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期末考试
1、社会学:作为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含义):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3、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社会的特征(1)社会由人群组成(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人类社会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4、社会的类型:宏观社会的类型: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具体社会的类型: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家庭,家族。
2、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如邻里,村落,城镇,社区。
3、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如各种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教育卫生组织,宗教组织等。
4、因兴趣形成的各种非正式全体等。马克思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征为基础讲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5、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为了改造自然和社会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任何文化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多样的。
6、文化的结构:
1、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是指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小文化单位。
2、文化丛:是指若干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群。
3、文化模式。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是指互有关联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结丛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它构成了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特定的生活方式或制度的基础。
7、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是指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小文化单位。
8、文化的功能:
一、认同功能
二、规范功能
三、整合功能
四、涵化功能
9、文化的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主文化(主流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副文化、支流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是在一个文化系统中处在次要位置上的文化。反文化:是一种从根本上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这是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对文化做的区分。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文化中心主义:完全用自己的文化作为准则来评判其他文化;民族中心主义又称我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评价衡量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优越的一种倾向。文化相对主义:用客观的方式来看待一种文化,在准确描述和合理解释的基础上理解一种文化。文化相对主义又称文化相对论,是指不主观武断地用一种文化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另一种文化。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它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也发生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但对它的处理不当就可能发生盲目排外或盲目崇拜。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在文化模式的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文化的混合。
11、文化的特征
1、超生理性(习得性)
2、社会性(共享性)
3、复合性
4、象征性5传递性
6、整合性
12、社会化的涵义:社会主义者认为一切产业应从个人所有转变为社会全体所有,由社会公共团体管理之,亦成为社会化。
13、社会化的内容:一般内容
1、学习和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2、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
3、确立培养自我观念和人生目标;
4、促进个性的形成;
5、培养社会角色。基本内容
1、政治社会化: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2、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3、性别角色社会化。
4、再社会化
14、社会化涵义:社会主义者认为一切产业应从个人所有转变为社会全体所有,由社会公共团体管理之,亦成为社会化。
15、人的社会化:个人学习他所生活其中的那个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把这些知识技能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16、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1)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作为生物体的个人不是自足的体系,不可能自给自足,无论是人在幼年时期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都必须通过群体来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人要参与群体,同群体成员合作就必须了解群体的文化,价值和规范,而不是群体依就于生物性的个体,因此,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社会化。(2)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取向,这种取向反应在社会的参与者对未来期望的向往和为其建构基础的努力之中。一个社会要延续就必然要求其新加入的成员了解已有的文化遗产,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对新加入成员的社会化。一个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其成员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是成员社会化的过程。
17、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的婴幼儿时期属于完全依赖期,青少年时期属于部分依赖期,这段时间,基本生活能力和谋生能力都比较欠缺,必须依赖他人,这种依赖性使群体和新的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成为可能,即老的社会成员可以利用新的成员的依赖性向其传授满足其需要的技能,知识和规范。(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配之以适当的社会条件可以使人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和规范,这样,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学习能力的开发,就可以不断学习社会知识,增强自己的社会性。(3)人有语言能力,可以通过接受文化教育和参与社会生活等方式学习语言,所以人们能够借助这些语言更有效的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
18、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1、家庭
2、学校
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播媒介
19、青少年社会化常见的问题:
1、心理上的断乳
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社会的迅速变迁
5、代沟。原因:
1、家庭教育:过分的溺爱,造成的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畸形,为所欲为。任意的打骂,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少与父母的沟通。
2、学校教育:应试教育下,法律、心理、道德等知识教育匮乏,以及小部分素质较差教师。
20、初级社会化:从出生大致到二十岁左右,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基本社会规范,学会承担基本社会角色等。
21、继续社会化: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22、再社会化: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重新建立新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服刑人员的改造、出国(文化震惊之后)、服兵役等。
23、政治社会化: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24、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25、社会化的功能:对于个体而言: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对社会而言: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即某种社会通过种种方法,力图促使它的每个成员发展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人。
26、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7、社会互动的类型:
1、不同主体间的互动
2、人际互动:发生在具体的个人间;直接的、面对面的;目标、手段明确;行动和反应及时;感情的作用。
3、群体互动(比较正式)
28、集体行为: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29、集体行为发生的条件: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宣传鼓动者、普遍情绪的产生、社会控制能力。
30、集体行为的发展阶段:拥挤、集体激动。
31、集体行为的特征:群体性、非组织性、突发性。典型:恐慌、谣言、流行
32、由感情冲动而采取的行为有三种发展前途:
1、发泄感情,减轻内心紧张,即告结束;
2、找到新的行为规范,并被社会接纳,使之制度化,集体行为也告结束;
3、使集体行为转化为有组织有领导的社会运动。
33、社会角色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4、社会角色的特点:普遍性(共享性)、具体性、复杂性、表现性
35、社会角色的分类:
1、从角色的获得方式上,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2、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来区分,规定性角色 和开放性角色
3、从社会角色所追求的目标上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35、社会角色的扮演含义: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着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
36、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
1、了解角色期望
2、角色认同(接受权利和义务,责任)
3、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
37、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常见的问题:
1、角色混淆: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原因:角色认知不清;情景分辨不清。
2、角色紧张: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扮演某些角色而出现的疲于应付的现象。
3、角色冲突: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冲突:婆媳矛盾。
4、角色失败: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地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未能按照社会的预期进行表演;
原来的角色关系破裂。
5、半途退出角色;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38、社会群体: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39、社会群体的特征:
1、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2、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4、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40、社会群体的类型:
1、大群体与小群体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3、内群体与外群体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6、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41、初级群体(首属群体),指成员能直接进行亲密行动,并以感情为纽带联系起来,具有强烈群体认同感的社会群体。
42、初级全体的特征
1、规模小
2、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
3、人际关系亲密
4、非正式控制。
43、初级群体的功能:
1、个人社会化的场所
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3、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
4、维护社会秩序
5、负功能(个人与社会)
44、现代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的表现及影响:表现:
1、某些功能外移
2、内部的成员关系趋于松散
3、名存实亡。影响:正负影响:个人自由、依靠正式分工及控制手段
45、社会组织的含义:广义: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族、秘密团体等。狭义: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社会学研究)功能主义的观点:为了实现目标,人们需要经常性、有规律的合作。理性主义的观点:减少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46、社会组织的特点:
1、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
2、特定的、明确的组织目标。
3、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成员关系不亲密,成员的可替代性。
4、普遍化的行动规范。
5、一个开放的系统
47、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成员(按一定程序)
2、目标
3、规范:稳定的规则和规章制度,使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标准化。
4、权威:合法化的权力。(权威依附于职位)
5、物质条件
48、社会组织的结构:社会组织各个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组织的正式结构: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所设置的,并由组织规章正式规定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组织的非正式结构:(1)非正式群体:血缘、地缘、故旧关系建立的关系、工作关系衍生出来的关系(2)正、负功能
49、社会组织结构的类型:
1、直线职能式结构
2、事业部组织形式
3、矩阵组织形式
50、社会组织的组织目标:含义: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分类:分类:主要、次要目标,平衡性、改进性目标,显、隐目标。
51、社会组织目标的功能:
1、组织存在的合法化根据
2、区分不同性质组织的标准
3、为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基础
4、衡量组织成员和活动成效的标尺
52、科层制:又叫官僚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特点:
1、明确分工
2、明确职权等级
3、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分离
5、量人用才
6、权力依附于职位。功能:科
层制在保证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管理方式,能人结构,紧密地连接与配合,事本主义原则共同保障了科层组织的有效运转,从而有效的达到既定目标。负功能:
1、严格的纪律,繁琐的规则使组织成员只按照规章办事,形成“官僚主义人格”他们有时候忘记组织的目标,甚至把规则当作目标从而发生目标置换现象。
2、由于组织按照专才选人员,所以当那些专家遇到规则未能涉及的问题是可能束手无策,从而产生“训练出来的无能”的现在。
3、组织中严格的分层及权利的明确划分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变得繁琐,在下级遇到新的情况时会因层层向上请示而可能殆误时机。
4、事本主义原则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内,缺乏感情沟通,久而久之会影响其积极性。
53、中国的单位组织: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业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业事业组织成为单位组织。单位组织特点:
1、功能合一
2、组织资源的非流动性
3、成员对组织有很强的依赖性
4、行政等级性。单位组织的功能:正功能: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人力、物力等的有效动员(总体性社会),福利待遇,对成员的有效管理。负功能:过分强调其行政的特征(社会生活的政治化、行政化)组织负担沉重,效率低下。
54、社会分化的含义: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类型:
1、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
2、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
55、社会阶层:社会学把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总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统称为社会阶层。理论: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阶级的含义:经济地位,阶级产生条件,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消除私有制、社会不平等。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56、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方法:主观法、声誉法:裁判、客观法。分层标准: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居住区位、家庭背景等。
57、社会分层的理论:
1、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分层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声望(社会标准)。阶级:经济因素,货币量的差别。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声望:主观判断。
2、其他分层理论:索罗金的多远分层论:社会的各个领域可以形成无数的多样层序排列,大致可以按职业经济政治三个方面来分类整序。伦斯基的分层理论:采取何种形式的分层和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有关。
3、我国现阶段分层结构研究的基本观点:“层化论”“碎片论”“断裂论”
58、社会流动的含义: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类型:
1、水平流动、垂直流动
2、个人、群体流动
3、同代流动、代际流动
59、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社会因素:(1)社会结构(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刚性社会结构与弹性社会结构)工业发展与经济结构:(3)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多上层的位置
(3)人口的变动:城市化发展,农村人进入城市;移民的进入,当地人的社会地位上升
2、个人因素:
1、受教育程度
2、努力程度
3、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父母的职业、价值观、期望等
4、婚姻:配偶或配偶家庭的社会地位
5、个人的特殊才能:音乐、体育、美术等。
60、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社会背景: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发生在上世纪 50 年代,表现为政权的更替和社会结构的重建,原有的强势阶层成为改造的对象,甚至被消灭了,而原来的弱势阶层成建制地向上流动,成为社会主导阶层。第二次社会转型开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末,源于改革开放,也表现为对原有的社会结构进行改造和建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但社会阶层结构得到重新建构,新的社会流动机制得以确立,而且社会地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被认为是很高的社会地位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却有可能被认为是很低的,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
第一次是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这种重塑实际上意味着原有阶级阶层关系和位序结构的彻底颠覆。第二次是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五年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建构,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不同身份的人有着明显不同的利益、福利和社会地位,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的政治、社会地位随政治运动发生显著沉浮。第三次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社会流动的失序,政治运动对社会产生了全方位影响。第四次是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一年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转换,不仅原来的阶层发生了分化,新的阶层也开始出现。第五次是一九九二年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成型,形成了一种由十个主要基于职业的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在该结构中,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也初步被确立起来。课本158—16061、社区: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的含义: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
62、社区的特点:农村社区:
1、自给性强
2、简朴
3、比较保守
4、同质性高
5、生活节奏自然化。城市社区:
1、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2、城市居民异质性高
3、社区居民人际交往中的感情色彩薄弱
4、城市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有较明显的区分。
63、社区的构成要素:
1、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2、有一定的地域。
3、有各方面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商业、服务业、文化、教育等设施。
4、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5、每一个社区中的居民,对于自己所属的社区有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64、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65、社区参与:既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摄取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也是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过程。社区参与最重要的是主体是社区居民,社区参与的客体是社区的各种事务,社区参与的动机是公共参与精神,社区参与的目标取向是社区发展和人的发展。
66、社区参与的意义:
1、与社会管理,实现公民权力
2、民主管理社区,实现社区发展
3、聚集民智民力,促进城市和谐
4、培养市民精神,开发社区居民创造力5丰富社区生活,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定义二: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采取了类似经济学的成本、价值、利润原则,人们之间相互交往也是想通过付出成本而追求最大的价值和奖赏。人们对自己付出成本和所得价值得判断影响着他们的继续交往活动。
三:
①科层制:科层制是韦伯提出一种行政管理模型,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法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②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③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④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 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 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简答题
1、现代社会初级群体的衰落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功能的外移。社会分工加剧,初级群体的社会化功能发生转移。(如在传统社会,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家庭这个初级群体中完成的,而现在儿童的社会化则更多的是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得以进行的,即在次级群体中完成的。)
其次,初级关系逐渐松懈。现代社会使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普遍参与社会生活,使初级群体的交往时间和深度都在减少,仍然存在的一些交往活动也趋于形式化,人们的初级关系不如以前那样亲密。
某些初级群体解体。如邻里关系。(现代高层单元住宅的兴起以及社会流动和迁徙的发展,以及家庭成员的高节奏生活等因素导致在社会交往中,邻里交往减少,由同质邻里向异质邻里关系转变)
2、简述文化的特征。
文化石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长期创造的产物,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①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后天习得,不能通过生理遗传。②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③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超过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范围,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④传递性。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⑤ 变迁性。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文化堕距)
3、简述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内容。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刘易斯·A.科塞、拉尔夫·G.达伦多夫。
社会冲突来源于利益不均等。冲突破坏原有秩序,产生新秩序。冲突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它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起到积极的作用。
(百度)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社会学不仅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模型,同样需要一种冲突的社会模型。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中,达伦多夫主要吸取了韦伯关于权威和权力的理论,以此为基础建立其阶级和冲突理论。
4、简述社会角色失调的几种情况。
(1)角色冲突:
角色间的冲突: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角色内的冲突: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以胜任,这时便发生了角色内冲突。个人所承担的集中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也会发生角色内冲突。
(2)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3)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4)角色失败:角色承担着不得不中途退出角色。虽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证明是失败的。
5、简述合理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作用。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指那些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流动。
它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表现为: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分层结构,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能够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
3、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于活力,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良性运行。
6、简述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1、文化传承的功能——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转移,文化遗产继承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共同结果,文化传承与转移社区文化横向渗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基本社会化,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内化过程(人不能选择文化环境)预期社会化过程
2、社会稳定功能——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对人的行为形成了统一的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化.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社会化对个人的作用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社会化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人格——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需要,动机,信念,理想,态度)
7、简述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虚拟社区的特点:1.超时空性:身体的“缺场”代替了“在场”2.匿名性3.符号性4.松散性 5.自由性 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区别
一是空间属性不同:虚拟社区属于非地理性空间,实在社区属于地域性空间。二是共同体的属性不同。虚拟社区是一个“身体缺场”的共同体,实在社区是一个“身体在场”的共同体。2.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联系
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与重构;虚拟社区反作用于实在社区,影响实在社区。
8、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1、社会变革的需要:这种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和各种非科学学说,开拓了人们对宇宙的新认识,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远、广大的空间。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首先是从社会统计发展出来的英国“政治算术家”约翰·格劳恩特和威廉·配第为现代人口学奠定了基础,并制定出一套从数量上研究社会规律的方法。其次 是对社会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社会研究的经验和资料。这两方面经验的社会研究为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方法。
9、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1、对人而言,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社会制度具有行为导向功能
2、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制度具有社会整合作用
3、从文化层面上看,社会制度起到了文化积累和延续的功能
10、简述家庭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决定因素之一,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等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个体,使之逐渐社会化。
1、家庭教育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
父母对人对己对物的态度,使子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和熏陶,往往就是个体的行为标准。
2、家庭教育是一种个别化的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是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之中通过日常的生活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影响中进行
3、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连锁性和反复性它是一种终身教育
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在次级社会化阶段中家庭对个体的社会化影响仍会继续,个体将会在自己独立的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等各种新角色。
4、家庭教育具有天然性和权威性,它是一种定向教育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父母的血缘关系上,这远比师生之间的社会的爱来的自然、彻底、持久。
11、简述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代表人物:滕尼斯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齐美尔大城市的精神生活、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他们都看到了城市代替乡村的必然性,但是却带有悲观色彩
特点:
1、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
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
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
5、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
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
7、城市文化世俗化;
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12、简述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
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三条:社会性、紊乱性和破坏性。
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四个要素构成: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②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③这种失调引起了多数的注意;④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13、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政治社会化:政治意识社会化、政治能力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实现方式:政治宣传;思想教育;日常生活习惯。(2)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的内在机制(3)情感社会化。基本情感:生气、厌恶、害怕、幸福、悲伤、惊奇。表达情感:在不同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情感(4)角色社会化。教导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一个基本内容。社会化也是一个人学习角色、获得角色、胜任角色的过程。
14、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定义: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或者说是这个人认为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
库利是在1990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15、简述社会网络的特性
社会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由节点和关系两部分组成。
社会网络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社会网络在静态上体现的是一种组织结构;而在动态上,社会网络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互动中不断演进、扩展甚至重构的。(2)社会网络由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关系连接而成,没有固定方向。(3)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位置在网络整体中的处境和地位。(4)社会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没有时间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网是为了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而形成的,这种为了某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关系网络与“虚拟企业”类似,其形成不受时间的限制。(5)社会网络中,节点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利益集中,由于节点之间的关系包含着重要的资源与信息,可以通过关系所代表的特定社会关系的行为,为节点所代表的利益方创造价值。论述题
1、论述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视角。
(1)功能论
代表人物: 涂尔干、帕森斯、默顿
它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致力于研究: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足,以及这些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2)冲突论
代表人物:米尔斯(1916-1961)、科塞、达伦多夫
社会冲突来源于利益不均等。冲突破坏原有秩序,产生新秩序。冲突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它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起到积极的作用。(3)互动论
代表人物:米德;布鲁默
人类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符号互动,人们相互之间总是对对方的行为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定义,并以此为依据而进行互动。
基本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自我形成;
2、运用研究社会问题的有关理论,举例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
这个答案应该不是唯一吧
例子:
我国转型中的婚姻家庭问题
1、离婚率上升。自从1950年开始贯彻第一部《婚姻法》出现全国离婚115万多件的高峰以后,中国的离婚数一直稳定在每年40万对左右。1983年以后,这一稳定开始有了突破,以每年递增4万对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注意离婚率的两种统计方法)
2、违法婚姻增多。由于法律不够完善,重婚纳妾、姘居、婚外恋等丑恶现象在近几年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蔓延趋势。
3、大龄未婚和独身浪潮。这里的大龄未婚人口,是指那些过了社会上通行的结婚年龄即“结婚适龄期”而尚未婚配的28~49岁的男女,不包括离婚、丧偶。
4、注意大龄未婚人口总数、年龄段以及男女在文化水平上和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家庭暴力。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女性犯罪率一直是偏低的,如今女性犯罪率有所增加,与她们在家庭中遭受暴力和虐待有着直接关系。
3、论述个人社会化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教化,接受教育
①家庭教育。家庭在社会结构中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化场所。从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等方面对个体施加影响。②学校教育。学校是专门为社会目的而创立的学习机构。学校中的社会化带有半强制性和专门性
③同龄群体:是指由哪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如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对许多人来说,工作 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单位中度过的,不同的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迅速地向人们大量提供有关社会事件与社会变 革的各种住处使人们开阔视野,看到一些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情景,很快地学到各种知识与规范。
(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
主要方式: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奖赏
第三篇:体育社会学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教育专业
一、名词解释:
1.体育社会学:又称体育运动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体育而推动体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学分支学科2.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3.体育社团: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4.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道德、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5.社会问题:由于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失调,使社会步发生障碍,需要依靠社会力量才能解决的问题。6.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育活动。7.体育群体:是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目的,而自发地或人
8.体育的社会效益:指从社会总体的基本利益来衡量体9.行共同活动的群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群体:(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10.结果。社会变迁: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11.聚而成的互益组织。社会团体:简称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12.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指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13.社区体育: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
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14.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 15.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竞技体育: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
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一种体育活动。16.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正是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社会化:
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17.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生活和社会生活。18.广义文化: 主要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狭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19.社会分层:指社会中的人被区分为高地有序的不同等20.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确立与维护社会秩序,使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和社会力量对其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的全部过程。21.量,信息交换中的平衡互动达到最佳状态。协调发展:是指体育运动与社会环境之间,物质,能22.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23.本质上是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在物资、资本、人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体育活动,以扩大参与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
二、填空1.and小知识点。从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的孔德。西方社会学传入我国是
192119032.1956 学》认为是体育社会学的首著。年罗德的论著《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社会学委员会(1964年6月,国际体育运动理事会(3.ICSPEICSS)的分会。)在日内瓦成立,并成为国际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人与
4.5.体育社会调查的程序:①选题和提出假设;②研究设验假设。6.社会问题的特性
:普遍性、变异性、复合性、周期性、7.社区体育构成要素:社区成员、体育组织、场地设施、8
.文化的结构:物质层次、心理层次、体制层次
软控制10.体育社会流动的方式: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自然流1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
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体育因素:自我意识、群体约
13.制定体育人口判断标准应考虑的因素:我国制定体育育的实际情况14.体育社会问题特点:多层面的、比一般社会问题有较15.现代调查研究法的特点:科学化、系统化、定量化
18.体育资源配置的形式:计划机制、市场机制
20.社区的构成要素:一定的人口、一定的地域条件、一21.社会分层的标准: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22.体育的社会分层:职业分层、技术分层、参与方式与23.体育人口判定的国际标准:单一粗放式、三元定性、24.大众传播媒介从技术性质上,可以划分为印刷类(报25.群体的要素:具有联系纽带、共同的目标和活动、群: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26.文化性质:继承、时代、民族、世界、阶级性
28.体育消费的分类:观赏型、参与型、实物型每周身体活动频度 3中等程度以上。次以30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类:
每次身体活动强度、非正规、组织化、商业化31社会对体育的硬控制:行政力量、法律、纪律。软控竞技体育群体要素:群体成员的需求、群体规范、竞
33体育群体分类:(l按构成原则和方式;正式群体和非(③健身娱乐群体。3按活动的性质:①体育学习群体。②竞技体育群体。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34
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社会学因素:生活方式与质量、35中国办奥运的时代特征: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创新
三、简答:1.社会功能。什么是体育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规律及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1)体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发展对象:体育社会现象。结构、特点及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体育社会学的理(3)研究内容:研究体育的社会(2)研究论和体育社会问题。不同体育形态的研究。能:描述、解释、预测。(4)社会功2.体育社会科学是有关体育的社会科学群的总称,它包含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区别。
体育美学等,如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社会学也是其中的一门。社会体育学,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与体育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领域上明显不同。3.(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流派?1结果功能主义;代表美国的帕森斯和默顿。其主要
观点是认为社会中的各个组织、各种职业、各个机构以及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对共同具有的价值的意见一致是社会秩序形成的基本因素。(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队里两极产2冲突论;代表美国的科泽尔等人。他们认为,在一
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只重视宏观社会制3交换理论;代表霍曼斯和劳布等人。交换理论强调
度和结构或抽象社会的功能主义,倡导在个体层次上研究社会的基本现象,提出社会中的交换行为就是最好的研究对象。(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符号来进行的。符号是包4符号相互作用论;代表美国的布鲁默等人。他们认
含着一定内容的信息,它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人可以通过符号互相适应,共同行动。4.(中国体育改革在宏观上将围绕着哪三个方面展开? 方面的协调发展(1体育的国际化、全球化(2 5.(我国的体育社会问题?3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体育进一步与社会各 体育队伍的的文化素质偏低(1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失衡(2(运动人才后备力量缺乏(4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5运动员流失、资格作弊(3侵占体育场地设施问题竞技6政策7省市优秀运动队之间的壁垒6.(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课题类型?
影响因素分析(1社会现状调查(5(新概念开放(2社会心理研究6专家预测((3评估体系研究7(47.8历史回顾研究(9跟踪调查
比较分析(社会调查问卷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但必须与被查者有关。这就是说不要提与调查无关的问1)要围绕着调查目的去设计,提问题可以有不同方式,题。问题不要过多,以不超过(2)设计问卷应该使用清晰、明确、简单的语言,回答完为宜。30 个问题,在半小时内可以做到客观,以减少偏误。(3)设计问题要避免带有感情色彩,尽量8.(政治对体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4)问卷最好匿名回答。体育制度的类型(1政治的需要制约体育的目的性质(2政治制度规定着9.3政治思想意识制约体育的价值观念 体育对政治的作用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和各民族的团结3 2提高国交场合和手段。消极:4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政策提更特殊的外促进国内政治的统一(1)维护殖民统治和宣扬民族沙征。民族抗争。(2)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可能加剧民族分裂,导致象体育决策的重大失误,重大体育比赛的舆论误导,体(3)体育的社会问题,可损害国家的政治形育中的不公平享受所造成社会心理的失衡等,都可能引发事端。10
生产力变革引起生产方式变化和劳动结构的变化、生产生产力的发展对体育产生了什么影响?
力变革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在身体部位上性质上都发生变化11
内容:自然环境引起的社会变迁、人口的变迁、经济的社会变迁的内容和类型?
迁、科学技术的变迁、文化的变迁类型: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社会进步与社会倒退、社
(一)经济变迁可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二)社社会变迁对体育运动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会制度的变迁可改变体育的性质和体育的价值观念社会的科技变迁可以加速体育的发展向决定了体育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四)社会变迁的方
(三)以形成体育的文化类型13
(五)社会的文化变迁可1体育的社会效益包括哪些内容?
益之间的比例关系。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所付出的社会代价和取得的社会利会其他公共政策之间的反映2体育的社会效益是体育政策与社某种社会服务的方式显现出来的。3体育的社会效益是以提供14(劳动力质量的提高(1如何评价体育的社会效益?)社会成员的身体建设154体育场馆的经营作用(2)
社会生活质量的改善(3)((31体育的社会流动有哪些主要的趋势? 生中流动增加,范围加大,速度加快()非自然流动、结构性流动增加()水平流动越来越频繁(2)向上流动多于向下流动
4)运动人才个人一 因素增加5)流动中的经济16
(种行为和社会角色进行模仿,1游戏的基本社会作用是什么?)促进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大多数游戏都是对某通过某种游戏技能的表现,激发众人的情绪,给个人和有利于他们认识社会。(2)他人带来欢乐,起到社会休闲娱乐的作用。人际关系提供一种良好的情感交流方式,特别是给家庭(3)为社会成员之间、男女之间增加情感交流的机会。17(具有预先不可确定性1简述竞技体育的竞争有何特点?)公平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2)运动竞赛的结果段(3)具有竞赛规则、裁判与仲裁手价值观念(4)竞技体育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则制度(5)竞技体育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传播和宣扬某种18(-)竞技体育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文化二)竞竞技体育的文化价值。
技体育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
(三)竞技体育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
(四)竞技体育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19
(一)竞技体育是造就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的人的一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
种重要手段
(二)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20(竞技体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活适应能力,使他们增长社会知识,而且对他们的思维l)它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
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都能产生重要影响。它是青少年儿童的主要社交场合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2)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作用。提供了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争取个人事业成功的社会(3)它为人们榜样。广大青少年可以从优秀运动员经过努力拼搏,取得胜利,得到启示和鼓励。21(-)以体育为共同目标
(二)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基体育群体有哪些特征?
本活动方式
(三)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某种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
(四)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
(五)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22具备条件: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特定的体育目社团应具备哪几个条件和功能?
宜的外部环境、一定的社会承认社会团体的功能:1代表群体参与政治活动、个别权益和群体权益3成员发展、42协助政府23
维护成员的1体育社团的种类有哪些?
团竞技体育类社团社团4体育观众社团2社会体育类社团3体育科学学术社24
5体育娱乐享受型社团6体育经济型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和现象的伟大意义和价值在体育文化的价值。
于,同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创造环境一样,体育也改造和创造着环境——只是这一环境并非外在的自然环境,而是人类自我的个体生理环境,乃至社会群体的生理、心理环境,体育在不断地、永恒地创造和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25
东西方体育文化有什么差异?(-)东方体育文化:在东方大多数民族的体育中,卫生保健术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大河流域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已习惯了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因此亲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
(二)西方体育文化:是源于古希腊、它是在工业生产、市场竞争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罗马的西欧文化。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到了近现代,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殖民主义的侵略,这种体育文化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奥林匹克运动重新勃兴后,这种体育文化便具有了世界意义,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干。26 1度调查主办者的权威性影响问卷回收的因素:
为回复提供的利诱如何 4要求合作给予的条件2问卷版式的吸引性3问卷的长975填表及回寄的难易程度 627邮寄的日期调查对象的特点 8邮寄的方式 1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0催促信的性质的形成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2对企业文化的建设3体育产业281身体教育、运动教育可传授生活技术和技能2体育运体育社会化的功能:
动可培养社会规范3体育运动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4体育运动有利于社会角色的习得5体育运动于
个性的形成与发展29
1体育科学体系更完整体育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成果在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2体育科研管理体制更完善是体育科学化的标志3的斗争更加有力 5体育科学与反科学、4运动处方科学伪科学之间301建立良好的体育价值取向,抵制不良价值观的误导。体育社会问题解决途径:
2必须建立社会公平的机制,保障人们参与体育的平等权利4着眼于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5加强社会宏观调 3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与产业,增加社会体育资源 控,实行综合治理6立足建设和谐社会,建立社会全阈”机制 “安31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除了具有什么是人的现代化?试述体育对现代人作用?
现代科学知识外,还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特点和情感方式的现代化。作用:(1体育运动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人的情感生活((2体育运动现代体育有利于建立积极而完整的生活方式4现代体育培养现代人的主体意识(3体育运动丰富充实着现代532 1科学技术是如何作用于体育的?
层次上的作用科学技术对体育器物层次上的作用333科学作用于体育的价值观念层次2科学对体育制度大众传播媒介是传送视听信息的非个体性传播工具。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是什么?特点是什么?
特点: 1具有信息来源的普遍性2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343具有普遍性4具有公众教育职能 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产业的正面影响?
2缩短了快,社会覆盖面加大育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4为体育树立形象3使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5媒介可以吸引社会注意力发展(76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为社会提供体夺内容)8体育运动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新闻战的争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35
1家庭体育的作用?
家庭体育也是教育子女的良好手段。少年儿童是家庭体育最踊跃、最热心的参与者,因而人们实现终身体育的起点和归宿。2家庭中的体育是校体育的扩展和延续,而且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地和3家庭体育不仅是学支撑点。是家庭集体活动的一种良好机会,也是维系家庭团结、4体育运动是家庭支配余暇时间的活动之一,和睦的纽带36
(一)竞技体育可以树立民族形象和民族榜样
(二)可为什么说竞技体育振奋民族精神?
以强化民族意识
(三)可以凝聚民族力量
(四)可以弥合民族之间的创伤37(-)宗教与体育对人的态度是根本对立的(二)宗教为什么说体育与宗教的本质是对立的?
与体育在人的身心统一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
(三)宗教与体育在“现世生活”上存在的对立38(体育将全面走向社会化1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社会体育的普及化程度将有较快的发展(大提高(化发展的格局4)社会体育呈多样发展的格局((3)社会体育的科学化水平有较2)社会539
(一)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要
(二)社会体育是建设试述我国社会体育的主要功能。)具有生活
精神文明的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
(三)社会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40中国竞技体育“阴盛阳衰”现象的社会原因。
用
国女运动员成功的运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时间差”.2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推动了女性的体育参与.3中国训练体制的特殊性,可以实行男运动员陪练的制度.4中41经济压力、政治歧视、女性偏见、宗教和民间习俗的限妇女体育的发展面临哪些障碍与限制?
.制、妇女自身素质的限制421体育参与了社会文化的建设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对社会现代化的贡献?
2体育维护了社会健康
3代化五4体育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现43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的个人支出。体育消费概念、特点?5体育推动高科技的发展
特点:(1)体育消费的增加和发展,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广、狭)育消费具有综合性和多层次性。2)体育消费是一种非刚性消费(3)体不同经济水平人群的需要消费,44(6)体育消费还是一种社交性消费(5)体育消费还是一种节假日(4)体育消费可以满足 本质: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社会学本质与动因。
动因:1体育改革的社会学本质2体育改革的经济学本1体育改革的经济动因的内部动因4体育改革的教育动因2体育改革的政治动因5体育改革345渐进性:中国体育改革具有渐进性、滞后性等特点?6体育改革的国际动因
1、体育改革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经济改革的渐
革性质的逐步加深决定的;
2、体育改革的渐进性也是由人们对体育改我国物质条件的逐步发展决定的3、体育改革的渐进性还是由滞后性:整个社会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经济系统
统”而变化,不可能也不应该超越于经济系统的发展。只有。体育的从属地位决定了它只能随着经济系统的变化经济系统改革发生了一些变化之后,体育系统才能与之相适应。因此,体育改革相对于经济改革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特征。体育改革的艰巨性也是体育改革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在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无论思想、观念,还是措施、方法,都要进行根本的转变,以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导致我同体育改革的难度极大。另外,改革意味着对原有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改革对某些部门和个人来说必然涉及切身利害关系,相应地会产生一定的阻力。46答:体育现象的扩大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体育的国理解当代体育现象扩大化和复杂化
?
际化与全球化趋势(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竞技活动的参与等)育教育的普及、人的主体意识在体育中的觉醒、体育生;体育文化的普及(如体活方式的确立等)电视转播的出现和繁荣)以及体育的大众化与平民化发;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高度结合(如展(如体育人口的迅速增加、体育场地设施的社区化、体育管理的社团化)体育现象的复杂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量经济活动。
介入体育之中(竞技体育的业余原则废除,体育商业化职业化高速发展,政治化(如体育成为当代和平与民主潮流的一部分,同体育产业形成规模);体育现象的社会时也沦为政治角逐、广泛出现(如球场暴力、妇女歧视、种族歧视、滥用违政治统治的工具);体育社会问题的禁药物、体育中的腐败现象、宗教、邪教对体育的渗透和利用等等)47在人的一生中,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体育对培养现代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目的而去从事体育运动的,却在体育运动中实现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过程。在现代社会,体育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人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无止境地得到满足。文化对社会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人们的需求给予同样的模式,使之能够共同生活。因此,体育这种文化对社会所具有的第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促进入的社会化。体育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特别对青少年来说,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体育社会化,不仅能提高人们对身体、生命、环境和体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而且还可以在内化竞争的意义、规范、道德等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上的各种竞争活动的社会意义。48 1质的知识产品的智力,其竞争手段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以,试述知识经济对体育发展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竞技体育的实力将转化为各种不同
及创新技术的推广能力。竞争的实力将集中在善于创新的智慧入群中。定因素是知识和智能,而不是实2,由于在知识经济社会,人才的争夺与培养、体育科学知识的创造,体育科学知物资源,因此对体育经济生活的决识产在追求知识劳动放大的知识经济社会,计算机系统和计权的保护,将成为未来社会体育运动的焦点。3,算机网络系统量常规性的、逻辑性智力活动将交给电脑去完成。同时将成为强有力的工具,体育活动中的大体育院校、体育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体育的智力机关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体育发展的中轴机构。总之,从实物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最终表现为人的转
型。在体育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从注重体力向注重智力转移,从单纯的生物观点向人文精神的转移。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期末考试试题选登)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期末考试试题选登)
一、填空题:
1、根据社会交往的形式,可以把社会交往划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2、角色扮演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第二,培养角色意识)、(第三,实践角色规范和表现角色行为)。
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有语言能力)。
4、初级社会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
5、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范)。
6、制定/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就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景)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7、本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较早的社会发展工作实践。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梁漱溟)。
8、社会保险是对(未来风险)的预防;社会求助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社会福利提供的是(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
二、选择题:
1、“工作安定”属于(安全的需要)。
2、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
3、“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4、“心理上的断乳”是青少年(心理上的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5、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密切)。
6、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谁提出的(芝加哥学派)。
7、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张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哪种控制(积极控制)。
8、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隐性失业)。
9、社会工作是指(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10、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的状态,这是哪能种社会现代化理论的观点(依附理论)。
(三)名词解释
1、社会需要:(答:社会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2、社会群体:(答: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3、社会分化:(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劳动分工的需要,而分化的因素则是基于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
4、社会问题:(答:社会问题它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5、社会趋同论:(答:趋同理论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1年提出来的。他的基本论点是:社会主义经济正在逐步背离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正在背离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模式,这两极对立面的运动,每种制度都吸收另一种制度的某一些因素。两种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四)简答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
答: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保证社会学研究的高度科学性,就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第二,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体现为:历史唯物主义属哲学范畴,社会学是具体社会学,前者研究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后者研究社会现象即特殊规律。第三,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由此看出,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什么“取消论”“代替论”都是错误的。
2、“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在管理策略上的不同观点。
答:“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管理设计的思想。认为工人是为挣钱来工作做工的。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把工人看成机器而遭到批判。
“社会人”假设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一种管理方式。认为工人不仅是为钱而来工厂做工的,而是具有多方面要求,并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决定因素,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给予基本关心,激发他们积极性,提高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有巨大影响。
3、社会制度的涵义。
答:社会制度是指:
1、第一个制度的用法:是指社会形态或体系意义上的制度,是对制度的大尺度的宏观观察,常在区别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性质的社会时使用。如资本主义制度等。
2、第二个制度的用法:是指一个社会中的具体制度,它以具体的组织机构、制度设施作为自己的实体。常在分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里的问题时使用。如经济制度等。
3、第三个层次的制度:指的是各种社会组织、群体中的规章制度,是狭义的社会制度,代表某种规定的行为模式或办事程序、规则。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
4、“五德终始说”
答:“五德终始说”是由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家邹衍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发展是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建立,都体现了五行中某一势力的统治地位。这种理论揭示了历史是变化的,且有必然的趋势,但它却把历史理解为一种循环的过程,陷入了历史宿命论。
(五)论述题
1、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答: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渐从农村分化出来。
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压迫农村,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第三阶段城乡差别。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
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二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地帮助农村发展,同时采用鼓励城乡联合办厂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第五篇:四川师范大学传媒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1.传媒:是传播媒介的简称。是人类传递、获取、交流、存储信息的工具或渠道。
2.传媒社会学:是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传媒研究中,分析传媒过程及其相关要素,考察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而发现传媒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规律并探讨通过传媒积极的影响社会的途径和机制的交叉学科。
3.传媒学的研究对象: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传媒过程及其相关要素,同时考察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4.传播社会学的特点:整体性、系统性;联系性;科学性。
5.电视的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强大的经济功能;社会民主过程的基本元素;娱乐功能;服务功能;文化传承。
6.电视积极的社会影响:学习;娱乐;获取信息;引领、制造时尚;帮助儿童了解社会;社会整合。
7.电视消极的社会影响:浪费时间;不利于健康的人际、社会关系发展;冲击传统的人生准则;电视病症;电视暴力;电视偏见;儿童成人化。8.网络空间是由网民和他们的行为组成。网民是网络社会的基本构成元素。9.网络社会引发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虚拟社会的出现、人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公民记者的出现。10.公民新闻: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与散步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公民是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11.网络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拓展了公民表达和利益诉求渠道;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知情权;拓宽了公共话语平台;增强了公共事务的参与监督。12.舆论:一定时间范围内,多数人的情绪化意见表达。13.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14.网络空间的社会风险:负面信息无法控制;难以抑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所造成的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会强化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强化了知识鸿沟。15.博客的产生与发展,实现了信息低成本快速传递和信息资源广泛共享。自由、开放、共享是
博客本质特征。
16.博客动机:自我表达;自我呈现;自我发展;
社会交往;分享性;参与评论;学习性。17.博客的积极社会作用:突破了话语垄断权(修正了“把关人”理论;是“沉默螺旋”停止旋转);积累了社会资本的总量(关系性社会资本;资源性社会资本);开拓了社会化新途径;拓展了社会角色理论的内涵。18.博客的社会问题:与公共领域伴生的公共墓地;个性化带来的新隐忧(个人隐私;公信力)19.传者:即媒体的从业人员,是媒体的主体,编辑、记者、主持人、媒体管理层等都包括在传者概念的外延中 20.传者的角色领悟:共性;个性
21.传者的角色失调: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角色扮演者不能恰当的履行角色的职责,角色扮演出现障碍,角色不清,角色终止扮演(以传者的角色和功能自居,要挟别人,牟取个人利益;角色混淆造成不良影响;重视“注意力”价值,漠视人文关怀)
22.传媒内容的娱乐化:指传媒将娱乐化作为自己生存的一种方式和明确的传媒定位。表现:各种信息中娱乐性内容比重增大,新闻类信息受到挤压;新闻类信息娱乐化内容增多;新闻信息娱乐化包装。
23.传媒趋向经济利益带来的问题:某些娱乐节目“过度”;制造假新闻;重要信息的缺失;对某些社会现实的偏差反应。
24.人的社会化: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25.传媒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政治社会化影响;道德社会化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26.传媒对经济的作用:传媒与信息经济;传媒经济与符号经济、文化产业;
27.传媒与政治:政治对传媒的定向功能;当代社会,传媒在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8.传媒与文化:文化对传媒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对传媒的制约;社会习俗对传媒的制约);传媒有助于形塑共享的文化世界;传媒的文化传播
中存在的问题(传媒偏重于统治阶级文化;偏
重于低俗文化;偏重于维护生产和商业阶层文化)
分析题 1.传媒与政治 政治对传媒的定向功能:传媒是在包括政治环境在内的社会的需要中应运而生的,政治的需要呼唤传媒的产生;政治不仅为传媒提供信息源,也规范着传媒。
自由主义模式强调传媒的私人性和商业性,强调传媒与政府的对立;社会责任模式强调传媒的公众性和社会责任,强调政府和传媒在维护自由式的合作;社会主义模式强调执政党和政府对传媒的的有效控制,传媒成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
传媒在政治中的作用:政务公开‘提高政治生活质量,强化政治影响力,有利于政策方针的推行;监督政治;塑造政界人物形象,提高知名度;传媒对战争的走势和结果产生影响;传媒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负面影响;
2.传媒与经济
经济„„科技„„传媒„„推广科技
经市场经济制度„„公众的需求放在首位,传媒机构的运行方式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以信息经济为特征的传媒经济;符号经济与文化产业。
3.电视暴力研究
可能给社会特别是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受众造成负面影响
学习暴力,对暴力脱敏,恐惧成为受害者 不是暴力构成不同等的有害影响 不同受众受影响不同
4.舆论影响力评价标准
电视收视率;网络关注度;知名度„„
5.微博意见领袖的影响 6.社交媒体的社会问题
分析题
1.电视对青少年影响(参考5.6.7点)2.超女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参考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