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面图形的复习(一)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的复习
(一)教学反思
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实践感悟
(一)第一节:平面图形的复习
(一)Ø 技术支持:几何画板、PPT动图、多媒体网络系统
这节课,陆老师和龙老师对几何画板的使用研究的很透切,从设计、准备、反复实践到反思,各个环节及任务的安排颇花心思,实施过程,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信息素养,也出现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特别欣赏的是陆老师把图形面积公式的应用与生活密切相联,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效用价值。听完,我收获颇丰,也萌生了一些换位思考的冲动。
Ø 思考:为什么要对图形面积推导公式进行分类?如何用技术促进学生用“转换思想”解决图形问题?
如果我来上,我也许会这样处理流程:
1.环节一:自学与整理:引导学生或小组先用概念图描述各类平面图形面积的推荐过程。
Ø 目标指向:回忆常见平面图形面积的公式及推导过程。
Ø 技术支持:概念图工具,理由:一方面,与几何画板相比,概念图工具,更能反应面积之间的推导关系,而且就六年级这个班的学生而言,上个学期已熟悉掌握概念图工具,操作没问题。另一方面,用传统的卡纸和白纸,不够环保,同时,图形间的推荐导关系,描绘起来既费时,又不清晰。
2.环节二:回顾与反馈: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有针对性用动画展示面积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图形面积推导公式的理解。这一环节,通过前面的先学,暴露问题了,复习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并体现其价值。
Ø 目标指向:目标指向学生用转换的思想解决面积问题,为后续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Ø 技术支持:图形动画
3.环节三:应用与提升:通过具体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画板,利用画形面积的转换思想解决生活中更多复习的图形面积问题(简单——直接代公式;条件复杂的——转换思想寻找有利条件;图形复杂的——拆、补等),其中,每一个层次的问题,我都偏向于用具体的生活情境串联起来,体现学习与生活的联结。如:足球场面积问题、种地面积的选择与判断问题等
Ø 目标指向:利用转换的思想解决图形面积求解等问题。
Ø 技术支持:几何画板中图形的移动、拆补等,它充当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思维转换工具。
第二篇:《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1
《平面图形的复习》是一堂复习课,我依据《新课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回忆整理 ——构建网络——实际应用”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与运用的能力。
上这堂课之前,我考虑到两点:一是如何让学生上好复习课,使学生在复习中乐此不疲,提高复习效果呢?最重要是要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二是复习课要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深入挖掘和新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平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关注学生平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和体现典型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的数学问题,并适度注意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促使学生在自主整理和综合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精制加工,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2
复习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师把平时分散教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联系,并构建起一张知识网,从而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使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整理的内容简洁清晰,一目了然。
我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小组交流合作、自主归纳总结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各图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又有效地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在复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时,学生整理可能不够确切、不够全面,这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现象。我在学生开动脑筋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往往效果更好。本课时复习的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又是逐年学习的,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层层深入,注意沟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复习,既使各平面图形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显现学生整理、建构时的自主性,也提高了他们整理、建构的能力。电脑信息技术的使用更使课堂锦上添花。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3
6月5日下午,在美术教室我们聆听了范雪梅老师的《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一课。整个听课过程中,范老师的教学给我一种清新、自然,一切都是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老师设计的课前备学。范老师的课前备学请学生做了两件事,一是整理已学过的各种图形的公式及相互关系,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了几道题目。整个课堂教学范老师总体围绕这2件事进行。首先说说课前备学:学过的各种图形公式及相互关系。6年级学生已经进入总复习阶段,这节课的教学基本目标就是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理清各种平面图形间的相互关系。范老师打破传统的复习模式,将老师整理相关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整理,这样做的好处是真正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或许老师整理的知识更为完善,或许老师能够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因素,但那些都是教师的,不是学生想要做的。学生经过6年的数学学习,他们积累了教师教予的知识、能力,同时他也通过各种途径收获了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唯一、那份思考。范老师在课前让学生备学,一来让有潜力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如何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去搭建这个架子,去完善自己的平面图形结构图,事实证明在课堂展示中学生思考出了多种结构图,让听课教师欣赏到数学中的美;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非常尊重那些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我们教师关心的`重点,课前备学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也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他们可以在老师布置备学任务后第一时间去查漏补缺,自行弥补一些自己认为的不足,这样到课堂教学时可以表现得更自信,同时也可以关注自己不足的地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
第二个备学任务就是请学生自己设计和圆的面积计算有关的图形。这节课范老师主要复习圆的面积计算,选择的例题就是学生设计的题目。教师是有目的、有准备的在做这件事,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又能给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
数学课教给学生的仅仅是知识吗?我想范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不是的。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信心……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4
我接到上课任务,并看了教材后,自己心里很没有底,不知道该怎样上复习课。因为复习课不像新授课,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像新授课能体现一个学生探究的过程。而复习课都是旧知,而且知识点多,要进行系统整理,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如何在一节课中完成这些,最主要的是如何体现导、学、议、练的理念,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做到让学生自主整理,这的确有难度。为此特地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看如何上复习课。最后我的理解是复习课至少要到达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回顾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二是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自主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我认为的难点就在第三点,毕竟学生自主整理建构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总复习是小学数学第十册总复习单元中内容,将小学数学中的平面图形面积集中进行复习。这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是分册、分散出现,由于受遗忘规律的制约,很多成了沉默的知识,要激活这些知识,就需要再次的认知。因此,通过复习,系统梳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使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本节课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经过集体备课后,整个课的流程大体定下来了。首先是复习近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然后是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就是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最后是综合运用练习。进行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形式就是用卡片摆。因为用卡片摆可以随时进行调整,摆的位置本身就能说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用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如果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结构图出来,对学生而言有难度,一次不一定就能画对,而且费时。当然学生也不能一次性就摆对,但教师可以适合点拨,学生随时进行调整。如:学生摆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为什么这样摆?学生摆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那应该摆在什么地方等等。总之要将摆的位置与面积公式的推导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自主整理与教师的点拨结合起来。这个过程是师生动态交互的过程。
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时间不够,最后练习的量比较少。在回顾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整理知识体系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学生在回答公式推导过程时不善于完整、准确的表达,在求周长、面积时计算花了一些时间。于是进行了以下改动,一是面积公式的推导用课件进行演示,学生的回答配合课件直观的演示便于学生回顾和理解公式;二是做一做的练习只列式不计算。三是考虑把对公式推导过程的复习与知识网络结构的整理两个步骤合为一步,这样可以节约一些时间,但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对学生也更有难度了。
后面的试讲就是先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进行整合构建,效果比综合在一起就好多了。在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要理解公式中每一个字母的意义,而在建构知识结构时只需说用什么推导出什么就可以了。对计算公式的理解是建构知识结构的基础。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像一个机器的某一部分,而建构知识结构就像把各个部分组装起来一样。我们得把各部分做好后才能进行组装。经过历次磨课,我体会到:复习课并不是旧知的简单回顾,它有不同于新授课的目标,复习课一样要立足于学生,一样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整堂课上下来,我感觉到这节课仍然有很多问题:
①教师的语速太快,有的学生思维跟不上。
②教学环节控制不好,对于整体环节的把握有待改进。不能关注全体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有待改进,教学经验不足。
③老师的话说得太多。放不开让学生自主。总是担心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放不开手,所以还是显得有些罗嗦。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有些话不严谨或不敢说
以上都是需要我注意改正的地方,以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5
“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复习内容,是将小学数学中的图形集中进行复习。通过复习,系统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复习了平面图形周长的意义及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重温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整理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新课导入的自然,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大合照的照片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会认真。又引出给相片做相框的问题,贴切、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的求知欲望驱动下,讨论学习任务,自主整理复习,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地去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提高能力。如在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同桌互考,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先是小组内自主回忆,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再所画的图演示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或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把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操作推导活动再现出来,展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的是哪一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比、想、说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我们学过的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以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自主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本节课从课始的引入到学生的自主回忆概念和计算公式入手,抓住各个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主整理,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沟通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汇报、评价反思中展示出他们的思维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深刻性,提高了复习的效果,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不少的缺点:由于是复习课,所含知识面广,范围大,时间有限,在复习时对知识的运用上还不够全面,深度不够,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有反映,那些练习题太简单。“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实现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今后教学时应注意思考的问题。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6
一、查漏补缺更到位
查漏补缺是复习的重要内容,以前我总是查阅很多资料,找了各种各样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生怕有些内容没复习到,考试时学生不会做。这样的题海复习,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而本节课中,学生在找联系的过程中,自然地生成了许多新授课没有讲到过的知识,特别是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有学生认为通过割补的方法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有学生认为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通过拉动转化成长方形,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发现用割补法,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是不变的,而通过拉动的方法,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是变化的。我想这不就是试卷经常要出现的题吗?以前我总是把这些题目自己找来让学生练习,效果又不太好,而今天学生自己通过找联系,自然地生成了这些题目,而且在对比中进行了练习,更是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知识梳理更自主
知识梳理就是将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它也是一堂复习课的核心环节。传统的教学中,梳理知识总是被教师所代替,教师通过自己的“理”代替了学生的“理”,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是千篇一律的。而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找联系,通过回忆、再现、交流、分类等各种活动,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构建的知识体系不再是教师牵着走,更具有主动性。特别是最后当教师问到这么多的图形中,你认为哪个图形是最基本的图形时,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可见每个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又是不一样的。
理练结合更紧密
“理”与“练”是复习课的主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总是把“理”与“练”分两段式进行教学,本节课中“理”与“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比如当学生交流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时,我就趁机问学生:告诉你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5厘米,高是15厘米,那么你觉得可以求出什么?有学生说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学生说还可以求出与它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有学生提出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这样使练习与整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以前学生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总是要忘记除以2,而这样的练习无疑使学生加深了印象,增强了对比,突破了重点与难点。
总之,复习课应该抛弃传统的题海战术的复习方式,应该用系统论的观点,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知识串联起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以点带面,这样才能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复习》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由数学网收集整理,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如对提供的教材内容有兴趣,欢迎继续关注。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7
当我准备上这节课的时候,莹告诉我,她的孩子们都已经复习过了。不过,她提议,因为是复习课,本来都是已知的知识,再多复习一次也无妨。我想想也是,孩子们复习过一次,权当一次极其充分的备学吧!于是,准备依然上这个课题。
不过,问题来了。本来预设中,一开始让孩子们回忆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然后建立在备学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回顾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现在,孩子们既然已经复习过一遍了,我依然如初次复习般去上课,岂不怪异?
将这个问题抛出来向大伙儿请教,大家给出两个观点:1、改课题;2、演戏。
因为时间紧凑,改课题似乎有点大动干戈,而演戏,应该不是绿树课堂的真意。
于是,便出现了“这些平面图形我们都认识,面积公式大家也都学过,只是,这一条一条的线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现在想来,这8条线段还真是具有深意。只是可惜,我在实小上的时候,孩子们反应不是很激烈,我居然当时凑合着混了过去。其实,在这里,学生反应平平,我可以扔些问题的小石子儿,让他们去思考发表的。比如(如图):图中第4条线,可以问学生,这条线有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从圆面积推导中蕴含的“化曲为直”去思考。同样图中的第2条线也有其别致之处,因为正方形不是通过剪、拼等转化成长方形后推导面积公式的,而是直接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推导而出。再如,第7、8条线,可以追问学生,这两条线表示的意义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当学生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可以适当进行反问,那是不是每个平行四边形一定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从多个角度发散学生的思维。
此中有深意,课堂在回顾中,总有许多再一次的认识。暂且记下这一点。
课堂教学,从知识层面,应该真正建立在知识内部联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从学生角度,应该让学生通过前期准备活动,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展示细密思维的过程,凸显真实的思维,由此展示绿树课堂可爱的真切感!
感谢朱玉茹老师给予我这次思考展示的机会,朱莹老师给我一次次的帮助,还有我亲爱的同事袁勤、倪松美、冯桂群为我出谋划策,为我听课磨课,感谢!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8
在教学中,能按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在交流中复习、由于复习的是旧知,教师没有过多地演示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分步梳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回忆,讨论、在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相互提问,相互启发,相互商讨,相互鼓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在活动中复习、复习课很容易上成炒冷饭或;题海训练课,而这节课上,教师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指,摸,描,涂,量,折,剪,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中深刻理解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
3、在应用中复习、“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无论的课始还是课终,教师都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书 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三篇:《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教学反思
复习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师把平时分散教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联系,并构建起一张知识网,从而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使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整理的内容简洁清晰,一目了然。
我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小组交流合作、自主归纳总结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各图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又有效地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在复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时,学生整理可能不够确切、不够全面,这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现象。我在学生开动脑筋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往往效果更好。本课时复习的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又是逐年学习的,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层层深入,注意沟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复习,既使各平面图形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显现学生整理、建构时的自主性,也提高了他们整理、建构的能力。电脑信息技术的使用更使课堂锦上添花。
第四篇: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复习内容,是将小学数学中的图形集中进行复习。通过复习,系统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复习了平面图形周长的意义及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重温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整理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新课导入的自然,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大合照的照片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会认真。又引出给相片做相框的问题,贴切、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的求知欲望驱动下,讨论学习任务,自主整理复习,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地去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提高能力。如在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同桌互考,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先是小组内自主回忆,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再所画的图演示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或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把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操作推导活动再现出来,展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的是哪一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比、想、说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我们学过的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以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自主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本节课从课始的引入到学生的自主回忆概念和计算公式入手,抓住各个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主整理,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沟通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汇报、评价反思中展示出他们的思维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深刻性,提高了复习的效果,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不少的缺点:由于是复习课,所含知识面广,范围大,时间有限,在复习时对知识的运用上还不够全面,深度不够,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有反映,那些练习题太简单。“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实现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今后教学时应注意思考的问题。
第五篇:《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当我准备上这节课的时候,莹告诉我,她的孩子们都已经复习过了。不过,她提议,因为是复习课,本来都是已知的知识,再多复习一次也无妨。我想想也是,孩子们复习过一次,权当一次极其充分的备学吧!于是,准备依然上这个课题。
不过,问题来了。本来预设中,一开始让孩子们回忆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然后建立在备学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回顾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现在,孩子们既然已经复习过一遍了,我依然如初次复习般去上课,岂不怪异?
将这个问题抛出来向大伙儿请教,大家给出两个观点:
1、改课题;
2、演戏。
因为时间紧凑,改课题似乎有点大动干戈,而演戏,应该不是绿树课堂的真意。
于是,便出现了“这些平面图形我们都认识,面积公式大家也都学过,只是,这一条一条的线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现在想来,这8条线段还真是具有深意。只是可惜,我在实小上的时候,孩子们反应不是很激烈,我居然当时凑合着混了过去。其实,在这里,学生反应平平,我可以扔些问题的小石子儿,让他们去思考发表的。比如(如图):图中第4条线,可以问学生,这条线有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从圆面积推导中蕴含的“化曲为直”去思考。同样图中的第2条线也有其别致之处,因为正方形不是通过剪、拼等转化成长方形后推导面积公式的,而是直接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推导而出。再如,第7、8条线,可以追问学生,这两条线表示的意义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当学生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可以适当进行反问,那是不是每个平行四边形一定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从多个角度发散学生的思维。
此中有深意,课堂在回顾中,总有许多再一次的认识。暂且记下这一点。
课堂教学,从知识层面,应该真正建立在知识内部联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从学生角度,应该让学生通过前期准备活动,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展示细密思维的过程,凸显真实的思维,由此展示绿树课堂可爱的真切感!
感谢朱玉茹老师给予我这次思考展示的机会,朱莹老师给我一次次的帮助,还有我亲爱的同事袁勤、倪松美、冯桂群为我出谋划策,为我听课磨课,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