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环节复习课模式
五环节复习课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我校五环节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预设的情景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讨、研究性学习,整个课堂教学中,通过“导、学、展、练、结”五个环节的实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下面对五环节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探究情况谈一下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数学复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它和新授课的探究一样,教师都应该为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数学知识提供空间。但从目前教学现状看,学生做试卷,教师讲试卷成了复习课的常见形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论是新授还是复习课,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都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而,我认为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探索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积累、巩固和提升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一、自主复习、知识再现。
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教师在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时应该把教材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放在首位。在学生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知识进行梳理,必要时可再次引领学生亲历数学概念或重要知识的形成过程,再现所学知识,例如:在复习《三角函数》这一单元时,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复习,回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并将自己认为重点的知识记
录整理,然后结合课件再现三角函数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对知识中所涉及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加以提炼。
二、归纳系统、形成网络。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把各部分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一个系统,整合的形式可以是采用条目、表格和结构框图,这样既简单明了,又有利于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尽最大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在《三角函数》复习这一单元时,让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自主、合作整理,将重点知识及其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罗列出来,学生在归纳、系统知识时,主动参与,积极性特别高,汇报交流整理的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条目式、表格式、框架式、图形式等。通过整理学生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
三、提出问题、质疑解难。
在数学复习课中,要优化问题设计,数学问题的设计一般包括两类:
1、基本题型的设计。基本题型的设计包括基本概念、公式等,要尽量覆盖课本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知识,举一反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应用能力。
2、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探究性问题要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能够体现学生的独立见解、能动性和再创造精神。
在单元复习时,还可以安排一些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研究和交流研讨,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例题评析、引导点拨。
在单元复习时,教师除了结合重点、难点知识引导学生复习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在学习新课或检测时出现的错误作为重点来精讲点拨,有的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理解不透,所以会出现理解上的模糊与偏差,通过例题评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把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及时积累,在复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三角函数》一单元复习中,我有意识地采取了一些对比练习来巩固,以加深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五、拓展练习、形成技能。
注意基础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新授课是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为主线的,而复习课则是以围绕本单元重点展开教学活动.在练习时,除了基本知识的练习外,复习课上的练习应侧重于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因此应出示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练习。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变式性和综合性。另外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注意分层练习,让所有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人说平时的教学是为了栽活一棵树,而复习课就是为这些树去灌溉,使它们更茁壮地成长为一片林。栽树容易养树难。如何上好复习课,激发学生复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复习课真正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真正能使学生由所知达到所能,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五环节复习课教学模式
山东省济北中学
王志勇 2009、12
第二篇:思想品德复习课“五环节”教学模式[小编推荐]
大新庄中学思想品德复习课“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为落实“211”工程,加强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和挖掘以及教学常规的再学习,依据我校的“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思想品德课的特点,逐渐形成了我校思想品德中复习课的模式。第一环节:预习说明,明确目标;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归纳整理;第三环节:合作学习,交流探究;第四环节:精讲疑难,点拨拓展;第五环节:当堂训练,达标反馈。
一、预习说明,明确目标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依据中考说明,明确考试目标,一定让学生记忆考试目标。
二、自主学习,归纳整理
这一环节体现先学后教的思想。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明确学生自学的内容和问题,熟读教材,完成考点梳理,自主学习中发现疑难。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自主学习后,2人为单位交流自学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兵教兵”的方式解决疑难,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深入学生中,多观察,多倾听,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四、精讲疑难,点拨拓展
本环节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最重要环节,思想品德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展示汇报、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追问,点拨,纠正,答复。善于杀“回马枪”。
五、当堂训练,达标反馈
每堂课必有当堂检测。在这一环节中争取做到堂堂清,人人清,提升课堂效率。当堂检测题可以选用历年中考典型例题,注重基础和能力提升。
学生完成当堂检测后,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学生互批互讲,教师纠正点评。
第三篇:练习课“五环节”教学模式
“五环节”教学模式在小学4—6年级数学练习课应用研究
宜良县九乡小学数学教研组练习课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小组
(杨海云 孙丽波 李艳红 陈丽华 朱天有等)
【摘要】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技巧的重要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小学数学练习课练重要性的认识和反思,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小学数学练习课“五环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练习课“五环节”教学操作程序为:明确目标、激发参与---启发回顾、巩固基础---总结概括、强化认识---应用实践、拓展提高---当堂反馈、小结反思。运用“五环节”教学模式,能使练习课课堂教学结构清晰、完整。“五环节”教学模式便于教师操作,并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五环节 教学模式 应用研究 小学数学 练习课
一、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理论体现在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机械地学习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新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课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课只有学生做教师讲一种形式,同时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课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调整练习课结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求异思维。
二、功能目标
1、教无定法,教要得法。通过一定课堂教学结构和程序,规范教学行为,启迪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探索不同教学内容应采取的教学形式,从而使练习课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提高练习课效率。保证在一节练习课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彰显,使学生掌握好相关数学基础,形成数学技能。
3、使练习课成为全体学生发展的平台,确保大多数学生学会必需的数学知识;特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得到较高地发展和提高。
三、应用范围
本模式适用于小学4——6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
四、实现条件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的重要性,具有改革创新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模式的意识、精神。理解掌握我们小学数学练习课“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并能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其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1、练习的主动性和意识控制。
有效练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练习的主动性。主动练习不仅运用感官和动作,而且还要展开思维,发挥意识对练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功能,使练习真正收到实效。
2、练习的循序渐进。
数学练习的“序”,一是指习题的难度应当由易到难,有一个适当的坡度,对于数学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应认真完成一定数量的基本题,再练一些变式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解答具有适当难度的习题。二是指练习的要求应当由低到高逐步提高。
3、练习的及时反馈。
及时反馈即及时知悉当前练习的结果,对后继练习有极大的影响。这
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强化与矫正两方面,例如,学生知道哪些题做对了,会因为练习的成功带来满意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又证实了自己的有关认识和操作的正确性,这些都会对继续练习产生激励和强化的作用。另一方面,知道哪些题做错了,特别是了解为什么是错的,有助于澄清混淆的认识,把精力集中于尚未掌握的部分,使错误的认识或操作得到矫正。及时的矫正对于有效练习是至关重要的。
4、练习的良好习惯。
首先,应当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练习的习惯。其次应当养成复查检验、自我反馈、纠错的习惯。这对提高练习的意识监控,发挥即时反馈的强化、矫正作用都大有裨益。我们研究认为,为了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在练习的指导观念方面要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在练习的设计与编排方面必须注意练习的目标性、层次性、多样性、并贯彻发展性、量力性等原则。
5、明确练习的目标性。
所谓练习的目标性,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安排练习。从讲授“知识”的角度看,不管是课前的准备练习,还是新授后的尝试练习,都必须紧扣新知,做到有的放矢地练习。
6、注意练习内容的层次性。
练习内容不能单独孤立的设计,而需考虑与前后知识的有机联系,做到瞻前顾后,就容易使学生将新掌握的知识技能,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
7、重视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练习形式多样性是指针对某一知识采用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组织多样的练习,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8、把握练习的原则性。
其实练习的目的不仅是巩固知识,强化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练习从中获取知识,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练习题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练习的基础性原则;练习的综合性原则;练习的适应性原则。
练习的基础性原则是指练习设计应着眼于基础,使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
练习的综合性原则是指练习的设计要体现综合运用知识,将新旧知识融合一起的练习。
练习的适应性原则中,我们更应体会到,对于有发展变化的内容,不搞“一刀切”,学生的素质不可能是一致的,有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动作迅速;有的则反之。思维发展学认为:思维活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外部动作结构逐渐内化的过程。就学生在认知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练习中思维过程而言,除了上述三个基本原则以外,还应注意系统性,针对性,整体性,灵活性等原则,在此我们不必一一展述。
9、注意练习时间的合理性。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堂课练习的时间则更为宝贵。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时间也是优化的重要途径。在时间安排上要避免断断续续,避免过长地进行单一练习,避免过多地进行难度练习。总之,教师在练习安排上必须注意时间的合理性,使得安排紧凑,却不乏节奏,保持学生思维连续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兴趣与乐趣。
10、评价
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还应充分重视发挥评价在数学练习中的作用。在把握评价的目标性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感受,以人为本,才能最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五、操作流程
小学数学练习课“五环节”教学操作程序为:明确目标、激发参与---启发回顾、巩固基础---总结概括、强化认识---应用实践、拓展提高---当堂反馈、小结反思。
(一)、明确目标、激发参与(5分钟左右)
练习课主要是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技能,同时伴随着巩固知识、发展智能和培育情感。因此,在学生进行练习之前,应当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使学生在心理、生理、情感、知识等各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这部分内容的安排要注重三点,一是知识的激活,二是思维的激发,三是情感的激励。
1.知识的激活。激活知识有两个目的,一是突出知识中的重要因素,二是强化知识中的基本要素。练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就是知识中的重要因素。准备阶段,一般安排一些口算训练、口头复述、默写题作为突出解题关键的基本题,为解答复合题作准备。
2.思维的激发。准备阶段安排一些调理思维的习题,确保学生思维的启动和运作。这一阶段,通常安排一些回答、判断、选择题进行思维激活。
3.情感的激励。用鼓励性语言提出本节练习课中采用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热情。练习课中的“准备”与新授课中的“铺垫”有差异。“铺垫”必须紧紧瞄准新知而来,侧重于知识,落实在旧知的生长点上,为新知学习打下“伏笔”;“准备”侧重于技能方面,为顺利“练习”活动
“关节”。
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练习的内容合理创设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知识、思维、情感的目的。
(二)、启发回顾、巩固基础(12分左右)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组组练习题,或边练边评,或由学生一鼓作气练完后再逐题评讲,达到练习的目的。其间以学生“练”为主,教师“评”为辅。有些习题让学生做完后只需对一下答案,不必评讲。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力求解决好三个问题:
1.设计好练习。设计好练习是成功练习的前提。设计好练习要注意:①围绕重点,精选习题;②由易到难,呈现题组;③形式灵活,题型多变。
习题可以自编也可摘选,但都应围绕重点展开,不能贪多求杂,确保12分内练习得有意义、有趣味。练习形式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运用,不可千篇一律。注意口练与笔练、集体练与个人练等的交替运用。习题题型也要多变,封闭题型与开放题型、填空题型与选择题型、顺向题型与逆向题型、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编题与解题等,均应根据练习需要而灵活把握。
2.组织好练习。组织练习是“导练”的实质,“导练”就是有指导、有组织的练习过程。要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有组织的练习还包括习题的临时增删、节奏的随时控制、要求的适时调整等。
3.评讲好练习。评讲一般安排在练习后进行,也可安排在练习前或练
习时。练习前的评讲,目的是唤起学生注意,提醒学生避免出错,起到前馈控制的作用;练习时的评讲,属于即时反馈,即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指出来,以引起学生注意;练习后的评讲,内容包括:判断练习结果的正误,比较练习过程的异同,评估习题的价值与功能,指出解题的关键与注意点。
(三)、总结概括、强化认识(3分左右)
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出练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获得有意义的练习成果。因此,练习成果不只是简单地用练习题做的正确来说明,还需要通过学生对解题规律总结与概括的水平来判断。根据学生的概括水平,可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指点、学生独立概括的策略。
这一环节中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概括总结,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行总结,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有掌握了方法、培养了习惯。
(四)、应用实践、拓展提高(12分左右)
应用实践,通常选用课本或练习册上的习题进行检测,最好是教师预先编制并印刷好,课上发给学生做。练习内容不能单独孤立的设计,而需考虑与前后知识的有机联系,做到瞻前顾后,就容易使学生将新掌握的知识技能,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组织多样的练习,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为了确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数量与难度都要控制好,同时附设一两个条件隐蔽,关系较复杂题,使做得快的学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五)、当堂反馈、小结反思(8分左右)
学生练习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练习效果。反馈过程的一般程序是: 1.教师或学生分析解题过程,核对解题结论。2.学生自己批改或同桌交换批改。3.统计检测结果。
4.错的同学订正,对的同学另做思考题。5.教师抽查部分学生的检测题。
这五个环节在熟练掌握以后,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状况灵活运用,顺序可以调整,环节可以删减。
六、模式的评价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小学数学练习课运用“五环节”教学模式,能使练习课课堂教学结构清晰、完整。“五环节”教学模式便于教师操作,并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运用“五环节”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教师要根据练习内容的多少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几个课时完成练习内容,可以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教学过程,也可以几个课时完成一个教学过程。
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与合作探究。
三是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确定课堂教学策略,要实事求是,不要刻意追求环节而忽视实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会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完善,使“五环节”教学模式更加完善,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资料: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3、曹平《数学练习课结构初探》——《小学数学》1998年第十期
4、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
第四篇:六字五环节课改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六字五环节”课堂模式
“六字”: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环节”:指课堂教学基本应用程序。1.明确课堂学习目标,解读目标。要求:
①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历程度,准确制定学习目标,尤其是最低目标。学习目标陈述要清楚、简明扼要。
②教师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对目标作出适当简要的解读。
目的:
①让学生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②揭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③给学生一个任务,会让学生的自学变成探究性学习,便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④解读目标便于创设自学情境,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过程中。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2.3环节共用20—25分)要求:
①教师要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自学,即让学生知道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到时如何检测等。
②学生自学或阅读,或思考,或做实验等。教师要善于观察,勤于走动,适时了解和掌控学生自学的情况。要适时表扬、激励自学好的学生,但要面向全体,不得只顾辅导一个学生。
③学生自学时,教师不能停留在一个位置不动,不能判作业,不能在黑板上抄检测练习题,或做其它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事情,否则学生会认为自学是个无关紧要的过程。目的:
①这是一个学生初步实践的过程,而老师不干预其中,便于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积极思考。
②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特点。
3.自学效果反馈 途径:
①让学生板演或回答问题。②让学生提出问题。
③学生讨论、更正、合作探究。要求:
①尽量让中下等水平的学生进行板演或回答问题,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问题。同时一定要规范学生板演的书写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一定要清晰、洪亮。
②要面向全体:中下等学生板演或回答问题时,要照顾到其它同学,即同时要给其它同学明确任务,或聆听别人如何作答,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哪些练习等。
③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巡视,搜集座位上同学还有哪些问题和错误,同时关注有哪些同学开了小差。
④学生板演完成后,要让全体学生观察板演,找错误或与自己做的方法比较,开拓思维,⑤让学生自由更正,各抒己见,引导他们讨论说出错误的原因,更正的道理,同时一定要注意掌控课堂。
⑥让尖子生提出问题,拓展知识,拔高他们。目的:
①这是一个继续实践的过程,通过尝试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便于当堂有针对性的解决。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补差,又培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纠正错误,又通过一题多解,讨论合作,提出问题,使尖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透彻。
4.归纳与总结 要求:
①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教师一定要教,使学生明白和掌握。②对于一课和一个章节完后,教师一定要进行归纳与总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达到完整,系统,而不再是零乱,琐碎的知识。
③学生自己能归纳出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办,尽量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老师引导帮助他们。
目的:
①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归纳,寻求规律,上升为理论,指导学生运用。
②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完整化,系统化。5.课堂巩固练习(15分)要求:
① 当堂训练时间不少于15分钟。②布置的课堂作业要典型,适量和适应。
③课堂作业要求低起点,多层次,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④教师要勤于巡视,查漏补缺,做到“日日清”。⑤要批改部分已完成了的学生的作业。目的:
①将所学知识通过再训练,再强化,内化为学生实际解题能力。②课堂上完成一部分作业,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以上课堂教学常规模式的基本应用程序,由于科目不同,教材特点不同,这些环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适时的变更,不管怎么变,目的是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和练的过程,学生就必然会学,也必然会学得好。
第五篇:语文“五环节”阅读教学模式
语文“五环节”阅读教学模式
内容简介
小学语文“五环节读”阅读教学模式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以读为本、在读中求创新、搜集资料、质疑问难、在读中合作探究、体情悟理、在读的基础上丰富语言积累,并向课外延伸,促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它以“激趣资源共享”→“初读整体感受”→“细读合作探究”→“品读体情悟理”→“延伸拓展迁移”为基本操作模式。“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读中求创新,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发感情的恰如其分和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在读的基础上丰富语言积累,并向课外延伸扩展,不断将课内外获得的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
模式的名称:小学语文“五环节读”阅读教学模式。结构流程图:
“激趣搜集准备读”→“整体感知质疑读”→“合作探究精细读”→“体情悟理品析读”→“延伸迁移拓展读” 理论依据:
1、以读为本论。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此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变琐碎分析为熟读精思,以读为主,让学生不仅用心眼来学习,还在心眼之外加用口、耳,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读出情(情感)、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神(神韵),保证学生读、思、议、练„„自由创新的时间,读中悟、悟中读,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2、学生主体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展。”此模式变“越俎代庖”为“自主研索”以学为主。以自愿为原则,说自己想说的话,思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读背自己喜欢的句子,选自己愿意做的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总结。自己选择合作伙伴愉快合作,张扬个性,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基本特点:
1、落实“读”的训练,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教给读法、读思结合、读议结合,采用轻声读、默读、跟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熟 读成诵,内化吸收积累。
2、开放课堂教学。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从小敢问、能问、善问,激发学生问的兴趣,培养学生问的意识,挖掘学生问的潜能,开创师生平等协作的新模式,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质疑读”这一环节之中。
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群体互补和谐共进,增加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和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合作讨论、合作表演课本剧、合作补充教师的板书„„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群体互相影响学习。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合作探究精细读”、“体情悟理品析读”这两个环节之中。
4、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课前课后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拓展读将新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之中,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激趣搜集准备读”、“延伸迁移拓展读”这两个环节之中。操作程序:
一、激趣搜集准备读。
导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此环节老师的“导”尤为重要。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恰到好处,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课间活动中吸引到课堂上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一方面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大纲要求以及学生所处地域、时代„„精心设计导语激情引趣。
另一方面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培养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课文内容,深化课文内容。
此环节教师的导要灵活多变,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学生搜集资料教师要指导方向,给足时间。
二、整体感知质疑读。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能初步读懂课文,整体感悟课文,自己动脑、自己思考、提出问题。此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问,如(1)对文章结构的思考:为什么在这里分段而不在那里分段?每段的段意该怎样概括?中心思想是怎样表达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点?文章详略怎样处理?此外还有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思考,对语言运用思考等等,引导学生对字词提问;对文章结构提问;对表达方法提问;对作者思想感情提问;对语言应用提问„„倡导学生敢于驳问,标新立意。
此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质疑梳理,切忌零敲碎打,被杂乱无章的问题所困扰。
三、合作探究精细读。
“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此环节自愿组合、综合优化、引导争鸣、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独创性学习。群体互相影响发扬合作精神不定式合作,如小组合作、男女生分别为单位合作、同桌合作、好友合作等,展开学习,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比较、概括、品析、想象等思维活动,以达到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四、体情悟理品析读。
这一环节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已理解了语言所表达的意思,领悟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的脉搏,此时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慢慢回味、细细体悟作者的优美语言,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一幅画、一首诗、一座雕塑)把作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同欢快、共悲伤)把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想象成具体形象。或表演、或想象、或再造形象。
此环节切忌离题太远,教师应抓住课文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随机点拔。使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知从感性层面上升到悟性层面,读有所获。
五、延伸迁移拓展读。
“课内学知识、课外练能力”。此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落背诵、储存在自己记忆的宝库里。与此同时总结学法,拓展阅读相似文章,并提出类似的问题,限时阅读,读后交流评价各自所得,利用迁移规律把课内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课外,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运用语文的能力,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此环节重在选好拓展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