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2:3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

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正如它的名称,应当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的第二语言教育的分支学科。而基于现实,在坚持学科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前提下,把对外汉语教育这一学科称为语言教育学或是应用语言学,都是可以的。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根据总体设计而进行的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内部因素(1)学习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即学习者和教师;(2)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即所教授的目的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3)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和实践。

外部因素是指一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与本学科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以及其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还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资源、条件对教学实践产生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

1、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可以看作是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或叫做支撑理论。

2、直接应用于语言教学、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应用研究是指运用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而基础理论又包含有四个内容:(1)对外汉语语言学,是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和研究的汉语语言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语用、功能和文化因素等方面。(2)汉语习得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题之一,即学习者的研究,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是把教学内容和对教学对象的研究结合起来,即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是教学内容为学习者迅速、有效掌握的规律和原则。(4)学科研究方法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甚至影响到研究的成败。

3、学科体系的第三层是教育实践,主要是教学实践,它是学了理论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分析教学法流派的方法

从三方面入手,即找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所体现的主要教学原则和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1、它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好语言,而其中不可避免涉及到文化内容,也必须包含一定的文化因素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培养其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2、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性质使其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掌握这种目的语的作用,第二语言就必然带有短期、速成、集中、强化的特点,即必须强调所传授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并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

3、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一方面受到第二语言普遍教学规律的制约,同时汉语教学本身又有特殊的规律,即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方面都不同于别的语言。因为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在教学方法上也就要体现汉语教学的特点。

4、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因此,与语言交际相关的文化因素,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二语言的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四个基本环节。

1、识记。第二语言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别并记住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者叫记忆痕迹的过程。识记按其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两种。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者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又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保持。第二语言的保持是对已识记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也是对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加以巩固,使之长期存留在脑中已备应用。是记忆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

3、再认和重现。只是记忆的以三个阶段,即恢复记忆的两种形式,是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记忆痕迹恢复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是信息的提取也是信息的输出。第二语言的再认,是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再度呈现时能识别并确认的心理过程。第二语言的重现也称为回忆,是指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虽然并未再度呈现,但在脑中重新回想起来的心理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是综合的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的学科。

1、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所谓专门的学科,是指它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视角,是别的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如前所述,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而它的研究视角,不仅是语言学的,也是心理学的和教育学的,而且是这几方面的综合的独特的视角。

2、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综合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七大学科。这里主要先概述哲学、横断学科和社会学与对外汉语教育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从宏观上、方向上,对包括对外汉语教育在内的一切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而数学等横断学科则提供方法轮的作用,其所提出的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等,对各学科都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社会行为、社会变迁和发展等社会问题的学科。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因此,语言学和语言教育的研究,都不可能不受社会学的影响。对外汉语教语,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正是指它综合的、有选择性的汲取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

3、对外汉语是应用的学科。应用学科有其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它不仅需要关注应用本身,进行大量的具体应用研究,也要进行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决定了它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P139):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2、要有针对性。

3、要有代表性。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1)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称的社会规则。(2)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的各分支系统。

(3)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与口头语言。

2、语言存在于言语中

(1)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教学中首先要抓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以培养交际能力。

(2)从言语中接触到大量语言事实,应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

3、语言有生成性

(1)对外汉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不仅仅是只教会学生掌握各种语言素材,而是用有限的语言材料理解和表达丰富的思想。(2)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为了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言课就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并形成能力,最终能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1)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尽量运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而不借助于母语或媒介语。

6、语言产生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即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1)语言是可以学会的。一个具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的正常人,都能掌握自己的母语并学习第二语言。

(2)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影响语言学习。

●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四个阶段:

1、历史比较语言学:

(1)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该学派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

(2)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成为独立的学科。

(3)局限性:它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2、结构主义语言学:

(1)1916年,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的讲稿被他的学生整理出来,成为《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被奉为语言学的“圣经”,其语言理论成为现代语言学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语言是符号系统,(2)同时,又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区分“内部语言学”(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外部语言学”(语言与社会、民族、文化、政治等的关系)。特别提出区分“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演变的“动态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状态的“静态语言学”),主张进行共时研究。

(3)20世纪前半叶,以索绪尔学说为基础,欧洲语言学出现结构主义思潮,代表派有:强调语言符号功能的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强调语言符号间各种关系的哥本哈根语符学派,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

(4)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突出贡献是对语言的结构系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写,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结构分析和结构描写的方法。

(5)局限性:只集中于语言形式、结构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意义的研究。

3、转换生成语法:

(1)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了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其标志是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一书的出版。他提出区分“语言能力”——人们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和“语言表现”——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认为语言表现不能全面反映语言能力,只就有限的实际话语(语言表现)进行结构分析,不能揭示语言的本质,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创造性的特征。语言学需要研究的是能使人掌握语言的规则体系、说出无限话语的人类的认知结构中的语言能力。

(2)因此,他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假说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理论,这样酒吧语言学的触角伸向人类认知领域,探讨语言的心理过程。、功能主义语言学:

(1)60年代末、70年代功能主义语言学兴起,标志着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中心在欧洲。以弗斯为奠基人的伦敦功能结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本质是意义——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语义是语言研究的中心,主张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研究语言,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2)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理论,在对语言的系统和结构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从功能角度研究语言,着重探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研究语言如何使用,分析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功能与语言系统的关系,并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莅临,依“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

●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名词解释)

1、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系统。

2、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既用口头形式,也用书面形式;既指说、写的表达能力,也指听、读的理解能力。

3、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4、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5、话语分析:也称“语篇分析”,是对会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6、会话分析:对日常会话的结构与规律进行分析的分析。

(会话分析与话语分析有分析题,他会举例子,看书P79——P80)分析题:

言语行为理论:指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消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会话含义理论:实际上是对会话中说话者的言外之意的研究。(见书P8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简答题):

1、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2、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貌似有可能是简答题)特点: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1)语法方面:汉语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时、态变位。

(2)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

(3)词汇: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记忆,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本身就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也便于记忆。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1)语法方面:汉语词没有形态变化带来方便的一面,但习惯于屈折变化的学习者来说,学会一种新的语法手段来代替早已熟悉的语法手段也是很复杂的。(2)语音方面: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具有区别意义的声调,对于母语是非声调语的学习者是颇为艰难的。

(3)词汇方面: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固定的四字成语以及保留的不少古汉语词语,这些特点体现了汉语的丰富多彩,同时增加了学习者的难度。

(4)汉字方面:汉字是意音文字,对于世界上大多数用拼音文字的学习者,汉字是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

1、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密切相关且体现汉语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所必须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

2、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应是三个层次: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范围内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虽不属于本学科但为本学科所设专业所需要的专门性文化知识。

(1)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首先接触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2)基本国情和文化知识背景,指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知识。

(3)专门性文化知识,是在掌握最基本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比较系统的专门性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本质特征):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直接同客观事物打交道、亲身获得对事物的认知,而是通过书本和课堂接受前人总结的实践经验,形成基本知识,再应用到实际中去。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靠自己摸索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不只是即是技能掌握的过程,而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

(4)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要求,而是在教师和课本影响下进行的。

2、教学过程的模式:

(1)传授式。即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使学生能快捷地获得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缺点是容易造成注入式、满堂灌的弊病,忽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活动式。即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索学习的模式。它的指导思想是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但混淆了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有很大的片面性。

(3)发现式。即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的、系统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4)发展式。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1)教学模式多样化,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育阶段。

(2)要强调辩证法,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吸取各派之长,克服其局限性。

4、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只是传授与只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的原则;(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7)直观性原则;(8)巩固性原则;(9)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与课程论

课程论: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以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称为课程论。课程论是指导课程设置的理论。教育史上有多种课程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学科课程理论和活动课程理论。

(1)学科课程论: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各部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2)活动课程论: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的只是课程的编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但对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顺序注意不够,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活动课程论的影响对本学科比对一般理论性、知识性学科更大。

2、主要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为依据)

(1)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口头语言交流和学生书面语言阅读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

(2)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直观教具、真实环境或事实,对所学的知识获得形象、具体、直接、真实的认识;

(3)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的机体活动为主,通过教师作为组织者所指导的科学的训练,形成技能和行为习惯并发展其能力的教学方法;(4)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指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通过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方法。

●认知因素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学习策略和元知策略两大类。其中认知学习策略有五个方面:(1)求解;(2)推理;(3)实践;(4)记忆;(5)监控。●情感

语言自我:由圭奥拉在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抑制心理时提出的,用来表示对自己语言的认同。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新的语言自我,会造成对自身评价的变化。

记忆

1、定义: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分类(分类依据、类型):

首先,记忆按其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

(1)形象记忆:是对已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的记忆,如对第二语言的字母、音素、词句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记忆。

(2)逻辑记忆:是指对概念、判断、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的记忆,如对第二语言语音规律、词汇规律、语法规律的记忆。

(3)情绪记忆:是对已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如第二语言学习中从某些对话、朗读或表演中体验过愉快情绪的记忆。

(4)运动记忆:是指对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的记忆,常常是一种对技能的记忆,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都包含有运动技能如发音和书写动作的记忆。其次,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名词解释)

(1)感觉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通常以毫秒计,最长只有一秒左右。

(2)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系统,是动态系统。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或进行模式识别后,就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临时储存。(3)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从保持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没有限度的,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也有特别强烈的感知记忆直接进入长时记忆。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分析题,P159~167)

1、刺激—反应论:认为后天环境的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依靠模仿、强化、重复等外部因素去习得第一语言。

2、先天论:认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

3、认知论:认为是先天与后天的因素互相作用,先填具幼儿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离职时认知能力中的一部分。

4、功能论:把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看作是语义体系掌握的过程。

●遗忘

1、定义: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的再认或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就是储存的信息不能正确的读取出来。遗忘又分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2、以往产生的理论解释:

(1)衰退说:认为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

(2)干扰说:认为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受到其他刺激和干扰而产生抑制,所以产生遗忘。干扰信息保持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成为前摄抑制,也就是旧的记忆干扰新的记忆;另一类是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成为倒摄抑制,也就是后边的新的记忆干扰旧的记忆。

3、影响遗忘的因素:

(1)从识记的时间来看,记忆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识记后的一小时遗忘率达56%,以后就逐渐放慢,31天后遗忘率达79%,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

(2)从识记的内容看,有意义的内容的识记比无意义的内容的识记遗忘得慢;熟悉的材料、难易程度适合的材料比生疏的材料遗忘得慢;学习者感兴趣、所需要的内容比不感兴趣、不需要的内容遗忘得慢。

(3)从识记的数量来看,实际的数量越大,遗忘的越多。

(4)从识记的程度来看,一定的范围内识记的程度越高,遗忘越少。如果把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的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那么过度学习达150%时遗忘最少。

(5)从识记的方式来看,信息如果结合一定的情景并通过视觉、听觉、动觉多通道输入,比孤立的呈现、只凭视觉或听觉的单通道输入,遗忘要慢得多。

●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名词解释)

知识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重要意义:(1)要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单学语言本身还不够,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目的语文化”或“第二文化”)。

(2)对外汉语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

(3)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甚至要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所以说,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中国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一定的文化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2、文化的定义:

(1)广义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说,除了天然的物质以外,人所创造的一切都包含在文化之中。

(2)狭义的:指“精神财富”部分,即与“物质文化”相对的“精神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科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3、文化的分类:

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部分。还有大写字母C文化(简称大文化)和小写字母c文化(简称小文化)的分法。大文化指经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后者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等。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分析题)

(1)表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种种物质文明,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种产品、器具以及园林、建筑、服饰、烹饪等技术体系,是整个文化体系的物质基础,既具有文化价值也具有实用价值,是表层文化。

(2)中层文化:包括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又叫习俗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包括礼俗、民俗、风俗以及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可以看做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由观念文化所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指各种典章规范,如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官制、兵制以及教育、婚姻、家庭制度等。

(3)深层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属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深层文化。

4、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有关文化的知识和能力则是后天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学习获得的。人们在享受文化的同时,也参与文化的创造。

(1)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同一民族总的来说有共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则更多的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2)文化(包括亚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文化的社会性意味着文化该为社会成员所共享的同时,在社会中也发挥着一定的规范和准则的作用。

(3)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复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表层到深层组成的复杂体系。

(4)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符号系统的记录,才能得以表达、保存和传递。语言是记录文化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5)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借鉴别的民族的文化并创造新的文化。

5、语言与文化的关系(P121)

(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2)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P133,分析题):

1、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2、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这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形式,也是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3、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跨文化交际

1、定义: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2、跨文化交际的特点(P123):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3、交际的影响:文化的相互影响。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蜜月阶段。刚刚接触到第二文化或进入第二文化的环境,对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惊讶、有趣,处于兴奋、激动、满足的状态,一切都觉得美好。

(2)挫折阶段。新鲜的感觉过去,开始觉得不习惯,于是回避、敌对或者回到自己的国家。

(3)调整阶段。经历了挫折期后,人们开始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寻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方法。这是语言水平有所提高。

(4)适应阶段。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对生活环境渐渐感到习惯,对第二文化也在逐步适应,能基本上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甚至对其中的一部分已能接受。

4、文化休克:也叫“文化震荡症”。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和精神症状。

5、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P125):其一,尊重不同的文化。其二,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其三,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其四,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文化依附(名词解释):是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其五,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在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语文化的问题上,有四种态度:(1)完全拒绝的态度,认为母文化一切都好,外来文化一无是处。这种态度常常是造成文化冲突的原因之一;(2)完全同化的态度,对自己的母文化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而主张对目的语文化全盘接受;(3)既完全保留全部母文化,又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者叫做“边缘人”;(4)立足母语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以成为“外为我用”型。这是对待目的语文化和母文化的态度的最高境界。

●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学习理论又称学习论,是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也就是学习规律的理论。西方学习理论主要有两大派: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是认知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行为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刺激——反应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建立直接连结并由于强化的结果而形成习惯,习惯形成以后在遇到类似的刺激情境时,就会有自动反应。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支配作用,把学习看作是渐进的过程,着重研究外显的行为。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P147)行为主义学派共同的特点是,只研究有机体外部行为的变化过程,而对有机体内部思维活动则从不研究。

2、认知学习理论。受理性主义的影响,认知学历理论认为靴子是顿悟和理解的认知过程,是学习者对客观事物在大脑中进行完形构造形成认知结构的主动、积极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作用于环境,把学习看成是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是突变,着重研究内部心理过程。有代表性的是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说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P149)。

●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原则(填空)

我国规范、通用的汉语是普通话,规范、通用的标注因素读音的符号是《汉语拼音方案》,规范、通用的汉字是我国正是公布的简化字。●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地位(填空题):在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中,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

●教师的语言特点:

1、慢。放慢语速,增加停顿。

2、简化。使用简单的词汇、句子。

3、详细化。输入更多信息包括多余信息,采用重复、释义、迂回的办法,目的是为了便于学习者的理解,成为可理解的输入。●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P355)

1、语音教学的任务: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

2、语音教学原则:(1)短期集中教学与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2)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3)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4)声韵调结合教学,循序渐进。(5)听说结合,先听后说。(6)以模仿和练习为主、语音知识讲解为辅。

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1、习得的定义: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的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2、学习的定义:是指在课堂环境下又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体系、也是有意识的对语言规律的掌握,最典型的例子是承认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3、习得与学习的不同:首先要明确的是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取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图见P154)但进一步分析,习得与学习依然存在以下不同点。

(1)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与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的过程,儿童在不知不觉习得第一语言,成人的习得对主体来说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而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除了本身的自觉要求之外,还加上教师的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2)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则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可能有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没有。

(3)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以及语言所要表达的信息上;而学习,特别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语言的形式方面,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言的意义。(4)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而学习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联系来讲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规则。(5)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的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学习相对来说花的时间比较好,但学习的效果是不确定的。

●对比分析(名词解释)

1、目的: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

2、理论基础: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其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徙理论。

3、负迁徙对学习产生干扰,这种干扰分两种:

(1)阻碍性的干扰:指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语言项目是第一语言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所缺少的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

(2)介入性干扰:即第一语言中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在目的与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仍要顽强地介入。

●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1、六个假说:对比分析假说、中介语假说、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普遍语法假说、文化适应假说。

2、对比分析假说中的几个概念:

(1)迁移: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2)正迁移: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迁移,就是正迁移。

(3)负迁移:起阻碍作用的迁移就是负迁移,也叫干扰。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说。

3、中介语假说中的几个要点:

(1)中介语的概念: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像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中介语既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系统,可以把它看作是某一阶段的“切片”;也是只学习者从零起点到靠近目的语的语言发展轨迹,可以把它看做是各阶段相连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2)中介语的特点:其一,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独特语言体系,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同时也具有人类其他语言所具有的功能和特点,可以用作交际工具。其二,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其三,塞林克吧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

4、输入假说中的几个要点:

(1)输入假说的构成: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2)输入假说的主要观点: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同东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可理解的输入不可缺少,但仅仅有它还不够,还需要降低屏蔽效率。可理解输入加上低屏蔽效应、低焦虑环境,就一定能习得第二语言。(3)输入假说的几层意思:其一,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其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太难又不要太易,克拉申用“i+1”来表示,其中的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其三,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来获得的,“说”常常是没必要的,过早的说甚至是有害的。

偏误分析

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则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2、偏误分析的偏误的分类:对偏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科德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将偏误分成三类:

(1)前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前的偏误。学习者处于尚未掌握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处于摸索极端,出现较多的偏误;

(2)系统偏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正逐渐发现并形成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因而出现的规律性的偏误;

(3)后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系统形成后的偏误。此时学习者基本掌握了有关语言规则,一般能正确运用,但有时会出现错误,造成偏误。

3、偏误的来源:(分析题,例见书P195—P198)

(1)母语负迁徙。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

(2)目的语知识负迁徙。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徙。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指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以积极的方式去应对解决,与此同时,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徙、过度泛化和简化(即以上几条),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则是回避和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指一些外部因素造成的偏误,如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与引导,教材编排不当等外部因素造成的偏误。

4、对待偏误的态度:

(1)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正常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学习者正是通过不断克服偏误而学会语言的。

(2)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可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发生的偏误及偏误来源,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的学习。

(3)纠正学习者的偏误,要有正确科学的态度,纠错方法要得当,最好的办法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偏误。

●第二语言教学法按其所体现的主要语言教学特征可分为四大派

其一,强调自觉掌握的认知派,如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和认知法等。其二,强调习惯养成的经验派,如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等。其三,强调情感因素的人本派,如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等。其四,强调交际运用的功能派,如交际法等。●语法翻译法

1、定义: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这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

语法翻译法的语言学基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语言的规律是共同的,词汇所代表的概念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词汇的语音和书写形式。因此通过两种语言词汇的互译和语法关系的替换,就能掌握另一种语言。

2、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点是:

(1)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

(2)一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的分析,要求学生书记并通过翻译联系加以巩固。

(3)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所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将手和联系的基本单位。

(4)用母语进行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5)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学名著。

3、教学过程:一般从将词法开始,然后讲句法,用演绎法讲授语法规则,并通过语法练习主要是翻译联系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最后对课文进行逐句的及讲解并要求学生能记住。

4、优点与不足

(1)优点: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它强调对语法规则的掌握,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能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体现了理性派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2)不足:忽视口语教学和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手段;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死记硬背语法规则,不注重语义;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或者过深过难。而最根本的问题是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直接法

1、定义:直接法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德国。这是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立的教学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系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直接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而不是思维。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是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方式与动物一样,是刺激与反应直接连结,否认意识在其间的作用。直接法强调词语与客观事物联系而不通过母语的中介,运用联想使新旧语言材料建立联系,以加强学习和记忆。

2、直接法的特点是:

(1)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各种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常用扮演角色或演戏的方法。

(2)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自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对已获得的语言材料中的语法规则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3)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先学话后学书面语是学习语言的自然途径,重视语音教学,强调语音语调、语速的规范。(4)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运用,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单词开始。句子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词语的意义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明确掌握,词语连成句子也便于记忆。

(5)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语言。从有限的常用语言材料开始,对常用词、常用句式按其使用频率进行科学的筛选。

3、直接法出现的意义:它的出现打破了语法翻译法独霸天下的局面,并提出了一条与之截然不同的教学路子,活跃了学术思想,并提出了一条与之截然不同的教学路子,活跃了学术思想,从而开辟了第二语言教学法研究这一新的领域。直接法的许多主张,丰富了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对以后各种教学法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开经验教学法的先河。

4、直接法的缺陷:过分强调了幼儿学习母语的规律,而对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认识不足,对课堂教学的现实也考虑不够;强调口语教学,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过分强调模仿,偏重经验,对人的主动、积极学习强调不够,忽视对语法规则的掌握。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1、不同教学法流派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向,教学法研究的重点转向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2、在探讨习得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教学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基础。

3、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正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

4、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原则。

5、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迎接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挑战。●对外汉语的教育目的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

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

1、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2、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

3、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

4、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此时,结构是基础,功能是目的,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

4、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原则;

5、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

6、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原则;

7、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8、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

9、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

10、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教材设计的类型

1、按教材的体例分

(1)综合型和分科型,即主要用一套课本培养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2)单课制和单元制,单课制的编排方式是一课一个单元,几课以后有一综合复习;单元制是由几课内容或几种技能训练组成一个单元,一本书分为若干单元;(3)直线式和螺旋式,指教材的语法结构或话题内容排列的方式

2、按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分

(1)课文型,以讲授课文为主,通过课文学习语言结构和词语;

(2)结构型,根据语法或句型结构的难易程度和词语的分布安排教学内容及其顺序;

(3)功能型,以功能为纲,根据功能项目——用语言完成的交际任务——的常用程度安排教学内容及顺讯,不考虑或较少考虑结构的先后;

(4)结构—功能型,机构与功能相结合,以机构安排为基础,同时考虑到结构所表达的功能,使结构应用于一定的功能;

(5)功能—结构型,在结构与功能结合中,由功能占支配地位,在一定的功能项目下教结构;

(6)话题型,以话题为主,突出话题内容的功能和结构,体现综合性;(7)文化型,以文化知识为纲、结合语言教学编写的教材。

●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

1、汉字教学的任务: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

2、(填空、选择)1992年出版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规定了甲级字800个,乙级字804个,丙级字590个,丙级字附录11个,丁级字670个,丁级字附录30个,四级共收字2905个。这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标准。

3、汉字教学原则:

(1)语和文先分后和,初期汉字应按自身规律独立教学。(2)强化汉字教学,字与词教学相结合。

(3)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和基本理论,利用汉字的表意和表音功能识记汉字。(4)按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从笔画、笔顺、部件、间架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汉字教学。

(5)重视对比,加强复习,通过书写识记汉字。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感知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感性的语言材料通过视、听、读等途径被学生感知,进入大脑形成表象。这一感知过程是通过展示语言材料和进行初级操练实现的,特别是机械性操练。在这一阶段识记已经开始,主要是机械识记。这一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得到锻炼。

2、理解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感知的表象中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联系。这一接管实在教师的讲解、帮助下完成的,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也是识记、特别是有意义的识记的完成和记忆保持的开始。这一阶段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3、巩固阶段:这一阶段是从理论到时间的阶段。特点是,从识记、理解的大量语言材料中归纳出目的语的规则和用法,扩大、完善目的语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各种练习和交际实践,内化这些规则并形成言语技能,使其长期储存在大脑中。这一阶段完成记忆的保持并开始记忆的再认,有利于培养记忆力。

4、运用阶段:这里的运用是指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当然也包括一部分课堂模拟交际的练习。只有通过真实的交际活动,才能切实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这也是记忆的再认阶段,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特点的阶段。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P342):

1、组织教学。组织教学的目的是稳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和谐气氛。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2、复习检查。复习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得反馈,发现并弥补教学中的缺陷,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打好基础。

3、讲练新内容。这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环节,是学生接触和初步获得新知识、增强新技能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他环节是为这一环节服务的。这是教师展示和训练新内容的教学步骤,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感知和理解新语言知识并进行初步技能操练的阶段。这一环节的特点是教师适当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相结合,将一部分练一部分。不允许教师长篇大论,而只能精讲。

4、巩固新内容。本环节与上一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实际上是一个大环节。已经初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及时加以巩固,以形成语言习惯。巩固的方法主要仍是练习,但已由上一环节的机械操练为主转为有意义的练习,并进行初步的运用练习。巩固阶段的另一要求,是对新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5、布置课外作业。

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

1、词汇教学的任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指导下,掌握一定数量的汉语词汇音、义、形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

2、(填空、选择)1992年出版的由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研制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规定了甲级词1033个,乙级词2018个,丙级词2202个,丁级词3569个,四级共收词8822个。具体教材或教学中词汇的选择,应从词汇的实用性、常用性和学生的需要出发,从生活词汇开始逐步扩大到社会、经济、政治、专业词汇领域;尽可能照顾到具体词先于抽象词、实词先于虚词(必要的虚词要及时出);开始出口语和书面语兼用的中性语体的词,在扩大到不同语体的词;适当出一些熟语。

3、词汇教学原则:

(1)要认真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2)词的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词汇。(3)利用词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

(4)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词与字教学相结合。

(5)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词汇可分为积极掌握词汇和消极掌握词汇。积极掌握词汇是指要让学习者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汇,也称表达性词汇;消极掌握词汇是指能识别、理解的词汇,要求学习者能听懂、读懂就行,也称接受性词汇。

(6)加强词汇的重现于复习,减少遗忘。●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

1、定义:语法教学是对目的与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交际的能力。

2、语法教学原则:

(1)通过语言对比突出语法的重点和难点。

(2)从句型入手,句型操练与语法知识的归纳相结合。(3)由句子扩大到话语。

(4)语法结构的教学与语义、语用和功能的教学相结合。(5)精讲多练,以练习为主。

(6)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安排语法项目。(7)重视纠正学习者的语法错误。

●效度定义: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分类:效度又分为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经验效度。(1)表面效度。指某个测验或考试从表面看来是否测了它旨在测量的东西,有没有缺漏的部分,有没有偏题怪题。(2)内容效度。指测试的内容是否是应该考察的,是否反映了这项测试的要求,或者说试题所包含的内容的代表性、准确度和覆盖面如何。(3)结构效度。指考试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们根据某种理论作出的预测,而用这种理论来解释测试的成绩。(4)效际关联效度。指确定一种能反映测试效度的参照标准,然后考察某一考试与该标准之间的相关程度。影响效度的因素(1)测试的目的不明确。(2)命题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会影响效度。(3)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效度。

●信度定义:又称可靠性,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或稳定性,也就是考试成绩是否反映了受试者的真实水平。一般从三个方面衡量测试的信度(1)测试的稳定性,也称再测信度。用同一套试题在较短时间的间隔和尽可能相似的环境中对同一批受试者测试两次,然后计算两次测试分数的相关系数。是最基本的信度。但两次考试的时间间隔对考试误差有影响。(2)测试的等值性,也称复本信度。用同一考试的两份具体题目不同但题型、内容等值的试卷,对同一批受试者在没有太多时间间隔的情况下进行测试,然后算出两次测试成绩的相关系数,从而评定信度。(3)测试的内部一致性,也称内部一致性信度。用一份试卷施测,然后将该试卷按奇数偶数分成题数相等的两份,求这两份的相关系数。影响信度的因素(1)测试的题量。题量大,代表性好,分布均匀,测试的信度就高,反之,就低。题量是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2)试题的同质性。指同一考试的不同试卷试题的相似程度和一致程度都要一样。(3)试题的区分性。试题要能区分学生水平的差异。区分行与实体的难易程度有关。(4)受试者水平的多样性。水平越接近,差异越难测量,可靠性越低。(5)评分的客观性。这是影响信度的另一重要因素。

效度和信度的关系

(1)信度是效度的前提。如果测试的结果不可靠,不能反映受试者的水平,就谈不上有效性。

(2)信度高并不意味着效度一定高。(3)效度不高,信度高也没有意义

第二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所谓的内部因素主要指:(1)学习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即学习者和教师;(2)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即所教授的目的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3)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和实践。所谓外部因素是指一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与本学科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以及其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还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资源、条件对教学实践产生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

1、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可以看作是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或叫做支撑理论。

2、直接应用于语言教学、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应用研究是指运用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养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而基础理论又包含有四个内容:(1)对外汉语语言学,是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和研究的汉语语言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语用、功能和文化因素等方面。(2)汉语习得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题之一,即学习者的研究,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是把教学内容和对教学对象的研究结合起来,即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是教学内容为学习者迅速、有效掌握的规律和原则。(4)学科研究方法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甚至影响到研究的成败。

3、学科体系的第三层是教育实践,主要是教学实践,它是学了理论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1、它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好语言,而其中不可避免涉及到文化内容,也必须包含一定的文化因素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培养其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2、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性质使其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掌握这种目的语的作用,第二语言就必然带有短期、速成、集中、强化的特点,即必须强调所传授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并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

3、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一方面受到第二语言普遍教学规律的制约,同时汉语教学本身又有特殊的规律,即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方面都不同于别的语言。因为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在教学方法上也就要体现汉语教学的特点。

4、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因此,与语言交际相关的文化因素,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是综合的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的学科。

1、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所谓专门的学科,是指它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视角,是别的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如前所述,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而它的研究视角,不仅是语言学的,也是心理学的和教育学的,而且是这几方面的综合的独特的视角。

2、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综合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七大学科。这里主要先概述哲学、横断学科和社会学与对外汉语教育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从宏观上、方向上,对包括对外汉语教育在内的一切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而数学等横断学科则提供方法轮的作用,其所提出的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等,对各学科都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社会行为、社会变迁和发展等社会问题的学科。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因此,语言学和语言教育的研究,都不可能不受社会学的影响。对外汉语教语,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正是指它综合的、有选择性的汲取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

3、对外汉语是应用的学科。应用学科有其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它不仅需要关注应用本身,进行大量的具体应用研究,也要进行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决定了它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正如它的名称,应当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的第二语言教育的分支学科。而基于现实,在坚持学科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前提下,把对外汉语教育这一学科称为语言教育学或是应用语言学,都是可以的。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1)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称的社会规则。(2)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的各分支系统。

(3)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与口头语言。

2、语言存在于言语中

(1)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教学中首先要抓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以培养交际能力。

(2)从言语中接触到大量语言事实,应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

3、语言有生成性

(1)对外汉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不仅仅是只教会学生掌握各种语言素材,而是用有限的语言材料理解和表达丰富的思想。

(2)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为了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言课就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并形成能力,最终能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1)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尽量运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而不借助于母语或媒介语。

6、语言产生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即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1)语言是可以学会的。一个具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的正常人,都能掌握自己的母语并学习第二语言。(2)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影响语言学习。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3)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有很多共同之处,了解这些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意义。

●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四个阶段:

1、历史比较语言学:

(1)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该学派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2)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成为独立的学科。

(3)局限性:它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2、结构主义语言学:

(1)1916年,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的讲稿被他的学生整理出来,成为《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被奉为语言学的“圣经”,其语言理论成为现代语言学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语言是符号系统,这一系统由很多小系统构成;符号由“能指”(形式)和“所指”(概念)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任意的,一旦形成以后又是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内部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2)同时,又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区分“内部语言学”(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外部语言学”(语言与社会、民族、文化、政治等的关系)。特别提出区分“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演变的“动态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状态的“静态语言学”),主张进行共时研究。

(3)20世纪前半叶,以索绪尔学说为基础,欧洲语言学出现结构主义思潮,代表派有:强调语言符号功能的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强调语言符号间各种关系的哥本哈根语符学派,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

(4)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突出贡献是对语言的结构系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写,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结构分析和结构描写的方法。

(5)局限性:只集中于语言形式、结构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意义的研究。

3、转换生成语法:

(1)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了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其标志是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一书的出版。他提出区分“语言能力”——人们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和“语言表现”——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认为语言表现不能全面反映语言能力,只就有限的实际话语(语言表现)进行结构分析,不能揭示语言的本质,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创造性的特征。语言学需要研究的是能使人掌握语言的规则体系、说出无限话语的人类的认知结构中的语言能力。

(2)因此,他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假说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理论,这样酒吧语言学的触角伸向人类认知领域,探讨语言的心理过程。

4、功能主义语言学:

(1)60年代末、70年代功能主义语言学兴起,标志着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中心在欧洲。以弗斯为奠基人的伦敦功能结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本质是意义——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语义是语言研究的中心,《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主张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研究语言,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

(2)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理论,在对语言的系统和结构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从功能角度研究语言,着重探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研究语言如何使用,分析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功能与语言系统的关系,并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莅临,依“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

●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名词解释)

1、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系统。

2、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既用口头形式,也用书面形式;既指说、写的表达能力,也指听、读的理解能力。

3、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4、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5、话语分析:也称“语篇分析”,是对会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6、会话分析:对日常会话的结构与规律进行分析的分析。(会话分析与话语分析有分析题,他会举例子,看书P79——P80)分析题:

言语行为理论:指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消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会话含义理论:实际上是对会话中说话者的言外之意的研究。(见书P81)

●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貌似有可能是简答题)特点: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1)语法方面:汉语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时、态变位。

(2)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

(3)词汇: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记忆,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本身就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也便于记忆。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1)语法方面:汉语词没有形态变化带来方便的一面,但习惯于屈折变化的学习者来说,学会一种新的语法手段来代替早已熟悉的语法手段也是很复杂的。

(2)语音方面: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具有区别意义的声调,对于母语是非声调语的学习者是颇为艰难的。(3)词汇方面: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固定的四字成语以及保留的不少古汉语词语,这些特点体现了汉语的丰富多彩,同时增加了学习者的难度。

(4)汉字方面:汉字是意音文字,对于世界上大多数用拼音文字的学习者,汉字是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本质特征):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直接同客观事物打交道、亲身获得对事物的认知,而是通过书本和课堂接受前人总结的实践经验,形成基本知识,再应用到实际中去。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靠自己摸索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不只是即是技能掌握的过程,而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4)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要求,而是在教师和课本影响下进行的。

2、教学过程的模式:

(1)传授式。即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使学生能快捷地获得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缺点是容易造成注入式、满堂灌的弊病,忽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活动式。即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索学习的模式。它的指导思想是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但混淆了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有很大的片面性。

(3)发现式。即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的、系统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4)发展式。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1)教学模式多样化,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育阶段。

(2)要强调辩证法,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吸取各派之长,克服其局限性。

4、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只是传授与只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的原则;(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7)直观性原则;(8)巩固性原则;(9)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与课程论

课程论: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以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称为课程论。课程论是指导课程设置的理论。教育史上有多种课程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学科课程理论和活动课程理论。

(1)学科课程论: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各部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2)活动课程论: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的只是课程的编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但对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顺序注意不够,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活动课程论的影响对本学科比对一般理论性、知识性学科更大。

2、主要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为依据)

(1)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口头语言交流和学生书面语言阅读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2)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直观教具、真实环境或事实,对所学的知识获得形象、具体、直接、真实的认识;

(3)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的机体活动为主,通过教师作为组织者所指导的科学的训练,形成技能和行为习惯并发展其能力的教学方法;

(4)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指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通过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方法。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记忆

1、定义: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分类(分类依据、类型):

首先,记忆按其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

(1)形象记忆:是对已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的记忆,如对第二语言的字母、音素、词句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记忆。

(2)逻辑记忆:是指对概念、判断、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的记忆,如对第二语言语音规律、词汇规律、语法规律的记忆。

(3)情绪记忆:是对已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如第二语言学习中从某些对话、朗读或表演中体验过愉快情绪的记忆。

(4)运动记忆:是指对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的记忆,常常是一种对技能的记忆,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都包含有运动技能如发音和书写动作的记忆。

其次,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名词解释)

(1)感觉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通常以毫秒计,最长只有一秒左右。

(2)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系统,是动态系统。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或进行模式识别后,就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临时储存。

(3)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从保持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没有限度的,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也有特别强烈的感知记忆直接进入长时记忆。

●第二语言的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四个基本环节。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1、识记。第二语言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别并记住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者叫记忆痕迹的过程。识记按其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两种。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者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又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保持。第二语言的保持是对已识记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也是对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加以巩固,使之长期存留在脑中已备应用。是记忆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

3、再认和重现。只是记忆的以三个阶段,即恢复记忆的两种形式,是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记忆痕迹恢复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是信息的提取也是信息的输出。第二语言的再认,是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再度呈现时能识别并确认的心理过程。第二语言的重现也称为回忆,是指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虽然并未再度呈现,但在脑中重新回想起来的心理过程。

●遗忘

1、定义: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的再认或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就是储存的信息不能正确的读取出来。遗忘又分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2、以往产生的理论解释:

(1)衰退说:认为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2)干扰说:认为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受到其他刺激和干扰而产生抑制,所以产生遗忘。干扰信息保持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成为前摄抑制,也就是旧的记忆干扰新的记忆;另一类是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成为倒摄抑制,也就是后边的新的记忆干扰旧的记忆。

3、影响遗忘的因素:

(1)从识记的时间来看,记忆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识记后的一小时遗忘率达56%,以后就逐渐放慢,31天后遗忘率达79%,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

(2)从识记的内容看,有意义的内容的识记比无意义的内容的识记遗忘得慢;熟悉的材料、难易程度适合的材料比生疏的材料遗忘得慢;学习者感兴趣、所需要的内容比不感兴趣、不需要的内容遗忘得慢。(3)从识记的数量来看,实际的数量越大,遗忘的越多。

(4)从识记的程度来看,一定的范围内识记的程度越高,遗忘越少。如果把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的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那么过度学习达150%时遗忘最少。

(5)从识记的方式来看,信息如果结合一定的情景并通过视觉、听觉、动觉多通道输入,比孤立的呈现、只凭视觉或听觉的单通道输入,遗忘要慢得多。

●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重要意义:(1)要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单学语言本身还不够,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目的语文化”或“第二文化”)。

(2)对外汉语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3)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甚至要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所以说,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中国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一定的文化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2、文化的定义:

(1)广义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说,除了天然的物质以外,人所创造的一切都包含在文化之中。

(2)狭义的:指“精神财富”部分,即与“物质文化”相对的“精神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科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3、文化的分类:

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部分。还有大写字母C文化(简称大文化)和小写字母c文化(简称小文化)的分法。大文化指经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后者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等。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分析题)

(1)表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种种物质文明,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种产品、器具以及园林、建筑、服饰、烹饪等技术体系,是整个文化体系的物质基础,既具有文化价值也具有实用价值,是表层文化。

(2)中层文化:包括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又叫习俗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包括礼俗、民俗、风俗以及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可以看做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由观念文化所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指各种典章规范,如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官制、兵制以及教育、婚姻、家庭制度等。

(3)深层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属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深层文化。

4、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有关文化的知识和能力则是后天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学习获得的。人们在享受文化的同时,也参与文化的创造。

(1)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同一民族总的来说有共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则更多的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2)文化(包括亚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文化的社会性意味着文化该为社会成员所共享的同时,在社会中也发挥着一定的规范和准则的作用。(3)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复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表层到深层组成的复杂体系。(4)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符号系统的记录,才能得以表达、保存和传递。语言是记录文化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5)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借鉴别的民族的文化并创造新的文化。

5、语言与文化的关系(P121)

(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2)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跨文化交际

1、定义: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2、跨文化交际的特点(P123):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3、交际的影响:文化的相互影响。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蜜月阶段。刚刚接触到第二文化或进入第二文化的环境,对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惊讶、有趣,处于兴奋、激动、满足的状态,一切都觉得美好。

(2)挫折阶段。新鲜的感觉过去,开始觉得不习惯,于是回避、敌对或者回到自己的国家。

(3)调整阶段。经历了挫折期后,人们开始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寻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方法。这是语言水平有所提高。

(4)适应阶段。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对生活环境渐渐感到习惯,对第二文化也在逐步适应,能基本上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甚至对其中的一部分已能接受。

4、文化休克:也叫“文化震荡症”。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和精神症状。

5、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P125):其一,尊重不同的文化。其二,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其三,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其四,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文化依附(名词解释):是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其五,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在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语文化的问题上,有四种态度:(1)完全拒绝的态度,认为母文化一切都好,外来文化一无是处。这种态度常常是造成文化冲突的原因之一;(2)完全同化的态度,对自己的母文化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而主张对目的语文化全盘接受;(3)既完全保留全部母文化,又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者叫做“边缘人”;(4)立足母语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以成为“外为我用”型。这是对待目的语文化和母文化的态度的最高境界。

●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名词解释)

知识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

1、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密切相关且体现汉语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所必须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

2、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应是三个层次: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范围内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虽不属于本学科但为本学科所设专业所需要的专门性文化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1)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首先接触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

(2)基本国情和文化知识背景,指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知识。

(3)专门性文化知识,是在掌握最基本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比较系统的专门性文化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P133,分析题):

1、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2、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这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形式,也是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3、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P139):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2、要有针对性。

3、要有代表性。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简答题):

1、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2、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第四章 语言习得理论

●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学习理论又称学习论,是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也就是学习规律的理论。西方学习理论主要有两大派: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是认知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行为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刺激——反应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建立直接连结并由于强化的结果而形成习惯,习惯形成以后在遇到类似的刺激情境时,就会有自动反应。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支配作用,把学习看作是渐进的过程,着重研究外显的行为。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P147)行为主义学派共同的特点是,只研究有机体外部行为的变化过程,而对有机体内部思维活动则从不研究。

2、认知学习理论。受理性主义的影响,认知学历理论认为靴子是顿悟和理解的认知过程,是学习者对客观事物在大脑中进行完形构造形成认知结构的主动、积极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作用于环境,把学习看成是遗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是突变,着重研究内部心理过程。有代表性的是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说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P149)。

●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1、习得的定义: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的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2、学习的定义:是指在课堂环境下又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体系、也是有意识的对语言规律的掌握,最典型的例子是承认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3、习得与学习的不同:首先要明确的是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取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图见P154)但进一步分析,习得与学习依然存在以下不同点。(1)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与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的过程,儿童在不知不觉习得第一语言,成人的习得对主体来说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而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除了本身的自觉要求之外,还加上教师的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2)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则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可能有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没有。

(3)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以及语言所要表达的信息上;而学习,特别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语言的形式方面,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言的意义。

(4)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而学习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联系来讲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规则。

(5)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的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学习相对来说花的时间比较好,但学习的效果是不确定的。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分析题,P159~167)

1、刺激—反应论:认为后天环境的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依靠模仿、强化、重复等外部因素去习得第一语言。

2、先天论:认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

3、认知论:认为是先天与后天的因素互相作用,先填具幼儿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离职时认知能力中的一部分。

4、功能论:把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看作是语义体系掌握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1、六个假说:对比分析假说、中介语假说、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普遍语法假说、文化适应假说。

2、对比分析假说中的几个概念:

(1)迁移: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影响。

(2)正迁移: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迁移,就是正迁移。

(3)负迁移:起阻碍作用的迁移就是负迁移,也叫干扰。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说。

3、中介语假说中的几个要点:

(1)中介语的概念: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像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中介语既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系统,可以把它看作是某一阶段的“切片”;也是只学习者从零起点到靠近目的语的语言发展轨迹,可以把它看做是各阶段相连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2)中介语的特点:其一,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独特语言体系,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同时也具有人类其他语言所具有的功能和特点,可以用作交际工具。其二,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其三,塞林克吧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

4、输入假说中的几个要点:

(1)输入假说的构成: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2)输入假说的主要观点: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同东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可理解的输入不可缺少,但仅仅有它还不够,还需要降低屏蔽效率。可理解输入加上低屏蔽效应、低焦虑环境,就一定能习得第二语言。

(3)输入假说的几层意思:其一,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其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太难又不要太易,克拉申用“i+1”来表示,其中的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其三,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来获得的,“说”常常是没必要的,过早的说甚至是有害的。

第五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对比分析(名词解释)

1、对比分析的目的:即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分析方法。

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其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徙理论。

3、负迁徙对学习产生干扰,这种干扰分两种:

(1)阻碍性的干扰:指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语言项目是第一语言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所缺少的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

(2)介入性干扰:即第一语言中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在目的与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仍要顽强地介入。

●偏误分析

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则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2、偏误分析的偏误的分类:对偏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科德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将偏误分成三类:(1)前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前的偏误。学习者处于尚未掌握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处于摸索极端,出现较多的偏误;

(2)系统偏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正逐渐发现并形成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因而出现的规律性的偏误;

(3)后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系统形成后的偏误。此时学习者基本掌握了有关语言规则,一般能正确运用,但有时会出现错误,造成偏误。

3、偏误的来源:(分析题,例见书P195—P198)

(1)母语负迁徙。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

(2)目的语知识负迁徙。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徙。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指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以积极的方式去应对解决,与此同时,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徙、过度泛化和简化(即以上几条),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则是回避和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指一些外部因素造成的偏误,如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与引导,教材编排不当等外部因素造成的偏误。

4、对待偏误的态度:

(1)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正常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学习者正是通过不断克服偏误而学会语言的。

(2)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可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发生的偏误及偏误来源,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的学习。

(3)纠正学习者的偏误,要有正确科学的态度,纠错方法要得当,最好的办法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偏误。

●认知因素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学习策略和元知策略两大类。其中认知学习策略有五个方面:(1)求解;(2)推理;(3)实践;(4)记忆;(5)监控。

●情感

语言自我:由圭奥拉在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抑制心理时提出的,用来表示对自己语言的认同。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新的语言自我,会造成对自身评价的变化。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第六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第二语言教学法按其所体现的主要语言教学特征可分为四大派

其一,强调自觉掌握的认知派,如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和认知法等。其二,强调习惯养成的经验派,如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等。其三,强调情感因素的人本派,如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等。其四,强调交际运用的功能派,如交际法等。

●语法翻译法

1、定义: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这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

语法翻译法的语言学基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语言的规律是共同的,词汇所代表的概念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词汇的语音和书写形式。因此通过两种语言词汇的互译和语法关系的替换,就能掌握另一种语言。

2、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点是:

(1)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2)一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的分析,要求学生书记并通过翻译联系加以巩固。

(3)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所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将手和联系的基本单位。(4)用母语进行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5)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学名著。

3、教学过程:一般从将词法开始,然后讲句法,用演绎法讲授语法规则,并通过语法练习主要是翻译联系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最后对课文进行逐句的及讲解并要求学生能记住。

4、优点与不足

(1)优点: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它强调对语法规则的掌握,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能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体现了理性派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2)不足:忽视口语教学和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手段;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死记硬背语法规则,不注重语义;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或者过深过难。而最根本的问题是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直接法

1、定义:直接法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德国。这是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立的教学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系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直接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而不是思维。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是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方式与动物一样,是刺激与反应直接连结,否认意识在其间的作用。直接法强调词语与客观事物联系而不通过母语的中介,运用联想使新旧语言材料建立联系,以加强学习和记忆。

2、直接法的特点是:

(1)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各种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常用扮演角色或演戏的方法。

(2)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自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对已获得的语言材料中的语法规则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

(3)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先学话后学书面语是学习语言的自然途径,重视语音教学,强调语音语调、语速的规范。

(4)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运用,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单词开始。句子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词语的意义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明确掌握,词语连成句子也便于记忆。

(5)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语言。从有限的常用语言材料开始,对常用词、常用句式按其使用频率进行科学的筛选。

3、直接法出现的意义:它的出现打破了语法翻译法独霸天下的局面,并提出了一条与之截然不同的教学路子,活跃了学术思想,并提出了一条与之截然不同的教学路子,活跃了学术思想,从而开辟了第二语言教学法研究这一新的领域。直接法的许多主张,丰富了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对以后各种教学法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开经验教学法的先河。

4、直接法的缺陷:过分强调了幼儿学习母语的规律,而对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认识不足,对课堂教学的现实也考虑不够;强调口语教学,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过分强调模仿,偏重经验,对人的主动、积极学习强调不够,忽视对语法规则的掌握。

●分析教学法流派的方法

从三方面入手,即找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所体现的主要教学原则和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1、不同教学法流派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向,教学法研究的重点转向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2、在探讨习得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教学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基础。

3、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正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

4、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原则。

5、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迎接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挑战。

第七章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上)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根据总体设计而进行的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

●对外汉语的教育目的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

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

1、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2、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

3、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

4、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此时,结构是基础,功能是目的,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

4、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原则;

5、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

6、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原则;

7、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8、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

9、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

10、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原则(填空)

我国规范、通用的汉语是普通话,规范、通用的标注因素读音的符号是《汉语拼音方案》,规范、通用的汉字是我国正是公布的简化字。

●教材设计的类型

1、按教材的体例分

(1)综合型和分科型,即主要用一套课本培养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2)单课制和单元制,单课制的编排方式是一课一个单元,几课以后有一综合复习;单元制是由几课内容或几种技能训练组成一个单元,一本书分为若干单元;

(3)直线式和螺旋式,指教材的语法结构或话题内容排列的方式

2、按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分

(1)课文型,以讲授课文为主,通过课文学习语言结构和词语;

(2)结构型,根据语法或句型结构的难易程度和词语的分布安排教学内容及其顺序;

(3)功能型,以功能为纲,根据功能项目——用语言完成的交际任务——的常用程度安排教学内容及顺讯,不考虑或较少考虑结构的先后;

(4)结构—功能型,机构与功能相结合,以机构安排为基础,同时考虑到结构所表达的功能,使结构应用于一定的功能;

(5)功能—结构型,在结构与功能结合中,由功能占支配地位,在一定的功能项目下教结构;(6)话题型,以话题为主,突出话题内容的功能和结构,体现综合性;(7)文化型,以文化知识为纲、结合语言教学编写的教材。

第八章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应用(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感知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感性的语言材料通过视、听、读等途径被学生感知,进入大脑形成表象。这一感知过程是通过展示语言材料和进行初级操练实现的,特别是机械性操练。在这一阶段识记已经开始,主要是机械识记。这一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得到锻炼。

2、理解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感知的表象中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联系。这一接管实在教师的讲解、帮助下完成的,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也是识记、特别是有意义的识记的完成和记忆保持的开始。这一阶段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3、巩固阶段:这一阶段是从理论到时间的阶段。特点是,从识记、理解的大量语言材料中归纳出目的语的规则和用法,扩大、完善目的语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各种练习和交际实践,内化这些规则并形成言语技能,使其长期储存在大脑中。这一阶段完成记忆的保持并开始记忆的再认,有利于培养记忆力。

4、运用阶段:这里的运用是指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当然也包括一部分课堂模拟交际的练习。只有通过真实的交际活动,才能切实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这也是记忆的再认阶段,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特点的阶段。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地位(填空题):在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中,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P342):

1、组织教学。组织教学的目的是稳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和谐气氛。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2、复习检查。复习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得反馈,发现并弥补教学中的缺陷,为下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一个教学环节打好基础。

3、讲练新内容。这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环节,是学生接触和初步获得新知识、增强新技能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他环节是为这一环节服务的。这是教师展示和训练新内容的教学步骤,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感知和理解新语言知识并进行初步技能操练的阶段。这一环节的特点是教师适当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相结合,将一部分练一部分。不允许教师长篇大论,而只能精讲。

4、巩固新内容。本环节与上一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实际上是一个大环节。已经初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及时加以巩固,以形成语言习惯。巩固的方法主要仍是练习,但已由上一环节的机械操练为主转为有意义的练习,并进行初步的运用练习。巩固阶段的另一要求,是对新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5、布置课外作业。它用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要明确作业的要求,突出教学的重点。作业量不宜过重,难度也不宜太大,作业的内容要求要与讲练、巩固的内容相配合,也应与第二天检查复习相呼应。

●教师的语言特点:

1、慢。放慢语速,增加停顿。

2、简化。使用简单的词汇、句子。

3、详细化。输入更多信息包括多余信息,采用重复、释义、迂回的办法,目的是为了便于学习者的理解,成为可理解的输入。

●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P355)

1、语音教学的任务: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

2、语音教学原则:(1)短期集中教学与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2)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3)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4)声韵调结合教学,循序渐进。(5)听说结合,先听后说。(6)以模仿和练习为主、语音知识讲解为辅。

●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

1、词汇教学的任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指导下,掌握一定数量的汉语词汇音、义、形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

2、(填空、选择)1992年出版的由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研制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规定了甲级词1033个,乙级词2018个,丙级词2202个,丁级词3569个,四级共收词8822个。具体教材或教学中词汇的选择,应从词汇的实用性、常用性和学生的需要出发,从生活词汇开始逐步扩大到社会、经济、政治、专业词汇领域;尽可能照顾到具体词先于抽象词、实词先于虚词(必要的虚词要及时出);开始出口语和书面语兼用的中性语体的词,在扩大到不同语体的词;适当出一些熟语。

3、词汇教学原则:

(1)要认真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2)词的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词汇。(3)利用词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4)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词与字教学相结合。

(5)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词汇可分为积极掌握词汇和消极掌握词汇。积极掌握词汇是指要让学习者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汇,也称表达性词汇;消极掌握词汇是指能识别、理解的词汇,要求学习者能听懂、读懂就行,也称接受性词汇。(6)加强词汇的重现于复习,减少遗忘。

●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

1、定义:语法教学是对目的与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交际的能力。

2、语法教学原则:

(1)通过语言对比突出语法的重点和难点。

(2)从句型入手,句型操练与语法知识的归纳相结合。(3)由句子扩大到话语。

(4)语法结构的教学与语义、语用和功能的教学相结合。(5)精讲多练,以练习为主。

(6)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安排语法项目。(7)重视纠正学习者的语法错误。

●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

1、汉字教学的任务: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

2、(填空、选择)1992年出版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规定了甲级字800个,乙级字804个,丙级字590个,丙级字附录11个,丁级字670个,丁级字附录30个,四级共收字2905个。这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标准。

3、汉字教学原则:

(1)语和文先分后和,初期汉字应按自身规律独立教学。(2)强化汉字教学,字与词教学相结合。

(3)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和基本理论,利用汉字的表意和表音功能识记汉字。

(4)按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从笔画、笔顺、部件、间架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汉字教学。(5)重视对比,加强复习,通过书写识记汉字。

●语言测试的种类(P379):

1、按用途分

(1)学能测试。又称潜能测试或性向测试。目的在于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和素质。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2)成绩测试。又称课程测试,是一门课程或课型的测试。目的是检查学习者在某一教学阶段是否掌握了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上取得什么成果。

(3)水平测试。又称能力测试。目的在于测量受试者现有的整体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评定是否达到胜任某项任务的要求。

(4)诊断测试。目的是了解受试者在学习某一具体内容或在较短的一段学习时间里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测试。

2、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分

(1)客观性测试:特点:答案是固定的;评分是客观的。优点:结果比较客观,分数可靠;试题覆盖面大,针对性较强,能进行多方面的考察;阅卷方便。缺点:命题较难;只能测量理解、识别能力,难以测出表达技能。(2)主观性测试:特点:每个试题允许不止一个答案,评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卷者的主观判断。优点:更有深度,能测出收拾着的表达技能、综合语言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命题较容易,可以防止猜测得分和作弊。缺点:阅卷费时,评分不易遵循客观的统一标准,试题量小,测试范围窄。

3、按命题方法分

(1)分立式测试。是对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分别进行单项测试。长处在于想考什么就考什么,受试者无法回避。缺点是只能测量各个孤立项目的知识和技能。

(2)综合性测试。是对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进行整体的综合性的测试,以测量受试者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能力。

(3)交际性测试。是测定受试者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4、按分数揭示的方法分

(1)标准参照测试。是测定受试者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标准的一种测试。用来评定受试者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只用他的成绩与应达到的标准相比较。

(2)常规参照测试。是将受试者的个人成绩与集体考试成绩相比较,已决定受试者的成绩在集体中的位置的一种测试。

5、按测试的制作要求分

(1)标准化测试。是以现代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为依据,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对考试的全过程横实行标准化处理,对误差进行严格控制,有较高效度、信度,能测出受试者真实水平的测试。

(2)非标准化测试。是指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命题、施测和评分的测试。

●语言测试的评析标准:可以从效度、信度、区分性、可行性及反馈作用几个方面进行。

●效度

1、定义: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野下晴

上传

2、分类:效度又分为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经验效度。

(1)表面效度。指某个测验或考试从表面看来是否测了它旨在测量的东西,有没有缺漏的部分,有没有偏题怪题。

(2)内容效度。指测试的内容是否是应该考察的,是否反映了这项测试的要求,或者说试题所包含的内容的代表性、准确度和覆盖面如何。

(3)结构效度。指考试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们根据某种理论作出的预测,而用这种理论来解释测试的成绩。

(4)效际关联效度。指确定一种能反映测试效度的参照标准,然后考察某一考试与该标准之间的相关程度。

3、影响效度的因素(1)测试的目的不明确。

(2)命题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会影响效度。(3)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效度。

●信度

1、定义:又称可靠性,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或稳定性,也就是考试成绩是否反映了受试者的真实水平。

2、一般从三个方面衡量测试的信度

(1)测试的稳定性,也称再测信度。用同一套试题在较短时间的间隔和尽可能相似的环境中对同一批受试者测试两次,然后计算两次测试分数的相关系数。是最基本的信度。但两次考试的时间间隔对考试误差有影响。(2)测试的等值性,也称复本信度。用同一考试的两份具体题目不同但题型、内容等值的试卷,对同一批受试者在没有太多时间间隔的情况下进行测试,然后算出两次测试成绩的相关系数,从而评定信度。

(3)测试的内部一致性,也称内部一致性信度。用一份试卷施测,然后将该试卷按奇数偶数分成题数相等的两份,求这两份的相关系数。

3、影响信度的因素

(1)测试的题量。题量大,代表性好,分布均匀,测试的信度就高,反之,就低。题量是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2)试题的同质性。指同一考试的不同试卷试题的相似程度和一致程度都要一样。(3)试题的区分性。试题要能区分学生水平的差异。区分行与实体的难易程度有关。(4)受试者水平的多样性。水平越接近,差异越难测量,可靠性越低。(5)评分的客观性。这是影响信度的另一重要因素。

4、效度和信度的关系

(1)信度是效度的前提。如果测试的结果不可靠,不能反映受试者的水平,就谈不上有效性。(2)信度高并不意味着效度一定高。(3)效度不高,信度高也没有意义。

第三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一、总论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

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②教学的全过程;

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①初创阶段(20C 50’s初—60’s初)汉语预备教育:

a.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c.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②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

a.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b.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d.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f.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1971年,北语被撤消。③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

a.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b.1972年10月,北语恢复,1973年秋开始接受留学生。④蓬勃发展阶段(70’s末至今)

a.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b.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c.20世纪70’s下半期开始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98年选择)

学历教育:1975年,北语试办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为对象);1986年,北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以及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d.学科建设

1978年,第一次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1983年6月,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1984年12月,“对外汉语”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e.学术机构

1988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从“中国教育学会”中独立出来。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朱德熙。f.刊物

1979年9月,《汉语教学与研究》在北语正式出版。(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季刊。(96年选择)1987年,北语创办了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学汉语》。g.师资

1983年,北语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1986年,北语、北大开始招研究生。1997年,北语建立博士学位点。(2)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最早为对外汉语教学构建语法体系的教材?(01年选择)①初创阶段(50’s初—60’s初)特点:

a.重视系统的语法、词汇教学。

b.以语法为主线,但同时强调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强调“四会”能力全面发展。c.培养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96年选择)②改进阶段(60’s初—70’s)特点:

a.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强调实践性的原则。b.提倡“精讲多练”。c.采用“相对直接法”。

d.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注意学以致用。1971年,出版《基础汉语》(黄皮书)。③探索阶段(70’s初—80’s初)特点:

a.对实践性的原则再认识。

b.打破旧的、脱离实际的科学系统,代之以符合实践性原则的新的科学系统。

c.引入了剧情教学,提出“听说领先”,形成“以听说法为主,结构为纲,兼顾传统方法”的综合教学法。具体措施:

a.试验分课型,听说、读写分开。

b.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阅读,改名为“综合技能课”。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 以常用句型为重点。④改革阶段(80’s至今)特点:

a.引进“功能法”,提出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b.根据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与特点,提出“先读写,后听说”。c.按照语言技能分课型。d.对本科课程教学法有全面、科学的研究,9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e.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全国制订教学大纲)

1981年出版《实用汉语课本》。(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优点的教材)(99年选择)(3)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①教学理论的研究

A.开始于50’s—60’s初(十年初创阶段)

1953年,周祖谟发表《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第一篇论文)(01年选择)1958年,《汉语教科书》出版。(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特点:

a.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对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教学区分开来,探索第二语言教学路子。b.在重视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强调四项技能的基本训练,强调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B.60’s初—“文革”之前 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

1964年,钟梫著《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79年发表)。特点:提出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原则。a.“精讲多练、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b.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性原则。c.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原则。

d.“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阶段侧重的主要教学原则。…… C.70’s

特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a.在论述具体教学问题时,较多受到听说法、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b.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材编写中进行句型教学试验。c.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听说和读写作为两类课进行了分开教学。D.80’s开始,真正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教学理论研究。a.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

b.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展开了全面的研究。c.对教学法原则的研究进一步深化。d.提出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E.90’s以来,理论研究深化。

逐渐引进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

几个概念的区别

1.“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别 第二语言(03年解释术语)

第二语言教学包括(00年术语解释): ①中国人学外语;

②少数民族学汉语;(01年选择)③少数民族学外语;

④外国人学中文(即对外汉语教学)……

2.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不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外国华侨的汉语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因为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同属中华文化。外国华侨在国外出生、成长,受外国文化影响,同中华文化有巨大差异,会造成汉语学习、运用的障碍。3.“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 ①目的不同

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所以应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培养交际能力,而不是大量讲理论。②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

A.学习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96年填空)B.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C.学习言语技能:听、说、读、写。要掌握言语技能,主要是掌握语言要素;言语交际技能受语用规则、语言规则制约。

D.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文化要素;国情。③教学原则: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

④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⑤教学技巧:……

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

①正确处理言语要素的传授与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关系,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②正确处理语言的形式结构教学与语义结构教学的关系,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③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语言知识与言语要素的关系,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④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加强重复,螺旋式提高的原则。⑤强化学习环境,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

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二、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

(1)普通语言学基础理论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2)汉语语言学基础理论(98年填空;03年填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98年填空)(3)与语言学相关的跨学科分支学科理论

A.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中探究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从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中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些倾向和规律。B.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结构。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心理)过程,过程是如何使结构去实现功能的,语言是如何被感知、理解和产生的。C.语义学

应用语言学(98年解释术语)2.心理学(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同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98年选择)(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基本概念 A.注意

a.定义: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做出的选择性反应。b.注意有一定范围:指人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c.注意具有稳定性: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或知觉指向相应内容上的时间。d.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B.知觉

a.定义: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b.知觉的组织性: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

c.知觉的整体性:由知觉的完整模式补充或解释部分(不完整)的感觉。

d.知觉的恒常性:指对于熟悉的物体,不管它的透明度、颜色、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在知觉中的映像始终保持不变。

C.记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02年解释术语)

a.定义:指知觉到的信息被编码、转化、联系、储存、复述、回忆以及遗忘的加工过程。

b.记忆编码过程:人脑将感官接收的信息转化为神经系统可传递和贮存的代码,信息代码化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结节”储存于记忆库,人脑可根据需要从记忆库中提取编了码的信息来复述或记忆,但也可能因长久不提取而遗忘。

c.短时记忆:以听觉、视觉编码;长时记忆:以语义编码。(03年填空)D.遗忘:与记忆相对,是一种普遍和自然的联系。易迅速遗忘:机械学习的材料未及时复习。不易遗忘:有意义学习的材料,一般概念和原理。防止遗忘:改进学习方法,适当安排复习。(2)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个体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A.认知风格: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学习风格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96年解释术语)a.场依存性: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着眼,从整体上审视。

场独立性: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b.沉思型:深思熟虑,谨慎而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错误较少。

冲动型:遇到问题急于作答,常常出错,元认知和记忆水平不高。c.容忍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广的类别,能兼收并蓄。

排他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有时会拒绝与他想法不一致的内容。B.情感因素

a.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外国人学习汉语动机:掌握工具、升学、深造、研究、不明确。(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01年解释术语)b.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性。(积极、一般、消极)3.教育学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①底层结构: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②基础结构: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③主体结构: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测试。(教学活动四大环节 96年填空;99年填空)

A.总体设计:分析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案。B.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C.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实施检验总体设计的内容。(01年选择;02年选择)D.成绩测试: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推动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④上层结构:指教学原则。

一方面是总体设计的一项内容,反映教学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教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导全部教学实践活动。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00年填空;96年填空)20世纪50’s末、60’s初,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②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 ④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为什么要区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03年论述)1.第一语言习得(1)语言习得

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2)儿童习得母语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A.生理特点:儿童1—5岁是生长发育时期。

B.心理特点:是借助于实物、实情建立概念,形成思想与思维能力的过程。

C.社会环境:有自然的语言环境,而且沉浸于其中,父母与家人用照顾式语言与其不断地进行交际。D.活动方式:通过交际,进行反复模仿、记忆、应用,达到熟练的程度。简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02年论述)(3)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期)(98年选择);斯金纳(后期)

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②先天论

是心灵主义的解释。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01年解释术语:LAD假说)

“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

认为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③认知论

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01年填空)

理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④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理论: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大脑功能侧化有关键期,错过很难弥补。(01年填空)2.第二语言学习

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第二语言教学有何异同?(02年大问答题)(1)第二语言学习的定义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2)学习第二语言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①生理特征:已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发音器官、肌肉已经定型,模仿能力差些,大脑已经定型,智力发育健全。

②心理特征:已有大量概念,具有思维能力,已经有完整的第一语言系统,借助于第一语言来学习第二语言。

③社会环境:有、无语言环境两种情况。④活动方式:以课堂学习为主,进行反复操练。(3)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对比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1957年提出

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四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01年填空)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影响。(00年论述)②中介语理论和篇误分析

篇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00年选择;02年填空)代表人物:美国 塞林格 70’s初提出

中介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语、文、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99年解释术语)中介语的特点:

A.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B.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C.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D.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失误与偏误(00年术语解释)中介语理论的研究目的:

(1)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习得规律。(2)能了解学生偏误产生的原因。A.母语的负迁移。

B.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泛化”(98年解释术语)C.文化因素的负迁移。D.交际策略的影响。E.学习环境的影响。③输入假说

代表人物:美国 克拉申 70’s提出 理论:

A.习得语学习假说

认为成人有两种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潜意识的习得;有意识的学习。其中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性的,而且交际用的语言都是习得来的,学习来的语言不能用于交际。B.自然顺序假说

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规则有一个共同的顺序,教学时按顺序教学习容易,顺序打乱对学习造成困扰。C.输入假说

人们通过对信息的理解,吸收可理解的输入语言知识,“i+1”。D.情感过滤假说

输入的信息没有全部被吸收,因为有情感的因素被过滤掉了。3.第二语言教学跟第一语言教学比较

简论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98年大问答题)(1)起点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2)第一语言的影响

由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可以产生正迁移,也可能起负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正面影响,预防或排除负面影响,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问题。正迁移(99年解释术语)迁移与泛化(98年解释术语)负迁移(03年解释术语)迁移(02年解释术语)(3)文化冲突

由于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第一语言教学中不存在此问题。

(4)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对象是儿童。

第二语言教学:相当部分是成年人,目的多样,使得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影响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1.总体设计的任务和作用(1)总体设计的定义

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00年填空),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2)最佳教学方案的选择——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99年选择)

要取得语言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各种特定的条件,充分研究其共性和特殊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解决各种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的最佳教学方案,把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统一起来,把教学需要和各种客观条件统一起来,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教学环节的衔接

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成绩测试。

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原则四者保持一致和统一,就能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4)教学人员的分工

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考察,这样就有纵向的衔接、连贯和横向的协调、平衡关系。总体设计在确定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使全体教学人员明确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在全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分工,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从而能自觉地担当起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协调好与其他教学人员的任务和关系。2.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1)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

①自然特征: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第一语言文化与目的语及文化的关系。②学习目的: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临时目的。③学习起点:根据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而定。

④学习时限:依据学校的教学制度而定或依据学习者的特殊要求而定。(2)确定教学目标

①使用目的语的范围:使用目的语的领域及范围不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不同。②目的语水平的等级:指培养学生达到目的语水平的哪一个等级。(3)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指标

总体设计既要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又要规定每一项内容的指标。如:词的数量;听、说、读、写四项分技能要达到的水平;等等。(4)确定教学原则

①语言要素:言语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做法:

A.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语言要素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 B.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叫顺序,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的改进 C.以功能项目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功能法

D.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功能项目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结构—功能法

②言语技能训练的方式(99年术语解释)方式:

A.综合训练:在一门综合课中贯彻语言要素、语用规则、文化背景知识的综合教学以及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综合训练。

B.分技能训练:开设专项技能训练课。

C.综合训练和分技能训练相结合:开设综合课的同时开设专项技能课。③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方式

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96年解释术语)方式:

A.以结构为纲,兼顾功能。B.以功能为纲,兼顾结构。C.以话题为中心,注意结构和功能的结合。D.以情境为中心,注意结构和功能的结合。E.纯功能方式。

④语言要素和语言知识的关系

总体设计要处理讲不讲语言知识和如何讲的问题。⑤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汉字教学的基本立场是:以简化字为规范汉字。在汉字教学中要考虑语素教学。⑥目的语和媒介语的关系

要处理是否用媒介语解释、对比、对译以及何时用的问题。

⑦语言要素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关系 ⑧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上述八方面内容的选择依据:

①学生的特点以及由此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②对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5)规定教学途径

教学途径: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的途径。内容:

①教学阶段:划分依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要达到的目的语等级,可划分为初、中、高三大阶段,再分解为小阶段。②课程设计:

A.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

B.是联结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C.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参考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③周课时和总课时

(6)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

了解自己所承担的工作的性质、特点,明确自己的工作与其他教学任务间的关系,协调好相关教学工作。

五、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00年选择;03年选择;02年选择)衡量课堂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标准是什么?(99年论述)1.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地位

(1)性质: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主要场所,也是帮助学生学习交际的场所。

(2)地位:是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其他环节都要以课堂教学的需要为出发点,适应和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2.课堂教学的要求(1)对教师的要求

①教师必须全面展示和传授计划内的教学内容。②教师必须使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的内容。③教师要给予学生的模仿以正确的引导。

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记忆的条件,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学生记忆。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交际的气氛,创造交际的条件。(2)对学生的要求

①理解:理解所学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目的语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首要任务。②模仿:学生要尽量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充分地进行模仿操练,同时要把握模仿的正确性。③记忆:学生要尽可能利用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来帮助记忆。

④运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课堂操练和课堂活动,以达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目标。

3.课堂教学的设计(结构)(1)教学过程(2)教学单位

(3)教学环节:开头、展开、总结

(4)教学步骤:一个教学环节可分为若干个教学步骤。4.课堂教学的技巧(02年解释术语:教学技巧)(1)教学单位程序的编排 ①开头

方式:A.复习旧课;B.检查预习;C.复习旧课和检查预习相结合。②展开:学习新课(朗读课文→句型练习→回到课文)三步骤:

A.展示:用体势语演示,让学生感知(一边做动作,一边把句子讲出来;一边说句子,一边用图片展示动作;实物、录像……)B.讲解 C.练习

a.模仿或机械性替换

b.半机械性、有意义的练习,促成记忆 c.运用

(也可以先练习、后讲解)

③总结:A.画龙点睛;B.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总结;C.引导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修正。④布置作业

在课堂上如何进行符合趋向补语的教学?请举例说明。(00年论述)(2)交际性练习的组织 要点:

①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语境和话题。②根据话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③进行话题练习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

错误纠正基本点:A.纠正常犯的错误;B.纠正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语境练习(03年术语解释)

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交际性练习?(00年论述)课堂上怎样贯彻“以学生为中心”?(03年论述)(3)课堂秩序的稳定

教师主观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来吸引学生,同时融洽师生关系,身体力行,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①教师应自始至终掌握全场。

②选择话题时要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③要注意提问的质量,要经常提一些能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④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5.教案的编写

(1)教学内容、结构、功能。(2)教学目的、要求。如:列语言点。(3)教学重点。

(4)教学时间的分配:应大量用于练习。(5)教学步骤。

其余历届考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

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从教学性质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的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99年)3.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02年)4.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03年)5.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01年)

6.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答:①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②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③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二)建国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

1.第一部称作“以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是《实用汉语课本》。(99年选择)2.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学科而被提出来的时间是70年代末。(98年选择)3.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刊是《世界汉语教学》,该刊物为季刊。(96年选择)4.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对外汉语教材是《汉语教科书》。(96年选择)

5.《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是建国以来第一篇全面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论文,它的作者是周祖谟。(01年选择)

6.最早为对外汉语教学构建语法体系的教材是《汉语教科书》。(01年选择)

(三)相关理论基础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98年)2.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历来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98年)3.应用语言学。(98年)

4.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99年)5.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交际策略。(00年)

(四)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1.学习风格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96年)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的两种方式。①场独立性:…… ②场依存性:…… 2.(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五)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1.对外汉语教学的全部教学活动可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测试评估等四大环节。(96年)

2.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四个环节,其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99年)

3.课堂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语言教师的根本任务。(00年选择)4.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01年选择)5.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02年选择)6.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03年选择)

(六)“以学生为中心”

1.如何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02年)2.课堂上怎样贯彻“以学生为中心”?(03年)答:①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困难,确定教学重点。

②最重要的是“精讲多练”,以学生活动为主。

③启发式的教学、发现式的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作为一项处理教与学关系的教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96年)4.对外汉语教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应采取尊重的态度。(96年)

5.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重点在“教”和“学”之间更加重视学。(00年)

(七)第一语言习得

1.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是方法是习得。(01年)2.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01年)

3.有一种假说认为,存在着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或时期,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了,这种假说称为语言功能假说。(01年)4.“语言习得机制(LAD)”假说。(01年)

(八)第二语言学习

1.第二语言。(00年;03年)2.中介语。(99年)3.失误与偏误。(00年)

4.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00年选择;02年选择)5.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01年选择)6.典型的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对比和预测四个步骤。(01年)

7.赛林格(L.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是指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是由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统。(02年)8.第二语言学习策略。(02年)

9.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的英语、日语等外语教学有何异同?(02年)10.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00年)11.为什么要区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03年)

答:①这两种学习方法是客观存在的,成人有这两种学习方法。

②要研究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利用语言习得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九)第一、二语言教学比较 1.迁移和泛化。(98年)

2.简论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98年)3.正迁移。(99年)

4.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5.迁移。(02年)6.负迁移。(03年)

7.简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02年)

(十)总体设计

1.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96年)言语技能:即听、说、读、写的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用言语进行交际的技能。受语言规则制约——保证言语的正确性。受语用规则制约——保证言语的得体性。……

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选择最佳教学方案。(99年选择)3.言语技能。(99年)

4.设计教学环节要能够体现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规律。(00年)

(十一)课堂教学

1.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请举例说明。(00年)

例如:拿过来、走上去、坐下来、走进来。用体势语、图片(画楼梯表示上来、下去、上去、下来)2.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交际性学习?(00年)(吕书P113)①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语境和话题。

②根据话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例如:问答式、陈述式、描写式、辩论式。③在进行话题练习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方法:对话、会话、看图说话、分角色表演。3.教学技巧。(02年)

4.衡量课堂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标准是什么?(99年)

说明:

1.主题词用绿色突出; 2.重点词用紫色突出;

3.()内标名考过的时间及题型,粗体字部分是考试题; 4.序号前打★的为重点内容。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整理(下)

六、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主要流派

近几十年来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已出现了综合化或折衷化的倾向试举例说明(96简答)1. 语法——翻译法(传统法)①时间:18世纪末 ②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

③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 认为所有语言同出一派 ④心理学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 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例如:记忆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⑤主要特点:

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⑥成就:

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 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⑦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2. 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01填空)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02选择)直接法的“直接”指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03选择)

直接法的优点之一是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00选择)①时间:19世纪后半叶 西欧

②代表人物:[德]贝立兹 [法]古安 [英]帕莫•艾盖尔特 ③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 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④特点:

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 先操练,后归纳 ⑤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⑥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是不对的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 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3.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①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所用方法

外语教学听说法产生于美国,其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96选择)②代表人物:[美]弗里斯 埃比 拉多

③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④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刺激——反应——强化

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是华生(98选择)⑤特点:

A.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 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

强调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操练的教学法是听说法(01选择)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如: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 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 G.有错必纠 ⑥优点:

A.以句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并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 B.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C.不完全摒弃学生母语 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D.广泛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⑦缺点:

A.轻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B.机械的句型操练枯燥乏味

C.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D.偏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忽视内容和意义 4.视听法(整体结构法 圣克卢法)①时间:20世纪50年代

②代表人物:[法]古根汉 [南斯拉夫]彼塔尔•吉布里纳 ③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④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⑤特点:

A.口语是教学的基础 听说先于读写 B.强调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相结合 C.语言和情景密切结合 D.整体结构感知

E.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和直观手段 ⑥优点

A. 教学方法活泼,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重视在情景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C.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安排词汇和语法项目 并充分予以操练 ⑦缺点

A.过分强调口语领先,忽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B.过分强调整体感知,忽视了对语言结构的分解和单项训练 C.重视语言形式的模仿,忽视意义解释,实际运用不够 5.认知法(认知——符号法)“现代的语法——翻译法” ① 时间:20世纪60年代 美国

认知法产生于美国,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转换生成语言学(99选择)②代表人物:[美]卡鲁尔 布鲁纳 ③语言学基础:转换生成语言学 ④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

认知法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语言学(02填空)⑤特点:

A.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反对机械模仿 B.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C.提倡演绎法 先讲结构规则,再造句 D.适当使用学生母语

E.反对有错必纠,主张不影响交际的错误,不急于纠正

F.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操练 先理解(认)再操练(知)⑥优点:

A.注重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研究

B.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C.主张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D.主张“发现学习”,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有意义的操练

反对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主张发挥学生的智力,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目标是全面掌握语言,这种教学法是认知法。(00填空)E.利用学生母语 ⑦不足

A.转换生成语法尚无法应用到外语教学的实践中 B.完全排斥机械性训练

C.作为一个独立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还不够完善

6.功能法(意念——功能法、交际法)代表教材《跟我学》(00选择)① 时间:20世纪70年代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99选择)

② 代表人物:[英]威尔金斯 亚历山大 威多森 [荷兰]范埃克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01填空)③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④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⑤特点 功能教学法(99术语解释)

A.把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与进行交际的能力

B.以功能(和意念)为纲 功能是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 并把语法视为实现功能的手段来让学生掌握

C.教学过程交际化 为学生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 D.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

E.强调表达内容 不过分苛求形式 对学生的错误要确定一个容忍度 F.圆周式地安排语言材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G.发展“专用语言”教学 针对不同的交际需要开展教学 ⑥优点 功能教学法的优点(03论述)A.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B.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 C.教学过程交际化 D.发展“专用语言”教学 ⑦缺点

A.如何科学地设定功能、意念项目 如何合理地安排 B.如何把语言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

C.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采取容忍态度的“度”如何把握

七、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1.语言各要素的教学任务、原则和方法

对外汉语语言要素的教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四个方面(98)(1)语音

A.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

B.任务:使学习者掌握汉语普通话标准的、正确的发音及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为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

C. 原则: a.单音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 b.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

c.循序渐进声母→韵母→音节(+调)—→句子 d.理解与发音相结合

e.机械性练习与有意义的联系相结合

f.既有阶段性,又有长时性,要贯穿语音教学的始终

D. 辅音和声母教学的难点a.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教学方法:吹纸)b.清音和浊音的区别 除m.、n、ng、l、r 外,都是清音 c.三组难音 z c s;zh ch sh ;j q x 在语音教学中,你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分清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96大题)E. 元音和韵母教学的方法 a.利用学生母语的正迁移 b.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

c.教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时,一般作为整体来教,不必分解 F.声调教学 一靠模仿,二靠记忆(2)词汇

简论词汇教学的任务和选择所教词汇的原则(98论述 盛书P320)①选词标准:常用、构词能力强

对外汉语教学中选词标准最重要的是常用和构词能力强(03选择)②对留学生的要求:初等:2500~3000;中等:5000;高等:8500 学过800学时(在中国相当于初等即一年级)的零起点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应为2500~3000(96选择)③ 词汇教学法: A.翻译法 B.直接法

C.语素法 分析单个语素 例:飞机→能飞的机器 D.语境法 在一定的语境当中猜测词的意思

E.搭配法 语言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用法 例:举行/进行+双音词 且加比较重大的事情 F.语义联想法 同一语义范围内进行联想扩大词汇量 例:学校→校园→宿舍→教师→学生 G.比较法:近义词、反义词比较 同时学 H.高复现率:词汇一定要重现 ④常用的练习方法

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记忆性练习等等。(01填空)A.感知性练习语音识别 词形识别(听录音、跟读、认读、给字注音)B.理解性练习(说出或写出反义词,同义词替换,图示方位词,数量词……)C.模仿性练习语音模仿(听录音、跟读); 汉字书写模仿(描写、临页)D.记忆性练习(以上各种都可以使用)

E.应用性练习(选词填空,用指定的词造句、组词)

⑤积极词汇(表达性词汇):要学会用来表达思想和意图,能说能写

消极词汇(接受性词汇):只需理解意思即可,能听能读 ⑥词汇的记忆问题 A.重视首次感知 B. 及时巩固,防止遗忘 C. 定期复习,不断重现

D. 口谈、耳听、眼看、手写多种渠道掌握(3)语法

语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99论述)

作用:①通过一定规则,有利于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以语法学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言的形式

②承认学习第二语言,必须要总结语言规则,语法学习更符合成年人的学习规律

③对大多数外国学生来说,汉语的语法体系和他们的母语的谱系关系相去甚远,所以更需要掌握语法 地位:只有掌握了语言形式,才能表达语言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单独教语法也不行,要结合功能才能掌握交际能力。

①任务和目的:让学生通过理解语法规则进而理解目的语目的语本身并运用语法规则在。交际中进行正确的表达,即遣词造句 ② 教学内容:各种规则 词→ 词组 →句子→ 语段→ 语篇 ③作用

A.通过一定规则有利于理解和运用语言 B.总结规则符合成年人的学习规律

C.汉语的语法体系和大多数学生的母语语法谱系关系相去甚远,更需要掌握语言结构。④教学方法 试述语法教学的主要方法(02论述 盛书P313)A.归纳法:先给例子,后总结规则 B.演绎法:先给语法规则,再举例说明

C.引导性的发现法: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语法规则 ⑤练习方法 过程上讲:

A.理解性练习(造句、填空、改错、翻译、是非选择)B.模仿性练习(句型操练)

C.记忆性练习(反复、在不同语境中重现 以求长时记忆)性质上讲:

A.机械性练习(老师控制 重复、替换……)B.有意义的练习(老师控制答案、问答)

C.交际性练习(老师只控制答案类型,内容由学生发挥)⑥重点语法项目的选择 A.表示汉语特征 B.不同学生的难点

⑦语法教学的原则

A.对比分析,突出重点、难点 B.语言形式结构要教 语言功能也要教

C.语法不能只是句子的一个层面,要语素(汉字、音节)、词、词组(短语)、句子、话语(语段、语篇)综合。

D.“精讲多练”、讲组装规则 以练为主 E.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则(4)汉字

外国人说汉语难学,主要指的是汉字。(00 填空)①任务:教会学生读(汉字)写汉字(书写文字)

②常用字、次常用字 2500~4000 掌握2500以上的汉字,阅读一般书籍已无大碍 ③教学方法

A. 先认读,后书写。学习汉字时要尽可能把形、音、义结合起来 B.先教可以作为部件的独体字,后教包含学过的独体字的合体字 C.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D.教学时要一笔一划展示新部件的笔画、笔顺及笔画与笔画、部件与部件之间的正确位置和布局。E.对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适当作些说明 F.帮助学生区分同音字的不同字义 G.对区别性小、易混淆的字要作对比练习H.对学过的部件要及时归纳总结

I.做用字组词的练习,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字义理解词义 J.练习汉字的方法:描写、临写、抄写、根据拼音写、组词等 2.言语技能训练的理论、内容和方法

我国传统的汉语“精读课”是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综合性课程。(02选择)把汉语课分为会话课、阅读课、听力课是根据语言技能划分的。(02选择)听说读写既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内容之一。(03选择)(1)听

①听力的重要性 听总是先于说,听的能力总要大于说的能力 ②听力训练的任务

A.打听力基础:课内的听力训练是为走出课堂进行社会交际铺路 B.培养听的技巧:抓关键,跳障碍

C.培养听的适应能力 方言、口音、非标准语言、条理不清、外界干扰……情况 D.培养注意力和开发智力 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听的习惯 ③听力训练的方法 听和练习

A. 听 聆听:听老师口述、听录音、广播……

视听:看电影、电视、录像 B.练习:语音识别、词义和语义理解

a 语音识别:声、韵、调、连续、停顿、重音、语调、语气…… 练习形式:听写(拼音)、注声母、韵母,标调号、标句重音…… b 词义理解

练习形式:听后解释、听后联想、猜测词义、多项选择解释词义、辨别近义词和同义词 c 语义理解(语义:大于词的语言单位,即词组、句子、语段和语篇的意义)

练习形式:听后回答问题、画图、填表、选择正确答案、听后讨论…… ④听力课

A.精读 理解听力内容的细节

B.泛读:抓大意,让学生找出所要求的信息或归纳大意(2)说

为什么许多口语教材以会话为基本形式?(03论述)答:口语交际有多种形式,主要是会话

会话教学有利于初学者掌握语言结构,有利于培养话语能力,有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表达能力指的是读、写的能力(01填空)解释术语:表达能力(03术语解释)表达能力是指说和写的能力

说 口头表达能力 表现为语音能力、用词造句能力、话语能力

就内容而言,狭义的口表达包括日常生活、社交、会议、会谈中的口头表达;广义上还包括讲演、讲课、解说……

写 笔头表达能力 初级阶段:写字、写话能力

中高级阶段:应用文写作能力 ①口头表达训练的必要性

要求学生综合学过的语言知识和材料进行创造,所以可以有效地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②口表达训练的内容和目标

A. 内容 狭义上包括学习、日常生活、社交、会议、会谈中的口表达

广义上包括讲演、讲课、解说……

口头表达所用语言是口头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寓言要素,也离不开语用和文化要素 B.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③口头表达训练的途径 A.课堂教学 B.课外语言实践活动 ④口头表达训练的方法

口头表达能力表现为:语音能力、用词造句能力、话语能力

A.语音教学(原则:语音训练和说话训练相结合,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单项→综合a 以音素教学为纲 音素发音→拼音、音节→词的发音、声调→短句发音、声调 优点:可以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练习材料,根据发音部位、方法对有关音素进行对比练习缺点:进入语流后,语音语调易变形走样,而且单纯的语音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 综合→单项b 以话语教学为纲 常用话语→词、词组、句子→分解出新的音素、声调 优点: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可以发现难点,进行针对性训练;音调可练得比较自然 缺点:不能根据语音系统组织教学材料;容易对语音、语调放松要求 c音素教学和话语教学相结合

方法:根据话语教学的要求选择言语材料,同时充分考虑语音教学的需要,尽量使选出的话语中出现的音素符合语音教学的需要。

优点:可以兼顾说话教学和语音教学,使两者相互促进 问题:对教材编写的要求很高,不容易实现 B.用词造句能力的训练方法 a 单项→综合 单词→词组→句子

b 综合→单项 词组、句子→重点词、词组 C.成段表达能力

a 语言能力的训练 句与句→段 段与段→篇 b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掌握目的语思维方式

训练方法 复述课文;叙述体﹤﹦﹥会话体;围绕一定话题进行课堂讨论;用汉语解释语言点;看图说话;演讲;叙述事件;描写…… ⑤口头表达训练课堂教学

A.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主要是学生练习说话 B.尽量使课堂教学交际化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加进来 C.不能见错就纠 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纠正学生的错误(3)读

根据阅读方法的不同,阅读可以分为略读、跳读、精读和泛读等几种。(01填空)①阅读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A.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字、词、段落、篇章)B.培养阅读技巧:格瑞莱特提出四种主要阅读方法 a 略读:即快速阅读,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宗旨或掌握大意 b 跳读:(掠读)目的是快速查找所需的信息 c 泛读:(粗读)目的是个人的消遣性阅读

d 精读:(细读)目的是正确理解文章的细节,以获取特定的信息 e 评读:评论性的阅读方法,以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对象

C.通过培养阅读能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培养学生发现新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能力 ②阅读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识字训练、语言训练、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阅读技巧训练 A.初级阶段:识字训练和词语理解训练

方法:识字训练以分析为主;组词;分词阅读;朗读;组句

B. 中级阶段:a 继续初级阶段的训练 b 突出语法训练,帮助语句理解 c 加强文化知识的介绍 d 培养猜测、推断能力 e 培养“抓关键、跳障碍”的技巧(4)写

①笔头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A.培养学生笔头表达能力 B.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②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A. 初级阶段

a 写字训练 b 写话训练

B. 中级阶段:重点是应用文写作 方法:读后写作

书信、假条、便条、请柬、通知、日记、申请书、表格填写…… C. 高级阶段 较难的应用文写作训练 方法:读后写;语体变换练习布告、协议书、备忘录、说明书、产品介绍、读书笔记、工作总结……

3. 文化因素的教学(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①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②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③ 西方 “C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哲学、文学、艺术……

“c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法、心理素质、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关系…… 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指的是知识性文化(02填空)④我国 知识文化:即“C文化”

交际文化 语言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影响语言表达的特殊文化因素

非语言交际文化:语言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中的文化因素 ⑤语言交际文化 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

这类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约作用,且本族人不易察觉 ⑥文化的属性

A.民族性 B、社会性 C、系统性 D、阶段性 ⑦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A.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的特殊性

C.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社会成员是靠语言交流共同发展文化 D.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要掌握和运用一种第二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该民族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但不能以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如何?文化因素教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96论述)答: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但不能以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文化因素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词汇系统中:对应词的有无,对应词词义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褒贬;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多少…… ②语法系统中:词形变化的有无;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方位、数量、顺序等的表达方式的不同等方面

③语用系统中:称呼、问候和道别;称赞和批评;自谦和自卑;邀请和应邀;隐私和禁忌……(2)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A.词汇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表现在:对应词的有无;对应词的词义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褒贬;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多少……

B.语法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表现在:词形变化的有无;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方位、数量、顺序等的表达方式的不同……

D. 语用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称呼、问候和道别;称赞和批评;自谦和自卑;邀请和应邀;隐私和禁忌……

在目的语国家学习时,文化接受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观光期、挫折期、逐渐适应期、接受或完全复原期。(01填空)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或接受过程 A.观光期(蜜月期)B.挫折期

C.逐渐适应或调整期 E. 接近或完全复原期

(3)对外汉语教学中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方法

A.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必须同时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背景。B.要有针对性:应针对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交际困难和障碍进行文化教学 C.教学内容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D.在教学方法上,文化知识背景的教学应当从属于语言要素的教学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E.具体教学方法多样 例如:把文化内容直接以课文内容的方式介绍,也可通过注释说明等

八、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1.评估教材的原则

一部好的汉语教科书应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02填空)

编写与评估对外汉语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实用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98填空)

在第二语言教学教材编写中怎样处理文学作品?为什么?(00论述)你认为“这是书,那是报”这样的句子有无必要编进对外汉语教材?为什么? ①实用性原则:“易教易学”

A.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指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必须是学习者在生活中常用的,在交际中所必需的

B.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教材要尽可能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语料,尽量避免无使用价值或仅仅为了解释语言点的“教科书语言”或“教室语言”。

C.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指教材在提供必需理论和知识的同时,更要提供大量的练习②知识性原则

指教学内容要包含一定量的新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增长知识 ③趣味性原则

教材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生动有趣和形式的活泼多样 A.题材多样化

B.体裁、语言风格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C. 版式设计、装桢、插图等形式上活泼醒目 ④科学性原则

A.语言的规范: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

B.内容组织符合教学规律:内容的编排顺序;题材内容;生词和语法点的分布;词汇和句型的重现率;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C.反映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水平,更换旧内容、慎重选择新成果…… 2.教材的分类(1)以教学类型分类

①按教学目的分:普通教育、预备教育、专业教育、特殊目的教育 ②以教学期限划分:长期班、短期班 ③以组织形式分:班级教学、个别教学

④从特殊教学媒体的角度划分:函授、刊授、广播教学、影视教学 ⑤自学教材

(2)以课程类型分类:一种教学类型中往往要开设多种课程或课型,各有不同的教材 例如: 综合课 听力→ 听说教材、视听教材、新闻听力…… 语言课 专项技能课 口语→ 实用会话、热门话题…… 专门目标课 阅读→ 报刊阅读、泛读教材…… 写作→ 写作基础、应用文写作……(3)以教学手段分类

教学手段是指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例如:运用多媒体、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教学是需要光盘这种无纸教材(4)以教学方法分类

①结构型:以结构为纲 80年代以前 ②功能型:以功能为纲

③结构——功能型: 以结构安排为基础(《实用汉语课本》第一本)④功能——结构型: 由功能占支配地位(中级以上采用此方式)⑤话题型和语境型:(初级不适用)⑥文化型和语用型:(汉语中不存在)4. 选用教材的原则

选用教材的原则是以评估教材的四原则——实用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为基础,再增加

①交际性原则:A.要选择有交际价值的教学内容 B 语言材料的组织要体现生活的真实性 ② 针对性原则:要适合使用对象的特点

A.最基本的特点是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不同的教学要点

B.还要针对学习者的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特点、学习者学习目的特点、学习者学习起点和学习时限的特点…… ③ 系统性原则

要考虑到横向和纵向的关系,要考虑到该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针对性:具体的考虑 系统性:宏观的考虑 5. 教材与课堂教学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它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共同构成学校教学内容的主体。(03填空)A.教材是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也是课堂教学和测试的依据,所以教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系连作用。

B.教材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共同构成教学内容的主体

C.课堂教学一般通过教材来实施,教材内容则依靠课堂教学来贯彻。因此,是相辅相成的双方。D.教材接受课堂教学的检验,同时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相互作用

九、测试 1.测试的类别

第二语言测试可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H.S.K.是一种水平测试(99填空)

(1)水平测试(00术语解释)①目的: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

②特点: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 客观 ③原则:能够有效的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2)成绩测试(课程测试)

①目的: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 ②特点:跟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紧密相关

可以测定受试者的学习成绩,但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例如: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96术语解释)成绩测试是一门或一种课型的一定学习阶段的测试。用以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包括: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一般而言有专门的考试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以尽可能客观的标准来测量考生的目的语水平。包括:HSK、TOFEL…… 期中、期末考试是语言测试中的成绩测试。(03选择)(3)诊断测试

①目的:检查受试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预期的要求 ②特点:A 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 B 测试内容可以相对集中,突出针对性(4)潜能测试

①目的: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 ②测试内容:模仿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2.测试的项目和内容

(1)语言及相关的文化因素: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文化因素(2)言语技能:听、说、读、写 3.试卷的设计

(1)卷面的构成:单项卷面、双项卷面、多项卷面(2)试题的类别

①标准化试题和非标准化试题(从命题过程和试题的可靠性程度的角度划分)

A.标准化测试:一般以现代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为依据,遵照科学的程序,对考试的全过程,从设计、命题到评分、分析等实施标准化运作,严格控制误差,能高效、准确的测出受试者的真实语言水平。B.非标准化测试: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而自行设计、命题、实施测试以及进行评分的测试。②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按评卷的客观化程度划分)

A.主观性试题:指测试结果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阅卷者的主观判断 例如:作文、口试、翻译……

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主观性试题(02填空)

B.客观性试题:有统一的阅卷标准、答案固定,不因阅卷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

例如:多项选择、判断正误……

④ 分立式试题和综合性试题(按试题所包含的测试内容的特点划分)分立式试题和综合性试题(00术语解释)

A.分立式试题:对受试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分项测试,以考察受试者各个单项的能力。如:填空、改错、多选……

B. 综合性试题:对受试者的整体语言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综合性测试,全面考察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如:听力理解、完形填空、写作……

按照测试的内容特点划分,“多项选择”属于分立式测试。(02选择)C.分立式试题的优点:①针对性强 ②客观性、标准化

缺点:各个项目测试的结果的总和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整体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 4.测试的质量保证

考察语言测试质量的标准(03论述)

(1)效度:即有效性 指测试的有效程度,也就是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达到了测试的目的 测试的效度(02术语解释)

答:即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也就是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达到了测试的目的。在选择试题时,有两个问题必须要考虑,一是这份试题要测试的内容,二是这份试题究竟能不能达到测试的目的 ①如何保证测试的效度:关键是测试的项目和内容要与测试的目的相一致 ②影响效度的主要因素:A 目的不明确 B 命题本身的问题

C 考试的组织管理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2)信度:即可靠性,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和稳定性

拿同一份试题对学生重复测试,是验证试题信度的方法之一(98填空)构成卷面信度的主要因素 A 卷面构成 B 试题的数量 C 评分标准和办法 D 受试者水平

(3)区分度:指测试区分受试者的水平差异的性能 应正态分布(两头少,中间多)(4)反馈作用:指测试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A.积极作用:对教学作良好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起督促和促进作用 B.消极作用:将教学引向错误方向,甚至出现教学为考试服务的现象 5.汉语水平考试(1)发展 ①初中等

1985年,北语设计出第一套试卷并在外国留学生中进行试测 1986年6月26日,HSK首次考试在北语举行 1990年2月 HSK正式通过专家鉴定 1992年 HSK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考试 1994年 首次推向欧洲 ②高等

1993年7月通过专家鉴定

1993年12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考试 ④ 基础

1997年11月正式通过专家鉴定

1998年1月、5月分别在中国和法国举行考试(2)性质和作用

①性质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HSK的全称为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制订的,其初、中等共分8级。(96填空)HSK(01术语解释)

答: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量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一种考试,由基础、初中等、高等三个平行的考试组成。(初中等)考试内容分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四部分。主要形式是多选题,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 ②作用:主要体现在《汉语水平证书》的效力上

A.作为达到进入中国高等院校入系学习专业或报考研究生所要求的实际汉语水平的证明 B.作为汉语水平达到某种等级或免修相应级别的汉语课程的证明 C.作为聘用机构录用汉语人员的依据(3)分级

A. 基础汉语水平考试(HSK基础)a.分1,2,3级

b.掌握400~3000汉语常用词(甲、乙级)和与之相应的语法项目 c.考试内容: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 B. 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a.分1,2,3,4,5,(初等)6,7,8(中等)级(96填空)b.要求掌握2000~5000词和相应语法项目(甲、乙、丙级)c.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 C.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a.分9,10,11级

b.要求掌握5000~8000词及相应语法项目(甲、乙、丙、丁级)c.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综合表达、作文、口试

第四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解释: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的综合考虑,并对教学的实施进行的全面设计。它涉及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以及与教学相关的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是对语言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一般的规定和描述。

2.―正式语言‖(formal speech)

指在某些交际场合所使用的一种仔细的、非个人的公共说话模式。采用这种说话模式可能对说话者的发音、选词和句子结构产生影响。

3.―挫折期‖

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文化接受过程中经历的第二个阶段,出现时间大致在接触目的语国家文化4-5个月之后,主要表现是(也是原因)语言上有隔阂,生活上不习惯以及功课压力大。补充:

第一个阶段:观光期(指刚接触第二语言的新鲜感、有意思感)第二个阶段:挫折期(老师作用大,其应缓减学生的紧张和不适,教学内容尽量在生活上帮助学生)第三个阶段:逐渐适应期 第四个阶段:完全适应期(PS:老师在前两个阶段作用较大)

4.―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内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指出,人类天生具有的一种适合于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机制‖。这种语言习得机制离开人类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其最终目的是使语言规则(即普通语法)内化。补充:

离开其他功能独立存在:eg语言习得机制与智商没有必然关系,其独立存在

5.HSK: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包括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基础】),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初、中等】)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高等】)补充:

关键词:测试母语非汉语者;汉语水平;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传统HSK考试,高等的才有口语考试 新版HSK6个级别,全部都有相应口语考试

识记: 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应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总体设计理论;教材编写理论;课堂教学理论(影响较大的八种教学法);语言测试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2.迁移:迁移一般指学得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移。负迁移也叫干扰。(迁移与对比分析有何关系?)

3.归纳和演绎是概括过程中的两个极端。前者是由很多特殊事例得出规律、规则或结论;后者是由概括到特殊事例的运用,被包容的事实从一般原则中推论而来。

(两者正好相反;学习过程中自觉得、不自觉的运用这两个方法学习新内容)

4.第二语言教学的支撑理论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5.语言测试的类型:

一般包括 学能测试、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 三种

(学能测试:测试学习语言的潜能,故可以是对此语言完全没学过的人参加,此方法在中国很少,在欧美较多 成绩测试:eg期末考试,测试对知识掌握程度 水平测试:eg大学英语四六级)

6.通常认为语言的现代对比分析始于Robert Lado 在1957年发表的《跨越文化的语言学》一书。

(对比分析对听说法产生巨大影响,而听说法对功能法等后来的教学法产生巨大影响。)(重点:人、时间、书名)

7.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人才可以分为三类,即教学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8.语法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语言结构为基础,按照语法项目的难易程度编排教学内容。

9.课堂教学建设包括: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制度、方法,具备实现教学手段的设备、条件,使教师掌握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0.跟其他学科一样,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也需要有一些专门从事或偏重于理论研究的人才。如教材编写理论研究、测试理论研究、语言习得研究等,以保证学科的高水平发展。补充:

测试理论研究:口语测试

语言习得研究:从学习者得角度,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问题eg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语言习得的顺序等等。

11.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的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和过程式大纲。{交际法(听课法)}

12.《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是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汉语所要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的界定和描述,其本质特征就是规定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等级和统一的教学水平。

13.上世纪80年代初,由李培元等编写的《基础汉语课本》在语法点的编排和解释方面合理、精当,被认为集中了以往教材编写的各种优点。

(重点:时期,作者,哪个方面做的好)

14.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也就是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引号以内死记)

15.课堂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语言教学最基本的实践。

16.著名语言学家Z.S.Harris在上世纪50年代为外语学习总结了一个公式:RTL=RSL+(RTL-RSL)。其中R代表规则,TL代表目的语,SL代表母语。(书P20-21)

17.语言三要素指语音、词汇和语法

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一.对比分析的确立 1.pull of 2.Fries

3.Lado(1957)lingualistcs Across Culture 二. 三.理论前提 主要理论迁移理论

四.迁移理论

1.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2.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又称―干扰‖)①语际干扰

②语内干扰intralingual interference(经典分析理论不考虑其在内)Eg: ―她今天打扮得非常漂漂亮亮‖ ―我带我的家人回来中国‖ ―我一个天都很开心‖ 3.干扰和差异的关系辨:

A.干扰源于差异(Ture on Faise)语际干扰(T)语内干扰(F)语内干扰源于泛化{eg:一个月、一个星期 便泛化 一个天} B.二者成正比关系(Ture on Faise)

四.强假设(strong version)和 弱假设(weak version)强假设(即经典对比分析)的步骤:

Description selection contrast itself prediction Clifford prater 的困难层次模式:(也可以告诉大家两者不一定成正比关系,往往是是而非的最易造成干扰)Transfer(正)迁移:没有难度

Coalescence合并(汉语中亲属称谓合并到英语)

Under differentiation 差异不足(俄语中的―弹舌音‖)Reinterpretation 再阐释(英语中的可数名词―复数概念‖的表达在双语中不止一种对应形式)

Over differentiation超差异:在母语中没有,目的语中有(汉语数量众多的―量词‖、―把‖字句等)Split分裂(一次多译)四. 对比分析的理论危机

1.从教学实际的层面看,来自―心灵学派‖的质疑。(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和创造性绝非来自动物试验的―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否则动物就应该学会人类的语言)

2.传统的结构对比分析在语用层面的空白(即使是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言语也未必就能成功交际——―得体性‖问题)补充:

语言使用中3个层面 A语法层面

B语意层面,包括声调、结构、重音的变化

C语用层面,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上下文中意思完全不同

3.忽视语内干扰的因素 继对比分析出现的偏误分析,指出语际干扰(interlingual transfer)以外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错误来源——语内干扰(overgeneralization)引起的。

Example:

1.我的中文很马马虎虎 2.sheeps

简述:

1.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他不同于其他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请简述之(注意阐释和举例)要点:

(1)教学重点不同:重视虚词;特别是语序+eg我去重庆坐飞机、我坐飞机去重庆(意思不一样);我带来一本书、我带来了一本书、我带了一本书来(意思一样);动态助词―这‖―了‖―过‖;―来‖和―去‖的问题;语音教学角度,声调很重要(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不同

(3)处理各种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不同:―听说读写‖基本的语言技能,在有些语言中编排都可以,有些偏向于―听说‖领先;汉语一般要求听说读写一起做,汉语汉字在生活中很重要 书P111 会话含义与教学设计有什么联系(指导意义or作用)? A.上下文、语调 eg 不同的上下文一个句子,意思可能完全相反;某些词是是而非,但某些B.情况下,意思用法不同,这些会引起交际误解

C.阅读中也很重要有些意思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学生分析 D.中国交际文化相对比较委婉,思维方式,E.中国式的幽默有时也与留白有关系

2.会话含义的两个基本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H.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的演讲中指出,为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所谓的―合作原则‖。请简述―合作原则‖的四个主要方面。要点:

(1)量的准则:说话者所说的话应该包含、达到交谈目的所必须的信息量;说话者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所需的信息量

(2)质的准则:不要提供自知虚假的信息,不要提供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

(3)关系准则:提供的信息与交际目的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避免晦涩、避免歧义、避免啰嗦、井井有条

重点是这些准则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1)量的准则:quality maximum说话者所说的话应该包含、达到交谈目的所必须的信息量;

Eg:-―昨天怎么过的?‖ –―玩‖/-―昨天早上在……然后……昨天又……‖

牛生病了,喂药的故事

警察审犯人,―挤牙膏‖式

考试中,纸条上―你会吗‖-―我会‖ 说话者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所需的信息量 That is浪费时间,容易引起新的误会

(2)质的准则:不要提供自知虚假的信息lie to me,不要提供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 流言就是这么产生的;要别人信服就应提供让人信服的有关信息:―据有关XXX研究分析‖

(3)关系准则:提供的信息与交际目的要有关联 鸡同鸭讲;适当加入些连接词、逻辑概括和提示;语音听力考试中、听力训练中的方法―关于xxx问题,我们的看法是……‖;训练捕捉语言和话题中的逻辑关系的能力 eg:一些提示词

(4)方式准则:四个避免 避免晦涩-―你喜不喜欢我‖-―你猜‖、避免歧义 你好坏啊、避免啰嗦 大话西游、避免混乱(井井有条)

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 1.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

2.结构、功能和文化结合的教学法(A.结构语法结构与功能社会实际运用功能结合

B.结构、功能、文化结构文化背景 主要是中高级学习者)a.―教‖、―学‖结合的教学法(关键是老师怎么教,怎么教才能适应学生,怎么能达到最佳效果,学生学习哪一类学习更好,考虑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学习风格)

b.科学综合的教学法(60年代前method 60年代后 不再拘泥与各种法的狭窄范围,而是综和各种法)

简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般性策略和方法?

1.突出语法教学的重难点(语法教学的重难点,包括把字句,虚词的使用,语序的教学)

2.循序渐进(开门——请开门——请打开门——请把门打开一下)技能训练

3.精讲多练(精讲——指的是要少,精炼,时间控制短 多练——操练语法的方法,分为三个方面:A.机械的操练,单纯的重复 B.有意义的操练,连线,重组句子,选择题,交际性操练,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使用语言)4.语法教学与语义,语用和功能教学想结合(过去考试重语法,而现在语法语义语用显得格外重要,比如―你去哪?‖‗吃了吗‖什么时候用)5.重视在语篇和语境中体会句子的语法意义。(不要干瘪的讲一个句子,而是放在上下文中)

6.句型操练与语法规则的归纳相结合(动词,名词,形容词放在什么位置,主语,谓语——语法规则 句子中的替换——句型操练)7.重视纠正系统性语法错误(对于偶然错误不在意,对于系统错误纠结,比如英文on the street 还是 in the street 这类错误不一定要纠正,而对于―我三年学习了中文。‖对比―我三点去上课。‖矢量补语的不正确应用,属于系统性错误)矢量补语和时间状语不同。

为什么说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是两种不通性质的语言教学?请简述之。P10页

1.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培训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 第一语言教学侧重于读和写,第二语言教学侧重于听和说

2.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一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虚拟语气,单复数....)

3.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 教育者应当敏感,对此有所准备

教案设计:(评分标准)

1.教育目标清楚明晰(功能为核心)

2.教学时间安排得当(时间不受限制但要符合实际情况)3.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

4.教学用具丰富实用(每一个用具都必须体现)5.教学过程过程完整(最重要)

复习/导入 展示 三要素讲解(语音、语法、词汇)分步骤操练(MMC结构)实际应用 6.教学思路清晰 7.教学设计得当 8.课后作业设计得当(后三条为软性标准)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言学界普遍意识到:为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其中包括所谓的“礼貌原则”。请简述“礼貌原则”的六个主要范畴: 1.得体准则 2.慷慨准则

3.赞誉准则(多赞美少批评)4.谦逊准则

5.一致原则(共同点)6.同情准则(感情上认同)

第五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0944612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学分:2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预修课程: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内容简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视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本课程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演进、教学理论、特点、教学规律、总体设计、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测试方法以及一般的语言教学规律和各种教学理论、方法,并把文化因素、语用规则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范畴之内,从而使从事这一事业的有关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掌握其教学规律和方法,最大可能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

教材及参考书: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吕必松著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刘珣主编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李杨主编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周思源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下载《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范文大全)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高文利老师 教学课件 第一章绪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处于异文化环境中的人一般都要经历这一挫折期和文......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一、总论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 (2)任务: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语音教学的方法:1.教具演示。如运用发音部位图。2.夸张发音。3.手势模拟4.对比听辨5.以旧带新6.声调组合 语音教学原则:1.短期集中教学与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2.音素教学与语流......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1对外汉语教学为什么要以学生为中心?P100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 4)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课程编码:(10303120) 课程英文名: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学分:2 总学时:32H 讲课:32H 实验:0H 上机:0H 开课对象: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 论 1、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记住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大事件: 1978年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名词解释 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是对语言教学相关的内外部因素尽信综合考虑,并对教学的事实进行的全面设计,它涉及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以及与教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