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嘉中学“三四五六”课堂教学模式阐述材料
永嘉中学“三四五六”课堂模式阐述
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实现四大转变:一是变教师灌输知识为引导学生自己领悟知识,二是变教师发问为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三是变题海战术应试训练为指导学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变强制性教学管理为科学、民主的人本化管理。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排斥教师讲,而是主张教师“精讲”,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讲,教师的讲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种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们积极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三四五六”课堂模式。
一、主要思想
1、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成长。
2、精减教师的教学时间换取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3、教师学会引导学习与学生学会探究是同等重要的事。
4、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多少。
5、尊重和激励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在课堂让学生有机会做一件成功的事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和激励。
6、有价值的问题是高效课堂的起点,学习反思是高效课堂的归宿。
7、自主是品质,思维是核心,探究是过程,合作是保障。
8、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二、主要内涵
“三四五六”的课堂模式,即“三化四限五段六环”课堂模式。
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在教师有限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方式:“三化”,即预习学案化,课堂探究化,作业自主化。
2、教师行为:“四定”,即四个规定,即教师连续讲不超过5分钟,最后至少5分钟留给学生,说5句鼓励性的语言,提5个有价值的问题。
3、时间分配:“五段”,即即五个单位时间段。以8分钟为一个单位(时间段),学生自主学习不少于2个单位时间即16分钟,教师讲解不超过2个单位时间即16分钟,最后留1个单位时间即8分钟供学生讨论、反思。
4、学习流程:“六环”,即六个环节,“导、议、练、展、评、检”。
三、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实现以下目标: 1.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2.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和主体参与的能力。4.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科学素养。
四、操作程序
导——议——练——展——评——检。
导:指目标导入和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
议:紧扣目标任务,对学习内容开展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练:一是知识巩固训练,二是技能训练,三是活动训练。展: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感悟的提炼,充分展示集体智慧。
评:方式: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内容:学习知能目标达成度、学习的体验和感悟。
检:达标测评,理科以试卷、练习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文科以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形式检查。
以上六个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以教师的适度点拨、释疑、引导为辅。自主探究学习自始至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根据教师行为介入程度的大小,探究学习分为引导式探究、合作式探究和自主式探究。
(1)引导式探究学习。教师指导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各个环节设置,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目标的制订,学习流程的走向。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对较低,是一种低水平的探究性学习方式,适用于高难度内容的探究,如疑难问题的探究。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究、体验、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创新。主要操作者为学校专家型教师、学科带头人
(2)合作式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师生共同合作进行探究教学活动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任务情境
和探究方法手段设计的帮助者,是探究材料的提供者和探究过程的参与者。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出一组具有挑战性的专题研究项目,然后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学习,寻求答案,合作完成探究任务。适用于专题探究和实验探究。主要操作者为经验型教师,大部分中青年教师能熟练运用该模式。
(3)自主式探究学习。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主选择探究材料和探究方法,独立或者协作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问题、方法、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只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指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适用于概念和规律探究。主要操作者为新教师和年轻教师。
五、实施策略
1、学生的主体作用付诸实践时,需要有一个艰难的转轨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可能出现“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学生对自主学习模式无所适从,但教师须学会乱中取胜,要坚定不移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2、课堂自主学习的共同体构建和学生合作学习行为的掌控是保证探究的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模式应用的前期,自主学习的团队建设至关重要,强化训练必不可少的。
3、课堂自主学习目标是牵引整个学习流程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目标系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需要整个学科组共同努力。
4、注意调整学习动机的水平。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下的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监控非常重要。动机不足,学生不学,动机过强,影响学习水平。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正确、强烈,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则学习效果好,成绩佳。如果任务难度适中,则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易导致最佳的学习效率。确保学生的全员参与学习,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的学习动机消退时,需要教师行为的介入。
5、本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我校全体教师学会熟练运用。鉴于教师的年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学术品质、经历经验、发展需求不同,可以分项分步达成。如传统教学法已根深蒂固、思维反应慢、教学节奏慢、调控力差的新老教师可选达成“四限”要素,或学案导学,或作业自主选择等要素,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可以综合达成。
6、该模式并不能适用任何学科内容的学习。有的知识,只能“讲授”,学生可以自学,而不能“探究”。学习内容的选择须留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学习内容的选择须有利于学生抓住模糊点予以深究,有利于学生捕捉“空白”点予以延伸,有利于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
7、探究性学习须依赖于导学案的应用。通过学案的学习目标设置,加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任务的明确性。通过学案的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降低学习难度,实现课前自学、课堂内探究、交流、展示、反馈,课后巩固,进而完成学习任务,以此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设计学案时须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学案有内容须符合不同层次认知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8、探究性学习须依靠自主化的作业来巩固学习结果。一是设计“公餐”式作业,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按“A、B、C”三个层次设计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每个学科作业时间量为10分钟。二是设计“自助餐”式作业,由学生自主选择。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内容、方向、水平等不同,课后作业设计多种多样的作业,让不同个性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自主选择权。三是特优生可申请免除常规作业,精神百倍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类型和方式。四是优秀学生为全班学生自主编写作业。这一举措适合于高一高二文科作业,主要为识记性、机械性作业。五是课堂探究,课后作业不探究。在现有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探究只是有限探究。其他作业发巩固性、应用性和拓展性为主。如果每学科都布置探究性作业,学生将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探究性作业,只是特定时间内的作业,不是常态作业。六是须有针对性。要针对特定学习对象编写作业,注重二次作业,即针对学生在学案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作业、测试中出现的问题、错题而开发的作业。
9、该模式下关注学习时间分配,严格限制教师的行为。力求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评”,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多练巧练。反
对“一讲到底”,杜绝“满堂灌”。注重学法指导和思维培养。做到“五讲五不讲”:学生回答不全面的时候,教师做补充讲解;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做更正讲解;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点拨讲解;学生完成回答问题时,教师做点评讲解;学生回答超出其他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做解释讲解;学生不预习教师不讲;学生不先练教师不讲;学生已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主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合作学会的教师不讲。
10、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发现的要让学生自己发现,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评价的要让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行为介入的条件:学生的议论、讨论停留在意义表层,无法触发深层交流;学生出现重大错误;学生行为违反课堂纪律;活动难点不能突破,自主学习停滞不前。
11、检测和练习是课堂学习的重要一环。把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项技能训练都有足够的时间落实到纸面上、笔头上、得分点上;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个别化指导。
12、抓住机会,表扬学生。但滥用表扬,将适得其反。成功后的表扬是恰到好处的评价。教师须容忍学生犯错,对一般性错误延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其重点在目标达成度。
六、应用成效
我校推行“三四五六”课堂教学模式,一个理念就是: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多练巧练,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一个宗旨就是:给学生成长的时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在这种课堂模式的推动下,我校近年来在各个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教师方面:
在“三四五六”课堂模式的推动下,我校教师纷纷转变了原来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向教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学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最终熟练掌握新知识。
其次,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和合作探究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第三,由教师控制课堂转变为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加入到活跃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随着“三四五六”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成熟,我校越来越多的教师掌握并运用这种新的课堂模式,教师队伍迅速得以成长,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其中的代表性的教师有:
语文教师肖培东,他上的语文活动课在省市乃至全国各地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课例。他是永嘉县现在唯一在职的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正高)。
青年教师周康平,在县市级所上的多次有关语文活动公开课和所
作的多场课堂有效学习讲座深受教师好评,赢得广泛赞誉。2011学年度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2013年被评为温州市名教师,多次参与温州市高考模拟考试命题,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教学专著《打开语文的另一扇窗》。
数学教师赵大藏,温州市教坛中坚,温州市优秀教师,多次在市级学科研讨会和高考复习会议上介绍有效课堂教学经验,多次参与温州市高考模拟考试命题,出版学科专著《高中数学错解辨析与解题指导》。
地理教师卢建雄,由于有效课堂教学成绩突出,参与2012年浙江省高考试题命题。
青年教师李林贵,因有效课堂教学成绩突出,多次参与省会考和学业水平测试命题。
青年教师陈海光,在四川成都获全国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
三年来,有32位教师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1人被评为省教坛新秀,金玲勇等7位教师被评为市教坛中坚,叶晓武等3位教师被评为市教坛新秀,汪志强等14位教师被评为县教坛中坚,陈海伟等28位教师被评为县教坛新秀,刘蓓蓓等8位教师被评为县教学新苗。
在“三四五六”课堂模式的推动下,我校围绕课堂有效学习这一主题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取得丰硕的成果。《处境不利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社会支持研究》获省课题三等奖和市课题一等奖;《提问管理教学》获市基教成果一等奖,列入市交流课题和县推广项目;《高中
英语精细化阅读教学模块开发研究》获市基教成果一等奖,列入市经验交流课题和县推广项目;《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优化研究与实践探索》获市课题一等奖;《“自主化学习管理团队”的实验与研究》获市教科规划课题二等奖;《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学习探究》获市教科规划课题二等奖;《以阅读课文范型价值有效指导高中学生写作的实践研究》获市课题三等奖。
在深化课改和新课堂模式的推动下,我校不管是中老年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为我校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方面:
在深化课改和新课堂模式的推动下,我校学生有了更多的成长时间和发展空间,不仅高考成绩不断创造辉煌,更是取得多样性发展。
1.高考成绩不断创新高,连续四年大幅度攀升。
2009—2013年高考上重点人数(不计体艺类)分别为178,238,336,388,414,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2013年,再创历史新高,上重点线人数达到434人,其中理科357人,文科57人,体艺类20人,文、理科比去年净增26人,上重点人数全市排名第二,仅次于温州中学,其中理科357人,居全市第二;文科57人,居全市第一。
2.学科竞赛成绩突出:
近三年高三文综、理综竞赛成绩均居全市第一,其他学科竞赛成绩均居全市重点中学前列。
3.体艺水平大幅提高
三年来,我校连续获得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中国象棋团体冠军的优异成绩,在县内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地位。2012年获得全市中学生运动会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先后被评为县级与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并有黄丽文、郑影影等多名学生因体育成绩优秀直接被南开大学、浙师大录取。成功承办“楠溪江杯”全国象棋甲级联赛车轮表演赛、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田径锦标赛等大型活动,受到有关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今年刚刚举行的浙江省阳光运动会上,我校取得两金两银一铜的好成绩。今年永嘉县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取得14枚金牌及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三)学校方面: 1.学校的基地示范引领
鉴于我校的“三四五六”课堂模式的应用与实践,我校成为温州市“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项目试点学校。2.政治学科的示范与引领
近几年来政治学科大力推进“三四五六”课堂模式的应用,取得很大有成效,撰写了大量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题的课题、论文、案例。学科水平大幅度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快速。政治学科带头人李林贵老师为省会考命题组成员,郑益新老师为县兼职教研员,杨静老师为市教坛新秀。温州市高三文综竞赛近三年均居市第一,学科实力雄厚,影响力突出。鉴于此,我校成为浙江省普通高中政治学科基地培育学校。
3.语文学科的示范与引领
该模式的创立与应用,使我校的语文学科成为温州市语文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基地。师资雄厚,周康平为省教坛新秀,陈丽为市教坛新秀、县首席学科带头人,陈海光为市教坛新秀,市第二层次、第三层次老师共8人;教学水平高超,陈海光获全国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多人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省精品课程3门,市精品课程3门;示范辐射能力强大,近三年市级公开课、讲座共25节。并于2013年10月成功举行面向全市的专题培训,即温州市基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体验课”培训,反响良好,效果明显。本次活动就是该模式的一次具体运用和成功检阅。4.物理学科的示范与引领
该模式的创立与应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同样使我校的物理学科成为温州市物理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基地。2013年11月14-16日成功举行面向全市的专题培训,即温州市基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我们一起做实验”专题培训,反响良好,效果明显,得到参训人员的一致好评。
5.市内外学校不断来我校参观学习
近三年来,台州市温岭之江高级中学、宁波市象山三中、台州市黄岩美术高级中学、宁波鄞州中学、绍兴鲁迅中学等市外学校和瓯海中学、苍南中学、温州二中、瑞安中学、平阳中学等本市学校来我校学习深化课改和课堂变革的经验。
6.高一招生时回流生大幅增加
由于我县的基础教育薄弱,小学、初中的办学水平低下,大量学生到外地就读,从而造成我校高一招生时生源严重流失。近几年来,随着我校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的提升,那些在外就读的学生回流到本县,向我校提出入学申请者平均每年200多人。
附:“三四五六”课堂模式发展历程
(一)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
早在上个世纪末,我校就启动了研究性学习活动。2003年前,我校的研究性学习处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探索期。2003年我校承办了温州市首届研究性学习研讨会,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我校得到空前的发展,2003年到2005年处于“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发展期。
2006年新课程改革启动,研究性学习列入新一轮课改课程,这项活动课程的设置、开发及其成果,已遥遥领先温州市其他兄弟学校。至2012年,我校的研究性学习处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熟期。从观念上看,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自发阶段上升到自觉阶段;从行为上看,由“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实践阶段上升到“水落石出”式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阶段。我校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题内容呈系列化。2006年《楠溪江民俗》系列课题对楠溪江的童谣、童戏、节日、地名、丧葬、对联等多项民俗展开研究。2007年《文明建设研究》系
列课题对我县县镇——上塘镇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2008年《新农村》系列课题对农村干部、政策、改革、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生产效益、人文素质、农娱乐活动方式、娱乐设施建设、幸福指数等方面作了研究。2009年《我的地盘我做主》系列课题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计划管理、学习时间管理、课堂学习管理、作业管理、项目管理、流程管理、效益管理等方面做了研究。2010年《学科探究》系列课题以学科疑难问题为研究内容,涉及各大学科,特别是涉及理科实验探究的系列课题,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2011年《学科应用》系列课题以学科知识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为研究内容,涉及各大学科领域。2012年《幸福指数》系列课题研究领域涉及学生的家庭阶层、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人身安全、就业焦虑、学习水平、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参与机会等。二是课题类型呈多样化。从最初的社会调查类课题,到文史研究类课题,实验类课题,再到项目设计、发明创新类课题,每出现了一种新的课题类型,就意味着我校课题研究向前迈出一大步。三是课题研究呈纵深化。从学生的课题研究,走向教师的课题研究,再走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保证了我校的研究性学习的生命力,促进了我校的研究性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我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发展趋势,也是我校颇具特色的教科研模式。四是课题取材地方化、校本化。多数课题来源于楠溪江自然、人文和学校的传统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特别是传统文化和当地的民风民俗。五是参与和活
动指导全员化。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研究性学习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指导师,每一个教师都承担了研究学习的指导工作。在此期间,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学习目标更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学习质量的提升。
2012学年深化课程改革启动,我校的研究性学习面临着整合与创新两大深化课改任务:一是与科学教学和学科学习整合,二是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剥离出调查研究、项目设计、活动策划、发明制作、楠溪文化体验等项目并转化为独立的选修课程。自此,我校开启了研究性学习全新的二次发展期。
(二)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的整合历程
从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整合的角度看,至2006年,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学科外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探究。主要形式有社会调查、活动体验、动手制作、主题实践等。研究性学习与学科学习之间的联系就是能力互相促进的关系,即学科学习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探究能力能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此期间,面临应试教育和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但凭着多年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成果与成功经验,我校坚决开出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约50%的学生(主要是优秀生)参与研究,50%的教师(经验型教师)参与指导。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挖掘了自身潜能,增强了学习的信心,看到学习的希望。同时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招生人数保持稳定的情况
下,2004-2007届高考上重点人数人分别为136、163、173、183,呈稳步增长状态。
实践表明,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没有阻碍我校高考质量的提升。因此,2007年我校坚决开出研究性学习课程,而且百分之百的学生参与研究,百分之百的教师参与指导,形成“双百”特色。特别是2009年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视觉转向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工作。《我的地盘我做主》系列课题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计划、学习时间、课堂学习、作业、学习项目、流程管理、学习效益等方面做了研究。2010年研究性学习自觉转向学科学习,《学科探究》系列课题以学科疑难问题为研究内容,涉及各大学科,特别是涉及理科实验探究的系列课题,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2011年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聚焦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具体应用。《学科应用》系列课题以学科知识应用于生活为研究内容,涉及各大学科领域。2012年研究性学习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幸福指数研究》系列课题研究领域涉及学生的家庭阶层、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人身安全、就业焦虑、学习水平、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参与机会等。从此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联系就更加密切,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促进学科学习内容的应用与实践。2009-2011届高考上重点线人数分别为178、238、336。学校高考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此,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整合成为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三)探究式课堂学习模式的形成
2009年开始,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向学科知识探究与应用研
究和学生个体的学习内省和反思,2012年开始启动深化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开始走向与学科整合之路。研究性学习不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依归。思考、计划、找资料、理论探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撰写报告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和活动途径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学科特点。但在面临着繁重的学科教学任务的今天,学校不可能开齐开足这些活动。从活动载体上看,我们只能走整合之路。让研究性学习无处不在,让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之中。
1、学科知识探究类课题与学科教学结合。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资源,各科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把研究性学习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应用书本知识制作教具和模型,或以开展课题研究形式去解决学科学习的问题,或在学科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倡创造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或布置一些探究性的练习。从我校实践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认真参与并没有影响学科内容的学习。相当多的个案显示,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用然后知不足,常常自觉地或是加深或是拓宽了对与课题相关的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的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加深了对相关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
2、以科技为内容的课题和发明类课题与科技活动整合。研究性学习与科技活动具有相容性。科技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目标一致,特点相同,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的程序相近,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可以相互借鉴,这样,研究性学习和科技活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抓住研究性学习与科技活动的共同特点,创造性地设置二者的结合点,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综合效益,达到研究性学习与科技活动有机整合。近年来,我校以校本科技讲座、参观展览活动、表演活动、参与上级科技节活动和科技创新大赛为契机,顺利地将研究性学习与科技活动进行了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制作类课题与通用技术整合。
劳动技术课可以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掌握实用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各种小制作和模型装配属劳技课的内容,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通过二者的密切结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劳技本领。
4、设计类课题与信息技术整合。设计类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为学生的设计类课题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工具,让学生脑海中的构想成为现实中的蓝图。
5、德育类课题与政教处的育人活动结合。如春秋游活动、纪律教育、习惯养成、禁毒教育、安全教育等。
6、知识拓展、加深型的课题与竞赛辅导整合。就知识掌握来说,兴趣小组、竞赛训练更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加深,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知识的联系和运用。我们将被竞赛训练拓展和加深的知识,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加以综合应用。
7、研究性学习与课题研究、校本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是校本课程的起点。研究性学习活动积累的大量宝贵的原始材料,为教师的课
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拓宽了资源渠道。研究性学习又是校本课程的延伸。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来实现。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基地上,学生可以进一步地挖掘校本课程成品的开发潜力。多样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整合,触发了对学科教学的主体、方式、模式、手段、途径、资源等一系列的思考,实现了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无缝对接。其对接点有: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学习资源的自主选择性,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和交互性,学习结果的自主评价与反省,以观察、调查、假设、实验、推理、归因、验证、综合、分析等为主要方式的活动载体,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和信息、资料、数据的收集与应用等。通过整合,催生了自主探究课堂模式。与传统课堂相比,探究型课堂上学生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更加牢固,学习效益更加明显。另一方面,探究型课堂促进教师的能力素养由单一能力型向“一专多能”型结构转变,形成一支强大的研究型指导队伍。随着教师的研究力的不断增强,加速教师专业成熟,课堂学习的指导力、掌控力更强,学案、作业练习、测试等课程资源的准确性和适切性将把握得更好,从而促进学习质量的提升。同时,在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方面,探究式课堂教学催生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整合模式。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走向教师的课题研究,再走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三者分别把学生、教师和学校层面的校本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研究性学习为起点,立足于课题研究,着眼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这就保
证了我校的研究性学习的生命力,促进了我校的课题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更多的选择性。以质量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整合模式更有效地保障了教与学的质量。2012-2013届高考上重点人数分别为388,414,从而实现了高考质量的持续增长。探究型课堂教学赢得了以升学为价值取向的功利文化带来的挑战。在沉重的高考升学和深化课改双重任务的驱动下,我校的探究型课堂通过多元整合和活动创新,提升课堂效益,走出困境,再现探究学习的生命力,真正做到“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展”。
第二篇:宝应县城中小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阐述
城中小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阐述
我校有效课堂总体模式为“三步六环”教学模式。“三步”即三个步骤:预习——研习——练习。“六环”即六大环节:明确任务,课前预习;学前检查,以学定教;探讨目标,自主学习;反馈交流,精讲巧拨;当堂练习,积累巩固;反思总结,迁移延伸。
该模式着力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潜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心力,学到最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事理,培养更强的能力。
一、模式研读: ㈠预习
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进行自学实践的初级阶段。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接受挑战,激活思维,延伸阅读,感悟生活,亲近文本。我们的课堂只有坚持“预习”先行,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
1、明确任务,课前预习。
对于小学生而言,预习不能完全放手,要根据年级的不同,进行适当的指导,预习任务的布置要定内容、定要求、定方法。布置预习任务时要注意:首先,形式要多样,单一的练习式的预习是不可取的。例如:社会实践、调查访问、查找资料、上网查询等都可以看作预习。预习不等于将资料书上的内容搬到课本上。其次,要让学生弄明白学习本课的目的,特别要让学生注意课后的练习题。因为它们大多都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
2、学前检查,以学定教。
每节课的开始,利用多种形式的检查,了解判断学生预习的效果,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同层次,梳理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科学有效的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真正的“以学定教”。
㈡研习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看课堂效率不是看教师教的精彩,而是学生学得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目标,教的目标是“不教”,要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学习,在小组研讨中学习,在师生对话中学习,这一步骤中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也要掌握方法,既要锻炼学生阅读思考能力,也要锻炼学生表达探讨能力,既要会听,也要会讲,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发展。
3、探讨目标,自主学习。
在课前预习,课始检查的基础上,梳理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自己弄懂弄清楚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没有弄懂;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哪个地方是重点,哪个地方是难点;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同学在小组内或者在课堂上老师帮助自己解决等等。这样,教师、学生一起来商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制定下面学习的具体任务,以及切实可行的操作步骤,然后在课堂上开展二次自学。重点解决学生疑难之处,消除头脑中的疑问,可独立探究,也可小组合作学习,但必须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时间,避免假合作真抄袭。
4、反馈交流,精讲巧拨。
本环节在二次自学基础上,紧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以问题为线索,创设特定的情境,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在分析相关联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以一两个问题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做到“三讲三不讲”: 讲重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这三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要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㈢练习
有效练习成就高效课堂。课堂练习是学生在形成新知基础上的巩固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反馈。课堂上的练习是否能有效的实施和有效达成,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5、当堂练习,巩固积累。
课堂练习,是当堂布置,进行即时课堂练习评价,要求当堂完成。也不应该只是在新授完成以后进行,而应该很自然地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一般课堂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课末集中练习时间10分钟左右。
课堂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使课堂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必须 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教师要用好用足练习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内练习,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个别问题当面辅
导,共性问题集体纠错。
6、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教师组织学生对学习的新知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灵活应用练习,不仅要设计基础型、技能型等题型,更要注重创新型等题目。教师及时检测、反馈、评价、纠错,不仅促使学生知识内化,而且要拓展升华。有效课堂必须是开放的,发散的。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走出课堂。
课堂反思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课堂质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这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
二、实施要点
1、精心备课。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掌握重难点内容。
2、回归学生。
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让自己去发现解决,学生能总结出来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学生能提炼概括的概念由学生自己去归纳,学生自己能表达的文本让学生自已去解读体悟,学生能完成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学生能自己决定的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
3、以问题为中心。
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能引发问题的情景、说法、事例,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启动探究、深化探究、反思探究,把问题的解决与新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4、重视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学生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探究结果等进行及时的反思,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三篇:教学模式阐述
幼儿园教学模式是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更好地指导幼儿园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模式的类型包括:感知-体验模式、探索-发现模式、创作-表现模式等.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幼儿的主体地位的相统一、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及合作性学习、重视情感与认知的统一、重视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中的评价。
那么我们大庆精神这样的课程是在国家五大领域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大庆的特殊文化制定的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在内容设计上突出现实性,都是以综合活动的形式来组织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因素: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程序与策略、师生作用、评价。
下面就是我的一节教学案例:美丽的杜尔伯特 教学思想:大庆精神这样的地方课程所要传递给孩子的东西,不是一大堆死知识,它的传递方式也不是教师给予,学生受纳.它的内容鲜活与灵动,如地方或社区的乡土历史,乡土地理,地方课程提倡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紧密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操作、探究能力,在体验中培养孩子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产生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目标:
1.通过家乡的好看的风景、好吃的特产美食、好玩的游戏来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
2.出示幼儿喜欢的游戏材料-乌兰红,引导幼儿自由探索,通过探索掌握一种技能的方法,体验游戏的快乐。
3.通过创设的情景体验不同游戏所带来的的快乐,为产生移情爱家乡奠定基础。
程序与策略:
程序一:生活感知,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出示带背景音乐的图片,创设情景,把幼儿引入一个美的世界。幼儿角色扮演,迁移已有经验,使幼儿了解家乡,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角色扮演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幼儿承担的角色必须是幼儿有足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根据幼儿情况提前做些准备,使角色扮演,具有针对性。但是呢孩子年龄小,讲解一定不会很生动,词汇也不会很丰富,不过只要孩子们体验倒了当导游的乐趣,感受倒了家乡的美就足够了。
程序二: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出示游戏材料乌兰红和踢乌兰红所用场地引起兴趣,使孩子们主动去探索。这个场地原本是一个城池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游戏的趣味性,我把它改为四个城池,踢到不同城池得分不同。幼儿在场地中的的探索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动手实践,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观察幼儿操做情况,倾听幼儿谈话,了解每位幼儿,鼓励幼儿不怕失败,尊重个体差异。那这是一个体育技能游戏,孩子们年龄小只要掌握一种技能的方法就可以了。
程序三:情感陶冶教学模式。提供真实的情景,不再停留假想的情境中,体验各种游戏的快乐。纯粹的情感体验是不存在的,他是有认知做基础的,在认知的基础上情感才能得到升华。
评析:从一开始教师就带领幼儿来到了一个美的世界,为了达到移情的目的,我带领孩子们玩了三个游戏,通过三个游戏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产生服务家乡的愿望。活动中孩子们很活跃,有的说我长大要发明一个会自动捡垃圾的垃圾箱,要不然我们的家乡到处都是垃圾就不漂亮了,有的说我长大要当厨师给你们做更好吃的饭菜。孩子们说的特别好,我觉得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把家乡深深的印在记忆中。
附教学案例: 活动名称:美丽的杜尔伯特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家乡的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能力目标:
幼儿能够在玩乌兰红的过程中能很好的掌握身体平衡,控制自己的腿部力量,掌握方法
情感目标:
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PPT、和幼儿人数相等的实物哈达、蒙古袍、奶制品、奶茶、牛肉干、乌兰红、奖牌、王进喜相片。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家乡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能候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难点:介绍自己的家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
1.用谈话法、提问法、直观观看多媒体图片法导入(放杜尔伯特图片带背景音乐)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是哪里吗?(这里呀,就是我们美丽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我们蒙古族最高待客礼节是向客人敬献哈达,下面请小朋友们为我们的客人敬献哈达好不好?(让幼儿献哈达感受蒙古族浓郁的民族风情)
二、展开环节
多媒体教学法和游戏法了解自己的家乡这个环节我会让孩子们提前带来一些自己家乡的旅游相片,这样孩子们在准备照片的同时会对自己去过的地方有一些印象,对后面的突破难点,介绍自己的家乡会有一些帮助。
(1)介绍杜尔伯特旅游景点。角色游戏:我是家乡小导游
师:小朋友,我们的家乡有很多美丽的旅游景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家乡—-美丽的杜尔伯特。
最后教师边放音乐欣赏图片幼儿边做景点介绍。(阿木塔、连欢湖、湿地)这个环节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家乡的美。
(2)介绍蒙古族好玩的娱乐项目,重点介绍玩乌兰红。
师:我们杜尔伯特太美了,那您们知道我们蒙古族人每年都会有一次集会,是什么大会吗?不知道,教师提示(那达慕大会)大会上啊还会有许多的好玩的娱乐项目呢!
师边放图片边讲解:射箭、骑马、摔跤、打布鲁、下棋最后请幼儿模仿,师:下面老师就领你们来玩一个最好玩的游戏:踢乌兰红。
介绍乌拉红玩法:前边画一道起点线和一个城池,城池分为三个,踢到第一个城池一分,第二个城池二分,第三个城池,三分,踢的越远分越高,但是踢出城池不得分。教师介绍完玩法,孩子们就会听清游戏规则有意控制力度,保持平衡,不乱踢。(3)介绍家乡的好吃的
师:玩得高兴吗?老师看出来了,你们玩得很高兴,下面我们再说说我们家乡的好吃的。你们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特色美食?孩子们会回答后教师介绍
炒米、牛肉干、奶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蒙古馅饼、烤羊腿、烤全羊、马奶酒、奶茶。
师:说得老师都馋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好不好? 幼儿带领幼儿一起品尝美食,用美食招待客人。3.热爱家乡谈话活动
师:我们的家乡这么好,有这么多好看的风景,好吃的美食,好玩的游戏,那你们爱我们的家乡吗?你们长大打算为我们的家乡做些什么?幼儿回答
师:那我们家乡这样美丽,都是靠铁人王进喜爷爷这样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向铁人王进喜爷爷一样不怕苦、不怕累,长大建设我们的家乡。
这个环节这样的谈话活动会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结束部分:
师:我们杜尔伯特人不但热情好客,还能歌善舞。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我们蒙古族安代舞的热情与豪放。
伴随着轻松愉快的蒙古族歌曲,感受着蒙古族舞蹈的精髓 《安代舞》结束本次活动。
第四篇:中学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学校四段滚动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一、理念及背景:
(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指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打造真正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一切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教学活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的、学生自治的、学生享有的课堂将成为我们的主要目标。
(二)应当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成长;我们应精简教师的教学时间来换取学生的成长空间;教师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是自主课堂的起点;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是自主课堂的归宿。教师学会引导、激励与学生学会探究、合作是自主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事。这些应当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共识。
(三)我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进取 内涵发展 创名优学校”这是我们的办学目标,随着我校办学规模及教学设施的完善,我校必将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本,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载体,探索一个适合我校学生的、富有24中特色的教学模式,既是高效课堂建设的需要,也是我校创名优学校的内在需求。二、四段环节的具体内涵:
四段分别为:问题呈现---自我感悟---合作交流---评价提升
滚动的含义:在一节课中反复展现四段教学组织过程,滚动的形式主要有
1、平行式滚动,即在所研究的问题中,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不强,这时采用逐个滚动解决;
2、递进式滚动,即在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层层递进的解决方式;
3、内在式滚动,即在一个问题的四段式教学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需采取同样的四段式教学进行研究,这种方式称为内在式滚动。
(一)问题呈现
1、问题呈现的几种形式:(1)教师的情境设问(2)阅读后的疑问(3)学生思考后的发问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
2、从设计问题的层面上有(1)基础问题设计---体现理解性、思维性(2)综合性问题的设计:不同科目、同科不同知识、课内外综合等 体现实践性、探究性。(3)生成性问题设计: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学生预习自主提出的问题、课堂理解即时产生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理解、疑问通过梳理提升产生的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3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开放性,探究性.(二)自我感悟: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作为目的,自我感悟成为学习的主要状态,不做无谓的交流,不做形式的交流。可以是自我鉴赏,可以是做题训练、可以是质疑、可以是体验、可以是知识的梳理建构。
(三)合作交流:在深入思考后,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的状态有:学生讨论、板书评析、师生交流、课堂辩论等。注意的问题:
1、由学生讲述、解释课堂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情况得到及时的反馈。同学发言、演板、演示操作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观察、思考,随时准备完善和补充。
2、教师要注意多从正面引导学生讨论,对于错误要说出错误原因和更正的理由;对于学生在学习或汇报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启发全班学生讨论解决,学生不会的老师再点拨;要引导学生寻求规律,发现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提升:我们这里的评价主要指的是课堂的教学的评价
1、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几种形式
2、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并重,目的是达到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本阶段的关键在于提升:主要指对知识的总结,过程的方法梳理,思维的元认知的分析。三、四段滚动式课堂教学的几点说明:
1、对教师的要求
课堂中要始终以科学、民主的氛围笼罩,从而培养其意识,没有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没有畅所欲言的讨论和质疑,民主的课堂是讨论的基础。
2、对教学设计的要求
教学设计要突破,从以前的知识本位设计转变到问题本位的设计;教学过程从知识学习转变到问题解决;从听讲到体验。
3、对学生的要求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考是我存在的价值;提问是我思考的展现;课堂是我表现的舞台。
4、课堂评价要有突破:评价一节的课的好坏、水平高低,除了常规的一些标准之外,如:教学目标恰当、教学内容正确、教具和媒体合理等之外,关键就是要看这节课教师有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没有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没有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思维的个体差异;学生有没有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与形成过程,有没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展示交流的机会,能不能主动地扩展知识、运用知识。
5、教师的作用在于:
对课堂教学的整体组织-----课堂教学的导演、课程标准的达成;
对问题的设计与引导-----启发、深化;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与提升------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价、总结。
第五篇:永嘉中学经典课例
送你一棵“树”
——关于高效作文教学的一次探讨
【提出问题】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的低效乃至无效饱受大家诟病,但现实是,批判的多建设的少,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结果是涛声依旧。要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那一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上课的指导到作文的批改,再到课外的拓展、兴趣的呵护等等,可以说,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作文教学的效率。但牵牛要抓牛鼻子,作文教学的主阵地应该是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乃至上升到高效性仍是其最重要最根本的出路。
那么,该怎样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我的理解,作文指导最关键的无非两点,即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前者归于内容,后者属于表达。一堂课如果能解决一方面的问题,那也已经是相当有效的了,但如果能把这两点兼顾,对学生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指导,那效果是不是会更明显,更高效呢?
鉴于这样的考虑,也就有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课堂实录】
时间:2010年3月30日上午第四节 地点:永嘉二中高三文科班 方式:借班上课 执教:陈海光 记录:李小丽
1、导入:
记得罗丹曾有这么一句话:“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这话用在作文上也是恰当的。对于作文来说,缺少的不是素材,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素材的眼睛,一颗会感受的心,一个去感受的习惯。师:大家平时有感受的习惯吗?如听到一句话、看到一株草、一个背影„„你们有感受吗?
生1:(笑着)没有。
师:老师从你的笑容中感受到青春无限。生2:以前会与植物说说话,因为朋友少 师:现在是否朋友多了? 生2:也许有
师:从“也许有”说明有了,但还未去真切地感受,譬如你感受到友谊的珍贵,要用心去呵护。
2、师板书一个字:树,师:面对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3:我想到苍天大树,因为根扎得深。生4:我想到一棵树的成长,很不容易。
师:两人的所想差不多,心有灵犀啊(生笑)。
能否想的更远点?更细点?(学生沉默)
3、师再板书:哪些树?哪里的树?怎样的树?你想到了什么?
生5:一片森林中有一棵奇特的树,黄色的,(师插话:让人想到秋天)叶子„„ 师:在秋天绽放她的美丽。
师:它可以不在森林里,校园里就有,我们学校的那些银杏树(师板书:校园里的银杏树)。
师:校园里的这棵棵银杏树,高大、挺拔,带给你们什么感受? 生5:它们站立在那里,给人一种向往„„(吞吞吐吐)
师:是不是向往自己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站成这样的一棵树? 生5:是的。
生6:我想到樟树,老家的。
师:你更感兴趣老家的树,那樟树有什么特点?
生6:满身是青苔,站在溪边,很粗,要几个人合抱才能抱的住。师:可能,还树皮开裂,风吹过去,还沙沙作响,是吧?你讲了树的样子、位置,都可以更具体些。那这树和你有关吗?
生:小时候我经常在它边上玩。师6:你想到了童年,那是一个让人怀念的季节,写树可不能把人给忘了。再问一句,当时不止你一个人玩吧?
生6:有表哥、小朋友 师:这些人现在哪儿? 生6:都不在身边了„„
师:回味起童年时光,想到纯真的友谊,但这一切都远去了,留下的淡淡的遗憾和伤感。
还有同学想到什么?
生7:窗外的树(生看着窗外说,也引得大家都朝窗外看,那里有个小平台,平台上有些藤萝),冬天,它蓄势待发,春天绽放生命
师:你感受到什么? 生8:生命的顽强。
师:你有没有感受到树的变化就是你生命的成长? 生8:是的,从高一到高三,我在成长,它也在变化。
师:除了校园的树,还有校外的树,从其他地方移植来的树。如果他们长在温州、北京、上海„„?
生9:树如一个游子。
师:脱离了树的大家庭。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那也许是一种惨烈的生命。
那么,它们为什么脱离大家庭?
生10:有的被生活所迫,还有的可能是寻找自己的方向。
4、师:总之,城市的树,都是离家的孩子,你的联想丰富,这对我们打开思路很重要。那么,从它们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11:自己
师:对,也就是自我,走向自我,写树就是写自我。那写长在大沙漠、大森林里的树,那所写就是走向自然。而写城市、窗外的树,反映社会问题,那是走向社会。每个方向的书写,都让我们感到一种生命的存在意识,甚至生存的哲理,5、师第三次板书:给树加个双引号。
师:(老师写时,有同学发笑)那同学你为什么笑?
生12:你加双引号我想到了家里的侄子,他就像一株小树。师:哦,那按照你这思路,可不可以说你的哥哥就是你侄子的树?他是他的父亲。(生点头)真的,每个家里都有许多许多的树,每个社会都有许许多多的树,从古到今,无不如此。所以,树可以是具体的,又可以是抽象的,象征的。
其实,很多人都写过树,也写出了各种各样的感受,让我们欣赏一下。
6、师发资料,生出声读。
师: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说说理由。
生13:《父亲是一棵树》这一篇,它让我想起了朋友家里类似的事,他的父亲生病了,但他的父亲坚决不让我那朋友把这事告诉他的大哥,说免得大哥在外边担心。
师:你的叙说让我感受到父亲的伟大,父爱的伟大。生14:《西风胡杨》,写出了生命力。师:表达上有值得借鉴的吗?
齐读最后一段。
师:为什么最后一段吸引你?
生14:为他展现出的生机与活力。师:读一读最后一段。(齐读)生15:对比中展现
师:对比中展现胡杨独特的美。该同学既从内容欣赏,又从表达上欣赏,写的细腻,写得具体。
生16:父亲是一棵树,因为父亲从来不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而是默默的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师:父亲是一棵沉默的树。
生17:喜欢第一篇,攀在树上的童年,因为我小时候就这样的。(生笑)师:能否读一两句话来让我们感受一下?(生读)
生18:我喜欢城市里的树,感受到环境的变迁,文章写的有内涵,沉重,又给人带来了思考。
师:这内容走向了社会,说明你很有目光很犀利。
7、师:“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节课我们从一棵树出发,从不同角度感受生活,发现生活,那么,我们能否抒写生活呢?
师:请看试卷的反面,有四个话题,分别是近三年浙江省的高考和2010年温州一模的作文题目,考虑到时间关系,我们只写第四个题目《看》
要求:写一片段,不离题,尽可能以“树”为材料,5分钟。(五分钟后)
师:听两位同学写,评。(从以上两个要求及内容角度切入,学生也能很好地运用这节课关于树的感受。)
师总结:从一棵树出发,你的思维走向哪里是材料与立意的问题;而如何写体现的是你综合的表达能力。树是一个符号,准备好一棵树,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巧妇了,而写好一棵树,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罗丹。
祝愿每个同学都能成为罗丹!
板书设计:
发现
自我 哪些树
体验
感受 — 树
自然
哪里的树
书写
社会
怎样的树
【课后反思】:
这是我到永嘉二中上的一节高三作文指导课,诚如我在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作文指导能否兼顾内容和写法,提高指导的效率,从低效走向高效?这是我的教学追求,也是我对这堂课的定位。从后来的课堂的呈现、课堂的生成看,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明显,基本达到了我的目标。具体来说,我觉得这堂课的高效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情感:从麻木走向感动
对于作文,学生经常抱怨,没什么好写的。其实,最关键的不是没什么好写,而是发现不了要写的东西,或是老师提供给他们的一些材料,他们没什么感觉,激发不起写作的欲望,因此,课堂上我们经常面对的是他们麻木的脸,麻木的语言,麻木的感觉。所以,要想提高作文的效率,必须唤醒他们的体验,让他们从麻木走向感动,或是退而求其次,走向感触,一旦有了感触乃至感动,情动于衷,其他的也就好说了。
在这堂课上,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想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或是创造情境去唤醒他们的感触。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生活体验的,现在我只是把它们激发出来而已。因此,在这堂课上,他们体验到了树的成长就是生命的成长的感悟,体会到了失去童年的淡淡忧伤,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好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父母,想到他们默默的付出,想到那种不求回报的爱。当他们在表达那些情节那些记忆的时候,我能感觉的每个学生都在感动,都在共鸣。当然,为了丰富他们的体验,我引导时尽量按照他们的思维进程,把体验变得丰满,如下面这一片段:
师:你想到了童年,那是一个让人怀念的季节,但写树可不能把人给忘了。再问一句,当时不止你一个人玩吧?
生6:有表哥、小朋友 师:这些人现在哪儿? 生6:都不在身边了„„
师:回味起童年时光,想到纯真的友谊,但这一切都远去了,留下的淡淡的遗憾和伤感。
我的那句“再问一问,当时不止你一个人玩吧”,看似轻描淡写,却把学生带进一个怀念朋友的情境里,从童年走向童年的“伴侣”,走向对人生、对成长的另一份思考。我觉得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感触,以情感去点燃情感,以体验去激发体验,整节课洋溢着一份浓浓的温情。
2、思维:从单一走向发散
毋庸讳言,学生作文另一个普遍问题是思维打不开,他们面对题目的思维呈现单一而不发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思维打不开,那作文一定千人一面,面目可憎,那样的作文课也一定效率低下。就这节课而言,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当我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树”字后,问他们想到什么,两个学生的思维趋向是单一的。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
为了发散他们的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我又写了“哪些树?哪里的树?怎样的树?”这几个字。由于有了方向性的指导,学生的答案马上丰富多彩起来:从校园的银杏树到老家的樟树,从窗外的藤萝到都市里的树,并且在叙述树的同时融进他们的生活体验与生命感悟,这就好像引爆了他们大脑的火药库,体验四散而开。后来,我又轻轻地在“树”加上了引号,这是我精心的安排,学生也心有灵犀,立马想到了“树”的象征意义,如下面这一教学环节:
师第三次板书:给树加个双引号。
师:(老师写时,有同学发笑)那同学你为什么笑?
生12:你加双引号让我想到了家里的侄子,他就像一株小树。
师:哦,那按照你这思路,可不可以说你的哥哥就是你侄子的树?他是他的父亲。(生点头)真的,每个家里都有许多许多的树,每个社会都有许许多多的树,从古到今,无不如此。
所以,树可以是具体的,又可以是抽象的,象征的。
我觉得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无疑又到了另一个层次,由树及人,由人及人。并且,最后,我又把这“树”升华到符号的概念,说很多东西都可以是树,很多树都可以是其他的东西,从而形成对学生思维的第三次提升,我觉得这点对高三的学生尤其重要,为他们如何准备材料打开了一扇窗户。而对所有学生而言,思维一旦发散开来,那写什么基本也就不是问题了,接下来就是选择哪个角度写的更好的事了。
3、写法:从指导走向借鉴:
以上所谈的两点都是从“写什么”的角度考虑的。如果一堂课仅此打住,我总觉得和高效有距离,以前上作文课我喜欢在启发写什么的过程中,自然又点到为止地点拨一下该怎样写,这点在这节课里也有体现,如学生在提到老家的樟树:
生6:我想到樟树,老家的。
师:你更感兴趣老家的树,那樟树有什么特点?
生6:满身是青苔,站在溪边,很粗,要几个人合抱才能抱的住。师:可能,树皮还开裂,风吹过去,还沙沙作响,是吧?你讲了树的样子、位置,还可以更具体些。那这树和你有关吗?
生6:小时候我经常在它边上玩。师:你想到了童年,那是一个让人怀念的季节,但想树可不能把人给忘了。按照我的想法,我这里的写法指导有两点,一是要写的具体,二是写树不能忘了人。但从以往的效果看,由于指导的比较含蓄乃至隐晦,一般的学生并不能意识到这点,更谈不上借鉴。所以,我的方法在学生那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这节课我在保持这样渗透的同时,利用多则写树的补充材料,除继续以他人的体验来丰富、印证、激发学生的体验外,更大的目的是让学生透过这些作品给他们以具体的写法上的借鉴。所以,后来我的引导就倾向于内容的深化与写法上的总结。而比起原先的“有声”指导,这样“有形”的借鉴更直观,更全面,也更高效。
有人说,写作始于模仿,终于创造。对学生作文而言,我总觉得模仿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这模仿与借鉴不是抄袭,而是另一种创造性劳动,而提供各种各样的文本无疑又是对他们如何写的综合催发。当然,也可以就一种经典的写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借鉴,提升学生的构思与表达能力。
4、点拨:让散乱走向有序
作文指导课由于其丰盛的生成性,学生的发言往往旁逸斜出,让人备感意外。但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非常清楚自己引导的方向,把学生散乱的生成引上康庄大道,走向有序。就本节课来说,大的方向的引导,我是把学生的材料归结为三个角度,即走向自我,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归结,也是从一节课到一类课的总结,更是从个体体验到群体经验的总结。有了这样的总结,学生在面对其他题目时,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拓展写作思路,激活发散思维。
小的方面的点拨,则体现在课堂的各个阶段各个场景,这是就具体的生成而言的,它最终决定着作文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如在板书“哪些树?哪里的树?怎样的树?”后请学生发言:
生5:一片森林中有一棵奇特的树,黄色的,(师插话:让人想到秋天)叶子„„ 师:在秋天绽放她的美丽。
师:它可以不在森林里,校园里就有,我们学校的那些银杏树(师板书:校园里的银杏树)。
师:校园里的这棵银杏树,高大、挺拔,带给你们什么感受? 生5:它们站立在那里,给人一种向往„„(吞吞吐吐)
师:是不是向往自己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站成这样的一棵树? 生5:是的。
由于第一个回答,该生比较紧张,但学生一开口,我就发现了问题的严重,他想到森林里一棵奇特的黄色的树,说的空,没什么真正的内容,是典型的没话找话。所以,我借着他吞吞吐吐之机,说“它可以不在森林里,校园里就有,如我们学校的那些银杏树”。我的课堂指向很清楚,要把思维拉回的现实中来。
大的方向的点拨,体现宏观上的把握,体现作文整体要求;小的方面的点拨,则丰满着每一次生成,引领着每一次对话,为的是有效地推进教学进程。而从细节的打磨到宏观的驾驭,都要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前进,这样无疑会大大减少无效生成的生成,大大提升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
以上是就这节课的亮点来说,每节课都是缺憾的艺术,这课同样不能幸免。我想如果能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由树到人再由学生指出哪些人,这发散会更加有效;如果能在表达上指导的更到位些,即在写什么方面压缩一下时间,学生写的会更充分,也更能检阅出课堂的效果来;再如如果是两节课连上,也许会体现出一个整体的提升过程,也似乎更能体现出作文教学的高效来。
【名师点评】(范维胜):
海光老师是一位深刻的的老师,它不但有着独特的教学个性,而且有着深刻的教育思想。他的这节作文指导课就给我们昭示了他的作文教学之本在于立人的思想。
一、让学生成为有情感的人。学生平时写不出作文,或者说写不出优秀的作文,就是对于身边的人、物、事无动于衷,甚至漠然置之,试想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他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有情物”的文章,因此海光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首先就将目标锁定在“让学生感动”上,值得称道。
二、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现在的语文教学或者说作文教学,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严重缺失,想让学生能思考善辩析,甚至有思想,只是空谈。海光老师的作文课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拓展,使学生思维多维发散,再引向深入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辨能力就会大幅提高,思考问题就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人云亦云,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具有可能性。有了这两两点,只要有生活、有素材,学生不愁写不出文章,不愁写不出见解独到的文章。
当然,如果这节作文课能在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培养中再作挖掘,再有学生写作成果的展示,可能会更加完善。因为我们想看学生的展示,哪怕是一篇。
从“春色满园”到“红杏出墙” ——以《雷雨》为例看“预设和生成”
一、基本信息:
1、课堂设施设备:幻灯。
2、教材内容简介:本文是苏教版高一必修四的剧本欣赏课,此文章重在研讨戏剧语言的特点、人物形象、戏剧的人物、剧情的矛盾冲突。
3、学情分析和活动背景:学生不熟悉剧本的特点,对于戏剧凸显人物的剧情安排和导致冲突的戏剧基本知识,几乎是一无所知。如何通过活动性的体验来使学生更好地对剧本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本此活动的背景要求。
4、班级分析:此课为送教下乡的课,上课的班级为为文成中学的高一(10)班(普通班),学习成绩一般。故而不可能对文章进行和深入的探讨,故本课教学定位在“了解一些戏剧的主要特点;初步欣赏戏剧的主题和矛盾冲突”的层面教学。
5、课例类型:讲授新课(剧本欣赏)。
6、执教:周康平老师
二、本课例的主要关注点:
课堂的预设和生成。
三、教学设计及过程展现
(一)教学目标
感受周鲁的情感的复杂性
戏剧语言的研析及其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戏剧语言的研析及其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
导入
师:很高兴来到山水文成,来到文成中学,我是永嘉中学的周康平,今天跟大家是第一次见面,在来你们学校以前,我曾想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时隔30年,我们再在文成中学碰面,那时,我也五十多岁了,而你们也有四十多岁了,更凑巧的是,彼此都认出了对方,你觉得我们的对话会是怎么样的?你们(同桌的两个学生)两个模拟一下。生:嗨,周老师,你好啊!生:你是?
生:我以前是文成中学的学生,那一年,你来给我们上课,你还记得吗? 生:幸会,幸会!(生哄堂大笑)
师:如果换一个场面,如果是一对彼此有过伤害而分开的夫妻30年后再碰面,你觉得也会是怎么样?(生窃窃私语一会儿)我把这个问题放到了网上,回帖很多,很多人都很同情我,答案是丰富多彩,有说见面就痛打一顿的;有说潇洒离开的。当然,最多的是叫我放下的,其中一个“红尘女”的答案最有代表性,我把它记录下来了: 出示幻灯:
by康师傅:
结束了一段感情,开始没有彼此的新生活。时间就像橡皮擦,连彼此的样貌都一点点淡忘。陌路已久,却又再见。或是偶遇,或是逃不过的见面。那一刻,尘封的记忆扑面而来,面对彼此伤害过的旧爱,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by红尘女:
还有什么事是想不开、放不下的呢?时间可以淡化一切,不是吗? 我送你一段剧本对白:(某角落。A与B相遇)A:你,是你? B:是你? A:还恨吗?
B:不,现在我们都是有子女的人了…… A:其实,我……
B:(打断)往事何必再提呢!就让它随风而散吧!A:(自叹)生活啊!在放不下的日子里,真的好累!
B:是啊,三十年了,放下吧!(放背景音乐《让往事如风散》)
(拥抱,挥手,拜拜)引题
① 师:大家看看,这段话是很典型的剧本。这些是什么?(某角落。A与B相遇)B:(打断)A:(自叹)
B:(放背景音乐《让往事如风散》)
(拥抱,挥手,拜拜)生:舞台说明。
师:真不错,可见同学们是作了充分的预习。那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些舞台说明应该是起到什么作用? 生: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
师:不错,更恰当地说是剧情,显得专业。生:人物神态。
师:表达更准确点——
生:提醒表演者的人物神态。生:表演者做什么动作。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师:现在我们来读读两人的台词 生模拟读。(大笑,气氛活跃)师:在人生的长河中,人一旦背上感情的负担,就会活得很累,人要想活得轻松,是应该忘记一些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两位30年后的回聚,是不是在随着时间的流失中,把感情放下了呢?(出示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剧照)研习课文
出示相见片段②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两位同学来读,自评)
师:两人明显的都没放下,30年中,他们的心中一直在装着东西,我想问同学们鲁侍萍心中装着什么?你能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我吗? 生:恨,悔——“我心中有的是恨,是悔”。(生读原文)师:自评一下,你为什么这么处理?
生:我突出了“恨和悔”,所以加强了重音。(师示意坐下,并表示出赞赏的眼神)
师:既然是恨悔,那鲁侍萍完全可以在相认的时候,这样的处理③: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鲁侍萍
周朴园,你找我么?我在这儿。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杏眉横竖)怎么,你怕了?我今天就是来找你算帐的。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冤有头,债有主,难道需要人指使吗?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师:这样行吗?
生:可以的。我觉得这样很解气。(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师:是嘛!可鲁侍萍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我们在来快速地看一下课文,都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生快速地看课文)
生:她不是那样的人,她,我在读的时候,觉得她这个人实际上是非常好的一个人。
师:所以她不会说这样的话?好人不会这么“凶”的,对不? 生:是的。
师:那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说这样的话就不像是鲁侍萍了? 生:对对对!
师:这叫“言如其人”,是戏剧语言的一个特点。(板书语言:言如其人)师:那大家可否从她的性格再作一个深入的理解?
(生沉默了半分钟左右,师看看没有反应,提议再比较读两段话,生读,有人举手了)
生:这不像鲁侍萍的性格。师:那你觉得鲁侍萍的性格应该是怎样的? 生:鲁侍萍的性格形成跟她的底层人身份有关。(师摸了下他的头,表示赞赏)
2、师:假如,真的如以上的对白的话,我觉得鲁侍萍早就开骂了,因为在这场戏开始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在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的时候,鲁侍萍就已经认出了周朴园,鲁侍萍完全可以一见面就骂了,但事实上,她并没有,反而有一个不可理解的地方就是:不但没骂,反而在不断地提醒周朴园,我就是鲁侍萍——大家不妨找找这样的话(鲁侍萍不说,两人的戏就结束了)生: ——老爷,没事了?
3、师:她干嘛这样呢?她想干嘛?是不是还爱着周朴园?④ 出示幻灯——“爱” 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小组汇报(其中小组中有多人叙述,出示的为大意概括)小组一:矛盾。想见一见当初害自己的人今日怎样了。
小组二:本以为他肯定忘了自己,没想到这里还保留着自己30年前的东西,或许感动了。
师请几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反复读读这句话。师:那她恨周朴园吗? 生:恨,恨死了。
师:你能就课文的句子能具体的说说吗?(生读有关句子 略)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不一定是这样的。如果恨死了,就像刚才大家说的,她一看见是周朴园,就应该转身而走了,根据刚才小组二的说法,有些感动了,这感动里面仅仅是恨吗?
(生议论纷纷)
出示“你”——“你们”的两段。⑤ 鲁侍萍: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周朴园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侍萍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
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
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周朴园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侍萍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师:“你”指周朴园,该骂,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鲁侍萍痛斥的是周朴园啊,在出示的第两个片段中怎么变“你们”了?是不是作者的疏忽了?是侍萍太激动了,说话语无伦次了吧?
生:在鲁侍萍的眼里,周朴园自然是坏人,还有鲁侍萍也意识到造成他们悲剧的还有家人,所以就变了称呼。
生:是骂着骂着,突然想到,应该还有他的家人。(生笑)
生:我觉得不对。应该是有区别的。按照你们这样的说,好像有点幼稚的理解,但具体我怎么说,也表达不出来。
师:那大家能不能从周鲁的本身感情的角度来理解。(学生沉默)
师:我给大家出示一段不是本课文中的片段,大家来看看,应该对这问题有所理解。
鲁(落眼泪):
凤儿,可怜的孩子,不是我不相信你,我太爱你,我生怕外人欺负了你,(沉痛)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你妈就是在年青的时候没有人来提醒,——可怜,妈就是一步走错,就步步错了。人的新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
生:我知道,应该是她对周朴园的感情跟家里人是有区别的。她认为周朴园是太软弱了,真正的悲剧是他家里人造成的。
师:这就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周鲁之间有真爱吗?以前大家都认为,周鲁之间是绝对没有感情了,也有的认为周鲁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感情。
师总结:你们自然包括周本人在内,看来在鲁侍萍的眼里,30年前的悲剧的罪魁祸首,并不只是周,还有他家老太太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大家注意的是30年前,是光绪二十年是1895年,是清王朝时代,周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族,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决定了他们的不成功,所以,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来说,周朴园也是一个手害者,有相当的被迫害的成分,从鲁侍萍的这几个你们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她对周朴园一定程度的宽恕。让鲁侍萍感到不满的的,与其说是周朴园的绝情,还不如说是他对待感情太过软弱,不能为爱情抗争。
5、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周朴园的表现。读他的“对话”,觉得好像已经把感情放下了,我再问问同学们,他真的把感情放下了吗?
生:没有,在剧本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他仍然保留着鲁侍萍生周萍时的习惯。师:我们来读读这些章节。生读有关章节。
6、师:按道理来说,既然这样,他就在见面时,应该这样: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温柔)侍萍,是你,真的是你吗?怎么会变成这样了?你还恨我吗? 鲁侍萍
朴园,你不知道我这些年是怎么过的吗?
周朴园 往事就不要再提了,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了,就让它随风而散吧!你有什么
要求就说吧
鲁侍萍
我只想见见我的萍儿。(生读)
生:那就不是周朴园了。
生:如果他是这样的人,这个故事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生:剧本也很注重矛盾,周朴园这样的性格就不会发生赏心悦目的剧情了。师:你的发言让我很感动,可见你对文章的理解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了,你是从哪里注意到剧本要注意这些的。生:我在预习时,在练习本前的提示里看到:剧本特别讲究矛盾的设置。我就想,这应该是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考虑的。
师:你的表述让我想到一句话:“做一个有思想的学生”。你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7、师:那怎么理解他的这种感情? 生:自私、感情空虚
师:那我处理成这样行不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你是不是来敲诈我的?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一定有人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可找到又能怎么样呢 师:比较原对话的妙处。板书(A、言如其人B、言在意外)(学生有感情的对读)引用“钱谷融”的话:
我确实太喜欢《雷雨》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炼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
8、总结:
今天我们就紧紧围绕他们相见的一段话而赏析,实际上,课文中可以赏析的地方很多很多,比如,全文很多地方提到周朴园的一个词“哦”,支票的一段等等。课后大家不妨自己去研究,今天的研究只是一个例子。当然了,戏剧不仅是语言可以研究,戏剧的人物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尤其是本人中的主人公,我记得“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郑榕:我一生扮演了这个角色有400多场。我今年已经73岁了,到了今天的这场演出,我才刚刚弄明白,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所以我们今天所作的只是一个开始,还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我还记得曹禺他自己说过的一段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人,是一个最为复杂的世界,在这个世上,要懂得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进他们的心里。用心阅读,你一定在这个世上不寂寞,你一定会收获很多。
四、教后反思
本课例的研讨主题是“预设和生成”,为了分析方便,我把本教例的预设和生成列表如下:
序号 预设问题 预设目的 是否完成教学目标 是否有生成
①导语。30年后见面互打招呼;30年后旧爱相见。了解剧本中的要素;为周鲁感情引出蓄势。√
②周鲁两人有无把感情放下?引出两人并没有把感情放下,为下文的分析作铺垫。√
③周鲁见面时的说话语气、内容的不同表达比较 引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理解。√√
④她还爱周朴园吗?了解人物情感。√ ⑤她还恨周朴园吗?了解人物情感。√√ ⑥周对鲁还有感情吗?了解人物情感。√
1、预设与期望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教学效益往往来自精心预设而导致的自然生成。在这个意义上,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预设,不是生成的堡垒,而是生成的指南针。因此,课堂因预设而高效,因生成而升华。在本课中,我通过一系类的问题预设来激发学生对戏剧语言和人物形象的学习。在本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是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生成的地方有两个。在备课阶段,我的生成预设在④和⑤,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的情况来看,有不同的反应:
(1)④没有生成,学生对“鲁侍萍是否还爱周朴园”的问题没有异议。这个问题,我原来准备很多材料,进一步来剖析鲁内心深处的复杂的感情世界,既然学生没有异议,便放弃了预案。
(2)③成了意外的生成。我原本以为这个是不存在问题的,以为学生对不同的语气和内容很容易区别的,但实际上,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师:这样行吗?
生:可以的。我觉得这样很解气。(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我马上意识到,赞同者学生提法的学生,实际上没有好好地看课文,是脱离了文本在用生活的经验在进行主观的回答,只要走进文本,他们就不会这样说了。所以我马上要求学生看书。果然在看完后学生的答案有了变化,也能直指这个问题的实质性了。生成与效果
课堂的生成在很大地程度上体现教学的开放性,是比较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形式。但我们不可忘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预设和生成的本质和价值取向是有效性教学。不是所有的预设都能生成,也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是有效的。“一些生成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是灵感的体现,是积极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成果;但并非所有的教学生成都是合理的、有效的。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一定程度就看教师对教学预设如何把握与处理上”(胡明道语)。把握的恰切,生成就是这节课的亮点;处理不好,就会让生成成为这节课的负担。在本节课中,我在上到③的时候,师:这样行吗?
生:可以的。我觉得这样很解气。(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赞同)我觉得是有效的,因为这反映出学生根本没有走进文本。我们来设想我的另外处理的几种设想:
师:不要开玩笑,好坏,这还看不出来吗?(言下之意:你们说错了)师:大家再看看,如果是这个好的话,那课文为什么不选这个呢?(言下之意:提醒学生课文的好)
师:哪好,谁来说说这段话为什么好呢?(言下之意:顺着学生生成)A最大的坏处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发言权,不需多言。B预设重要,完成教学目标重要,拒绝生成。
C这种课堂的貌似对学生的尊重,如果把握不好,生成就会出现脱离文本而造成“千军万马过街”的情况,收拢能力不好的教师可能到最后会手足无措,这样例子也是很多。
本堂课还有一处生成,也值得一说,师:那她恨周朴园吗? 生:恨,恨死了。
师:你能就课文的句子能具体的说说吗?(生读有关句子 略)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不一定是这样的。如果恨死了,就像刚才大家说的,她一看见是周朴园,就应该转身而走了,根据刚才小组二的说法,有些感动了,这感动里面仅仅是恨吗?
(生议论纷纷)
这一处的生成,很是难得,这种问题的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个问题的深入会有助于对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所以,我出示了“你——你们”的幻灯片,推波助澜地把问题引向了深处。迷惑之处
在上完本课以后,在思考预设和生成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我这样的设计本身是不是就是一个太过于强烈的预设,学生被牵着走的味道是不是太过于浓烈,虽然学生学得有兴趣,落实也到位了,可是在课堂大层次上的生成呢?是不是显得小家子气了?如果在大的层面上设计成:“戏剧的语言有何特点?”“周鲁有感情吗?”自然也有预设和生成,可是学生的兴趣会有吗?年轻的教师会把握好这样问题的落实吗?
五、专家点评
(一)特级教师(谷定珍)点评:
本课例为送教下乡的教学课,此课的教学方式和我前面所展现的“批注法”的课可以作为不同类型教法的观照,我从今天的研讨的主题“预设、生成和有效”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执教者很好地把握了课文所展现出来的文体的特点,紧紧扣住了戏剧语言的比较来进行教学,在语言替换的练习中,学生能很好地把握了戏剧的特点,文章的主题也能较深入地进行了热烈地探讨,学生所展现出来的热情我们可以感觉到教师在设计上带来的效果。也就是说,在预设上,教师作得是较为漂亮的,可以用“春色满园”来形容,但这种漂亮我觉得也产生了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不是教师充分预设所带来的?那么生成呢?也就是说“有红杏出墙”的内容多吗?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更多的是被老师的预设所控制了,我们在反思,这是不是我们的课堂所需要的?我的“批注法”正在试验中,它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成,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本节课所带来的弊病。如何更有效,我觉得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能不能更放开一些,让学生生成更多一些,会有更好的效果。
(二)特级教师(范维胜)点评:
康平老师的《雷雨》赏析课例的预设十分的灵动精彩,且富有成效。因为课堂没有预设,就没有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而任何活动都是有组织结构的,课堂教学更不例外。康平老师的预设指向性、引领性具体而明晰。其一是为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而预设,其二是为引领学生品味戏剧语言、教会学生替换品味的方法而设,其三是为点拨学生的思维方向、学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而设,这些必须要预设,而且是有效的预设。但是预设以后对于学生的生成怎么引导,怎么拨正,这就是一个教育机智问题,如果我们在学生的生成过程中遇到与预设方向不一致时,不是有意的回避和遏止,而是铺设台阶,逐阶引下,同样可以让那些无效的生成变成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大气而精彩。康平老师的课例在这一点上可以做一些努力。
不是课堂不能预设,关键是老师怎么预设,怎么对待生成。只要是能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学会学习方法、提升思维水平、矫正价值取向的预设都是必要的,有效的,这一点我们必须坚守。
此课例带给我们思考是:教师教学前必须有精心的预设,所谓的“满园春色”,这种预设会给课带来精彩,但是教师不能设计太多的问题,要设计一些更具开放性的问题,那么精彩的生成便如“红杏出墙”,但是生成虽延伸到墙外,但根系在墙内,多元而有界。在教学时要多关注“什么样的预设是教学效果的最佳结合点?什么样的生成是我们与实质价值的最佳表现点?”。
古诗词可以这样教读
这是培东老师工作室的一次送教下乡活动,时间是2010年5月24日,地点是温州苍南的金乡,执教者就是工作室的负责人。这一课例很值得探讨。(为了简洁,课例实录不再引用)
其一,有人说,古诗词是不能教的,每次教学都是对诗歌本身的一种破坏,毕竟诗歌创作更讲究灵感的激发,是瞬间的产物,时过境迁,忽忽百年,无论怎样教都不能恢复斯时斯地斯人斯境„„此言不假,但听了《锦瑟》的诗歌教学后,发现诗歌不但能教,还要大力去教。譬如这一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首李商隐回首往事的诗,那么回忆,同学们考虑一下,在回忆的时候人们的情境是……或者说,回忆的文字在朗读的时候节奏是…… 生:慢
师:哎,舒缓,缓慢一些。第一次朗读了,接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这种回忆的感觉。注意,要放慢节奏,缓慢一些。“锦瑟无端五十弦”一二读。(生齐读)
师:如果要把回忆的感觉读出来,最后两个字“惘然”要…… 生:慢一些
师:哎,再来一遍,“只是”一二开始(生读最后一句)
师:慢慢的,还在回忆,这个“然”字不一定就从回忆中醒过来,它还在引导着我们继续去沉醉,继续去思考。好,这位女同学,你给大家读一读。(一女生读,读得一字一顿)
师:速度再慢一点好吗,读两句,最后两句。(女生读最后两句,读到“当时”的时候笑了)
师:只是当时已惘然(师范读)所有同学一起来读,一二开始(生读)
师:好,再说说看,这次读了以后你告诉我,这首诗你读出了诗中的…… 生:悲伤。
师:好,马上就说出来了,悲伤。你呢? 生:哀愁。师:其实,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概念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也就是说,这首诗同学们都认为是一首极其伤感的诗,说说看,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伤感?
教者就是这样让学生读品结合,一直延续到课堂的最后。像这样一首诗歌,留在学生心里的感觉也许是永恒的,但一篇散文如果这样教,也许效果会大打折扣。
其二,古诗词到底应该怎么教?现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或是陷进理性赏析不能自拔,或是陷进应试陷阱不能跳脱,或是陷进朗读怪圈乐不思蜀„„诗歌最重要的还是体验,创设平台给学生体验,朗读只是进入体验与呈现体验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陷入为朗读而朗读的尴尬处境。下面这一教学片断就很好的体现朗读和体验的很好结合。
师:有泪的记忆是伤感的,是吧,(生答:对)这个泪字要读出他的伤感味道,不应该是这么平淡的,对不对,再来,“沧海“这句话。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师在生读“珠有泪”时一起读,带动了生的情感)师:旁边同学再读一读句子中的伤感。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生在读后一句时读成蓝田玉暖日生烟)
师:蓝田日暖玉生烟(师重读一遍)。烟的一种感受,泪的一种感受,慢慢的给你一种伤感的基调,但我觉得你第一个词的爆发力很强,它不是伤感,你用的是“沧海月明”(音调较高),请注意一下。后面同学再说说看,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伤感? 生:最后一句。师:请读出来。
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师:怎么说?
生:有些人回忆是很痛苦的,很凄惨的,所以说想起往事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师:那么读出这句话。
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师:好,还有吗?找找看,哪些句子?来,这位女同学,悲伤是你说的,你来说说看。
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师:你是第一个能够把伤感和情感结合在一起的同学。(生鼓掌)应该骄傲,因为真正懂得了文字而不是只是发出声音,而是进入了灵魂。你告诉我,哪里有伤感? 生:庄生晓梦迷蝴蝶,就是庄生梦蝴蝶分不清自己在世界外面还是在世界的里面;望帝春心托杜鹃,是有一个典故——杜鹃啼血。师:哎,杜鹃的啼血…… 生:是非常感伤的……
其三,这一课例也给我们带来古诗词教学更深入的思考。
1、古诗词文本是基础,短诗深教长教,如何丰满教学内涵,如何挖掘文字背后的故事,如何拓展,如何兼顾技法和高考要求,仍然是关键的一点。所以,眼中有诗歌,心里有考试,还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古诗词教学的距离。譬如诗歌中的典故的本事和表意、典故和情感的表现等等。
2、课例中互动对话答问流于形式依然存在。例如:
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师:你是第一个能够把伤感和情感结合在一起的同学。(生鼓掌)应该骄傲,因为真正懂得了文字而不是只是发出声音,而是进入了灵魂。你告诉我,哪里有伤感?
师:是非常感伤的……然后,延伸出来是每个人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感伤。这种感伤就浓浓地映照在我们诗歌中的每一句,每一什么? 生:字。
3、教学中教师的强势化色彩依然很浓。例如:
师:遗憾,还属于情感,是吧,伤感之后,还有一些遗憾,人生不足的一些遗憾,对吧。那么,考虑一下,抛弃这些感情的因素,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爱国。
师:嗯,我们现在不在解读文本。同学们考虑一下,这首诗里面有伤,这首诗里面还有什么?或者说,这是一首很伤感的诗,这是一首怎样的诗? 生:回忆的诗。
师:回忆的诗,回忆就会带来情感,我想你想说的就是这是一首充满真情的诗,是这意思吧?(生答对),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很真的诗,发自内心的诗,同学们说是不是? 生:是。
师:每个字每一句都出于作者的心底。女同学,一起来。(女生读)
师:你们的细,你们的柔很好地诠释了李商隐的哀伤,那么,这还是一首充满真情的诗歌。好,还有没有第二个词语,这是一首怎么的诗。你来说?形容词就可以了。
生:无奈。
师:我们不谈情感,我们现在抛弃情感,走出情感。你读了这首诗觉得还有什么味道?来,这位女同学。
4、教师点拨过程中牵引痕迹有时过重。例如:
师:很好,再说,可能是怎么的形象? 生:年轻的时候很快乐。
师:年轻的时候很快乐,为什么? 生:因为现在他老了,思华年就……
师:不对,你认为是因为现在老了回想过去年轻时候很快乐。年轻时候的快乐是为什么呢?有理想,有抱负,还要有什么? 生:有爱情。师:对,当然,他也会遭受到人生的一系列…… 生:挫折。
师:对,挫折,但是我相信春心永在,望帝春心托杜鹃。旁边同学,还有什么? 生:应该还有夹杂一些对感情的……应该说在感情方面…… 师:你比较关注他的感情,是吗?(生笑)生:因为刚才说了在一些方面受到挫折。师:哦,你觉得年轻并不意味着没有挫折,快乐也是需要挫折有来奠基的,是吗? 生:是啊
师:但是,他从来不会…… 生:不会因为挫折而哭泣。
师:他一定会有新的希望。(生答是)沧海月明珠,即使是在曾经有泪的日子还等待着天上的那一轮明月,即使明月是那么得遥远,是吗?追求永远在他的心里。好了,年轻、英俊潇洒、意气风发,对理想对爱情有着不懈的追求,要建功立业,还有他的文采又是那么得出众。一起再来读读这四句话。古诗词的教学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