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 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不断优化历史教学

时间:2019-05-13 02:1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 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不断优化历史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 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不断优化历史教学》。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 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不断优化历史教学

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不断优化历史教学

近两年来,随着我校教学设施的逐步完善,教学设备的日益更新,每个教室都配备有电子白板,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支持,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教学设施的作用,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成为一线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结合本人任教学科特点,谈一谈在电子白板应用方面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历史学科,是一门非常生动的学科,而过去的传统教学,一般只是靠嘴巴讲,满堂灌,最多有时会挂上一些图片,讲讲故事,以增加感性认识,但形式仍比较单一,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走进了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给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驾起了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传播信息的桥梁,特别是班班配备电子白板,更是方便了教学,历史教学也由此变得精彩起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

认识,课前导入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讲是很重要的,精彩的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到九年级世界史上册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播放了一段视频文件,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视频片段――英国女王“从天而降”。对于刚刚结束不久的伦敦奥运,学生还记忆犹新,这段视频的播放,更是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英国女王和电影中的偶像级人物007詹姆斯.邦德一同从天而降,这独具匠心的创意,成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一大亮点,让学生兴奋不已。教师趁热打铁及时出示两张图片:英国女王和英国首相的肖像,然后提出问题:在当今的英国,到底是女王权力大,还是首相权力大?学生们众说纷纭,教师趁势说到:要想知道答案,了解当今英国的政治制度的渊源,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段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了电子白板的优势,利用视频、图片资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历史教材内容繁多,历史课的信息容量大。那么如何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要求学生们能够理解、运用和掌握呢?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本学期学校倡导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教师可在课前将教学所需的复习提问、自学导读、板书提纲、知识结构、历史地图、图片、录音、视频文件、课堂练习等制作好,在讲授过程中适时展示出来,将复习巩固――讲授新课――夯实基础整个教学流程都能展示出来,这无疑大大节省了讲解、板书、绘图的时间,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特别是在复习课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更是充分体现出来,容量大,可呈现的资料形式多样,有文字资料、图片、图表、练习题等等,使复习内容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并根据各种题型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训练,对于学生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突破教学难点,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它反映的是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客观事实。历史具有不可逆性,它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由于时空的阻隔,教师如果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更难于理解。如讲“新航路的开辟”的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仅凭学生手中课本的文字描述和静止的地图,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有的学生甚至连相应的地点都不能及时找到,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因此,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动态地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途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 1 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及路线,并配以声音讲解。无需教师过多的语言缀述,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大多能准确的描述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让学生到讲台前,把鼠标变成画笔,直接在电子白板上绘出四位航海家路线示意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充分利用电子白板,能化繁为简,化静为动,生动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改变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采用电子白板授课,既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同时也进一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教师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反复研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更激烈,而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交互,能够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沦,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如,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通过课件出示美国南方和北方实力对比表,学生能清晰、直观地感受到北方的实力明显优于南方,由此学生便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战争初期北方会失利?林肯政府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扭转战局呢?结果如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特别是充分利用各班配备的电子白板,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大有帮助的,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合理利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精选材料,提高资料的针对性和利用率。历史教学中有大量可用的资料,如图片、音频、视频、文字资料等等。但教学课件绝不是各种资料的堆砌,教师制作课件时应精心筛选,结合教学实际加以选择,做到各种素材的利用有的放矢,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整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实效性。在当前教学中,有的教师课件教学和实际教学两张皮,在课堂上,教师成了幻灯放映员了,而不能把课件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应有作用。

3、将黑板和电子白板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采用多媒体教学,也会出现学生上课听的热闹,下课全都忘掉这种尴尬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利用传统的黑板,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并要求学生及时做好笔记,重点内容突出板书,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归纳。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优化历史插图教学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优化历史插图教学 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摘 要:历史插图教学应树立“读史”与“读图”互通、互动、相得益彰的教学理念,在充分考查各类历史插图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因“图”施教。指导学生科学“读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技巧和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探索出提高历史插图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插图教学创新的新方法。

关键词:插图; 历史教学;“读史”;“读图”

2010年11月中旬,一位网友在新浪微博的一则关于“高中历史课本多位古人插图一致”的帖子被多次跟帖、转发,同时也被多家报刊登载[1],并引发热议。这位网友在微博里上传了一组插画,并称:“高中的历史课本,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原来全是同一个人”,都有着“倭瓜脸,倒八字浓眉,肿眼泡,鹰钩鼻,长胡须”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形象。据网友透露,这些画像一般都是取自《三才图会》之类明清类书,这类书在绘制历史人物画像时想象力一向比较有限。而有些高中历史课本采用了这些人物画像,导致了这种“千人一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网友和社会大众对历史插图的印象如此之深、关注度如此之高是绝大多数历史教师所始料不及的。进一步思考之后还会发现,当前历史插图受到社会关注,还有一定的时代因素背景,即:“读图时代”的到来[2]和“眼球经济”的蓬勃兴起。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和繁荣为主要特征的“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像铺天盖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引发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作为“图像”种类之一的历史“插图”,受到关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社会大众对中学历史教材插图设计和历史插图教学现状的不满意,以及“读图时代”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步步逼进,对当前的中学历史插图教学提出了挑战,应该引发历史教师对历史插图教学的深入反思。以下是笔者对当前历史插图教学的些许浅见。

一、“读史”与“读图” 重新定位

近年来,历史插图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改革力度虽然一直在加大,但对于“读史(研读教材文字)”与“读图(研读历史插图)”如何定位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很多师生仍有“重文轻图”的观念,认为教材插图处于服务和从属于教材文字的地位,教材文字是真正的主体,插图教学不应“喧宾夺主”。正是“读史”与“读图”的这种主从关系,导致插图教学改革一直滞后于教材文字的教学改革,难以取得大的进展和实质性突破。事实上,相对于教材文字而言,历史插图的有些特点是前者无法比拟或无可替代的。例如:①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即使对历史学习积极性很低的学生,不愿看文字一眼,但也会饶有兴趣的浏览色彩亮丽的历史插图[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能及时抓住学生由历史插图激起的短暂的、肤浅的兴趣,将其酝酿、发酵、升华,引导为持久的、理性的学习兴趣,将赢得历史课堂教学的主动。②耐读性和耐品性方面:“一图胜千言”,图画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有时任何语言的描绘都无法企及。历史插图所具有的简洁明了、信息量大、现场感强等特点,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历史事件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的时空距离,还能给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艺术体验,深层次地开发其审美鉴赏能力。其耐读性和耐品性是其它教学材料难以比拟的,如“清明上河图”、“兰亭序”、“敦煌飞天壁画”等插图,上至历史研究者下至不同层次的中学生,尽管学识和能力差别很大,都对这些插图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回味良久。③从历史思维能力的角度:学生接受历史信息的过程一般是:先感性,后理性;先具体,后抽象;先直观形象,后透视本质。在这一过程中,以历史插图为主要载体的“图像思维”和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符号思维”是并行的。没有以历史插图为载体的“图像思维”,而仅有抽象的“符号思维”,不符合学生接受历史知识和信息的内在思维规律。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教材文字与教材插图无优劣高下之分、“读史”与“读图”可以相得益彰的观点,研究文字与插图的不同特点和各自功能,寻求二者之间的互通、互动,提升历史插图教学改革的层次,引领历史插图教学改革进入快车道。

二、分类研讨 因“图”施教

教材中的历史插图分为历史人物图、历史地图、历史场景图、历史文物图、名胜古迹图以及漫画等。不同类型的插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每幅插图的教学地位和教学要求也不相同[4]。当前的插图教学需要进一步“精耕细作”,针对各类不同历史插图的自身特点,分门别类的研讨最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5],做到因“图”施教,展现每张历史插图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对主要的教材插图能做到如数家珍、了然于心。

例如,历史人物图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历史事件的主人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饱满、鲜活,这类人物插图一般信息量较小,因此要求做到以下三点即可:①认清人物的服饰和形貌;②感受人物形象的独特的精神和气质;③能复述人物的主要历史功过。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雪》诗词中“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段,要求学生指出这首词中涉及到哪几位历史人物?词中出现的五位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教材中都有他们的插图。然后将上述五位历史人物的图片打乱顺序后展示,让学生根据他们的服饰和形貌辨别并一一对应,最后评价依次他们各做出了什么重大的历史功绩等。通过类似训练即可以使学生掌握大多数历史人物图。

历史地图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空间概念而设置的。因为画面是地图,没有其它插 图生动,学生观察时也往往不得要领,所以历史地图往往是学生兴趣最低的一类插图,也是最需要教师指导的一类插图。以“战国形势图”为例,我们分为几个层次逐次引导学生分析。①直观信息的分析——识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七国中处于东方的是齐国,处于南方的是楚国,西方的是秦国,北方的是燕国,中间的从北到南的是韩、赵、魏);②历史地图的比较分析——“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二图的比较:从春秋到战国后,诸侯国的主要变化及发展态势。③隐含信息的挖掘——不同地理位置决定下的七国各自的保家卫国策略: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与六国“合纵连横”策略的较量。④延伸拓展:“远交近攻”策略下六国灭亡的先后顺序。⑤升华提高:秦国一统天下与六国灭亡的主要经验教训,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数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对于“战国形势图”的教学仅限于识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则这一重要历史地图的教学价值就大打折扣。

三、加强“读图”指导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一般情况下,通过观察历史插图,学生都能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获取一些基本的显性信息,但这些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一些肤浅、模糊的零散知识。同时,因为方向不明,方法欠缺,难以进一步获取历史插图“一目了然”背后隐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因此读图往往浅尝辄止,无法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形成历史知识网络、训练历史思维方法。所以,学生历史“读图”能力的提高,同样影响和制约着历史插图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我们在插图教学时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①带着问题“读图”:缺乏目的性、没有问题作为引导是学生“读图”草草收场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关联性的问题,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读图”尤为重要。这些问题既可以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做到每图必问,带着问题“读图”。②读出演变趋势:历史反映的是由远及近、循序发展的客观事实。很多历史插图也能折射出史实演变趋势,历史插图反映出的变化趋势比文字总结得出的变化趋势更为直观,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③读出历史结论:“读图”不能浅尝辄止,无“果”而终。对有些内涵深刻的插图,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透视其本质,得出多种历史结论。④读出情感态度[6]: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寓于插图教学之中,更易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经常性的此种训练,就会形成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的习惯,逐步习得科学有效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以教材插图《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时局图》等比较分析为例。教师首先设计若干逐步深入的小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覆盖插图中的诸多隐含信息、变化趋势、蕴含的主要结论等[6]。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理清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发展演变趋势:从东南沿海→整个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西南内地,步步深入。中国的贸易主权、领海主权、内河航运权等均遭到践踏。同时学生也可分析得出初步结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消极的方面是:中国的大门被枪炮打开,大量 的商品涌入,造成中国的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极的方面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等。此外,从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岌岌可危,对列强的横行霸道、肆意欺侮中国等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 不断创新历史插图教学

多媒体技术带来了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也为历史插图教学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平台。多媒体技术一方面使课堂上历史插图的展现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还可以使许多教材以外的更多的历史插图进入课堂。这样不仅提高了历史插图的教学效果,还大大提升了历史插图在整个历史教学中的比重和地位,拓展了历史插图的教学功能。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历史网络资源,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将更多、更好的历史插图引入课堂,实现历史插图教学的创新。

①“图解”当前的国际、国内“热点”事件(问题)。例如:2011年4月4日,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正在寻求竞选连任美国总统,成为世界性的时政热点。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灵活、快捷的特点,从网络上选取各个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图片,配以简练的文字,以Powerpoint的形式全景式介绍美国黑人的辛酸历史。从16~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劫运大批黑人奴隶到美洲,到《美国南方的黑奴交易》,到到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再到《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直到贝拉克•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这种“图解”方式既展示400年间美国黑人的地位发生的耐人寻味的变化,同时展现了相关的历史知识脉络,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②利用历史插图开展历史专题探究活动。在诸多的历史探究活动形式中,从学生喜爱的历史插图入手,更能激发学习探究兴趣,更具实际教学效果。例如,2012年是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活动较多的一年,中英《南京条約》签订(170周年)、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80周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40周年)等纪念活动将相继展开,这也为开展相关历史知识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时机。教师可以依据时间先后,顺次设置与这些重大事件相关的历史小型专题,安排学生上网搜集下载相关历史插图,归类比较,并配以相应的文字介绍,做成历史小报。以此激发学生寻求历史渊源,史实结合,以古鉴今,更好的体验和感悟历史。

没有历史插图的课堂是寂寞的,历史插图教学滞后的课堂是不完善的。只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课本内外的历史插图资源,在教学中多积累、多探讨、多总结,将历史插图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最优化,推动历史插图教学与时俱进,开创出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 历史课本上有个“龙套”哥[N],现代快报,2010年11月17日封11版。[2] 叶黎明;陶本一,“读图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危机与走向[J],教育学报,2007,3(3):60-63。[3] 陆贵湘,何成刚.历史从插图中走出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0).[4] 李卿,从编者的角度看《历史》(必修1)——插图的设置与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08期.[5] 李卿, 关于人教版《历史1(必修)》教科书插图的设置[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7期.[6] 北京西城教研中心中学历史教研室,如何设计具有“发现”、“探究”特色的历史插图教学[J],历史教学,1998,(3):34-38.5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师的“史才”[范文模版]

历史教师的“史才”

“史才”的本义是指修史的才能。唐朝刘知几说:“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才少。”据此,“史才”应是“才”、“学”、“识”三者综合的反映和结果。作为中学教师,对“史才”的水平要求可能不会像历史研究者那么高,但中学教师的“史才”内涵却更丰富。

历史教师必须研究历史,否则可能连“照本宣科”都做不到位;历史教师不同于纯粹的史学研究者,历史教师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学习状况,从而选择恰当地讲授方式,即解释历史的方式;历史教师必须考虑“传道授业”的教育诉求,在解释历史时,不能只是“一家之言”;历史教师必须善于变通,每天都得让几十上百名听众满意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赵恒烈教授说,“做一个好的历史教师很难”,难就难在历史教师的“史才”须全面而有特色,确属不易。基于实践,我觉得历史教师终生都要培养提高自己的“史才”,这点特别重要。

口才,是做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教学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语言表达是对话和交流的必需和基础,讲授法是基本的教学方法。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特点,历史教学研究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要感受、洞察、复原历史过程就离不开语言的帮助。面对纷繁复杂浩瀚无边的历史知识,讲授法是获取历史知识最为快捷的途径,而且通过讲授有助于把历史问题理解的更清楚。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素质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和真情实感。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甚至可以说,教学之成败,以语言为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翻查我从教十二年的听课笔记,听过的历史课400余节,仅按教师口才角度审视,历史教师的口才基本是两类:华贵靓丽型和质朴温润型。

华贵靓丽型。教师的语言辞藻华丽丰富,富于变化,善于运用语言来制造学习的氛围,营造一种特殊的情感磁场,产生强大的感染力,从而把学生带入一种历史场景,达到“神入”历史的效果。这种语言类型的教师往往富有激情,讲课时声情并茂,甚至陶醉到忘我的程度。从口才看,这类教师语言的最大特色是擅长用典故和成语,喜欢用排比句,通过排山倒海的语言气势把师生感情一步步推向高潮。这种历史课给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酣畅淋漓,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比如,江苏省邗江中学刘强老师在执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时,采取”抒情独白”的方式导入新课,语言精练,感情充沛,上课伊始便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语言得体大方,表述准确,节奏感强,这正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

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像是一场场噩梦,萦回不去。“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另有“一位教师为引导学生把握住中国近代以来人民受辱、探索、抗争,国力从衰到兴、从弱到强的曲折历史,向学生讲述了这样一段生动精彩形象的文字:从鸦片战争的烽火到甲午海战的硝烟;从公车上书之举到戊戌六君子的暴尸街头;从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哀怨到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长叹;从卢沟桥的炮声到渡江作战的号角;从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到东方雄狮的仰天长啸;从大漠深处蘑菇云的升腾到十余年改革开放的伟大业绩„„”

质朴温润型。教师的语言比较生活化,注重启发,善于寻找学生理解问题的起点,喜欢用疑问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老师擅长语序和讲述角度的变换,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比较有效,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思维成果。它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气氛比较轻松,角度比较灵活,师生比较平等,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得到了充分保证;二是教师常常是给学生充当审视历史的榜样,有助于学生比较理性、冷静地分析历史。这种语言特点的教师的课表面上看起来可能略显平淡,但在每个学生的内心往往是波涛汹涌。这种课最大的优势是回味无穷,耐品。

如一位老师在讲《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一课时,与学生的如下对话基本属于这一类型。

师:唐后期出现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都是地方的节度使。之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能在地方上扩充自己的实力,这里有一个原因就是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使中央权力受到削弱。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西汉初年的同姓诸侯国和唐后期的地方节度使为什么都会成为威胁中央的势力呢?

生:西汉诸侯王可以铸造钱币,经济上可以自行调控,有经济实力同时还可以自行组建军队,拥有造反的实力,节度使也一样,节度使可以自行任命自己的人,不经过中央的批准,调动军队,可以在中央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时发动叛乱。

师:也就是说这两种势力手中都有军权,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还有经济。

师:如果地方上拥有军权和财权,就会有危及中央的可能,所以说他们的共性就是拥有军权和财权。②①

还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讲授“绥靖政策”的:“‘二战’前英、法帝国主义采取了讨好法西斯、纵容战争的绥靖政策。什么叫‘绥靖’?‘绥’是安抚,像一个人为了让狗不骚动,便用手顺着狗毛抚摩,让它感到舒适。‘靖’是安定,用安抚的手段使其安静下来。”这么一说,原本流于概念、不易真正理解的“绥靖”二字,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可能很多人认为,人的口才主要形成于青少年时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口才基本定型,很难提高。情况可能是这样,但道理并非如此,因为提高口才的办法是没有年龄界限的。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提高口才的有效办法有两个:一是积累,积累语言素材,积累词汇、典故、专业术语;二是训练,把积累的语言素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备课、上课、反思等各环节中注重语言运用能力和口才的提高。从这两个途径上看,每个人都可以做而且应该可以做到。

文才,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成长渠道。文才即历史教师的书面表达能力,确切地说,这应是一项基本的教学研究能力,它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但在实践中,训练和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没有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应有注意,甚至受到轻视。究其原因:一是工作负担重,没有精力去从事教学研究;二是作为检验历史教师的标准是学生的高考成绩,而不是发表多少文章;三是资料不足和信息不便。但这些都是客观原因,只要我们自己做有心人,在搞好历史教学的同时,挤出一定的时间,对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是完全能做到的。正如著名史学家郑天挺先生曾说的那样:“在中学教书必须有扎实的准备,学生在他教的过程中前进了,他自己也在备课的过程中前进了,这就是教学相长。在这个基础上,在教学之余从事一些专题的学术研究,也同样会做出成绩的。”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首先在主观上提高认识。我认为,写作是教师的基本工作方式,我们每天要写教案,每月要写试题分析,每学期要写工作计划和总结,还要写学生评语,有的学校还要求写读书笔记、思想汇报、各种申请。除了这些基本的工作要求外,有的老师还想写点自己的东西,诸如日记、教学反思、博客等。既然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写,我们完全可以让这些工作精彩起来,使自己的工作亮起来,让自己的生命多彩起来,对我们作教师的来讲,对我们的绝大部分教师来讲,写作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实践中,如果我们用写文章的要求来写教学设计,用对待朋友的态度来写学生评语,用鉴赏的眼光来写读书笔记,用科学的方法来作试题分析等,那么,写作就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水平。我们就能找到自己可以掌握的幸福,就会少了很多痛苦和无奈。

写作是一种大脑体操、心智训练和心力补充。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常常被简化为“教学”,“课堂”被简化为“应考”,“教学”变成了“知识整理”和“解题训练”。教学就②

要变成了一种“体力劳动”了。很多老师忘记了写作是教师的基本自由和权利。

写作要求有严格的逻辑、严密的分析、准确的语言,写作能有效提高我们思维的缜密性和效率。在这种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加深我们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获得新的发现和理解,产生新的认识,进而使自己的思维生发出智慧。那么,写作也是思维和智慧的修炼,就是一种深度学习。

史学工作者的文才、文采,即古人所谓的“辞章之学”。好的题材和思想,如果文字表达不出来,或表达得不清楚,也是枉然。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必须善于用文字来叙述、论证史实。历史上凡是“良史”,其著作莫不具有文采,这是大家公认的。然而,如果刻意追求文采,以文害意,也是不可取的。史学不同于文学,前者是用简洁、准确的文字,叙述活生生的史实;后者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对史学工作者来说,文字简洁、明晰、准确,能用最简短、平凡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化腐朽为神奇,是最高的境界。

在史学大师中,司马迁、翦伯赞等已经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典范。譬如,翦伯赞1945年2月发表的《论中日甲午之战》,通篇文字如行云流水,纯净通畅,读来亲切自然,声应气求。该文开宗明义,引人深思:“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到现在已经五十年了。”“五十年的时间飞速地过去了,假如我们不是又在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谁也不会再想到一八九五年春天的紧急。”接着,依次论述战争的酝酿、爆发与结局。在分析战争的结局和原因时,翦伯赞痛心疾首地说:“甲午之战,中国一开始就是失败,以后也是失败,最后,还是失败。这是什么原因呢?非常明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落后腐败。”“在甲午战争以前的世界,早已是资本主义的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民主主义的政治,自由主义的文化,是当时世界的主流。在这个历史主流之前,不动的推起走,落后的被清算,反动的被扫荡,这是历史的命定。”在抨击清朝政府的妥协投降和腐败无能时说:“当敌人在旅顺屠杀中国人民之时,中国的投降使节,却在上海待船出发。当敌人炮轰威海卫之时,而李鸿章却在马关与伊藤博文握手言欢。一个人是战争的最高指挥者,同时又是投降的全权代表,这在世界史上也是少有的。一面要前线的战士去抗战,另一面又公然去投降,这个战争,怎能不失败?”

有一则《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成语:“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其意是说,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会远。同理,文字没有文采,流传也不会远。刘知几说:“夫有学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史德》说:“夫史所载者事也,史必藉文而传,良史莫不工文。”又说:“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诚哉斯言!③

帅才,是做好教师的必要条件。这里借用“帅才”一词,其意有两层:一是指教师要做学生的精神成长的引领者,一是指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

上海著名特教师孔繁刚说,“历史教师的价值更多地存在于学生的心中”。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说,“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从教育本质上讲,历史教育的功能是公民教育和人文教育,即人之为人的教育。实现这种教育目的的方式是内隐的,是思想上的辨识和吸收,精神上的成长和壮大,灵魂上的净化和提升。这种教育的过程主要不是靠训练和考试,靠的是与教师语言的对话、思想的碰撞、情绪的感染、精神的共鸣。可以说,历史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教学对学生思想和精神的作用。用现代标准化的以考试为主的测量方式是难以对其做出准确评价的。作为历史教师,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是教学成功、教育成功、人生成功的根本之途。

教师是不是应该主导课堂,在理论上可以探讨,但教师应该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课堂组织和调控,却是不争的职责。不管哪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教师的课堂组织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课堂组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发挥课堂组织者的作用。在课程改革中,一些新的课型日渐得到认可和推广。主要有:以探究为主导的课型、以合作为主导的课型、以自主为主导的课型、以体验为主导的课型和以生成为主导的课型。每一种课型都对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更突出,反之,则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失败。

历史教师的“帅才”,简言之,就是“精神之率”,“课堂之帅”,“学习之率”。

专才,就是指教师的史学研究之才。具备史学研究的专业之才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仅从教学需要简要探讨。

首先要能搜集、鉴别、组织和运用有效史料于教学之中。仅靠教科书教历史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历史教师的课程资源的建设、运用、开发等要求,本质上是一种史学研究能力的要求。学生在一堂课中的学习内容,根据各种实际情况,要不要补充、补充什么、怎样运用补充进来的内容,都不是能随意回答的问题。在《历史教师的“史学”》一文中,我谈到教师教学也需要广泛占有材料。但要详细地占有材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在这里,“详细”固然是重要的,但要做到“占有”,还须下一番分析的功夫。一是要辨别材料的真伪、轻重,这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材料再多也不能说是已经“占有”了。二是要研究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是“由此及彼”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材料再多,都是互相孤立的,不能用来说明一定的历史问题,这也不能说是已经“占有”了。三是要通过材料反映出来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这就是“由表及里”;没有这个过程,材料再多,只是在表面现象上兜圈子,同样不能说是已经“占有”了。四是要研究⑥⑤

材料与学习主題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相得益彰”,而不可史料堆砌,甚至造成思想和认识上混淆。可见,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比起其他史学工作者来说,要求并不低。

其次,要求教师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史料的组织富有逻辑性和生动性,即能分析,又能综合。须能将一件事解剖开来,从各方面去看。如汉末黄巾之乱,可以从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学术思想、民间信仰种种角度去看,然后能析理造微,达到六通四解,理然曲当的境界。另一方面要有综合的本领,由外面看来,像是绝不相同的两件事,或两件以上的事,要能将它合起来看,能窥见其大源,能看成其为一事之多面,这种才智即便是史才。⑦

史才,治史的才能,即研究能力,史实真伪曲直的鉴别、分析能力、组织、综合能力、语言的表达及写作能力等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序》说:“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欲其详。”历史教学应当论从史出,言必有据,将科学性、艺术性和教育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就须要有史才。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历史教法浅谈

新课改的宗旨就是要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积极参与,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状况。这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但是,现在初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是:历史不列入中考的范围,属于“副科”,学生、家长不重视,对于一些好学生如想取得好成绩,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就可以啦,所以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加上初中的学生本来就没定性,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按传统的教法,重在落实知识点,“填鸭式”的教学,怎么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么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么可能做到以学生为主呢?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开动脑筋,根据教学内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来谈谈在这几年教学当中我觉得比较有效的一些教法。

一、分小组竞争

争强好胜是年轻人特有的天性,初中学生好胜的特点尤为突出,教师如能利用好这点,把它运用到教学上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上课的时侯,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把每个小组的组号写在黑板的右上角。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设计好的各种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哪个小组的成员回答对了一题,我就在黑板上相应的组号下面画一五角星。一堂课后统计看哪个小组获得的五角星多,这个小组就评为这堂课的优秀小组。这样,学生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会专心听课,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二、表演历史短剧

善于表现,勇于表现,想吸引别人的注意也是年轻人的又一特性。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表现自己。表演历史短剧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如我在上《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有一目“赤壁之战”的内容,我就让学生扮演剧中的历史人物,把这历史事件表演出来。台下的学生除了欣赏台上的同学表演之外还要思考问题“为什么孙刘联军能以少胜多,打败曹操的八十万大军?”。通过这样,不仅把沉闷的历史课堂搞得生动活泼,而且也让同学们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表演才能,更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三、开展课堂小辩论

除了历史短剧,课堂小辩论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例如上宋金对抗这一课时,关于“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就可以让学生展开一场小辩论。为了辩论,学生必须掌握课本相关的知识,这就要他注意力集中,认真看书。而且通过辩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民族英雄”这个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他的口才。在我们的史学界上对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观点是有不同说法的,所以这种辩论的形式是我们在课堂能经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辩论学生不仅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四、撰写历史小作文

对于一些没什么难度,平铺直叙的课,如果教师也是按课文简单的复述一遍的话必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这样的课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掌握,然后通过写小作文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例如上《宋朝文化》这一课时,我就

用心爱心专心 1

以 “假如你是宋朝人,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为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学生为了完成这篇作文,必须掌握宋朝的相关知识,所以他就会认真的阅读课本。从交上来的作文看,同学们完全超出了要求,如坐时空穿梭机回到宋朝,遇到苏轼、陆游等大诗人,和他们把酒作诗等等,发挥的丰富的想象力。所以这种做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五、学做小教师

对与一些难度较小的课,我们还可以选择让学生来当“老师”的方法来处理。我们可以指定一俩位同学,让他先备好课,然后由他们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看到是自己的同学来当“老师”,他们就会觉得很新奇,很有兴趣,上课时也很配合,甚至想些问题来“刁难”一下小老师。而上课的同学也能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同时在备课时候也了解哪些知识是该掌握的,这对于他自己复习也是有帮助的。

“教有法,但教无常法”,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应该多用点心,研究教法并灵活运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愿意上我们的历史课,喜欢上我们的历史课。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历史 三维目标 教学

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三维目标内涵的解读

1、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之为“双基”。

学科基础知识——指各个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规则、原理、定理等。

学科基本技能——指各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

知识和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把“知识与技能”列在三维目标的第一维,既肯定了“双基”本身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肯定了“双基”现在乃至今后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包括:文本的认知发展过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情感体验的内化升华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思维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掌握目标达成时的最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只能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并通过一定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从广义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乃至品格、个性等在内的心理特征,即非智力因素。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态度——是指最根本的态度,是对人生的态度,涵盖了一个人对方方面面的正确态度,社会责任。包含着德育的全部内容。

价值观——指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定位,也就是生活理想,人生目的,亦即通常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策略

1、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过于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提出的“黑猫白猫论”也告诉我们,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教学方法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情分析,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选择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效。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因此,在教学方式设计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取舍各种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求“标新立异”,走入“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观察、模仿学习;不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也没有具体目标,彻底放开,让学生凭空想象,无据辩论”的形式主义的怪圈。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方式,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课程目标特别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在这方面,课程目标特别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如:开展课堂讨论与辩论;举办历史故事会、>演讲会、讲座等;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进行历史考察;仿制历史文物;鉴赏历史文物;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编辑、出版历史板报、刊物;举办历史专题展览;拟写历史论文、札记、社区史、家庭史等;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搜集各种历史材料;制作、填写历史图表和年表;学唱历史歌曲等。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包括:记忆、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辩论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结构程序、不同的遵循原则、不同的呈现方式和不同的获取手段。但无论怎样,历史方法的掌握都要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历史学习的许多特有的方法,带有技能性质的,如阅读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其他带有综合性的方法,如搜集与整理材料的方法,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方法、迁移的方法等。

历史课程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新课程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以好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以下几点。

①善于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②善于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③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上下功夫,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索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

④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注重探究式学习,在探索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能力。

下载初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 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不断优化历史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 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不断优化历史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周艳东(河北省平泉县小寺沟中学)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模版)

    |初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点滴体会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面对着新课程改......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陈场二中怀友文 摘 要:在当代凸显历史价值论研究,有助于确立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及其当代性的理解。从生成论角度看,......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谈俗史学与中学的教育 比曲高和寡的雅史学多了些艺术的底蕴和文学表现力,比天马行空的文艺作品多了层厚重的历史感,这也许正是俗史学通俗而不媚俗的魅力所在。然而对于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怎样上好初中历史课 提起上初中历史课,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起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的观念逐渐改变了,要上好初中历史课,可真不......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论文摘要: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英语阅读课教学

    多媒体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是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怎样才能把英语教学与计算机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英语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英语阅读课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英语阅读课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英语阅读课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在步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也涌入了肩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中小学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