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学用合一教学模式及学案设计原则
“导学用合一”教学模式及学案设计原则
“导学用合一”教学模式
“导学用合一”教学模式,是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引领下,适应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充分吸收和借鉴各地教学改革成果,特别是总结我校多年教改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导”是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导学和“导演”,以导学案为引领,辅以教师的点拨,教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同学”角色;“学”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应用学习;“用”是运用所学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与“导”的实践过程。“导学用合一”教学模式实为三结构七环节,三结构为:指导学习、自主学习、应用学习;七环节为: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反馈;精讲点拨;提升能力;达标测评。可根据不同学科、课型和教学内容予以灵活运用的具体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内容较多,可采用一课时预习,一课时展示。
一、导入学习(1——3分钟)
导入学习环节包含呈现课题、出示目标和指导自学3个步骤。作为学习的引入,要用最短的时间让全体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了解自学的要求,并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迅速进入专注、紧张、有序的学习状态。本环节所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
1.呈现课题。
要求简洁、明快,有冲击力或震撼力。通常是提出一个问题,或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或使学生为之一震,然后三言两语引向课题,同时板书课题或投影呈现课题,课题板书的字体要端正、大气、美观,能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
2.出示目标。
课题展现后,随即利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是: ① 明确对知识学习水平的要求,包括了解(知道)、理解、记忆、综合、运用等; ② 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如坐姿要求、标注重点等)的培养;
③ 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原则上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删减或扩充、降低或拔高;
④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一般不单独作为学习目标的要求向学生展示,而是由教师有机渗透在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 ⑤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其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⑥ 文字表述要具体清楚、简明扼要、明白易懂,使学生能一目了然;
⑦ 目标展示的时间要适当,确保全体同学都明确目标要求,不要急于切换投影; ⑧ 教师阐释目标时,要注意情感投入,讲究艺术感染力,但不能节外生枝,脱离目标。3.指导自学。
对学生自学的指导,通常采用投影或小黑板的形式,并明确提出以下具体要求: ① 自学内容。主要是课文的新知识部分,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要重点阅读。例如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要求学生主要看例题中的列方程部分,解方程部分则不必看,因为解方程的方法已经学过。如果课文内容不多,可一次性自学;如果课文内容较多,可分为几次自学,每次自学前都必须指明要自学的内容。另外,如有需要补充的自学内容,可印在学案上。
② 自学方法。主要有:阅读,目的是理解课文、例题、概念、定义、公式等;思考,分析、归纳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提炼,找出关键词,梳理出知识要点;交流,邻桌同学交换结论或相互请教。通常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需要交流时再交流,不宜马上讨论或放开讨论。
③ 自学时间。时间规定不宜过长,要使学生紧张起来,聚精会神、快节奏地完成自学任务;时间又不能过短,要保证学生有认真阅读、思考的时间,以免走过场。自学是随后自测练习、更正、讨论以及当堂完成作业的前提,必须注重实效。
自学时间要明确告诉学生,一般说来,一堂课独立自学的时间少则5分钟左右,多则10分钟左右,视内容多少、难易而定。
④ 自学要求。包括思考题和自测要求。思考题深浅难易要合理,并充满启发性和趣味性;自测要求要具体明确,使学生阅读课文时就为自测做准备,使读书与思考都紧张起来。
教师的指导要简洁明快,使用鼓励、启发性的语言,充满关心、信任的情感,使学生愉快地投入自学。
附:预习提示的要求
二、自主学习(2——5分钟)
自主学习环节,是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自学方法和自学要求后,依据学案的引导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关的问题解答。在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中,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形成能力,生成问题。和自测练习两个密切相联的基本步骤。体现出自学、对学、群学的安排。
1.阅读思考。
首先,学生根据教师的自学指导和要求,结合导学案独自仔细认真地阅读相关的文本内容,边读边思,边思边悟,初步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并划出重点,找出关键,归纳要点;然后或同时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提炼和组织答案。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① 学生读书思考时,要聚精会神,保持安静,教师不宜说话提示或在黑板上写字,不能做任何对学生自学有干扰的事情;对个别不专心的学生,教师可以用眼神、手势或耳语加以干预。
② 要有效控制时间,根据课文长短、问题多少和学生完成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转入下一步的学习。
2.问题解答。
通过知识的感知和理解,自主解答导学案中的相关问题(相对较为简单,一般都是基本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应用初步生成能力,旨在检查学生阅读思考的效果和基本知识掌握、理解的情况。操作要求如下:
①让先自主解答,不要怕学生不会,让学生依据各自的能力。能解答多少是多少,不要贪多贪全,以最大限度暴露自学出现的不足和疑难问题。
② 学生自主解答相关问题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和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失误,并迅速梳理归类,以便在下一步有的放矢地予以解决。
③ 学生练习时,教师不宜进行个别辅导,要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教师若当时辅导会影响其他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练习效果。另外,语文、外语、音乐等学科在自主学习环节中,阅读与练习可以合二为一,因为阅读课文或演唱本身就是一种检测性练习。
3.生成问题
通过以上学习过程,让学生生成问题,即:找出疑难和不会(给以标注或记录)。以备下一环节“合作学习”时研讨之用。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学生一定要找到问题,每人至少要有一个或两个问题,特别是学困生(差生)。②在自主学习环节,要特别关照学困生(差生),盯住他们学习的全过程,加强督促和引导。若后进生学会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
三、合作学习(3——8分钟)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是 “是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生生互动过程。学生在上一环节中生成的问题带到这一环节中,进行互动研讨,给以解决。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初步达到知识内化,基本形成能力。合作学习是学习的深化,兼有“补差”、“解难”和“培优”等多重功效,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同学共同提高。目的是使全体学生一步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的形式为:对学(即一对一的帮扶)和群学(小组研讨),在本小组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答达成共识。合作学习主要包括互评更正、相互研讨,其中,互评更正和相互研讨这两种方法,有时可以相互穿插进行。
1.互评与更正。
是对问题解答的互评与更正,主要是小组内的互评更正,程度稍好的学生上对问题进行更正或补充;或更正一些错误的理解和认识,使本组内对所学习的知识及问题的解答达成共识。
2.相互研讨。
相互研讨有个别(邻位)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3种形式。
① 个别讨论:在邻位之间进行,以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似懂非懂、拿不准的问题为主,讨论声音要轻,不能影响他人学习与思考。
② 小组讨论:主要是解决疑难问题和较深层次的问题,由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和互评更正的情况而定。小组讨论时声音要小,不能影响其他组讨论,教室内讨论声音不能嘈杂聒耳。
③ 全班讨论:全班讨论的内容应是带有共性的问题,包括学习重点难点问题、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和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等。有些问题,可以开展小组学习竞赛,先是由各小组分别设计或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或评比。要尽可能让大家畅所欲言,充分讨论,必要时可以争论。在讨论正酣时,教师不可抢过来滔滔不绝地讲解,冲淡学生的学习热情。全班讨论在此一般用不到。
问题讨论要有侧重点,分清主次,该在哪个范围内研讨的就放在哪个范围内,要一类一类地进行,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提高效率。
附:课外小组合作学习。
除了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或学习竞赛,还有更高层次的小组合作学习。高层次的或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课外,通常是要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高级形式。如数学课的户外测量,生物课的植物调查,地理课的气象观测,历史课的乡土史料搜集与史实考证,政治课的社会问题研究,等等。这种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运用学校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比较耗时费力,以一两个月安排一次活动为宜。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包括课题名称、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结果的形式、注意事项等,然后由学生自主制订具体的活动方案。活动完成后,可专门安排汇报展示课,由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完善小组的建立和建设。
四、展示反馈(3——8分钟)
为全面了解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及学习的不足和缺陷,在自主合作学习后,教师根据学案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展示,通过学生的展示,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暴露学习缺陷,以便查缺补漏,为知识的系统学习,促进所学知识的完整提供有效信息。在此环节的操作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引导学生进行有侧重点的检查评价,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达成度,其目的是发现问题后进行补偿教学,促进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针对性地对原先设计的预测“教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好即时备课,以便适应于学生的学习。
②教师根据学案设计的知识内容,实行知识水平与学生认知能力对等(即:基础的、简单的由后进生展示,一般的由中等生展示,有难度的让优生展示)检查、反馈诊断,全面真实地掌握学情;提高展示反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③学生装展示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进行适时适当的追问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④更应要求认真倾听,对学生反馈中出现的或缺及不足,注重学生的点评,做到以“学”促“学”,提升学习质量。
⑤特别是重点、疑点、易混点、易错点不能轻易放过,使学生达到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要求。其功能是:提高“学”与“教”的质量,有效调控“学”、“教”进程,促进“学”、“教”高效益。
五、精讲点拨(1——3分钟)
一般来说学生由于受自身认知结构、学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所限,其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学习的优秀学生也不可能达到全知全解,为完整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要针对展示反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归纳,抓住重点,切中要害,给以精讲点拨,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深刻理解;使中等生能全部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生成能力,促进知识内化。此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或不讲,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精讲应具有启发性,教师的的语言不易多,要突出精,做到一语中的,坚决杜绝泛泛地、夸夸其谈地讲个没完,做到当讲者讲,不当讲者坚决不讲。
②注重方法指导,强调知识间的联系,精讲内容要突出解决重点、难点;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③精讲点拨后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配置一定量的练习,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④有关的疑难疑问,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共研,必要时老师进行适当的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形成共识。其功能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能力提升(3——5分钟)
能力提升是应用学习环节,是在以上学习基础上,领会和掌握了所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提高能力而进行知识应用的学习。其做法是:老师根据学案设计学习内容的覆盖面,结合学生对学=知识内容掌握理解的情况,将事先在教案中设计(预设)的相关知识问题(对知识和方法进行演绎,变换题型或问题情景及有适当综合性的问题或习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放给学生,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分析、合作共研、交流共享)或老师引导点拨、精讲释疑。其目的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和提升。
注意:所设计的问题或习题要立足教材和考纲,符合学习目标及“课标”要求,不要过于拔高难度,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即可,严禁“偏、难、怪”。
七、达标测评(5——8分钟)
达标检测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是对学习程度的检测,是为了暴露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以便进行补偿的重要措施。其做法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推测本课时学习情况,课前编织“课堂检测”(教案中的一部分)放给学生,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及时对所学内容检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当堂所学内容的及时巩固,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感知学习成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堂进行的检测一方面是检验每个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是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导入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应用学习七个环节前后衔接,互相联系,“导”“学”“用”贯穿全程,构成了新课堂教学的整体。其中“导”是前提,是引领;“学”是主体、是中心,“用”是目的,是归宿。导得好才能学得好,学得好必能用得好,用得好就能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攀登新的高峰。
“导学用合一”的教学模式不是死模式,不可生搬硬套;是活模式,只能灵活运用。学生情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年级不同,等等,其实际操作方式必然有所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完善。
附:高效课堂的“六项”技术要领:预习提示是路线图(集智备课作支撑);小组学习定成败(小组建设很关键);学情调查是起点(问题教学是主线);独学、对学、群学是方法(自学能力最重要);展示、反馈、评价是手段(多元方式来驱动);达标测评是关键(活实结合有保证)。
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既导学也导教。“学案”给学生提供宽松的自主学习空间,既考虑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用性。设计学案时,根据学习的需要,可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整合重组。教师要充分的占有资源、素材,合理地设计学案,帮助学生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能力,细化思维进程,拓宽思维广度,促进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学生也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尽可能多的收集有助于学习的资源、素材,为更好的学习知识提供信息保障。教师编制“学案”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用学生的认知能力去应用教材;要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建构知识,更新认知结构;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教材各种困难;根据学习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进行设计学案。同时还应注意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以便最大化的发挥“学案”功能。
一、明确目标。学案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这里的目标泛指两个,一是学案设计的目标,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①学案设计目标是对教师设计学案而言的,是行为目标,即通过本学案的导学学生所能达到的知识水平。该目标要注重双基、体现能力,通过学案的导学(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使学困生能感知双基,掌握基础知识,初步形成基本技能;中等生掌握双基,初步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能解决基础性的问题;优秀生能掌握并理解双基,生成知识技能,能初步解决综合性问题。②学生的学习目标,即本课时的知识学习目标,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学习的指南针,要求学生达成基础性目标,生成发展性目标,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任务,进行相应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初步的思维探究。
二、问题导引。学案的编写要求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问题化处理,所谓问题化处理,就是将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要体现“问题驱动”,以问题作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导向。为便于学生的学习;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认知、理解生成知识,通过问题的设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提出的问题应既具有铺垫性又具有发展性,使得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以问题链的方式呈现知识,要体现学习过程、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答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见解,要凸显方法和过程,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学案的引学和导学作用;用温馨的语句提出问题,讲求问题之间链接的艺术性。
三、操作性强。学案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起始点,依据教科书结合相关资源、素材,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地整合。围绕课标要求,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突出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不能将“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或习题形式;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学案”要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取舍和调整,在广泛收集学习资源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和信息资源,立足学情合理设置、科学编写,内容难易适度,知识过渡自然。
四、层次清晰。在编写学案时认真研究知识的层次性,学案设计要有梯度和坡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知知识、理解知识,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分解、增设台阶、减少坡度展示给学生;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作适当的提示,对知识问题给予适度引导,做一定的辅助工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某些特征或特点,从中揭示出某些知识内涵、规律及应用方法等。问题的提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做到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学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突出指导。学案在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案中对学生学习、探究的指导上。一个好的学案能够给学生以动机上的诱导、知识上的疏导、思想上的引导、探究上的辅导以及学法上的指导。在学案设计时,要把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融入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之中。如在学案中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阅读教材如何手脑并用,如何查阅资料,到哪里去查阅资料,如何归类整理,如何总结提炼等。而且有关学习的前期准备也应做出交代,如,学习该部分知识应先复习那些知识,应准备那些工具等。
六、注重能力。学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以引导学生去深入地研读教材,开展探究性学习。提出的问题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够激起探究的欲望。在问题的叙述形式上要简明、生动、新颖;在内容上要有价值,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思维能力上,能够使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和谐发展。问题的难度要适中,相对于学生而言要具有潜在的心理意义,使多数学生在通过一定的思考与探究后能够获得答案。
七、体现启发。学案是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线路或流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均是在学生自我意识的控制下完成的;从相关知识的复习与回顾、概念的形成与理解、结论的发现与证明、方法的探究与概括、知识的应用与评价等,许多内容的学习是由学生独自或小组交流完成的。学生依学案进行的学习是一种自主阅读、思考、探究、理解、识记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研讨的学习过程,学案要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角度或恰当的平台,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旧知识,开展丰富的联想,构建较为明晰的个人对新知识的理解或解释;要有利于学生开展对知识的探究,经历抽象概括、归纳猜想、实验验证、演绎证明等思维过程,积累相应的基本活动经验,从而“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
附:问题设计注意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有一定的思维量,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
第二篇:导学案教学模式
导学案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学案教学模式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一.导学案设计
设计好“导学案”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以下做法: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指导纲要,即“导学案”。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复习与回顾”、“新知导学”、“新知探究”、“巩固训练及达标检测”等,根据每单元谈论话题的不同可以灵活掌握内容设置。特点是:让学生结合导学案预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导学案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设计“导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生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导学案”设计一般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导学案中学习目标体现三维性: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通过了解知识结构来实现的,应在导学案上明确体现,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去落实。而能力与德育目标虽然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与体现,需要师生通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
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在老师设计一个知识结构框架的同时,适当留出部分内容,由学生尝试着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
(二)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导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形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 向 老师质疑。从而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并逐渐的引导学生找到“会学习”的切入点。
(三)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自学纲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像理化生学科是和人类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自然科学,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设计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难度,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及时小结反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还要有一部分,就是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反馈。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指导。这样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五)课堂检测——注意知识的运用与升华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检测题目,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依据以上方法和要求,“导学案”就可以编制成功了。“学案”提前下发,可以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能预先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的链条,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这样学生依靠自己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前进行初步预先消化。学生暂时不能理解和解决的真正疑难问题留待课堂学习。课堂45分钟就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学习,并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恰当的质疑。进而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预先得到这些问题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第三篇:探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探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学习方式。
一、“学案导学”的基本概念
近年来,我们市里教师们开始流行利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研,那什么是“学案”呢?“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对教师而言,它为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舞台;对学生来讲,它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究和集体合作的能力,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调控为手段,注重学法指导和学习能力培养,有效地发展学生个体素质结构、提高教学效益的教学体系。教师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学案预习,了解和初步掌握课本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对疑难问题的积极思维、探究和讨论,对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这样,在课堂上师生就有了共同的、感兴趣的话题,这就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时空余地。从教师的角度上看,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采用交流研讨、成果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启迪创新;从学生的角度看,通过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挥。
与过去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课堂上的主角是学生,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学生需要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在课堂上阐述自已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有时还要自己动手实践,课堂变成了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案导学的精髓在于“学案”加“导学”,它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而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学习方式,既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学案”的编写
(一)学案的编写。
学案教学中,学案的设计是关键,学案设计是实施学案教学的重中之重,高质量的学案是成功实施“学案导学”的基础。根据“学案”的理论依据、核心理念和课堂教学原则,在充分了解学情、吃透教材、理解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及实施要求和学生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编写成“学案”。其内容及模式
1、三维目标 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地写在教学案中,使学生在展开学习活动之前就能明确学习目标,并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学习活动。
2、重点难点 指出本课时中的教学要求,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学习的方法。
3、预习模块 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是以学定教的基础。复习梳理学习本节课需要的基础知识,自主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采用填充、图表、练习等各种形式。
4、教学模块 落实以教导学之精神,进行课堂主干知识的学习,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体现,要精讲精评,短时高效,教学设计思路要清晰、贴近学情并符合认知规律,重在解疑释难、导学启思、解决问题。
4、精练反馈 设置部分习题,难度较低,目的是巩固课堂知识,落实基础。这也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果的所在。
5、课堂小结 梳理本课知识要点、重要的方法及教学思想等
6、拓展延伸 此环节是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发展学习的过程,它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好拓展延伸的内容,要分层设置,分层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启发性、典型性和创造性,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拓展运用。
7、课后作业 把握层次性、针对性和适量三个原则,精心设计课后练习题。这些习题要涵盖主要教学目标,难度由小到大,题量适度,以确保作业的效度和信度,让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8、教、学后记 教师教的心得及其修改、补充;学生学习心得、体会或错误订正等。
(二)学案编写原则。1.主体性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案例,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心中有“人”。
2.探索性原则。
设计的学案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创新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案设计也要强调内容创新,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敢求知,求新求异。
4.灵活性原则。
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5.发展性原则。
学案不应是教师“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专利,而是无条件向学生开放的,融合师生共同心智、和谐共振的学习方略。这样,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相互碰撞,融会贯通,不断发展。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依案预习,指导检查。
教师首先将编写打印好的“学案”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以“案”为依据,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整理”部分。在预习中获取基本知识,体验成功,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认真指导、督促、检查学生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整理”部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己获取部分知识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组织讨论、精讲点拔。
上课时,教师应检查学生完成“学案”预习的学习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就“阅读思考部分”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引导、点拔、答疑,教师针对学生讨论、回 3 答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搜集、整理信息,进一步调整确定精讲的内容,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教材难度较大的问题或学生一时半会很难弄清的问题,或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学生一时还不能有效掌握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重点讲解,抓住要害,理清思路,以问题为突破口,使重点得以解决,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反思领悟、能力训练。
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学习、讨论、讲解,结合学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把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回顾学习目标,检查目标是否达到,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同时通过“学习训练”进一步使知识、能力得到深化,使知识得到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对学生完成能力训练的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程度,反馈下一步教学的要求。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学案导学”应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任何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搬用,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学案的使用也是如此,教师应通盘考虑,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学案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条。传统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期望学生按预定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这是课堂教学悲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死的”学案变成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活的”教师学生。事实上,名师的高明之处,就是善于在多变的教学情境中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运用学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以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现在学生的特点,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要求。这是教学领域一种新的创新,也是向高一层次进军的开始。
第四篇:学案导学模式初探
导学案模式初探
学案,简言之,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学案的设计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学习目标、自学流程(自学指导、平行训练、合作探究等)、达标测评等几部分,在备课时根据需要可对其进行适量的调整。时间安排上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这样有利于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有利于课时目标的实现。
首先必须说一下学案与教案的区别:从设计的理念、角度和针对性等方面,学案与教案都有一定的区别。学案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思考和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案反映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节以及学习活动过程。而教案则是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方案。教案中主要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与教学的环节,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虽然教案中也有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但表现不够突出,体现不够充分,整体上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线。此外,学案与教案还有以下两点区别:一是教案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接受知识的“跑道”,而学案为学生提供的则是一种自主发展的“通道”;二是学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完整过程,包括了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学习环节,而教案则只是体现了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一个学习环节。所以,学案定出的是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而教案定出的是教案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案的设计,是“学案导学”的关键。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学案的设计要:(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2)要有启发性。(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4)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份好的学案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学案的理念:
“学习目标”,为使教学过程有更准确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将《课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等,这样的目标既准确又具有针对性,学生带着这样的目标去学习,有助于他们对 课本重点、难点的把握和认知。对于学案中学习目标的确定,严格按照课标的标准,既不增加难度,也不对其随意的删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确定学生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新的教学理念告知我们:因将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学习与思考,要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但问题是什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明确的、顺利的、高效的进入到自学状态中去呢?用学案导学,关键是“导”,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要求,为学生指定学习内容、限定学习时间、明确学习方法、指明达到什样的程度。教师要在自学指导中明确的告诉学生在多少时间里,采用怎样的有效方法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以及最终需要达到的标准。自学指导中的“导”,是学生进行高速、高效学习的指向标,只有“导”的明白、准确,学生才能顺利的进入自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优秀学案应该达到这种水平:老师不说一句,学生也能够按照要求按部就班学习,并能够检测自己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缺陷,从而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我们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传授,这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东西。
“平行训练” 即针对学生自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节教学的节奏,这部分练习以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为主,所选题型以平行性、基础性的练习题为主,侧重双基知识的检测。训练时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确实有困难的可借助课本、小组内学生或老师。此部分的讲评以教师针对个别题的点评为主,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教师可快速通过。
“合作探究” 它是在学生对学习目标要求的内容进行了有效掌握之后,通过平行训练测试的情况下,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具有一定难度,侧重于学生能力考察,适合学生小组合作互助方式解决的题型。
合作探究部分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围绕课程标准和重难点设计,有一定的开放性、层次性、联系性。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学生在通过共同努力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等。讲评时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观点为主,教师适当时进行引导和点评。
“达标测评” 这是学案的最后一部分,时间设定为10分钟,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检测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题型设定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既要有侧重知识掌握的基础性练习,又要有侧重 2 能力方面考察的题型,鼓励教师多设计历年各省市中考中与本节课有关的考题,提前使学生感受中考、面对中考。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
1、课前
将编写打印成册的“学案”分发给学生 , 一般一个章节装订成册为一套“学案”或单张单页地分发给学生,在上课前学生完成某一个“学案”的课前准备,复习旧知与预习感悟;为此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指定的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完成学案预习新课内容的问题,能回答的回答,不能回答的就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教材,尝试解决问题,如果还不能解决,就把问题交到学习小组,小组共同学习——交流、探究、归纳。还要求学生尝试完成课内达标题目。小组再把小组的疑难交到科目代表处,科目代表把班级的疑难交到任课老师。
2、上课
(1)、导课:可先有教师引课 ,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说明学习本节课的背景与实际意义以及重要作用。然后将课前统计的疑难问题展示出来,分组讨论探究。
(2)、探究:指定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并对结果展开讨论。主要针对问题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展开讨论 , 并且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或由数学教师启发、引导 , 最终使问题圆满得以解决。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 , 也是高潮之一 ,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 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 都来探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对问题的研究、讨论 , 最后准确解答。对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出现的新思想、新思维或是求异思维都应给予肯定 ,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3)、精讲与总结:教师根据探究情况,对本节内容进行引导或针对性的精讲、总结、提出注意事项 , 并且对解题分析、解题方法、解题过程、解题步骤等作示范性讲解或引导,不在多 , 而在透。同时在讲解过程中 , 学生已经学会的或学生已经讲明白的 , 就不再重复讲解。教师要在讲解上下工夫 , 要能够根据课堂上的进程及时调整精讲的内容。要及时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 突出重点 , 突破难点 , 把教师在这一环节上的作用充分发挥到位。
(4)、训练巩固培养能力:“基础与达标”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 , 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回答结果,或在课上也可留一点时间让学习小组对完成的情况进行交流 , 然后再推荐一名学生回答结果 , 教师及时给予评判。然后 , 进行能力训练 , 调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 , 对疑难问题 , 或由学生讨论完成或作为难点教师指导学生加以突破。
3(5)、课堂小结:结合学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 , 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时 , 可由学习小组进行简单的交流 , 回顾学习目标 , 检查目标是否达到 , 还存在哪些问题 , 如何解决 , 从而进一步完善学习效果。
(6)、布置作业。由于学案中已经设计了一部分基础训练题、能力训练题(这些题也可以吸收课本中的练习题、习题、复习题等), 故课后可留少量的作业 , 作业主要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一定要按书面表达的要求严肃认真地完成。同时要求学生自学完成下一单元的“学案” , 为下一节上课作充分的准备。
实行学案导学几点建议:
1.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切忌讽刺、挖苦差生,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
4.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教师乐教、善教,学生活学、会学。促进全体发展,关注个体提高。同时通过多种交流渠道,有效地沟通了师生情感,加深了师生情谊。提高了教学质量,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第五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进展浅议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进展浅议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内容分析法对学案导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介绍了学案导学的概念,阐述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意义,重点探讨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同时也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利用云计算技术解决相关问题。将云计算技术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相融合,为该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案的呈现形式多元化,打造个性化数字课堂,促进中小学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学案导学 中小学 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C
Do 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201
随着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推进,学案导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现如今许多中小学都在进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导促学,自学与指导相结合的独特模式。笔者使用文献内容分析法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进展进行探究,为今后该方向的研究提供参考。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基本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呈现方式是学案。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学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内容编写的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学案作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主要的学习载体,目前有多种形式,如:纸质学案、电子文档、网页等形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在课程改革和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近些年,不同的研究者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虽然各自对其定义不同,但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如:齐近好指出,所谓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王国英认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由教师编写导学案,学生提前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课堂上根据导学案相互讨论,合作探究,若有疑难点,再由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意义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对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本身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教育者而言,该模式丰富了当前课堂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课堂中课堂枯燥乏味等问题,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学习者而言,该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课堂中真实地感受合作、学会合作。以“导”促“学”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思考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国内学者已经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和客观地对学案导学近几年发展进行分析,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从2003年至2014年11月以“学案导学”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搜索到1230条,其中硕博类文献:144篇。经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对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做了归纳,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模式本身的研究、模式实践与反思和问题策略的研究。
阶段一,模式本身的研究。这一阶段处于研究初期,研究者根据教育教学的现状,主要针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特点、模式的构建和运用方式等模式本身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如:范增民在2003年便开始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包括对该教学模式特征的总结、实施原则、实施过程的阐述,针对该模式给出具体的案例进行详尽分析并提出该模式需要加强之处。綦桂杰在2003年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与中学数学学科相结合,针对学案编写的原则和操作环节两个方面给出了详细的方案。这一阶段研究者对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究还处于研究初期阶段,了解和运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成为研究者研究的主要目的。
阶段二,模式实践与反思。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分析和自我建构基础上,重在针对某个学科在课堂中进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及反思,包括该模式实施的方法、导学过程、学生反馈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究。如:秦雪丽在2010年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实践,重点总结了该门课程实施学案教学的注意事项。在层出不穷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中,一些学者在实践反思后为适应不同的学科需求,基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基础上与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整合。如:王强在2012年对比分析了“学案导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两种教学模式,在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案导学、合作助学”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水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阶段该教学模式与学科本身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反思。研究者为了构建合理而高效的课堂,对该模式进行细致的推敲并进行了实践,并随着实践范围的扩大,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发展是本阶段的突出特点。
阶段三,问题策略的研究。此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者对该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策略研究。如:赵勉在2014年围绕数学学科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学案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学生通过学案学习的高效性以及教师引导的合理性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数学导学案的编写、学生使用数学导学案的学习和教师使用数学导学案的教学三个方面对“学案导学”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给出相应策略。本阶段的研究者经过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尝试后,总结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给出合理化的解决策略,以对该模式完善和创新。
综上三个阶段,研究者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到课堂实践,再到对该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提出相关策略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此同时,对于该模式在教育教学中所具有的应用潜力和积极效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通过对该模式研究进展的研究,发现对于学案呈现形式这一方向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学案形式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云计算为学案导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供学生学习的学案以纸质学案为主,在课堂中纸质学案作为学生的学习载体进行学习,这种形式虽然能够基本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但是对于学习内容的呈现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是极为不足的。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打造新型数字化和个性化课堂也是未来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
近几年,云计算技术发展迅猛,云计算技术所具有的开放性、可靠性、经济性、服务机制用户透明化等优势为许多领域提供了方便。云计算技术支持下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通过运用云计算辅助平台,把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与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相结合,将以往形式单一的纸质学案以视觉元素丰富的网页形式呈现出来。凭借云计算平台所提供的应用软件和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教育者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独特的学案导学教学平台,解决了学案形式单一化的问题,同时具有其他教学平台不具备的优势,使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更具实际意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虽然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但是该模式的研究目前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当教育者开始对新的技术关注并思考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相融合时,更加新颖和个性化的学案形式将应运而生,为课堂教学带来巨大变化。因此,我们相信在这些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努力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发展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l】齐近好.中学学案导学法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8):16-17.【2】王国英.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模式下的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8.【3】范增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38.【4】綦桂杰.“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23.【5】秦雪丽.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54―55.【6】王强.“学案导学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2:13.【7】赵勉.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