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阶段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阶段总结
哈尔滨市育红小学校
王爽
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对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心理品质,有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殊功效。培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之一。结合我校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课题,对前段时间的实践做以总结。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机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原来我们班一对有文化的夫妇为培养女儿不惜牺牲自己,为女儿做牛,做马,女儿一天一天长大了,学习成绩很优秀,但对父母的付出却不领父母的情,还鄙视父母。相似事很多。我们重视孩子的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作为小学生,我们不光只看着成绩,更重要让孩子学会做人。中华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寓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对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传统美德,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培养具有“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尝试如下的做法:
一、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式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基奠,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 ”的优秀品质。
0——13岁是人一生记忆最好的年龄阶段,也是儿童语言文学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时期给孩子诵读经典之作是很合适的。我班已经开展了有三年多的经典诵读。我每天利用早上10分钟,中午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晚上布置10分钟的诵读要求。先从读《弟子规》开始, 《弟子规》是人生的第一规。告诉世人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除外还读背《论语》、《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老子》、《孝经》等一批优秀的经典读物。反复诵读,以达熟读成背的目的,最后还能默写。孩子饱览古今传统经典,初步理解内容深邃含义,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教育途径。
二、以孝心为教育根本,弘扬传统文化
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很多孩子不知道今天富裕的生活是祖辈辛勤劳动得来的,平常骄横无礼是很普遍的事。父母稍不满足其需要就哭闹。长期下去,会产生更多不孝人。我们都知道先入为主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从小给予他们“孝“的教育。有这么一个故事,退休的李阿姨接到在外地工作的新婚儿子寄来的200元钱及书信一封。信中说,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小俩口商定,决计每月寄钱200元,就当缴了“良心税”云云。读罢此信,李阿姨不禁黯然神伤,潸然泪下。现实生活中,视赡养父母如重负在身,而颇不情愿者不乏其人,他们对父母的“孝敬”,不过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已,当然,有点“表示”总比一毛不拔要好。但是,视责无旁贷之义务若“不得不为”之“包袱”即使以“良心”为遮掩,实难令人置信其“心”“良”在何处?
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是说,孝不只是生活上的赡养。如果只是赡养,没有敬,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何况赡养老人既然是子女的义务,就应该自觉行动,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要求。倘若将一点点无损个人“筋骨”的微薄物质资助,当成非缴不可的“税金”,不就将父子情、母子爱变为一种买卖关系了吗?如果这样,虽说父母得到一点“税收”、可精神的刺激怕是不堪忍受的。而父母需要的是子女们的真正爱心,并不是经济上的“回报”。
《弟子规》中曰:“首孝悌”,百善孝为先。做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孝道。孝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孝道使家庭细胞处于和睦有序的状态,使社会稳定、发展与繁荣,它既是促进中国千千万万家庭和睦的粘合剂,又是民族与国家的凝聚力。我针对我们班的现状以经典为切入口开展孝心教育。学生从对传统经典的好奇,到对内容的初步理解,到彼此间的相互传诵。我们有二十四孝的感人的故事,“黄香温席” 黄香是一个孝子,以这个故事,那如何做一个孝顺的人呢?《弟子规》中的第二章“入则孝”的内容就说得很清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根据不同节日开展“孝心”教育活动。如母亲节到了,就开展“感恩母亲节”在节日里亲手泡杯茶给妈妈喝,给妈妈亲手做一张贺卡,带上自己真诚的祝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样父亲节来临之际,也有“感恩父亲节”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自己生日那天,就是母亲受难日,我班的学生都会说这样三句话:“感谢爸爸妈妈把我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感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我班还开展一系列的孝心主题班会;讲孝顺的故事比赛;写读经典明事理的一些征文比赛。有学生写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又让我知道了: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恭恭敬敬地听取。父母对我们的责怪,应该虚心接受,不该顶撞父母。记得有一次,我做错了事,妈妈就责怪我,但我不听妈妈讲,反而和妈妈顶嘴。读了《弟子规》后,我就知道我那时确实错了。除此,我还在每学期在全班四十多人多人里评出“5名孝子”在群体中形成榜样,人人争当“孝子”俞日渐浓。班中孩子逐渐从骄横变的谦顺有礼,不光懂得孝顺父母而且能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用知指导行,用行深化知,升华知,巩固知,发展知。
三、在语言训练中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课的思想内容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就决定了教学上的自然渗透性。在语文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
在重点词句中渗透。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仔细品味,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受到教育和感染。如教《芭蕉花》,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翻”、“摘”、“托”从“我们摘下花,把它藏在衣袖里带回家。我捧着花跑到母亲窗前。”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摘到芭蕉花的不容易,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主人公非常爱妈妈,一心希望妈妈的病能好起来。然后,再通过交流句子:“母亲非常生气„„。父亲知道了,把我们拉到客厅里,狠狠地训了一顿。”使学生明白妈妈说“我们”不争气是因为她感到“我们”翻人家的窗,私自拿别人家的东西的行为与偷窃没什么两样,她希望“我们”从小要有良好的品行,从中学生体会到了我们从小要有良好的品行,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再如教《宝镜》一课,我紧紧抓住“拨浪鼓”、“摇头”这两个词,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了解一个道理:不劳而获是不足取的。
在重点段落中渗透。抓住主导作用的思想来教育学生,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要抓住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内容来分析,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例《海中救援》的第4、5、6小节介绍了汉斯为了不让受困于海上船员无助地死去,不顾自己的安危,说服了母亲,参加救援行动,最后终于救出船员。本文中最感人至深的地方是那深切的母亲之情,重点刻画了年仅16岁的汉斯的形象,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他在生死关头不顾母亲的极力挽留,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对汉斯这个人物舍己救人的情况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以他为榜样,促使学生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尽自己的力量伸出援助之手。
分析人物的性格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例如《医生的心思》,我引导学生带着“医生的心思是什么”这一问题整体朗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反复朗读,通过格里辛格医生于一位病人的简短的对话,体会医生的心思:珍惜时间,为更多的病人看病,突出了医生惜时如金,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体会到医生一心为他人,时刻想着病人的高贵品格,从而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传统美德教育。
总结课文内容中渗透。学完一篇课文,要把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整理出来,这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教完《宝镜》后,我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同学们之间发生的诚实、信任的事,也可举一些反例子,从中体会诚实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再如《九色鹿》的做人不能忘恩负义和见利忘义教育,《享受森林》的保护森林,倡导绿化的教育,《一颗希望的种子》的劳动总会有回报的教育,都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题材。
语文课程标准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人的素质、素养上,为人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作准备,而关注人类本身发展,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可以吸取大量的营养,来丰富我们语文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的人格,全面接触并融合新课题的人本思想。
践者,因此,加强少年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职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将继续扬起传统文化的风帆,让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更加紧密的结合,在我的手中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阶段总结
哈尔滨市育红小学校
王爽
第二篇:传统文化总结
传统文化研修心得
本次参加“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师素养”的远程培训,收获颇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本次培训的体会。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至少包括了儒家文化、佛文化、道教文化、古玉文化等等。然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却在不断追求许多外在的技术性的东西,把这些本源行的文化给丢掉了。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放在第一位,因此,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教学应重拾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将它纳入到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长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作为教师,我们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是教育者,要把精华传给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牢记历史的使命,不忘历史。弘扬传统文化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第三篇:传统文化总结
西宁市杨家庄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工作总结
中华民族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面对如此丰富深厚的民族瑰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充分发掘它来教化子孙,塑造新时代社会主义传人。近年来,我校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开展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旨在通过系列读书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精华内化于青少年的心智,外化为青少年的行为,提升学生古文化修养,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综合素养。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具体总结如下:
一、活动组织
学校王艳辉校长确立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陶冶思想情操、追求自主进步、提升综合素质”为新时期学校办学特色,并提出以加强对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工作重心,积极争创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色学校,为此成立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落实本学期活动安排。学校政教处每学期确立一个活动读本或主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心编写学习材料,并利用校本课程组织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学校团委结合读书活动,适时开展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各班也围绕活动主题开展手抄报、主题班会等活动;学校精选《明日歌》《春晓》等古诗词歌曲,利用校广播室等进行课间循环播放,组织部分师生创作经典名言书法作品,并精心制作成牌匾,布置在学校宣传长廊,悬挂在校园楼梯口,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使学生时时处处耳濡目染,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整个德育工作中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旋律。由于校长室高度重视,政教处、团委会及各部门的积极配合,近年来我校的德育特色创建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
二、活动开展
三年来,学校先后围绕《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等传统经典,开展系列读书教育活动,并将各班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文明班级考核。活动一般分为读、讲、赛等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读。学校政教处精心编选经典诵读材料,印发全体师生,由语文教师负责利用晨读、午休、双休日等时间组织学生背诵。并对每周所背内容作适当文字疏通,并组织默写批阅,确保人人熟记内容;班主任利用班会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引导学生爱读经典,自觉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第二阶段:讲。政教处、团委邀请校内外老师,利用校本课程举办经典诵读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加深对经典的理解。第三阶段:赛。结合活动主题,开展诸如诵读、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手抄报、书画等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寓教于赛,以赛促学。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班掀启了经典诵读的高潮,涌现了不少诵读之星,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收获了知识,提升了道德修养,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各班利用每天十分钟的诵读时间组织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等传统经典,利用班会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12月份,学校开展了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比赛,评选出诵读之星,并面向全区开展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会,邀请区教育局和兄弟学校领导亲临指导,活动形式新颖,高潮迭起,赢得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三、活动措施
1、重视宣传,加强领导。
我校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领导小组,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科室和教研组具体组织落实、各学科老师协同配合的局面。并把该项活动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之中,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宣传栏、国旗下讲话、墙报、画廊等多种宣传阵地的作用,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2、立足校本,科学规划。
学校结合师生的具体情况,立足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案具体、明确、易行,有主要措施和具体做法,内容简要、由易到难,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形成我校自己的特色。
3、改善条件,提供保障。
学校争取多方支持,筹集资金,购买了一套舞台音响设备,为活动开展提供硬件保障;选购一批文质兼美的经典书籍,充实了各班的图书角,增加藏书量;努力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有利条件。
4、指导检阅,规范提高。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纳入学校特色建设评比、文明班级考评之中,及时检查督促各班活动开展情况,使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成为我校的自觉行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性活动。每学期定期开展全校性的大型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提供交流的平台。
四、活动成果
三年来,学校坚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特色教育活动,并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列入学校德育工作的中长期规划,促使校风、学风、班风有了根本转变。学生言行文明,教师爱岗敬业,学校温馨和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教育永恒的魅力。
在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感召下,多数学生能抛弃陋习,拥抱文明,做到“有礼貌、讲文明、懂廉耻”。课间,乱扔垃圾的少了,主动拾捡垃圾的多了;说脏话粗话的少了,遇到老师主动问好行礼的多了;破坏公物的少了,随手关水龙头的多了,文明礼仪蔚然成风,校园卫生环境也焕然一新。“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已成为每一个郭中学生心中的标杆。他们懂得是父母给了他们生命,养育他们长大;是老师给了他们知识,教育他们成人。他们知道珍惜父母来之不易的金钱,他们努力用优良的成绩回报父母、老师的养育之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会严于律己,宽容别人,开展活动以来,学校未出现一起恶性案件,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进一步和谐。传统文化教育,让每一位学生触动了心灵,捡回一份责任,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得到了家长们广泛赞许。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创建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努力,我校的中华
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取得良好的效果,也为后续的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各方面的工作已经逐渐步入正轨,相信在上级领导的指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会越来越扎实,效果会越来越明显。
第四篇:传统文化总结
2009---2010下学期《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在各任课教师的积极配合下,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经过了一年的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差距。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在今后的活动中探索知识,了解知识,学习知识。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善于动脑,勤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学会观察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态度。
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弟子规》、《增广贤文》,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由于地方课程教材没有参考书,老师们备课时经常要收集大量的资料,教学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同伴间的互助尤其重要。特别是同年级的老师更应相互切磋,互相交流。在这点上,大家做得很好,一个个学而不厌,潜心钻研,经常与组内的骨干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确实让人感动。
二、深刻反思,共同进步。
具备一点反思能力,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针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如“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地方课程的活动性、整合性、评价性的三条原则”以及“落实地方课程的多元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老师们认为,本课程可以不进行书面考试,但要加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相关教材可以设计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或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记录、学生自己的自我报告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其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进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成课程目标的达成。本课程评价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为倡导评价目标先行的原则,所以,需要教师在上课前,结合课程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目标的分析与准备,设计评价形式及评价标准。
三、物化成果,不断完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我的努力,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别人相比,我的收获甚少,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课程的研究还欠深入,教学成果寥寥无几,但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三级课程之一的地方课程一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第五篇:传统文化总结
传统文化学习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
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吴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