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介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课堂教学策略 策略之一:选择阅读 “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因此,我们要指导中学生读第一流学者写的书,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所谓的第一流的学者,是指在该学科领域里最知名、最有权威的科学家、学者。读他们写的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
策略之二:时间巧安排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除进行课堂学习、课前课后的预习、复习和完成作业外,要抽出时间读自己有兴趣的课外读物,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还必须巧妙地安排阅读时间。在平时要善于利用课余之后点滴零星时间阅读,积少成多。写下皇皇巨著《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 “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在寒暑假、节假日,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多读书,读好书。
策略之三:展示读书笔记,考察阅读效果
做读书笔记是最能反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效果的一种形式。每学期一次的笔记展示既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体会,共同提高。在展示中发现,学生在笔记中分类记录了多种内容,如:作家作品简介、妙语集锦、精彩片断、简短书评等,笔记中既有摘抄,也有评论,真正使学生做到“开卷有益”——积累了生活常识和经验,获取大量词汇和语句,培养了语感。
策略之四:抒发读后感受,培养鉴赏能力
写读后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有的学生看文学作品,只追求故事情节、关心人物命运,但对于书里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行为怎么评价,却不能独立思考分析。对此,我有意布置学生写这么几篇读后感:“我看(某一作品人物)”、“谈谈(某一作家)”、“有感于(某一作品)的主题”等。通过写读后感,学生学会了思考和分析,培养了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策略之五: 续写作品结尾,提高写作水平续写结尾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写作水平的良好方法。很多文学作品的结尾都是耐人寻味,令人遐想的。为此,我让学生给那些作品续写上自己认为合理的结尾,如给《项链》续写,写写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的反应。通过对文学作品结尾的续写,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原文的基础上写出了精彩的结尾,对作品进行了再度创作,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只有立足课堂、立足文本,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积累语文、生活知识和文学、审美知识,大量地开展各种专题阅读、反复地阅读经典作品,建立和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培养起文学阅读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二、课堂教学模式
(一)诗歌阅读教学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相对于小说、戏剧、散文来说具有较突出的独特性,相对于前三者的语言主要是为交流而服务的这一特点,诗歌的语言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言语自身,具有强烈的陌生化效果,使读者从普通语言的麻木的感觉中苏醒,看到语义淡去之后,脱颖而出的鲜明的语言自身的形象。因此诗歌的阅读教学应重点突出对诗歌的独特的语言之美的体味。新课程标准对于诗歌阅读教学能指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
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将诗歌单元的阅读教学课型拟分三类:诗歌印象课--从语言结构的角度了解诗歌的“个性”;诗歌诵读课--从听觉的角度体味诗歌的语言形象;诗歌品味课--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去感受诗歌的语言形象的生成过程。
1、诗歌印象课--从语言结构的角度了解诗歌的“个性” 印象一:以诗讲诗。
一首诗
北村
诗应该是能吟诵的 能上口上心
能在饥饿时被大地吸入 并且感到甘甜 诗应该念着念着 就唱起来了
唱着唱着就飞起来了 诗应该有羽毛
用我的心和它的翅膀 使我随时能起身离去
诗使白天明亮 夜晚变黑
有时诗会摘下眼睛 让我佩带
看见另一个自然的天空 我熟悉的人都在飞来飞去 他们的脸上没有痛苦 只有信仰和 雪白的表情
诗应该一碰就发出好听的声音 使漫长的一生变得可以描述 成为可以邮寄的肖像 呈现在宝座前 诗使人感到口渴 诗人额上出色的光环 让人头晕
当他神圣的形象破碎之后 神的脸从后面浮现出来 这就是诗人的一生
根据这首诗中的一些诗句和学生总结出诗歌的特点。
特点一:“诗应该是能吟诵的/能上口上心”:诗歌是有内在的韵律美的。
特点二:“诗歌使白天明亮/夜晚变黑”:诗歌表现的是世界最本真的东西,让所有一切回到最本真的自我。
特点三:“诗应该一碰就发出好听的声音/使漫长的一生变得可以描述”:诗歌是对生活
感受的高度浓缩。诗歌本身也是一种浓度最高的文学形式。
特点四:“诗应该有羽毛/用我的心和它的翅膀/使我随时能起身离去”:阅读诗歌是我们心灵自由的通途。
印象二:诗人谈诗。选择一些著名诗人对诗是什么的观点。和学生一起感觉诗歌。素材一:
--诗歌的用途就是让我们想起那些无用的事物的最大用途。
--诗歌的用途在于赞扬那种从表面上看没用但却是人类本质的东西。
--诗歌表达某些无法应用的体验。面对死亡的迷惑。或者面对生命的迷惑,同样是强大而又无用的。有些读者,在生存危机的时刻,总是去接近诗歌。读过诗歌之后,精神状态就会发生变化。战争年代,人们更多地读诗歌。恋爱时,读诗歌;有危险时,面对死亡时,人们都会读诗歌。诗歌的用途就在于此。
素材二:
--诗意就是一首诗里使你笑,使你哭,使你搓脚趾,眨眼睛、刺痛,沉默,以及知道自己虽然孤独,但在某个神秘的世界里并不孤独的东西。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诗歌阅读经历来体会诗人对诗的见解,也不妨纵谈自己对于诗的见解,不必求同,关键引导学生能够对诗产生亲近的热情。
印象三:经典证诗。
正如小说家是通过形象来表达自己,诗人大多通过意象来表达自我。对于与诗歌接触不多的学生来说认识意象是接近诗歌的一个最初的入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选择一些经典短诗,了解诗歌的意象对于诗歌的表达作用。用经典来印证前两个环节的印象。
(1)意象的生成:
地铁车站 庞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在这首诗中,黑色枝条上的无数花瓣,对于幽灵一般显现的面孔并不是一种比喻,它们只是一个意象与另一个意象的原始性叠加。它产生于刹那间对于直觉的捕捉。它产生于走出地铁车站时,在阴暗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又一个美丽的面孔呈现的直感,花朵和面孔的印象在这里得到了几乎是完全相重的叠加。对此诗人在回忆自己的写作时,认为当时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有一个外在的事物发生转化并进入他主观内在的一个事物结合而为意象。
(2)意象的叠加: 我的记忆 戴望舒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往事二三
舒婷
一只打翻的酒盅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青草压倒的地方 遗落一枝映山红
桉树林旋转起来 繁星拼成了万花筒 生锈的铁锚上
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
以竖起的书本挡住烛 手指轻轻衔在口中 在脆薄的寂静里 做半明半昧的梦。
在上面的两首诗歌中作者都是以对自然的瞬间感受的材料和心灵状态叠和而产生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将“烟卷、笔杆、粉盒、木莓、酒瓶、花片、灯、水”和“酒盅、石路、映山红、桉树林”等原来属于视知觉的印象通过一个合理的叠和显示出一种心理的真实,从而无限扩展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3)意象的多维叠加方式: 弧线 顾城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通过自然界各类生物的生存状态的四个抛物线画出了美丑褒贬混杂的状态,潜藏在这写意象背后的价值取向与前面两首诗歌的单向叠加方式相比显然呈现出一种多维状态。提供给读者多种的评价和选择,让读者感到一种充满诱惑力的美学体验。
课后练习:以一种情绪为表达中心,选择一些意象通过不同的叠加方式来写一首小诗
2、诗歌诵读课--从听觉的角度体味诗歌的语言形象
可以在整个单元的开始和结束时进行,主要采取单独朗诵,小组朗诵,二人朗诵,集体朗诵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开口”。具体操作:阅读的内容应略作区别,在诗歌单元开始教学
时,组织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作品,谈体会,从而丰富学生对诗歌的感性积累。同时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趋向,扩大诗歌的阅读面。在诗歌单元结束时,让学生朗诵课内诗歌,体会学习之后对作品的新的理解。另外,在每一堂诗歌的教学中也应注意穿插诵读的环节
3、诗歌品味课--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去感受诗歌的语言形象的生成过程 这一环节是诗歌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处理立足于对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把握从四个层面进行展开。
(1)在诵读的基础上的意象的提炼筛选。(2)对意象的抒情特征的概括分析。
(3)结合全诗对承载意象的诗歌语言的品位。
(4)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的拓展阅读或不同诗人类似作品的拓展阅读。
(5)同一主题,不同体裁的拓展阅读。比如同类题材的小说和诗歌的比较阅读。
(二)小说阅读教学
关于小说的特点可谓众说纷纭,而作为读者对小说的阅读也有着广泛的自由度和各自的侧重点。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作为大多数初入文学之门的中学生而言,根据他们有限的阅读经历和阅读体验以及特殊的阅读兴趣,小说的阅读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将小说还原为“说小”而展开。这里的“小”字包括了以下几个角度:
将深厚的主题还原为“小”故事--复述(说一说)
将归纳技法还原为捕捉微妙的细节--品位神来之笔(想一想)
将提炼语言风格还原为提炼字句--推敲精彩之笔,建立“小说字典”(写一写)在这四个步骤中,第一个步骤其实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作品的基本内容,也就是明白作品是在“说什么”;而后面的三个步骤则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作品的内容,也就是明白作品是在“怎么说”。
1、多角度切入的复述课:将传统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找出作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
熟悉作品的方式改为立足于作品的不同角色从多个角度复述作品。
如在《祝福》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从我“"鲁四老爷”“柳妈”“祥林嫂”四个角度复述作品。
这样操作有两个效果:一方面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情节,另一方面用一种潜移默化地的方式让学生在复述的准备和操作过程中去认真思考并尽可能准确地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复述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就不同的复述角度的合理性展开讨论,想想作者的角度是否是最佳的,唯一的。
2、回归感性的细节欣赏课: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再好的文章只要一进入语文课本就一无可观之处了。为什么语文课会有“化神奇为腐朽”的罪名呢?这里,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度的拔高,动辄以简单的、武断的宣判代替感性的分析,抹杀直觉的印象是主要原因。小说试图显示整体,然而,当我们描述时,只能一点一滴地进行,我们要使孔乙己这个形象鲜活起来,必须借助于那些细节--“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伸开五指将茴香豆的碟子罩住“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在这里,人物的性格、精神,就是出自于这一个一个的细节,那些美妙的思想与境界,也是出自于这一个一个的细节。
如:(1)补白与画外音式的细节捕捉:指节选性小说相关删节片段的捕捉。例如《套中人》中,华连卡的主要描写片段;小说结尾处中学教师布尔金的感慨议论片段
(2)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原著改编影视作品与原著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体会细节处理的优劣,从而了解作品的匠心独运之处。例如《边城》教学中将原著与剧本及电影演员的处理三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充分领略到沈从文的语言魅力是“说不出的好”。
(3)将以思想性著称的作家作品还原到细腻的细节中,化可敬为可亲。例如,鲁迅作品的教学,在课堂上被我们谈得最多的往往是它的思想意义。其实,鲁迅正是以他的炉火纯青的艺术使他的文字具有恒久不衰的魅力的。例如《药》的教学中,将作品的主题分析潜藏于对一系列的细节的品味之中。
3、推敲字句的语言欣赏课:小说家在下一个字的时候总有许多言外之意,动笔推敲一二比空谈语言风格要贴近得多。
《祝福》中写到“我”与“四叔”的相见有这样一句,“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对句中的“剩”字,汪曾祺先生如此注解:
“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这世界所遗弃,孑然地存在着了。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的,也都未察觉,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是不投机的了。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了,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 可依据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特殊字句,作出“批注”,体会小说的语言之美。
以上的三个课型,主要是以“因小见大”为出发点的,主要立足于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一篇小说的完整的阅读,还应在此基础上“小题大做”,即拓展阅读,可以是同一作家同类作品的拓展阅读,例如《套中人》之与《醋栗》的互补阅读。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同类作品的拓展阅读,例如《边诚》与汪曾祺的《受戒》的互补阅读。
(三)戏剧阅读教学
戏剧篇目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中国现代话剧《雷雨》、《茶馆》;中国传统戏曲《窦娥冤》(节选)、《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牡丹亭》;外国戏剧有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但其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由于戏剧的篇幅都比较长,所以在课本中往往以节选的面目出现。这也决定了在戏剧教学的过程中明显表现为需要纵深和拓宽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对于戏剧阅读教学的要求:
1、阅读理解层面:第一,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对戏剧的语言,结构乃至布景,道具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第二,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鉴赏思考层面:第一,了解传统戏剧和现当代戏剧的继承和发展,了解国外戏剧及各流派与中国戏剧的关系。对于本校的校本资源有系统的进行戏剧方面的开发。第二,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第三,学习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3、创新发展层面:第一,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第二、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第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剧本,相互交流。
根据新课标要求,在戏剧阅读教学的设计中,我们注意下列几点:
1、从阅读理解到鉴赏思考
对文本的由浅入深的阅读理解,是对戏剧的基本把握。由于篇幅有限,教材中所选用剧本大多是剧本的节选,尽管部分剧本尚有读本作为其补充,但仍然不是全本的阅读。因此,文本的阅读,首先表现为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全本的阅读。
从阅读理解到鉴赏思考,这在中国现代话剧这一环节中尤为主要,其纵深表现可为:(1)品读语言课
在戏剧语言中体会台词中蕴含的人物感情,以及体会潜台词中蕴含的人物感情是加深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的首要一步。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对语言的体味,实际上将不能把握其内容。曹禺的《雷雨》作为高中戏剧教学的开场戏,对于剧中潜台词的把握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雷雨》中的周朴园是现代话剧中一个有着相当复杂的性格的人物。北京人艺几十年来的演出随着时代的不同对于周朴园的性格也有了相当大的不同理解。那么,学生在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的性格尤其是他对侍萍的爱情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也是十分正常的。如何引导学生从人物自身的语言着手来理解人物,而不是脱离文本进行超时代的对话。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几处相同的“哦”着手分析其中不同的内涵,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不一定将学生纳入自己的理解范畴,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2)语言表演课
分角色表演是戏剧阅读教学常用的方法,因为它能够最直接地将学生对于人物的理解经过学生自己的表演表现出来,所以,在戏剧阅读教学中,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说是学生最期待的上课形式,学生们往往以最大的热情参与教学过程。同时舞台表演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了。例如在表演中应该始终与台下的观众形成一定的交流,而学生在表演时常会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只顾相互对话,而长时间让观众看自己的耳朵甚至后背了。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际和内心世界,通过表演,将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并将这种理解通过自身努力再度传达给观众,这一过程事实上是戏剧剧本阅读教学所独有的魅力。
分角色表演并不限于戏剧单元的篇目,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如高中语文第四册鲁迅的小说《药》,其中的场景主要发生在茶馆,在第三场中,茶客们与康大叔的集体表演,更直接地表现出了当时大众的麻木与愚昧。而学生们用方言表演的这一幕,可以帮助理解作品将讽刺的矛头指向了庸俗大众的深刻主题。
(3)创新研究课
在戏剧剧本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感悟、体会表达出来,学写戏剧,学写戏剧评论,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品味理解舞台中的人生之时,理解并创建自己人生中的舞台。
在戏剧教学中,学生作为课程的创造者,可以发挥无限的潜能。在《雷雨》的学习之后,有学生以一部《〈雷雨〉前传》很好地诠释了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周朴园与他所属的封建家庭之间的矛盾与妥协。学生们以自身独特的思维创造性的完成了对经典名剧的理解。
2、从继承传统到放眼国际 相对于中国现代戏剧,古典戏曲和外国戏剧与学生的距离更远一些。阅读教学的形式可主要设计为专题研究课。
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组成不同专题,通过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形成专题学习报告,交流心得。
譬如,戏曲艺术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国的传统经典昆剧从知道到喜爱。昆剧在当代可谓知音廖廖。如何继承这一古老剧种,使之焕发青春,不仅依靠像白先勇先生这样的超级票友,其实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应该在学校学生中培养。有一定的介绍,一定的时间安排,使学生不再一无所知。可以设置这样一些研究性课题:昆剧的程式化表演,昆剧中的生、旦、净、末、丑,昆剧中的扇子等等。
中国的先锋戏剧与国外的荒诞派戏剧有着较深的渊源,在新教材引进了《等待戈多》之
后,可借此引导学生研究本国的先锋戏剧,或排演,或进行课题研究,并借此展开对现当代话剧生存环境的研究调查。
而传统的莎士比亚戏剧,可设置这样一些题目:莎士比亚与四大吝啬鬼形象,中国与外国的悲喜剧心结,莎士比亚与关汉卿等等。将戏剧与小说巧妙结合。
通过这样的专题研究,使学生在探究中了解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对戏剧剧本阅读的独特兴趣,从而加深对戏剧的情感,并且有一定程度的深入学习。
3、从立足课本到丰富校本
戏剧教学因其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着较大的开放度。利用戏剧的形式对校本资源进行系统开发,既可以是校史人物传记,也可以是校友作品改编。杭高是一所拥有丰富校友资源的学校,校友中名人辈出。教学中可以开拓思路,将语文课上活。例如:郁达夫《典妻》是一部已经比较成熟的剧本,可以让学生排演。鲁迅的《孔乙己》等小说则可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
4、从立足课内到丰富课外
戏剧创作,自编自演,同志者形成有共同爱好的团体,相互交流,彼此促进,形成良好的文学氛围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形成。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展校园DV大赛,培养戏剧的群众基础。
(四)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层面:知识层面--阅读和理解,能力层面--思考与鉴赏,情感层面--感受与体验。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主要可设计以下基本环节:
1、阅读和理解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读(默读)文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用普通话流畅地有感情地诵读,适当地背诵其中的名句名段与名篇,如《荷塘月色》中的文段。
(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善于抓住“文眼”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受。例如《巴尔扎克葬词》一课教学时,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找出雨果评价巴尔扎克一生成就的最具概括性语句:“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然后再细读课文的前后两部分,找出能直接说明巴尔扎克的一生是“饱满”的概括性的语句,品味其深刻含义。
2、思考与鉴赏
(1)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并运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有的文章还要联系时代背景,体悟其象征意义。
(2)抓住课文的关键词、重点句,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特点。例如《巴尔扎克葬词》一课教学,紧扣全文的重点句:“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抓住“ 短促”“饱满”等关键词进行诵读品味并理解其含义:一生“短促”是说他只活了51岁,而“饱满”是指他的作品有91部。“作品比岁月多”是说他的一生很充实,对人类的贡献大。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的作品和精神却是永存的。
(3)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个性化的阅读,即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审美体验;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思辩力和批判力。
(4)读写结合,鼓励学生进行仿写或写作读后感、文学评论等。
(5)由课内向课外拓展,举一反三,让学生自觉地选择他们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阅读,并学会与他人交流读书心得。
3、感受与体验
(1)了解有关作者及创作概括,丰富文学常识和文化积累。如《巴尔扎克葬词》一课导入语的设计:北宋文学家苏轼为祭奠欧阳修之母,曾献上一篇20字的祭文: 昔孟轲亚圣,母之教也;今有子如轲,虽死何憾。尚飨!既告慰死者之灵,又安慰生者之心,不逊于长篇巨著。1936年10月19日,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著名记者邹韬奋先生发表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不战而屈,先生是战而不屈。后面对“巴尔扎克是一个怎样的人?”的问题讨论,同样具有丰富文学常识和文化积累的效果。
(2)感受课文作者的人格魅力,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培养高尚的精神品格,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3)体会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提升审美境界,从而逐渐培养诗心诗情,富有诗意地学习生活。
(五)应用类文本中的科技文阅读教学 科技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模式建构应遵循“开放、有序”的原则。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基石,向纵深拓展,尽量整合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科学品位,促使他们了解科技在人类的昨天、今天及明天的巨大作用,明白科技与文化在深层次的互补关系。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杭高丰厚的校本资源,通过阅读杭高百年中层出不穷的科技精英的文本,体会杭高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科技精英们打下的良好的基础,增加对学校的自豪感。
1、以文本为基石,进行阅读理解,向纵深拓展,完成知识的构建 阅读科技文应以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为重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着眼于把握文本整体的内容,梳理关键信息。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就得让学生“领会结构”“理清思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划分段落层次,要培养他们在准确、迅速地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筛选、提取文本的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一是要从认识上明确哪些信息是重要信息,从而提高辨别与筛选的自觉性;二是要通过阅读实践,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养成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可以提示学生注意的重要信息有:指示语、情态语、主旨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以及反复出现的一些句子等。在这个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再适当引入拓展性文本(其中可以包括校本资源中的文本),加深学生对这类文本阅读的体验。
2、以知识为起点,进一步思考鉴赏,整合阅读的知识和能力,完成能力的建构
在科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应过多介绍文体的知识,让学生纠缠于无用的术语,而应指导学生掌握筛选重要信息、分析结构、概括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实际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拓展文本,延伸知识,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学生也就是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融会了知识,构建了自我能力。
例如,在《<物种起源>导言》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指出哪些是关键句,教师简单评点,并提出问题:怎样的句子可以称作文章的关键句,它们有些什么特点? 然后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查找关键句的规律,重新定位关键句。从内容看,如: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轻率的下结论。”从结构看,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的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从出现的频率看,如:第4 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的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最后,师生共同确定筛选关键句的方法: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定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理解文意,更多的是让学生形成自觉的对关键句的筛选的能力,从而达成能力建构的目标。
3、启发学生创新发现,丰富情感,提升文化和科学品位
科学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但获得阅读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更要多多体会其中的人文色彩和科学精神。这对学生的阅读来说,不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而是深层次上的追求,这种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必定会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面的阅读习惯,同时能提升他们的文化和科学品位。值得重视的是,我们应把眼光放在文本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上,让学生真正体会高中语文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密切联系,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事物,甚至包括阅读文本。这样,高中语文课程就能与其他课程产生必然的联系,也就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特点了。
例如,在教授《葵与向日葵》时,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并建构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后,应开拓文本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葵”这个意象在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在文中表现出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这就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科技文阅读教学的新的内涵。
(六)应用类文本中的杂文(文化随笔)的阅读教学
杂文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运用形象化的说理方法,针砭时弊,阐发作者独到的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其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从内容上看,能敏锐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从形式上看,形象生动,幽默犀利,言简意赅;从效果上看,富有战斗力,启迪良知,振聋发聩。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杭高丰厚的校本资源,通过阅读杭高百年中著名杂文和文化随笔,体会杭高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借此促进自己的成长并增加对学校的自豪感。
1、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上感受语言,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着重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可以设计四个教学环节“引-读-问-思”。
“引”: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阅读体验。“读”:课前预习式阅读或朗读某些语段。“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文本提出问题。“思”:让学生以四人为单位互相解决对方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有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做引导性提问。比如在教学《读〈伊索寓言〉》时,当理解第三则寓言影射了社会上的哪种人或人的什么行为的时候,提供下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加点处有何不同?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对文本的思考鉴赏上训练思维,要在深入而独立思考基础上勇于质疑。可以设计四个教学环节“问-思-议”。
“问”:让学生在深入而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对文本的质疑性问题。“思”:交流并提交其中一个无法解决或者认为是文章关键的问题。“议”:根据学生的问题,确定切入口和共同的课堂研习内容,组织课堂讨论。
比如,在教学《灯下漫笔》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对现在是否已经进入“第三样时代”产生疑惑。那么就得首先正确全面理解鲁迅认为的“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可做这样的引导。文章第三部分作者的思路又回到了眼前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一个关系到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我们要走那一条路?”鲁迅先生向“现在的青年”发出了要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的号召。你认为“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现在是21世纪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不是来到了呢?
3、对文本的创新发现上启蒙思想,要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针对杂文这一独特的体裁,情感目标的达成更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在杂文--针砭时弊的文体--的教学中,应该有限度地给学生以愤怒、不满的情绪,更多的是应该指导学生看到文章中对未来充满光明、希望的部分,留下一颗光明的种子;此外,还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具有看问题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和勇气。
可以设计四个教学环节“联-悟”。
“联”:联系相关的文章,提高阅读能力。“悟”:对文章有所领悟,思想上的或是方法论上的。在教学《庄周买水》时,联系一些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后,让学生作两个思考。思考
一、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如果让他置身于当今市场经济会有怎样的故事?思考
二、作为一个读书人,面对现实中不可避免的阴暗面,该有何作为呢?
(七)文言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层面达成: 1.知识层面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读文章,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结构。教师不必逐字逐句串讲。针对学生疑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启发。
(2)每篇课文,教师要有重点地、少而精地教学字、词、句,课后,让学生自行梳理常用字、词及句式的意义、用法。
(3)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将文言词法、句法与具体的阅读实践结合起来,有意激活学生已经储备的现代汉语母语知识,让文言与现代汉语互动起来。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词法和句法。
(4)激发朗读的兴趣,培养诵读的习惯。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当然,如果能读出古诗文腔调更好。能准确把握内容,传达作品中古人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有感染力。强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标》中〈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所列的篇目与课后习题有出入,需教师做硬性规定。
2、能力层面
这个层面需要通过阅读鉴赏实践活动实现。(1)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2)了解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让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的阅读、探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把每篇都作为精美作品去赏析。即:能独立阅读时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情;自己能理性判断、评价;能调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能有指向性地搜索资料处理信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读《烛之武退秦师》,要能看到车辚辚马萧萧画戟在手弓箭在腰的临战场面;读《季氏将伐颛臾》,要能听到一向温和敦厚的孔子慈颜一怒、三呵门生时的不满,看到学生冉有在严师面前欲说还休、欲辩不能的可爱状;读《项脊轩志》,要读出那个慈祥的老祖母的形象:她颤巍巍地迈着三寸金莲去取层层包裹的象笏,又颤巍巍地回到书房,要看到她带着无限的期望把传家宝交给孙子时的热切的目光;诵读时还要触摸到一个多年考不中功名、在家复习备考的落榜者的孤独寂寥而沉重的灵魂。
培养批判性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自己理性地判断、评价。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人的称谓有何特点?认识:除了凝聚着中华民族礼仪的优点外,更多的是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奴性意识。教学《兰亭集序》,让学生了解魏晋时期名士的几种生存方式:或纵酒、或求仙访道、或清谈玄理、或隐居、或移情山水。点拨学生思考:王羲之在这篇序文中对当时名士的几种生存方式抱怎样的态度?他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死的态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有指向性地搜索资料处理信息。例如:学习《触龙说赵太后》,研究赵太后对女儿燕后远嫁的矛盾心理,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统治阶层子女婚姻的政治性。学习了《兰亭集序》、《愚溪诗序》、《赤壁赋》等,布置学生研究中国古代失意文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
3、情感层面
新课标理念最新的地方,在于突出强调对学生情感、思想文化的熏陶感染。特别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时,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强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1)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的文化积累。
(2)贯穿人文教育的主线。挖掘作品的文化宝藏,点拨学生体会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形成传统的文化底蕴,培养优秀的精神品格、健康美好的感情、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例如:学习《愚溪诗序》,激发学生敬仰柳宗元伟大的悲悯情怀和他身上凝聚的人类最美好的人性美。学习《石钟山记》,激励学生牢记苏轼“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求实精神。
(3)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生命,古为今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恰当地评价。例如:学习《勾践灭吴》,鼓励学生思考:勾践“十年生聚”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有怎样的超前性?敬佩勾践重视了人口素质,优惠知识分子待遇,筑巢引凤,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遵循“民以食为天”的生存原则,为国民提供了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生存环境。
第二篇:高中语文学习方法介绍演讲
各位老师、新高三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09届一班的王子明,承蒙各位老师抬爱,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希望我发言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助益。
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高考语文卷的试题顺序。第一大题科技短文阅读,然后是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默写填空,现代文阅读,接着是基础知识部分的成语,病句,衔接题,仿写,最后是分值比重最大的作文。作文作为压轴戏登场,它的重要地位也由此可见。所以,我想今天的交流首先就从作文开始吧。
作文的分值是60分,按照一般经验,能达到50分以上就证明作文水平相当不错了,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作文的分数可能一直在45分上下徘徊。其实说起来可能觉得45分到50分分差并不大,但这5分在语文试卷中其实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分数。从高一我们接触议论文开始,作文一直都处于一种“能够完成但很难出色完成”的尴尬地位,议论文的结构我们已经再熟悉不过,真正能够拉开档次的地方就在于语言和素材的积累。
首先说语言。很多同学写议论文时,仍停留在用日常交流式的语言进行铺陈的层次,这是影响作文分数的弊病之一。虽然议论文是用来分析问题、评论事件、表达观点的文体,未必需要散文般华丽的辞藻和小说般跌宕的情节,但在保证语言逻辑性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优美的词句,必定能使作文的可读性提高,也就间接地拥有了冲击50分以上的可能。中华文字博大精深,阐明同样一个道理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平时注意阅读和积累,模仿成功作文的语句和格式,都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可以套用的语句排列格式、一些恰当的关联词引导的排比句,都是很好的技巧。比如说,在罗列事例时,我们可以运用诸如“君不见„„,君不见„„,君不见„„”这样的排比句,或者“难道„„,难道„„,难道„„”这样并列的反问句,这种严整的格式也可以为你作文的语言增光添彩。
其次我们说素材积累。相信从高一时,各位同学就开始了素材积累的工作,但不知道时至今日,那些积累下来的素材还记得多少。素材的积累应该是贯穿语文学习始终的,从书籍等材料中了解文化名人和历史典故,从新闻报道中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和焦点人物,这都是素材积累的重要方面。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思考素材的应用方向,注意分类整理。比如,某些素材可以用于“诚信”话题,某些素材可以用于“道德”话题等等,这样的分类整理可以帮助我们在应用素材时省去检索的时间。此外,注意素材的新鲜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陈旧的、被无数人反复应用过的素材,其说理性自然会减弱很多,应用这样的素材除了填充字数外没有任何积极作用。有这样一句话:“每年到了高考写作文的时候,屈原就要跳河,勾践就要尝胆,韩信就要受辱,苏轼就要被贬,贝多芬要耳聋,陶渊明要种田。”意思是说,每到高考的时候,这些名人的事例又会被学生拿出来反复使用,年年如此。这句话说起来可能是个笑话,但它也提醒我们,一定要注意搜集和运用一些新鲜的素材,这样在批卷老师阅卷的过程中,你的素材将会给疲倦的老师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分数也自然会提高。总之,素材积累方面,老师会给大家一些明确的方向和内容,在积累的同时别忘了记忆,并且能够合理运用,才是最重要的。
谈过作文之后,我们再来谈谈语文试卷中的其他题目。
高考第一科就是语文,语文的第一题就是科技短文。很多人在刚进入考场时,心里是非常紧张的,在拿到第一科语文的试卷后,可能右手还在发抖,脑子里也很乱。很显然,这样的状态并不适合做科技短文阅读这一道题,因为科技短文阅读的特点就是需要考生能冷静思考,辨别选项和原文语句的细微差别。所以,我建议在语文答题的铃声响起后,甚至包括答题前的几分钟阅卷时间,都不要用来阅读科技短文。这段时间可以用来完成默写填空,或者后面的成语等基础知识,等到冷静一些之后再回过头来阅读科技短文,相信会更有效率。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个人以为,最重要的是对一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实词的积累。
这些实词往往是影响我们阅读和理解原文意思的关键。在翻译时,即使遇到陌生的实词也不要慌,回到原文阅读上下文,应该可以推测出其大致含义。此外,注意把握虚词的翻译,将整句意思连贯下来,文言文翻译题也就可以顺利解决了。
诗词鉴赏题需要我们平时多做一些训练,掌握一些答题时公式化的语言。很多同学能够正确分析出诗歌中运用的手法,但却因为回答不出要点而丢分,这是非常可惜的。建议各位同学平时在做诗词鉴赏题时,仔细分析标准答案,记住答案的答题套路,在自己做题时注意模仿,这样才不会出现上述的丢分情况。
现代文阅读要注意的内容其实和诗词鉴赏类似,一定要注意模仿平日训练的标准答案中的语言,形成固定的答题套路,在遇见不同题目时,只需要将内容稍加改换,填入格式中,就可以了。现代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分值达到8分,所以千万不要只写寥寥几句话了事。提出观点后,要从不同角度论述观点,将它当作一篇小议论文来完成,注意题干要求,必要时不仅要从文章中引例,还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总之,8分的分值如此巨大,怎么可能只写几十个字就拿到?尽量用语言去填充空白,用字数换分数,才是明智选择。
基础知识部分,需要更多的积累和训练。平时注意总结一些特殊成语,如褒贬两用成语和一些实际意思与字面意思不符的成语,这些特殊的成语往往是高考考察的热点。病句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能熟练的分析出病句类型,并找到病因,这是区分这四个句子的关键。衔接题要注意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举例来说,6个小分句中,你能确定某两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再将其代入四个选项中逐一排除,对于不能排除的项,再从整体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相信衔接题的3分必是你囊中之物。仿写题要注意模仿格式,选取合理的描述对象,不要选择一个很难描述的事物,要想很久才能想出符合格式的语言,这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了。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在上面的发言内容中,我曾多次提到“积累”,因为这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可能有同学会问:还有高三一年的时间,积累有用吗?我想说,积累,不过什么时候进行都不算晚,就算你在高考前一天晚上看见一则新闻,它也有可能在第二天的考试中成为你作文中的有力论据。所以,一定不要停下积累的工作。
同学们,古语有言:“行百里者半九十。”剩下的一年时间,你们要完成的任务还很重。但我想告诉你们,高三并不苦,有朋友的笑脸,有老师的关爱,有进步的喜悦,有这么多的甜,再苦也会变成甜。希望成绩位于前列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成绩不尽理想者咸鱼翻身鱼跃龙门。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偿所愿,高考名列前茅,前途锦绣光明!
谢谢大家!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研究介绍[最终版]
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研究
叶翠萍
吴汝珊
张喜泉
程飞霞
[摘要]就目前来看,高中语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最普遍的问题。教学迫切需要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地引导他们。观念正确,指导正确,才能避免走入教学误区。[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问题 学生
在新课改大潮中,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时常被推到抨击的风口浪尖上,语文教学近年来也引起了社会行内外人士的猛烈抨击,在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下,语文学科没法“做自己”,语文老师也无法“做自己”,语文课堂缺少人文性、哲学性和文学素养,这些原本该是语文学科最富有魅力和人情味的聚合点,有人说:“中学语文教学,就本质而言,是对人生、自然、社会的认识与表达。”
如果拿“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个概念来衡量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成效,恐怕很多高中语文老师的表情会略显尴尬。纵观学生习作:错字频出、病句横生、文学常识错误屡见不鲜;应用文体写作能力低,甚至不知道写信的基本格式规范;对经典少有耳闻难得光顾。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岗山”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少了。此中的“多”和“少”又岂是“尴尬”二字所能道尽其滋味?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对应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在语文教育领域始终“任重而道远”。徐江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说:“语文教学其实存在两个基本问题——该教的教的不太好,不该教的教得太多。”[2]此话算是击中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痛处。
就目前来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2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如此等等,问题很多。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
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二、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
(一)背景和现状。
中国语文是以中国文学为主兼顾中国哲学、历史、政治并适当吸收世界文化精髓的人文学科。虽然由于历史的发展,其本身也被其它自然学科渗透,但其本色未失。新教材中中国古典文学的比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升,使中学语文教材能够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风格迥异,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感情。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使应试教育走向极端,语文教学深受其害。为了追求升学率,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播,轻社会实践;重课内知识,轻文化积淀;重术轻人。这些做法影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教育本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强烈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训练。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严重问题:情感性的缺失导致教学有效性的缺失。
(二)情感教育的意义。
加强语文情感教学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情感发展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定了它具有培养 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任务,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具备的情感性特点。
语文教学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应该让学生去体会把握作者的情感,进而引起共鸣,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读杜甫的“三别”“三吏”,要让学生增进爱国情怀;读《陈
情表》,就应该让学生明白“百善孝为先”;读《老人与海》,就要让学生培养坚强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努力运用课文中蕴涵的真实感情,引导学生与高尚的灵魂对话,与智慧的生命碰撞,与丰富的情感交流,学生的人格就能日趋完善。
(三)从教材入手、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求改变。
我们的高中课本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篇目,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祖宗的遗产不能忘,我们华夏民族丰富的情感更不能忘,我们的后代也需要像我们的祖先一样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但是我们的许多老师对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却视若无睹,甚至弃若敝屣。他们津津乐道于篇章结构,沉迷于选词炼字和所谓的艺术手法的“鉴赏”,结果把情韵饱满,激情洋溢的诗文搞得七零八落,“白骨森森”。他们不但不以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对前人感情的亵渎,反而沾沾自喜,自以为深得其妙,切中肯綮。铺天盖地的专业术语令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索然寡味,把学生心中仅存的一点对古人的敬畏扫荡得片叶不存。就一节课而言,学生听了一大堆似是而非、含混晦涩的术语,学而未有所得,甚至产生了厌烦情绪。从长远来看,中学生极需丰富和成熟的情感世界缺乏应有的健康的补充,不但如此,学生原本就贫乏而苍白的情感在得不到补充与激扬的情况下,会变得越来越虚弱,越来越匮乏。他们本应生机盎然,勃勃昂动的情感世界就会变成情感的荒漠。这固然有其极为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但我们语文学科这个情感教育的中坚力量也难辞其责。
(四)呼唤情感教育。
针对情感性的缺失,《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进行了规定: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即是要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因此要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就需要情感教育。所谓的语文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充分考虑语文认知因素的同时,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等作用,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完善健全人格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呼唤情感教育。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育,应该改变传统教学只重知识的传播和训练的做法,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等非智力因 素的培养。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情感教育的意义,从而更好地重构语文教学情感性。
而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肩负起这个神圣的历史责任,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内容,尽可能在扩展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情感世界,把情感教育放在语文教育的重要位置,用前人健康、美好、丰富而动人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点燃青年学生内心的激情。这有利于传播我们丰富而美好的民族情感,也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健康美好的情趣,进而使他们在不断的熏陶渐染中树立起受益终生的志趣。这种志趣是我们学校的终极目标,也是体现终身教育的最好样板。
三、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不宜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统一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学具有模糊性,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阅读”、“写作”、“听说”是“模糊”的,答案都是见仁见智的。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说要顺应自然而不过于刻意,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他人,对待自我。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阅读教学中应“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阅读教学要求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坚持阅读教学的开放性;要打破阅读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广泛地阅读除教科书以外的文本,诸如读本、名著、报刊以及电子网络等媒体转载的内容,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意识的现代人;要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以教案为先导的教学否定了人的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生动性,也排除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种种可能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开放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准则。阅读教学更应加强学法指导。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保障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权利,阅读教学也就必须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方法和途径。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是为了不教”。
写作教学中应“道法自然”。首先,作文命题开放化。写什么如何写,写得怎样都是学生自己的事,这样就消除了学生作文的压力,极大地刺激和利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第二,作文指导模糊化。教师以模糊不确定的表达来激发、诱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避免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指导学生作文。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认识事物的灵活性,避免片面性、绝对化;第三,作文过程自主化。教师要放弃过去那种定时、定量、定点的干涉行为,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纵情驰骋。学生写长写短,在什么地方写,什么时候写,都给他们以一定的自由;第四,作文讲评互动化。教师要克服过去那样单纯自己讲自己评的作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讲评中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研究。
《庄子·应帝王》中讲了一个寓言,意思是说,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一起去拜访中央之帝混沌,混沌热情周到地款待了他们。告别之时,南海之帝与北海之帝想回报一下混沌。他们商量说,人人都有七窍(眼、耳、鼻、口),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可独独混沌没有,我们来为他打开七窍吧!于是,他们一天给混沌打开一窍。七天后,七窍是开了,而混沌却因此而死去了。这个寓言告诉人们,人为地改变自然,不仅无益,甚至会置自然之物于死地。所以最好的做法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的教育理想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无所不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地方与学校视为自主的、有创造力的课程决策主体,教育部的这种“无为”,即是一种辅助地方与学校自我发展而不加以控制的理想管理境界,其结果则是大有所为。道家的无为思想,在语文教学上倡导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用强迫命令,按照自然天道,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根本感不到任何学习的压力。我的具体做法就是分组学习,和谐发展。
四、语文教学未能面向现代化,未能学时代所当学,为时代所用,未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又要注意体现一定的世界气息和时代精神,也就是身教时代所当教。这里提出两个迫切需要研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待这个问题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例如在语文课本里,选编一定数量反映20年来社会变革的并可作为语言教学范例的名篇,让学生从中认识时代并学习能 反映时代新貌的语言。又如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以《广告法》为依据学习写广告语言,以《合同法》为依据学习写合同语言。总起来说,就是语文教材内容必须与当前的改革开放和实际应用适当地结合起来。
(二)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整个社会生活信息化的需要。现在已处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开发和创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课本里写的是书面信息,教师讲授是传递信息。学生学习是接受信息。无论写的、讲的或者学的,都要求有一定的新意或者有助于提高素质的,才能成为有益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有关语文信息积累、掌握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现在有些语文教材已经编入电脑阅读、电脑作文,教学中也有试行网上听课的。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文教学信息化问题列为当前迫切需要研讨的重要课题。
第四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竞赛试题介绍
高中语文基础(文学、文化等)知识竞赛试题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3题。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选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1.请判断上首词的词牌名为()。
A.水调歌头 B.如梦令 C.西江月 D.沁园春 2.根据《水浒传》的描述,这首词的作词者是(A.晁盖 B.宋江 C.林冲 D.吴用
3.上首词属于下列哪一类词?()
A.小令 B.中调 C.长调 D.古体词
4.下列汉字形体演变次序排列正确的是()
A、甲骨文、小篆、楷书、行书、隶书
B、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C、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行书
D、隶书、甲骨文、小篆、行书、楷书
5.下列含有忧伤情绪的诗句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下列文学作品中,哪一个不属于剧本?()
A.《等待戈多》 B.《伪君子》 C.《茶馆》 D.《包法利夫人》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7-9题。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读山海经》
7.《读山海经》中“孟夏”是指农历()月。
A.四 B.五 C.六 D.七
8.《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
A.神话故事 B.地理著作 C.人物传记 D.文人随笔
9.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名潜,字()。
A.彦和 B.子建 C.元亮 D.德施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0-13题。
正如诸位所知,麦琪是聪明人,聪明绝顶的人,他们把礼物带来送给出生在马槽里的耶稣。他们发明送圣诞礼物这玩艺儿。由于他们是聪明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明的礼物,如果碰上两样东西完全一样,可能还具有交换的权利。在这儿,我已经笨拙地给你们介绍了住公寓套间的两个傻孩子不足为奇的平淡故事,他们极不明智地为
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10.下列哪一位小说家不是英国人?()
A.司汤达 B.狄更斯 C.笛福 D.毛姆
11.下列作者与作品配对不正确的是:()。
A.契诃夫——《套中人》 B.卡夫卡——《变形记》
C.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 D.莫泊桑——《死亡与罗盘》
12.下列不属于以吝啬鬼形象出现的小说人物是()。
A.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B.泼留希金(《死魂灵》)
C.严监生(《儒林外史》)D.聂赫留朵夫(《复活》)
13.请判断下列哪段话不是出自欧•亨利之笔。()
A.吉姆站在屋里的门口边,纹丝不动地好像猎犬嗅到了鹌鹑的气味似的。他的两眼固定在德拉身上,其神情使她无法理解,令她毛骨悚然。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嫌恶,根本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仅仅是面带这种神情死死地盯着德拉。
B.苏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猛然间出现了奇妙的变化。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这一切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C.乔•拉雷毕来自中西部槲树参天的平原,浑身散发着绘画艺术的天才。他还只六岁的时候就画了一幅镇上抽水机的风景,抽水机旁边画了一个匆匆走过去的、有声望的居民。这件作品给配上架子,挂在药房的橱窗里,挨着一只留有几排参差不齐的玉米的穗轴。二十岁的时候,他背井离乡到了纽约,束着一条飘垂的领带,带着一个更为飘垂的荷包。
D.我无法摆脱这种困境,只得深怀耻辱,准备着手“答复”那一大堆毫无根据的指控和卑鄙下流的谎言。但是我始终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就在第二天,有一家报纸登出一个新的恐怖案件,再次对我进行恶意中伤,说因一家疯人院妨碍我家的人看风景,我就将这座疯人院烧掉,把院里的病人统统烧死了,这使我万分惊慌。接着又是一个控告,说我为了吞占我叔父的财产而将他毒死,并且要求立即挖开坟墓验尸。这使我几乎陷入了精神错乱的境地。在这些控告之上,还有人竟控告我在负责育婴堂事务时雇用老掉了牙的、昏庸的亲戚给育婴堂做饭。我拿不定主意了——真的拿不定主意了。最后,党派斗争的积怨对我的无耻迫害达到了自然而然的高潮:有人教唆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
14.“文房四宝”中那一宝产于浙江?()
A.笔 B.墨 C.纸 D.砚
15.下列地支与其生肖配对正确的是:()
A.子——兔 B.巳——蛇 C.酉——猴 D.申——鸡
16.下列哪一部典籍不属于《四书五经》?()
A.《中庸》 B.《尚书》 C.《春秋》 D.《左传》
17.与下列成语相关的人物配对错误的是()。
A.举案齐眉——孟光 B.囊萤映雪——孙敬 C.击楫中流——祖逖 D.枕戈待旦——刘琨
1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场(chǎng)所 逮(dài)捕 疾风劲(jìng)草
B.应(yìng)届 贿赂(lù)飒(sà)爽英姿
C.功绩(jì)星宿(sù)揆情度(duó)理
D.谈吐(tù)麇(qún)集 短小精悍(hàn)
19.现代汉字,按其构成方式最多的是()
A.象形字 B.指事字
C.形声字 D.会意字
20.我国第一部新诗集是()
A.胡适的《尝试集》 B.郭沫若的《女神》
C.徐志摩的《志摩的诗》
2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的作者是
A.杜甫 B.白居易
C.孟郊 D.贾岛
2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逶迤 虚与委蛇 尺牍 买椟还珠
B.就范 一蹴而就 掂量 掂轻怕重
C.渔利 坐收渔利 旁证 旁证博引
D.营利 营吃卯粮 反诘 佶屈聱牙
2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部学术专著,使李教授花了多年心血,处心积虑写出来的。
B.老胡虽然年过花甲,但还是少不更事,书呆子气十足。
C.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厝火积薪,后果不堪设想。
D.学习上他从不满足,总是得陇望蜀,不断探索新的领域。
2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句诗的作者是
A.杜甫 B.白居易
C.李贺 D.屈原
2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乐于助人本是无可非议的,可在有些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
B.这家公司经过一年的整顿,与一年前混乱的局面相比,已是改头换面了
C.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至于酿成了大祸。
D.昨晚,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被振聋发聩的雷声惊醒了。
2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
A.孟郊、李白 B.贺知章、杜甫
C.贾岛、杜甫 D.孟郊、陆游
27.“十娘抱持宝匣,向江一跳。”其刚烈悲愤之情正与《红楼梦》中的那个人物相同
A.林黛玉 B.晴雯
C.尤三姐 D.尤二姐
28.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片名系取自我国古代一位词人词作中的句子。这位词人是
A.辛弃疾 B.李煜
C.宴殊 D.李清照
2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首诗的作者是:
A.李白 B.谢眺
C.陶渊明 D.钱鹤滩
30.“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 的评论。
A.钟嵘对陶渊明 B.苏轼对王维
C.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31.填入下面横线上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个鲜为人知的补偿原则,它青睐不断拼搏的强者, ,收获也最多.A.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B.强者尽管失去太多
C.虽然生活让强者失去太多 D.让生活中失去太多的强者
3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使许多字眼起了变化。
B. 同生命和人类起源一样,宇宙起源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科学前沿问题。
C. 星期天我们去郊游,山上那么多杜鹃令我们游兴大发。
D. 北京一家老字号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素以选料上乘、工艺精湛、配方独特而驰名中外。
33.下列哪一则春联是春联的最早雏形?()
A.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B.悠悠乾坤共老,昭昭日月争光。
C.天上明月千里共,人间春色九州同。D.九州瑞气迎春到,四海祥云降福来。
3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假期(qī)角(jué)逐 差(chā)强人意
B.血泊(pō)纰(pí)缪 相形见绌(chù)
C.勾(gōu)当 温馨(xīn)蹉(cuō)跎岁月
D.轶(yì)事 比较(jiǎo)咄(duō)咄怪事
35.将下列8句组成对联,选出组合正确的一项()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 ②白铁无辜铸佞臣
③竹直心虚乃吾友 ④霜叶红于二月花
⑤青山有幸埋忠骨 ⑥水淡性泊是我师
⑦柳絮池塘淡淡风 ⑧带水芙蓉点点雨
A.⑦⑧/⑤② B.①④/⑥③
C.⑤②/⑥③ D.⑥③/⑦⑧
36.对下列古诗中加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
B.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排比,以景物喻愁思,烘托出闲愁之多。
C.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多。——运用对比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叶落之多。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诗才出众。
37.“天边偶尔漂浮着淡淡的白云”的后面连接那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
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万朵闪烁的银练。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38.关于《三国演义》,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张飞字翼德。
B.“三英战吕布”,“三英”指的是关羽、张飞、赵云。
C.“桃园三结义”指的是关羽、张飞、赵云。
D.杨修是孙权手下的谋士。
39.对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宋代的苏舜钦住在他丈人家中,每晚要饮一斗酒。他丈人很奇怪,就去窥探他。只听他在朗读《汉书•张子房传》。读到张良狙击秦始
皇,误中副车,拍案叫道:“惜乎击之不中!”就满饮一大杯。他丈人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这就是有名的“汉书下酒”的典故,其乐趣在“书”而不在“酒”也。
A.好书一部不为多,只要有乐趣,越多越好。
B.精湛的书籍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C.好文章能引起人们的乐趣,读得越多乐趣越大。
D.能引起人们乐趣的好文章越多越好。
40.下列那一项比喻不尽恰当()
A.日记:心的轨迹,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B.词典:知识的海,学问的帆,书山上跋涉的樵夫。
C.笑:你是美的姐妹,你是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D.浪花:一朵浪花,一个跳荡的音符;一排浪花,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一个欢乐的生命。
41.下列加点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涔涔 cén 亵渎xiè 鬼蜮yù 堤坝tī
B.确凿záo 炫耀xuán 搭讪shàn 汲取xī
C.痉挛luán 纨绔kù 憨顽hān 玷辱diàn
D.沈毅 shěn 中肯zhòng 绵亘gèn 悚然sǒng
42.下列四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正经 正襟危坐 预料 出乎意料
B.艰苦 艰苦卓绝 留恋 流连忘返
C.休憩 休戚相关 叩头 磕头作揖
D.长谈 老生长谈 碧玉 璧玉无瑕
43.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假如不愿走向深渊,就让我们走向广阔;假如不愿座享其成,就让我们勤勉奋争。
B.原宥、仁爱和宽容,同情别人并代人受过,这才是岁月经历不断丰厚的东西。
C.最近新起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克隆羊”“克隆人”的**,表明在世纪之交,人类最为关注的是生命的本源。
D.斯塔尔在长达445页的调查报告中指控克林顿在试图掩盖他和莱温斯基的关系中有伪证、对证人施加影响、防碍司法及滥用职权的行为。
44.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B.期中考试,刘军同学数学获得满分,真可谓是登堂入室了。
C.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D.你游桂林的山水,见到那些构造奇妙的山洞,一定会说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设.45.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项
在美国,一部佳作未必卖座,而卖座的不一定是上乘之作。
A.但美国影评界却公认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二者兼备。
B.但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却被美国影评界公认为是卖座的佳作。
C.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美国影评界公认为二者兼备。
D.美国影评界认为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是卖座的佳作。
46.下面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报怨 像貌
惊愕 昧心 B.良秀不齐 眈误
狼藉
暮霭
C.烦燥 蒿莱 枭鸟 厮守 D.衰草萋迷 衔冤 错勘
津贴
4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__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_____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__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
A.莅临
计划
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
规划
不是/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
计划
不是/而是
48.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4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样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磅》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50.下列语句不属于同一篇文章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C.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D.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51.“点卯”,现在时间是指 点
52.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汉之阴”是指汉水的 面
53.诗经“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中国古代的“五音”是指宫、商、______、徵、______。
55.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下陈蕃之榻”是说
特地专设床榻供
休息。‘
56.“二桃杀三士”是 的计谋.57.凡月之夜、、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袁宏道《虎丘记》)
58.《诗经•邶风•静女》中 一句逼真地再现了男女青年约会时,女子的不现面,引得男子焦虑不安的情态。
59.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连用了 七个叠词奇巧的抒写了诗人心情之悲怆、处境之孤独。
60.古诗中有很多佳句对写作具有启发指导作用,如:运用虚中见实表现手法、以无声衬有声,白居易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主张写作要从读书中获得渊博知识修养,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读书与实践并重,董其昌写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陆游写的“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
61.《说文解字》打一书名(儒家典籍)
62.辛勤劳作不得病(打一作家名)
63.民间传说中的八仙指的是汉钟离、、、何仙姑、韩湘子、蓝采和、张果老、曹国舅。
64.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
65.唐代的大小李杜指的是,。
66.“三百千”是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的简称,指的是、、《千字文》
67.衣锦还乡(打一明代作家名)
68.会让你的腰身变小,但不会让你的钱包变小————这是(商品)的广告。
69.“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 对《史记》的赞语。
70.清代我国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 》,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71.清代最善于画竹的画家是
72.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73.将下列画横线的俗语用一个成语替代。
本人一介书生,且无家事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
74.若已知1997年的干支是“丁丑”年,那么1999年是“ ”年
75.“梅花三弄”“弄”的意思是
76.我国诗歌史上的 “乐府双璧”指的是、。
77.我国现代最早的白话小说是。
78.唐代古文运动的两位领导人是、。
79.“淮海居士”是 的别号;“八大山人”是 的别号。
80.踏雪寻梅(猜“金陵十二钗”之一)
81.“三言”指明代冯梦龙编的《喻世明言》、《 》、《醒世恒
言》
据解释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出相关成语(完成82---84题)
82.为应付某种需要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
83.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
84.宇宙间的一切景象都更换了新貌,显出一派生气.()
85.保尔•柯察金是小说 中 的主人公
86.北京申奥的主题是
87.一位英国汉学家来到中国旅行观光,一天晚上,他对宾馆服务台的值班人肖雯说:“小姐,明天早上请为我办一件事好吗?”
肖雯含笑答道:“很乐意为先生效劳。”
那汉学家颔首微笑,随便写了一个“辅”字。肖雯看后,会心地瞧着汉学家莞尔一笑,说:“请教授放心,一定办到。”
你知道那“辅”字是什么意思吗?答:
88.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
89.“画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打一字:
90.“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 的名言。
9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是 的名言。
92.“秋月春风等闲度。”(打宋词句一)。
93.动手术的部位(打一字)。
94.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 》、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
95.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补填句
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96.“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这句判词说的是
97.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这是红楼梦十二曲之《世难容》,它唱的是(填一人名)
98.“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是红楼梦十二曲 之《枉凝眉》,它唱的是(填两个人名)
99.公元1279年宋、元水军在广东崖山决战。叛宋降元将领张弘范打败宋军后,竟厚颜无耻的在岛上勒石记“功”:“张弘范灭宋于此”。后来,明代理学家陈献章看到了此石碑,特地请来了一位石匠在碑首添了一个字使此石碑变成了耻辱柱。这个字是。
100.“红娘”是 中的人物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填空题答案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CBABCDABCA
题号1112***81920
答案DDDABDBACA
题号***82930
答案CACAACCBCB
题号3***37383940
答案DBAACCBACB
题号***84950
答案CDBDBDCBBD
51.5---7点
52.南
53.风雅颂赋比兴
54.角、羽
55.陈蕃、徐孺
56.晏婴
57.花之晨
58.(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5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60.此时无声胜有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绝知此事要躬行。
61.《论语》
62.辛弃疾
63.吕洞宾、铁拐李
64.陶渊明
65.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
66.《三字经》、《百家姓》
67.归有光
68.内衣或减肥产品
69.鲁迅
70.《四库全书》
71.郑板桥
72.白朴
73.直言不讳
74.己卯
75.章,奏乐或乐曲的一章,一段。
76.《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77.《狂人日记》
78.韩愈、柳宗元
79.秦观、朱耷
80.探春
81.警世通言
82.权宜之计
83.闻过则喜
84.万象更新
8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86.新奥运,新北京
87.十点用车
88.《春秋》
89.日
90.但丁
91.雪莱
92.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93.召
94.汉宫秋
95.独怆然而涕下
96.史湘云
97.妙玉
98.林黛玉、贾宝玉
99.宋
100.《西厢记》
第五篇: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积累介绍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积累——意向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②“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③“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①温庭筠 “绿杨陌上多别离”
②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③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④“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⑤“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①《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②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③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④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⑤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①“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②“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③“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④“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南浦pǔ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①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②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③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①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②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③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①《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②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③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④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①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②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③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④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①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②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③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①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
②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
③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④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①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②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①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③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⑤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⑥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①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②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③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①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①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②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①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①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③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④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①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②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③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④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⑥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⑦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1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①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②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1.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①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②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①《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②《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①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3.螟蛉mínɡ línɡ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4.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①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②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③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5.神器
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6.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7.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8.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9.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10.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①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11.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2.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犒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春秋时,楚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
后遂以问鼎比喻篡夺政权或图谋帝王权位。《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5.三尺
(1)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
《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2)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或木板上,所以称“三尺法”。
《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1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
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
《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3.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6.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
①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
②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7.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①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②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8.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9.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10.击楫(jí)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①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
②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③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1.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2.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3.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称为“花中四君子”。
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6.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7.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8.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9.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10.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11.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12.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13.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14.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15.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16.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17.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18.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19.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20.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21.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22.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23.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24.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25.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26.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27.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28.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29.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30.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1.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2.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3.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4.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5.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
①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6.斑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斑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斑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①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
①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8.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9.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①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10.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①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1.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
①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2.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①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①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4.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
①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
②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5.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qú)(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①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6.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①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②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7’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①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8.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①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9.莼(chún)羹(gēng)鲈(lú)脍(kuài)
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ū)菜羹:菰菜、莼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①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②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10.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
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1.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①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2.采薇
(1)借指陷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①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2)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①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3.碧血、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
①《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②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4.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①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②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5.怀桔
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①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
②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6.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①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7.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壁),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①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8.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人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①《红楼梦》(第三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9.柳营
指军营。唐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①唐人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10.南冠
指办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之。…… 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①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
②李白《流夜郎闻不预》:“北阙圣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