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邵改梅碧螺春导学案
油寨中学
邵改梅
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课题名称】 《碧螺春》 【设计理念】
针对《新课程标准》和《碧螺春》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诵读,反复练读,感悟重点的语句,再到研读课文,感悟茶文化的魅力,使整个学习过程都让学生在“涵咏文本”、“静心体会”、“有感而发”。通过创设情境,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领略茶乡人的生活。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篓、煞”等11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霞、弥”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4、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过程】 爬黑板听写生字词
一、导入(一杯清茶引联想)(3分钟)
(一杯碧螺春茶,置讲桌上)同学们,课文最后一段,作者以外国诗人的一句诗结束全文,以上强调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请大家读读这句诗。这里,你如何理解这个“看”字?
仔细看20秒,告诉你自己,你看到了什么?
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一起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走进清晨采茶图。
二、预习提示(画出思维导图)(8分钟)
(一)、自主学习,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划出思维导图。
(二)、合作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优化思维导图。
三、展示提升(20分钟)
品读采茶之美(品读一段文字)
多美的景色啊!看那铺满金光的茶园,闻闻淡淡的花香,听听江南女子银铃般的欢笑声,真是人在画中游啊!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感受一下,你觉得那句美,就多读几遍。交流,我觉得这句美,哪美?
苏轼评王维的诗与画,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读这段文字,也有这种感觉,美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油寨中学
邵改梅
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分析茶之工艺(学习几个词语)
1、演示读
采茶图将我们带入了诗画般的意境,而碧螺春是不做隔夜茶的,清晨采摘后就要立即挑拣、焙制。因此,入夜后,山村里万家灯火,又是另一番繁忙的景象。
(1)一个小组展示
课件出示: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这些带提手旁的字都表示动作。在这表示采茶的动作。从四个忽而可以感受到茶手动作很快。各个动作交替出现。读这个四个“忽而”的句子。如此娴熟的炒制技术,炒制出的碧螺春茶。“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炒茶的美作者如此精准的描写,使我们在读文时就仿佛身临其境。
仿写句式
忽而___________,忽而_________,忽而__________,忽而__________。(2)另一小组展示
焙茶手需要在这门热的大锅内用血肉之手来回翻拌,又有什么感受?这些焙茶手们在长期的劳动中已经练就了一双钢铁之手,已经做到了“真金不怕火炼”我们不仅佩服他的本领,更敬仰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们一起亲临焙茶现场,领略茶手,精湛的技艺,欣赏青龙上下翻飞奇观。
本组学生加上动作表演读。全班起立表演读。面对这样的焙茶手,我想对他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读
课件出示:
起初,刚摘下来的新鲜叶芽是翠绿欲滴的。
焙茶过程中,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的颜色变(深)了,形状变(细)了,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
3、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谈何容易!(引读)虽然干 生:但不焦。师:虽然脆, 生:但不碎。虽然青, 生:但不腥。师:虽然细,生:但不断!就像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增一点儿 生:(齐背)——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这就是“工艺茶”!这个工艺茶的名字就叫碧螺春!
如此上等的好茶,怪不得不得清朝未震钧在他的著作《茶说》中写道:茶以碧螺春为上,不易得;如此工艺之茶,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谁能将我们刚才的感受送入入夜焙茶图,完整地展现这工艺茶的焙制全过程。
品茶之情韵(学习一种方法)
如果说观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就更有一番陶醉般的心境地了。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板书),赢得了世人的喜爱。让我们也沏上一杯,看看它,品品它。
1、品文
(1)自读课文,要求:
用笔画出第8自然段中描写碧螺春色、香、味、形的词语,读一读这
油寨中学
邵改梅
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些词语,把它们记在心里,再说一说碧螺春的色香味形分别是什么样的。(板书:色、香、味、形)
(2)交流:你们品到的碧螺春的色香味形是什么样的呢? 色:__________、__________ 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茶(1)有这样独特的色、香、味、形的碧螺春,怎能不让人爱不释口呢?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我朗读这些词语,你来品味一下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先读形,再读色、香、味)
夕阳西下,一套青花瓷茶具,一小撮碧螺春茶……
(2)请你再读一读这些词语,把你品味的感觉读出来。(3)齐读。
3、品情
(1)品茶的感觉真好,我们就像作者一样被陶醉了。作者陶醉仅仅是因为碧螺春有独特的色香味形吗?是不是只要有好茶就一定会被陶醉呢?品茶还需要有什么呢?这一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了,谁能读给大家听一听?
(2)读句子:朋友相聚,品茶谈心,那分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茶香飞溢四周。
点拨:“飞溢四周”的除了茶香,还有什么?(浓浓的朋友情谊)喝茶,不只是为了喝茶,品茶,品的不仅仅是茶,品的是心情,品的是朋友深情,品的是家人真情。再读这句话。
(3)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师:同学们,还记得《村居》这首诗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一个“醉”字让我们看到无限春光,真是“问言与谁醉,却道春光明媚”。那就让我们再醉一回,这一次我们又醉在什么里?
(学生投入地读)
生(交流):
我醉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醉在“夕阳西下,明月初升”的意境中;
我醉在碧绿清澈的汤色中;
我醉在那份真诚的情谊中;
让我们陶醉的不仅仅是碧螺春的馨香,还有朋友间真挚的情谊,那么这幅品茶图我们就用“品茶香”来命名吧!
我也来赞茶(8分钟)
品茶是一种温馨,一种惬意,一位外国诗人在品尝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从这句话中表达了外国诗人怎样的感情?(对碧螺春的和江南风光的赞美)。让我们也怀着这样的感情齐读这句话。
外国诗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那你又看到了什么呢?
谁来说一说: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邵改梅教学设计
《碧螺春》
油寨中学 邵改梅
【教材解析】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馨香”中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可以这么说,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碧螺春》一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负盛名”,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还介绍了碧螺春的主要产地。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既承上概括了前面的内容是关于碧螺春的制作的,又概括出下面要写的内容是关于品茶的,过渡非常自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针对《碧螺春》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诵读,梳理记叙顺序到反复练读,感悟重点的语句,再到研读课文,感悟茶文化的魅力,使整个学习过程都让学生在“涵咏文本”、“静心体会”、“有感而发”。教师只是起到激励、点拨、指引作用。教师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领略茶乡人的生活,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积累精彩语言,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境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篓、煞”等11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霞、弥”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4、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参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迸发出无限旺盛的生命活力;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读书,多种形式地读,如自由读、默读、诵读、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等方式,读通、读熟课文,边读边思考,感悟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把所描述的实物与自己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爬黑板听写生字词
一、导入(一杯清茶引联想)(3分钟)
(一杯碧螺春茶,置讲桌上)同学们,课文最后一段,作者以外国诗人的一句诗结束全文,以上强调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请大家读读这句诗。
这里,你如何理解这个“看”字?
仔细看20秒,告诉你自己,你看到了什么?
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一起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走进清晨采茶图。
二、预习提示(画出思维导图)(8分钟)
(一)、自主学习,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划出思维导图。
(二)、合作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优化思维导图。
三、展示提升(20分钟)
品读采茶之美(品读一段文字)
多美的景色啊!看那铺满金光的茶园,闻闻淡淡的花香,听听江南女子银铃般的欢笑声,真是人在画中游啊!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感受一下,你觉得那句美,就多读几遍。交流,我觉得这句美,哪美?
苏轼评王维的诗与画,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读这段文字,也有这种感觉,美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茶之工艺(学习几个词语)
1、演示读
采茶图将我们带入了诗画般的意境,而碧螺春是不做隔夜茶的,清晨采摘后就要立即挑拣、焙制。因此,入夜后,山村里万家灯火,又是另一番繁忙的景象。
(1)一个小组展示
课件出示: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这些带提手旁的字都表示动作。在这表示采茶的动作。从四个忽而可以感受到茶手动作很快。各个动作交替出现。读这个四个“忽而”的句子。如此娴熟的炒制技术,炒制出的碧螺春茶。“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炒茶的美作者如此精准的描写,使我们在读文时就仿佛身临其境。
仿写句式
忽而___________,忽而_________,忽而__________,忽而__________。
(2)另一小组展示 手工炒制第1句 滚烫
焙茶手需要在这门热的大锅内用血肉之手来回翻拌,又有什么感受?
这些焙茶手们在长期的劳动中已经练就了一双钢铁之手,已经做到了“真金不怕火炼”我们不仅佩服他的本领,更敬仰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亲临焙茶现场,领略茶手,精湛的技艺,欣赏青龙上下翻飞奇观。本组学生加上动作表演读。全班起立表演读。
面对这样的焙茶手,我想对他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读
课件出示:
碧螺春焙茶前后的变化。(转:碧螺春焙茶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起初,刚摘下来的新鲜叶芽是翠绿欲滴的。
焙茶过程中,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的颜色变(深)了,形状变(细)了,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
3、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谈何容易!(引读)虽然干 生:但不焦。师:虽然脆, 生:但不碎。虽然青, 生:但不腥。师:虽然细,生:但不断!就像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增一点儿 生:(齐背)——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这就是“工艺茶”!这个工艺茶的名字就叫碧螺春!如此上等的好茶,怪不得不得清朝未震钧在他的著作《茶说》中写道:茶以碧螺春为上,不易得;如此工艺之茶,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谁能将我们刚才的感受送入入夜焙茶图,完整地展现这工艺茶的焙制全过程。
品茶之情韵(学习一种方法)
如果说观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就更有一番陶醉般的心境地了。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板书),赢得了世人的喜爱。让我们也沏上一杯,看看它,品品它。
1、品文
(1)自读课文,要求:
用笔画出第8自然段中描写碧螺春色、香、味、形的词语,读一读这些词语,把它们记在心里,再说一说碧螺春的色香味形分别是什么样的。(板书:色、香、味、形)
(2)交流:你们品到的碧螺春的色香味形是什么样的呢? 色:__________、__________ 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茶
(1)有这样独特的色、香、味、形的碧螺春,怎能不让人爱不释口呢?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我朗读这些词语,你来品味一下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先读形,再读色、香、味)
夕阳西下,一套青花瓷茶具,一小撮碧螺春茶„„
(2)请你再读一读这些词语,把你品味的感觉读出来。(3)齐读。
3、品情
(1)品茶的感觉真好,我们就像作者一样被陶醉了。作者陶醉仅仅是因为碧螺春有独特的色香味形吗?是不是只要有好茶就一定会被陶醉呢?品茶还需要有什么呢?这一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了,谁能读给大家听一听?
(2)读句子:朋友相聚,品茶谈心,那分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茶香飞溢四周。点拨:“飞溢四周”的除了茶香,还有什么?(浓浓的朋友情谊)喝茶,不只是为了喝茶,品茶,品的不仅仅是茶,品的是心情,品的是朋友深情,品的是家人真情。再读这句话。
(3)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师:同学们,还记得《村居》这首诗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一个“醉”字让我们看到无限春光,真是“问言与谁醉,却道春光明媚”。那就让我们再醉一回,这一次我们又醉在什么里?
(学生投入地读)
生(交流):
我醉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醉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醉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醉在“夕阳西下,明月初升”的意境中;
我醉在碧绿清澈的汤色中;
我醉在那份真诚的情谊中;
让我们陶醉的不仅仅是碧螺春的馨香,还有朋友间真挚的情谊,那么这幅品茶图我们就用“品茶香”来命名吧!
我也来赞茶(8分钟)
品茶是一种温馨,一种惬意,一位外国诗人在品尝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从这句话中表达了外国诗人怎样的感情?(对碧螺春的和江南风光的赞美)。让我们也怀着这样的感情齐读这句话。
外国诗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那你又看到了什么呢? 谁来说一说: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茶乐
碧螺春 制茶忙 江南明媚的春光(色 香 味 形)品茶香 【教学反思】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浅显生动的语言,细致传神的刻画,向读者展现了三幅充满情趣的画面,妙趣横生,描写幽雅,情感浓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是古人读书经验的精辟概括,说明了“读”的重要。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多读,理所当然地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是多么重要。在讲授这节课时,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于合作者,引导者,把阅读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读中感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地获取知识,增长能力,感受语文给他们带来的美。
一、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图片或实物,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或实物,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在这篇课文中,我针对学生对茶特别是茶文化的生疏,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通过展示图片,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茶的距离,再引导学生自由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读一边想象、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焙茶手技术的娴熟,陶醉于品茶时的浓浓情谊中。指导学生借助收集的资料,加深对文章的感悟,真正领略茶文化的魅力。
二、鉴赏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呢?教学时,我努力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美。特别是在学习“采茶”部分时,重在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感悟,带着眼睛去看,带着耳朵去听,带着鼻子去闻,带着心去感受,带着大脑去思考,就能体会到语言文字里所描绘的景,所蕴含的情,就能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品文----品茶----品情----品生活”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入到语言文字中感受茶的馨香和人们对茶的喜爱。正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领略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课堂上,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有感情朗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走进茶园与采茶女共享劳动的快乐,与茶手共同制作上等的碧螺春,和朋友月夜品茗畅谈抒怀„„。
最后,我设计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将学习课文引向课外生活实践,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比原知识具有更丰富的信息与外延,更易与学生的知识经验连接起来,体现了语文教学既要根植于语文文本本身,又要游离于语文文本之外的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展示自信美、成就美。
第三篇:导学案课改心得体会
对导学案课堂的认识以及心得
西坝小学:白晓莉
有幸参加了本次建新路小学组织的讲学观摩活动,各位老师的精彩讲学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各位老师的课都体现了新课标中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本学期以来,学校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个别班级进行了导学案的教学。我认为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命,它的效果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好似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导学案的使用改变了这种现状,教师成了知识学习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好比战场上的统帅;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样就会挖掘学生内在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进行转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二、改变和提升了传统课堂中提问的随意性和琐碎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虽然不同的课题、课型有不尽相同的设置,但经过教师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处理,会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整体和训练体系。或解读理解文本,或品味感受语言之美,或知识迁移、拓展视野,或紧扣双基、夯实基矗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和教
师的指挥下一步步走向深入,既较好地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三、导学案对教师的业务、集体备课中的协作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让导学案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提高针对性?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仔细的研究教材,深入的琢磨学生,合理的设置问题的层次。那必然对教师业务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这必然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提高我们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同时多和其他老师交流、有效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形势的要求。在这次的讲学观摩中,大家也看到了,导学案在课堂中给学生和老师都减轻了负担,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向各位老师学习,把这些好的经验和方法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千万不要让导学案固化了我们的课堂和学生的思维,成为新的课堂教学束缚,实际中应注意灵活运用。
第四篇:课改体验式分享 导学案
《课改体验式分享》导学案
单位
姓名:
小组:
学法指导:
1、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方式,完成本学案上的问题。其中独学时间大约15分钟,解决导学案上所有能独立完成的问题。若有疑问,用双色笔进行标注。
2、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导学案中有疑问的内容,用时约长5分钟。组长负责组织并得出讨论结果,根据教师分配任务做好展示及点评准备,用时约10分钟。
3、珍惜机会,全员参与,深刻体验,激情展示,盘点收货。课题:课改体验式分享 学习目标:
1、围绕班级文化建设、高效课堂和班级管理理念、优秀班级建设等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2、结合以往课改经验,对自己所在学校推进课改进行系统思考。学习重点:
1、抓住要点、形成观点。
2、相互启发、提升认识。学习过程:
说明:以下问题都没有唯一确定答案,学员一定要在独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对学或群学,组长组织好群学。小组讨论交流中产生的问题、个性化的观点都可以进行交流。
一、班级文化建设
1、什么是班级文化?
2、如何用班级文化引领学生成长?
二、高效课堂和班级管理建设 1、2、三、现代班级建设
1、四、当堂训练
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对待学困生? 优秀班级的标志是什么? 现代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高效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区别是什么?
第五篇:化学改变了世界(导学案)
《化学改变了世界》学案
年级初三科目 化学课型新授课教师审核人教学时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化学改变世界,会分辨天然物质和人造物质 能力目标:运用举例法,说明化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有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分辨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学习难点:与化学有关的领域 【课堂导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知道吗?汽车轮胎、众多药物,各种塑料、包括你的书包和轮滑装备,都是以石油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生产出来的,这让你难以置信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探究一:从衣食住行四方面说明化学是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探究二:仔细观察教师中的各种物品,说一说哪些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物质,那些是来自用化学方法人工制造的物质?
探究三:想一想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有没有用到化学制品?如果没有化学制品,他该怎样生活?
探究四:依靠化学,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
(三)成果展示:小组挑选一人交流展示成果
(四)归纳点拨总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生命科学、医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农业科技、航天科技等等都是以化学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化学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检测】
1、下列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A.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B.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C.石油综合利用生产优良人造纤维D.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2、人类生活中的下列用品不是由化学方法提供的是()A.塑料制品B.钢铁制品C.天然木制品D.玻璃制品
3、农业生产中提高粮食产量的下列措施与化学无直接关系的是()A.合理施用化肥B.合理施用农药 C.使用地膜覆盖技术D.适时灌溉
4、以“房屋建筑和装饰材料的变迁”为例,举例说明化学使我们的生
活发生了巨变。
【课堂巩固】《伴你学》P4第1-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