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地理案例教学法
对新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以“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例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作者在“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这单元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做了一些尝试,很好地实现了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目标。认识到案例要具备:典型性、针对性、可读性、贴近生活的等基本特征,案例教学过程有(1)读懂案例(2)分析案例(3)解决问题(4)反思总结四个步骤。关键词:案例
教学 新课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为美国法学院首先采纳。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3]。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教学实践中如何用好、教好案例,组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是我们地理教师面临的共同难题。以下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西溪湿地为例》案例来探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案例材料的选择,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何选择恰当、典型的案例,必须考虑从以下两方面:
1、案例来源(1)、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
在新课程教材中选取的优秀案例有很多,教材案例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不用。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2)、教师从多种媒体中选取有用的案例 现代媒体多种多样,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因特网,他们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的优势,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鲜活的素材,弥补了教材上一些图、文、数据相对滞后的劣势,平时要注意搜集,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把一些媒体中出现的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信息及这些信息背后隐藏的地理知识,精选设计为典型案例。
(3)、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设计案例
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取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也可以只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
2、案例选定的原则
在《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西溪湿地为例》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教材、多媒体选择以下案例材料:
(1)文字材料:包括湿地、湿地资源的利用、湿地的作用、西溪的历史变化。如:
5月12日,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同意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建立中国湿地博物馆;昨天,中国湿地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评审会又在黄龙饭店紫荆厅举行。(据2007年5月13日杭报)
(2)图片资料:(湿地景观图、《中国湿地的分布》图、综合治理后的西溪湿地公园、博物馆建筑设计图)
在本节的教学中为什么选择这些案例材料,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案例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目的。要更好地落实本课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以在案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必需认真研究本课程标准,根据课标确定案例的内容。
2、匹配性原则。案例的选择要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起到诠释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作用。2-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而本节的教学要求;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洞庭湖为例》教学中,以西溪湿地作为案例代替了洞庭湖,是换“地”不换“理”。根据案例教学的实质是“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在湘教版教学中,我以西溪湿地作为案例代替了洞庭湖。在教材中洞庭湖的治理比较成功,作为案例也还是比较典型的。
3、实际性原则。作为杭城学生,有的甚至来自蒋村、三墩,对西溪湿地比较亲切,以西溪湿地为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对案例的兴趣与参与,也激发了学生的爱乡之情。而西溪湿地的治理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一期工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开放,成为杭城的一张“金名片”,也推动杭州旅游进入了“双西共舞”的新时代。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二期、三期的建设,西溪将成为生态休闲度假中心和湿地科普、研究、展示中心。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案例,使其在教学效果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案例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的特点,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或指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案例的引入时机、引入目的、引入方法却有不同之处,要考虑到教与学的整个环境。它的突出特点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并强调师生对所提供的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写出有关的详细的研究报告,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共同促进。案例教学法基本上分四个阶段、四个要点:(以《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西溪湿地为例》一文的教学为例)
1.读懂案例,感知具体事例(阶段):
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把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整治前西溪湿地的情况,西溪湿地公园,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展示案例的时间和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2.分析案例,探究因果关系,掌握基本原理(阶段):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和盘托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要担任能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指导学法的任务,这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案例,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什么叫做湿地?湿地的类型有哪些的?(这是浅层性的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了解湿地的含义,因此属于知识性的探究。)②如果失去湿地,鸟类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西溪湿地保护为什么势在必行?(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从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要求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行为倾向,理解湿地资源重要作用——“地球之肾”,明白目前人类对湿地资源种种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使湿地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同为湿地的西溪也难逃此厄运。因此属于行为性探究。)
③西溪湿地采用什么保护模式,采取哪些措施?对中国湿地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评选,如果你是专家你会选择哪一个方案,为什么?(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属于创新性探究。)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问题的探究形式应采用个体自主探究,还是小组合作探究,或先个体自主探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来考虑选择探究形式。上述①问题就可以个体自主探究,②③问题直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在对西溪湿地保护为什么势在必行?③西溪湿地采用什么保护模式,采取哪些措施?对中国湿地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评选,如果你是专家你会选择哪一个方案,为什么?等问题的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先合理指派工作:给学生作业或任务,搜集数据,才能让讨论更深入,最好在课前探究,教师加以辅导。小组合作探究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3、提高认识,解决问题(阶段):
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些观念、原理、方法有基本的认识,有的学生还进行自主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组织班级交流,提出解决办法,可以使学生取得更高层次的认识。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①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②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本节课的交流的形式是每小组派代表把问题制作课件进行交流。(课件摘选)
西溪湿地总面积10余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工程核心区块的3.46平方公里已于2005年5月1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二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期工程已经启动,二期工程总面积约4.89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平方公里并将于2007明年10月1日建成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深谭口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据说还是开放。三期工程建设2007年全面启动,总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西溪四胜面积约3.15平方公里 2008年国庆节前建西溪民风,淳厚质朴。每年端午节在深谭口举行的龙舟胜会,历史悠久,成开放。力争通过5年努力列入 “国际重形式独特,被誉为“花样龙舟”。烟水渔庄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要湿地名录”。
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典型的民俗。
西溪湿地保护模式:
“湿地公园”模式:既要最大保护,又不排斥适度利用 西溪保护四步曲
科学保护,规划先行。
以民为本,妥善安置。生态优先,最小干预。注重文化,恢复遗存。
4、总结评价反思(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总结案例的知识点种类及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分析问题思路的恰当与否、观点归纲的逻辑性与全面性、课堂讨论主旨问题的把握及表达效果。
在本节课中教师除了对知识结构的总结及学生参与度的关注外,特别要让学生明白西溪湿地的保护模式有别于洞庭湖和东北的三江平原的沼泽,最终的目的都是确保湿地生态各系统的功能,发挥湿地的最大功效,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而对于中国湿地博物馆建筑设计四种方案的选择,事实上自各方面的专家已经详细进行论证,并有了评选结果,课堂上让学生来代表专家进行评选,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具体方案时,要谨慎,要从多方面考虑,它毕竟不是课堂,在课堂上错了可以重新选择,而事实是很残酷,错了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从中取得经验,逐步培养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对本案的教学反思
1、“案例教学法”课中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倡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给予学生,教师不是轻松了,而是任务更重了。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巨大的,充分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探究、调控课堂的重要保证。教师提供大量的资料,为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提供了条件,但当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和对事实进行深入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则“慷慨地提供事实”(苏霍姆林斯基语),而不是简单地给予结论。在整个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当“三导”角色:“导航”、“导游”、“导演”。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的诱导学生,或给予提示、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顺利进行,不发生偏题或跑题,同时也使讨论中的争论能深入开展下去,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当然,讨论中也要求学生能坚持正确的意见,勇于纠正错误的观点。
2、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更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除案例的提供、课堂结束时的简短总结由老师完成外(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案例),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结论都要由学生来独立完成,当然教师要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气氛,使学生能充分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地鼓励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发言。对那些观点不成熟甚至很幼稚的同学发言也不要轻易否定,以免打击其积极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了师生关系
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学生和教师都要参与讨论,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特别是学生可以就与案例有关的实际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且选用适宜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
4、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效率性。在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堂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2)、要注意时机。案例教学的实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并且要把握好时机。
(3)、要注意科学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材料有新的感悟,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还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4)、应注重对学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通过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危害,综合治理,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对于其他的环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无需对此类型所有的案例都拿来讲解。
四、结论:
案例教学是是一种独特的学习形式,它可以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选择和决策,还要重视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当然,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还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测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以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处理突发教学事件的能力。总之,不论哪一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利用案例进行教学时,都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这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评价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同时它也是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对新课改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
《地理新课程实验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我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发展过程》林培英
第二篇:高二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高二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选题缘由或教学困惑: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我国社会的加速发展,“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这个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同时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注入新的内涵,传统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直面这一挑战,以新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建立一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能力水平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正是本课题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地理这样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特点的学科教学。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纵观近年地理高考,参研普高地理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最核心最具价值的问题,就是要尽快大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在长期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我惊奇惊喜地发现广泛运用于法学、医学、管理学的案例教学模式,非常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因为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景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景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内容(即案例)的实践性和独特性,教学过程的高度互动性,教学结论的多元性。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在以下方面效率更高,实效性更强。
1、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取自当代受教者身边真实的故事,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也有助于实现抽象地理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的形象化、具体化。
2、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就是问题意识。由于每一个案例所呈现的问题情景都是复杂的,甚至是独一无二,需要考虑的因素和解决的问题也往往不止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也可能多种多样。这就迫使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学案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多角度 1 探究,创造性地找出潜藏在表象下的问题本质。正因案例教学的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解决问题的观点、思路与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如哲人所言人一生中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3、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严格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从案例的搜集、整理到编写、讨论,都离不开集体协作,离不开个体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特别是相左观点的激烈交锋,可以磨练、催生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能力。
4、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典型性、故事性、互动性、多变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一扫沉闷、刻板、单调、被动的教学模式,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案例特别是探究性案例,因为吸引学生,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学习潜力。真实、典型、故事所演绎刻画的真理,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经久不灭。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同学大多陷于题海、忙于上课,无暇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人文真谛。不闻风雨声、无知天下事,同学们其实也很无奈,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能否化解这一矛盾,以老师的真实体验替代学生部分耗时的实践,于是我产生了将带有故事情节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的冲动,并决定付诸行动。
文献综述及对综述的评价:
在全面研究本课题之前,课题组成员对与研究有关的概念、理论、观点、研究方法等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1、概念的界定
(1)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简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同于其它教学法中的案例分析,尽管两者都是利用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探究案例需要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探究案例;而在其它教学方法中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案例—理论,理论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掌握理论需要分析案例,案例分析研究是为了掌握理论。
此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案例”,案例是一种描述性研究文件,是指在某一个特定人、事、物所遭遇到特殊状况、处境、难题、事件、或冲突等,以一种叙事文体来描述真实的情境,2 且尽量能把情境、参与者情境实体做平衡与多重面向观点的呈现。
具体说来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的文体。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引导讨论。事先向学生布置题目,要求学生阅读案例,学生在辩论和教师指导中学到的知识、锻炼才干。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提问,发现问题,回答问题,总结提炼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原理。
(2)布置任务,创造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强迫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要求学生真正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感到上课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必须全力以赴。所以,学生除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外,还必须组成学习小组,来缓解学习的巨大压力,这种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理论讲授。其真谛在于把学生发言也作为全体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主动参与,提高学生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充分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胆量、快速反应的能力等。
(4)立体透视案例,因材施教。在案例教学法中,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应当是因人而异。培养的学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但却必须是“能力分子”,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上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达到使所有的金子在这里能发光的目标。
(5)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不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都必须由同学们自己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这种教学法的成功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而能否参与,又与学生是否为每个案例做了充分的准备有关,为了准备参与,学生们得一头扎进图书馆查找资料,自学学习。有时为使学生对问题讨论得更加深入,故意出难题,在所展示的案例中把必要的条件去掉,让学生提出来假设,使课堂非常活跃,只要是你说的有道理,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表达明白,就是有能力的表现。
(6)所学知识可操作性强。这种教学法能够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有利于学以致用,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用性可操作性非常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实用型人才。
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这与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老 师单一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教材多年一贯的固定化等有很大不同,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思想和现代心理滨建构主义认识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识秩序,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增强和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客观规律,这是安全教学法具有生命力的奥妙所在。
2、主要理论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的现状,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修改玫创造性的学习,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创设有得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的理论受到格式塔心理学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极大影响。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的学习就是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它可以通过一个人所发展的编码体系从3种表象模式的每一种模式中表现出来。他主张合理地组织知识结构,向学生呈现合乎逻辑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记忆,在遇到新情景时,易于提取,应用此知识,达到原理的应用和迁移。
(3)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他提出:课堂学习应突出的3大特点:一是人类学习是以个体经验的形式去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由此可知,影响学习者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这种原有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社会历史经验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新知识的学习是不可能收效的;二是语言的中介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人类积累的系统科学文化知识。这此知识主要是以语词、符号表达的,其内容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加工起来的系统知识;三是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要施教者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奥苏伯尔强调的这三个特点是他建立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础。
(4)建构主义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即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指导作用,老师提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补充被灌输的对象。
(5)终身教育理论
1965年,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展望》一书中提出了任何年龄阶段的所有人都应得到学习机会的思想。同年,“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用。1972年,《学会生存》一书中鲜明地提出,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为生存而学习。这一观点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终生教育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进入如今年代,学会生存、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终身教育思想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受到世界务国的高度重视,终身教育已经进入了实践阶段。
(6)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观点,即从学生主体性方面去探讨,从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方面去探讨,从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3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去探讨。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利用其他的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场所),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中,不断增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提高其主体能力,完美其主体人格,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研究内容:
1、对案例教学的概念、理论以及国内外对案例教学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
2、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作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3、从中学地理课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所具有的优点和采用案例教学对中学地理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论证中学地理课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4、探讨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主要从选编教学案例及案例教学实施程序等二方面展开。最后对地理案例教学的进行评价。
5、案例教学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研究步骤及措施:
1、课题准备阶段:
(1)通过文献研究,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申请立项。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讨论实施方案。
2、文献研究阶段:
利用教研活动时间集体学习相关理论书籍,并与高中老师交流,了解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困惑,分析哪些是初中留下的后遗症,找准切入点,以便对症下药。
3、课题实施阶段:
(1)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确定地理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主题与内容。
(2)围绕选定的主题与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做好指导与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力争有部分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
(3)组织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活动,分阶段总结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
4、总结阶段: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整理归档。(2)对研究过程资料进行全面梳理,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6(3)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整理教育笔记,撰写结题报告。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教育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
1、运用文献研究法,提供前人的研究信息,了解他人的研究趋向和研究成果,来帮助本研究选定课题,完善研究设计和方案,避免重复性的无效劳动。
2、运用教育实验法,提供一定的解答假说(或理论构想),以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为自变量,有计划地干预教学过程,从中收集整理事实材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来评价学生地理科学素养方面的变化从而确定最优化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模式和策略。
3、运用问卷调查法,从一定的研究目的出发,通过编制和发放问卷,来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态度和其它方面的变化情况,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学实验效果,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研究方向。
成果预期:
1、形成实验研究总结。全面总结学校实施该课题研究以来的各项工作,以及取得的经验成果。
2、实验结题报告。通过实验取得了那些经验及成果,课题实验的效果如何。
3、论文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文章、心得体会、教学案例以及学校管理方面形成的经验总结。
4、调查问卷。课题研究期间开展与课题内容相关的问卷,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于课题开展情况的放映,以便调整实验工作,同时形成分析成果。
本研究希望得到的支持:
县进修学校教师的指导、校领导重视和校教研室的支持。
第三篇:地理教学法
初中地理个性化教学法
抓好课前预习,加强课内落实
多年的课堂改革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彻底的进行改革,只是学校和教研室听课的时候才按照“345”模式讲课,所以并没有真正尝到它的好处,老师还是拼命地讲,生怕学生不明白。一天三个班一轮下来把嗓子都是哑了,得上了咽炎。有人说:“课堂改革是一年一个样,十年不变样”、“穿新鞋走老路”等,其实我原来也是这样认为的,自己觉得讲得很好,给学生讲起来没完没了,结果效果不好。前几年学习杜郎口,我迅速借用了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采取了一帮
一、兵教兵的做法,结果老师轻松了,效率提高了。但这几年班额很大,班级管理事情很多,加上迎接各方面的检查等,结果没能坚持下来,老是出力不少,效果不好。
邓小平的农村改革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教育的改革也应该是解放了老师,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我对多年的地理教学进行了反思,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过一阶段的实践,效果感觉很好,其实以前对部分学生实践过,效果确实很好。具体做法是:抓好课前的三级辅导,加强课堂的六步落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抓好课前预习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只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真正的搞好自主学习,才能有效的落实“345”教学模式,然后,落实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争取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向45分钟要成绩。这样,师生必须做到三个方面:
一、学生必须搞好课前预习,抓好三级辅导。(1)、首先,让学生做到先周预习,课代表必须在前一周的周五带着预习的课本接受老师的检查和指导。(2)、课代表最晚要在周一的大课间检查并指导完组长的课前预习。(3)、组长要在午休前检查完组员的预习情况。久而久之使同学们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这样,课内巩固的时间就多了,《自主学习》也能当堂完成,课堂效率也提高了,课后也就不用再布置作业了,课堂上学得轻松了,课后也可以快快乐乐的活动了。
二、课内落实必须做好六个方面。(1)、将课前预习情况在组内交流。由于前面的检查一周的内容比较粗,现在要检查一节的内容,要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重点要指导好读图内容,文字方面的重点看是否有漏掉的内容等。(2)、小组提出问题,或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指导。(3)、学生背书、看图,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小组内一对一的检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4)、做自主学习和填充图册,进一步巩固落实。(5)、当堂检测:可使用原题、投影或听写,有时间就当堂批阅,时间不够就利用课余时间批阅。(6)、搞好二次过关:对检测或听写出现的问题,要在纠错本上至少写三遍进行巩固。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关于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做到:讲规律、讲方法、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得更多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初中生毕竟不是研究生,他们不是专门研究这个专业的,他们所学的科目很多,要做的作业也很多,他们能做到提前预习就很不简单了,预习不好的同学要指导他们好好预习,把主要内容预习好。像史地生等这些小科不要等学生研究出什么好的记忆方法,这基本上属于空想,所以,老师在备课时要狠下功夫。我经过多年的研究,找到了许多解决初中地理难点的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地理案例教学法存在的一点问题
地理案例教学法存在的一点问题
文综组李晓燕
摘要:谈地理新教材课堂教学中案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课堂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问题、实用性、开放性
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案例教学法也正越来越被广大地理教师所重视和关注。就高中地理新教材而言,许多章节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来编写教材,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整个教学过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是笔者一年多对地理新教材教学案例教学法的一点思考,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点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地理这一学科的应用目前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表现如下:
1、案例教学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时代性、典型性、教学性。而多数人认为案例教学单纯只是一种教学方式,造成案例来源渠道单一化,主要来自教材、公开发行的书籍和资料,自己动手编写的难度很大,不能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地理学科中还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2、从学生方面看,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死记硬背,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维的案例教学法,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讨论时可能会出现“冷场”,不能较好地表达观点,师生双边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收效不佳,案例教学的目的不能充分体现。
3、案例教学法本身的主观性很强,有些案例无明确的好与坏的标准,教师对案例的选择不当可能给学生造成模糊的认识,只是看到浅层的、表面的知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长处。
4、由于课时比较紧,课堂上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效果及效率不太好。有的案例要求进行野外实地展示,受课时的制约无法完成。针对地理学科来说,案例教学的运用,还要受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制约,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如画图、读图和在概念教学中并不适用。因此,课堂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所选用的案例,要注意多样性和全面性,要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2、课堂教学所选用的案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3、教师课前一定要作充分的准备。
4、要注意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效果及效率。案例教学的实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并且要把握好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材料有新的感悟,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还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
尽管案例分折教学有—定的局限性性,但是它的优势却是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呈现出开放式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
总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索,我们深信案例教学必将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第五篇: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专题
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而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在地理这门学科中,案例教学法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学。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缺陷,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整体参与、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并不着眼于讲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强调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地理知识,理解地理思想,学会发现地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其实质就是要在教学中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应遵从这样几点:
① 案例必须贴近实际:教师应根据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实 际,尽可能选择学生身边的案例。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分析案例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探索,客观上也遵从了“学习身边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的理论。
②案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地理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覆 盖面很广,因此教师一定要选择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剥茧抽丝,找出其中符合相关原理、理论的材料。
③ 案例要新颖:随着社会的发展,事物的变化,教师选择的案例 也应该不断的变化和更新,离学生时间距离越近,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信效果也越好。
这里谈谈我认为很不错的几个案例选择:
①必修3中的《产业转移》这一课,无锡的一位老师就选择了“为什么大家选择投资锡山?”这样一个案例。先是通过材料锡山的两家纺织厂原料的来源、产品的市场进行对比,引出了影响产业转移的第一个因素——劳动力,学生很快就分析出锡山劳动力充足、廉价、素质高;再通过锡山是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的一段材料,学生提取到有关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等这些影响因素,从而使学生能明了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
正是选择了学生身边的案例,贴近了生活实际,学生不仅有兴趣听,更会积极展开思考。身边的一个个真实的事情,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这样抽象的概念,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也完成的相当完美。
②必修2中的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这一课,苏州的蔡明老师就选择了苏州太湖西山岛的农业园规划这一案例。
西山,对于苏州的学生来说是相当熟悉的,几乎每个人都去过,但又有谁会真正的观察西山的农业规划是怎么样的?这个案例通过实景图片、地图等图片材料,以及一些有关当地地形、气候条件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动了起来,学生积极参与规划,并且很好的解释了自己如此规划的原因。这个案例分析的顺利开展,不仅让学生更深一层次的明白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这一知识点,也会提醒他们身边处处都是地理知识的应用。
2、案例的呈现
优秀的案例通常是一个矛盾的、复杂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案例
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将这种纸上的问题情境转化为课堂中的问题情境,以生动的实例形式向学生提供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模拟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地理案例的提出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发放文字材料、多媒体展现图像影像资料,或通过教师学生的描述、实际情景的模拟、甚至实地参观考察等。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兼顾,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要让学生尽快的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讨论作好准备。
在必修3的《荒漠化防治》一课中,有位老师就选择了在歌声“月牙泉”的背景下,通过图片的展示,比较了月牙泉从前和现在形状、深浅的变化,从而引出了荒漠化的概念。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下,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被这一课深深吸引。
3、分析讨论地理案例
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将案例的内容与相关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联系起来,研究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竞争”的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致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设置相应的问题,并且所有问题也不要一次提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4、评价地理案例
对于案例的评价,教师不应简单的做出结论,而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要给予肯定,对提出独到见解的同学予以表扬等,当然也要对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完整进行弥补性、提高性的讲解。教师也要对案例中涉及的理论问题指明其中的关键。或者教师也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在对案例的理解和原理的运用上所获得的收获。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让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思考。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利弊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其优点主要有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了他们的思维训练,也使学生之间学会了沟通和合作等等。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的开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1)案例的选择:由于地理本身综合性较强,所以如何选择适合的案例,如何删选案例中的有效内容,都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
(2)案例教学在地理上的广泛应用也因为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而难以开展,如自然地理部分,内容本身难度大、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强,要学生能自己能探究、讨论还是比较难的。
(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能说明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则是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要求教师不断钻研、提高,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来看是较为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