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良方著作简介[精选]

时间:2019-05-13 00:5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施良方著作简介[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施良方著作简介[精选]》。

第一篇:施良方著作简介[精选]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马卫平教授在参加完他们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之后,发出一声感叹:“这么多年来,整体感觉就是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下降了,尤其是知识面过于狭窄,究其原因,恐怕是学习的功利性太强。在有些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一项几乎全是与选题内容相关的论文,而没有什么专业书籍。这明显的说明他们很少读书,即使读了一些书,也把自己局限在体育领域的少数几本书里面,最后的结果就是知识面窄,思维受到严重的局限。”听完马卫平教授的这番话,我觉得他说的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理论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抓紧时间,多读几本经典的与专业相关的书籍。

前段时间,读完施良方教授的经典著作之一《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之后,沿着学习、课程、教学这条主线,就有必要继续欣赏他的经典著作之二《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以让自己对“课程论”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所谓教学,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行为,它具体又分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过程,但是这两个过程并不是绝对的有谁先谁后之分,而是相互交叉进行着。只有通过“教学”学生才会学到知识,并且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如果要将“教”与“学”很好的连贯起来,“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师只有通过“教”课程,才能让学生有具体的内容可以学习。所以,谈到教学,“课程论”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领域之一。也就是说,任何教育过程都涉及到“教什么”的问题,所以课程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正是因为每个教育者都必须关注“课程”,所以,使得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对于不同的教育者、在不同的情景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实际上,每一种课程的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科、学生、社会等因素极其相互关系,正是因为人们的视角不同,所以,在国外形成了很多不同的课程研究流派。就中国来说,教育界对课程问题的研究历史则相对较短,对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也不够完善。

施良方教授的这本书试图在构建课程理论体系方面做一些尝试。他主要是通过对课程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基础的探讨,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整个编制过程的分析与反思,对课程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的思索,对课程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对课程的历史、现状的剖析以及对未来课程的展望,从而确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理论框架。

在这里,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本书的大体结构与框架: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通过对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如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科成即预期的教学效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等)的剖析,使大家对课程理论探讨的基本对象有所了解;同时,通过对课程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的阐述,有助于大家对课程理论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第二部分(1—3章),这部分主要是阐述“课程编制的基础”,课程基础主要是指其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关系。作者分别考察了课程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历史,剖析了现代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与学校课程密切关系,力图揭示三个基础学科对课程的影响、启示作用。本部分为课程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背景和基础,有助于大家对课程领域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

第三部分(4—7章),这部分主要是讲解“课程编制的原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通过这部分,可以让大家对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第4章课程目标首先分析了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行为目标取向、展开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接着论述了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然后考察了课程目标的依据(学生、社会和学科),最后介绍了一种确定课程目标的模式——“需要评估”。第5章课程内容介绍了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然后分别阐述了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与组织的原则(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最后探讨了课程的类型与结构。第6章课程实施在明确课程实施定义的基础上,介绍了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得过且过、适应或改编、忠实或精确),然后分别阐述了课程实施的两种基本认识(课程实施即变革、课程实施即教学),最后分析了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第7章课程评价首先介绍了课程评价的各种取向,以及各种模式,在分析各种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提出了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可以说,第三部分是传统课程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课程编制模式。

第四部分(8—10章),这一部分主要讲授“课程探究的模式”,实际上是对第三部分的传统课程编制模式的挑战。包括过程模式(英国学者斯滕豪斯)、实践模式(美国学者施瓦布)、批判模式(本模式没有典型的代表人物,因为不同的人对批判有不同的理解)。通过本部分这三种不同于传统课程模式的介绍,我们可以比较全面把握课程理论的研究动向。

第五部分(11—13章),这一部分主要讲授“课程理论与研究”。第11章课程理论的构建在对课程理论建设工作的历史与现状阐述的基础上,对构建方式(科学的课程理论、自然主义的课程理论、激进的课程理论、解释学的课程理论、审美的课程理论)做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课程理论体系。第12章主要对一些课程的基本问题(文理分科问题、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问题、隐形课程的问题、核心课程的问题、课程与价值的问题等)作了探讨。第13章课程的未来描述了未来可能存在的各种挑战,提供了课程工作者预测未来的一些技术与方法(模拟预测、趋势预测、直觉型预测、特尔婓法预测、脚本法预测、因素分析预测等),并对学校课程及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些分析。

本书是施良方教授经典著作三部曲之二,对我国课程理论框架的构建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当然,由于本书写于十几年前,所以我相信我国现在对课程理论框架的构建已经非常成熟了。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作者思维的“公正性”,在文中,作者在介绍国外课程理论之时,主要是介绍主流观点,而把一些极端的学术观点作为我们思考的取向。另外,很注重国外和国内观点的比较和衔接,同时,作者少许的评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各种课程流派的观点。不过,在本书中,作者更多的是介绍观点,而发表自己观点较少,我想,作为一本构建课程理论框架的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介绍已有的观点,而应该更要表明自身的观点,以求构建的理论框架有特色。当然,十几年前的著作,或许当时我国的课程理论研究处于草创阶段,在那种大背景下,重点还是需要以介绍为主。

第二篇:施杞教授简介

施杞导师简介

一、基本情况:

施杞,男,70岁,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及上海市名中医,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及脊柱病研究所、国际华人骨研学会联合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班导师,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原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批“中医骨伤名师”称号,并被文化部任命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会长、中华中医骨伤科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名誉会长、国家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评审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咨询专家、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施杞教授从事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积极探究损伤的病因病机,传承石氏伤科气血理论,融汇各家学说,强调“扶正祛邪,调治结合,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在石氏伤科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内伤治疗原则;在坚持继承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并积极引入现代科学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慢性损伤修复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在中医药防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损伤等方面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提出了“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颈椎病发病力学基础的观点,先后建立了“脊柱痹证病理模型”、“脊柱力学失衡性颈椎病模型”、“脊髓型颈椎病模型”等,并通过病理解剖学研究,提出了“咽喉炎是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之一”论点,被国内同行认同。

先后主持召开了18次全国骨伤科学术交流会及10次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28篇,主编《骨伤科学》、《伤科集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实用中国养生全书》等专著26部。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5年制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的主审和7年制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中医骨伤科学临床研究》主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上海市 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30余项,并参加国家“973”项目,先后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直推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华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各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15项。

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医骨伤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31名,硕士研究生37名,指导博士后4名,带高徒7名。曾先后应邀去美、英、日、德等国及港台等18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脊柱及骨关节退变性疾病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三、对进站博士后的要求

中医、中西医结合各个专业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各个专业;具备良好的科研思路;英语基础好。

第三篇:施洋烈士陵园简介

湖北武汉市施洋烈士陵园简介

施洋,字伯高,湖北竹山人。生于1889年6月13日。1907年施洋考入郧阳府立农业学堂学蚕科。课余时间阅读进步书刊,苦苦寻找救国救民真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施洋以武汉律师公会副会长的名义,召开紧急会议,提议发通电,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并深入学校,指导和推动学生的爱国斗争。1920年秋,施洋在武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10月,参加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工作,积极从事有计划的工人运动。1922年6月,施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底,施洋指导汉阳铁厂取得了罢工胜利后,参与组建武汉工团联合会,并被聘请为该会法律顾问。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举行总罢工。施洋是罢工的领导者之一,积极组织武汉工人和学生进行反对军阀吴佩孚的游行示威。2月15日凌晨,敌人将施洋押赴刑场,时年34岁。烈士墓墓原在洪山西麓,1953年迁此。呈八方形,坐北朝南,边长

1.9米,高2.5米。墓前有纪念碑,高5米,左侧刻烈士生平事略,右侧刻二七惨案经过。纪念碑前是施洋烈士塑像。董必武题诗: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遗臭万年秋。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1957年,董必武为烈士题诗:“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遗臭万千秋;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 其墓四周矮垣环绕,松柏拱卫,呈现一片肃穆宁静的气氛。

第四篇:闻一多简介及著作书目

闻一多简介及著作书目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第五篇:施佳丽同学事迹简介

***同学事迹简介

六年来,***一直任学习委员,连续六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酷爱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年级里前茅,语文,数学,每次单元测试都在95分以上,每次期末文化素质检测,成绩也高居榜首。

在班里她主动帮助几名学困生,只要一有空就会给差生讲题,帮助差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是个关心班集体,热心参与班集活动的好同学。她勤勤恳恳地为班级为同学服务,在班里威信很高,老师和同学都很信服她,成了老师的小助手。

出黑板报是班级中最累的活,既要绘画,还要书写。每次,施佳丽都主动请缨,黑板报是她展现才华的园地。

在家里,她是个勤快、懂事的好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

下载施良方著作简介[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施良方著作简介[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参考文献著作格式

    参考文献著作格式一、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 [1] 刘国钧, 陈绍业, 王凤翥. 图......

    当代文学著作

    阅读材料合集 十七年文学: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 小说以四、五十年代之交的北京城市生活为背景,描写一对革命夫妻进城后由于思想意识上的差异,在生活中不断发生矛盾,由隐忍......

    法学著作

    001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002宋功德《法学的坦白》 003冯象《政法笔记》 004舒国滢《在法律的边缘》 005德国刑法典(德文版)Strafgesetzbuch 006德国民法典(德文版)Bürgerl......

    军事理论著作

    其军事巨著《战争艺术概论》共分七章四十七节,另有一个结论、一个补遗、两个续编及七幅附图。在"告读者"中,主要介绍作者本人为什么要出这本书及个性成书的过程。在"现代战争......

    著作名言

    诸子名言: 《论语》: 名不正则言不顺既来之,则安之近者悦,远者来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不知老之将至无可无不可德不孤,必有邻 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三月不知肉味四体不勤,五谷......

    教育著作)

    课改导刊》评出了20本对教师影响最深的教育著作,特此录存,希望老师们有缘时选择性地阅读。 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 2、《爱的教育》[意]亚米切斯著 3、《做最好......

    教育学著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美]杜威著) 爱弥儿论教育(上下卷)([法]卢梭著) 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捷克]夸美纽斯著 ) 科学与教育([英]赫胥黎) 人的教育([德]福禄培尔著) 实验教育学([......

    2011著作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