不好代替学生学。世界上唯有学习是不好代替的。教育只是提供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内因,但外因要有利于内因的发挥,要顺其自然。我们要根据内因的需要,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好的条件。”

没有诗情,没有玫瑰般的梦想,只有朴素的道理。

但就是这些“常识”,我们往往背其道而行之。“我们的许多老师,不是在教孩子,而是在‘喂’孩子,不厌其烦地讲,或者满堂问,或者把本应该紧张的课堂变得松松垮垮。孩子轻轻松松地学,能够学到什么本领!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谈到教育的现状,蔡林森很激动,“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就是从不让孩子去吃苦,就是剥夺了孩子去动手、去努力拼搏的机会!”

好的教育不在设施的豪华。“我到哈佛去,他们的房子还是100年前用砖头砌的,没有中国一些现代化的中学好。”好的教育是要让孩子去学会努力、学会吃苦,学会自我锻炼。如果不能给孩子努力的机会,设施越豪华、条件越优越,教育的环境反而越糟糕。

有一件事深深地影响了蔡林森“个人教育哲学”的形成。

那是关于他女儿的教育。

“1984年,我女儿小学毕业。全乡500名学生,有24个不能上初中,我女儿就是其中之一。”那时他在老家的隔壁天星镇洋思中学教书。不得已,他把女儿接到洋思中学就读。他自己教初三,时间紧,女儿的基础又一塌糊涂,“问直径为1厘米的圆周长是多少,她都不知道”。怎么辅导?蔡林森一不为她订复习资料,二不给她补课。“我只采取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让她1年后成绩排到了班里第12名!”这个方法就是“口答练习”。

“比如今天老师讲了有理数加法,我就用一张纸,把例题抄上,如-2+5=?口答,会了,就下一道。我不讲,只是叫她口答例题。例题完了,我又让她口答课本习题,比如-2一(-3)=?她说等于一5,我就说错了,在这道题旁打个大大的‘?’,也不讲为什么。她就会想:怎么错的呢?她怎么看我,我都不讲。等到她答对了,我就说对了,但是这个‘?’我一个学期都不擦去。有些同事替我着急:蔡校长,你就给她讲讲吧。我就是不讲。我一讲她就不动脑筋。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动脑筋。现在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就是他不动脑筋。之后,我利用散步、洗脚,在床上没有睡着的时候,再问几十道类似的题目.让她真正理解并能运用。等到周末回家,还一边走一边问,把本周的错题再检查一遍,错了,再更正。就这样,她把课本上的每道习题都搞熟了,就变巧了。”

就是用这个方法,他女儿的成绩一步步跟上去,后来还考上了华东师大的教育系。“本科毕业后,她又考取了华东师大经济系的研究生。经济系是理科,要考高等数学,而教育系是文科,没有高等数学的课程。她完全是靠我初中教她的方法,自学、做题,最后顺利过关。可见自学的能力多么重要!”

蔡林森常说:“我的女儿都能教好,还有哪个孩子教不好!” 的确,把孩子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欲望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如独立思考,动手拭错,自我纠正等等)完全交给孩子,把孩子扔到知识的海洋中让他自己去吸纳、去搏斗乃至去吃苦,一句话,就是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还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这就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真义。

经受过这一教学模式熏陶的学生,就再也不愿回到传统的课堂中去了。“我们以前上课有15分钟的时间注意力集中就不错了,老师改变教学模式后,我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大加长,都在30分钟以上。”高中学生王亚涛说。

“现在我们的课堂都是学生的读书声,而不是老师的讲课声。”高中老师肖品修说,“就是老师想讲.学生也不让。再难的内容,学生都说,先让我们自己学一学。”

高一学生焦晓寒、张忆雪、陈梦娜、闫芳芳都是初三毕业后上了别的高中,后来不适应又转回永威。不适应什么呢?“他们那一上课老师就开始教,满堂灌,哪里有时间学!一堂课下来,都不知道重点在哪儿”,“老师就是讲,作业还没有做呢,就又开始讲了。”“学生都是跟着老师的步骤走,他没有讲的你也许就不会了。”他们有的实在受不了,就每天找理由不去上学。他们恳求父母转回永威。“回到这个学校,我很愉快。现在我每节课都学得很紧张,很有收获,很有信心。”

是的,学生自我主动发展的欲望一旦被解放出来,他们就会勇敢地去捍卫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就再也不愿意被束缚、被压抑。这就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释放出来的教育力量!

附记:他为教育而生

像所有教育改革一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成功绝不只是因为在教学层面动了‚手术‛,它还倚仗其他方面的革新。

蔡林森明白这个理。他引进‚教书育人责任制‛:把‚包‛字请进永威,‚学校与每个教师、班主任签订责任书,要求班主任、教师包教好每个学生‛,其中核心的一条,是如果有一个学生不及格,要追究教师、班主任的责任。他推行‚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保证每个学生都理解教材的基础知识、做好教材的例题习题,让每个后进生都有进步。他制订严格的课间操、早锻炼制度。即使是高三学生,高考前一天上操也一个都不能少。他实行常年赛课、效果第一的评课制度。每个老师每学期都至少要上3次公开课,都要接受蔡林森‚无情而挑剔‛的点评。‚评课就是评效果‛。这个效果就是看孩子是否独立、正确地完成了作业。能够完成作业且错误率低的课就是好课。否则,尽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对蔡林森来说,都是失败的。

这就在整体的制度层面,推动着每个教师慢慢走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然而制度毕竟是刚性的、不通人性的。改革还必须借助精神的力量。

这个精神力量就来自蔡林森。他是为教育而生的。

他的生命与学校联结在一起。他住在学校,只要没有特别的应酬、事务,他从不迈出校门一步。‚校长必须整天在学校。我有一个好处,就是吃在学校,睡在学校。如果把学校比作一台机器.那么我就是整天守在这台机器旁边的看护人,哪个螺丝松了我就把它拧紧,哪里声音有问题我就找到原因马上修好。‛ 他的呼吸与学校生活的气息水乳交融。他从不坐在办公室里,从早到晚.他不停地从一个教室走到另一个教室,从小学部看到高中部。‚我就是要到‘前线去’。这样,老师、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眼里,大家的情绪、精神、态度怎么样,我都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校长的精神、思想辐射出去了。‚说一个很小的细节,我到教学区去,从来没有带过保温杯,直到中午或晚上才回办公室喝水。这里的教师穷,他们用不起这样的水杯。我要带去,不是老爷作风吗?我跟老师们打成一片,他们和我就有了感情。我的工作习惯、态度、精神,就不知不觉带出了好的校风。‛、他的心与学生的情感脉搏一起跳动。他必须每天与学生呆在一起。他早上5点起床,淋浴、读书、思考一天的工作;5:50,他准时站在学生公寓门口,迎接每个学生上早锻炼,‚要让学生每天第一时间能见到我‛。6:10,他和全校学生一起跑步,边跑步边和学生交流,‚就是三言两语称赞学生,也指出一些不艮行为‛。他把名片发给每个家长,把手机号告诉给每个学生,‚他们有什么困难、意见随时可以给我发信息‛。学生什么问题都愿意告诉他,‘‘我的手机短信常常是满的‛:‚校长,现在气温40度了,是不是可以不做广播操了‛;校长,我们的抽水马桶坏了‛……诸如此类,蔡林森不厌其烦,每个意见他都很重视,有什么问题立即处理。他的真情打动了学生。有的学生非常关心他,就发来短信:‚校长,天凉了.你要多穿点衣服。‛他常说:素质教育就是要用真情真心去教育学生,要用老师的精神、情感、形象去感动学生。他自己就是首先这么做的。有了这些‚温柔的力量‛,水威的教学革命才在过去3年中不断吸引教师参与,不断挺进改革的深水区,不断地创造奇迹。(责任编辑余慧娟)

第二篇:解放“学习力”—蔡林森“先学后教,学堂训练”的背后

解放“学习力”—蔡林森“先学后教,学堂训练”的背后

2006年,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以下简称永威)正迅速“沉沦”。学校管理松散,教师上课满堂灌,教学质量急剧下降,有的学科期末考试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及格!

学生厌学,有能力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转走。学校前途堪忧。

当年I0月,刚从江苏省洋思中学退下来的蔡林森加盟永威。

不到3年,永威判若“两人”:学生(绝大部分是三流生源)成绩稳居当地一流,甚至有的学生转读永威时两科成绩之和将将半百,1年后却考上了重点高中;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原来满地纸屑变为窗明几净,课间操由稀稀拉拉变为沁阳的一道风景线(5000多人做得整整齐齐)。曾经转到别的学校的学生恳求父母把自己转回永威,各地家长纷纷把孩子送来,小学部急剧扩张,初中部新生比3年前翻了一番,高中部生源越来越好。永威成了河南省的品牌学校!

3年前,有人对蔡林森说:你到这个地方,不会有什么好结果。3年后,到永威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蔡林森靠什么彻底改变了永威?他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一节没有任何“花样”的课

这是永威的一节普通课。

八年级数学。执教的是年轻的刘晓书老师。上午8点,上课铃响过,准时开始。没有任何的“热身”,直接进入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材第15章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老师边说边板书课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随即,多媒体出示:“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2.能够准确地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进行计算。”

学习目标就是教学目标。

确认每个学生都看完之后,刘老师没有开讲,而是请大家自学:“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立即紧张地自学。”

以下是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41页至第142页练习前面的内容,注意:

通过解答第141页“探究”中的问题,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例1是如何运用这个性质的?

6分钟后,要检测大家运用这个性质的能力。

学生们立即全神贯注看起书来。老师轻轻地、慢慢地巡视,偶尔俯身轻声督促个别学生要专心。

大约过了5分多钟.自学结束。

老师还是没有讲,而是要“考”大家:做课本第142页的4道“练习”——

(1)b5.b;(2)10x102x103;(3)-a2、a6;(4)y2n·yn+1。

2个学生(均为后进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

这是“检测”,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检测他们自学的效果如何。

果不其然,板演的一个学生暴露了问题:一a2.a6=-a2+6=a8

刘老师也发现下面的学生这道题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a4!她什么也没有说。

所有的学生都做完了。她还是什么也不讲:“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黑板上板演的题,这两名学生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正确吗?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帮助他们更正。”

大家更正的都是第3道题。一个学生直接写上答案-a8。

另一个学生觉得不完全对,进行了补充:-a2.a 6=-a2+6=-a8。

在他们进行更正的时候,老师不做判断,而是鼓动大家:“请同学们积极动脑思考,这两个同学更正得是否正确,他们更正的依据是什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又一个学生上黑板更正道:-a2.a6-a-2+6=a4。再也没有人要更正了。

刘老师引导大家对比观察、讨论两个板演学生每道题的每一个解题步骤是否正确,为什么。

讨论的焦点在第3题。

“这3个答案,到底哪个对的?”刘老师还是没有讲,而是分别请几名学生回答什么是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为什么。

一个学生说:“正确答案是-a8。因为-a2与a2的相反数相等,所以-a2与a6的底数相同,因此可以运用同底数幂相乘的性质。”

教师在答案-a8的后边批个“√”。

答案是a4的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谁能纠正答案是a8同学的错误呢?”

很简单,一个学生说:“-a2≠(-a)2≠a2,-a2.a6=-(a2).a6=-a8≠a8” 老师引导到一个被孩子们忽略的问题:“第4小题的指数与前3道题的指数有什么不同?”“最后一道题的指数是多项式,而前边几道题的指数是单项式。”“很好。我们来看下面这道题。”

这是道引申题:(a+b)2.(a+b)3=? “谁会做这道题?请举手。” 老师叫了一个后进生。“a5+1。” “有不同答案的吗?”

一个学生道:“应该是(a+b)5。”“同意的同学请举手。”刷刷刷,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为什么?”

“(a+b)是一个整体,所以它的底数是(a+b)。”刚才应答的学生解释。“同意的同学请举手。”小手如林。

刘晓书放心了:如果这个变式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了,那说明他们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理解到位了。

还有15分钟。她立刻转入最后一个环节——当堂训练。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会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吗?好,下面老师就要检测大家准确运用这个性质的能力,比一比,谁的作业得满分。”

课堂作业来自学校为学生订购的唯一一本教辅材料——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的与教材同步的《基础训练》:

必做题:第89至第90页的第1至第17题; 选做题:第90页的第18题。

要求:书写工整,独立完成。

没有一个人交头接耳,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作业。教师轻轻走过每个学生,只看,不说。

下课铃响,所有学生都把作业本交给老师,课结束。期待教学跌宕起伏、峰回路转、高潮迭起的人要失望了。渴望课堂活泼热闹、激情四溢、动人心弦的人要叹气了。

这是一堂没有任何“花样”的课:多媒体只是简单地出示文字内容,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静悄悄地看书、做练习,即使是在“更正讨论”环节,也井然有序。如今常见的小组讨论不见踪影,学生的学习紧1贴课本而没有任何其他“探险”,没有热闹,没有激动。课堂似乎平静如水。

这是一堂与时下许多“新课堂”、“新教学”格格不入甚至相互抵牾的课。这只是永威课堂的一个缩影——从小学到高中,从文科到理科,课堂的结构、程序与刘晓书这节课基本相似。

而正是这样的课堂,改变了永威,创造了奇迹。

它的奥妙在哪里?

课堂头1分钟里的“玄机”

颠覆!

刘晓书及其他永威老师的课,颠覆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惯常的认识!我们认为,课堂是要讲的,没有老师的讲就没有学生的学。

不!永威人说:课堂要尽量减少老师的讲,只有老师不讲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学。

我们认为,先有老师的教,才有学生的学,教是课堂的主旋律。不!永威人说:先有学生的学,才有老师的教,学是主导课堂的一切。我们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永远不放心学生成了我们的心结。

不!永威人说:不教才是教,永远坚信学生学的自觉和能力,时刻警惕老师的教变成越俎代庖,才是教育的真智慧。

我们认为,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去理解知识,至于运用、练习更多地是课堂之外的事。

不!永威人说:理解和运用知识都是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相当的练习,就很难说理解得多好,更谈不上形成能力。没有运用,教学就是失败的。

刘晓书这节课忠实地体现了这些“教育信条”。45分钟里,她的讲解大约只有六七分钟,她把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自学、练习。课堂的起点不是老师的教,而是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要求自学。学生的理解、练习产生错误时,首先不是老师解疑释惑,而是请别的学生更正、讨论。她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做练习,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至少独立做了21道题,其中有4道还经过全班讨论。

老师不过是课堂的影子,而且是自我极度克制的影子。这就是永威人的教学革命!

这就是蔡林森经过20多年探索实践、在洋思中学开花结果、又在永威不断丰富创新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所呈现的“另类”课堂风景!

什么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不是字面上的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具体说来,它一节课的经典模式大概分为4个模块8个小环节:辅助环节(约1分钟,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即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先学(约15分钟,包括读书看书、检测练习或提问);后教(约10分钟,学生相互更正或曰兵教兵、师生讨论);当堂训练(约20分钟,即完成作业)。刘晓书的课大体是这一经典模式的再现。

当然,因学段、学科、课型的不同,这一经典模式可作变通处理,比如小学,永威摸索出了“四个一”:看一看(即自学)、做一做(即检测)、议一议(即后教)、练一练(即当堂训练)。再如语文和英语,因为教学目标与理科相比更为多元,就变为“分散学分散教”,即学一点、教一点;再学一点、教一点,一节课一般要进行3轮“先学后教”,最后才“当堂训练”。毕业班尤其是高考前的复习课,采取的则是大循环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第一节课读书(即自学),第二节课考一考(即检测),第三节课更正、讨论(即后教)。但不管怎么变通,都没有超出这一模式的基本架构、理念。

有人惊讶了:按照这个模式,教师岂不是太省事了——在课堂上只要讲解几分钟,甚至有的就只讲4分钟!

上课就是让学生自习,就是让学生做作业,还要教师干什么? 问得好!

蔡林森20多年心血的结晶,当然不会是看上去这么简单。它的门道,必须钻到每个环节的细节后面才能看清楚。

先钻进“辅助环节”吧。

不要小看这1分钟。永威的课堂之所以能够留给学生大量时间自主学习,就是因为在这做足了文章。

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环节至少要花五六分钟乃至十几分钟。比如语文,“一上课,老师先要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介绍主题、作者生平,揭题,接下来可能还要范读课文。十几分钟就没了,学生就是坐在那里听。”蔡林森说,“这是浪费。比如时代背景,有的可能学生在历史课上就学了,你再介绍不是重复吗?又如课文主题,学生只要把课文读通了,自然就会知道,你一上来就讲,他再去看课文还有什么意思!”

对课堂浪费1秒钟都深恶痛绝的蔡林森,决绝地把这些环节一刀砍去。“一上课,就直接引入课题,出示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时间。”

这里最重要的是出示好“学习目标”。“教师只有把目标写准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有方向。”然而,许多老师并不懂如何准确制订目标,只是“糊里糊涂上课”。

怎样才能制订好“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

第一,不能偏离学科方向。“比如教说明文《蜘蛛》,有的老师把目标定为让学生‘知道蜘蛛的生活习性、身体结构等’。这是常识课的目标,不是语文课的。语文课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习文章怎么抓住蜘蛛的特征以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然而许多老师恰恰弄反了。又如教议论文,应该让学生明白文章用什么论据如何论证中心论点,而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让学生知道什么政治道理上。”

第二,不能降低要求。“中国有80%的老师都不知不觉把教学目标降低了,他们的教学根本没有达到目标。这就是我们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所在。”蔡林森说,“比如教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呢?是要理解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而且还要能正确运用。但是许多老师最多只达

到了一半:理解。他们从上课讲到下课,就只是讲了例题。你讲得再好,只能说让孩子理解了知识。没有动手,就谈不上正确、熟练地运用。如果教学目标里规定要培养学生运用的能力,那么你就要用70%的时间花在运用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规定要用20分钟做作业,而且,“先学”中六七分钟的检测,实际上也是做练习,也就是说,整堂课有二十六七分钟都是在让学生动手“做”,其目的,就是要在课堂上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是,大多数的老师,都是把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留到了课外。”这就是学生课外学习负担难以减轻的根本原因!

第三,不能拔高要求。比如教七年级文言文,让学生把课本释义弄懂了,课文大致读懂了,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读、领悟,就基本过关了。又如教诗歌,让学生读出感情就不错了。“可是,有的老师不得了,旁征博引,讲时代背景,讲微言大义,像教大学生一样去教初中生。这就是拔高,就是脱离实际。”蔡林森说,“很多人教学质量不好,就是目标偏高,一偏高,基本目标就达不到。老师讲得再好,但是孩子们接受不了,有什么用!”

第四辩证看待目标多元化。学生看到的“学习目标”,只有“两维”: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即理解和运用。从实际课堂教学看,老师也似乎只是围着这“两维”转。这并不意味着永威人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他们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每堂课都要有的,由老师心中把握即可,没有必要出示。“教师情感到位了,学生情感就能到位。”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看来,理解、运用知识才是课堂学习的核心目标。“只有文化知识的目标达到了,德育才容易上去”,如果这个目标没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终究是空中楼阁。“学生有本事学好知识,当堂训练形成能力,不仅说明他达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也标志着他的态度、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蔡林森看来,学生只有学习成功,才能在学校教育生活中获得基本的尊严。

相较于学习目标的制订,“自学指导”似乎是容易的,就是4个明确:明确看什么;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时间;明确自学要求,比如看例题,要能理解什么。这里头也大有门道,尤其是要处理好以下两点:

一是规定好自学的重点。自学时间相当短,一般只有五六分钟。如何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就成了关键。这个“刀刃”就是一节课教学目标的重点,即新知及运用新知可能犯错的地方。比如教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应该要求学生重点看例题中去分母的一步,并思考为什么去分母要用最小公倍数去乘、为什么不能漏乘一项、为什么分子是多项式时要添括号。“这3个问题自学好了,其他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规定好自学后检测的内容。这其实是给予学生自学方向,因为有什么样的检测,就有什么样的自学。“我们走过弯路。有的老师规定在自学之后,不是模仿例题做习题,而是提问,比如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其结果,就是把看书变成了背概念,学生就不动脑筋。名为自学,实为死学。”蔡林森说,“除了一些文科课堂,我们坚决反对提问,而是做习题。把习题做会了,说明你对概念就理解了。习题毕竟与例题不同,学生就要创新,就要举一反三,这就是知识的迁移。比如教‘力的三要素’,我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做实验.5分钟后登台表演,边演示边解说边回答问题。比如他拿着钳子敲别的物体,要说明哪个是受力器,哪个是施力器,为什么。这样这一知识对他来说就是活的了。”一句话,自学指导要重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课堂的头1分钟,就有如此多的道道——这还不是全部!许多人以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过如此。大约他们只是站在它的门外看了一两眼热闹吧。

第三篇: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后

一节没有任何“花样”的课

这是永威的一节普通课。

八年级数学。执教的是年轻的刘晓书老师。上午8点,上课铃响过,准时开始。没有任何的“热身”,直接进入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材第15章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老师边说边板书课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随即.多媒体出示:“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2.能够准确地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进行计算。”

学习目标就是教学目标。

确认每个学生都看完之后,刘老师没有开讲,而是请大家自学:“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立即紧张地自学。”

以下是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41页至第142页练习前面的内容,注意:

通过解答第141页“探究”中的问题,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例1是如何运用这个性质的?

6分钟后,要检测大家运用这个性质的能力。

学生们立即全神贯注看起书来。老师轻轻地、慢慢地巡视,偶尔俯身轻声督促个别学生要专心。

大约过了5分多钟,自学结束。

老师还是没有讲,而是要“考”大家:做课本第142页的4道“练习”——

„(1)b ·b;(2)lOxl0 ×10(3)-a ·a ;(4)y ·。

2个学生(均为后进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

这是“检测”,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检测他们自学的效果如何 果不其然,扮演的一个学生暴露了问题:-a a =-=a。

刘老师也发现下面的学生这道题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a!她什么也没有说。

所有的学生都做完了。她还还是什么也不讲:“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黑板上板演的题,这两名学生运用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正确吗?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帮助他们更正。”

大家更正的都是第3道题。一个学生直接写上答案-a。

另一个学生觉得部完全对,进行了补充:-a a =-=-a。

再他们进行更正的时候老师不做判断,而是鼓动大家:“请同学们积极动脑思考,这两个同学更正的是否正确,他们更正的依据是什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又一个学生上黑板更正道:-a a =-=a。

再也没有人要更正了。

刘老师引导大家对比观察、讨论两个板演学生每道题的每一个解题步骤是否正确,为什么。

讨论的焦点在第3题。

“这3个答案,到底哪个是对的?”刘老师还是没有讲,而是分别请几名学生回答什么是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为什么。

一个学生说:“正确答案是-a。因为-a 与a 的相反数相等,所以-a 与a 的底数相同。因此可以运用同底数幂相乘的性质。”

教师在答案-a 的后边批个“√”。

答案是a 的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谁能纠正答案是a 同学的错误呢?”

很简单,一个学生说:“-a ≠(-a)≠a。-a ·a =-(a)·a =-a ≠a ” 老师引导到一个被孩子们忽略的问题:“第4小题的指数与前3道题的指数有什么不同?”“最后一道题的指数是多项式.而前边几道题的指数是单项式。”“很好。我们来看下面这道题。”

这是道引申题:(a+b)·(a+ b)=? “谁会做这道题?请举手。”

老师叫了一个后进生。“a +1。”

“有不同答案的吗?”

一个学生道:“应该是(a+b)。”“同意的同学请举手。”刷刷刷,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为什么?”

“(a+b)是一个整体,所以它的底数是(a+b)。”刚才应答的学生解释。

“同意的同学请举手。”小手如林。

刘晓书放心了:如果这个变式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了,那说明他们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理解到位了。

还有15分钟。她立刻转入最后一个环节——当堂训练。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会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吗?好,下面老师就要检测大家准确运用这个性质的能力.比一比,谁的作业得满分。”

课堂作业来自学校为学生订购的唯一一本教辅材料——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的与教材同步的《基础训练》:

必做题:第89至第90页的第1至第17题;

选做题:第90页的第18题。

要求:书写工整,独立完成。

没有一个人交头接耳,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作业。教师轻轻走过每个学生,只看,不说。

下课铃响,所有学生都把作业本交给老师,课结束。期待教学跌宕起伏、峰回路转、高潮迭起的人要失望了。渴望课堂活泼热闹、激情四溢、动人心弦的人要叹气了。

这是一堂没有任何“花样”的课:多媒体只是简单地出示文字内容,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静悄悄地看书、做练习,即使是在“更正讨论”环节,也井然有序。如今常见的小组讨论不见踪影,学生的学习紧贴课本而没有任何其他“探险”,没有热闹,没有激动。课堂似乎平静如水。这是一堂与时下许多“新课堂”、“新教学”格格不入甚至相互抵牾的课。这只是永威课堂的一个缩影——从小学到高中,从文科到理科。课堂的结构、程序与刘晓书这节课基本相似。

而正是这样的课堂,改变了永威,创造了奇迹。它的奥妙在哪里?

课堂头1分钟里的“玄机”

颠覆!刘晓书及其他永威老师的课.颠覆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惯常的认识!我们认为,课堂是要讲的,没有老师的讲就没有学生的学。

不!永威人说:课堂要尽量减少老师的讲,只有老师不讲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学。我们认为,先有老师的教,才有学生的学,教是课堂的主旋律。不!永威人说:先有学生的学,才有老师的教,学是主导课堂的一切。

我们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永远不放心学生成了我们的心结。不!永威人说:不教才是教,永远坚信学生学的自觉和能力,时刻警惕老师的教变成越俎代庖.才是教育的真智慧。

我们认为,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去理解知识,至于运用、练习更多地是课堂之外的事。

不!永威人说:理解和运用知识都是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相当的练习,就很难说理解得多好,更谈不上形成能力。没有运用,教学就是失败的。

刘晓书这节课忠实地体现了这些“教育信条”。45分钟里她的讲解大约只有六七分钟,她把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自学、练习。课堂的起点不是老师的教,而是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要求自学。学生的理解、练习产生错误时,首先不是老师解疑释惑,而是请别的学生更正、讨论。她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做练习.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至少独立做了2l道题,其中有4道还经过全班讨论。

老师不过是课堂的影子,而且是自我极度克制的影子。这就是永威人的教学革命!这就是蔡林森经过20多年探索实践、在洋思中学开花结果、又在永威不断丰富创新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所呈现的“另类”课堂风景!什么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不是字面上的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具体说来,它一节课的经典模式大概分为4个模块8个小环节:辅助环节(约1分钟,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即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先学(约15分钟,包括读书看书、检测练习或提问)→后教(约10分钟,学生相互更正或曰兵教兵、师生讨论)→当堂训练(约20分钟,即完成作业)。刘晓书的课大体是这一经典模式的再现。

当然。因学段、学科、课型的不同,这一经典模式可作变通处理,比如小学,永威摸索出了“四个一”:看一看(即自学)、做一做(即检测)、议一议(即后教)、练一练(即当堂训练)。再如语文和英语,因为教学目标与理科相比更为多元,就变为“分散学分散教”,即学一点、教一点;再学一点、教一点,一节课一般要进行3轮“先学后教”,最后才“当堂训练”。毕业班其是高考前的复习课,才去的则是大循环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第一节课读书(即自学),第二节课考一考(即检测),第三节课更正、讨论(即后教)。但不管怎么变通,都没有超出这一模式的基本构架、理念。

有人惊讶了:按照这个模,教师岂不是太省事了——在课堂上只要讲解几分钟,甚至有的就只讲4分钟!上课就是让学生自习,就是让学生做作业,还要教师干什么? 问得好!

蔡林森20多年心血的结晶,当然不会是看上去这么简单。他的门道,必须钻到每个细节后面才能看清楚。先钻进“辅助环节”吧。

不要小看这1分钟,永威的课堂之所以能够留给学生大量时间自主学习,就是因为在这里做足了文章。

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环节至少要花五、六分钟,乃至十几分钟。比如语文,“一上课,老师先要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介绍主题、作者生平、揭题,接下来可能还要范读课文。十几分钟就没有了,学生就是坐在那里听。”蔡林森说,“这是浪费。比如时代背景,有的可能学生在历史课上就学了,你再介绍不是重复吗?又如课文主题,学生只要把课文读通了,自然就会知道.你一上来就讲,他再去看课文有什么意思!”

对课堂浪费1秒钟都深恶痛绝的蔡林森,决绝地把这些环节一刀砍去。“一上课,就直接引入课题,出示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时间。”

这里最重要的是出示好“学习目标”。“教师只有把目标写准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有方向。”然而,许多老师并不懂如何准确制订目标,只是“糊里糊涂上课”。

怎样才能制订好“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

第一,不能偏离学科方向。“比如教说明文《蜘蛛》,有的老师把目标定为让学生‘知道蜘蛛的生活习性、身体结构等’。这是常识课的目标,不是语文课的。语文课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习文章怎么抓住蜘蛛的特征以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然而许多老师恰恰弄反了。又如教议论文,应该让学生明白文章用什么论据如何论证中心论点,而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让学生知道什么政治道理上。”

第二,不能降低要求。“中国有80%的老师都不知不觉把教学目标降低了,他们的教学根本没有达到目标。这就是我们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所在。”蔡林森说.“比如教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呢?是要理解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而且还要能正确运用。但是许多老师最多只达到了一半:理解。他们从上课讲到下课,就只是讲了例题。你讲得再好,只能说让孩子理解了知识。没有动手,就谈不上正确、熟练地运用。如果教学目标里规定要培养学生运用的能力,那么你就要用70%的时间花在运用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规定要用20分钟做作业.而且,“先学”中六七分钟的检测,实际上也是做练习,也就是说,整堂课有二十六七分钟都是在让学生动手“做”,其目的就是要在课堂上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是,大多数的老师,都是把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留到了课外。”这就是学生课外学习负担难以减轻的根本原因!第三,不能拔高要求。比如教七年级文言文,让学生把课本释义弄懂了,课文大致读懂了,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读、领悟,就基本过关了。又如教诗歌,让学生读出感情就不错了。“可是,有的老师不得了,旁征博引,讲时代背景,讲微言大义,像教大学生一样去教初中生。这就是拔高.就是脱离实际。”蔡林森说。“很多人教学质量不好,就是目标偏高,一偏高,基本目标就达不到。老师讲得再好,但是孩子们接受不了,有什么用!”

第四,辩证看待目标多元化。学生看到的“学习目标”,只有“两维”: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即理解和运用。从实际课堂教学看,老师也似乎只是围着这“两维”转。这并不意味着永威人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他们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每堂课都要有的,由老师心中把握即可.没有必要出示。“教师情感到位了,学生情感就能到位。”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看来,理解、运用知识才是课堂学习的核心目标。“只有文化知识的目标达到了,德育才容易上去”,如果这个目标没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终究是空中楼阁。“学生有本事学好知识,当堂训练形成能力,不仅说明他达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也标志着他的态度、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蔡林森看来,学生只有学习成功.才能在学校教育生活中获得基本的尊严。

相较于学习目标的制订,“自学指导”似乎是容易的,就是4个明确:明确看什么;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时间;明确自学要求,比如看例题,要能理解什么。这里头也大有门遵,尤其是要处理好以下两点:

一是规定好自学的重点。自学时间相当短,一般只有五六分钟。如何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就成了关键。这个“刀刃”就是一节课教学目标的重点,即新知及运用新知可能犯错的地方。比如教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应该要求学生重点看例题中去分母的一步.并思考为什么去分母要用最小公倍数去乘、为什么不能漏乘一项、为什么分子是多项式时要添括号。“这3个问题自学好了,其他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规定好自学后检测的内容。这其实是给予学生自学方向。因为有什么样的检测,就有什么样的自学。“我们走过弯路。有的老师规定在自学之后,不是模仿例题做习题,而是提问,比如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其结果,就是把看书变成了背概念,学生就不动脑筋。名为自学,实为死学。”蔡林森说,“除了一些文科课堂,我们坚决反对提问,而是做习题。把习题做会了,说明你对概念就理解了。习题毕竟与例题不同,学生就要创新,就要举一反三,这就是知识的迁移。比如教‘力的三要素’,我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做实验,5分钟后登台表演,边演示边解说边回答问题。比如他拿着钳子敲别的物体,要说明哪个是受力器.哪个是施力器,为什么。这样这一知识对他来说就是活的了。”一句话,自学指导要重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课堂的头1分钟,就有如此多的道道——这还不是全部!许多人以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过如此。大约他们只是站在它的门外看了一两眼热闹吧。

不让每个大脑偷懒

让我们钻进剩下的44分钟。

“辅助环节”之后,立即进入课堂的前奏曲——“先学”,即学生看书自学及检测。为了减轻课堂压力,蔡林森曾提倡“课前预习”。“后来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学生不自觉,效果没有保障,往往是徒费工夫。最大的问题,是科科要预习,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结果就是加重学习的负担。

实事求是是蔡林森的座右铭。他便把“课前预习”移到课上,这就是“自学”。自学是整堂课的基础。“这一步没有搞好,后面的检测错误率就高,出现的问题就多,教学难度就加大。”虽然只有五六分钟,“但搞好了,效果要超过老师讲半个小时。”教师的唯一任务,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埋下头来钻进书本去理解知识”。如果这几分钟没有让学生好好“看书”,“那这堂课就完了”。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退居二线”的工作:一,不能走出教 室。“老师在场与不在场,整个氛围完全不一样。你走了,学生就以为教师对自己漠不关心。”二,不能板书,尤其不能板书即将要检测的题目。“你一抄题孩子马上就不读书。”三,不能东张西望、打手机等,尤其不能辅导学生。四,要对认真学的同学表示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个别同学,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督促他认真自学。

自学完毕,教师一个字不讲,立即转人“检测”:模仿例题做习题。有人会问:学生能看懂教材吗?老师不讲他们能理解得了吗? 这一担心是多余的。实际上,每节课的内容,有80%是旧知,新知只占20%左右。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只有移只有移项是新知,其他都是旧知。“有80%多的内容学生一看就懂,不用教。只有20%的内容学生看了例题还有部分不懂、不理解。”这就需要通过检测,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误差、错误。

“检测”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能力,二是调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因此,其重点不是展示学生学得多么好,而是要充分暴露问题。

“检测”中的运用还是初步的、简单的,其题目不能太难,主要是课本上的习题,量不能太多,一般为2—3道。不能叫学习好的学生,而要叫2—3名后进生板演——因为他们暴露的问题最多,最有典型性。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独自练习。

“老师要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归类,特别要注意后进生有哪些问题,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倾向性的,哪些是个别的。千万不能辅导。”蔡林森说,“有的老师一看有的学生做错了,就着急,忍不住辅导,一辅导整个课堂气氛就变了,学生就不紧张了。”而这个教学模式的精义,就是要让学生高度紧张地学习,“让他们动脑,动得紧张得不得了”。

有些题目,可以只做其中的一两。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就只要求移好项,其他步骤都省了,这就节约了时间,本来只能做1道,现在可以做2道了。”

这里最大的挑战,是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调整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按照蔡林森的设计,“检测”是“后教”接而根本的依据。在他看来,无论老师如何精心备课、预设,都无法准确测知学情,只有通过“检测”,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才一目了然,才可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直到这时,教室里基本上听不到老师的声音,但老师的大脑应该在高速运转:学生的哪些问题是接下来要重点讨论的,叫哪些学生上台更正才更具有代表性,还有哪些内容是要教师加以突出、引导的„„

于是进入一堂课的高潮:后教,即更正、讨论“先学”中暴露的问题。

名为“后教”,其实主角仍然是学生,教学形式主要是学生教学生,所谓“兵教兵”。“老师只是做节目主持人,说‘你来’、‘你来’。”

“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板演习题中的错误,鼓励学生上台用红色粉笔更正写出不同答案。”蔡林森说,“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更正、纠错,同一个问题可以让几个乃至4个人以上更正,这个更正错了,让那个来。”这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合作学习,是更深层次的合作学习:每个人都在动脑.都在思想深处互相“对话”。

“不能边更正边讨论,否则容易重复,浪费时间。”更正完了才组织讨论。

讨论,是为了弄懂“为什么”,所以不能就题论题,而要找出规律。“首先是要有序。不要一道题一道题地讨论,而要一类一类地讨论。比如3个人做了同样的2道题,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讨论,而是先对比看3个人第一道题的第一步,对不对,为什么。如是第二步、第三步直到最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这样就有比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深刻。”蔡林森还特别指出,“学生的讨论与老师的教要结合。”所谓“教”,主要是指学生讨论得出一个正确结论后,老师要板书。“老师不要下结论,而要让学生自己讨论出来”,只有当所有学生都不会时才简要指点几句,而且“不能就题讲题,要就板演的习题,把错误归类,由个别到一般,得出规律,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运用”,或者抛出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类问题都要吸纳后进生、成绩好的学生参与,但要先请前者发言”,否则,课堂就会变成尖子生的表演。

这样的讨论才是深入的、有效的,它刺激每个学生的神经,它扎实地纠正每个人理解上的偏见、错误。

“当堂训练”于是水到渠成。

“当堂训练”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这一笔不点,知识于学生就还是“死”的、是“夹生饭”,教学就是不合格的。

必须留足时间让学生紧张地练习。

“训练的题目不能偏、怪,要掌握好度”,永威的做法就是使用跟教材配套的《基础训练》中的内容,坚决反对题海战术。“还要注意题目的层次性,有必做题,有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做,绝对不许抄袭。最重要的是,“老师不要当场批改作业,一批改就影响其他同学,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安心做作业”。批改的任务放到课外,如有错误,要让学生当天就纠正。

这44分钟,每个学生都高度紧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动手,不停地接受和运用新的知识,不停地向知识的高峰攀登。

这44分钟,胜于一般课堂的100分钟。它的唯一秘诀,就是坚决不让每个大脑偷懒!

给孩子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彻底推翻。

这不是蔡林森一时热情冲动,更不是盲打莽撞。

细细审察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和操作细节,我们不难发现.它无处不在坚守一个真谛:教育是唤醒每个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是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遏望、学习力量。

它以极大的耐心和智慧培育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能力,它带给学生巨大的独立思考、探索知识、克服困难内在的思维快乐,它使每个孩子包括后进生获得自信和尊严。什么是理想的教育?“能给学生自学、创新、锻炼的机会或环境、平台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蔡林森说,“教育工作者不是要去塑造学生,而是提供条件。比如母鸡孵蛋,我们只能给它提供适宜的温度,而不好代替它孵。同样的,我们也不好代替学生学。世界上唯有学习是不好代替的。教育只是提供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内因,但外因要有利于内因的发挥,要顺其自然。我们要根据内因的需要,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好的条件。”

没有诗情,没有玫瑰般的梦想,只有朴素的道理。

但就是这些“常识”,我们往往背其道而行之。“我们的许多老师,不是在教孩子,而是在‘喂’孩子,不厌其烦地讲,或者满堂问,或者把本应该紧张的课堂变得松松垮垮。孩子轻轻松松地学,能够学到什么本领!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谈到教育的现状,蔡林森很激动,“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就是从不让孩子去吃苦,就是剥夺了孩子去动手、去努力拼搏的机会!”

好的教育不在设施的豪华。“我到哈佛去,他们的房子还是100年前用砖头砌的,没有中国一些现代化的中学好。”好的教育是要让孩子去学会努力、学会吃苦,学会自我锻炼。如果不能给孩子努力的机会,设施越豪华、条件越优越,教育的环境反而越糟糕。

有一件事深深地影响了蔡林森“个人教育哲学”的形成。

那是关于他女儿的教育。

“1984年,我女儿小学毕业。全乡500名学生,有24个不能上初中,我女儿就是其中之一。”那时他在老家的隔壁天星镇洋思中学教书。不得已,他把女儿接到洋思中学就读。他自己教初三,时间紧,女儿的基础又一塌糊涂,“问直径为1厘米的圆周长是多少,她都不知道”。怎么辅导?蔡林森一不为她订复习资料,二不给她补课。“我只采取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让她1年后成绩排到了班里第12名!”这个方法就是“口答练习”。

“比如今天老师讲了有理数加法,我就用一张纸,把例题抄上,如-2+5=?口答,会了,就下一道。我不讲,只是叫她口答例题。例题完了,我又让她口答课本习题,比如-2一(-3)=?她说等于一5,我就说错了,在这道题旁打个大大的‘?’,也不讲为什么。她就会想:怎么错的呢?她怎么看我,我都不讲。等到她答对了,我就说对了,但是这个‘?’我一个学期都不擦去。有些同事替我着急:蔡校长,你就给她讲讲吧。我就是不讲。我一讲她就不动脑筋。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动脑筋。现在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就是他不动脑筋。之后,我利用散步、洗脚,在床上没有睡着的时候,再问几十道类似的题目.让她真正理解并能运用。等到周末回家,还一边走一边问,把本周的错题再检查一遍,错了,再更正。就这样,她把课本上的每道习题都搞熟了,就变巧了。”

就是用这个方法,他女儿的成绩一步步跟上去,后来还考上了华东师大的教育系。“本科毕业后,她又考取了华东师大经济系的研究生。经济系是理科,要考高等数学,而教育系是文科,没有高等数学的课程。她完全是靠我初中教她的方法,自学、做题,最后顺利过关。可见自学的能力多么重要!”

蔡林森常说:“我的女儿都能教好,还有哪个孩子教不好!” 的确,把孩子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欲望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如独立思考,动手拭错,自我纠正等等)完全交给孩子,把孩子扔到知识的海洋中让他自己去吸纳、去搏斗乃至去吃苦,一句话,就是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还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这就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真义。

经受过这一教学模式熏陶的学生,就再也不愿回到传统的课堂中去了。“我们以前上课有15分钟的时间注意力集中就不错了,老师改变教学模式后,我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大加长,都在30分钟以上。”高中学生王亚涛说。

“现在我们的课堂都是学生的读书声,而不是老师的讲课声。”高中老师肖品修说,“就是老师想讲.学生也不让。再难的内容,学生都说,先让我们自己学一学。”

高一学生焦晓寒、张忆雪、陈梦娜、闫芳芳都是初三毕业后上了别的高中,后来不适应又转回永威。不适应什么呢?“他们那一上课老师就开始教,满堂灌,哪里有时间学!一堂课下来,都不知道重点在哪儿”,“老师就是讲,作业还没有做呢,就又开始讲了。”“学生都是跟着老师的步骤走,他没有讲的你也许就不会了。”他们有的实在受不了,就每天找理由不去上学。他们恳求父母转回永威。“回到这个学校,我很愉快。现在我每节课都学得很紧张,很有收获,很有信心。”

是的,学生自我主动发展的欲望一旦被解放出来,他们就会勇敢地去捍卫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就再也不愿意被束缚、被压抑。

这就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释放出来的教育力量!

附记:他为教育而生

像所有教育改革一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成功绝不只是因为在教学层面动了“手术”,它还倚仗其他方面的革新。

蔡林森明白这个理。

他引进“教书育人责任制”:把“包”字请进永威,“学校与每个教师、班主任签订责任书,要求班主任、教师包教好每个学生”,其中核心的一条,是如果有一个学生不及格,要追究教师、班主任的责任。他推行“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保证每个学生都理解教材的基础知识、做好教材的例题习题,让每个后进生都有进步。他制订严格的课间操、早锻炼制度。即使是高三学生,高考前一天上操也一个都不能少。他实行常年赛课、效果第一的评课制度。每个老师每学期都至少要上3次公开课,都要接受蔡林森“无情而挑剔”的点评。“评课就是评效果”。这个效果就是看孩子是否独立、正确地完成了作业。能够完成作业且错误率低的课就是好课。否则,尽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对蔡林森来说,都是失败的。

这就在整体的制度层面,推动着每个教师慢慢走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然而制度毕竟是刚性的、不通人性的。改革还必须借助精神的力量。这个精神力量就来自蔡林森。他是为教育而生的。

他的生命与学校联结在一起。他住在学校,只要没有特别的应酬、事务,他从不迈出校门一步。“校长必须整天在学校。我有一个好处,就是吃在学校,睡在学校。如果把学校比作一台机器.那么我就是整天守在这台机器旁边的看护人,哪个螺丝松了我就把它拧紧,哪里声音有问题我就找到原因马上修好。”

他的呼吸与学校生活的气息水乳交融。他从不坐在办公室里,从早到晚.他不停地从一个教室走到另一个教室,从小学部看到高中部。“我就是要到‘前线去’。这样,老师、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眼里,大家的情绪、精神、态度怎么样,我都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校长的精神、思想辐射出去了。“说一个很小的细节,我到教学区去,从来没有带过保温杯,直到中午或晚上才回办公室喝水。这里的教师穷,他们用不起这样的水杯。我要带去,不是老爷作风吗?我跟老师们打成一片,他们和我就有了感情。我的工作习惯、态度、精神,就不知不觉带出了好的校风。”、他的心与学生的情感脉搏一起跳动。他必须每天与学生呆在一起。他早上5点起床,淋浴、读书、思考一天的工作;5:50,他准时站在学生公寓门口,迎接每个学生上早锻炼,“要让学生每天第一时间能见到我”。6:10,他和全校学生一起跑步,边跑步边和学生交流,“就是三言两语称赞学生,也指出一些不艮行为”。他把名片发给每个家长,把手机号告诉给每个学生,“他们有什么困难、意见随时可以给我发信息”。学生什么问题都愿意告诉他,‘‘我的手机短信常常是满的”:“校长,现在气温40度了,是不是可以不做广播操了”;校长,我们的抽水马桶坏了”„„诸如此类,蔡林森不厌其烦,每个意见他都很重视,有什么问题立即处理。他的真情打动了学生。有的学生非常关心他,就发来短信:“校长,天凉了.你要多穿点衣服。”他常说:素质教育就是要用真情真心去教育学生,要用老师的精神、情感、形象去感动学生。他自己就是首先这么做的。

有了这些“温柔的力量”,水威的教学革命才在过去3年中不断吸引教师参与,不断挺进改革的深水区,不断地创造奇迹。

(责任编辑余慧娟)(转载)

个人看法:在高中学习洋思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能有效的促进后进生的进步,但是一定要正确判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学生能学会的坚决不讲,超出学生能力、学生不可能通过自学达到要求的要坚决讲清讲透,或者适度利用导学案等手段,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降低学习难度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适当划分课本内容,合理设置检测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既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大撒把。

第四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随笔———学习蔡林森教育理念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随笔———学习蔡林森教育理念

原江苏“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八个字辩证的处理了先和后的关系,要先学后教,不是先教后学。他提出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我们桦甸市课堂教学的要求是:目标确定、目标教学、目标练习、目标检测,特别是我们搞的当堂检测和蔡林森校长提出的“堂堂清”是不谋而合的。学习蔡林森的教育管理思想,对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水平,对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都是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下,在推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以及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好多的难题和困惑,我们排除众多干扰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此基础上就得要求教师不要满堂灌,不要包办代替,要培养学生想问题、提问题并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学懂了、学会了、弄通了,课外的负担也就减轻了,这样,课外时间就可以留给学生。就像一位中央领导所说的: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

当然,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把课堂当成了教堂,老师只管会教,不管教会,只管自己作为一个表演者,夸夸其谈,眉飞色舞地显示自己的才华,不管学生学得好不好。这样的教学其实是先教后学,而蔡林森的“先学后教”,两者就是顺序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整调换,意义就截然不同。先和后变了一下顺序,少讲多学,把学放在了首位,辩证地处理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先学后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真正落实好每一节课,落实好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虚假,不能花拳绣腿。

“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可移植性。蔡林森退休后,2006年又受聘于河南沁阳永威中学校长,他“退而不休”用两年时间,使永威学校在校园文化、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化成长、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几年的努力,蔡林森教育思想在沁阳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如今“永威”中学的品牌知名度明显提高,共吸引全国各地4万多名教育工作者参观考察。我们桦甸市教育部门也派人参观学习了,并且带回来成功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我们学校组织了集中学习,观看录像,要求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洋思”、“永威”经验,并付诸实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新的课堂教学环节将在我市教学中全面铺开。“先教后学,当堂训练”教案设计参考:

一、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

1、出示学习目标

2、给出自学指导提纲

二、“先学”环节(15分钟左右)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

5、学生纠错改错

8、作业布置(机动掌握)

教学必须革命

——读《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

戴 荣

2010年4月2日,当代著名教育家蔡林森先生从河南沁阳寄给我一本他的新著《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教学必须改革,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蔡林森说“教学革命”,这是故作惊人之语,还是纯粹的商业炒作?当我把全书从头至尾、从尾至头读了几遍之后,我深深地觉得,“教学革命”是蔡林森对当前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现状的大声疾呼,是他多年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之谈,凸显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拳拳之心。正如小平同志当年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一样,蔡林森校长将他的新著定名为“教学革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教学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和艰巨性。

通读蔡校长的新著,我个人以为,蔡校长结合自身的教学管理经历,在书中起码提出了4个方面的“教学革命”。

一、教学观念必须革命。

从对3个别人都认为教育不好的子女的教育中,蔡校长认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地树立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观念,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只有树立起这样的教育观念,我们的基础教育才会实施大众教育,而不会实施精英教育;才会实施成功教育,而不会实施淘汰教育。周国平先生说:“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蔡林森校长也有一个著名的“5828”论断。他说,一般传统的课堂,至少有50%的时间是无效的,而80%的学生对教材要求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另20%的学生对80%的教材内容也是可以通过互教互学,或教师点拨学会的。因此,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学好。

二、教学方法必须革命。

经过多年实践,蔡林森和洋思初中抛弃了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练”压到课外的做法,普遍灵活地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到永威之后,蔡校长根据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和学段不同,继续推广和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小学推广时,他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在数学、常识课教学中实行了“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的“四个一”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教学中采用了“比读书、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的“几个比”教学模式。每一个“比”都是一次“先学后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当堂训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辩证地处理了教和学的关系,把学放在了首位;辩证地处理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辩证地处理了先和后的关系,要先学后教;辩证地处理了知和行的关系,明确要求当堂训练。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所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总是在某种场合适用,某种场合不适用。但其精神实质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越俎代庖,这些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三、教学评价必须革命。

洋思的课和永威的课并不好看。1999年的时候,时任江苏省教委副主任的周德藩就曾评价说:“洋思的课不中看,但实在、实惠、管用。”还是在2002年的时候,《江苏教育报》曾发表了蔡林森校长的一篇文章:《反对课堂上的形

四、当堂训练(15分钟左右)

7、课堂练习及小结

三、“后教”环节(13分钟左右)

6、教师点拨:更正、讨论

两次受到江总书记的接见。

更新观念,开拓新路

洋思初中原是江苏省泰兴市偏僻农村的一所薄弱学校,施教区只有6个村。97年前,学校只有教学班9个,办学设备简陋。如今,学校有教学班47个,建筑面积达3.9万平方米,办学设备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先进集体”。泰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教委先后作出了学习洋思初中的决定,各地掀起了创“洋思式学校”的热潮。几年来,省内、外20多万教育工作者进校参观考察,不少大城市的学生涌进学校读书。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学校确立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的两个观点。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蔡和森校长说到这句话,心情就激动起来,就想起了他的三个孩子。他们小时候都在家乡的小学里读书,成绩都不理想。记得大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不识数,跟不上班;二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时,把成绩报告单上的算术“68”分改成“88”分;特别是女儿,成绩是班上倒数第一,快小学毕业时,直径为1cm的圆,周长是多少,她也不知道。结果,没有能考取家乡的初中,小学老师开玩笑的对他说:“你的孩子是一个不如一个。”后来,孩子都离开家乡,先后进洋思初中读书。当时,蔡校长一不给他们订资料,二不给他们补课,主要抓了引导孩子自查自测,自己更正,达到了“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以女儿为例,每天中午,就叫她叙述上午学过的例题,口答习惯。如果哪一道错了,就在那道题的旁边打一个“?”,不讲,让她自己思考、更正,她拼命地动脑筋,嘴里不停地问:“怎么错了?怎么错了?”急得满头大汗,但蔡校长还是不讲,耐心地等待她的回答。等呀,等呀,她终于惊喜地叫起来,说出了正确的答案。以后,利用散步、洗脚、在床上没有睡着的时候,再问几十道类似的题目,让她真正地理解并能运用。每天晚上,都让她默写英语单词。错了的,让她自己更正,并记下来,反复检查。星期六回家,她坐在蔡校长的自行车上,一边赶路,一边问,把本周的错题再查一个,错了,再更正。就这样,孩子把课本上的每一道习惯都搞熟了,就变巧了。读完初一年级时,三个孩子都成为好学生,都会自学。从此,他们越学越好。后来,大儿子考取上海交大,女儿考取华东师大,他们获得学士学位后,都赴美留学,二儿担任中国石化二公司财务科长。这活生生的事实引起很大的震动,试想,如果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教不好呢?差生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因为这个、那个原因,缺课太多,问题成堆,失去学习的信心和能力而形成的。只要从实际出发,给他适宜的条件,再引导他不停地有针对性的补缺、由浅入深地学习,差生就一定会变成好学生。再说,初一英语、代数都是起始科目,学生从头学好是完全可以的。如果只抓尖子生,放弃后进生,怎么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怎么叫对人民负责?能教好每个学生,让每个家长满意,就是蔡校长人生最大的幸福。相反,就是最大的痛苦。这个认识,就是蔡校长十几年来满怀信心、排除干扰、下真功夫,办好学校的精神支柱。

从此,蔡校长坚持和后进生同住一个宿舍,时时关心、教育、帮助后进生,并坚持每年层层建立责任制,千方百计地确保教好每一位学生,坚持不分快慢班,把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分散到各个班,便于老师辅导,便于班级竞争;坚持排座位时,把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与优生同桌,便于“兵”教“兵”;坚持从起始年级抓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仅注重发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这三个渠道的作用,而且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吃饭、学会睡觉、学会洗澡,利用生活这个渠道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坚持从起始学科抓起,从最后一名后进生的弱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教师上课的起点是后进生,重点也是后进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板演、做实验,都由后进生来打“头阵“,对后进生的作业优先批阅,每天早晨,文科老师引导后进生读英语单词;每天中午理科老师引导后进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学校坚持实施后进生验收制度,查到问题及时纠正,真正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这样,每年初一期末考试,人人英语、代数成绩优秀。一个叫戴海军的学生,在小学里被定为弱智儿童,小学毕业考试算术成绩为4分,但进我校上了一学期,代数成绩也有85分。2000年秋学期,期末考试后,来自内蒙古的参观者见学校初一12个班,班班成绩好得惊人,把分数册复印了带回去。学生基础实了,水平齐了,学风好了,水涨船高,尖子生就更多了,学校连续十多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达100%,优秀率为泰兴之首。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在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们就千方百计地把难教育的孩子送进学校读书。学校一下子增加了30多个班。但是,蔡校长相信这些从外地来的、难教育的学生也一定能教好,千方百计地做好转化他们的工作,使他们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例如:市人事局某退休干部的孙子徐贲,上小学时算术成绩常常是个位数,进学校读初一后,进步很快,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思想品质也很好,他学会生活,家中给他的10元零花钱,几个月未舍得花一分,2001年考取了省重点中学。

又如江苏省人民政府一位领导的干部的儿子丁某某,原来不做作业,不肯单人睡觉,不肯熄灯睡觉,进了学校一年后,改了许多坏习惯,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2000年9月,樊荣从南京进校插班读初二,第一次考试的成绩:算术只有9分,但是老师从不放过他,每一堂课都让他回答问题、板演,有一点进步就给予表扬,即使做错了,也给他鼓励,期末考试数学得了84分。

多年来,学校逐步更新观念,千方百计地教好每个学生,使每个家长满意、高兴。近几年,家长乐意的资助学校3000多万元,把学校建成江苏省现代化示范初中。泰兴市教委多次在学校召开现场会,推广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少校长、主任住进学校,进行数月的考察,真正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激动地说:“学洋思就是要换脑子,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过程,到底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的过程?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学校老师已逐步找到了答案。

80年代初,学校刚创办时,设备简陋,生源差,教师多数是代理教师、民办教师。他们上课“满堂灌”,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作业压到课外。学生从上课一直听到下课,似乎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习积极性调到不起来,有劲使不上,主体作用用得不到发挥。再说作业压到课外,就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恶性循环,影响了课外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当时,蔡校长就想到了他的三个孩子由“差”转为“优”,不是靠“讲”出来的,而是靠引导他们自己学出来的。那时,蔡校长既当校长,又教两个初中班的语文,课上讲得少,学生练得多,教学质量一直在全镇冒尖。他体会到:课上只有让学生紧张地学习,才能提高质量。于是,就狠抓了“当堂完成作业”这第一步,逼着老师少讲。那时,有人反对,说什么“当堂完成作业,课怎么讲得完?”“质量搞不好,你要给我收名誉……蔡校长引导大家反复学习、讨论,有时通宵开会,争论得面红耳赤,经过不屈不挠地追求,初见了成效。85年11月,泰兴市教研室9位领导,突然进校听随堂课,对学校能够当堂完成作业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竭力推广。以后,每学期教研室的领导都到校听课、指导。87年,学校又把课上得到特别好的教师提拔为教导主任。91年,泰兴市教育局排除种种干扰,让蔡和森这在镇中心初中领导下的一般初中的校长,登上泰兴市教学工作会议的主席台,作了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介绍。从此,全市各校老师开始进校听课。接着,市教育局领导帮助学校制订了《改革课堂教学,建设特色学校》的三年规划,使课堂教学改革步入教科研的轨道。94年,《江苏教育报》、《中国教育报》相继发表的长篇通讯《洋思之路》中,详细介绍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7年来,20多万名教育工作者先后涌进学校听课,几乎每天都有几百名,省内、外不少校长、主任纷纷进校进行数月考察。同时,学校老师应邀赴本省各县、市以及上海、浙江、山东、山西、安徽等一百多处作讲座,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观摩课。每一次对外上课,学校都反复个性教案,每改一次,都有新的突破,思想就解放一步。

就这样,特殊困境和特殊压力,逼着学校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迈出了新步,终于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各年级、各学科普遍地灵活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所谓“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能力。这样,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例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引导学生更正、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发

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只作很少的必要的点拨,很快解决了作文中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物理、化学、生物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边看书,边按照课文中的说明做实验,再指名上讲台做汇报实验,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结论。政治、历史、地理课,都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地看书、思考问题,展开讨论或争论,教师略加评定后,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复习课,也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有时一课时一个循环,有时几课时一个循环。如复习每一单元,常这样安排:第一课时,让学生看书、质疑问难;第二课时,让学生综合练习,力求达到本单元的训练要求;第三课时,引导学生更正训练中的错误,再针对问题当堂强化训练。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这如同汽车进入高架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的确,教师已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幕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另一方面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检测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带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

学生自学之后,教师注意三点:

(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3)教的方式都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5分钟,但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最后,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还要保证训练的内容生在能力的培养,不搞死记硬背;更要保证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总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传统的“集体授课制”变为“个体”和“集体”相结合,以“个体”为主的形式,课堂教学过程由过去老师满堂灌,变为如今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循序渐进地自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这是学校生源差、教师水平低,而教学质量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这种课堂教学结构,确保了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从根本上保证了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负担,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南师大教育科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多次赴校随机听课,深度访谈,多方调研,高度评价。96年,教育专宣判洪宗礼就说:“洋思初中的课,是任何教学参考资料、教师用书中找不到的!”盐城师专的领导说:“洋思初中的课,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人民教育》1998年7、8两期上登载了题为《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文章,作了全面的介绍。99年11月,江苏省教委在南京召开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会上,学校老师上观摩课,校长作了介绍,省教委下发了《关于学习洋思初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要求全省中小学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大江南北掀起了学洋思的热潮。

禹成兵、严汉双、冯卫章三位校长受涟水县教委的委托,对洋思学校实地考察一年后,感慨地说:“在洋思,我们

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达100%。

二是合理编班、分组、排座。洋思中学不分快慢班,而是公平合理地进行编班、分组和排座。初一学年初,学校和班主任将本年级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分到各班,以促进教师的公平竞争,便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同时,将三个层次的学生平均分到各个学习小组(前后两桌或三桌为一组),并按身高、视力情况和特定规律分布他的座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健康的竞争合作精神,便于任课教师在课内迅速准确地获得学情反馈。

三是重点辅导后进生。教师上课,起点是后进生,重点是后进生,落脚点也是后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不会的地方,就是教师要教的地方。有节初一代数课的“检查学生自学”环节,是通过“中等、后进生板演-优生更正-中等、后进生再修改-尖子生再更正”几个循环完成的。把检查的对象定位为中等、后进生、让其先尝试解决。当然,优生的“更正”也比单独做一个题目要求高了。另外,每天早晨英语教师辅导后进生记单词,中午理科教师帮助后进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下午自习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周末进行验收。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有的学生能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让质量形成于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已确立了这样的观念,要通过转变后进生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转变后进生,形成一个浓郁的学习气氛;自然会形成尖子生成长的坚实基础,水涨船高,尖子生会越来越多。

四是优生带后进生。优生帮助后进生,实行“兵”教“兵”,对后进生有帮助,对优生也有促进。学校安排优生、后进生同桌,组成学习小组,要求优生随时随地关心后进生,帮助后进生,既密切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又提高了自己,起到了教师起不到的作用。

五是实施后进生验收制度。除经常性的周末学习验收外,学校坚持每两个星期验收一次后进生,验收组长为正、副教导主任,验收人为各班十五位优秀学生。验收前,由组长确定被验收对象、验收内容,任课老师带所教班级尖子生,到平行班验收;验收时,认真填写验收表,在课本上未过关的知识点旁做记号“?”,以便被验收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掌握,以后复验收;验收后,组长及时和任课老师一起分析验收结果,给合格率最高的班级加分,对合格率低的班级分析原因,拿出改正措施,限期达标。验收利用自习课时间进行,对照课本落实内容,教师不出试卷,以免增加学生和教师的档案,也成为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

正是因为洋思人坚定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的这种信念,学校在全体教职工中形成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主动为学生服务的育人氛围。校长率先垂范,带领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不忽视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也不放过每一学生的弱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輟学,终于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

初一(4)班的邱洁,原本是一个学习基础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入校上学期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下,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高,学习安心了,并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次班会的演讲比赛中,她充满自信地说:“我进步了”。

--上学期,从外地转入洋思中学初二的二十多名学生,数学基础非常差。有位叫樊荣的学生,成绩测试总是个位数。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上学期代数达到优秀,几何也接近及格。学生家长看在眼上,喜在心里。

--一个在原学校不守纪律、不做作业的学生,初二时托人说情进来,在洋思中学学习一年半,毕业时,就考上了省重点高中。

几年来,学校不仅使本学区的学生人人合格,而且转化了不少从外地转入的后进生。或许,这并不是“应试教育”眼光看待的成功。但是,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获得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却让学生家长非常满意。洋思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教好了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更是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倡终身学习,在学校学习时能否获得成功体验,就可能影响一个人能否保持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毅力。

洋思中学近10年来从一所薄弱学校成为模范学校的实践向我们证明,既没有不能成才、成人的学生,也没有不能办好的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学历水平固然重要,但不是决定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部因素,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付诸实践。

更新观念,开拓新路

洋思初中原是江苏省泰兴市偏辟农村的一所薄弱学校,施教区只有6个村。97年前,学校只有教学班9个,办学设备简陋。如今,学校有教学班47人,建筑面积达3.9万平方米,办学设备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先进集体”。泰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教委先后作出了学习洋思初中的决定,各地掀起了创“洋思式学校”的热潮。几年来,省内、外20多万教育工作者进我校参观考察,不少大城市的学生涌进我校读书。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我校确立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的两个观点。现就这两方面汇报如下: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说到这句话,我的心情就激动起来,就想起了我的三个孩子。他们小时候都在我家乡的小学里读书,成绩都不理想。记得大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不识数,跟不上班;二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时,把成绩报告单上的算术“68”分改成“88”分;特别是我的女儿,她的成绩是班上倒数第一,快小学毕业时,我问她直径为1cm的圆,周长是多少,她也不知道。结果,她没有能考取我家乡的初中,小学老师对我开玩笑说:“你的孩子是一个不如一个。”

后来,我的孩子都离开家乡,先后进我工作的单位——洋思初中读书。当时,我一不给他们订资料,二不给他们补课,主要抓了引导孩子自查自测,自己更正,达到了“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以女儿为例吧,每天中午,我就叫她中述上午学过的例题,口答习惯。如果哪一道错了,就在那道题的旁边打一个“?”,但我不讲,让她自己思考、更正,她拼命地动脑筋,嘴里不停地问:“怎么错了?怎么错了?”她急得满头大汗,我还是不讲,耐心地等待她的回答。等呀,等呀,她终于惊喜地叫起来,说出了正确的答案。我笑着说:“对呀!”但是,那个问号怎么也肯擦去。以后,我利用散步、洗脚、在床上没有睡着的时候,再问几十道类似的题目,让她真正地理解并能运用。每天晚上,都让她默写英语单词。错了的,让她自己更正,并记下来,反复检查。星期六回家,她坐在我的自行车上,我一边赶路,一边问,把本周的错题再查一个,错了,再更正。就这样,孩子把课本上的每一道习惯都搞熟了,就变巧了。读完初一年级时,我的三个孩子都成为好学生,都会自学。从此,他们越学越好。后来,我大儿考取上海交大,女儿考取华东师大,他们获得学士学位后,都赴美留学,二儿担任中国石化二公司财务科长。这活生生的事实在我的脑海中引起很大的震动,我想,如果像我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教不好呢?差生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因为这个、那个原因,缺课太多,问题成堆,失去学习的信心和能力而形成的。只要从实际出发,给他适宜的条件,再引导他不停地有针对性的补缺、由浅入深地学习,差生就一定会变成好学生。再说,初一英语、代数都是起始科目,学生从头学好是完全可以的。如果只抓尖子生,放弃后进生,怎么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怎么叫对人民负责?一种教好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能教好每个沉重让每个家长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相反,就是最大的痛苦。这个认识,就是我十几年来满怀信心、排除干扰、下真功夫,办好学校的精神支柱。

从此,我坚持和后进生同住一个宿舍,时时关心、教育、帮助后进生,并坚持每年层层建立责任制,千方百计地确保教好每一位学生,坚持不分快慢班,把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分散到各个班,便于老师辅导,便于班级竞争;坚持排座位时,把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与优生同桌,便于“兵”教“兵”;坚持从起始年级抓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仅注重发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这三个渠道的作用,而且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吃饭、学会睡觉、学会洗澡,利用生活这个渠道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我们坚持从起始学科抓起,从最后一名后进生的弱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教师上课的起点是后进生,重点也是后进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板演、做实验,都由后进生来打“头阵“,对后进生的作业优先批阅,每天早晨,文科老师引导后进生读英语单词;每天中午理科老师引导后进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学校坚持实施后进生验收制度,查到问题及时纠正,真正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这样,每年初一期末考试,人人英语、代数成绩优秀。一个叫戴海军的学生,在小学里被定为弱智儿童,小学毕业考试算术成绩为4分,但进我校上了一学期,代数成绩也有85分。2000年秋学期,期末考试后,来自内蒙古的参观者见我校初一12个班,班班成绩好得惊人,把分数册复印了带回去。学生基础实了,水平齐了,学风好了,水涨船高,尖子生就更多了,学校连续十多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达100%,优秀率为泰兴之首。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在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们就千方百计地把难教育的孩子送进我校读书。学校一下子增加了30多个班。但是,我们相信这些从外地来的、难教育的学生也一定能教好,千方百计地做好转化他们的工作,使

四、成功教育专论 全过程都让学生学

----------浅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

先学--(看、练)后教---(兵练兵)当堂训练----(练)

(生)-------------(生)--------------(生)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实质是:全过程都让学生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教育理念是:“尊重主体,面向全体”;“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会学生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应用程序:

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辅助环节1,约1 分钟)【操作】 课前写好投影胶片,课上通过投影让学生看。【目的】 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好处】

①使学生上课就开始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学习有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②由于学习目的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用其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提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看投影,明确了学习目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准确提示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目标。【注意点】

①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准确地制定学习目的,既不降低也不拔高的要求。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的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②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③要让学生默看一遍,不要急于关闭投影机。

2、指导学生自学。(辅助环节

2、约2分钟)

【操作】课前写好投影胶片,课上通过投影让学生看。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 什么、怎么自学,用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好处】

①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是自学更有效。

②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看投影,学到了自学的方法。

【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哪些重点自学,提供有效的自学方法,防止学生走湾路,上岔路。【注意点】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了个明确:

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②明确自学方法。例如,看书,是围绕思考题看书,独立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干好,就怎样干。自学理科时,往往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例如,自学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应引导学生重点看好去分母的那一步,其它的步骤下一目十行。

③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8分钟)

【操作】学生自学,教师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态度。【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潜力。

【好处】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地去理解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就会自觉而认真地学习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端正自学态度,确保人人自学高效。【注意点】

①学生自学时教师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 ②重视巡视中差的学生,甚至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变得认真起来。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顾辅导一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④教师不得在黑板上抄检测练习,或何等其它与教学无关的事,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约5~8分钟)【操作】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好处】

①通过浓度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让教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是尖子生理解更加深刻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练习。

【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巡视,确保每 个学生都认真演练,及时了解位上同学还存在那些倾向性疑难问题。【注意点】

①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要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那些练习等。

③教师要巡视,搜集位上同学 有哪些错误,并在头脑里分分类,哪些属于新知识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用黄色粉笔写在大黑板对应练习处,供评讲时用。

教师的经典阅读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和专业,应该全面汲取经典的精华,还要创造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抽出专门的时间,放

下手中所有的其他工作,调动“教师”全员参与,就像给学生设立专门的阅读课为学生创造阅读的环境一样,当然可以因个人的爱好稍微有所侧重。

教师不仅要读书,而且还要爱读书,常读书。不仅如此,还要带动学生爱读书,常读书。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人员,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修养,而阅读经典就是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多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可以使自身的心灵变的高尚,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典名著,可以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古语云:读书知理,读书给人以智慧。古之有成就者全都比别人多读了很多书,尤其是经典书籍,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说,阅读经典是我们时时刻刻需要的。尤其我们作为21世纪的老师,更应该多阅读,多读一些经典,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引领我们的学生更好的成长.教师要有经典阅读

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阅读经典,这个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任何对经典的了解,都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升华提高。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要做学习型和反思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承担教育工作的重任,只有时刻思索才能不断发展。

在浮躁的世风下,社会可以轻视读书,但教师不能轻视,大家都不爱读书,教师不能不读书,为什么?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不读书构不成教师职业,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和书本打交道,但问题是现在教师缺乏经典阅读。

第一、教师要注重多从原理上进行阅读。一位教师要注重多从原理上进行阅读,学养才丰厚,形成扎实功底。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浮其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负其大翼也无力。在学科上唯有经过经典的原理性的学习,才能形成较渊博的学识,在本学科才有居高临下的视野,就能克服肤浅的弊端,也不会轻易跟风。

第二,经典阅读要读大家著作。大家的著作,是经得住实践与历史的考验的。教数学的老师可以读一读笛卡尔、罗素的著作,如罗素的《数学原则》;搞外语的要读一读语言学专著,教语言的要理解语言;理化教师应该读近现代科学史的大家著作,把它作为学科的思想资源;教语文的要想教学到位,一定要认真研读吕淑湘、叶圣陶的学术论著,了解他们的教学观。

第三,随着时代的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要有一定的学术宽度。知识面太窄,发展有限,也会影响深度。学文科的教师要学一下数理逻辑、科学史、技术发展方面的知识,学理科的教师,更不能有人文缺失,提高文字能力、提高阅读能力,能直接影响教学效应。进一步说,无论那一科教师,都应该学习教育哲学。作为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常常能作一些哲学思考,这是极有修养的表现。

第四,经典阅读还要有做学问式的阅读态度。“板凳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快餐式的文化,来的快走的也快,没什么根底,对此教师应该有所不为。做学问讲求精益求精,“吹尽黄沙始到金”,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应该励志。学不长进,一是疏懒,二是找借口,这种毛病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为人师表,教师应该做出好学求问的榜样。

我们要想拥有丰富的知识,让人文精神涵养我们的性格,提高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真正做到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提倡读经典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假期多读一些经典著作,这样既有利于教学,又可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

师之大爱

镜头一: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张开双臂紧紧的趴在课桌上保护4个孩子。

一步的效果进行评价。如对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评价,就看学生是不是紧张的自学,效果好不好。对学生自学阶段的评价,由教师通过巡视、提问、板演、练习等检测方式来进行,看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了多少问题,收获多少。对“后教”这一环节中教师“教”的评价,则看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是不是彻底解决,真正能够理解、运用。所谓终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当堂完成作业的正确率高低,说明效果好坏。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则在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结合进行。

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的运用条件

1、坚决执行教育法规,排除各种干扰,为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特别要节假日不补课、不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加班加点,不加重课外作业负担,逼着大家集中精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师生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从心底里相信每个学生可以教好,学校坚持不分快、慢班,坚持优生、差生同桌,坚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等过硬措施,使每个学生合格,都能自学,会自学,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成学习任务。

3、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千方百计地铸造师魂,使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在课堂上一言一行能给学生良好的影响,还要引导教师苦练基本功,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点拨的水平。

4、奖优罚劣,加大推进的力度。坚持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写进了教师岗位责任制和教师津贴工资、奖励工资的发放办法中,聘任、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以此实现“一票否决”。

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我们主要着力于三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按国家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好每节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 首先明确每章、每节乃至每堂课的素质教育目标。

1、明确并追求能力的目标。过去,不少教师以为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因此从上课讲到下课,以为把书讲完了,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其实,学生即使听懂了,理解了,但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就如同仅仅理解游泳知识与会游泳是两回事一样。因此,我校教师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冲破了单纯“认知”的圈子,明确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达到什么要求。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大压缩传授知识的内容;保证不超纲、不超教材;练习册、复习资料一律不用;不加大教学难度,还对教材中凡学生通过自学就学会了的,就大胆不教,从而把节省出来的大量时间、精力放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上。教学由侧重“知”,转向侧重“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就可能当堂达到。

2、明确并追求德育、健康卫生教育等目标。教师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都考虑如何渗透德育、明确转变学生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等方面的要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机地通过组织竞赛、检查、评比等方式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顽强意志、高度负责的精神等。如何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写字、用眼、读书、发言等习惯,以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应有的 提高。

二、探索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直到化解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冲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抛弃了课堂上“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练”压到课外的做法,普遍灵活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即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先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帮助解决疑难,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规律,例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很快解决了作文中的主要倾向

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理化课上,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做实验、写实验报告、归纳结论,教师只帮助解决疑难问题。政治课、史地课,均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讨论为主,教师补充、更正为辅。这样,各年级、各学科都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使学生从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变成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当然,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这如同汽车进入高架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要当“引桥”、当“路标”。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揭示课堂教学目标。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如同调度员给驾驶员下达任务那样,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进行自学前的指导。在揭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3、加强督查。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主要“导”在两个方面:(1)督促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但教师说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时的注意力。(2)通过行间巡视、个别时间、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极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输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的备课。

4、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自学之后,即进入“后教”的环节,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教师不教。如数学课上,教学“解分式方程”,学生看例题,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后,教师发现学生只在去分母及检验类似的题目后,教师发现学生只在去分母及检验这两步有错误,就只讲这两步,其余几步就不讲。(2)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3)明确教的方式。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很少了,一般不超过10分钟,但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5、当堂检测。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1)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确保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2)训练的内容重在能力培养。不搞死记硬背。(3)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实际上是高强度的训练,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竟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很有作用。它能及时反馈出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进行补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高度紧张地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减轻了课外负担。

总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标准,着重抓了三个“转向”。

1、主体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单一的评价 传授知识的情况,转向不仅评怎样传授知识,而且评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怎样有机地渗透德育、健康卫生教育等,看学生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表现有了那些提高;评教师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通过评价这一手段,促使教师认真确定

1训练、管理,使之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活动,具体内容涉及吃饭、睡觉、洗衣、洗澡、整理衣物、管理财物、交际交往等方方面面。以学定教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采访中,从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洋思人已经给了我们一年很好的答案,这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洋思人是这样做的---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洋思的老师们就是这样,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真正做到了“教师走向学生”。教师几乎成了“哑巴” 我们习惯上认为,教师“挖深洞”---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的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的更快一些。事实,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哑巴”。到洋思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都是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通常达到35分钟以上,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兵”教“兵” “兵”教“兵”,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

洋思的“兵”教“兵”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单独辅导,这样下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教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了一起,结成“帮扶”对子。从“做”中学

洋思人所说的从“做”中学,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操作感知”,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学,亲历知识获得的过程,悟道,乃至有所创新。

在洋思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把“包”字请进学校

1982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了刚刚担任校长的蔡林森 莫大的启发。他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灵活、巧妙地把“包”字请进学校,要求各科老师都要包教学质量,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革、创新、洋思中学已由当初的“包”教学质量发展到今天的“无所不包”,责任制无处不在。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

“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是蔡林森始终坚持的用人之道。

洋思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因为没有一个课上得好、上得有特色的教导主任,致使学校的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蔡林森认识到,要使学校教学工作上高水平、出高质量,就必须不拘一格,让最能教学的人当教导主任。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与一些学校“笑脸迎领导,冷眼看家长”不同,蔡林森经常对教师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对我们的信任,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评定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裁判”是家长,是广大人民群众。学校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洋思人“学洋思”

目前在洋思中学工作不超过4年的青年教师占三分之二强,虽然他们是洋思到高校去精挑细选来的,但毕竟缺乏实践经验,对洋思经验更是陌生。如何让他们以最快速度掌握或基本掌握洋思课堂教学改革的精髓呢?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狠抓了集体备课。备课时,先把去年最好的教师的教案复印给大家,由老教师给大家讲教案,疏通教材;然后大家修改教案,比谁改得多、改得好;各自改好后,进行集中交流,取众人之长,由有经验的老教师执笔、定案;再把定下的教案印发给大家。上课前,个人根据本班实际,再对教案作适当调整。每节课上完后,必须写好教后一得。授课时,徒弟总是一节不漏地听师傅的先行课,师傅也总是一节不漏地听徒弟的汇报课,及时发现、研究问题,并通过评课会、计划会、总结会、考后分析会及各种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会议,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扬长避短地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敬业、奉献、团结、进取这是洋思的“无价之宝”,是洋思事业发达的“精神底子”。洋思人学洋思,首重的就是进行“精神接力”。每年暑假,学校都要举行新教师师德培训班,让优秀教师作事迹报告,让老教师介绍学校创业的艰辛历程,使新教师一进校首先受到洋思精神的熏陶。平时工作中,老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青年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新进取,老洋思人的这些优秀品质很快就在新教师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蔡林森校长自信地说,假以时日,新教师将和老教师一样,业务素质扎实、思想作风过硬。是啊,有了这样的“精神接力”,洋思路上就不会后继乏人;有了这个“精神底子”,洋思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洋思经验为何引起轰动

这是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一所地处偏僻的乡村初中,建校段段20年,成为全国素质教育的典型;1999年省教委曾专门发文,在全省推广该校的教改经验,从当年6个村和办乡村初中至今,学校由26间房发展到占地100多亩,学生长了几倍,求学者遍及全国10多个省市,先后有20万人次参观学习,今年招收新生时,开来的小汽车在校门外停了4公里------这所学校就是泰兴市洋思中学。

一个乡村初中,靠什么站立在素质教育的前沿? 先学后教,让教师“退居二线”

全国劳模、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在接受采访时,脱口而出的就是课堂教学改革。这一改革,通俗地讲,就是老师“退居二线”,让学生成学习的主体,多年来,学校课堂教学一直沿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创建之初的洋思中学也习惯于“满堂灌”,教学效果很不好。蔡林森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这是一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新方法。上课时,学生先自学看书,再模仿例题做书后的检测性题目,看的是否认真,一检测就知道。这是强调学习效果。做好了也万事大吉,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抽出来讲解。这叫做在危机中学习,消灭“南郭先生”。之后,再举一反三,看是否真正掌握。一环套-13

是事实,在这种事实里,其实已经在与终身学习的理年接轨。

四、自生的原创精神。

洋思中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之路,是从执着的信念和实践的经验中走出来的,称得上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有自立更生特色的原创性

人事改革中,校长当“十思” 一.在其位,当思立身于德

校长是学校的形象和旗帜,其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学校发展。作为校长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要一身正气,公私分明,不以权谋私,不假公济私,不贪不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身正为范。在工作上做到自我加压,不断进取,锲而不舍地追求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真、务实、多思,不惟上、不惟书、重创造,要勤政廉洁,风正行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公生明,廉生威”,都说明了领导的人格魅力。同时要示人以诚,虚以下人。假如只是虚伪的恭敬,廉价的客套,往往使诚实者感到你的做作,正直者感到你的卑琐,敏感者感到你的企图,自负者越发目空一切,无知者愈加沾沾自喜;假如时时事事带着一种挑剔的眼光面对教师,那么教师与领导的龃龉、摩擦就会产生,就会愈演愈烈。相反,校长如果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并能赏识老师,就能既体现出校长的谦谦雅量,又让教师产生一种自身受到重视、自己的话也有分量的感觉,从而获得更大的工作内驱力。校长呵护备至的爱心、金石为开的诚心、不厌其烦的耐心,必将换来广大教师饱含真情的行动,校长工作才能理直气壮,赢得民心,凝聚人心。此所谓:“己欲立而立人”。杨仙逸中学校长何俭强,干事兢兢业业,身先士卒,处事公正廉洁,坦诚待人,在仙中有口皆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仙中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竞赛、高考屡创佳绩。这次人事制度改革,对于训练有素的仙中教师来说,倒显得波澜不惊,教师们都能心态平和,积极响应,整个过程平稳有序。

二.论是非,当思旗帜鲜明

当前,人事制度改革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可逆转,每一个人都要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审时适变,乘势而上。要充分认识到,引入竞争、激励和制约机制,是为了优化教师队伍和给学校改革发展注入活力,打破“三铁一锅”,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校内职称制,聘用合同制,激励上进、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实行上岗、上浮靠表现,收入、奖励靠贡献,这都是必须坚持的原则。每一位教师必须服从大局,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喜欢接近领导的教师,校长也要正确对待。这类人中人多数是由于与领导的性格、气质相近,趣味相合,或事业需要而受到领导尊重和信任;但也有的是出于某种动机,整天嘀嘀咕咕。校长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一不能是非不分、言听计从、丧失原则;二不能以亲疏论好差;三不能偏听偏信,而要分析思考,“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凡是不利于团结和工作的,不但不听,还要批评。要真正做到任人唯贤不唯亲,光明正大,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校长都能把准改革方向,明确改革目标,坚持改革原则,充满改革信心,改革工作不折不扣、不走样、不走过场,有力地保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三.评绩效,当思公正合理

一项有生命力的改革一旦成功,必将大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发展的活力,也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次改革中,很多学校根据市改革文件精神,把对教师绩效的评价作为改革、推进事业发展的新的切入点,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完善各种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地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这些评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科学性。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统筹兼顾,把隐性劳动与显性劳动同时体现。二是公正性。据沙溪理工学校黄若凡校长介绍,该校本着求实稳妥的原则,对教师考核,从自评、互评,到学生测评,从笔试、演讲到答辩,从请人命题到密封阅卷,从普通老师到中层领导,完全在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下进行,发扬了民主平等,体现了群众监督,从而确保了各个阶段的稳步推进。三是激励性。突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以肯定、奖励为主。有一条管理法则是:绩效=F(能力•激励),形象地表明了能力与激励对绩效的作用。四是导引性。对教师业绩评价,充分考虑了评价应为素质教育服务,应充分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而不仅仅是分数和升学率。任

第五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浅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洋思中学有三大法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其中的法宝之一。什么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不断地完善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是。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它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一)先学,即学生看书(读书)检测。

(二)后教,先由学生更正,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拨。

(三)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在运用起来的时候呈现地却是不同的课堂。半年以来,向老教师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初步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值得坚持

就像消费者评价他使用的产品一样,我认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对于我们语文学科来说是一种值得坚持的教学模式。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有一种母语优势!我们的生活处处有语文,所以学生的自学语文的能力较高!自学能力越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操作起来更方便,效果也更好。

教学主要包括教和学,然而先后顺序的差异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学生是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先学后教,强调的是学生学,而且是自学。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传统教学模式只依靠接受学习来使学生达到有意义的学习,进而使能力发生变化。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结合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方式帮助学生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先学”是发现学习的表现,而“后教”部分,在兵教兵的基础上学生仍掌握不了的问题,老师的教又是接受学习的表现。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易进的误区

由于是新老师,对这种模式我就像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对什么都不懂,但对什么都感兴趣。现在回想起来,曾走进许多教学误区。

误区一:课前导入太平乏,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校发的学习洋思资料中,对于课堂导入的要求是不要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原因是浪费时间。就连《教学革命》这本书上也说“三言两语引入,板书课题,或直接板书课题”。然而我发现长期以来的只是“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某某的作品”就直接板书课题,学生那种兴奋期待好奇的目光越来越少了。直到组长全老师评课时指出“你没有讲时代背景学生怎么理解这首《黄河颂》。”我才意识到其实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讲解时代背景或作者的情况。

误区二:每节课都要留15分钟做作业

很多新老师上课的时候都为这15分钟感到头疼,有时语文课 是连堂课,如果连续布置两次作业,学生会产生疲劳厌烦感,学习效率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每节课都留15分钟做作业,不是意味着老师只有25分钟讲,而是意味着学生只有25钟学。以前上课前我都是设定好闹钟,手机一震动我就立刻发本子下去。结果学生普遍反映时间过得太快了,根本来不及学懂!

这个情况引起我很长时间的思考,是否每节课都必须布置作业,作业是否必须做在本子上,其他形式可以吗?一节课的目的是为了做作业,还是为了学懂?不是每堂课的知识都可以在25分钟之内学懂的。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懂。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发现问题之前还有一个前提也是让学生学懂!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要湛化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不进则退。洋思人并不是提出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一劳永逸,而是仍不断地摸索如何完善它,作为我们初学者更应如此!我们要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不能简单地模仿,否则往往效果不佳,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前面的误区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上面谈到的两个误区其实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没有了解学情!学生走不了那么快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把步调放慢一点。学生学不了那么多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把目标放得低一些,我们应要求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学得才会自如才会快乐。

下面谈一谈我对语文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湛化的设想。我们要坚持 “自学”、“学生教学生”和“作业在课堂”这三点,只有坚持了这3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才不会变味,变假!如何使课堂丰富多彩而不是单一枯燥关键在于“老师的教”,这也是每个老师必须修炼的地方,你教多少?什么时候教?怎么教?教多了,教急了,直接教都可能使你的课变成满堂灌、填鸭式。但是如果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你会慢慢地把握好这三个度,使你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语文课不难教,但是你若要教好语文课却是一辈子的学问!也许你穷尽一生也未必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追求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没有墨水的笔是写不出字的,作为老师要终身学习,因为你是学问的使者,是传播知识的播种机!

学科也有它自身的科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只能从本科目上谈谈这种教学模式,其他的科目心有余力不足。

下载解放学习力-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后(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放学习力-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后(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doc[本站推荐]

    学生动起来,知识活起来,成绩升起来 皇甫学校:普彩芬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改革活动,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在一个月时间里的应用实践中一点体会与自己的教学......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反思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环节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环节主要有三步,第一步是“先学”,就是我们上课时先把自学......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认真回顾《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这门课,请你说一说:“典型个案”之《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哪个亮点对你最有启发,为什么? 给我最受启发的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先学后教,当堂检测” 数学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和创造学习的能力。“先学后教、当堂检测”课堂教学模......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摘 要: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是重知识传授轻学生情感体验,重学业成绩考查轻形成性过程评价的单纯讲授,不仅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而且给社会化带来局限。因此应......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实验与研究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音乐教学模式 《小红帽》的教学设计 一、辅助环节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歌曲《小红帽》。 (二)、揭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投影......

    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_当堂训练”_教学模式(合集5篇)

    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学习资 料 兵营乡中心学校教导处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情景概述 这是一堂没有任何“花样”的课(永威学校,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