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顾拓展七 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五年级下册
回顾拓展七
教学目标:
1.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2.交流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3.让学生积累描写人物的各类词语
4.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描写人物的看法
教学重点
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交流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教学难点:
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预习提纲
五年级下册《 回顾拓展七》预习提纲 学校:
班级:
姓名:
1、本单元哪一个人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写人的方法你知多少?
3、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作者是抓住什么来写的?
4、第24课《金钱的魔力》作者通过了哪些描写,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来把文中的人物形象写得如此鲜明?
5、日积月累里的成语分别是描写人物的哪个方面的?
6、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成语的意思。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内容回顾。教师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形象,他们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谁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他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学生交流(先自己说,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二)回顾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金钱的魔力》,并思考这几篇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 2.小组交流:
把这几篇课文中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地方找出来,推荐给大家,并说说理由。
你认为在人物刻画上最成功的地方在哪儿?请分别说一说。3.全班交流、点评。
(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1.在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
3.在这次的习作中,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人物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的?
(四)师总结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诵十六个词语,要求读准字音,把词语读熟。2.谈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3.再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是描写人物的哪个方面的? 4.组织学生分类说说自己积累的其他描写人物的词语
(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描写人物的词语,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5.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摘抄到好词本上,注意不写错别字。
三、成语故事
1.自由读《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典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2.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把成语写下来,并给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七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限时检测题:
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限时检测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1、《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的中篇小说《
》作者().本文主要通过()和()的描写反映了小嘎子(),()();胖墩儿沉稳老实的个性特点。
2、《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代()的小说《
》本文主要通过()描写及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如命,极其吝啬的守财奴的形象。
3、《“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代()的古典长篇小说《
》本文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一开篇,便用未见其人,()的语言
描写写出了王熙凤的(),表现了王熙凤在贾府中()和()特殊。然后通过()描写、()描写展示了一个()、()、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以上都属于正面描写,对黛玉的()描写和贾母的()描写是属于侧面描写,衬托了王熙凤的泼辣张狂、口齿伶俐的性格特征。
4、《金钱的魔力》节选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本文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文章中托德是个(、)的人,通过()()描写写出的;也刻画出了老板的()()()的丑态,主要是通过()描写写出的。
5、《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文章讲述了刷子李的(),写刷子李技艺高超主要通过()描写写出的。写曹小三一波三折的心理活动从侧面烘托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6、入木三分什么意思? 教学课件:
第二篇:回顾.拓展七资料
旧中国所受的屈辱和新中国取得的成就 屈辱
帝国主义者在因次侵略战争中,大规模地屠杀中国人民。1900年八国联军烧杀抢掠,将5万多人的塘沽镇变成空无一人的废墟,使拥有100万人的天津在烧杀之后仅存10万人,进入北京后,杀人不计其数,仅庄王府一处就杀死1700多人。在1937年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中,2100余万人被打死打伤,1000余万人被残害致死。其中,在1937年12月13日后的6个星期内,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就杀害了30万人。
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殖民统治,使中国人民备受凌辱,毫无人格尊严可言。那时,外国侵略者享有不受中国法律官辖的“治外法权”。1946年12月24日,北平发生美国士兵皮尔逊强奸北京大学女生沈崇的暴行,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但是,罪犯却由美国单方面处理,被宣布无罪释放。列强在中国设立的“租界”,拥有行政、立法、司法、警察和财政大权,成为完全独立于中国的行政和法律制度之外的“国中之国”。1885年,外国侵略者甚至在上海法租界公园门口公然竖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肆无忌惮地侮辱中国人的人格。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财富进行了大规模的疯狂掠夺。据统计,近百年来,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其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8个不平等条约就勒索赔款19.5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收入的16倍。而日本仅通过《马关条约》勒索的赔款2.3亿两白银,就相当于当时日本国家财政四年半的收入。侵略者在战争中的破坏和抢劫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1937—1945年),中国有930余座城市被占领,直接经济损失达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过5000亿美元。国家主权丧失,社会财富遭洗劫,使中国人民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吃饱穿暖,这是长期陷于饥寒交迫困境的中国人民的最低要求。旧中国的历代政府不仅没有能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加重了人民的灾难。在旧中国,只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70%的贫雇农却只占有10%的土地;占人口极少数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垄断着80%的工业资本,操纵着全国的经济命脉。中国人民遭受着地租、赋税、高利贷和工商资本的层层盘剥,其所受的剥削和贫困的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据统计,1932年,仅苛捐杂税的名目就多达1656种,捐额约占农民收获量的60%至90%。加上反动政府在政治上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充当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大小军阀割据,长期战乱不已,使人民灾骏深重,生存维艰。据估算,旧中国有80%的人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几乎每年都有几万到几十万人因饥饿而死。一遇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野。1931年,华东地区水灾,造成370多万人死亡。1943年,仅河南省饿死者就达300万人,另有1500万人靠啃草根、吃树皮度日,濒临死亡边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发动内战,榨取民脂民膏,造成经济全面崩溃。1946年,各地饿死1000万人。1947年,全国饥民竟达1亿多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22%。
成就
现在,中国有了原子弹,美国的反应是这样的:
对中国态度有较大变化,以前是以施压为主,之后开始“套近乎”.在中国第一次核试验之前,美国把中国看作苏联的”附属国”,直到中苏关系断裂,美国才开始考虑和中国建交,但又迟迟不作决定.核试验成功后,美国开始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中国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外界力量支撑维持,或者华约,或者北约,中国必须选一个.中共倾向于前者,但苏联态度冷淡.美国则抓住了机会,率先向中国伸出友好之手,这样,中国的核力量将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 苏联的反应是这样的:
对中国依然冷漠,克里姆林宫认为中国离开苏联对中国的发展是一大障碍,中国将不得不归附苏联,支持其在中东的扩张.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其他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大规模向中国靠拢.北约则毫不担心,因为中共的核军备远不如超级大国
回答者: 402689463-试用期 一级 11-29 18:50 修改答复: 关闭 402689463,您要修改的答复如下: 积分规则 屈辱
帝国主义者在因次侵略战争中,大规模地屠杀中国人民。1900年八国联军烧杀抢掠,将5万多人的塘沽镇变成空无一人的废墟,使拥有100万人的天津在烧杀之后仅存10万人,进入北京后,杀人不计其数,仅庄王府一处就杀死1700多人。在1937年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中,2100余万人被打死打伤,1000余万人被残害致死。其中,在1937年12月13日后的6个星期内,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就杀害了30万人。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殖民统治,使中国人民备受凌辱,毫无人格尊严可言。那时,外国侵略者享有不受中国法律官辖的“治外法权”。1946年12月24日,北平发生美国士兵皮尔逊强奸北京大学女生沈崇的暴行,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但是,罪犯却由美国单方面处理,被宣布无罪释放。列强在中国设立的“租界”,拥有行政、立法、司法、警察和财政大权,成为完全独立于中国的行政和法律制度之外的“国中之国”。1885年,外国侵略者甚至在上海法租界公园门口公然竖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肆无忌惮地侮辱中国人的人格。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财富进行了大规模的疯狂掠夺。据统计,近百年来,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其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8个不平等条约就勒索赔款19.5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收入的16倍。而日本仅通过《马关条约》勒索的赔款2.3亿两白银,就相当于当时日本国家财政四年半的收入。侵略者在战争中的破坏和抢劫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1937—1945年),中国有930余座城市被占领,直接经济损失达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过5000亿美元。国家主权丧失,社会财富遭洗劫,使中国人民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吃饱穿暖,这是长期陷于饥寒交迫困境的中国人民的最低要求。旧中国的历代政府不仅没有能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加重了人民的灾难。在旧中国,只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70%的贫雇农却只占有10%的土地;占人口极少数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垄断着80%的工业资本,操纵着全国的经济命脉。中国人民遭受着地租、赋税、高利贷和工商资本的层层盘剥,其所受的剥削和贫困的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据统计,1932年,仅苛捐杂税的名目就多达1656种,捐额约占农民收获量的60%至90%。加上反动政府在政治上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充当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大小军阀割据,长期战乱不已,使人民灾骏深重,生存维艰。据估算,旧中国有80%的人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几乎每年都有几万到几十万人因饥饿而死。一遇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野。1931年,华东地区水灾,造成370多万人死亡。1943年,仅河南省饿死者就达300万人,另有1500万人靠啃草根、吃树皮度日,濒临死亡边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发动内战,榨取民脂民膏,造成经济全面崩溃。1946年,各地饿死1000万人。1947年,全国饥民竟达1亿多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22%。
成就
现在,中国有了原子弹,美国的反应是这样的:
对中国态度有较大变化,以前是以施压为主,之后开始“套近乎”.在中国第一次核试验之前,美国把中国看作苏联的”附属国”,直到中苏关系断裂,美国才开始考虑和中国建交,但又迟迟不作决定.核试验成功后,美国开始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中国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外界力量支撑维持,或者华约,或者北约,中国必须选一个.中共倾向于前者,但苏联态度冷淡.美国则抓住了机会,率先向中国伸出友好之手,这样,中国的核力量将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 苏联的反应是这样的:
对中国依然冷漠,克里姆林宫认为中国离开苏联对中国的发展是一大障碍,中国将不得不归附苏联,支持其在中东的扩张.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其他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大规模向中国靠拢.北约则毫不担心,因为中共的核军备远不如超级大国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世界人权宣言》确认,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人民的生命毫无保障,因战乱饥寒而死者不计其数。争取生存权利历史地成为中国人民必须首先要解决的人权问题。
国家不能独立,人民的生命就没有保障。危害中国人民生存的,首先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争取生存权首先要争取国家独立权。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由一个封建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从1840年到1949年的110年间,英、法、日、美、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帝国主义者在因次侵略战争中,大规模地屠杀中国人民。1900年八国联军烧杀抢掠,将5万多人的塘沽镇变成空无一人的废墟,使拥有100万人的天津在烧杀之后仅存10万人,进入北京后,杀人不计其数,仅庄王府一处就杀死1700多人。在1937年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中,2100余万人被打死打伤,1000余万人被残害致死。其中,在1937年12月13日后的6个星期内,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就杀害了30万人。
——帝国主义者大肆贩卖和虐杀华工,使旧中国无数生灵惨遭涂炭。据不完全统计,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贩卖到世界各地的华工多达1200万人。这些被绑架、被欺骗去的华工囚禁在“猪仔馆”,被烙上贩卖目的地的字号。1852—1858年间,仅汕头一地“猪仔馆”中的4万华工,就有8000多人被折磨致死。列强在中国各地开办的工程和矿山中,肆意虐杀华工的记录骇人听闻。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仅东北地区就有不下200万劳工被折磨致死。华工被迫害致死后,被扔进山沟或乱石坑。现已发现的这种“万人坑”就有80多处,埋有劳工尸骨70多万具。
——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殖民统治,使中国人民备受凌辱,毫无人格尊严可言。那时,外国侵略者享有不受中国法律官辖的“治外法权”。1946年12月24日,北平发生美国士兵皮尔逊强奸北京大学女生沈崇的暴行,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但是,罪犯却由美国单方面处理,被宣布无罪释放。列强在中国设立的“租界”,拥有行政、立法、司法、警察和财政大权,成为完全独立于中国的行政和法律制度之外的“国中之国”。1885年,外国侵略者甚至在上海法租界公园门口公然竖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肆无忌惮地侮辱中国人的人格。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财富进行了大规模的疯狂掠夺。据统计,近百年来,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其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8个不平等条约就勒索赔款19.5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收入的16倍。而日本仅通过《马关条约》勒索的赔款2.3亿两白银,就相当于当时日本国家财政四年半的收入。侵略者在战争中的破坏和抢劫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1937—1945年),中国有930余座城市被占领,直接经济损失达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过5000亿美元。国家主权丧失,社会财富遭洗劫,使中国人民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面对国家主权的沦丧和人民生命的浩劫,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争取国家独立,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一个多世纪不屈挠的斗争。在这期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辛亥革命。这些革命运动虽然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但终究没有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的地位。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这种状况才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后,就在政治纲领中明确地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打倒军阀,统计表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并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在中国大陆上铲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任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屈辱历史和长期战乱、一盘散少的动荡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和统一。占人类总数近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侵略者可以任意屠杀侮辱的民族,中国人民以国家主人的姿态站立起来,第一次真正享有了应有的人格尊严,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从此获得了根本保障。
国家的独立虽然使中国人民的生命不再遭受外国侵略者的蹂躏,但是,还必须在此基础上使人民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真正解决生存权问题。
吃饱穿暖,这是长期陷于饥寒交迫困境的中国人民的最低要求。旧中国的历代政府不仅没有能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加重了人民的灾难。在旧中国,只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70%的贫雇农却只占有10%的土地;占人口极少数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垄断着80%的工业资本,操纵着全国的经济命脉。中国人民遭受着地租、赋税、高利贷和工商资本的层层盘剥,其所受的剥削和贫困的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据统计,1932年,仅苛捐杂税的名目就多达1656种,捐额约占农民收获量的60%至90%。加上反动政府在政治上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充当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大小军阀割据,长期战乱不已,使人民灾骏深重,生存维艰。据估算,旧中国有80%的人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几乎每年都有几万到几十万人因饥饿而死。一遇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野。1931年,华东地区水灾,造成370多万人死亡。1943年,仅河南省饿死者就达300万人,另有1500万人靠啃草根、吃树皮度日,濒临死亡边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发动内战,榨取民脂民膏,造成经济全面崩溃。1946年,各地饿死1000万人。1947年,全国饥民竟达1亿多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22%。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和最紧迫的任务。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用了三年时间,集中精力医治战争创伤,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在此基础上,中国又不失时机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享有者。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和新生活的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社会经济以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速度心。1979年以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心,从而基本解决了11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中国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人均占有量只有1.3亩,比美国的人均12.16亩和世界平数4.52亩低得多,却养活了占世界人口22%的人。西方某些政治家曾经断言:中国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但是,社会主义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40多年来,虽然中国平每年净增1400多万人口,但是主要生活消费品人均攫消费量却有很大提高。根据抽样调查,中国居民每人每天从食品中摄取的热量,1952年为2270千卡,1978年为2311千卡左右,1990年达到2630千卡左右,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人民的寿命和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解放前的35岁提议到1988年的70岁,超过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口死亡率从解放前高达33‰下降到1990年的6.67‰,成为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1987年,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为31‰,已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中国人口的体质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也比旧中国有很大提高。1979年同1937—1941年相比,15岁的男孩身高增加1.8厘米,平均体重增加2.1公斤;15岁的女孩身高增加1.3厘米,体重增加1公斤。从1979年至今,中国人民的体质又有了明显的提高,彻底甩掉了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
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人民的生存权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在争取和维护人权方面取得的历史性的成就。
在中国,维护人民的生存权利,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至今仍然是一个首要问题。虽然中国已取得了独立,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保证中国不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仍然是中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虽然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人口的压力和人均资源的相对贫乏还将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一旦发生**或其他灾难,人民的生存权还会受到威胁。所以,保持国家稳定,沿着已取得成功的路线,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增强国力,使全国人民的生活在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小康水平,从而使人民的生存权不致受到威胁,这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愿望和要求,也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屈辱的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尼布楚条约》《辛丑条约》《塘沽协定》等。
新中国的如两弹一星、改革开放、杂交水稻、【一国两制】、加入WTO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回顾拓展七教案
教学目的
1.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2.交流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3.让学生积累描写人物的各类词语
4.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描写人物的看法
教学重点
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交流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教学难点:
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交流平台
(一)内容回顾。
教师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形象,他们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谁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他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学生交流(先自己说,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二)回顾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金钱的魔力》,并思考这几篇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
2.小组交流:
把这几篇课文中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地方找出来,推荐给大家,并说说理由。
你认为在人物刻画上最成功的地方在哪儿?请分别说一说。
3.全班交流、点评。
(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1.在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
3.在这次的习作中,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人物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的?
(四)师总结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诵十六个词语,要求读准字音,把词语读熟。
2.谈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3.再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是描写人物的哪个方面的?
4.组织学生分类说说自己积累的其他描写人物的词语
(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描写人物的词语,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
5.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摘抄到好词本上,注意不写错别字。
三、成语故事
1.自由读《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典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2.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
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把成语写下来,并给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第四篇:回顾拓展七教案2
回顾·拓展七
【教学目标】
1.交流搜集到的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激发学生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培养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3.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的熏陶与感染。4.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教学重点】
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
要在学生交流搜集、整理资料方法过程中随机训练和规范语言,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教学准备】
1.查阅学生收集的资料,了解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2.建议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以便展示。3.制作随堂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引入
1.回顾本组课文,激发交流资料的兴趣:
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一次次被强烈地撞击着。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让我们至今隐隐作痛;“五壮士”壮烈豪迈的声音仿佛依然回响在我们耳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那饱含深情的语句将我们的双眸润湿。祖国曾经的屈辱,中国民众抗击侵略者的故事,同学们搜集了并条理清晰地整理在了资料积累本上。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2.交流彼此搜集的资料,教师巡视。
从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切入话题,肯定学生搜集的资料,更加激发学生交流资料的兴趣。
二、交流搜集、整理资料的经验
1.刚才同学们在组内交流资料。老师到各个小组看了看,发现大多数同学的资料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查阅起来非常方便。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经常被同学们恰当引用的资料所吸引,感到非常佩服。
2.你能谈一谈自己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好方法吗? 课件出示:
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经验交流
友情提示: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可任选其一: ⑴搜集资料的途径。
⑵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⑶资料保存的方法,分类方法。⑷资料的整理与运用。3.小组交流。
交流资料前教师的友情提示,为学生的讨论、交流提供了参考,使学生的交流目的明确,指向清晰,不至于“一盘散沙”。
三、共享经验,平等交流
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在搜集、整理、运用资料时的做法与经验。预设:
1.我经常到图书馆或者像“《窃读记》”中的小女孩似的到书店去查阅资料。搜集资料的时候,我先判断自己所要找的资料属于哪个范畴的图书,比如搜集本组课文的有关资料。我一般是查阅“中国近代史”类的,或者“记实文学”类的书籍。找到书,我会先粗略的浏览,找到最有价值的资料再仔细阅读并记录下来。
2.我一般是通过网络来获取资料,我觉得更方便、快捷。只需输入关键字,点击搜索,就能获得许多资料。但要注意搜索出来的材料有得很有价值,值得借鉴,也有些是垃圾,我们不要理睬。教师相机引导:
要注意分辨网络资料的真伪和优劣,因为网络资料往往宝藏与垃圾共存,权威网站的资料可信度较高;还要注意健康上网不能借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之中。3.我在电脑上建立了自己的资料文件夹和各级子目录,把我搜集的资料按主题分类。比如第七单元的文件夹为“勿忘国耻”,在这个文件夹里又可分为“列强欺辱类”“中华儿女抗争类”“爱国名人名言类”等。下面我为大家读一读“中华儿女抗争类”中的一篇文章。爱国──永不言弃
吉鸿昌自幼即以岳飞、文天祥等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在行伍中他待人诚恳,吃苦耐劳,勇敢善战。1930年,也就是吉鸿昌35岁那年,被提拔为国民军第22路军的总指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可是国民党借口“攘外必先安内”,拼命剿杀共产党。吉鸿昌亲眼见到共产党的真实情况准备率部起义。不料蒋介石得到密报,很快解除了吉鸿昌的兵权,以“考察”的名义将他驱逐到国外。
就在吉鸿昌出国前夕,9·18事变发生,他听到这一消息“发指眦裂”,声泪俱下地说:“国难当头,凡有良心的军人都应该誓死救国!”坚决要求留在国内,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但蒋介石无动于衷,依然逼令他出国。满怀悲愤的吉鸿昌无奈,只好在上海下榻的旅馆墙上,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表明自己的心志。赤心爱国的吉鸿昌在美国受尽了民族歧视,有人告诉他,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说:“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制胸卡,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中国人!”而且随时随处佩戴,直面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的人,用中华民族的自尊向美国的种族歧视挑战。
吉鸿昌在国外到处宣传抗日,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他:“日本有飞机大炮,中国凭什么抗日?”他拍着胸脯愤然回答道:“我们有热血,有四万万人的热血。中国人的愤激已经达到了极点,莫不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誓愿牺牲一切,为生存而战!为真理而战!”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吉鸿昌闻讯提前回国。船到上海,他见到日本军舰正在攻打吴淞炮台,而国民党的军舰却不还一枪。吉鸿昌在甲板上顿足高呼:“放炮啊!放炮啊!”然后对周围的人说:“看!我们的数百万同胞就在那炮火里!”言迄失声痛哭。
为实现抗日救国的誓愿,1933年5月吉鸿昌变卖家资,购置武器,联合了爱国军人冯玉祥等,在张家口组织起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了张家口以北的大片土地。其间他即兴作诗说:“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我杀贼,即贼杀我。半壁河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后来,由于蒋介石想方设法破坏抗日同盟军的爱国行动,致使吉鸿昌因弹尽粮绝而失败。吉鸿昌潜回天津后并不灰心,又在天津组织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在法租界花园路5号家中的三楼,购置印刷设备,印刷出版宣传抗日的刊物《民族战旗》,后来又改名《华北烽火》、《长城》,继续从事抗日活动。
4.我建立了资料积累本,建好了目录(包括标题与页码),查找时便可信手拈来,也是十分方便的。我搜集了爱国名人名言,有些是图书馆查找的,有些是通过网络搜索的。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5.我觉得搜集资料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资料,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运用资料。比如学习了24课《最后一分钟》,通过预习我知道故事发生在台湾,于是我查找了有关台湾的资料。得知目前还有少数台独分子在恶意阻止台湾回归,而大多数台胞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迫切希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我还找到了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在上课的时候我就把资料读给大家听,使同学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浓浓的民族情感。交流平台是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宽松而愉悦的氛围使其畅所欲言,不仅让学生习得了搜集、运用资料的方法而且提升了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鼓励搜集资料 同学们,搜集资料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资料,为学习与生活服务。同学们在课堂交流、习作、口语交际、其它学科学习甚至日常生活中,都应恰当运用所搜集的资料。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展示台 日积月累:
一、激情导入
1.中华民族在任何内忧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为国捐躯、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日积月累的中16个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边读边巡视、纠正:
“同仇敌忾”中“忾”的音为“kài”意思是“愤恨”;“大义凛然”“凛”的音为“lǐn”不是“lǐng”;“披荆斩棘”中“荆”的音为“jīng”不是“jīn”。3.尝试理解:
学生交流对这些成语的大致理解。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提倡学生利用工具书。
4.根据自己的感悟,再去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出自己的感觉。
从自由诵读,读对成语,到尝试理解并且根据自己的感悟再读成语都是学生自主地学习、感悟,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引领作用。
二、多种形式读,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赛读,比一比谁能读出英雄的风度与气魄。3.开火车读。4.激励背诵:
⑴按文中的编排顺序背诵。⑵分类背诵: 教师提示:
有表示发愤图强的,如:
奋发图强、励精图治、豪情壮志、任重道远、再接再厉。有表示团结一心的,如: 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有表示勇敢顽强的,如:
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披荆斩棘。有表示英雄气概的,如:
力挽狂澜、中流砥柱、大义凛然、舍生取义。5.小组赛背,评出优秀小组。
三、交流课外成语,拓展积累 1.鼓励学生读出搜集的成语: 预设:
一马当先一身正气万夫不当无所畏惧 气冲牛斗气冲霄汉气壮山河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正气凛然龙骧虎步百战百胜 冲锋陷阵英姿焕发奋不顾身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昂首挺胸昂首阔步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战无不胜临危不惧威震天下 面不改色勇冠三军骁勇善战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大智大勇仰不愧天视死如归
2.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学生提供的成语,提倡其他同学积累。3.读一读,背一背积累的成语。
描写英雄人物成语的搜集与展示,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也使他们对英雄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四、尝试运用成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我们不仅要会背、会写,也要会用,请同学们用上书上或者你课外积累中的几个成语写一段话。
积累是运用的基础,为运用服务,利用已积累并感悟的成语进行写话训练。实现了课程总目标中的建议──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展示台:
一、参观烈士陵园
1.带领学生走入陵园,通过扫墓、敬献鲜花、默哀、读碑文上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等活动。再次让他们感觉到革命先烈的事迹并不遥远,就是这些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争得了今天平安而幸福的生活。2.写一写参观烈士陵园的感受:(文体不限,可以是散文、诗歌等。)
二、请抗日老英雄讲战争时期的故事 老英雄讲完话可组织学生与之交流。
战争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遥远,请抗日老战士讲故事,现身说法,更能激发学生对战争的不满,向往和平的感情。
三、围绕“祖国的昨天和今天”举办展览 1.整理、提炼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手抄报”。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真实。
2.展示作品,同学评议出“最佳设计奖”。
展览的举办,手抄报的制作,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而且更加关注学生获得收获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教学建议】
1.回顾拓展七是本单元的专题学习的延伸,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与课外资料的有机整合让同学们对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且有感而发,通过写“读后感”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活动直抒胸臆。努力提升学生阅读和作文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2.“交流平台”让学生自主感知归纳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方法,并在平等的氛围内合作、探究,相互共享。搜集、运用信息能力的提升不应是教师的僵硬的讲解,而是通过学生的实践,与他人的交流,反思,自我习得。
3.积累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通过朗读体会表达,并尝试运用。学习积累语言,就应该创设情境鼓励其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展示台”的设计,体现语文学习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展示作品不仅是为了展示成果,更要关注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学生在实践、展示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和熏陶。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上册回顾拓展七教案
回顾·拓展七
【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七是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勿忘国耻”安排的,“交流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流搜集到的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二是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而“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个成语,这些成语都是褒义词,与本组教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密切相关,充满激励性。“展示台”展示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特别是要充分结合本地本校的课程资源优势进行。如,请老红军、抗日老战士讲故事,参观烈士陵园等;还可以结合清明节、纪念抗战胜利周年、“七·七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纪念活动等进行交流展示活动。
【设计理念】
初步具有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的。学生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积累了一些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方法,也有许多感受与体会,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稍微系统的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和新做法,以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搜集与处理信息。把交流有关“屈辱的历史”的资料整合于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收获的过程中,在交流中,获得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言的学习、应用需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到了高年级,“展示台”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而且更加关注学生获得收获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
【教学目标】
1、交流搜集到的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激发学生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培养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的熏陶与感染。
4、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教学重点】
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
要在学生交流搜集、整理资料方法过程中随机训练和规范语言,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教学准备】
1、查阅学生收集的资料,了解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建议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以便展示。
3、制作随堂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引入
1、回顾本组课文,激发交流资料的兴趣: 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一次次被强烈地撞击着。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让我们至今隐隐作痛;“五壮士”壮烈豪迈的声音仿佛依然回响在我们耳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那饱含深情的语句将我们的双眸润湿。
祖国曾经的屈辱,中国民众抗击侵略者的故事,同学们搜集了并条理清晰地整理在了资料积累本上。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
2、交流彼此搜集的资料,教师巡视。
从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切入话题,肯定学生搜集的资料,更加激发学生交流资料的兴趣。
二、交流搜集、整理资料的经验
1、刚才同学们在组内交流资料。老师到各个小组看了看,发现大多数同学的资料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查阅起来非常方便。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经常被同学们恰当引用的资料所吸引,感到非常佩服。
2、你能谈一谈自己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好方法吗? 课件出示:
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经验交流
友情提示: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可任选其一: ⑴搜集资料的途径。
⑵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⑶资料保存的方法,分类方法。⑷资料的整理与运用。
3、小组交流。
交流资料前教师的友情提示,为学生的讨论、交流提供了参考,使学生的交流目的明确,指向清晰,不至于“一盘散沙”。
三、共享经验,平等交流
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在搜集、整理、运用资料时的做法与经验。预设:
1、我经常到图书馆或者像“《窃读记》”中的小女孩似的到书店去查阅资料。搜集资料的时候,我先判断自己所要找的资料属于哪个范畴的图书,比如搜集本组课文的有关资料。我一般是查阅“中国近代史”类的,或者“记实文学”类的书籍。找到书,我会先粗略的浏览,找到最有价值的资料再仔细阅读并记录下来。
2、我一般是通过网络来获取资料,我觉得更方便、快捷。只需输入关键字,点击搜索,就能获得许多资料。但要注意搜索出来的材料有得很有价值,值得借鉴,也有些是垃圾,我们不要理睬。
教师相机引导:
要注意分辨网络资料的真伪和优劣,因为网络资料往往宝藏与垃圾共存,权威网站的资料可信度较高;还要注意健康上网不能借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之中。
3、我在电脑上建立了自己的资料文件夹和各级子目录,把我搜集的资料按主题分类。比如第七单元的文件夹为“勿忘国耻”,在这个文件夹里又可分为“列强欺辱类”“中华儿女抗争类”“爱国名人名言类”等。下面我为大家读一读“中华儿女抗争类”中的一篇文章。
爱国──永不言弃 吉鸿昌自幼即以岳飞、文天祥等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在行伍中他待人诚恳,吃苦耐劳,勇敢善战。1930年,也就是吉鸿昌35岁那年,被提拔为国民军第22路军的总指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可是国民党借口“攘外必先安内”,拼命剿杀共产党。吉鸿昌亲眼见到共产党的真实情况准备率部起义。不料蒋介石得到密报,很快解除了吉鸿昌的兵权,以“考察”的名义将他驱逐到国外。
就在吉鸿昌出国前夕,9·18事变发生,他听到这一消息“发指眦裂”,声泪俱下地说:“国难当头,凡有良心的军人都应该誓死救国!”坚决要求留在国内,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但蒋介石无动于衷,依然逼令他出国。满怀悲愤的吉鸿昌无奈,只好在上海下榻的旅馆墙上,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表明自己的心志。
赤心爱国的吉鸿昌在美国受尽了民族歧视,有人告诉他,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说:“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制胸卡,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中国人!”而且随时随处佩戴,直面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的人,用中华民族的自尊向美国的种族歧视挑战。
吉鸿昌在国外到处宣传抗日,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他:“日本有飞机大炮,中国凭什么抗日?”他拍着胸脯愤然回答道:“我们有热血,有四万万人的热血。中国人的愤激已经达到了极点,莫不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誓愿牺牲一切,为生存而战!为真理而战!”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吉鸿昌闻讯提前回国。船到上海,他见到日本军舰正在攻打吴淞炮台,而国民党的军舰却不还一枪。吉鸿昌在甲板上顿足高呼:“放炮啊!放炮啊!”然后对周围的人说:“看!我们的数百万同胞就在那炮火里!”言迄失声痛哭。
为实现抗日救国的誓愿,1933年5月吉鸿昌变卖家资,购置武器,联合了爱国军人冯玉祥等,在张家口组织起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了张家口以北的大片土地。其间他即兴作诗说:“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我杀贼,即贼杀我。半壁河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后来,由于蒋介石想方设法破坏抗日同盟军的爱国行动,致使吉鸿昌因弹尽粮绝而失败。
吉鸿昌潜回天津后并不灰心,又在天津组织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在法租界花园路5号家中的三楼,购置印刷设备,印刷出版宣传抗日的刊物《民族战旗》,后来又改名《华北烽火》、《长城》,继续从事抗日活动。
4、我建立了资料积累本,建好了目录(包括标题与页码),查找时便可信手拈来,也是十分方便的。我搜集了爱国名人名言,有些是图书馆查找的,有些是通过网络搜索的。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5、我觉得搜集资料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资料,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运用资料。比如学习了24课《最后一分钟》,通过预习我知道故事发生在台湾,于是我查找了有关台湾的资料。得知目前还有少数台独分子在恶意阻止台湾回归,而大多数台胞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迫切希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我还找到了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在上课的时候我就把资料读给大家听,使同学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浓浓的民族情感。
交流平台是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宽松而愉悦的氛围使其畅所欲言,不仅让学生习得了搜集、运用资料的方法而且提升了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鼓励搜集资料
同学们,搜集资料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资料,为学习与生活服务。同学们在课堂交流、习作、口语交际、其它学科学习甚至日常生活中,都应恰当运用所搜集的资料。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展示台 日积月累:
一、激情导入
1、中华民族在任何内忧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为国捐躯、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日积月累的中16个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边读边巡视、纠正:
“同仇敌忾”中“忾”的音为“kài”意思是“愤恨”;“大义凛然”“凛”的音为“lǐn”不是“lǐng”;“披荆斩棘”中“荆”的音为“jīng”不是“jīn”。
3、尝试理解:
学生交流对这些成语的大致理解。
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提倡学生利用工具书。
4、根据自己的感悟,再去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出自己的感觉。从自由诵读,读对成语,到尝试理解并且根据自己的感悟再读成语都是学生自主地学习、感悟,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引领作用。
二、多种形式读,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赛读,比一比谁能读出英雄的风度与气魄。
3、开火车读。
4、激励背诵:
⑴按文中的编排顺序背诵。⑵分类背诵: 教师提示:
有表示发愤图强的,如: 奋发图强、励精图治、豪情壮志、任重道远、再接再厉。有表示团结一心的,如:
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有表示勇敢顽强的,如:
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披荆斩棘。有表示英雄气概的,如:
力挽狂澜、中流砥柱、大义凛然、舍生取义。
5、小组赛背,评出优秀小组。
三、交流课外成语,拓展积累
1、鼓励学生读出搜集的成语: 预设:
一马当先一身正气万夫不当无所畏惧 气冲牛斗气冲霄汉气壮山河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正气凛然龙骧虎步百战百胜 冲锋陷阵英姿焕发奋不顾身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昂首挺胸昂首阔步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战无不胜临危不惧威震天下 面不改色勇冠三军骁勇善战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大智大勇仰不愧天视死如归
2、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学生提供的成语,提倡其他同学积累。
3、读一读,背一背积累的成语。
描写英雄人物成语的搜集与展示,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也使他们对英雄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四、尝试运用成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我们不仅要会背、会写,也要会用,请同学们用上书上或者你课外积累中的几个成语写一段话。
积累是运用的基础,为运用服务,利用已积累并感悟的成语进行写话训练。实现了课程总目标中的建议──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展示台:
一、参观烈士陵园
1、带领学生走入陵园,通过扫墓、敬献鲜花、默哀、读碑文上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等活动。再次让他们感觉到革命先烈的事迹并不遥远,就是这些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争得了今天平安而幸福的生活。
2、写一写参观烈士陵园的感受:(文体不限,可以是散文、诗歌等。)
二、请抗日老英雄讲战争时期的故事 老英雄讲完话可组织学生与之交流。
战争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遥远,请抗日老战士讲故事,现身说法,更能激发学生对战争的不满,向往和平的感情。
三、围绕“祖国的昨天和今天”举办展览
1、整理、提炼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手抄报”。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真实。
2、展示作品,同学评议出“最佳设计奖”。
展览的举办,手抄报的制作,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而且更加关注学生获得收获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
【教学建议】
1、回顾拓展七是本单元的专题学习的延伸,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与课外资料的有机整合让同学们对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且有感而发,通过写“读后感”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活动直抒胸臆。努力提升学生阅读和作文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2、“交流平台”让学生自主感知归纳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方法,并在平等的氛围内合作、探究,相互共享。搜集、运用信息能力的提升不应是教师的僵硬的讲解,而是通过学生的实践,与他人的交流,反思,自我习得。
3、积累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通过朗读体会表达,并尝试运用。学习积累语言,就应该创设情境鼓励其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展示台”的设计,体现语文学习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展示作品不仅是为了展示成果,更要关注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学生在实践、展示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