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学著作及论文索引
新闻学博士点专业主文献著作和论文索引
一、书目 1.徐宝璜:《新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台湾]李瞻:《新闻学原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2年版 6.[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展江、王征、王涛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美]施拉姆等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报刊的四种理论》,北京:新闻出版社,1980年版
8.[美]沃尔特•李普曼著,林珊译:《舆论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9.[法]瓦耶纳 B.著,丁雪英,连燕堂译:《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10.Martin Lffelholz, David Weaver, Andreas Schwarz(ed.), Global Journalism Research: Theories, Methods, Findings, Future(Malden, MA: Blackwell Pub., 2008.)11. Everett E.Dennis and John C Merrill, Media Debates: Issues in Mass Communication(New York: Longman, 1991)
二、论文 1.方汉奇:“1949年以来大陆的新闻史研究”,《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1-2期 2.甘惜分:“再论新闻学与历史学”,《新闻界》1996年第2期 3.王中:“论新闻”,《新闻大学》1981年第1辑 4.丁淦林:“20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复旦学报》2000年第6期 5.赵玉明,“试论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新闻传播学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6.郑兴东:“新闻价值相关论”,《新闻学论集》1987年总第11辑 7.郑保卫:“试论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8.陈力丹:“论中国新闻学的启蒙和创立”,《现代传播》1996年第3期 9.童兵:“科学和人文的新闻观”,《新闻大学》2001年夏季号 10.刘建明:“理论新闻学的述语形态”,《现代传播》2001年第6期 11.李良荣:“从单元走向多元——中国传媒业的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新闻大学》2006年夏季号 12.喻国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模式与规则再造”,《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3.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国际新闻14.黄旦:“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1期
15.胡正荣、李继东:“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识形态根源”,《新闻大学》2005年第1期 16.杨保军:“试论新闻传播规律”,《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1期 17.董天策:“理性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暨南学报》2008年第2期 18.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年4月第71期 19.[台湾]李瞻:“报业制度与政治度的关联性”,“技术与制度 中国传媒改革开放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年6月 20.[台湾]郑贞铭:“新闻教育的基本理念”,《新闻大学》1994年第3期 21.[台湾]翁秀琪、钟蔚文、简妙如、邱承君:“似假还真的新闻文本世界:新闻如何呈现超经验事件”,《新闻学研究》1999年总第58期
22.Morris Janowitz: “Professional Models in Journalism: The Gatekeeper and the Advocate” Journalism Quarterly, Winter 1975, Vol 52, no.4.23.Richard Streckfuss: “Objectivity in Journalism: A Search and a Reassessment”, Journalism Quarterly, Winter1990, Vol 67, no.4.24.Tanni Haas & Linda Steiner: “Public Journalism:A Reply to Critics”, Journalism, May 2006, vol.7.25.Mark Deuze: “What is Journalism? —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deology of Journalists Reconsidered.”, Journalism, Nov 2005, vol.6.26.David H.Weaver & Maxwell E.McCombs: “Journalism and Social Science: A New Relationship?”,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Winter 1980,Vol.44, No.4.27.John Tebbel: “Journalism: Public Enlightenment or Private Interest? ”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Jan 1966, Vol.363.28.Thomas F.Remington: “Politics and Professionalism in Soviet Journalism”, Slavic Review, Autumn 1985, Vol.44, No.3.29.Eric Klinenberg: “Convergence: News Production in a Digital Ag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Jan.2005, Vol.597.30.Maxwell E.McCombs, Donald L.Shaw: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Summer1972, Vol 36, Issue 2.声明
本文献所编选论文均来自于相关学术期刊及学术网站,版权归原载期刊及作者,每篇论文均已详细注明出处。
本文献仅用于校内教学,严禁网上传播、翻印、出售。
第二篇:范畴论文索引
[1] 张耀灿, 徐志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02,(Z3)
[2] 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涵义、特征及功能[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3] 徐志远.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化的必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05,(01)
[4] 徐志远.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化必须把握的标准[J].攀登 , 2003,(02)
[5] 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论及其相关研究的现状视域[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2006,(02)
[6] 本刊编辑部.构建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06,(02)
[7] 卢岚, 陈敏, 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试探[J].江汉论坛 , 2005,(02)
[8] 徐志远.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体系化[J].探索 , 2006,(06)
[9] 陈建兵, 卢黎歌.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06,(02)
[10] 徐志远, 曹杰.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学科化和科学化[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 2005,(03)
[1] 徐亮.道德与不道德的逻辑结构及层次[J].中国青年研究 , 2006,(11)
[2] 徐志远, 李友云.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 2006,(02)
[3] 王利, 刘晓荣.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逻辑结构的再认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4] 卢岚, 陈敏, 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试探[J].江汉论坛 , 2005,(02)
[5] 刘建武.也谈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5)
[6] 姜平.邓小平国家战略的内在逻辑[J].理论前沿 , 2006,(15)
[7] 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试探[J].探索 , 2006,(03)
[8] 杜力夫.权力监督的逻辑结构与有效性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9] 陈占安, 秦宣.关于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对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05,(06)
[10] 云吉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J].前沿 , 2006,(12)
第三篇:毛泽东著作及重要会议
部分毛泽东著作及主要内容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3)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 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3)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3.《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10)——提出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
4.《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6.《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7.《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1935.12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
8.《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8洛川会议)制定出全面抗战路线。9.《论持久战》(1938.5)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分析了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虑,阐明了积极防御理论;阐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
10.《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 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11.《<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1)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2)武装斗争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3)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1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1)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13.《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1)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客观依据;(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5)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6)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
14.《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15.《整顿党的作风》(1942.2)——延安整风的文献: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辨证关系。
16.《反对党八股》(1942.2)——延安整风的文献: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思维模式。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5)——指出文艺工作的方向和原则。提出文艺工作“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18.《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 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1)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科学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2)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3)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19.《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4)——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地改革路线;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革命对象;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
20.《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1)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2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3)分析了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5)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6)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2.《论十大关系》(1956年)—— 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2)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3)阐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关系,发展了唯物史观;(4)辩证地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
2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1)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2)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3)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5)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二:党史重要会议
一大:1921 年7 月23 日至31 日在上海召开。中心任务:1.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 党”;2.党的纲领;
二大:1922 年7 月16 日至23 日在上海召开。提出现阶段纲领和最高纲领,第一次提 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分清了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但仍不懂得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三大:1923 年6 月12 日至20 日在广州召开。决定全体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 入国民党,同孙中山建立统一战线。党的三大并没有提出无产阶级应当掌握国民革命领导 权的问题。
四大:1925 年1 月11 日至22 日在上海召开。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党的历史上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对政权和武装问题的 极端重要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
七大:1945 年4 月23 日至6 月11 日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 的书面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
八大:1956 年9 月15 日至27 日在北京举行的。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 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 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十三大:1987 年10 月25 日至11 月1 日在北京举行。它开辟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发展 的新阶段。党明确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了一条符合 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五大:1997 年9 月12 日至18 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 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2002 年11 月8 日至14 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 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八七会议――1927 年8 月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毛泽东提出了“须 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三湾改编――1927 年9 月29 日,这是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 对领导。
古田会议――1929 年12 月下旬,中心思想: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在 党建方面,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遵义会议――1935 年1 月15 日至17 日,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 组织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七大)
重要意义:①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②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 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瓦窑堡会议――1935 年12 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洛川会议――1937 年8 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 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从1949 年3 月5 日至13 日—西柏坡
中心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着重地讨论了在现在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 市的问题。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谦 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起点。
第四篇:社会学著作及社会学家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 《梦的解析》 《图腾与禁忌》 《日常生活精神病原理学》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少女杜拉的故事》 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日记》 《 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民族学通论》 《从书斋到田野》 《原始社会史》 《民族学研究》 《从猿到人的研究》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学术与政治》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德国)乌塔·格哈特《帕森斯学术思想评传》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疯癫与文明》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费孝通《乡土中国》 《江村经济》 《费孝通文集》 《内地农村》 《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费孝通民族民情文情》 《初访美国》 《世界史》 《民主宪法人民---民之行》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全集》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美】艾凯
吴文藻《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 《中国少数民族情况》 《社会学与现代化》
冯克利 翻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古斯塔夫·勒庞 《学术与政治》【德】马克思韦伯 《致命的自负》 《经济,科学与政治》 《自由主义》【奥地利】哈耶克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法】贡斯当 《自由与权力》【美】阿克顿 胡适《四十自述》 《胡适口述自传》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郑也夫《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村庄里的爱情、亲密关系和家庭变迁》 吴飞《从乡约到乡村建设》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 《抗争性政治》 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 《思想国》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在》
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 《夹边沟记事》 毕淑敏《女心理师》岳晓东《登天的感觉》 高尔泰《寻找家园》 孙立平《重建社会》 齐邦媛《巨流河》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考》
乔纳森·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 怀特《街角社会》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 杜尔克姆《自杀论》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贺学峰《地权的逻辑》 景军《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经验与理论》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 农村研究必读25本著作 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 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弱者的武器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送法下乡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秩序与权威,小镇喧嚣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 朱晓阳:罪过与惩罚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
曹锦清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社会学必读经典书目强烈推荐 第一部分:经典原著
1、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
3、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4、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
5、韦 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
6、帕森斯、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刘进等译华厦出版社1989年出版
7、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8、科 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华厦出版社1989年出版
9、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出版
10、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
11、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等译浙江人民1989年出版
12、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厦出版社1987年出版
13、布劳:《不平等与异质性》王春光等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出版
14、库 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等译华夏出版社1991年出版
15、库 利:《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
16、贝 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高铭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
17、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18、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出版
19、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20、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21、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译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22、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23、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
24、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
25、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26、福柯: 《癫狂与文明》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27、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28、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台湾桂冠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
29、帕累托:《精英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 30、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31、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综合论著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2、科塞(主编):《社会学思想名家》
3、M.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4、J.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5、R.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7、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张志斌:《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出版
9、R.默顿等:《美国社会学传统》陈耀祖译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7出版
10、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第三部分:方法论
1.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霍曼斯:《社会科学的本质》杨念祖译桂冠图书公司1987年出版 3.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5年出版
4.E.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四部分: 研究方法
1.K.贝利:《现代社会研究法》许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2.E.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3、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 5.布莱洛克:《社会统计学》付正元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弗洛里安·兹南尼基 戈夫曼
] 布劳
吕西安·斯费兹 斯梅尔瑟 刘易斯·科塞 米德 威廉·萨姆纳 甘斯 默顿 安卓·佛兰克 舒茨 滕尼斯 帕森斯 威廉·托马斯 阿多诺 曼海姆 齐美尔 安东尼·吉登斯 布迪厄 利奥塔 霍曼斯
伊曼纽·沃勒斯坦 李培林 赫伯特·斯宾塞 费孝通 严复
埃里希·弗洛姆 埃利亚斯 帕累托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陆学艺
克利福德·格尔茨 米歇尔·福柯 于尔根·哈贝玛斯 赫伯特·马尔库塞 哈罗德·加芬克尔 约翰·阿塔·米尔斯 奥古斯特·孔德 布伦尼斯洛·马林诺夫斯 埃米尔·涂尔干 斯金纳 马克斯·韦伯 马克思
第五篇:世界古代史论文索引
世界古代史论文索引
(三)关于观克思对世界史研究的史料问题 柴毅龙` 世界历史(京),1991.2世界古代五大帝王的专制统治 李怀国 求是学刊(哈尔滨),1991.6
古代世界奴隶价格比较(续):古代世界奴隶系列研究之一 李华强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1.6
文明起源纵横谈 王恩涌 百科知识(京),1991.10
展望我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 刘家和 史学理论研究(京),1992.1 6-
4论古代王权的了展及其与财富的关系 朱建军 世界历史(京),1992.3从中西早期城市国家和城邦的性质看中西文化的起源 吴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西宁),1992.3 10-4
世界古代史要走出新路 张树栋 世界历史(京),1992.512-9
吴于廑先生与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 李荣健,陈勇 世界历史(京),1993.2
世界史学科建设的贡献 庞卓恒 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4
学习吴于廑教授的学术开拓精神:在“在世界史学科建设与世界史观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陶德麟 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4
略论吴于廑先生对我国世界史学科的贡献 齐世荣 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4
雷海宗与吴于廑: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杂忆数则 王教书 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5 努力建立世界学科的新体系 马克 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5十丈龙孙绕凤池:谈世界史学科建设 彭树智 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5
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马克 史学理论研究(说),1993.2
浅论史学上的宏观与微观研究 郭小凌 世界历史(京),1993.4
西方两性关系史述评 候建新 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3.4 11-1
1论中西古典学 周谷城,吴于廑,张政 … 世界史研究动态(京),1993.10
从世界史观看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 安长春 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4
关于世界古代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汪连兴 史学月刊(开封),1993.1
中西古典民主政治 林志纯 史学理论研究(京),1992.3 6-11
试论欧亚古代史中地理环境对各文明区发展差异性的作用 方宝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京),1993.2
试论西欧青桐时代文化的几个特征 周翠娣 韶关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4
独辟蹊径,开拓前进:评《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晏绍祥 世界历史(京),1993.3
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回顾和瞻望 廖学盛 历史教学(津),1997.12 2—3
论古代西方历史叙述类型、动机与历史意识的萌生 陈新 人文杂志(西安),1998.4 10—
3周恩来对世界史研究的贡献 张来仪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1998.
2世界历史的进程及其给我们的启示:评吴于谨、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近代史编)叶明勇 史学理论研究(京),1997.
4一部体例新颖的《世界上古史》:评李怀国著《世界上古史》 于加瑛,陈德正 求是学刊(哈尔滨),1998.4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由单线论向多线论的发展 张艳国 中州学刊(郑州),1999.2 谈世界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胡素萍 海南师院学报(海口),1999.
3世界历史学科定位浅议 胡素萍 世界历史(京),1999.3
西欧古典传统与美国革命:美国史学界对美国革命思想来源的修正 陈其 历史教学(津),1999.4
20世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上)项翔,宋发清,王加丰… 学术月刊(沪),1999.7 20世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正)项翔,宋发清,王加丰… 学术月刊(沪),1999.8 继往开来,求实创新: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第五届代表会议综述 宋立宏 世界历史(京),1999.
1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日知先生学术业绩述略艾—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长春),1999.5 高处不畏寒,寂寞出华章:记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的开拓者林志纯 张玉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京),1999.3
开垦人类文明的洪荒年代:记世界上古史专家林志纯 于桂芬,张玉来 人民日报(京),1999.3
我们应该敢于认识:评介《世界文明史》 何兆武 中国图书商报(京),1999.6
论世界上古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以“文明的诞生——帝国”为主线编纂《世界上古史》 李怀国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沈阳),1999.3
世界历史横向发展中若干因素分析 蒋保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科版,1998.4
世界历史从分用走向整体的经济思考 王小侠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
2古代欧亚大陆游牧民族社会组织与制度同象论 杜平,孙家煌 西北史地(兰州),1999.4 论古代非专制政治地区发展的差异 易建平历史研究(京),1998.6
国家发生三种政体说 宫长为 学习与探索(哈尔滨),1998.6
加强世界史研究是时代的呼唤 于沛 光明日报(京),2000.9
关于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思考 赵文洪 求是学刊(哈尔滨),2000.3 8-105 有关世界史学科建设的两个问题 齐世荣 世界历史(京),2000.4 11-11
历史文化比较面临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 庞卓恒 文明比较研究(长春),2000.1 5-2 迎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新纪元:20世纪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何芳川 世界历史(京),2000.4 11-
5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和近现代人的诠释 郭小凌 世界历史(京),1999.6 3-48
从比较中探索古代世界史结构 马克 文明比较研究(长春),2000.1 4-60
学术创新与21世纪的世界史研究 王立新 光明日报(京),2000.3
中国世界史研究50年 侯建新 理论与现代化(津),2000.2
借鉴西方史学的两个问题 苑书义 人民日报(京),2000.4
林志纯和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王敦书 世界历史(京),2000.2 7-87 3-110
迎接新世纪重构世界历史新框架:《远古至1500年的世界史》体系和内容革新的研究 李隆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2000.4
世界古代文明的新认识:“外国考古文化名著译丛”评介 陈剩勇 人民日报(京),2000.9 世界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突破:评陈雄章新著《交往与世界历史变迁》 李庭华 学术论坛(南宁),2000.3
一本亲近社会的学科史:读《剑桥插图考古史》有感 郭小凌 中国文物报(京),2000.8 伊利里亚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沈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沪),2000.5 12-79 尚武的精神,睿智的思维:希腊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契合点 张莉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3
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古代传统的中西比较 彭勃 新东方(府城),1999.5
略论我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与西方古代选官制度的比较分析 卢坤建 武汉交通理墙学院学报,2000.2
部落联盟模式、酋邦模式与对外战争问题 易建平史学理论研究(京),2000.4 2-44 伦斯基的园耕社会理论与谢维扬的酋邦学说 易建平世界历史(京),2001.5 古代的史料和世界古代史 郭小凌 史学理论研究(京),20001.2 7-
2密切追踪西方史学流派,深化我国的世界史研究 孟广林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开封),20001.
1前进中的世界古代史研究 刘爱兰 世界历史(京),2001.1 8-8
4“20世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学术讨论会概述 李纪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6 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2000年年会综述 蔡建 常熟高专学报,2001.1
山东省首届世界史学术研讨会巡礼 冯博,王帅,海宏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济南),2001.2
创建有我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 刘明翰 历史教学(津),2001.1
科学性、典范性是历史教科书的生命:高教版《世界上古中古史》订误 苑—博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呼和浩特),2001.
4一本亲近社会的学科史:读《剑桥插图考古史》 郭小凌 世界历史(京),2001.1 8-94 展望人类文明的前景:读汤因比《历史研究》 毛鹏 书与人(南京),2001.4
展示世界史研究新方向的学术力作:《交往与世界历史变迁》介评 钱宗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桂林),2000.
3汤因比与《历史研究》 范蔚文 人民日报(京),2001.
1中西古文明比较 庞卓恒 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01.4 10-
2古代中西方重商政策比较研究 李惠芬 广西社会科学(南宁),2001.1 7-30
7-10
碰撞与迁徙:公元前九至七世纪欧亚草原上的历史场景 胡果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沪),2000.
5东方专制主义理论的历史考察 启良 争鸣(南昌),1994.1
国外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 沈真 世界史研究动态(京),1993.11 1-3
学贯中西的周一良教授 汤重南 世界历史(京),1993.5
世界历史与比较研究之我见 朱寰 历史研究(京),1994.1 4-10
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前景 齐世荣 历史研究(京),1994.1 4-19
世界整体发展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宏观考察 陈从阳 咸宁师专学报,1993.4
世界历史: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历史 周中林 荆州师专学报(江陵),1994.3 11-3 为马克思辩:古代世界的奴隶经济取决于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一个科学的结论 朱 史学理论研究(京),1993.4
古代中西方经济政策思想历史导向比较 张忠民 社会科学(沪),1994.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自中国首届世界古代史国际学术会议的启示 杨巨平世界历史(京),1994.2
中国第一届世界古代史国际学术会议 王敦书 世界历史(京),1994.2
胸中自有一部世界史:齐世荣教授谈世界史研究 张宏毅 史学史研究(京),1994.3 1-4
近十年来台湾地区西洋史研究概况 周健 史学理论研究(京),1994.3 3-3
扩大研究范围,加强理论探索 廖学盛 世界历史(京),1995.1
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里程碑:六卷本《世界史》述评 王方宪 历史教学(津),1995.9 中西历史上官僚政治体制之比较 吴亚明 衡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94.5
关于世界史的新解说、张树栋,诏舒澜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994.4 3-8 中西城邦制差异比较 胡幸福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长沙),1994.4 2-9
论西欧原始文化巫术图腾及其所表现的人的哲学 赵天成,李娟芬 学术界(合肥),1994.6 6-9
评《西方国家形态史》的古代编 晏绍祥 世界历史(京),1995.2
交往与中西奴隶制文明的发展 何玉屏 中国文学研究(长沙),1995.
交往与中西奴隶制文明的起源 何玉屏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1995.5 12-12
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我国第一代世界史专家齐世荣教授 徐兰 世界历史(京),1995.5 5-26
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张广智 史学理论研究(京),1996.1
学界一棵长青树:记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的开拓者日知先生 于桂芬,张玉来 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6.4
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 刘家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5 12-5 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50年西方史学论争述评 李安山 世界历史(京)1996.3 9-4 谁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潘潮玄 中国人才(京),1995.11
关于世界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刘宗绪 历史教学(津),1997.10 11-25
陈翰老与世界历史研究所 廖学盛 世界历史(京),1997.1
西历演变撷要 刘文立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1997.3 8-20
阅读:641 次
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