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情境创设及引导鼓励,激发学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会、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生长的过程。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情境创设及引导鼓励,激发学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会、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生长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课程。而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是指师生以课堂为舞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创造出让学生有所感受,心灵、情感有所震撼的活动学习情景。“有效教学”是一种内在的、学生个人情绪、知识上参与的学习过程。
有效教学着眼于“立人”。它以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为依据,以丰富、积累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宗旨。拓宽了以往教学过分看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狭隘的功利性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主张:
1.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个性化的转化过程。
有效教学重视通过组织学习实践来认识事物,即通过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学生应在有效教学中学习、“发现”知识,唤起潜能,获得个性化的感知和感悟。
在有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有效教学否定现行教学中那种强迫所有学生无条件接受某一种所谓“标准”的认识,全盘接受、认同老师或他人的结论的做法,否定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唯考试时的参考答案是从的教学陋习。它强调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力求对学习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体验知识、获得与众不同感知效果和情感体验。学生以获得自己正确的个性化的认识、体验为学习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
在学习体验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个体主要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体验活动激活已有经验,然后通过想像、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产生新的经验。最后,又通过反思使经验内化为自我的感悟,使感悟到的东西成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
3.学习应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过程中进行。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有当学生能够实现自主、能动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个性的情感时,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体。
4.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有效教学过程体验,并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实现教学相长。
体验是身心活动与直接经验二者产生的认知、情感和意识。体验往往以经验为基础,但又不停留于已有的经验,而是对以往的、他人的经验产生的一种升华与超越,往往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它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
第二篇:政治课实施有效教学之我见
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三条规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三条规律称为“铁律那就是” 铁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铁律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铁律之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我对政治课教学的认识发生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我认为有效教学着眼于“立人”。它以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为依据,以丰富、积累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宗旨。拓宽了以往教学过分看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狭隘的功利性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个性化的转化过程。正因如此政治课 有效教学必须重视通过组织学习实践来认识事物,即通过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政治课堂的主角。我认为以学定教第一条铁律就首当其冲因为学生只才在有效教学中学习、“发现”知识,唤起潜能,才能获得个性化的感知和感悟。
所以在政冶课堂实施有效教学中必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有效教学否定现行教学中那种强迫所有学生无条件接受某一种所谓“标准”的认识,全盘接受、认同老师或他人的结论的做法,否定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唯考试时的参考答案是从的教学陋习。它强调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力求对学习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体验知识、获得与众不同感知效果和情感体验。学生以获得自己正确的个性化的认识、体验为学习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在学习体验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个体主要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体验活动激活已有经验,然后通过想像、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产生新的经验。最后,又通过反思使经验内化为自我的感悟,使感悟到的东西成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
只有当学生能够实现自主、能动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个性的情感时,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有效教学过程体验,并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实现教学相长。
所以又要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三,有效学习十分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体验可以通畅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链条,可以增强学生的意识、态度和观念。当今世界的价值观之一是——“态度决定一切”。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意识有利于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提升他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有效教学”使学生学习的背景生活化了。反映了学生在社会及生活中的需要,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有效教学”最终使学生走向生活,更好的为社会生活服务,为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了一种思路。体验是身心活动与直接经验二者产生的认知、情感和意识。体验往往以经验为基础,但又不停留于已有的经验,而是对以往的、他人的经验产生的一种升华与超越,往往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它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
所以 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总之政治课有效教学是学生主动的体验。教师挖掘教材中利于体验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动,感觉自己就是教材中的一个角色在活动。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学生乐于参加,而且对教材中一些较抽象的理论也能迎刃而解。
第三篇:中学政治课有效教学之我见
中学政治课有效教学之我见
农植素
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文本的传授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具有良好的现代公民品质。如果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去考量,这门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进而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素质、有文化的人。所以,中学政治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设置的目标能否实现。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从教师的个人素养方面来说,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及时的更新政治课教育教学理念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角色应由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协调者,将讲台由教师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共同的舞台,给学生创设出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从而为有效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同时搞好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轻视考试这个环节是不应该的。然而,重视考试与以考试为本有原则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以考试为本的主要表现,第一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一切以考试的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第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考试的“战略”和“策略”,而忽视育人和教改;第三是误导学生,将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而忽视了明理和做人。思想政治课需要有科学的、有效的考试,但同时我们要坚持以活学为本,寻求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废除以考试为本。
2、掌握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步骤
思想政治课既要遵循中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中学德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德智双重性。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要非常灵活,任何一堂思想政治课都必须落实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两个内容,要把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和磨练道德意志要始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当前思想政治教学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品教学结构,它明显地体现了知行要统一的观点,但要注意:千万不可忽视激发情感和磨练意志的有机渗透,否则,课堂就会枯燥无味。
3、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文本的知识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说,其具有滞后性。因此,不要把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种工具,我们应该在利用这个工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好政治知识。思想政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道德事例和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去进行内心对比,进而帮助学生归纳出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材中好的“想和做”,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有强烈的针对性,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想和做”,可以掀起教学高潮。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思维价值,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怎么样,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不能只简单地进行判断和选择处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把文本的知识重新梳理和设计,把文本的知识设计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更为密切,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4、能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准确的把握
政治课的教学重点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决定的,因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源除学校之外,还有社会和家庭。因此,每次思想政治课教学之前,学生对将要接受训练的道德法律观念既不是完全掌握,也不是完全陌生,而是处于一种知行矛盾阶段。这种知行矛盾有时表现为
有知无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有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无行。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阶段,应通过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进而确定教学重点。若学生是有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导行上;若学生是无知有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明理上;若学生是无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知行并重上。
二、从具体的教学设计方面考虑,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
思想政治课是影响学生“思想”的,特别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否则,没有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索,仅凭教师宣讲,是难以触动心灵的,是很沉闷枯燥的。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理解学生的需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身心。
但在诸多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容易变成对学生的放任,“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浅薄无聊”。所谓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情况,自然,在完成过程中发展了智力,锻炼了能力。没有目标、任务的学习,或者没有时间要求的学习,效率是无从谈起的。
2、把时政要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
因为目标教学,所以教师自然应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知道这课的重点,甚至知识结构。用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不是枯燥地告知概念,也不是静态地投影任务目标。要多用时事导入的方式,就是用投影时事报刊新闻,或者播放时事新闻视频的方式,有时借最近高考或者各地的高考模拟题导入,制造一种悬念,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另一方面穿插一些时事政治的事例和国际、民生的新闻,联系教学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教育即生活”。生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泉,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才有可能是有效教学。
3、培养学生回顾总结知识的能力和自我复习的能力
有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教师灵活地教,学生自主地学,还要引导学生当堂及时地吸收、消化,甚至应用。政治课的内容需要延伸、拓展,但任务不需要延伸到课后,这既是减负的需要,也是思想影响“趁热打铁”的需要。应该每节课后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归纳学过的内容,整体复习,当堂消化,提高效率。
可以师生共同或者学生分组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纲要,形成知识的“树形图”,理顺知识点间的联系,促进理解。然后由学生结合知识树形图,去复述去细化,像教师讲课一样;如果有不会的,可以先看一下课本,然后继续“想”着知识提纲,接着复述。为促使学生认真复述,教师可以个别提问,或者默写。对提问的回答可以要求详细点,也允许自由点;对于默写,能细致表达亦可,不能的写出大概也行,如关键词、中心句等,甚至越简单越好,关键是是否动脑思考,是否理解。
中学政治课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寓教学于实践中,当然,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是,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培养、生活态度的培养、情感方式的培养,都是贯穿政治教学始终的通用原则。
第四篇:思想政治课之“有效教学”
思想政治课之“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情境创设及引导鼓励,激发学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会、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生长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主张
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课程。而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是指师生以课堂为舞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创造出让学生有所感受,心灵、情感有所震撼的活动学习情景。“有效教学”是一种内在的、学生个人情绪、知识上参与的学习过程。
有效教学着眼于“立人”。它以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为依据,以丰富、积累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宗旨。拓宽了以往教学过分看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狭隘的功利性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主张:
1.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个性化的转化过程。
有效教学重视通过组织学习实践来认识事物,即通过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学生应在有效教学中学习、“发现”知识,唤起潜能,获得个性化的感知和感悟。
在有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有效教学否定现行教学中那种强迫所有学生无条件接受某一种所谓“标准”的认识,全盘接受、认同老师或他人的结论的做法,否定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唯考试时的参考答案是从的教学陋习。它强调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力求对学习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体验知识、获得与众不同感知效果和情感体验。学生以获得自己正确的个性化的认识、体验为学习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
在学习体验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个体主要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体验活动激活已有经验,然后通过想像、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产生新的经验。最后,又通过反思使经验内化为自我的感悟,使感悟到的东西成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
3.学习应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过程中进行。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有当学生能够实现自主、能动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个性的情感时,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体。
4.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有效教学过程体验,并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实现教学相长。
体验是身心活动与直接经验二者产生的认知、情感和意识。体验往往以经验为基础,但又不停留于已有的经验,而是对以往的、他人的经验产生的一种升华与超越,往往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它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
5.教学应以学生获得有效教学过程体验的快乐,激发求知兴趣,培养良好的情商为目标。
体验性学习通过加强学生对学习、探究过程的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角色置换,观察、想象等体验性活动,将学生由课本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他们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获得大量生动的直接经验,在身临其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同时使之在这种过程中感受到有效教学的快感。
有效教学是学生主动的体验。教师挖掘教材中利于体验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动,感觉自己就是教材中的一个角色在活动。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学生乐于参加,而且对教材中一些较抽象的理论也能迎刃而解。
二、有效教学的要求
1.教学重在过程。
有效教学重在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及思维方式的学习、实践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追求的是过程本身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体验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而是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否对所学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能力重在有效应用。
有效学习重在应用已有知识、能力、生活经验进行学习并获得体验,是问题感知、问题探究、问题解决型的学习。其目的是在体验中发展运用知识、能力及经验,获取新的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发现性、探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有效学习是以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过程,追求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情感的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实践、运用中获取知识的本身就是学习能力的锻炼、提升过程。
3.学习重在有效。
有效学习十分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体验可以通畅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链条,可以增强学生的意识、态度和观念。当今世界的价值观之一是——“态度决定一切”。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意识有利于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提升他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有效教学”使学生学习的背景生活化了。反映了学生在社会及生活中的需要,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有效教学”最终使学生走向生活,更好的为社会生活服务,为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了一种思路。
第五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探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它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社会舞台。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情境互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这样的课堂必然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可是,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下,人们往往把课堂教学当作教师的教学活动空间,而把课程教学活动界定为一种“认知活动”,而忽视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使大量的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无效的或低效的状态。这种现象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普遍现象。教师没有因教而获得有效的发展与提升,学生没有因学而获得有效的成长和发展,学校也没有因教学而获得有效发展。可以说低效的课堂充斥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其主要表现有:(1)教师主宰课堂。教师决定课堂教学的一切,形成了“五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中心,教师讲授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以接受(听)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教师是“指挥者”,学生是“执行者”,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本该充满师生情意色彩的交往互动过程成为了“不公平交易”和“强买强卖”的过程。(2)主客体错位。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成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场合,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绝对配角。教师习惯于“专制式”地教,学生也只能习惯于“被动式”地学。教师只顾“教什么”却不顾“怎样教”;学生只顾“学什么”而不掌握“怎样学”。本该是课堂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体验等都被置之度外。结果是教师不会教,不懂得教学策略,教的效率低;学生的不会学,学不懂,学习效益低。(3)忽视差异。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而是把他们当作有待修剪的“花草”和可以容物的“器皿”;没有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而是当作一种教学阻力,始终用一刀切的方法教学。没有注重教学的差异性。(4)知能脱节。课堂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听讲、轻体验,重记忆、轻运用,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知识的掌握和经验的沿袭,轻视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5)物式灌注。教师仍然是“水桶”,学生仍然是“水碗”,课堂教学就是“灌水”的物式行为和过程。知识本位的物式教学目标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目标,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量化评分的物式评价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评价手段,通过应试的的物式价值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价值标准。这种低效的物式灌注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挪用,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挤占,自主探究的热情被扼制,自主发展的动力被压制,智慧被窒息,精神被萎缩。(6)追求形式。非常态的课堂教学追求形式,没有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定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上。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上的培养,而过多地追求课堂教
学的形式,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讲授表演化、理论公式化”的“秀”上过多地做文章,形成了“多形式、高能耗、低效益”的思想政治课。(7)畸型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而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应试能力的培养,从而对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培养不够,导致学生缺乏思想政治科的学科素养,不会思维,不会创新,不会综合运用以及情商较低的畸型发展,成为一个“不完整的人”。总之,缺失课堂的有效教学,从而使思想政治课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教学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
这种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现状虽经过多年来教改实践已有所改观,但仍然令人担忧。在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生活化”了,提出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要求,引入生活情境,引入活动探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的改变需要课堂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那种“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高耗低效,缺乏策略”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思政课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的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下,选择了“思想政治课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试图开拓一条有关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校本化研究与实践之路。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教学中应采用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促进学生发展得主要途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
“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很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同机关党委,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针对教学任务特点,在科学地教育理念支配下,形成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与国内外既有的相关研究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
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有效教学的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就主要方面来看,人类至少有八种主要的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知-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新的教学价值观包括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元多维的评价观。这种理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智能的多纬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美国的心理学家j.s.布鲁纳。他们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他们认为,学习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和旧的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皮亚杰指出,这个结构是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布鲁纳认为,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反应,而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他们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个学派还系统地阐述了认知结构及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4、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5、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
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方面的研究资料逐渐增多,如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上海教育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教育参考》等杂志上缕有登载。国际上有关于有效教学的五个标准和相应的五种模式,特别是赫斯特等人的研究。赫斯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与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的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教学内容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自主权,学生在课堂里的行为问题就会经常发生,导致后进生的成绩一再下降。他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这样,学生的大脑完全设入到处理教材和学习任务之中,他们就会一直学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提出有效教学的三种情况: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其他许多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国内也有关于有效教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纬度的标准。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郭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他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等作了清楚的界定。他提出的有效教学的理念有: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思想。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全人”的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把学科价值仅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发展上。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教师的工作表现。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他提出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的具体教学策略,还提出教师应该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情境时能作出决策。
综合以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觉得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和态势:
①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②有效教学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是一种师生共互动、共生长的关系。
④有效教学在策略上注重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注重学习的背景化,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发展其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有意义的学习;开展教学对话,使学生有表达、交流、对话,展示学生的观点、判断和理性推理。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而构建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立一帜,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观下,”新基础教育“从对教学设计要求开始,经实施教学过程,到反思和重建,向教师提出一整套教学行为的新要求,并通过这些行为推动教师回到“研究”中,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经过长达十年的研究形成的报告及《重建教育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对本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调查、观察、分析、反思等途径,寻找并归因造成思想政治课低效的因素。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提升高中政治教师关于有效教学的共识,形成有效教学的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实践这种教学观,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益。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总结出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有效教学的教师行为规迹。
3、努力探索有效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推动和促进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
五、研究内容和措施
1、了解研究人员对课题的共识度,及对课题研究应具备的技能、技巧、知识、素质的掌握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形成共识。
2、调查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现状以及达到的程度,并分析教师在实践中有效教学的有限性的原因,并试图努力寻找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①拟定教师问卷调查表,调查教师关于有效教学的意识、有效教学的实施现状、以及存在不足的原因。
②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发现教学中有效教学不足的原因,并试图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寻找实现有效教学目标最大化的措施和策略。
3、调查研究学生对于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并试图通过挖掘学生中的教学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①拟定学生问卷调查表,调查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②通过谈话和交流,获得学生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要求、期望等材料,从而努力实现有效教学最大化,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分析影响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因素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反思。
5、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措施和策略
(1)课堂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有效教学设计)
(2)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导入、有效情境创设、有效设问、有效反馈、有效活动、有效互动、有效合作、有效探究、有效课堂调控、有效语言表达、有效情感交流、有效思维、有效过渡、有效三维目标达成、有效小结等。
(3)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有效教学评价)
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而如何界定和评估一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学习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而研究的基点是寻找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的分析。
六、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资料收集法,谈话法等。我们将通过每次教研活动,着力解决该研究中的若干方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