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品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思品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实施已经几年了,许多政治课教师变为了思品课教师,而新课标的要求与我们的现实的考核存在矛盾,让许多人难以适从。但矛盾不是普遍存在的吗?好多事物不都是矛盾的吗?特别是中考政治学科推行开卷考试,试题趋向开放性试题后,很多学生的认识中还存在不少误区,如:开卷考试不复习;开卷考试不用记忆;翻翻书就可找到;试题容易;试题要求高、难度大;开放试题答案不唯1,多抄几段就行了;等等。由此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在实施信的课程标准,在当前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要求的新形势下,师生都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稳中求新,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1定的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1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置学习障碍,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即“布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并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我们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时,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可向学生“布惑”:“目前我国经济还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呢?”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取查阅资料,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即不但比现状,还要比起点,比发展历史,从而比出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比较信服,也觉得丰富了只是,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兴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那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诙谐幽默的趣味性语言,运用录像、表演、歌曲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情感等,必然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2、稳扎稳打,稳中求新,落实3维目标的统1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老考法。我们在积极探索新教法、活动方式的同时,更要把重点放在3维目标的统1上。特别是知识目标1定要适时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1位,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而无论期末考试还是中考,都要考,而且是闭卷。情感怎么考?没法考。目前,我们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还是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所以从实际考试来看,还是落实到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只注重课堂改革,把课上的形式多样,放手让学生活动,联系时事新闻、多媒体运用等,这样1来学生高兴了,但往往容易忽视对课本知识的把握。或者可以说没有足够时间去把握。而只注重知识目标,我们的课会失去吸引力,学生丧失兴趣。我们就1定要把握好课堂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1。1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1方面要落实知识目标,应对考试。
3、加强师生交往,转变教学方法
目前,从考试分值的角度说,该门课程在无形之中定位了“小课”的地位,每周就2节课,按传统方式精打细算安排时间,学新课的问题能解决,往往考试、考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就必须丰富师生交往形式,重过程,以过程为主线,巧妙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整合多媒体资源,从分发挥多向交往的功效。如: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课前准备的作用,让他们课前预习,学会收集资料等,创设情景,适当的让学生执教。在这1过程中教师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也可以加强交往,共同讨论。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将可能会象老师那样为同学们上课就会更认真的做好预习、分析教材的工作。这些工作做细做好了,相应的思想观念也会留在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而实现该门功课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引入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增加些活动课,也可把1些教学的任务安排到班会活动中。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和思维能力、判断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会得到1定的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扩大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增强师生交往的多维性。
总而言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始终是决定和表现人们的信念、信仰以及价值观的核心。在所有学科中,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而思想品德课要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关键在于变革创新。惟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被赋予更强的影响力和更广泛的学科功能。但是,当前的考核制度不做适当调整,展示课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表演课,心里必须想着下节课如何复习,或许也会影响到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美丽就很难坚持。对课改我们怀着极大的热忱,但大家都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谁能不食人间烟火呢?我们都希望师生都能在考核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学生品行端正,学习非常刻苦,但1考试,就不理想,思品也不例外,你说这样的学生是好还是坏?简单甚至是唯1的考试方法,剥夺了大部分学生体验成功的权利,“老师,我真的很努力了,可为什么还是这么差?”是他们发自心底的呼声,我都不知该怎么回答他们。说心理话,眼看着某些学生1天天对学习失去信心,我们却无能为力,再好的说教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篇:初中思品课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思品课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思考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明德学校
王红梅
【内容摘要】一名优秀的教师,必定追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理念,从而走出误区,采取策略,及时感悟。有效教学课改的不断深入,促使我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在前进中总结经验。【关键词】教学设计
有效性
课堂效益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促使教学设计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有效设计教学,达到课堂效益最大化,是每一个一线教师时刻思考的问题。我校从上学期开始大力倡导“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实践中我有过许多误区,也获取了很多实际的经验。
一、误区
1、主动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极端化。
从学生获取知识的形式看,一种是接受,一种是探究。但新课程更注重探究发现。所以有过分强调学生互动参与,忽视许多知识更好的方法是接受学习,不敢讲;还有穿新鞋走老路,不顾学生的主体性,一讲到底;还有把很好探究学习的素材一带而过,而把需要讲解、需要学生在接受中理解的知识设计为主动探究,结果适得其反;还有把学生参与等同于回答问题,设计大量的问题,老师问学生答,使学生被主动,实际是形式参与。其实课程设计中探究与接受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要适时适度。
2、现代化教学的冲击。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与推广,使得许多知识更形象更直观。利用起来非常方便。因此,在前几年我患上“课件依赖症”,把教学设计变成了制作”PPT”,课本内容、问题设计、必要的板书、甚至许多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或操作的内容也全部成了我包办的课件内;还有对教学内容不研究,网上下载课件不匹配、不熟练、链接不好等,课堂上顾此失彼使得课件成为累赘,完全没有了教学设计;还有,设计的课件五彩缤纷或与主干知识关系不大,完全是一种形式结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3、合作学习变成尖子生的一言堂。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度,我有意设计的许多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中为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学生基础的差别或者问题设置的合适度等各种情况使得合作讨论成为尖子生的舞台,尖子生一包办,其他同学少参与或不参与,长此以往,合作讨论就是少数学生的事,对大部分学生只是一种形式。
4、过多的情境设计冲淡教学主题。
问题情境应贴近学生实际、简单清楚、蕴含新知识的生长点和一定的思想方法、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但许多情境设计太生活化、活动化或太古板,脱离了思品课的问题,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冲淡了品德的学习和增长。
二、策略
1、参与与体验的设计 参与是以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取向的教学过程与结构安排。通常表现为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等。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有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甚至是无法记住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积极的自我监控,发展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调控水平。体验是教师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以有效的激励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的体验、自主性体验和成就性体验。目标是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使学生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同时在学生参与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教师积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思路,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活动的质和量;充分关注个别差异,尤其是对那些主体参与度低的学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正确处理主体的心理挫伤,有效地维持主体的心理平衡。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教会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正视挫折。对于新授课设计应更多的使学生主动探究,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2、问题与情境的设计 思品教学中,离不开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教材本身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就会乏味、生厌。为了使政治课鲜活起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首先,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教学,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要素:如教态、表情、手势、语言、眼神等去打动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设计内容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创设“乐学”的情境。如将音乐、影视、图片、书法、漫画、绘画、诗歌等视听资料,通过幻灯投影、电视、录音、计算机等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最佳的情景、画面、声音、色彩、语言、效果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以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探求更多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比如在教学“孝敬父母”时,我用《世上只有妈妈好》作为背景音乐,播放录音故事《父母的爱》,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接着请一位同学朗诵《游子吟》,进一步渲染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我让学生们讨论交流:“你的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关心照顾你的?”,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然后我又启发大家探讨:“作为子女的你是怎样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生养之恩?”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达到了同龄人互相教育、启发、感染的效果。最后,我用多媒体播放《常回家看看》,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学生在激动、昂奋的情绪中产生行动的欲望,达到导行的目的,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3、课堂氛围的设计。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尽管思想政治课讲授的是相当严肃的内容,但教师也应该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走近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不能强行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力图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的轨道中,允许学生发表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也许是你备课时未曾考虑到的疑点。因为学生有疑问,如果教师不去及时了解并排除学生的这些疑惑,就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话,教师讲自己的,学生学自己的,师生没有教学互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麻木和丧失。比如我在讲授关于“意志”这一课时,涉及到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很多学生都提出了疑问:愚公这种蛮干的方法可取吗?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并没有回避,也没有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而是引导学生讲出他们的想法,当第一位学生讲出可用炸药时我以鼓励的话语肯定了他,于是紧接着开隧道,用缆车,搬家,开发旅游搞经济„„ 各种透着奇思妙想的答案在学生中涌现,孩子们创新的意识也由此被激发,很好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对教学相长大有裨益。
4、合作与分层的设计。
合作是是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的几个要素: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有效沟通,相互信任,冲突的有效解决;小组加工;集体评估,寻找提高有效性的途径。目标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学生主体性。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分层是指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起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因材施教。各家教学理论比较一致的看法还是“照顾个别差异”,“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关系”,“一般是在集体,统一要求下照顾个别,在面向大多数前提下照顾少数”。针对学生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三个方面开展的个别化教学:基于学业基础不同的异步分层教学;基于方法、技能不同的学习策略指导;基于多元智能类型的多元智能开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三个方面内容进行整合,就能做到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教学充满创意,让学生发展更为全面。
5、主体与指导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学习的自主性是学习者搞好学习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一种关键主体变量。”因此,在教学中,我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一定要留给学生更多的主体活动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使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摄取知识的过程。这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最重要之处,即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会”,更要“会学”。教师永远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的主动性要用老师的问题设计来引导,实施过程中,老师要适时启发引导协调,及时发现设计中未曾意料的问题和学生主题探究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方法并指导学生改进完善,也及时补充完善老师的教学设计。
三、感悟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在这种理念下,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其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学设计无论用怎样的形式,如果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完不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设计是低效的,所以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三基发展能力,能使学生“会学、学会”的教学设计,不管是什么形式都应该是好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 韩立福 初中思品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赤峰市新课程教学设计汇编
第三篇:浅谈如何确保思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确保思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学科的老师们正在努力尝试着品德活动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课堂正在步入片面求“动”的误区。一些老师觉得,品德教学活动次数越多越好,环节越复杂越好,因而过于追求形式,诸如表演小品、朗诵诗歌、正反方辩论、有奖竞猜、分组讨论等,一派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这些教师他们热衷于学生活动的数量、频率及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活动中的思维成分,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在,走过场而已,这是对课程性质的曲解和误读。那么教师如何从困惑和误区中走出来,切实提高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品德活动化教学体现其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明确活动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标准之一。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教学是低效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也是如此。如教学《和好书交朋友》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知道阅读好书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外书刊的好习惯,并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然而,我们都明白,要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解决的。为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课时开展 “故事交流会”:组织学生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热爱阅读课外书籍的人物故事在班上进行宣讲;找找身边的“阅读之星”,由他来谈谈自己是怎样喜爱上读课外书籍的?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对读课外书产生了兴趣,了解到了读课外书的好处。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该怎样来选择好书呢?怎样来科学读书呢?围绕着这样的要求,我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活动:开展交流读书体会,推荐好书,制作读书卡片,撰写读书体会等,使学生知道读书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在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应怎样来挑选合适的书籍来阅读及下载名言佳句等。学生要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贵在平时的坚持。
总之,我们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其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儿童生活入手,关注“童心、童真、童趣”,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去感悟、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成长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二、用图片展示,增进趣味性。
如“理解他人”一课主要是要教育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懂得尊重他人,能将心比心,体谅他人。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展示图片“少女还是老妇”“酒杯还是人像”让学生观察。这种图片的展示,形象直观,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明白,同样的画,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世界上的人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看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所以要相互理解。
三、抓住教育契机,机智处理活动过程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在人与人的交往、心与心的交流、思与思的搏动和情与情的共鸣中,会生成出多姿多彩的课堂状态。我们要正视“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要敏捷地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不断重组从学生那里反馈而来的各种信息,对有价值的信息给予充分利用,将其转化成为精彩的教育原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走向洒脱,走向大气,走向睿智,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可爱的小动物》时,设计了一个放飞鹦鹉的活动。教师准备了一个关有鹦鹉的鸟笼,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保护动物的教育,然后把笼子提到窗口,打开笼门,放飞鹦鹉。此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跑到窗口,老师引导小朋友对鹦鹉说上一句祝福的话语。放飞活动结束,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继续他们的教学。然而没想到那只鹦鹉也许习惯了笼养生活,一直在窗口鸣叫,不肯离去。小朋友也时不时望着窗口。此时,老师没有按照预定的教学设计上下去,而是又来到窗边,对小朋友说:“小朋友们,你们听,我们给了小鸟自由,小鸟还舍不得离开我们呢!让我们再对小鸟说说话吧!”学生们一下就说开了!有的说:“小鸟,再没有人会伤害你了,你快走吧!”,有的说:“小鸟,小鸟,你
自由了,我们不会再把你关起来了!”,有的说:“快去找你的朋友吧,我们会保护你的!”„„“鸟叫”成了宝贵的生成资源,这位教师就是及时捕捉住了这一资源,及时调整自己课前的预设方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来和小鸟说心理话,此时孩子们的话语是真实的,是富有感情的,真正说出了对小鸟的爱。这样的教学不为活动而活动,让生成变亮点,让精彩延续,获得了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处理是机智的、民主的。他亲切地提问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境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通过在辩论会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孩子真切地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这种情感是内心的而非表面的,这种体验、认知是真实的而非虚假的。只要教师拥有“教育机智”,课堂中也会生成出现没有预设的精彩。
四、注重活动践行,促进学生道德内化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课所能解决的。只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用学生亲身的实践去巩固道德认知,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如在教学《待人接物讲礼貌》一课时,在学生理解“礼貌用语”的意思和会简单运用“礼貌动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礼貌热情待人的要求进行模拟表演,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再现了课本中的礼貌热情待人的情境,还调动了原有的生活积累,教师在学生表演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每个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会被动地去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学生接受道德观点,也都是通过其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越强,道德内化的程度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好。如学习《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模仿“盲人”“瘸子”“哑人”
等残疾人来处理平日生活生活中的事务,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在活动中,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比正常人多得多,有的孩子为此流下了眼泪,他们从中意识到了那些和我们共同生活在蓝天下的残疾人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帮助和理解。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萌生了乐于关心他人的爱心与同情心。孩子们在活动中去听、去说、去看、去思,他们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让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过程,变成自身心理内化的过程。
品德新课程教学,非常多彩的活动已成为教学的一大亮点,为我们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要努力创设活动化的课堂,设计真实、有效的活动,注重活动的形式,更注重活动的效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获得真知,让有效的课堂活动,成就精彩的品德课堂。
长沙县榔梨镇金托小学:王晓
2013-5-2
第四篇: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新课程思品课教学主要突出育人育德要求,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它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践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和效率,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或教学的社会价值。那么如何提高思品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客观性。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情况而定,不能具有随意性。第二,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内在统一。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教学中需要优先考虑和实施的课程目标。第三,目标要有弹性,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的空间与时间。第四,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合理处理教材。其一,依据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重新编制教学顺序。其二,要研究如何教,教什么,把教学内容分成讲解部分、讨论部分、学生自学部分和学生活动部分。既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三,要注重以新的观点,新的知识来充实教材内容,增加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第一,教学方法多样。在实践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有: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学习和讲授式教学。而体验式学习是现在初中思品课常用而又效果较好的方式。
第二,情境体验。体验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或者一定的情景,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或亲历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常见的是“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师在实施体验教学时要注意:其一,情景设计要得当。情境设计要有真实性,确实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效果,并能从中获得感悟,体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加强反思,引领感悟。第三,教学活动中设问的有效性。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设问,是指课程在提炼内容目标、呈现教学内容时通过精心设计而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必须与情境有关;设计的问题必须根植与学生的生活;教学设问要有深度:能启迪学生思维,能追问;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四、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其一,评价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教师要仔细观察。运用中肯的语言及时点评,或者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有效的。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评价具有激励性、增值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其二,归纳提升的有效性。采用情景教学,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课堂,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但是,“情境+问题”的归纳式教学中的归纳非常重要,关系着学生的正确观念的形成,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教师一定要把握这一点,如果学生归纳的不到位,教师要补充;学生归纳好了,教师要重点强调,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当然,一节有效的思品课还需要注意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多媒体的运用,对学生的掌控等。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只要教师用心,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的学生,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做好准备是能实现的。
第五篇:如何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姜涛
咸阳市永寿县仪井中学
713400 电话:*** 目前,在思品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课堂的有效性不是很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要有效。
1、教学目标要全面正确。要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的统一,不能只重视知识的设计而忽视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仅对教材知识有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二、教学策略要有效。
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环节,结合目标抓住切入点,由此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2、问题的设置要有效。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
(2)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如在学习初三教材<独具特色的 民族区域自治>时,你要直接问学生:“民族团结宝鼎蕴含着什么样的意义呢?”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很空洞,但你要是把它换成“在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要送宝鼎给西藏自治区?”这个问题就实在多了,学生就不会觉得有多难了。
3、教师的语言要精准有效。
(1)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解说、引导还是总结,语言一定要精准。精确的语言能节省时间,而 语言的不精确、不准确,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是知识性的错误。(2)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扬他一下呀?”“想。”“那咱们就来表扬表扬他吧。”然后再是学生整整齐齐,拖长声调的“****你真棒”,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
所以,我认为,课堂的精彩在于有效,如果没有实效,再热闹,再花哨的课堂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三、增强情感因素,促进有效课堂
教学过程中,情感如同融化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催化剂和粘合剂,有了它,就可以使教学活动别 开生面,使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因为课堂中教与学的主体是人,连接教师与学生纽带的不仅是教材,更重 要的是人的情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运用 情感因素进行课堂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他学科所要解决的一般是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思 想政治课更要解决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假如忽视了“感情”,则不可能“达理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并使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首先,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达到同频共振的前提。其次,要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以爱换爱,以情感培养情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与学生共求真理,同解疑难。这样,师生间教学交 往的情感渠道便会自动打开,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再次,教师以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 进行课堂讲述,是情感化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坚信马列,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为教育事业献身 的精神,这样去讲马列主义之理才会有真情实感,才能用情感去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也带着真挚的思想感 情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而实现情与理的结合和懂、信、用的统一。
总之,只要我们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长认真备课,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活力,那么,一定会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