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核心素养

时间:2019-05-13 02:3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英语核心素养》。

第一篇:高中英语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我见-----赴庆阳一中培训学习心得

为了全面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和提高我校英语教育教学水平,本人有幸参加了北师大老师闻君老师的讲座,本次讲座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语言能力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具体地讲,语言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意识和认识,例如,对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英语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英语与文化、英语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能力;(3)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篇的能力;(4)使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的能力;(5)通过语言建构交际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关于语言能力内涵,我的认识如下:

第一,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不局

限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第二,语言能力的界定不仅强调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特别注重语言知识在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究竟是如何利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表达意义的。

第三,要注意语言能力描述中反映不同思维层次的口标,如“阐释和评价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评价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比较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理解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语篇中的事实与观点”“找出语篇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要准确把握这些口标描述中使用的“阐释”“评价”“分析”“比较”“理解”“区分”“找出”等描述词语的内涵差异。

2.文化品格

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实现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英语语篇(包括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在学习这些语篇的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大量的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小学的各个学科都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英语学科也不例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以各种形式体现在语言和语言使用中。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够使我们了解其他民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品格的内涵超越了以往所说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思维品质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习和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可以丰富思维力一式,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教育界人士广泛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通用思维能力(如识别、理解、推断),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英语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语本族语者)独有或擅长的思维力一式和思维能力。

4.学习能力

21世纪的公民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发展英语学习能力尤其重要。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中国的中小学生来说,学好英语并非易事。因此,掌握英语学习的要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显得尤其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核心素养的学习能力,并不局限于学习力一

法和策略,也包括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认识和态度,例如,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口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处理使用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外,还要能够监控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情况,评估使用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国家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确立的发展方向。

第二篇:浅议课外阅读对高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议课外阅读对高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在现代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是国家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其中利用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英语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外阅读;高中英语;核心素养

高中英语是高中生必学的三大主科之一,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是每个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单一的课堂教育很难让学生对所教英语知识的全面掌握,所以教师都会利用课外阅读来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的教学来促进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1.课外阅读对高中英语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生英语学习的提高是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量,高中生如果单纯依靠课堂学习和课下作业是达不到规定的词汇量的,而高中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大。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来了解英语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对英语文章的理解能力。课外阅读就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英语的词汇量的助手,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学生的语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完善构建课外阅读能够有效提高高中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语言能力包含听说读写三个方面。提升学生听的能力方面,就要给学生创设语言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尽量使用英语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不管是“说”还是“读”,且要发音准确,进而引导学生会读也是英语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找一些英语的课外阅读教材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朗读,并提问学生从中学到了哪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表达和总结能力。高中阶段已有一定的英语语法基础,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时,英语教师可以采用扩句或者缩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英语写作并不复杂,但要能够做到语句通顺,语法正确,需要平日里学生除课堂外还有对课外的阅读材料进行更多的练习,而且在多读的过程中对有关单词、语法和语句要有更深度的掌握,这样体现出高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对英语核心素养中自我学习的有效性。

3.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中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教学,经常出现教师讲的滔滔不绝,而学生听得半知半解,因此也就无法去理解和思考,这样渐渐地会对学习产生懈怠。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把提高高中英语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问题,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掌握知识。如在阅读时可以让学生先通读文章,在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时先不要急于查字典,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意思对单词进行猜测,通过这样的方法锻炼他们的猜测和推断能力。在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后,还要让学生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然后再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剖析。

4.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中文化品格的培养

文化品格是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要想接触不同的文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阅读。英语是外国的通用语言,英语文章中讲述的大部分都是异国的风俗文化。高中的英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就要经常为学生找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让他们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化品格。给学生选择良好的课外阅读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高中的英语教师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要选择真正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材料。而且必须是积极的富有意义的。如可以选择《简.爱》一些名著中的片段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让学生阅读课外阅读材料,提高他们的词汇量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快速阅读能力。课外材料需要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如果脱离了课标,学生就会难以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对于他们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也不能起到巩固和复习的作用。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不同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提高学生们的核心素养。

5.结语 高中的英语课外阅读对高中英语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中的英语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认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材料,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管理,进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核心素养,促进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武瑛,赵钰莲.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外语教育,2017,19(3):32-40.[2]蒋秀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6):192-192.[3]熊佳.高中英语教学中深层阅读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63):91.

第三篇:浅谈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浅谈核心素养

  核心素养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根本性,能够以一知

十、以一当十;二是生长性,能够促进成长、持续生长,滋养整个人生;三是贯通性,能够融会贯通、成就整体生命。

教育教学由此出发,便能培育出自由、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之真正的人。核心素养之核是什么呢?我以为是作为个体生命的学习成长中最为重要的活性元素。它为个体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基,为人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教育要培养人的核心素养至少涵盖如下几方面的要素:

一、价值力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可以赋予万事万物以意义与价值,也即所谓的“为天地立心”。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心中永怀着“人性的价值”与“生命的尊严”,永葆“人成其为人”的底线与标尺。

 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教育就是要培植人超越动物的价值感。

爱因斯坦说得好:仅凭知识与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倡导者及力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对于教育而言,培植学生的价值力,重要的是培养价值判断力、价值持守力、价值创造力,即学生要学会明辨是非善恶,有求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认同自由、博爱等普世价值观,发展创造美好价值的能力。价值力是教育为学生种下的生命的福祉。

二、思维力

人的特性的维持有赖于思维、思想。思维也是人探索世界的重要路径。因此,怀特海说: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  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殊的关系。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使其终身受益。

三、创造力

现在人们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重视,一个人没有创新能力就不能进步,社会需要创新人才,这是核心素养中不能或缺的一个因素。

第四篇: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府东街小学 李彩霞

通过学习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读本”的学习,感到内心很受触动。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落实到美术学科,专家们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这一理论将成为美术教育的核心概念,引领美术教育进行发展和变革。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理解和体会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一、探究式、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主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创设情景,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对这点都不会陌生,但如何切切实实做到却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其实,最大的难度就在于我们自身观念上的改变。“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育,我们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要根据学生在绘画知识和技能的探究活动中的需要去提供有力的帮助。

例如,《漫画》一课中,内容就是漫画的表现方法学习,如果要引导学生探究,那就需要在课前让孩子们自己浏览教材和网络上的资料,课堂上分小组推出自己研究出的漫画作品绘制方法和表现方法是什么。这样就不再是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如何,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当学生发现了漫画的表现方法时,教师的作用是:何种表现方法运用到大家的画面上比较恰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体会,然后在尝试性表现。这样,最终的作业效果自然好于所谓的灌输、接受式的讲授法的教学。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具体指通过课堂上情境的创设,令学生们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美术思维、表达能力去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在想象训练的教学中常常会见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乐趣,他们对事物缺乏兴趣,因此在创作绘画时,脑子一片空白,无从画起。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是否该重新重视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周边事物,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今天,构图、色彩、造型、技法都不是美术学习的重点,而强调的应该是“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比如说在教学《十二生肖》时,我在导入环节,通过电子白板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十二生肖”王国里,里面居住着椭圆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各异的生肖动物。这让学生们不禁惊叹, 原来图形真的都能联想成“十二生肖”啊!随之而来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也会产生了一个疑问,在自然和生活中,到底还有哪些物体能让我们产生这样的丰富联想?学生有一种迫切地欲望想知道,想去探究。

二、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式

正所谓“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美术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学生画几笔线条、涂几笔色彩,动几刀刻刀、捏几下泥巴或者拍摄几张照片。真正的美术课堂教学是要带给学生切实思维变化的审美素养积淀、人文素养培育。要做好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完成以下几点。

(一)把美术教学活动变成“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留有提出假设、研讨方案、沉思默想、操作讨论的空间,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去验证。例如,在教学《我做的乐器》—制作这一内容时,让学生猜想如何利用各种废弃材料来做好。课堂讨论异常激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大胆猜测,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通过操作、实验、思考,很快学会了做乐器的正确方法。

(二)把美术教学活动变成“大胆尝试——迅速发现”的探究过程。机灵的推测,大胆的尝试和迅速的发现,往往是创造性思维飞跃的结果。课上先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小组讨论——得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由自己发现的快乐。在教学“废旧物的新生命”时,我提供了各种材料:有纸杯、胡萝卜段、秸秆段、纸筒等等的工艺龙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去练习。学生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收集相关资料,互相讨论交流,了解更多知识。整堂课波澜迭起,每个学生都积极尝试,积极参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经历了一次探索、求知的历程,实现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转化。

三、教学成果

美术“核心素养”真正内在的东西,比如说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是难以检测的。我们能够检测的只是一些外在的、简单的、平庸的素养,比如美术的基本功等。我们的教育,是需要在下一代才能检验成果的事业。美术,也不仅仅是一般人所看到的架上绘画,更不是教师们基本教学技能的“简笔画”。对美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某种低水平模仿、低水平徘徊的所谓技能传递的水平上,那么,美术核心素养的达成必然是空话。那么,“核心素养”时代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检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呢?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思考在实现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美术课程时,就要看是否改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否挪移美术教学的重心,每一位学生在一节课之后究竟有哪些收获。

“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课程,绝不是教学生画出一张画,做出一个泥塑、剪出一张剪纸,美术课程需要解决的是训练孩子们独特的思维方法。当学生能够在小学、初中、高中的美术课程里,将自己积淀的美术思维方法用于他的其他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处理问题的方法时,当他们能够基本做到艺术化生存的时候,那么,“核心素养”的目标才算是真正地达成了。

一节40分钟的美术课,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传授的东西也是有限的。恐怕也没有哪位教师能够说自己在短短40分钟的一个课堂中,能够令学生们把刚学到的美术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所以,我们要尝试从海量的美术文化信息里,检索出可用于课堂的,是以学生心身发展的材料。我们必须打破“知识与技能”的形式上学习的枷锁,从中酿造出能够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营养液”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投放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指引中。

我们教师在与每个学生相遇的时候,要试着润泽他们的心灵;在每节课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学会带着“镣铐”跳舞,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把新时代的锁链打成通向自由的利剑!

第五篇:浅谈核心素养

浅谈核心素养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有何特定内涵?笔者对国内外观点进行梳理后发现,既有研究多停留在表面功效的描述上,对其本质的把握远不够深入,这与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需求极不相称,与核心素养被寄予的厚望极不相称。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一重要概念深入讨论。

一、检视:有关核心素养的主流观点

(一)OECD的观点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其实是一个舶来品,代表性的如经合组织(OECD)199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项目。在持续多年的讨论和 研究之后,OECD于2003年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将有关学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并构建了一个分别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为推动这一框架的实践与应用,2005年OECD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

那么,DeSeCo项目组给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其理论经脉是如何把握的?DeSeCo项目组从功能论(或需求导向)的角度诠释核心素养,他们认为,核心素养具备如下特点:有助于社会和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有助于个体满足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他们指出,尽管这种需求导向的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但并非全部,核心素养不只用来与社会打交道,还应该是个体改造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核心素养不仅由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决定,还应由个体和社会的目标性质决定,而且还应包括创新、自主和自我激励。回顾既有关于人的素养的研究,其多以学习科学的相关进展为依据,围绕人的发展对素养进行系统刻画,但DeSeCo项目组显然没有这样做。其理论依据究竟是什么,和既有学习理论或教育科学理论成就的关系如何,不得而知。DeSeCo项目组只是大体上指出核心素养“超越了直接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它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即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显然,DeSeCo项目组看到了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具高级形态的内容,其不仅包含了方法层面的内容(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也包括了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同时,他们又提到了反思性,应当说,反思作为一种思维能力,具有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双重性质,反思能力或者说通过反思性实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些认识都非常重要,但从整体上看,DeSeCo项目组对核心素养的描述又比较散乱,没有形成严谨的指导性学理体系。笔者认为,他们的逻辑可能在于:刻画人的内在品质,即称之为“素养”,而站在功能论角度描述,就可以称之为“核心素养”。当然,DeSeCo项目组并没有对自己的这种潜在逻辑给出明确说明。

(二)欧盟的观点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有学者认为,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在笔者看来,这一核心素养体系的描述,既有较强地站在学习科学、教育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指向人的内在品质的意图,又具有明显地面向问题解决的功能导向色彩,它在尊重关于核心素养具有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的理念上颇为新颖,在一般意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核心素养关系的厘清上,也有意无意地下了一番功夫。

总而言之,从积极的方面说,OECD和欧盟的同行们有对教育实践的深刻了解,也有对教育的美好憧憬和较为准确的方向判断;遗憾的是,OECD没有说清楚的,欧盟同样没有说清楚。两家都缺少应有的科学方法的情怀,都是朴素地在表层上进行演绎,不能说明其核心素养思路的合理性,不能证明其给出的框架之完整性,因此都做得还不够。

(三)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者的观点大致受到上述两个代表性观点的影响。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辛涛等人的观点。他们认为,核心素养就其内涵而言,应当以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为重点;就学科属性而言,核心素养并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并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从人的成长发展与适应未来社会的角度出发,跨学科跨情境地规定了对每一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素养;就功能指向而言,核心素养的功能超出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而更有助于使学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另有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如,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又如,素养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它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

整体上看,国内学者关于核心素养认识的方法和风格,与OECD和欧盟如出一辙。在关于“双基”、跨学科性、功能指向(问题解决指向)等方面,国内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基本上是对OECD和欧盟观点的进一步解读或是简单翻版,并无太多新意。

二、启示:在把握核心素养之前的思考 无论是OECD还是欧盟,都在两个层面谈论核心素养:一是一般意义的层面,二是学科意义的层面。本文以下展开的思路,建立在两个约定之上:一是所述两个层面既不相同又密切相关;二是讨论过程先从学科意义层面人手,再去推及一般意义层面,即本文的讨论,先从学科核心素养开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界对核心素养概念的关注与讨论,承载着人们对教育寄予的所有美好期望,其尊重双基、功能论思想(指向问题解决)、跨学科性(综合性)、终身受益等诸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合理性。如何在既有学习科学和教育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梳理出核心素养的学理思路,显然非常具有挑战性。

笔者认为,或许从基础教育的特性(本质)人手是廓清核心素养的可取方法。

(一)人的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注重人的教育主要受西方哲学的影响,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今天教育理论界普遍接受的一种教育哲学。也有学者认为,人的教育就是使人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使人产生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并且能够形成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最终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有教养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当然,就基础教育而言,人的教育需要落实到所有课程上去。简言之,人的教育和课程强调的是对学生思想、人格、态度的培养。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思想”并非简单指思想品德之思想,更指特定课程中所包含的学科核心思想或思维方法。以基础教育中的数学课程为例,如果不把数学课程与人的思维发展、人的理性发展以及人的信仰和态度生成联系起来,数学课程就不可能走向人的课程。

从学习活动的角度看,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又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通用层面,主要表现在抽象概括与逻辑分析能力上,这是接受知识、发现知识或建构知识的基本前提;二是学科层面,主要表现为学科特有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学习者能够像学科专家一样深入思考问题时所需要的一种能力。后者正是下文要谈的学科思维。

(二)寻找学科思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育注重“双基”,渐渐成为公认的一贯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激增,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足以构成学生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的基础,因为它们可能很快就会老化、过时或得到新的发展,“基础”所包含的内容自然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本领或方法,简称“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在当今这个时代,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来说,重要的还有“基本态度与价值观”。如此,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了新“四基”,共同构成了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相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言,“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与价值观”被认为是基础中更为重要的部分。在全球性教育变革的呼声中,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也可以看成是超越“双基”思想在新时期的表现形式。

那么,“四基”或新课改的提法,就是理解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全部线索吗?它们是如何诠释“更普遍的基础教育价值”的?从当前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趋之若鹜的情形看,大家似乎对其并不满意。在笔者看来,教育史上著名的“形式教育”(思维训练)和“实质教育”(知识教育)的争论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形式教育”强调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科思维比学科知识更易于迁移,更具通用性。当然,现代教育要成为充满智慧的活动,必然要求教育者跳出知识与思维之间非此即彼的选择,那么,建立在实用知识基础之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统一的。因此,从思维层面上构建学科思维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丰富性,并通过课程实施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应当成为人们的共识。事实上,中国期刊网上日渐增多的冠之以数学思维、物理思维、化学思维、地理思维、历史思维、语文思维等的探索性文献,体现了这一共识的逐步形成。以数学课程为例,无论当下的数学课程是否如此,但历史上确实出现过成功的范例,那就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这本著作自其产生已有两千多年,尽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因其鲜明的直观性、严密的逻辑性、丰富的思想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业已证明它是培养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范本。

(三)认识学科思维

笔者以为,学科思维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学科思维具有较高层次的抽象性。为方便起见,我们在“双基”或“四基”对比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从人的素养构成的抽象层级来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属于较低抽象层次的“基础”;基本方法(暂时认为其包含学习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两个部分)属于较高抽象层次的“基础”;学科思维(含态度)应该处于更高抽象层次上,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次。如此处理,可以看到,人的发展必须经历从低到高三个层次,才是完整的和丰满的,下面两个层次,是学科思维层次形成的基础;反过来,一个获得学科思维的人无疑具备了总揽下面两个层次的能力。针对本文主题,笔者认为,获得学科思维的人具备了某种重要素养,一种能够总揽“四基”的素养,而不仅仅是具备“四基”的素养。这种诠释思路比较清晰,再结合欧盟关于“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的设想,学科思维在其本身的抽象层面上,不仅是完备的而且是跨学科联通的,这或许是欧盟相关朴素观点的由来。当然,这种跨学科性本身是建立在知识体系的完备及跨学科联通的基础上的,离开知识体系的完备及跨学科性就谈不上学科思维的跨学科性。

其次,学科思维的获得过程具有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长时间、系统而复杂的学习活动和心理过程才能获得。学科思维所要求的学习形式与过程,需要依赖于体验性学习活动,反思性实践,通过体验和抽象概括而内化为学习者的内在品质,既不停留在“双基”层的掌握上,也不止步于问题解决式学习活动的层面上。

再次,学科思维还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并不直接表现在对劳动力、职业素养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奠基,也不完全在于为学生理解和融入社会传递必要的文化认同、社会意识、国家观念等基础知识,而是体现在学习者通过学科学习所养成的对社会或周遭世界的洞察能力上,即从不同角度观察、理解、融人和参与社会实践和变革的思维能力上;进一步的,获得学科思维的学习者并不是简单地“能”思维,而且要“会”思维,“善于”思维,“自由于”思维。如历史的时空观念、多元联系是理解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的基本方法;数学的量化思维、逻辑思维是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类课程所携带的科学思维则是理解现代社会科技元素和科技创新的基础。

三、尝试:构建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

(一)内涵构建

人的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由此出发,基础教育的核心要义不是培养学生成为单纯的有知识、有技能并掌握方法的人,而是使之成为有修养、有智慧的人,这样的人,不妨暂时称为有“核心素养”的人。我们尝试这样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它由三个层面构成:最底层的“„双基‟指向”(称为“„双基‟层”),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称为“问题解决层”),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称为“学科思维层”),指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学科特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概念说明

上述概念界定中的所用术语较多,好在其中“双基”和问题解决两个层面中的术语大家比较熟悉,此处不再赘述,下面仅针对“学科思维层”做些说明。

其一,“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学习过程逐步形成”表明,学科思维层次的核心素养,必须在“双基”层和问题解决层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中理解和习得,如基础性的解题训练、问题解决式学习活动、发现式学习活动、反思性实践活动等。

其二,“相对稳定的”一方面表明,相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具有普遍的、持久的乃至终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是要说明,这些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必须是经过系统的和较长时间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而潜移默化到思想深处的、稳定的、可迁移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且形成习惯,或用布迪厄的术语形容,这种素养即基于特定“场域”生成的“惯习”。

其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表明,学科思维不只是静态的知识与技能,也不简单的是某剂解决问题的“处方”,而是探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有效方法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它是面对问题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其植根于所学学科内容之中,是学科的灵魂。其四,“初步得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初步得到”是指,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带给学习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础的和较为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要将对核心素养的本质把握提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来,提升到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相关素养的层面上来。因为只有提升到这个层面上来,才能使学习者不禁锢于“双基”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才能超越“双基”和问题解决,步入我们的教育理想。

需要指出的是,此处所讲学科所传递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暂特指科学层面的概念。以方法论为例,方法论按不同层次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具有指导意义;一般科学方法论是指适用于有关领域的各门学科,带有一般意义的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是指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论。学科所传递的方法论主要指的是后两种方法论,如数学中的概率思维、信息技术中的迭代思维、物理化学中的守恒思维等思想方法,它们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不可无限泛化为抽象的哲学概念。以迭代思维为例。这是一种持续优化的思维,强调在实现若干小周期循环改进的基础上实现大周期的循环改进,而不企图一次性成功地达成一个完美结果。具体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可以描述为:经过基于信息技术学科之迭代思维训练的人应该知道,从一个看来不是那么完善的地方开始,并不是一个坏的选择,相反,在很多时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科学的道路。于是我们说,这个人不仅掌握了迭代的知识和运用迭代方法解决问题的技能,也获得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一种理解世界的认识论和价值论。

(三)三层结构的认识及其关系剖析 本处的方法层,指向“问题解决的方法”,而不是如“四基”说所指的学习方法,也不等同于诸家关于“过程与方法”的解读。而“问题解决的方法”之“问题”,当然也可以是“学习问题”,更包含除“学习问题”以外本学科课程要面对的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指向的设定,得益于OECD之功能论思想;或者说,设定这样的指向,意图是为OECD之功能论提供合理的解释。

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作为一层,将基本方法作为一层,将学科思维作为一层,且顺序相叠,是本文的重要思路。既往从“双基”往“四基”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并行罗列,虽说也貌似包含了我们所说的三层结构中的某些东西,但并行罗列的方式并不能对学生的发展过程给出较好的诠释。层叠结构可以告诉大家,“双基”的训练,是以走向方法为目标的,或者说,基本方法的形成,是以“双基”训练为基础的,学科思维的训练以及形成,又是以“双基”训练和问题解决训练为基础的。而若采用并行罗列的形式,似乎暗示诸元素是各自独立的,各自需经历不同的生成道路,这显然有误导之嫌。

三层架构形成一个完整系统,三层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其中“双基”层最为基础,学科思维层最为高级,而问题解决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三个层面遵循“向下层层包含,向上逐层归因”的规则,相互依托,又相互归属。三层架构可解读为,问题解决以“双基”为基础,学科思维以“双基”和问题解决为基础;学科思维层是学科课程的灵魂,也是学科课程与“人的内在品质”相应的本质之所在,它作为人的内在品质的基本背景,唤醒并照耀着问题解决层和“双基”层,使之一并产生价值和意义,失去了学科思维层的唤醒和照耀,问题解决和“双基”便失去色彩,人便沦为工匠。本文给出的三层架构,既不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认知(分类)目标的描述形式,也不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目标的描述形式,这是一个不同于既往的发展目标的描述框架:或许这就是核心素养的肇始者们的言外之意?

(四)关于终身受益问题的解读

在核心素养概念的使用中,什么是“具有终身价值”的众望所归?上述三层架构可以对这个问题给出较清晰的说明。我们自上而下地看,学科思维层为学生带来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最为本质,是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最恒久最难忘,会伴随终身。在问题解决层,微观的、细节的、具体的、技巧类的方法可能会忘记,如平面几何之借助辅助线解题之技巧,但宏观的、模式的、有较高迁移性的方法是不会忘记的。在“双基”层,也有可以忘记和不会忘记之分,不会忘记的部分大致有两种,一是具有多层品性的知识,如无限微分的知识,它既是基础知识,又是基本方法,还是一种特定的思维,一般不会忘记;二是一些最为直观的基础知识,如直线、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平衡、温度、细胞、遗传等,这些实际上构成了学习者终身的话语元素及与这些话语元素相伴的特定的思考模式,同样具有重要的终身价值。

(五)从学科核心素养到一般核心素养

一个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人,应该表现出形成了关于学科思维和方法的习惯,这种习惯是由长期训练而来的,它富有底蕴且自然显露。一个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人,还会对学科知识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归属感及忠诚感,如,对来自数学课程之逻辑方法的信任及忠诚,对物理课程所揭示的物理世界的忠诚及归属等。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之灵魂,而绝对的僵化的学科素养可能会导致学生陷入科学主义泥潭。关于科学主义的超越,从操作的意义上说,可以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倡导人文精神,如“在文化背景上的科学思维和实践”;二是寻求学科独特价值与多学科共有价值的协调融合。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一般意义上的核心素养的结构性刻画。基础教育学生之核心素养包含三个层次: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以基础教育课程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最上层的“科学(广义)思维指向”,指在系统的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核心素养是由学科核心素养推演而来,有了学科核心素养理解的基础,一般核心素养也容易理解

下载高中英语核心素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英语核心素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新课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新课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在时代大背景的推动下,英语教学逐渐由以前的重“教”转变为如今的重“学”,学生的学科思维、学习能力、文化修为等都成......

    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英语是国际语言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也是现代中国学生从小学习的语言。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能力是听、说、读、写技能的......

    一年级核心素养

    一年级核心素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

    核心素养论文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核心时代‛已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绝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未来发展提供有核心素养的学生。那学生的核心素养指......

    发展核心素养

    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树立为未来而教的意识 ——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2016年6月27日——2016年7月6日,有幸到河南师范大学参加了“2016年郑州市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培......

    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重视“双基教学”的口号下,一些学校大搞题海战术,只顾成绩,不管其它,加重了师生负担,造成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后果。为了改变这种......

    核心素养之我见

    核心素养之我见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

    “核心素养”之初探

    “核心素养”之初探 李艳 2月下旬,全市教研员齐聚圣城曲阜,参与了由市教育科学院组织的第三次全员培训。会中,我们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向东所作的《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