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及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语文教学及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师:王雪梅
No:
为了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特拟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放在首位,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理念,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切实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培养,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地学习习惯,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学习不踏实,是课注意力分散等问题。本学期,仍将写作、阅读做为教学重点,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
四、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10.本册安排了3个“法制教育渗透点”分别在:第9课《自然之道》,第10课《黄河是怎 样变化的》,第30课《文成公主进藏》。渗透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方面的法制建设概况等。
五、教学措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学习体验,增强独立阅读能力。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寻找一切教育契机,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信心和健全的人格。
2013年3月28日
第二篇:四年级班语文教学及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语文教学及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2013——2014学第二学期)
教师:韦腾香
为了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特拟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放在首位,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理念,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切实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培养,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地学习习惯,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学习不踏实,是课注意力分散等问题。本学期,仍将写作、阅读做为教学重点,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
三、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本册安排了3个“法制教育渗透点”分别在:第9课《自然之道》,第10课《黄河是怎 样变化的》,第30课《文成公主进藏》。渗透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方面的法制建设概况等。
四、教学措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学习体验,增强独立阅读能力。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寻找一切教育契机,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信心和健全的人格。
2013年3月10日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渗透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法制教育。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治观念,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课堂渗透,潜移默化
小学语文课堂是法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仅仅只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生存能力,让学生从小具有法治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与法治教育渗透时,要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六年级语文《詹天佑》中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要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就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清王朝面临全面崩溃,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瓜分中国,再加上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中国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发展十分困难。就在社会背景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这种为国为民甘心担风险的杰出的爱国精神,学生就自然而然领悟到了,油然产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对詹天佑爱国的伟大形象的崇敬之情,从而产生教育感染作用。
课堂阅读,润物无声。
学生读书,我也能够利用这个途径进行法制教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有很多篇目,而《西游记》、又是学生非常愿读的古典名著。特别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四大人物是青少年喜闻乐道的形象。像“孙悟空大闹天空”、“三打白骨精”、“真假唐僧”等故事更是口述能详。在学生的谈论兴致最高的时候我发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作者吴承恩想借助这几个形象向我们讲述什么道理吗?”看着大家莫名其妙的样子我说道:这四个形象其实代表着一个人身上的四大品质,你们想一想,各是什么?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唐僧代表的是理想,孙悟空代表的是坚毅,猪八戒代表的是懒惰,沙和尚代表着忠实。师徒四人遭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则代表一个人健康成长,最后终成大业。看着大家心悦诚服的笑脸,我又趁热打铁地说:“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四种品质,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的远大目标,我们就一定要立志高远,意志坚强,战胜自身的懒惰享受之心,抗拒身边的种种诱惑,忠实于自己的追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成就辉煌的人生!”这种在阅读中的法制教学,会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考虑,自觉增强法制意识。
三、口语交际,激发兴趣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但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呢?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比如有一个少年上网成瘾,每天沉浸在虚幻世界中,思想堕落,学业荒废,最可耻的是竟以自己妈妈的生命相要挟,向家庭索取上网费。父母含辛茹苦,得来的却是这样的后果。在一次班会上,我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能抚平泪水涟涟中的父母心理上的创伤”。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上网不学习的不对,报答父母就是要好好学习,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避免因为年幼无知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学生激烈表达自己看法和感受的同时,教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思考犯罪产生的原因,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使他们遵守法律、法规,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四、习作渗透、法制为纲。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它既是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中引进法治教育,使法制教育这个纲领始终贯穿在习作当中,如每周四晚自习我让学生看一期《大家看法》或《法治在行》,由于这类节目在选材上贴近学生生活,而且还得益于每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传媒我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提高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学生在日记中说真话、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新闻上连续报道上海动车事故,血淋淋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遗憾的是这些都是国家一流的工程,一流的建筑公司。由于有关建设部门投机取巧,偷工减料,造成质量上的严重不合格,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带来严重的损失。如:学生在日记中说真话、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还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平时,我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渗透,我们语的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文教师责无旁贷,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小学阶段就要对他们进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要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教育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治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法治观念和明辨是非能力,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贾寨小学
陈承志
第四篇: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木孔乡湾子小学 罗显德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会做人。我们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要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孩子们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然而法制教育则是最直接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适时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
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挖掘“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呢?我认为只要在教学中能灵活地运用以下几点,渗透法制教育就不再是难题了。
一、挖掘“渗透点”。法制教育的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更谈不上渗透了。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我们必须 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学科渗透问题,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对学生有益的如何“做人”的问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二、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挖掘出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当然,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三、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渗透从何处切入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总之,法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结合自己实际去做,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第五篇: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言之无为,行而不远”,“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我们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中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对中学生进行宪法和主要法律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
通过这个周的教学,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知道任何事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作为学校课程中的最主要的学科之一——语文,更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解读文本的“法眼”,不仅仅是一个大胆的构想和创意,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我们认为这样做还能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就语文学科而言,本身就存在着许多渗透法制教育的优势,能把法制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达给学生,能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授法制教育。
柏杨小学敖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