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习体会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习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9月XX日我校按教育局要求组织学校教师认真学习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意见》指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指出了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指出了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稳妥推进高考改革;《意见》指出了要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强调要健全加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评价中强化师德考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加快形成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要改进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制。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严格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健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深化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改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意见》还指出了要健全教育投入机制等。
在学习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教育是兴国之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从高考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改善,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教育改革的成果。但是在收获成果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之处。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一些地方政府把“人民满意”等同单一的升学率指标,于是“经济看GDP,教育看升学率”成了考核指挥棒。中央早就提出了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论英雄的要求,缺的是地方对违规者的监管和查处。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媒体,包括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大多数人对高考改革的关注比较狭隘,基本局限于今后到底考几门科目、考几天、成绩怎么算等问题。英语到底还重不重要,该花多少精力等等,地方政府重视高考升学并不错,但只抓高考升学率,就像经济只抓GDP一样,必然导致种种问题。我们要向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真正的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完善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
必须尽快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并把着力点指向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第二,改革选拔方式和手段。在深化综合改革方面:制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首批大学章程被核准;中小学生实现学籍号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第三,实现教育资源合理分配,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各地积极推进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43%的高职学生通过分类考试被录取;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第四,加大宣传力度,对于教育改革,从政府到每个群众,都要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加大监管,真正落实到位。
第五,深化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一支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招得来高素质的人才,有完整的管理培训体系,还要留得住教育工作者的心,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才能使教育目标有高效的执行力。
教育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要素,更是一个国家有长足发展的重要祭奠,解决教育问题,完善教育体制,这是中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必然会推动中国社会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XXX小学 2017年9月23
第二篇:学习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心得体会
——医疗系 吴洁
在周一的系部会议上,侯主任再次的组织我们系部所有人员共同学习《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学习中对我触动最大是文件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教学标准,创新教学方式,改善实训条件,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严格教学管理。大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能力。要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评价和服务作用,支持行业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育教学、开展人才质量评价。明确企事业单位承担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的职责义务和鼓励政策。这个意见正是对我们职业教育的肯定,给我们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社会在发展,国家在发展,同样职业教育也在发展。以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于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已不太适用,我作为一线教师也要跟随潮流,改变自己的课堂,不断学习并探索信息化在教学上的应用。这学期,在张校长的领导下,我们学习并运用新课改模式,但毕竟我们是职高生,学生的基础与普高生还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在学习新课改模式的同时,也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学生磨合出一套适合于我们的教学方式,比如“走课制”、“导师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意一条街”“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等,这都是与张校长提出的“异想天开、脚踏实地、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
某报告中提出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变革的方向是将“立体化教材”、“在线学习”、“微课”和“翻转课堂”将于一年之内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得以普及,表明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更侧重于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资源形态的多样化的信息化的教学方式的不断探索。重设学习空间、转向深度学习方法和跨学科研究兴起将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未来三至五年的主要趋势特征。而学生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推进变革和创新文化与反思院校的运作模式将在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中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这说明我们必须要无时无刻的去学习。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强调我们要终身学习,要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在这个改革的潮流中不落后,不掉队。作为一线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必须多读书,多学习,给自己充满电,然后为学生带来满满的正能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第三篇: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办人民满意教育研讨会材料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办人民满意教育研讨会材料
东关小学 王巧艳
总书记十九大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把握历史大势,着眼长远发展,回应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表述,让我们这些基层教育者产生了共鸣。同时,总书记还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教师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是否能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学校要生存,质量是生命线。一所学校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心理认同,不在于盖几座明亮的教学楼,建几个现代化教学设备,而在于为社会,为家长培养出适应继续深造学习和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不拘一格的大批优秀学生。这是学校教育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学校生存的基础。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办学实际,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独辟蹊径,走特色之路,办特色学校,育特色人才。学校要发展,有一群师德高尚的教师至关重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老师能以崇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教风,严明的教纪从教,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人为本、严格要求、耐心引导,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只有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达成教学相长之目的。
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不要再把学生当成是“容器”,简单地采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学方法,而要“授之以渔”,努力探索形式多样、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而应该是一名“教育家”,所以,在注重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育人”,时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包容”。努力将学生培育成智商和情商皆高的全面人才。另外,作为教师,对学生要一碗水端平,要树立“生生能成才”的教育思想观念,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但“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是积极对待,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重视学生对获取知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掌握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只有按照科学育人的规律去办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具备了从事创造性实践活动所需的求实,创新的良好品格,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劳动更具自觉性。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永葆人民教师的青春与活力。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就必须造就一只思想水平高,科学文化知识硬的教师队伍。每位教师必须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要把学习十九大的热情化作勤奋工作的激情,并落实到学习教育精神的实践中来,才会无愧于职责,无愧于使命,才会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十九大”的要求。
第四篇:紧随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步伐1
紧随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步伐 开创新时期德育教育新局面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研讨材料
平川镇中心小学 张洪敬
日前,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这些改革意见的提出,为我们开展新时期德育树立了航标,指明了方向。
自学校改制以来,学校性质和教育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学校德育活动并没有因为教育对象的变化而有大的变革和创新,德育效果收效甚微。清晨三个
一、学雷锋接力赛、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专题讲座等,这些活动在我校已经约定俗成,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内容,固定的场所,对于原来的中学生来说,无疑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面对现在的小学生,这些形式就好比一个华丽的袍子,看起来高大上,但与小学生的认知、兴趣不太相符。所有的活动,慢慢就流于形式了。他们在老师的组织和要求下,按部就班地参与活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一个 个看客、过客,而不是创客。现在,雷锋精神种子服务站、道德讲堂的建立,极大增强了我校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但是很多时候的活动又成了一种固定的说教模式或是教师独霸“讲堂 ”,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这些活动不感兴趣,教师组织活动也多了一些情绪和应付。
基本沿用原来中学时的德育传统教育模式,仅限于搞搞讲座、开开班会等枯燥的说教形式,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德育效果收效甚微。学校德育工作因循守旧,不能主动改革创新。
学校成功转型,但学校德育活动并没有因为教育对象的变化而有大的创新,而是继续沿用原来中学时的德育形式,基于此,学校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新时期德育教育精神,积极探索开展新时期德育教育的新形式,借鉴学习国内一些名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对我校的德育形式进行了改版升级,使原来的德育形式重新焕发了活力。在单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全学科育人,全员育人的课堂德育模式;在我校传统的学雷锋接力赛特色德育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基于雷锋精神为主的体验式德育教育形式;在传统专题教育讲座的基础上,结合道德讲堂模式,逐步形成了互动式情感式专题培训教育讲座模式;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渗透中华文化的德育模式。
一、全学科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争做四有好老师。德育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工作,也不是思品课的专利,任何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校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在备写教案过程中,挖掘德育内容,明确备写德育渗透的方法,形式和内 容,课后对德育渗透的效果进行反思。这一做法刚开始实施起来教师有点无中生有的感觉,首先是往教案里加入这些内容有点生硬,其次怕德育教育冲淡了知识点的落实。但随着学校集体研讨备课的推进,同组教师集思广益,在修改意见中专门添加了德育渗透契入点,不但巩固了知识点教学,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由于教师上课使用的是共案,促使所有教师成了德育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一个合格的教师,绝不是教书匠似的已有知识的传声筒,而应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争当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让青少年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健康成长,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逐步成为现实。
二、阅读雷锋故事、挖掘雷锋文化、践行雷锋精神,争当雷锋精神践行者。
该形式以实践为基点,以体验为途径,以感悟践行为根本,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价值观为终极目标,着力解决新时期孩子身上存在的自私自利、攀比享受、感恩意识缺乏、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弱化等问题,促使孩子自觉树立“珍惜时间、勤奋刻苦”的学习观,“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观和“服务他人、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领跑者。
在开展德育实践之前,让学生通过上网阅读、文本阅读等方式,让雷锋故事达到了耳熟能详的效果,让他们在心里竖起一面审视自我的镜子。结合每天清晨“三个一”活动时间,引导学生领会雷锋精神的内涵即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 和艰苦奋斗精神。只有将一种信念植入学生的心中,才能促使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发生转变。我们将雷锋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依托雷锋精神种子服务站,让我校的德育特色活动——学雷锋接力赛活动有了新的方向和新的形式。我校建立校园“爱心回收站”,倡导师生积极收废利旧;设立“阳光爱心”捐款箱,募集师生点滴“爱心”;开展“爱心随行”,垃圾随手捡,争做环保小天使;开展“手拉手”爱心帮扶,让学困生自信快乐成长。
三、讲身边事,说身边人,唱文明歌,以情感人,争做有道德的人。
学校每两周一次的养成教育集中培训讲座,既是对各班养成教育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对小学生养成教育效果的巩固强化。防微杜渐,让不文明行为一天天从学生身上消失,让校园一天天变得更加美丽。培训讲座按照道德讲堂的组织形式,主讲人根据讲座需要,精心准备,将校园内的人和事拍成图片和视频,通过大屏幕现场播放,同时,借助互联网,将培训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在大屏幕上同步呈现在所有师生面前,让小学生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了直观的认识。培训教师通过情感共鸣,心理暗示,鼓励学生勇敢地在众人面前说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达到了很好的示范、感化作用。
目前,我校的培训讲座,从纠正学生的一种不良行为作为重点,培训杜绝大而空的说教,现身说法,让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在这种情感式培训中得到了固化,好习惯也在细与小的标准下得到了强化。
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优良传统,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 题实践活动,争做美德好少年
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七夕之忠贞、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这些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响亮品牌。孩子们对于这些节日总是津津乐道,我校充分挖掘这些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在每个传统节日来临之际都会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利用电子屏宣传,让孩子们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明白过节不仅仅是凑热闹,而是要充分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粹,用事迹行动来诠释中华文化,增强每一个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们依托“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大力倡导孩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德育教育扎根在社会实践中。春节我们组织学生和父母一起算算家庭的经济账,记下每年过年生活的改变;清明节我们组织学生网上祭英烈,倡议家长带孩子到临泽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纪念碑;端午节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这些传统节日,在我校也变成了传统活动,学生像过节一样地参加活动,让德育活动从学校走向了社会,拓宽了学校德育途径。真、善、美的金种子播撒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让社会处处绽放美德之花。
至目前,学校有1名同学被评为张掖市“美德少年”,3名同学被评为临泽县“美德少年”,2名同学被评为临泽县“孝心少年”,德育成效逐步显现。
我校德育形式的转变,是在学校转型后主动适应学校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贯彻执行《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探索和实践。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就 应该有一颗会发现的心,及时找到教育的契机,把“小事”一件一件地串一起来就是教育的“大事”!。
第五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现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服务发展大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学谋划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健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体现分类施策。根据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改革针对性、精准性。纠正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防止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管理科研教学机构学术领导人员和专业人才。
——扩大人才开放。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三)主要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到2020年,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管理体制更加科学高效,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政策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
二、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四)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
根据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要求,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清理和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
(五)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
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备案制管理。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
(六)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
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完善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深化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鼓励发展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放宽人才服务业准入限制。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充分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为用人主体和人才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扩大社会组织人才公共服务覆盖面。完善人才诚信体系,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七)加强人才管理法制建设
研究制定促进人才开发及人力资源市场、人才评价、人才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签证、居留和永久居留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人才工作条例。清理不合时宜的人才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
三、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
(八)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九)改进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方式
更大力度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支持方式。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统一的人才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各类科研、基地计划相衔接。按照精简、合并、取消、下放要求,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支持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面向需求的应用研发。
(十)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改革完善科研项目招投标制度,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提高科研项目立项、评审、验收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下放科研项目部分经费预算调整审批权,推行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经费审计方式。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探索实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后期资助和事后奖励制。
(十一)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
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拓宽培养渠道。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的新机制。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进一步营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文化环境。合理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比例,畅通各类企业人才流动渠道。研究制定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长期激励措施。
(十二)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试点。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健全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十三)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改革博士后制度,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有条件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拓宽国际视野,吸引国外优秀青年人才来华从事博士后研究。
四、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十四)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
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全科医生等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
(十五)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
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注重引入国际同行评价。应用型人才评价应根据职业特点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建立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评价考核周期。
(十六)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评审科学化水平。研究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评审。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清理减少准入类职业资格并严格管理,推进水平类职业资格评价市场化、社会化。放宽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
五、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
(十七)破除人才流动障碍
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建立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优先落户制度。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
(十八)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
研究制定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政策措施,注重人选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从业经验和专业技能综合考核。
(十九)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使他们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适当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县以下单位招录人才,可适当放宽条件、降低门槛。鼓励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设立人才开发基金。完善东、中部地区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开发机制。
六、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二十)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出台职务发明条例。研究制定商业模式、文化创意等创新成果保护办法。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建立人才引进使用中的知识产权鉴定机制,防控知识产权风险。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二十一)加大对创新人才激励力度
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除事关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允许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转让转化。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研究制定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对不适宜实行股权期权激励的采取其他激励措施。探索高校、科研院所担任领导职务科技人才获得现金与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完善人才奖励制度。
(二十二)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研究制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政策措施。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在科技型企业兼职并按规定获得报酬。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重视吸收民营企业育才引才用才经验做法。总结推广各类创新创业孵化模式,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
(二十三)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
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千人计划”),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对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支持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设立引才项目,加强动态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引进。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优化外国留学生结构,提高政府奖学金资助标准,出台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在华工作的相关政策。
(二十四)健全工作和服务平台
对引进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支持他们深度参与国家计划项目、开展科研攻关。研究制定外籍科学家领衔国家科技项目办法。完善引才配套政策,解决引进人才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对外国人才来华签证、居留,放宽条件、简化程序、落实相关待遇。整合人才引进管理服务资源,优化机构与职能配置。
(二十五)扩大人才对外交流
鼓励支持人才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完善相关管理办法。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海外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机制。创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促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制定维护国家人才安全的政策措施。
八、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
(二十六)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坚持人才引领创新发展,将人才发展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区域、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杠杆,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坚持人才发展与实施重大国家战略、调整产业布局同步谋划、同步推进。研究制定“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建设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等人才支持措施。创新人才工作服务发展政策,鼓励和支持地方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探索。围绕实施国家“十三五”规划,编制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鼓励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国防事业,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军地人才、技术、成果转化对接机制。
(二十七)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实施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时,统筹安排人才开发培养经费。调整和规范人才工程项目财政性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创新人才与资本、技术对接合作模式。研究制定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人才投入的政策措施。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力度。落实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完善国家有关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
九、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二十八)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发挥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改进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任务和工作规则,健全领导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完善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机制。理顺党委和政府人才工作职能部门职责,将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相关职能部门“三定”方案。
(二十九)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
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
(三十)坚持对人才的团结教育引导服务
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凝聚人才作用。制定加强党委联系专家工作意见,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人才机制。加强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国情研修,增强认同感和向心力。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充分发挥新型智库作用。建立健全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医疗保健制度。加强优秀人才和工作典型宣传,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鼓励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加强指导监督,研究解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关方面要抓紧制定任务分工方案,明确各项改革的进度安排。各地应当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