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综合计算题的教学

时间:2019-05-13 02:5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化学综合计算题的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化学综合计算题的教学》。

第一篇:初中化学综合计算题的教学

浅谈初中化学计算题的教学心得

颍上县半岗镇庙台中学 姜永琴

化学计算题是初中化学最重要,最基本的题型,如何提高计算题的教学效果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近段时间来,我通过各种方式对此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并从中积累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设计梯度,诱发深入

通过调查和教学经验,我发现化学计算题中,学生最伤脑筋的是综合计算题,这类题目题干长,文字繁多,综合性强,尽管学生掌握了一些解简单题的知识和经验,但因综合分析能力差,不善于化繁为简,还有一些学生见到这类题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不能带着信心和耐心读题,所以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很棘手。其实,这种题型表面看起来高深莫测,实则不然,如果仔细分析,也不过是由一些简单题复合而成的,若老师能给学生设计合理的知识梯度,搭建适当的平台,再逐层升级,诱发深入,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发散思维,拓展思路

综合计算题是学生计算的热点也是难点,这种题往往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图文结合,文表结合,或实验与计算综合,还有的设计一些新情景和新信息,由于形式的多样,往往让学生感到迷雾重重。对于这类题,教师应该给学生进行分门别类,帮助学生分析涉及的主要反应,再通过对数据、图像.、表格或信息的分析获得有用的数据。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做,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也就是暴露出学生被迷惑的因素,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做的正确吗?在存在疑问的心理下,更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态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能准确把握这个时机,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给予点拨,这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无疑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对于化学计算题同一类型的题目,它们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和发展,但其实质不发生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归为一类以不同形式出现练习。

例如: 将100克98%的硫酸稀释成的20%硫酸,稀释后的溶液质量是多少?

将100克98%的硫酸稀释成20%硫酸,应加水多少克?

欲得到100克20%硫酸,需要98%的硫酸多少克,应加水多少克?

以上题目,虽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做题中只要能紧紧抓住“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这样关键,稍作点拨学生就能恍然大悟,从而解题。另外还有一种类型题:蒸发浓缩问题(在溶液饱和之前),和此类问题相同,无非是加水和减水的问题,都属于“溶质质量不变”问题,也可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练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十分有益。

四、启发思维,妙思巧解

化学计算,既要重视基础,让学生掌握常规的解题方法,也应重视技能,极可能的寻找妙思巧解,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升华。

例如:在室温下,有某物质的溶液50克,将其分成两等份,一份自然蒸发掉10克水,溶液饱和,另一份加入3.6克该物质,溶液也饱和,求室温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本题数据较多,学生会感到棘手,教师不必将答案直接简单地给学生,更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要充分利用学生思维处于“受激发状态”,急于得到答案的思维是最佳良机指点迷津:蒸发掉的水分和加入的溶质形成的溶液恰好饱和。这时,老师的点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重视讲评,指导学法

学生对于自己做过的题目,虽然知道错了,但不一定知道为什么错,所以习题讲评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典型思路和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讲评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同事对题目类型,步骤进行归纳,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解题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另外,要求学把错题整理到更正本上,并且写出错误的思路,以示警戒,这对于学生是大有好处的。

将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放入45.1g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溶液的密度为1.175g/cm3。将所得溶液分成两等份。从一份中取出4mL,加入硝酸银溶液,直到不能继续产生沉淀为止,得到14.35g沉淀物,另一份蒸发掉10g水后,其溶质质量分数为29.25%,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

分析:一般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综合性题目,都是由基础题组成演变而成的。如果抓住综合题的组合演变特点,将其分解成若干个从基本题目扩展的习题组,解题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本题可分解成以下3个基本题:

(1)取密度为1.175g/cm3的NaCl溶液4mL,加入硝酸银溶液,到不能继续产生沉淀为止,得到14.35g沉淀物,求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答:23.4%)(2)将一定量的23.4%NaCl溶液蒸发掉10g水后,溶液浓缩为29.25%,试计算原溶液的质量。(答:50g)(3)将一定量的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放入45.1g盐酸中,待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3.4%。试计算NaOH和Na2CO3各多少克?

总之,教师要通过讲、练、评、议、来启迪思路、传授方法、培养学生做题能力。

第二篇:初中化学计算题

初中化学相关计算

复习什么叫化学式?

1、计算H2O、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2、已知某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2,试确定该氧化物的化学式.3某金属元素R没有可变化合价,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则它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什么?

4、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O2,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求R的相对原子质量并确定R为何元素?(用多种解法)

3、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Fe(OH)2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4、(1)计算氮肥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2)若测得某种NH4HCO3的含氮量为18%,判断该物质是否纯净?

5、土壤普查结果表明:某村农民的麦田必须施氮元素5.3kg,而这位农民却向其中施入了9.8kg的NH4NO3,问施肥量是否合适?

6、5.6g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生成氢气多少g?(生成气体的体积为多少?(ρ氢气=0.09克/升))

7、将1.0g二氧化锰和一定量的氯酸钾共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称得残渣质量为30.8g,求(1)生成氧气的质量多少克?

(2)原先氯酸钾的质量为多少克?

8、高温加热15g碳酸钙,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得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求(1)若15g碳酸钙全部分解可产生多少二氧化碳?(2)那实际产生的二氧化碳有多少?

第三篇:浅谈初中化学计算题的教学心得

浅谈初中化学计算题的教学心得

化学计算题是初中化学最重要,最基本的题型,如何提高计算题的教学效果

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听了初中化学计算专题讲座感受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设计梯度,诱发深入

通过调查和教学经验,我发现化学计算题中,学生最伤脑筋的是综合计算题,这类题目题干长,文字繁多,综合性强,尽管学生掌握了一些解简单题的知识和经验,但因综合分析能力差,不善于化繁为简,还有一些学生见到这类题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不能带着信心和耐心读题,所以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很棘手。其实,这种题型表面看起来高深莫测,实则不然,如果仔细分析,也不过是由一些简单题复合而成的,若老师能给学生设计合理的知识梯度,搭建适当的平台,再逐层升级,诱发深入,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发散思维,拓展思路

综合计算题是学生计算的热点也是难点,这种题往往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图文结合,文表结合,或实验与计算综合,还有的设计一些新情景和新信息,由于形式的多样,往往让学生感到迷雾重重。对于这类题,教师应该给学生进行分门别类,帮助学生分析涉及的主要反应,再通过对数据、图像.、表格或信息的分析获得有用的数据。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做,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也就是暴露出学生被迷惑的因素,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做的正确吗?在存在疑问的心理下,更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态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能准确把握这个时机,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给予点拨,这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无疑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对于化学计算题同一类型的题目,它们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和发展,但其实质不发生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归为一类以不同形式出现练习,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十分有益。

四、启发思维,妙思巧解

化学计算,既要重视基础,让学生掌握常规的解题方法,也应重视技能,极可能的寻找妙思巧解,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升华。

例如:在室温下,有某物质的溶液50克,将其分成两等份,一份自然蒸发掉10克水,溶液饱和,另一份加入3.6克该物质,溶液也饱和,求室温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本题数据较多,学生会感到棘手,教师不必将答案直接简单地给学生,更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要充分利用学生思维处于“受激发状态”,急于得到答案的思维是最佳良机指点迷津:蒸发掉的水分和加入的溶质形成的溶液恰好饱和。这时,老师的点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重视讲评,指导学法

学生对于自己做过的题目,虽然知道错了,但不一定知道为什么错,所以习题讲评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典型思路和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讲评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同事对题目类型,步骤进行归纳,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

等,并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解题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另外,要求学把错题整理到更正本上,并且写出错误的思路,以示警戒,这对于学生是大有好处的。

总之,教师要通过讲、练、评、议、来启迪思路、传授方法、培养学生做题能力。

兴和四中化学教师

张旺

第四篇:初中化学计算题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计算题专题

一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求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指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在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系数)与相对分子质量及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是“相乘”不是“相加”;若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间的“·”与结晶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是“相加”不是“相乘”。例 计算5CuSO4·5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

5CuSO4·5H2O=5×[64+32+16×4+5×(1×2+16)] =5×[160+5×18] =12502、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以合物AmBn 为例。A、B元素的质量比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例,计算氧化铁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氧化物的化学式:Fe2O3,则 Fe∶O=56×2∶16×3=112∶48=7∶

33、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中任一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用下式计算: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质量100%。化合物的总质量

某物质的质量100% 混合物的质量另: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

(二)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求化学式

将各元素的质量分别除以其相对原子质量,得到的商之比即为相应的原子个数之比,继而确定其化学式。

例,某硫的氧化物中S、O元素的质量比为2:3,该硫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解析:S、O原子个数比为231:3,所以化学式为SO3 32162、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化学式

已知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和相对分子质量,可确定该化合物中各原子个数之比,进而确定其化学式。

例,某铁的氧化物中ω(Fe)=70%,则设其化学式为

56x100%

解析:可设该氧化物化学式为FexOy。则ω(Fe)=56x16y=70%,解得x:y=2:3则其化学式为Fe2O

3根据化合价确定化学式

例,曾用作麻醉剂的“笑气”,是一种氮的氧化物,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则“笑气”的化学式是()A.N2O5B. NO2C. NOD.N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式,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数目不变。

3、例,科学家通过宇宙探测仪发现金星大气层中含有物质X,X可以通过下列反应制取 CH2(COOH)2 X+2H2O。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

A COB.CO2C.C3O2D.C2O

3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1)假设未知量,用x、y等字母表示

(2)正确完整地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标在化学式下面。

(4)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待求未知量写在相应的分子质量下面。

(5)列比例式、求解

(6)写出答案

注意:

1、认真细心:化学式写正确;相对分子质量要准确;

2、带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的相关量必须是纯净的质量。

3、要注意反应中的条件,如“充分反应”、“完全反应”、“恰好反应”、“足量”、“过量”等关键性词语,以作出正确判断。

1、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能表达出多种量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解答有关化学方程中的已知和未知的隐含的已知条件,这些条件都可以应用于计算时的“桥梁”,是整个计算题的基础和依据。

例,发射通讯卫星的火箭用联氨(N2H4)做燃料,用四氧化二氮(N2O4)助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N2H4+ N2O4=== 3N2+4H2O,生成物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请计算:3.2Kg N2H4发生燃烧,需要助燃物N2O4的质量。

解:设需要助燃物N2O4的质量为x

2N2H4+ N2O4=== 3N2+4H2O

649

23.2kg x64923.2kgx

X=4.6kg

答:3.2Kg N2H4发生燃烧,需要助燃物N2O4的质量4.6kg。

2、不纯物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中所表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指纯净物,不纯物质不能代入方程式进行计算。遇到不纯物质时,需要将不纯物质换算成纯净物质的量,才能代入方程式,按质量比进行计算。计算关系为: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分数

例,用含Fe2O3 75%的赤铁矿石20吨,可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多少吨?

解:20吨赤铁矿石中含纯Fe2O3的质量为:20吨×75%=15吨

设可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质量为x

Fe2O3 + 3CO= 2Fe+3CO

2160112

15吨(1-4%)xx=12.5吨

3、有关无数据计算题

计算题需要数据,但有许多化学计算题缺少数据甚至无数据,这就需要假设数据。假设数据也有技巧,否则会使计算变得复杂。

【方法归纳】(1)如果题目中只有百分含量的数据,则应该假设百分数分母代表的物质为100g;(2)如果题目中什么数据都没有,则应该根据某一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来假设数据。例1:有一瓶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的混合物,其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21%。取一定量的混合物,放入大试管中充分加热至不再反应为止,试求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解:设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0 g,原二氧化锰的质量是100g×21%=21 g,高锰酸钾的质量是100 g-21 g=79 g;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为x,生成氧气的质量为y。

2KMnO

4K2MnO4+ MnO2+ O2↑

31687

3279 gxy3168732x=21.75 gy=8 g 79gxy

21g21.75g =46.5% 100g-8gω(MnO2)=

答: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46.5%.例2,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放入大试管中,充分加热直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试求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质量为316g,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为x,生成氧气的质量为y。

2KMnO4

K2MnO4+ MnO2+ O2↑

3168732

316 gxy

x=87gy=32g

ω(MnO2)=87g=30.6%316g-32g

答: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是30.6%

4、化学图像型计算

化学计算中出现的坐标系一般都比较容易识别,正确解读坐标系中给出的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常见的情况是用坐标系中的纵坐标表示生成的气体或者沉淀的质量,读出并正确理解坐标系中的一些特殊“点”(如起点、拐点、终点)

第一步,理清楚题目中涉及哪几个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如果需要,还要判定它

们反应的先后顺序;

第二步,结合图像分析每段图像对应的化学反应,弄清“起点”、“拐点”、“终点”的化学含义,确定相关物质质量;

第三步,将已知物质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求出未知量。需要注意的是,溶液质量的求法一般是:进入反应容器的物质总质量减去沉淀质量、杂质质量和气体质量;求溶质质量时,要特别注意溶质包括哪几块质量,不要有遗漏。

例:在一烧杯中盛有22.3 g Na2CO3和Na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加足量水溶解,配成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

(1)当滴加了73 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g。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3)当滴加了73 g稀盐酸时(即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试通过计算求出其中含溶质的质量。

5、多步反应的计算

从一个化学反应中求出的质量,用此量再进行另一个化学反应或几个化学反应的连续计算,求最后一个化学反应的量,一般称之为多步反应的计算。

例,计算用多少克的锌跟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能跟12.25克的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

本题涉及三个化学反应:

Zn+H2SO4(稀)=ZnSO4+H2↑2KClO3=2KCl+3O2↑2H2+O2=2H2O 可以用三个化学方程式中的微粒关系,找出它们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式:

2KClO3~3O2~6H2~6Zn即KClO3~3Zn

设需用锌的质量为x,根据上述关系式,KClO3 ~ 3Zn

122.53×6

512.25gx

x=19.5g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有关溶液的计算中,要准确分析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它们的最基本的质量关系是: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应注意此关系中,溶质质量不包括在溶液中未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1、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

(1)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注意:

1、只有当溶质全部溶于溶剂中,且不与溶剂发生反应时,才能直接应用以上公式;

2、溶质与溶剂不发生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

3、若溶质带有结晶水,其结晶水应作为溶剂水的质量计算。

例,无土栽培所用的某种营养液中,含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7%,某蔬菜生产基地欲配制该营养液200kg,需要硝酸钾的质量是()

A.7kgB.14kgC.70kgD.140kg2、有关溶液浓缩与稀释的计算

加水稀释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溶液的稀释

加稀溶液混合后溶质质量是浓、稀溶液的溶质质量的和

加溶质

溶液的浓缩蒸发蒸发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加入浓溶液 混合后溶质质量是浓、稀溶液的溶质质量的和

例,1、要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需加入水的质量为()

A.50gB.90gC.100gD.200g2、现有8%的氯化钠溶液50g,若是其溶质质量分数增达到16%,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需要蒸发多少克水?②需要加入多少g 氯化钠?

③需要加入多少克40%的氯化钠溶液?

3、有关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计算时,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要以溶质的质量列比例,而不能直接用溶液的质量或体积列比例。

例,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取的纯碱(Na2CO3)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化学实验小组同学为测定某厂生产的纯碱中碳酸钠的含量,称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并滴加稀盐酸,当盐酸滴加至73g时,气泡不再冒出,此时称得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为80.6g。试计算:

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g。

⑵该厂生产的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试通过计算求出其中含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4.4g

(2)解:设12g纯碱试样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氯化钠为y

Na2CO3+2HCl ===2NaCl+H2O +CO2↑

10611744

xy4.4g

106:44=x:4.4g

解得x=10.6gy=11.7

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6g/12g×100%=88.3%答:该厂生产的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88.3%。

(3)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1.7+12-10.6)/80.6×100%=28.7%

第五篇:十种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十种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学会考试不愁!

一、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几个不变”,即:

(1)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2)元素种类不变

(3)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技巧与方法:

㈠、差量法: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或体积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比例关系的一种解题方法。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式求解。

例1: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㈡、关系法:

关系法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最常用的方法。关系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列出比例式,通过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用此法解化学计算题,关键是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还要善于挖掘已知的量和明确要求的量,找出它们的质量关系,再列出比例式,求解。

1.计算用多少克的锌跟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能跟12.25克的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

解:

㈢、守恒法: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因此原子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1.某不纯的烧碱(Na2CO3)样品中含有Na2CO3

3.8%、Na2O

5.8%、NaOH

90.4%。取M克样品,溶于质量分数为18.75%的盐酸溶液100克中,并用30%的NaOH%溶液来中和剩余的盐酸至中性。把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后可得到固体质量多少克?

解:

㈣、平均值法:

这种方法最适合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通过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就符合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过多计算,准确而快捷地选到正确答案。

1.测知Fe2O3和另一种氧化物的混合物中氧的含量为50%,则加一种氧化物可能是:

A

MgO

B

Na2O

C

CO2

D

SO2

解:

㈤、规律法:

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理量往往是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的,这些数量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规律,表现为通式或公式,包括有机物分子通式,燃烧耗氧通式,化学反应通式,化学方程式,各物理量定义式,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式等,甚至于从实践中自己总结的通式也可充分利用.熟练利用各种通式和公式,可大幅度减低运算时间和运算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有一包镁粉和氧化镁粉末组成的混合物,由实验测得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其中镁粉的质量分数是()

A.20%

B.40%

C.48%

D.80%

解:

㈥、极植法:

例1.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

B.40

C.56

D.65

解: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

=0.25克。由题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平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答案选A。

㈦、图解法:

例1.某元素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2O3,其中氧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0%,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27

B、23

C、39

D、56

小结图解法适用于化合物中,已知元素的质量比或能将百分含量转化成元质量比的相关计算。

㈧、巧设数据法:

例1: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

=Na2CO3+H2O↑+CO2↑和NH4HCO3

=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㈨、十字交叉法:

溶液部分涉及有关溶液的浓缩及稀释问题的计算,计算量有时比较大且计算步骤较多,很多学生理不清思路,东一下,西一下,无从下手,如果能使用十字交叉法,对此类计算题就迎刃而解了。

例1:取100克胆矾,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㈩、估算法:

有些选择题涉及计算,像这类计算题大多不用计算出确切的数值,只要大约估算一下,再依据题目中的条件,就可得出答案,这样不但不会出现计算失误,也为解决后面的问题争取了大量的时间。

例1.由C、H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烃,碳原子数在4及以下的烃在常温下通常为气体,常温常压时烃C2H4和另一种烃组成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7%,则混入的烃可能是

A.CH4

B.C2H2

C.C2H6

D.C8H8

解答:

下载初中化学综合计算题的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化学综合计算题的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化学计算题的复习

    初中化学计算题的复习 化学计算是对化学概念、理论、物质的性质、实验等知识的量的理解,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中考虽然对化学计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对同学们综合应......

    初中化学总结:化学计算题题型汇总

    初中化学总结:化学计算题题型汇总 重要概念的含义与应用 化学计算是借助于用数学计算的知识,从量的方面来对化学的概念或原理加深理解或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

    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

    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 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改革中的科学探究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胡花 【摘 要】:九年级化学的“科学探究”应该如何实施?本文介绍并探讨了“科学探究”的......

    计算题教学心得[大全]

    计算题教学心得 刘岩 在上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后,收获很多。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熟悉了计算题教学的流程以及教法和学法的应用。 以前盲目的计算题教学,变得有逻辑性。......

    初中化学教学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基础阶段,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以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

    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5篇

    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课题:“美丽”的松花江 设计者:同江二中 张怀宇 2012、10、1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会用酸碱指示剂或者P......

    计算题

    五、计算题 1.某场地平整有4000m3的填方量需从附近取土填筑,其土质为密实的沙粘土(Ks=1.25,Ks’=1.05),试计算: (1)填土的挖方量; (2)已知运输工具的斗容量为2 m3,需运多少车次? 3......

    计算题

    小升初总复习——数与代数 ——计算能力过关专项训练 1.直接写出得数。 7×335733=×12=×24=÷2=12÷=1÷=498121047 2493431378×=÷=8÷=-=240÷=×=3910555242116 551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