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导入的“五剂”良方
语文学科“上好课”征文
语文导入的“五剂”良方
读《上好课》心得体会
横中中心小学 曹必林 *** 从课堂教学技能走向课堂教学艺术,是每一位优秀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要想达到课堂教学艺术的境界,不仅需要教师拥有全面的课堂教学技能,而且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已有的课堂教学技能、方法体系,要及时添补由于教育观念发展、课程更新、教学环境条件改变而提出的新技能、新方法与新技术。同时,教师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反思意识、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引领。作为身在教育第一线的就年轻教师,更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教育契机。如何在教学中针对课堂生活、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价值而发生的变化,更是加速自己专业成长的一次良机。自学了《上好课》这本书后,感受颇多,回顾自己的教学实际,深有体会。它亦成为指导我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向标和指示灯。就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实践,谈谈自己课堂教学导入技能方面的认识和尝试。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习兴趣,拨动思维之弦。导入技能运用的直接目的,并不是针对教学内容的解释与阐述,而是在课堂上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第一个环节。在此阶段,须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动机等诸多心理因素,诱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好的开头,给人震撼般的感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课自然就成功了一半。导入的方法一般有:直接导入法、以故带新法、以新激趣法、情境导入法和操作导入法等。
一、情境导入是引导学生的“融化剂”
情境导入法是教师通过语言来描绘情境,同时借助音乐、影像等现代化手段来渲染氛围,通过画面再现情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如我在教学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就运用了情境导入法。我利用农远资源截取了一段有关地震发生时情景再现的片段。让学生看完后,便提问:“刚才影片中发生了什么?(地震)地震时是怎样的场景?(慌乱)地震后的景象如何?(一片废墟)地震的结果是什么?(震撼、惨烈,夺取生命财产)”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反应,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直接导入是指导学生的“注入剂”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直截了当地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阐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短、精悍、单刀直入,直接切入新课内容。必须要做到“一招”破题,而不“拖泥带水”。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时,是这样设计的:
1、说梅花。(板书梅花)同学们对梅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说说你眼中的梅花。(学生)如梅花“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的不畏严寒,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愈有精神;梅花是纯洁的,吐露芬芳。。。在学生感知了梅花的特点和品格后,2、再让学生切入题眼“魂”。“魂”指什么?(它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思想。)梅花有魂吗?这个“魂”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呢?请默读课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一画,再体会体会。这样就切入了正题,回归了文本。
三、以新激趣是指导学生的“兴奋剂”
“以新激趣法”主要是所引入的材料必须经过比喻、类比、对比等方式,才能转换成为主题内容服务的关联材料,进而间接地导入新课。其中可以引用材料导入、事例导入、背景介绍导入等。只要是能紧扣主题的内容都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鲸》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个小故事:在辽阔的大海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鱼类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运动会,各种各样的鱼都纷纷赶来参加。有一头鲸宝宝听到了这个消息也兴致勃勃地赶来了,可是当它游到赛场门口的时候,却被虾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宝宝生气地说:“我是鲸鱼,为什么不能参加比赛?”虾将军悄悄地对鲸宝宝说了几句话,鲸宝宝点了点头,说:“哦,我明白了。”那么虾将军为何不让鲸宝宝参加运动会?鲸宝宝又明白了什么?相信学完了本课,你一定能找到答案。这样就从故事入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既合理利用了课外资料,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一举两得。
四、以旧带新是指导学生的“新生剂”
以旧带新法,是指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现实情境。对已有经历的回忆、重现,在于为学习新知识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暴露旧知在新情境下的“尴尬”,从而解决新问题。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有的则是曾经经历却未深入思考过的事实与现实产生的冲突,从而萌发学生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进而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利用观念冲突,在旧知认识的基础上,是这样导入的。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着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五、操作导入是指导学生的“催化剂”
操作导入法是指,教师、学生运用工具或者肢体活动引入教学课堂行为方式方法。操作导入法能唤起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进而提高课堂参与效果。如我在教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问学生们,现在老师在上面放一张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水不会洒出来,你相信吗?学生们:“不相信!”“那好,我们来动手做一做,看看结果如何?”学生们动手做过之后,结果和老师说的一样,让学生信服。于是,我乘机再追问同学们:“现在老师把一条金鱼放进装满玻璃杯里,水不会漫出来,你相信吗?”学生大声回答:“相信!”师:“那我们动手试试看?”学生们纷纷动手操作,但结果却与老师说的大相径庭。于是学生们就会反问:“老师,结果和您说的不一样。”“哦,那你们看到的结果是什么啊?”“水漫出来了。”“看来老师说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这句话是科学家朗志万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从这件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呢?”“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样的导入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既学到了新知识,又陶冶了学生的寻求真知灼见的良好情操。活动与实验导入方式直观性极强,能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导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利用多种导入方式,要力求新颖、新奇。恰当的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成为课堂教学的“风头”。
第二篇:语文导入(范文)
导入是指在新课题的开始阶段,教师通过有效的活动方式,把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很快的进入学习的准备阶段。因此,我认为好的导入应该在原则上求“趣”,形式上求“新”,内容上求“巧”,方式上求“活”,语言上求“精”。巧妙的导入,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为其学习新课奠定一个良好的教学境界,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直接导入
也叫开门见山导入,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的要求,说明新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简洁、明了,不浪费时间很快进入正题。如,在《少年闰土》一文就可采用直接导入法:“同学们,这节课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学生回答:“想。”接着老师出示闰土的图像,朗读(深情地:深蓝的天空中······逃走了),学生鼓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设计,能够把孩子们带入一个认识新朋友、体会新朋友特点的意境,可谓独具匠心。教学的切入点是孩子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的实际基础,是他们的需求基础。
但这种方法使用也是有限的,和其他的导入法相比,它过于笼统、概括,也过于刻板、枯燥,缺乏更强烈的感染力,因而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人法如果把握不好,容易平铺直叙,流于平淡,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还可能造成“导而不入”的情况,效果不尽人意。
二、讲述式
教师适当介绍作家或作品的情况,比如,自、号、作家出生年代、国籍、生平、作品产 生的时代背景,然后亮出课题,明确目标,使内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一定的故事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
三、激发式
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目的,或制造悬念,或营造氛围或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著名教 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如果能够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就可以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掌握新知识,探求新问题,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圈套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 要。”对于“提问”这个词,学生可能多少会有些厌烦,所以有时我们可以变换一下导入的形式,通过其他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间走入我们设下的“圈套”,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从而主动钻研下去。有一次,我准备让学生写一篇《妈妈(或爸爸),请让我给您洗次脚》为题的作文,头天,我先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晚上,每个同学回家都要给妈妈(或爸爸)洗一次脚,然后上作文课时,我先让同学们谈谈从老师把作业布置下去后,自己心里怎么想,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做时妈妈或爸爸的语言、表情、动作怎样,自己的心里什么感受等等。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一堂作文课就有了一个较好地效果,一篇作文也就不会是无米之炊了。
2、悬念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悬念是语文教师抓住了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以问题的形式揭示矛盾,让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挂念,期待着答案,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如,《夏感》一课,我这样导入:历代文人墨客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但是当代一位叫梁衡的作家独辟蹊径,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而且出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文无新意不出手”,想知道他的文章有着怎样的新意吗?不如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夏感》去找寻答案吧。这个导语在设计上用设悬念的方法制造了一个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潜心学习文本。
3、情境激发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或者满怀激情的语言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如:我在讲《愚公移山》时,如此导入: 滴水穿石,枯木逢春,大自然的现象告诉我们:成功源于坚持,执着创造奇迹。只要有了执着精神夸父能追上太阳,精卫能填平大海。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关于执着的不老故事和执着传说。这样导入,会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4、用旧知识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重用的最多,前后知识联系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变化,可从古联系到今;从社会现实联系到课文内容,从学生实际联系到新课的教学目的上;最多的是从旧课的知识联系到新课的知识。在教 《藤野先生》时我领着学生回顾了鲁迅的散文多选自《朝花夕拾》,我们初中学过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社戏》和《故乡》,都选自《呐喊》。那么鲁迅一生经历了许多老师,为什么对一位日本留学时的老师念念不忘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领同学们走进新知。一个成功的导语,可以使这堂课先声夺人,为整堂课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语的设计要讲求方法和实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等特点以及班情学情等情况确定采用灵活多变的导语,把学生的心抓住,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起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5、设疑导入
是指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东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善于在教学之始设疑布阵,引导学生去猜测,去预估,去联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通过问一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引入新课的很好办法。
总而言之,课堂导入是讲授新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开场白的精巧与否,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最困难,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有较多时间才能找到它。”可见“上好弦”“定好调”“第一锤就敲中心灵”是颇难的教学艺术。我们教师只有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导入艺术,打探尝试、积极探索,才能持久地拨动学生求知心灵的乐弦,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可以说,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而我们的努力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不懈地追求,一定会让语文课堂大放异彩。参考文献
[1] 胡淑珍 等编著.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版社
[2] 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 毕养赛 主编.中学语文基本教学技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5] 陶本一 王光龙 主编.语文学科教育学[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息烽县三田小学教师
邓真琼
良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一个好的导言可以使学生的情趣油然而生,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可以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来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主要人物的,就采用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
如《詹天佑》的导言:同学们你们知道詹天佑是个什么人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谁又能说出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呢?
二、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就开门见山直接释题。比如《伟大的友谊》的导言: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友谊才称得上是伟大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讲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友谊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建立在什么之上的吗?请跟老师一起学习课文《伟大的友谊》。
三、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体裁的,就在导言中介绍诗歌的文学常识。
如《绝句》的导言:绝句是格律诗体裁的一种。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叫七言绝句。它受平仄和押韵的限制。同学们,请看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几言绝句呢?你想了解这
首诗吗?请听老师读„„.四、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主要事物的,就用提问式。
比如《火烧云》的导言:同学们,日出或者日落的时候,你们谁观察过天空出现的红色云霞?那些红色云霞是什么样儿?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五、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中人物关键语言的,就创设情景。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导言:同学们,你们会唱或者听过这首歌吗?(老师播放《爱的奉献》这首音乐),听罢,师:爱是伟大的,母爱更是无疆的,文中的孩子在两种爱里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你想知道吗?请读课文„„.六、课文的题目比较含蓄、有象征意义的课文,就用悬念式。比如《金色的鱼钩》的导言:今天在北京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你们知道这个鱼钩的故事吗?知道课文题目为什么把长满红锈的鱼钩叫做“金色的鱼钩”吗?读了这篇课文就明白了„„
七、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时间的,就用谈话式。
比如《一夜的工作》的导言:(这是一种轻松自然的导入法)同学们你们看着这个题目《一夜的工作》知道了什么呀?还想知道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思考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八、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地点的,就用介绍地点导入。比如《桂林山水》的导言:“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同学们听说过吗?这“桂林”又在哪里呢?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简单介绍“桂林”„„
九、其他
1、复习式。这种方法常常用在第二课时,上课前先复习一下前一节课的重点内容能使知识系统化、链条化。
2、渲染式。老师动情,学生就动心。比如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7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
3、故事式。老师声情并茂的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啊?同学们就会兴致勃勃的思考、回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4、实验式。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采用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材料,是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像《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就可以用实验方式导入。
5、谜语导入式
教师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论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热情都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获得成功的体念,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
6、简笔画导入式
用简笔画导入,在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图像导入新课,新颖、直观、醒目,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教《鹅》这首古诗时,教师画出红掌弄波、曲颈高歌的白鹅。无疑能吸引孩子情绪兴奋,精神专注,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
总而言之,导入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一成不变的方法,不管运用那种导入方法,导言都应该要紧扣教学目标,讲究知识性和趣味性,富于艺术性,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应坚持以学生为主,因材施教。
励志座右铭大全
1、闪电从不打在相同的地方,人不该被相同的方式伤害两次。
2、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
3、上有天,下有地,中间站着你自己,做一天人,尽一天人事儿。
4、摔倒了爬起来就好。
5、虽然过去不能改变,未来可以。
6、太阳照亮人生的路,月亮照亮心灵的路。
7、我们必须拿我们所有的,去换我们所没有的。
8、只要你确信自己正确就去做。做了有人说不好,不做还是有人说不好,不要逃避批判。
9、做事成功的要诀就如同钥匙开锁的道理一样,如果你不能准确对号,那麽一定无法打开成功之门。
10、想的多一定没做的多有效,然而不想便做一定没什么效果。
11、幸福就像香水,洒给别人也一定会感染自己。
12、学会下一次进步,是做大自己的有效法则。因此千万不要让自己睡在已有的成功温床上。
13、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愿意做的事情也总能找得出借口。
14、有能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人,受人影响。
15、有智者立长志,无志者长立志。
16、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7、勤奋是学习的枝叶,当然很苦,智慧是学习的花朵,当然香郁。
18、不求做的最好,但求做的更好。
19、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2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遇者千虑,必有一得。
21、是金子总会发光。
2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苦自苦寒来。
23、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24、失败是成功之母!
25、人活着就要快乐。
26、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灵感。
2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28、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29、有志者,事竞成;苦心人,天不负。
30、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将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33、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34、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
35、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
36、成功是努力的结晶,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
37、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机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38、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它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
39、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40、眼要看远,脚要近迈。
41、在强者的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42、向竞争挑战,向压力挑战,更要向自己挑战时间就是一切。
43、有志者事竟成。
44、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业的征途也充满崎岖艰险,只有奋斗,只有拼搏,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45、人若有志,就不会在半坡停止。
46、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47、学习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48、相信自己的目标,努力,努力,在努力!
49、时间就是金钱。
50、只要更好,不求最好!奋斗是成功之父。
51、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52、没有不会做的事,只有不想做的事。
53、失败乃成功之母。
5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5、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荆棘,苦战方能成功。
56、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撑起来。
57、一分辛劳,一分收获。
58、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59、成功永远属于一直在跑的人。
60、过程用心,结果随缘。
61、有努力就会成功!
6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63、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64、一份耕耘,份收获,努力越大,收获越多。
65、成功永远属于那些爱拼搏的人。
66、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
67、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能不舍。
68、失败乃成功之母。
69、相信自己,你能行!
70、这不是偶然的失误,是必然的结果。
71、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72、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73、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
74、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75、才华是血汗的结晶。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76、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77、成功不是得到多少东西,而是把身上多余的东西的扔掉多少。
78、成功是一种观念,成功是一种思想,成功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
79、成功之前我们要做应该做的事情,成功之后我们才可以做喜欢做的事情。
80、读一书,增一智。
81、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82、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83、人一定要受过伤才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成长都有益处。84、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嫉妒。85、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没有胜他的把握。86、如果要飞得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
第四篇: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教师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教师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所教的课文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学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流程的流畅运行提供可能。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意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怎样有效导入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导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真正由过去的接受者变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者,就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力量源泉,是学习好功课的催化剂。兴趣更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由此可见,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每节课的“导入”设计是关键。导入设计得巧妙,就能起到先声夺人,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的功效,它要求教师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使学生进入到最佳学习情境,激其情,引其思。
二、语文课堂中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意境式导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些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与课文有关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共鸣,渲染课堂气氛,有“画龙点睛”之妙。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引述性导入语就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二)背景式导入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即“知人论世”。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以表达作家特定的感情。因此,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就必须使他们了解作家及特定的创作背景。对一些反映一定时代内容的文章进行背景式导入显得十分必要。
(三)直观式导入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音响、幻灯片等电教媒体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课堂生动活泼,达到“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的目的。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借助电教手段能更好地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触其物。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先播放《月光曲》的录音带,再配以柔和、舒缓而又清新的朗诵,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从而为逐步体会文章中柔和而略带惨淡的月光洒在荷塘之上的朦胧之美,及蕴含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起了重要的作用。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情感式导入
情感性导入语是教师以充满激情和感情色彩,并与文章的思想情感相一致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情感性导入语起到了“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调动学生情感的作用。情感性导入语,要求讲课者“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列夫?托尔斯泰语)。设计情感性导入语的关键在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把握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脉搏,再依此设计出与作者感情一致的导入语。在实际导入课文时,教师需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等感染因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渗透和滋润学生的心田,以绘声绘色的描述迅速创造艺术性的氛围,把一幅幅画面推到学生的眼前,就能拨动学生的琴弦,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特别是在一堂课的开始,如能调动学生情感,就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五)生活化导入
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必定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顾黄初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生活。”生活是美的源泉,“凡是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文的具体语境,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熟悉的生活,将生活的美与课文的美联系起来,发掘语文学习潜力。这样学生学习语文就有物可玩、有形可赏、有情可感、有理可悟,而不会觉得语文课空洞乏味。
如我在讲解巴金的《灯》时曾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如果是在一个没有月光的黝黑黝黑的夜晚,因为某个原因,你不得不独自步行在幽静的乡间小道上去某处,这时你的内心肯定有一些恐惧。请问此时你最想看到什么?”“灯。”通过这样联系自身实际的描绘,创设与课文情调一致的情境,自然地导入了课文,使学生对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把握。
(六)问题式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疑”之重要。如果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从一开始就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动机,就能引导其努力解疑,使未知转为已知,导入顺理成章。
三、语文课堂导入时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该注意导入要合情合理,既要满足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又要适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教学。此外,导入要因文制宜,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应作不同的导入设计。比如文情并茂的散文可以导之以情,以情激情;平实浅易的说明文宜于导之以趣,激发学习情趣;富于哲理和逻辑力量的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思考。
总之,语文老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导语设计得好,就能在几分钟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能将学生带入多彩多姿的语文天地,采撷鲜艳的花朵。我们应注重课堂导入艺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篇:语文新课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下面介绍十种导入方法,以供参考。
一、猜谜激趣法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这样导入:
今天,我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这要考考大家的智力(故作神秘)。
一天,我校办公室,李老师和几个同事正在办公。这时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对着了老师有力地敬了一个军礼后说:“ 李老师,我来看您了。” 老师抬头一看,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记不起他的名字。正迟疑间,旁边的一位老师想为难下他,问他的学生叫什么名字?李老师稍一沉思,笑着说: “ 还用说,他就是 „„” 听后,他的学生和其他老师都会心地笑了。但李老师并没有说出他学生的真实姓名,同学们猜猜,李老师是如何称呼他的学生呢?
学生各把己见,举手回答。有预习的学生会答 “ 最可爱的人 ”。对,李老师就称呼他的学生为 “ 新时人最可爱的人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通过学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
二、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况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三、设问引入法
教授新课时,巧妙的设问,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思考问题。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先在副板书的位置上写上“城市的美称”几个字,然后说:“ 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我们浏阳可以叫花炮城,上海可叫不夜城,广州可叫羊城,南昌可叫英雄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老师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字)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响亮回答:“园林城!”于是老师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 “ 园林 ” 二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
四、对联揭示法
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用了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阅读欣赏。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五、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只能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观乐,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六、穿插吸引法
在教学中,空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王之涣的《凉州词》时,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并听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就证明谁的诗最爱欢迎,结果最好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千古佳作,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学生情绪立即高涨,产生了急于学新课的强烈欲望,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诗中的意境。
七、简笔图形法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语文课,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数学课,生活中,为人等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 ”;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的慢慢画入,学生兴趣高涨,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
八、诗歌朗诵法
诗歌朗诵很具感染力,尤其是带有抒情性的诗歌、能渲染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因素,增强学习兴趣。我校一个老师在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时采用诗歌朗诵导入。首先,幻灯打入诗词,接着教师用充满感情、略显磁性的声音朗诵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歌朗诵把学生带入那种美丽的境界后,提问让学生辨别诗中所写的季节?接着讲述:我们今天也学习一篇写夏天的文章《夏天也是好天气》,作者素素。文章选自她的作品《走过四季夏》。
九、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象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象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 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十、以旧带新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如我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景》是一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只是人物由父亲变成母亲,体裁变成了回忆录,语言风格与《背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内容是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了以旧带新的过程。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简介背景法,悬念设置法,比较引入法,释题导入法等。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