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著作及社会学家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 《梦的解析》 《图腾与禁忌》 《日常生活精神病原理学》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少女杜拉的故事》 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日记》 《 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民族学通论》 《从书斋到田野》 《原始社会史》 《民族学研究》 《从猿到人的研究》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学术与政治》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德国)乌塔·格哈特《帕森斯学术思想评传》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疯癫与文明》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费孝通《乡土中国》 《江村经济》 《费孝通文集》 《内地农村》 《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费孝通民族民情文情》 《初访美国》 《世界史》 《民主宪法人民---民之行》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全集》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美】艾凯
吴文藻《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 《中国少数民族情况》 《社会学与现代化》
冯克利 翻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古斯塔夫·勒庞 《学术与政治》【德】马克思韦伯 《致命的自负》 《经济,科学与政治》 《自由主义》【奥地利】哈耶克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法】贡斯当 《自由与权力》【美】阿克顿 胡适《四十自述》 《胡适口述自传》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郑也夫《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村庄里的爱情、亲密关系和家庭变迁》 吴飞《从乡约到乡村建设》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 《抗争性政治》 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 《思想国》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在》
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 《夹边沟记事》 毕淑敏《女心理师》岳晓东《登天的感觉》 高尔泰《寻找家园》 孙立平《重建社会》 齐邦媛《巨流河》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考》
乔纳森·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 怀特《街角社会》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 杜尔克姆《自杀论》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贺学峰《地权的逻辑》 景军《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经验与理论》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 农村研究必读25本著作 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 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弱者的武器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送法下乡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秩序与权威,小镇喧嚣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 朱晓阳:罪过与惩罚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
曹锦清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社会学必读经典书目强烈推荐 第一部分:经典原著
1、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
3、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4、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
5、韦 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
6、帕森斯、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刘进等译华厦出版社1989年出版
7、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8、科 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华厦出版社1989年出版
9、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出版
10、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
11、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等译浙江人民1989年出版
12、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厦出版社1987年出版
13、布劳:《不平等与异质性》王春光等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出版
14、库 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等译华夏出版社1991年出版
15、库 利:《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
16、贝 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高铭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
17、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18、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出版
19、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20、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21、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译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22、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23、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
24、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
25、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26、福柯: 《癫狂与文明》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27、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28、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台湾桂冠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
29、帕累托:《精英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 30、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31、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综合论著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2、科塞(主编):《社会学思想名家》
3、M.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4、J.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5、R.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7、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张志斌:《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出版
9、R.默顿等:《美国社会学传统》陈耀祖译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7出版
10、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第三部分:方法论
1.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霍曼斯:《社会科学的本质》杨念祖译桂冠图书公司1987年出版 3.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5年出版
4.E.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四部分: 研究方法
1.K.贝利:《现代社会研究法》许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2.E.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3、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 5.布莱洛克:《社会统计学》付正元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弗洛里安·兹南尼基 戈夫曼
] 布劳
吕西安·斯费兹 斯梅尔瑟 刘易斯·科塞 米德 威廉·萨姆纳 甘斯 默顿 安卓·佛兰克 舒茨 滕尼斯 帕森斯 威廉·托马斯 阿多诺 曼海姆 齐美尔 安东尼·吉登斯 布迪厄 利奥塔 霍曼斯
伊曼纽·沃勒斯坦 李培林 赫伯特·斯宾塞 费孝通 严复
埃里希·弗洛姆 埃利亚斯 帕累托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陆学艺
克利福德·格尔茨 米歇尔·福柯 于尔根·哈贝玛斯 赫伯特·马尔库塞 哈罗德·加芬克尔 约翰·阿塔·米尔斯 奥古斯特·孔德 布伦尼斯洛·马林诺夫斯 埃米尔·涂尔干 斯金纳 马克斯·韦伯 马克思
第二篇: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
一、吴文藻(1901-1985)
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著名学者费孝通、林耀华、黄华节、瞿同祖、黄迪、李有义、陈永龄均曾师从吴文藻先生。
吴文藻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反对完全是照搬西方的理论,他公开站出来抨击洋人垄断社会学的不正常状态,大声呼吁学术界的同仁们共同起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使中国式的社会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上”。
有感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的脱节,吴文藻先生到燕京大学后亲自为每一门课都编了一种汉文教材,并且每年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新得材料加以修改和补充,使之日臻完善。比如,“家族社会学”一课原来以泛谈世界家族制度 尤其是原始社会的家族制度为中心内容,吴文藻在接过这门课后,着重以中国宗法制度为中心内容,把社会学的教学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结合了起来。1933年,吴文藻先生担任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这一职务的获得给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主张的吴先生带来了更多便利。他认为,社会学要中国化,最主要的是要研究中国国情,即通过调查中国各地区的村社和城市的状况,提出改进中国社会结构的参考意见。吴文藻先生把此概括为“社区研究”。
二、陈达(1892-1975)
中国社会学家,别号通夫,浙江余杭人。1912~1916年在北京清华学校(游美预备班)学习。1916~1923年在美国留学,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长期执教于清华学校。1929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后,负责创办社会学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随清华南迁昆明,兼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1952年后,先后在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劳动部劳动干部学校任教授。1975年1月16日逝世。
主要著作有:《华侨──关于劳动条件的专门考察》(英文版,1923);《中国劳工问题》(1929);《人口问题》(1934);《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1938);《华南侨乡》(英文版,1940);《现代中国人口问题》(英文版,1946)等。
陈达是现代中国人口学的开拓者之一。他认为人口问题的研究“可引导社会学入于实际科学的正路”。他特别注重实际调查,1923年从美国回到清华学校授课的同时,即开始对校内工人的生活费用进行调查。以
后陆续对清华附近的市镇状况、上海工人生活状况、闽粤侨乡状况、昆明地区的人口和农业状况、重庆工人生活状况等进行了调查。还先后对日本和朝鲜的劳工状况、南洋和夏威夷华侨的社会生活状况、印度加尔各答地区的农业状况、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人生活状况、苏联的市镇工人和集体农民的生活状况等,进行考察或调查。据估计,从1923~1952年的29年中,共亲自主持和参加过规模不一的24次社会调查。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对云南昆明地区的人口普查,参加调查工作及联络的人员达1300余人。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地区性人口普查示范工作。
他长期从事人口问题和中国劳工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在人口和劳工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生存竞争与成绩竞争的理论,认为这两种竞争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只有先取得生存竞争的胜利,才能进一步求得成绩竞争的胜利;反之,如果能够 1
取得成绩竞争的胜利,也更容易求得生存竞争的胜利。而要取得这两种竞争的胜利和改善劳工生活状况,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如此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
《中国劳工问题》 是陈达撰写的一部研究20世纪前期中国都市劳工问题的专著。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9章,除绪论与结论两章外,其余7章依次考察了工人生活、工会组织、罢工斗争、工资和工时、生活费、福利设施、劳工法规等问题。作者在考察每个问题时,都将国外情况与中国情况做了对比说明。在考察中国工人罢工斗争问题时,列举了1918~1926年 9年中每年的罢工次数、参加罢工的人数和罢工日数等材料。这些翔实的资料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常被辗转引用。
作者在研究中国劳工问题时,采用了归纳法和选择法等,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说明。他运用生存竞争和成绩竞争的理论来阐述中国的劳工问题,认为中国工界有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劳工阶级的生存竞争与劳工阶级的成绩竞争。前者属于经济性质的问题,即关于工资工作时间待遇问题等,后者属于社会性质的问题,即工人除了谋生之外,必须在社会中有些贡献。工人们必须享受相当的家庭快乐,有相当的教育和相当的法律保障等。作者指出,劳工问题关系到工界、雇主、社会和政府等方面,而与劳工问题最有关系的是资本阶级和劳工阶级。书中将具体解决劳工问题的方法分为消极与积极的两类,积极的方法又分为治本与治标两种。认为治本的方法有 4个方面:①要想根本解决劳工问题,首先要对工人的生活加以科学的研究;②要制订保证工作条件的工厂法和社会保险等立法;③要研究工人得到多少工资才够谋生的标准,以保证工人对社会作相当的贡献;④要制订合作制度、失业保险、科学管理等制度,改善劳资关系,以利劳资合作。
三、潘光旦(1899—1967)
字仲昂,1899年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1913年至1922年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1922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回国后至1952年,先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和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授。曾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馆长等职,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 自由思想,于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委员。
潘光旦先生一生涉及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是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那代教育家之
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贡献是提出了“位育”之道——这可能是中国学界自严复后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结合的最早成功的范例。
四、许烺光(Francis L.K.Hsu, 1909-1999)
行为科学家,心理人类学创始人之一,第62届(1977-1978)美国人类学会主席。继韦伯、汤恩比之后,少数能够在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比较中,立下一家之言的大师。心理人类学主要创始人,对文化与人格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更新与换代,将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理论对于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文化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影响。提供了非西方世界的、对人类行为研究的视角,对行为科学研究,有重大参考价值。在研究视角上,他强调社会与文化因素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创立了心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坚持以“比较分析法”(comparative approach)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
主要著作:《中国人与美国人》、《宗族、种姓与社团》、《家元:日本的真髓》、《彻底个人主义的省思》、《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文化人类学新论》、《美国梦的挑战》、《边缘人》等,并且主编了《心理人类学:对文化与人格的探索》、《文化与人格的面向》、《亲属关系与文化》、《中国的新社会结构》、《文化与自我》、《移山:中国文化变迁》等书,另有论文130余篇
五、李景汉(1895—1986)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北京通县人;主要从事社会实地的调查与研究;曾任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经济学院教授兼调查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顾问等职务。李景汉为中国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学教学工作做出了贡献。他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其中在定县所作的调查是中国知识分子运用西方社会学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的典范之一,是中国首次以县为单位的系统的实地调查。《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为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的农村社区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1925)、《北京无产阶级的调查》(1926)、《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1929)、《实地调查方法》(1933)、《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1981)等。
《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本书被称为我国近代爱国知识分子以西方社会学方法与技术进行的以县为单位的社会调查的一个代表作。全书分为17章,分别从地理环境、历史、政府机构、人口、教育、健康、农民生活、乡村娱乐、风俗习惯、信仰等17个方面对定县的基本社会概况进行了全面描绘,涉及面非常广泛,资料极为丰富。当时学术界称之为提供了一部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当代社会学考察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七、李安宅(1900-1985年)
河北省迁西县人。字仁斋,笔名任责。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家。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中华民族学会顾问、中国民俗学研究会顾问等。1926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赴美国深造。1938年赴甘肃拉卜楞寺对藏传佛教进行实地调查,后任教于成都华西大学。1947年到1949年在美英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进藏任教。1963年任教于四川师范学院。1985年逝世。一生专治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藏学的研究,颇有成绩。宗教方面的专著有《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拉卜楞——李安宅的调查报告》、《宗教与边疆建设》等。
主要著作:《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1931年);《美学}(1934年);《意义学》(1934年);《边疆社会工作》(1944年);《社会学论文集》(1938年);《交感巫术的心理学》(译著,1931年);《巫术与语言》(译著,1936年);《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译著,1936年);《知识社会学》(译著,1944年);《两性社会学》(合译);《英汉对照社会学辞汇》(合译);《李安宅藏学论文选》。
八、费孝通(1910-2005)
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
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日本福冈市亚洲文化大奖、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桨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
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际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出版后受到了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
《乡土中国》费孝通的写于解放前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不足五万字,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今天变革中乡土的变迁所带来结构的变化与费老所描述的情形有很有意思的类比,比较后更能清晰乡土变化的轮廓。中国人的差序格局产生了中国式的人伦关系,在这个关系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亲疏成为人们办事考量的第一要素,上到国家治理,下到乡村生活,无时无刻都在显现。由此我们延伸出一个人治型的社会,对于法律的尊严却并不怎么关注。
九、陈永龄(1918-2011)
中国著名民族学学者,历史学家。1918年生于北京(原籍江苏淮阴)。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中华民族学著名学者陈永龄
系,194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员社会学部,获法学硕士学位,曾师从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曾任新疆学院教师、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民族学系副教授、教授、副所长、副系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和中华民族史学会顾问,北京市社会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中央民族学院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学术咨询顾问,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委员及《影视人类学》杂志副主笔。
陈永龄研究领域广阔,涉猎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史学等学科,尤精于新疆民族史志研究、中华民族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志等方面研究。他几十年来坚持以田野调查作为研究的必由之路,足迹遍及我国西北、东北、西南、中南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加拿大印第安人社区,先后对汉、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土、东乡、撒拉、回、彝、谣等民族进行调查。
他参与了新中国建立后许多民族学的重要建设工作。曾担任过民族志、农村社会、中国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史、中华民族学史、西北地区民族史等课程的讲授,招收中华民族学史、新疆民族研究、中国跨界民族研究专业方向的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陈永龄先生参加《辞海》等著作的编辑与撰写工作,并担任《中国少数民族》副主编、《民族词典》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编委兼分科主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华民族条目编审。主要著作有《中华民族学史》(英文版)、《民族学浅论文集》、《新疆现代政治社会史略》(合著)、《二十世
纪前期的中华民族学》(合著)、《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同意的多民族国家》等。
十、黄华节
广东人,中国著名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笔名黄石、养初。1923年前后曾到暹罗。1924-1928年,在广州白鹤洞协和神科大学随校长龚约翰博士(Dr.John S.Kunkle)研究宗教史,并写《神话研究》。1928年,在香港《华侨日报》做短期的编辑,与钟敬文先生交往,并曾约他写稿。1928年与何玉梅结婚,可惜她在1929年病逝,给黄石的打击很大。1930年到北平,后在燕京大学吴文藻教授手下研究,专攻宗教及民俗,并发表大量有关民俗学的论述。重要著译有《家族制度史》、《妇女风俗史话》。1949年后隐居香港元朗东头村,以卖文为生,文章多发表在台湾的学术性杂志,并以原名黄华节在台湾商务印书馆的《人人文库》中出版了《关公的人格与神格》和《中国古今民间百戏》。此外还写了《端午礼俗史》。
黄华节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初就投身於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领域,翻译、编译出版了家族制度和神话的著作,发表了大量民俗学方面的论文,尤其在妇女民俗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其研究特点在於既注重利用文献资料做历史考察,也注意尽量利用田野调查的材料;既注意吸收国外相关学科理论,又专注於中国本土的民俗事像的研究,他擅长用心理学、比较研究法、考证法探讨种种民俗的历史线索,追寻其动因。他是当时民俗学运动中比较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
十一、林耀华(1910-2000)
福建省古田县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中华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2000年11月27日逝世,享年91岁。
林耀华先生于1910年3月27日生在福建省古田县岭尾村。一代宗师,学界泰斗。1910生于福建古田。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当时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范。
主要著作:《严复研究》(1934)《义序的宗族研究》(1935)《凉山彝家》(1945)《金翼》(1948)主编《原始社会史》(1989)和《民族学通论》(1992
《金翼》一书用小说体写作,集真实性、历史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包含着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家族历史,是中国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作者述说了两个家族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社会,如何调整适应以求新的发展,或因不能适应而衰落,再现了当年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及经济变迁的断面。书中的故事与人物,活动的年代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三十多年,场景主要是福建闽江中游的农村,舞台是从农业到商业,从经济到文化乃至政治。作者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了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其社会学上的普遍意义。
十二、吴泽霖(1898年—1990年)
中国当代民族学家、教育家。生于江苏常熟。汉族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吴泽霖和孙本文、吴景超、陈达、许仕廉等先后发起组织东南社会学社和中国社
会学会,并组织出版定期刊物。抗日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常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学调查,积极倡导发展中华民族博物馆事业。
吴泽霖将社会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对社会现象作了跨学科的研究。30年代初,他在《现代种族》一书中,即预见中国人口过剩的危机,主张提高民族素质。后与潘光旦、陈鹤琴等学者呼吁“立即公开提倡节育”。他对种族的意义、产生、划分标准和分类提出了独到见解,并批驳了种族天生不平等的观点。他撰写的《社会约制》是中国最早专论社会控制问题的社会学著作。他强调社会控制的相关性,认为必须使全社会发挥这种控制的作用,才能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他还明确区分了社会控制的工具与方法。
十三、杨庆堃(1911-1999)
华裔美国社会学家。原籍广东南海。1932年获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193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3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先后任纽约商报编辑、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回国后,1948年起任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并在广州近郊鹭江村从事农村社区的调查工作,著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的农村社会及家庭变迁》。1951年再度赴美,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1953年任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教授。7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学创办社会学系。
主要著作: 《革命中的中国农村家庭》(1959)、《初期共产主义下的中国社会和家庭》(1959)《过渡期中的中国农村》(1961)、《中国社会中的宗教》(1967)、《19世纪中国群众行动某些统计模式》(1976)等。
十四、田汝康(1916-2006)
1916年5月16日出生于云南昆明。1935年至193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后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1940年获文学士学位。后参加燕京大学和云南大学合办的社会学研究工作站,从事社会学研究。194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受英国殖民地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委任,前往砂拉越从事该地华人社会结构的研究。1950年回国后,因涉嫌所谓“历史问题”,而遭受迫害。但他始终相信党最终会将事情搞清楚的,1984年4 月,复旦大学赴美国加州大学代表团,曾向正在该校作访问学者的田汝康教授,宣布对他的平反决定。2006年7月20日,逝世於昆明。
田汝康曾任教于浙江大学人类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来到复旦,历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社会学系主任,为复旦大学历史系、社会学系的学科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做出重要贡献。1979年至1992年间,曾担任英国剑桥克莱尔学院客座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访问学者,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康乃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普林斯顿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等著名大学的访问教授。田汝康曾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顾问。退休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为中国的华侨史和东南亚史研究作出很大的贡献。
田汝康的研究领域涉及海外华人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世纪中国航运史及中国云南省的宗教。发表《婆罗洲客家公司》、《中国与胡椒贸易》等论文40余篇,著有《中国帆船贸易的兴起与衰落》、《The Chinese of Sarawak : a study of social structure》(砂拉越华人社会结构研究)、《中国帆船贸易和对外关系史论集》及《十七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等著作多部。
第三篇:参考文献著作格式
参考文献著作格式
一、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1] 刘国钧, 陈绍业, 王凤翥.图书馆目录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15–18.[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A集 [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3]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 [D].北京: 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4]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 [R].北京: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二、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 年, 卷(期): 起止页码.[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 [J].中国史研究,1998,(3): 167–173.[6] 金显贺, 王昌长, 王忠东, 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 [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 33(4): 62–67.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7]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 [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 [C].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468–471.四、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次).[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 1998–12–25(10).五、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S].[9] 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S].六、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 专利号, 出版日期.[10]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 [P].中国专利: 881056073, 1989–07–26.七、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
程的进展 //, 1998–08–16/1998–10–04.[12] 万锦.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 [DB/CD].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八、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第四篇:当代文学著作
阅读材料合集 十七年文学: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 小说以四、五十年代之交的北京城市生活为背景,描写一对革命夫妻进城后由于思想意识上的差异,在生活中不断发生矛盾,由隐忍而争吵,愈演愈烈,几至离异,最后在认识到“夫妇之间的感情到底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这样一个原则问题,才又重归于好的故事。作品的男主人公李克是个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干部,虽然离开大城市已经12年,但一进了北京,就为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所诱惑。他希望妻子进城以后把“农村脑瓜”慢慢改变过来。他也认为城市要改造,但“不能要求城市完全和农村一样”。而妻子“张同志”却对城里男人抹头油、妇女涂口红、穿裙子等现象都“看不惯”,更常常斥责丈夫那些“忘了本”的思想和行为。她从“改造城市”的信念出发,在生活上艰苦奋斗,把丈夫的稿费寄给遭水灾的乡亲,而且激公好义,挺身而出去整治那些仍在“压迫人”的资本家,把劳动者当成自己的阶级亲人。作者运用不少生动的细节来表现“张同志”这种“倔强、坚定、朴素、憎爱分明”,同时又包含着“狭隘、保守、固执”成分的性格,以至写她思想上的飞跃,承认自己有弱点,同丈夫应“彼此取长补短”。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李国文《改选》
* 宗璞《红豆》
邓友梅《在悬崖上》 陆文夫《小巷深处》 *赵树理《“锻炼锻炼”》《三里湾》 周立波《山那面的人家》 李准《李双双小传》 *茹志鹃《百合花》:写出英雄日常性一面 孙犁《铁木前传》:小满儿
六儿;反面人物的丰满个性 杨沫《青春之歌》 梁斌《红旗谱》 柳青《创业史》 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 周立波《山乡巨变》 吴强《红日》 曲波《林海雪原》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杜鹏程《保卫延安》
文革文学
《第二次握手》 《公开的情书》 《波动》 《无名书》
新时期文学 张扬《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高晓声《陈奂生进城》 何士光的《乡场上》 张贤亮的《土牢情话》、《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茹志鹃《剪辑错的故事》 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 方之的《内奸》 李国文的《月蚀》
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 王蒙的《布礼》、《杂色》 宗璞的《我是谁》
周克琴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古华《芙蓉镇》《爬满青藤的木屋》 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 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 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 路遥的《人生》
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张振开《波动》 刘真的《黑旗》 阿城《棋王》、《遍地风流》 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 郑义《老井》 王安忆《小鲍庄》 贾平凹《商州初录》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
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岁月》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 《桑树坪纪事》 《异乡异闻》
知青小说: 郑义《枫》
竹林《生活的路》
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 老鬼《血色黄昏》 孔捷生《南方的岸》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张承志《黑骏马》
寻根文学: 阿城《棋王》 郑义《老井》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 王安忆《小鲍庄》
贾平凹《商州初录》系列
新写实、新历史主义小说: 乔良《灵旗》
刘震云《一地鸡毛》《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温故1942》 方方《风景》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苏童《红粉》《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米》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莫言《红高粱》
新历史小说(补充): 苏童 《罂粟之家》《1934年的逃亡》《米》《十九间房》《我的帝王生涯》 北村《披甲者说》 格非《敌人》
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 王安忆《长恨歌》 莫言《丰乳肥臀》 陈忠实《白鹿原》
先锋小说
格非《欲望的旗帜》《褐色鸟群》 马原《虚构》
余华《现实的一种》《河边的错误》《在细雨中呼喊》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作品选)《虚构》 余华《四月三日事件》《现实的一种》《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在细雨中呼喊》《鲜血梅花》《十八岁出远门》 残雪《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 北村《披甲者说》(90年代)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 莫言《球状闪电》《透明的红萝卜》以及红高粱系列
女性写作:
王安忆《叔叔的故事》:
作品从主人公叔叔和他的侄儿两个人物讲述一个右派的故事。叔叔的经历是:右派——被发配到远方——结婚生子——回城——作家——生活放纵精神空虚。小说从叔侄两人的叙述来描写右派作家的形象。叔叔的自述和回忆使“我”感到他形象相当崇高,但“我”逐步发现叔叔并不崇高,他曾与不少姑娘有过不正当的关系,他表面上冷峻脱俗,但会经常与人谈女人和心底卑鄙的念头。有人说他坦诚而勇敢,但“我”发现他曾相当露骨地表示对金钱的兴趣,甚至父子之间因感情隔阂爆发一场殊死搏斗,儿子刺伤了父亲的手腕„„作品借“我”的见闻,将叔叔虚浮的假象全都揭开,露出他其实是一个毫无信仰的庸俗卑琐的知识分子的真面目。小说主人公无名,只是一个符号,是作者对以作家为名的类型知识分子的解构和反省。
王安忆《长恨歌》:
小说以王琦瑶“锦绣烟尘”式的传奇一生作为主要的表现内容,将时代的沧桑变幻同个人命运乖蹇相联系。20世纪40年代末期,风雨飘摇中的上海并不知道时代的巨轮即将碾碎繁华旧梦。出身上海弄堂的女中学生王琦瑶非常偶然地被选为“上海小姐”,由此展开了她充满传奇和无限变数的人生。
作为颇有姿色又可人的“上海小姐”,被选中就意味着将被抛进喧嚣驳杂的男人世界。王琦瑶被国民党大员李主任看中,养为外室。怜香惜玉的李主任给予了她物质上的极大满足,王琦瑶尽享了人间的浮华,但同时她也饱尝了独守空房的寂寞滋味。两人进行的是一场“苦多乐少的恩爱”和“得过且过的恩爱”,彼此对未来都没有长久的打算。
李主任死于空难后,她陷入极大的恐惧之中,不得不逃到乡下避难。风平浪静后,她回到了平安里,按下心头的浮华,开始平淡素朴的生活。与严家师母的交往,不禁重新勾起她隐藏在内心深处昔日的繁华梦影。在严家的牌桌上,王琦瑶结识了没落的旧式大户人家的子弟康明逊,经过反复的试探之后,两人终于接纳了彼此。但康明逊却不能将王琦瑶所盼望的东西交付给她,他们同样生活在没有将来的绝望之中。两人有了爱情的结晶,但康明逊却担当不起做父亲的责任,王琦瑶只好让看似懵懂的混血儿萨沙代人受过。本打算在萨沙的帮助下做掉孩子,可是在去医院的路上她忽然决定生下这个爱情的纪念。当她大腹便便即将生产之际邂逅程先生,宅心仁厚的程先生担负起了照顾王琦瑶母女生活的重担。但“文革”之初,程先生便自杀了,他很难接受莫须有的罪名。王琦瑶侥幸度过了令人胆颤心悸的十年岁月,“文革”结束后,随着女儿薇薇的长大和出嫁、出国,她开始走入属于自己的怀旧时代。
王琦瑶荣膺“上海小姐”的陈年旧事和过眼繁华又重新被人们提起,女儿薇薇的同学张永红将王琦瑶介绍到各类年轻人的“派推”中去。在这些场合她似乎重新找到了生命的喜悦和自豪,但并不张扬,“她穿着那么得体,态度且优雅,一点不扫人兴的,一点不碍人事情的。她就像一个摆设,一幅壁上的画,装点了客厅。聚会中,对20世纪40年代充满怀旧之心情的“老腊克”被她的仪态和风韵所吸引,并逐渐与王琦瑶熟悉起来。“老腊克”爱上了王琦瑶,王琦瑶恍如隔世感慨万端,仿佛又回到了旧梦前尘,两人陷入了畸恋。王琦瑶提醒自己要处理好二人之问的关系,“走钢丝般的游戏,是有些刺激的。可也不能多,多了就要失足了”。但随着交往的加深,王琦瑶终于向他展开了自己几十年的“锦绣繁华悲剧”,“老腊克”完全被她往昔的魅踪丽影所迷惑。两人的感情热度亦达到了极致。
出乎意料的是王琦瑶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当“老腊克”游历40年代的“太虚幻境”之后,欲重新回归现实,要别她而去。王琦瑶为了挽留住他。不惜以黄金相诱。她的真心告白非但未能留住“老腊克”,反而加速了他逃逸的速度。最后王琦瑶被张永红的男朋友“长脚”所害,魂归离恨天。
贾平凹《废都》:
《西京杂志》刊出一篇讲述西京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作家庄之蝶和文化厅官员景处长有恋情的文章,作者周敏。庄之蝶去找周敏,和与周敏私奔的有夫之妇唐宛儿通奸上了。
庄之蝶买了一只鸽子送给唐宛儿,两个人开始飞鸽传书。庄之蝶的私情被自己家里的女保姆柳月发觉,他干脆占有了她。景处长将庄之蝶起诉到法庭。周敏建议庄之蝶去找市长。庄之蝶决定让柳月嫁给市长的瘸腿儿子。庄之蝶的妻子发现了丈夫的私情,决定离婚。而唐宛儿也被自己老家的丈夫抓了回去。庄之蝶心烦意乱。正在这个时候,景处长的小姑子用身体收买了高级人民法院的某位要人。结果庄之蝶的官司输了。沮丧和疲惫的庄之蝶在传出自己丧失了写作能力以后,准备独自去南方。但是在候车室的椅子上,他却因为中风倒下了。
陈忠实《白鹿原》:
小说反映了渭河平原50年变迁及中国农村斑斓多彩的生活画面。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两个家族六聚六丧,摆脱不了在近半个世纪历史变幻中的命运,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姐,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绕,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战栗。通过白嘉轩、鹿 子霖、田小娥等不同典型的主人公的命运悲喜 剧,展现白、鹿两个家族五十年间的兴衰消长,生动、形象、厚重地展现中华民族蜕变期的苦难 历程。作品所显示的思想文化、政治伦理、社会历史、民情风俗、人性人情等内蕴丰厚;艺术技巧熟练,规模恢宏,结构严谨,才华横溢
刘恒《沧河白日梦》:
清末民初,江南小镇,曹家深宅大院内演绎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老爷曹如器的小屋里架着一口锅。这口锅一烧几十年,无奇不煮,从水蝎、牛蜂、老鼠崽到儿媳的胎盘,曹老爷无怪不吃,遍尝人生。“耳朵”鞍前马后地伺候着曹如器。大少爷曹光满把持着家中大权,一妻一妾生了七个女儿,终无传宗接代之子,令其疯狂。二少爷曹光汉从西洋留学归来,极不情愿地遵从父母之命,娶了世钡之家大小姐郑玉楠为妻。他身为人夫,却摆脱不了深重的恋母情结,以至无法行夫妻之事,让他唯一感到振奋的是和从瑞典请来的机械师路卡斯共同创办“火柴公社”,受过新学教育的少奶奶郑玉楠在内心极度苦闷之下,与路卡斯产生恋情并怀孕。而历经无数挫折终于生产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火柴的曹光汉,最后却离家出走,参加了革命党的爆炸行动。少奶奶在家生下蓝眼睛的孩子,被曹府看管起来,大少爷命人秘密杀死路卡斯和孩子;最终少奶奶被赶出曹府后投江身亡,用青春和生命捍卫了自由、爱情和人的尊严„„
张承志《心灵史》:
清末民初,江南小镇,曹家深宅大院内演绎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老爷曹如器的小屋里架着一口锅。这口锅一烧几十年,无奇不煮,从水蝎、牛蜂、老鼠崽到儿媳的胎盘,曹老爷无怪不吃,遍尝人生。“耳朵”鞍前马后地伺候着曹如器。大少爷曹光满把持着家中大权,一妻一妾生了七个女儿,终无传宗接代之子,令其疯狂。二少爷曹光汉从西洋留学归来,极不情愿地遵从父母之命,娶了世钡之家大小姐郑玉楠为妻。他身为人夫,却摆脱不了深重的恋母情结,以至无法行夫妻之事,让他唯一感到振奋的是和从瑞典请来的机械师路卡斯共同创办“火柴公社”,受过新学教育的少奶奶郑玉楠在内心极度苦闷之下,与路卡斯产生恋情并怀孕。而历经无数挫折终于生产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火柴的曹光汉,最后却离家出走,参加了革命党的爆炸行动。少奶奶在家生下蓝眼睛的孩子,被曹府看管起来,大少爷命人秘密杀死路卡斯和孩子;最终少奶奶被赶出曹府后投江身亡,用青春和生命捍卫了自由、爱情和人的尊严„„
第五篇:法学著作
001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002宋功德《法学的坦白》
003冯象《政法笔记》
004舒国滢《在法律的边缘》
005德国刑法典(德文版)Strafgesetzbuch
006德国民法典(德文版)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007奥本海《国际法》
008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009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010苏力《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 01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012卢梭《社会契约论》
013洛克《政府论》
014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015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016阿狄亚《合同法导论》
017波斯纳《法理学问题》
018波斯纳《法律理论的前沿》
019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
020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022考夫曼《后现代法哲学》
023克林纳德《法人犯罪》
024拉伦茨《法学方法论》
025刘瑜《民主的细节》
026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027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
028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
029安德里亚《基督城》
033程树德《九朝律考》
034储槐植《美国刑法》
035丹里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
036丹宁《最后的篇章》
037费希特《然法权基础》
038费孝通《江村经济》
039费孝通《乡土中国》
04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041富井政章《民法原论》
042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043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
044郭卫《六法全书》
045贺卫方《贺卫方学术随笔》
046亨利梅因《古代法》
047亨利-梅因《国际法》
048黄晓林《商法总论》
049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
050卡尔_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051凯斯《偏颇的宪法》
052考夫曼《存在主义》
053科赛《社会冲突的功能》
054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
055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
056雷蒙_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
057梁慧星《民法解释学》
058刘星《西方法学的初步》
059路易•8226勃朗《劳动组织》
060马布利《马布利选集》
061玛丽_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
062美国《大法官的智慧》
06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065托马斯_哈里斯《沉默的羔羊》
066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
069威廉·福特·怀特《街角社会》
070威廉_魏特林《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
071维克多孔西得朗《社会命运》
072温斯坦莱《温斯坦莱文选》
074杨颖《大案实录》
076周德明《知识产权导论》
078阿_伊_道尔戈娃《犯罪学》
079查士丁尼《法学阶梯》
080大谷实《刑事政策学》
081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
082Ronald_Blackburn《犯罪行为心理学》
083爱德华_J_柯恩卡《侵权法》
084卜思天.M.儒攀基奇《刑法-刑罚理念批判》
085陈兴良《规范刑法学》
086村野埝《刑法总论》
087腓特烈_G_坎平《盎格鲁—美利坚法律史》
088胡萨克《刑法哲学》
089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
090罗尔夫·克尼佩尔《法律与历史——论〈德国民法典〉的形成与变迁》 091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
093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
094徐久生《德国刑法典》
099波斯纳《法律理论的前沿》
110大冢仁《日本刑法总论讲义》
111康树华《犯罪学通论(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