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桂林山水》课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语言与多媒体辅助,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通过朗读传达热爱祖国锦绣河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理解重点词句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课文2、3两节的排比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句式,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突破口: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 导入。
1、师: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乘着木船荡漾于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板书课题:齐读
2、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神韵。(媒体出示)欣赏桂林山水的画面。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板书:甲天下)理解“甲天下”
3、能把这句话读出“天下第一的”的味道来? 生读,后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请生大声朗读全文。要求:
(1)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找一找,作者在游赏完桂林的山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你把这句句子找出来。
2、交流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板书)说说对此句的理解。
3、师小结过渡:
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觉在画中一样,那感觉真是太美了。接下来,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用你们美的心灵,美的眼睛去感觉桂林山水美的神韵。先来感受漓江的美。
三、感受漓江的美。
1、师配乐朗读第二小节,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2、师:听出来了吗,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抓住静、清、绿的特点)
4、指导朗读。
读出“静、清、绿”的感觉来。(练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句式,完成填空。
(1)万里长城真长啊,长得()。(2)西湖的水真(),()。
6、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感受一下漓江的美。
四、领略桂林的山。
过渡:感受完漓江的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桂林的山。
1、明确学习要求:小组学习第三小节,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可用小组内喜欢的方式读,如可以读读画画,可以边读边想象桂林山的样子,也可开展朗读比赛等。
2、交流。(媒体出示该段内容)
抓(奇、秀、险)用相关图片帮助理解。
3、在感情地朗读。
桂林的山的确有它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师引读第一句。谁能把它的这种魅力感染给大家。推荐读,齐读。
五、小结升华。
1、师引读4小节。后接着引读: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问:这幅画是谁画的?
3、小结 :大自然用它那绝妙的彩笔为我们描绘了这么美妙的一幅画卷,有多少人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4、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老师和同学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1、你出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办成小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板书设计】
37、桂林山水 总起 分述 总结 水---静、清、绿
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山---奇、秀、险
课堂实录
师:我给写两个字,谁敢讲?别管我写什么。那位同学先举手,你起来,看我写什么。(教师板书“桂林”)请讲。
生:桂林,在中国。
师:(对另一举手的学生)你起来。
生:桂林是我国的一个城市。
师:对,在哪里?
生:„„
师:(对另一生)在哪里?
生:在广东的那边。
师:往西说。广东往西到哪里了?
生:在广西。
师: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从国家整个方位来看,在我们国家的西南。知道了吗?谁再来给讲讲这两个字?(教师板书“山水”)你说。
生:山水就是有山有水的地方。
师:有山有水才叫山水吗?没山没水能叫山水不能?
生:„„
师:我画了一幅画,上面就一片平地,有小树林有两间小草房,那叫不叫山水?
生:不叫。
师:你们答对了吗?
生:答对了。
师:错了。当然光看山是山,光看水是水。但是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指风景、风光。“桂林山水”描写的是桂林的什么?
生:风光。
师:对,山水画是什么画?
生:风景画。
师:有些诗人专爱写山水诗,那么他写诗的内容是什么?
生:风景。
师:描述风景描述风光。所以我刚才说有一幅画,画了一片平地,上面有小树林两间茅草房,也许还有两个在下棋。这也叫什么画?
生:风景画。
师:也叫山水画,别看它没山没水。当然这篇课文主要还是介如桂林的什么和什么?
生:山和水
师:因为桂林所以作为名胜,它主要是山和水。知道了吧?读过课文吗?
生:读了。
师:现在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最少每人能背会一段,背你最喜欢的一段。开始(学生各自读文)
师:读得差不多了吧?谁来朗诵一段,或背你背会的一段。
生:(读第一段,语气不太好)
师:我要求你朗诵。朗诵和背书的区别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朗诵要求有声有色,什么叫色?“有声”当然是指要有一种很好的声音,“有色”呢?你说。
生:有感情。
师:对了,有感情。有声有色,开始。
生:(读文)“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
师:这个大海不够壮阔,(师有感情地示范此句)这才算怎样?
生(齐):大。
生:(读文)“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静的西湖„„”
师: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教师示范读此句)一个要高昂,一个要柔美。重新开始。
生:(读文)“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静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你看见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服不舒服?
生:舒服。
师:(教师示范此句)你再读。
生:(读文)“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好像你一点也不激动啊!水清得连江底的沙石都可以看见,你不激动、不惊喜吗?怎么表现自己内心的惊喜呢?(教师示范此句,此生学读)对,你要激动是奔放的状态;你要静就是比较柔比较慢。徐缓的柔和的;你要读惊奇的,就要比较快了,读。
生:(读文)“漓江的水„„岸在后移。”(其间教师又范读指导两个短句)
师:好不好啊?
生:好。
师:大家一起来读,我给打拍子,人家唱歌打拍子,我们读书也打拍子。知道我手势的含意吗?其实你一看就懂。
生:知道。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教师手势指导)
师:谁来再朗读这一段?你来,到前面,能背下来吗?
生:背不下来。
师:拿上书,开始。
生:(读文)“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岸在后移。”(教师时有伴读和指导)
师:因为你没背下来,所以表情就不好表达,还得惦记着下面是什么,谁行?最后一位女同学。
生:(重读此段,此生感情表达较好)
师:好,大家再来一次。注意啊,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是欣慰;第二种水清是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好不好?
生:好。(学生齐读此段)
师:好,就像这样把这一段有声有色地再练习读一次,各读各的。(学生各自读文)谁觉得自己有进步?举手的都站起来。还有没有?你觉得自己有进步了,可以站起来,要敢于肯定自己,好了,大家再读一遍。(学生齐读此段,教师在关键处提示:欣慰、惊喜、赞叹)好,请坐。你们觉得这段课文写得好吗?
生:好。
师:我觉得不好,我觉得有多余的句子。这段是不是主要在写漓江,在写桂林的水,对不对?
生:对。
师:那写桂林的水就写桂林的水得了,还拉拉扯扯写什么“波澜壮阔的大海”,写“水平如静的西湖”干什么?写就直接写吧,写大海写西湖干什么?我觉得有点多余。你说呢?
生:大海是非常浩瀚的,在这里写大海已经是很好的了,西湖也是美丽的,他是说桂林的山水比它们都要好。
师:你是说桂林的山水比大海、比西湖要好?是这样吗?杭州的西湖如果不好为什么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说。
生:在这儿说漓江与大海一样,比大海„„
师:比大海还大?
生:用大海来比喻桂林山水。
师:不是比喻,你说。
生:是漓江的水特别美,比大海还美。
师:不一定是美,美和美是不一样的。
生:就是写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水非常秀丽。
师:好像还不是。大海有大海的美,西湖有西湖的美,那么漓江„„你说。
生:漓江的水有漓江自己的美。
师:对了,漓江和它们都不一样。一个事物和别的事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什么?
生:特点。
师:看出来没有?
生:看出来了。
师:谁看出来了,你说。
生:漓江的水静、清和绿。
师:你用漓江“又„„又„„又”说一句话。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啊?
生:对。
师:对了,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漓江比它们都好,是各种景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各自有各自的什么?
生:特点。
师:漓江的三个特点,第一个静。(教师板书“静”)第二个什么?(生答清,教师板书“清”)第三个什么?(生答绿)在课文表达绿的时候,还用了个什么词?
生:翡翠。
师:那是用翡翠的颜色来说漓江的水色,还有直接说它的颜色的句子。“舟行什么?”
生:碧波上。
师:对,哪个字是说绿的?
生:碧。
师:碧就是绿(教师在“静”、“清”后写“碧”)我在这里写“碧”行吗?
生:行。
师:好了,这一段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没有了。
师:谁还想读或者背诵哪一段?
生:我背的是最后一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师:多美呀!(教师有感情地重读此句,再重来。
(此生接读此段,期间教师指点、示范)
师:不错,大家一起来背。开始。(学生齐背诵此段,教师随机指导)再找个同学背一遍,你来。(此生重背此段,感情表达很好)多好啊!谁还来?你来。(另一生重背此段)
师:越来越好,我真想再听你们背这一段。还想背吗?(生答想)好,大家一齐再背这段,开始。(学生齐背此段)
师:刚才读第二段的时候,说那是写漓江,桂林的水是吧!第三段大家读过一次了,那是写桂林的什么?
生:山。
师:对,那这第四段写什么?你说。
生:是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把山和水怎样?合在一块写。但我对作者的写法没有理解。合在一块写就合在一块写吧,比如一开始完全可以这样写:“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多好啊,还罗里罗嗦“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加四个“这样”干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你说。
生:这样的山很美,这样的水很静。
师:不要四个“这样”就不美了?
生:不要这几个“这样”就好像不是这样„„(笑声)
师:还没讲清楚,你说了一句绕口令。(笑声)
生:“这样”是说桂林的山水很有特点。
师:特点前面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为什么非得用四个“这样”来强调?你想起什么来了?
生: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和别的山水特别不一样,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
师:你心里明白但没说清楚。只有桂林的山配上桂林的水才能怎么样啊?
生:美。
师:对了。桂林的山你把它搬到戈壁滩上还美吗?
生:不美。
师:是啊,让戈壁的太阳一晒,大风一吹,过不了多久就成了秃山,再过多少年,风化了!桂林的水,漓江,你把它放到黄土高原上美吗?
生:不美。
师:又变成另一条黄河了。当然黄河有黄河的美,但还具有漓江“这样”静、清、绿的美吗?
生:没有。
师:所以“这样”的山配上“这样”的水才是桂林。对不对呀?
生:对。
师:这就告诉了我们,桂林的山离得开桂林的水吗?
生:不能。
师:桂林的水离得开桂林的山吗?
生:离不开。
师:它们山和水互相怎样呢?好像一个老太太和她的女儿相依为命是吗?
生:是。
师:这叫什么,山水„„
生:相依。(教师板书“山水相依”)
师:对了,山水相依,谁也离不开谁。这是整体的关系,所以你不要单说桂林的山最美,也不要单说桂林的水最美。是桂林的山加上桂林的水,山水相依才最美。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那么课文的最后一句大家再朗读一遍。“真是„„”
生:(齐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山水相依的桂林才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三个字。
生:画中游。
师:对,(教师板书“画中游”)山水相依感觉像是在画中游。画中游,那么你在画中游览,你也变成这幅画中的什么啦?
生:人物。
师:画中人了。你们提前背了第四段,我们顺便就学了第四段。还有哪一段没有仔细读,仔细学呢?
生:第三段。
师:后边的那位同学,你举手要说什么?
生:我读第三段。
师:很好,大家注意,第三段是全课中比较难读的一段,大家注意听他读,也注意听我读,听我说,好吗?你开始吧!
生:(背诵)我攀登过„„
师:要有声有色。再来。
生: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
师:泰山峰峦雄伟,你读得雄伟吗?想想刚才读大海波澜壮阔那句话是什么气势。再重来。
生: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教师插范读)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教师插话:好多了!)游览过红叶似火的„„
师:“红叶似火”什么景象,到处一片红叶,层林尽染,多么壮美,(范读:红叶似火的香山)好,学着我读。
生: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师:这样读,这山还奇吗?(范读:桂林的山真奇啊!)要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惊叹,(范读: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好,你再读。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师:他看见一座山,啊!像老人,心中一份惊奇;转眼一看,那一座又像一头巨象,心中更加惊奇;可是,一不小心又一座山,像骆驼。他心中越来越怎样?
生:越来越惊奇。
师:对呀!怎样表现这越来越惊奇?(教师打了三个手势,一个比一个高扬)懂了吗?跟着我的手势读。
生:(读文,教师打了手势)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是山奇的总结,听我怎么读(范读)你来。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插话:很好!)桂林的山真秀啊„„
师:“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丽。
师:秀丽,那就赞美它,(范读:桂林的山真秀啊)那个“秀”后面的“啊”,读“哇”的音。大家看这里,这个“啊”作为语尾助词时它的读音有变。怎么变呢?跟前一个字的发音有关系。比如“桂林的山真奇啊,“啊”前面是“奇”字,“奇”字最后一个韵母是 “i”,就把 i 和 ɑ,快读在一起,读成“呀”的音;桂林的山真奇呀;“真秀啊”,“秀”字尾韵是 “u”,就读 “uɑ”,真秀哇;“真险啊”,“险”的尾韵是 “n”,就读 “nɑ”,真险哪。第二段的“真静”“真清”不变,还读 “ɑ”,因为不能把 “gɑ”拼成“嘎”来读,不符合语言习惯,所以还读 “ɑ”,但“真绿啊”,“绿”的尾韵是 “ü”,也要变读为“呀”的音。这是一点小小的规律,一般可以这样来变,有些例外,不说了。能记住就记住,记不住也没关系。(教师讲这段话时,顺手板书了一些拼音,从略)我打断你好半天,有意见了吧?(生笑一笑)好吧,你接着读。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师:这个“危峰”的“危”是什么意思?
生:危险。
师:是危险吗?“危楼高百尺”,你们学过的,危楼是危险的楼吗?
生:高楼。
师:对,危在这里当高讲。“兀立”,直直地立着。好读吧。
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栽倒下来,你不害怕吗?
生:怕。
师:我听你读得一点也不怕!(笑声,教师范读)你再读(生读)你读这一次,我打断你这么多次,这么长时间,对不起!
生:没关系!(众笑)
师:为什么没关系。
生:您教了我很多知识。(众笑)
师:谢谢你。大家再来一起读、背,能背的就背。
(学生各读、背)
师:各自自己再练一次。(学生各自读练)
师:这一段中有个“怪石嶙峋”是什么意思。
生:奇形怪状的石头„„
师:奇形怪状的石头突出、裸露,一块叠着一块。好,下面我要问一句:谁有自信地读?自己站起来(学生纷纷站起),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好,请坐。刚才在研究桂林的水时,你们说他所以写大海写西湖,是告诉我们漓江有漓江的特点,这写桂林的山,又写泰山又写香山意思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还是告诉我们桂林的山和别处的山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桂林的山很有特点。那么谁告诉我这该怎么写?(指板书“静、清、碧”的下面)
生:秀。
师:上来就是“秀”吗?
生:奇。
师:奇(教师板书“奇”)还有什么?(生答秀,板书“秀”)还有一个?(生答险,板书“险”)是这三个字吗?对不对?
生:对。
师:那么现在合起来说,漓江的水有几个特点?
生:三个。
师:三个什么?
生:又静又清又碧。
师:桂林这一带的山三个特点,是什么?
生:又奇又秀又险。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第一段还没有怎么读,现在开始。
生:(齐读)“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作者是看着地图介绍漓江好,所以他才去,是这样吗?他是怎么去的,你说。
生:他是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才去的。
师:什么叫“甲天下”?
生:天下第一。
师:在天下数第一。甲、乙、丙、丁它排第一,对不对?
生:对。
师:名气大不大?
生:大。
师:也就是他听说这儿名气大,他才去的。谁能找一个词,叫什么而来?或者叫什么名气?听说这儿有名气,他就去了。你说。
生:闻名而来。
师:可以,最好再换个词。你说。
生:闻言。
师:不是,我告诉你们一个词,(板书“慕名”)慕名而来,去干什么?荡漾在漓江上来干什么呀?
生: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观赏。(板书“观赏”)什么叫观赏?“观”就是?
生:看。
师:“赏”是什么意思?
生:欣赏。
师:写“观看”就行了,还写“观赏”干嘛?你说。
生:观赏就代表观看与欣赏。
师:对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用欣赏这个词啊?
生:给人欣赏的舒服的东西。
师:什么样的东西使你感到舒服?
生:美的。
师:对,看这么美的,甲天下的,当然要欣赏。怎么去呢?是步行吗?
生:乘船。
师:(板书“荡舟”)我说荡舟行不行?
生:行。
师:荡什么舟?是大船吗?
生:小舟。
师:换一个字。
生:木舟。
师:再换一个。(板书“轻”)“轻舟”行不行啊?
生:行。
师:(指板书)读一下这一行,(生读“慕名观赏荡轻舟”)你们看这意思,这是要干什么呀?
生:写诗。
师:下面这一行(指静、清、碧),中间加两个词就是诗了,是不是啊?看我怎么加。(教师板书“水”)静静的水当然流起来是清流,(板书“流”)到处是绿悠悠的。(板书“悠悠”)把这一行读一下。生:(读板书)静水清流碧悠悠。
师:第三行呢,是奇峰(板书“峰”),一个比一个秀美,互相争着美,那叫什么?(板书“竞”)“竞秀”是什么意思?看你美还是我美!这儿呢,他为什么感觉山险呢?因为拔地而起,(板书“拔地”)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看行不行。
生:(读此行板书)奇峰竞秀拔地险。
师:好,把整个板书读一下。
生:(齐读)慕名观赏荡轻舟,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师:(指第一句诗)这是第几自然段?
生:第一段。
师:(指第二句诗)这是第几自然段?
生:第二段。
师:(指第三句诗,生答三;指第四句,生答四)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现在把书扣起来,我让你们看一张图片,看这个图片使你想起了什么?(教师放桂林山水整体图片①)使你想起了课文中的哪些话?能背就背,不能背就看书说。看见这图片,你想起书上哪些句子,或哪个词?
生:“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师:非常正确,谁还有?能想起别的句子吗?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形态万千。”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瑕翡翠。”
师:瑕是什么呀?
生:干净。
师:不是干净,无瑕才是干净。瑕是玉石上的瑕疵,也就是玉石上的斑点、污点、缺陷等等。无瑕就是没有这些缺点。绿得像无瑕的翡翠,多美呀,一大块没有任何缺陷的碧玉,铺在大地上!还有哪句?你说。
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还有吗?
生:“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还有吗?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就会栽倒下来。”
师:谁还有!
生:“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可以,不多说了,再看另一张。(教师换图②)这座山在桂林的市中心,叫伏波山,是不是危峰兀立,这就叫拔地而起,突然平地就起了一座山。你想起什么句子了?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师:好,请坐,再看看这张(教师换图③)你说。
生:像骆驼。
师:这就是驼峰山,在桂林的一个公园里面。再看这个。(换图④)你说。
生:像大象。
师:像大象,现在因为拍摄角度的问题,看不太清楚,其实前面是象鼻子,后面是大象的身子,还有小道可以上去。再看这个(换图⑤),这样的山怎么样啊?(生齐)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一座座„„
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师:跟咱这儿的山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咱们这儿的山都连着。好了,这一课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咱们该下课了吧!趁着大家有兴趣,咱们再读一次板书的诗吧!
生:(齐读板书)
慕名观赏荡轻舟,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师:还有兴趣吗?(生答:有)我再给你写一首“桂林山水诗”想看吗?(生答:想)想看我就写出来(教师写诗)大家也来读一次。
生:(齐读)幕名观赏荡舟行,静水清清碧玉凝。奇山含秀危峰险,人入画中更添情。
师:好了,现在下课吧
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法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文章短小精悍、结构明了,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作:开头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二三自然段分别写桂林的山与水,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总结。
这一课内容简短,结构清晰,只有四个自然段,我想对于读通课文不会太难,所以,没有布置学生预习。以至第一课时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学生错误百出,费时太多,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学习生字新词没有很扎实地完成。
在第一课时学习第二自然段环节,我先让学生了解漓江水的特点,然后说说你从这一段话有什么发现,学生各抒己见,不用老师讲解,就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总结了出来。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来说一段话。这可难倒了学生。课后反思这一环节,感觉自己有些操之过急,在学生刚刚接触,了解到排比句,就让他们来写,确实难度太大。我应该在学习完第三自然段后,在学生对这种句式有了更深刻地体会后,再来试着说一说,写一写。我想效果会好得多。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在时间安排、环节设计中都要认真思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文内容的重点出发,力使自己的教学简单有。
点评
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简约高效,教风—扫以往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与矫饰。可圈点处甚多,这里仅就本课引人人胜、扣人心弦作点剖析,谈点启示。
善教者必然从学生出发,活用教材,找准起点,抓住重点《桂林山水》学生需求什么?需求的是知识、能力范畴中陌生的未知的东西,而不是相反,本课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性的着力点,唤醒学生潜在的本能的求知欲望。桂林山水有什么独特的美,有什么体悟,这种美是用怎样的词语、句式、段式等形式表达的。这些对学生来说,既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语文课有所缺失的,也是—个“陌生的秘密”。在细读文本的路上迤逦走来,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取、舍、增补着学习内容。不断创造新的思维冲击力。你看,初读课文内容新、词语多,需多花时间读好课文。精读只抓桂林山水两个点,以及与之对比的句子,深人体悟,凸显其“独特之美”。拓展是对文本的增补,使读写内容更为丰富。当然,须有度,文本是本,过多必然影响“本”的细读;写的形式用想象延伸文本内容是其中之—,更多的可取其表达形式,如叶老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举其一而反三。
每一篇课文都以字词句的面貌呈现,学生似曾相识,少有兴奋点。本课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在貌似已知中揭示末知,然后在求索中消解未知。这,就是本课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的功力所在。
第二篇:《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桂林山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了解桂林山水的各自的特点;会理解比喻句并能说出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⑵ 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过程与方法:
⑴ 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方法体会文本之美、意境之美。⑵ 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伙伴帮助及教师的个别指导下,会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文本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画面展示和朗读,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教学难点:
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出示音乐: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 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 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 去那美丽地方是我一生的祈望............同学们,有听过这首歌吗?它说的是哪儿呢?(出示课题:桂林山水)是啊,大自然的美比人工雕琢的美更让人感到神奇。我们没去过也不用感到遗憾,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桂林去游山玩水,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尤其要注意生字的读音,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一练。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一些较难读好的四字词要特别注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
3.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呀!大家预习时读课文了吧,现在又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呢?
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美。(板书:美)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充分领略桂林山水的美,这还远远不够。下面我们该怎样读书呢?(学生自由发言。)三.认知贯通
(一)、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并划分段落结构 第一自然段写了我们来观赏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写了漓江的水 第三自然段讲了桂林的山。
第四自然段写了作者游了桂林山水后的感受。
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板书:总
分
总)
(二)、重点段落解读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1.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划出描写桂林水和山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特点的?(1)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板书:水的特点--静
清
绿(2)情境置入
当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静,不禁赞叹道——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当作者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清,不禁赞叹道——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当作者放眼望去,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绿,不禁赞叹道——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排比句,用这样的句式可以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3)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板书:山的特点---奇 秀
险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4)二、三自然段的句式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异同? 都是排比句,都有比喻句。
第二自然段的排比句很少有四字词语,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中有很多的四字词语。
作者在写水和山时都用了排比,但是在写山时运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这样啊,整齐当中略有变化,文字读起来就更有魅力了。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美丽,壮观。希望同学们能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够反复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并运用于语文写作中去!四.拓展延伸
游玩了桂林,安徽有什么美景可以推荐下,仿照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小短文。
黄山的松真美啊,千姿百态,山清水秀,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一只只在山水之间翩翩起舞;黄山的松真绝啊,悬崖峭壁,高山与山中均有踪迹,一棵棵耸入云端;黄山的松真多啊,迎客松、送客松、卧龙松、麒麟松,名垂千古。黄山的松真美啊,千姿百态,犹如仙女一般,在山水之间翩翩起舞;黄山的松真绿啊,苍翠欲滴,仿佛翠玉雕刻而成,巧夺天工,瑰丽风光;黄山的松真奇啊,那翠绿的枝条,弯弯曲曲地长着,有的长在峰顶上,有的长在石壁上,还有的长在大石块上,那景色别提有多好看了。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美
山美 静
清
绿
奇
秀
险
甲天下
七、教学反思
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随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用了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后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这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方面的熏陶,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相信对今后的习作也会有很大的
《桂林山水》
教学实录
出示音乐: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 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 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 去那美丽地方是我一生的祈望............师:同学们,有听过这首歌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这位歌手心心念念的地方去看看吧,哪儿呢? 生:桂林
师:那是什么吸引人们去桂林呢? 生:桂林的山水
齐读课题(出示课题:桂林山水)师:有同学去过桂林吗?
师:没有的话,那么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去游山玩水!(出示课文,示范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听了课文后,桂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桂林山水很美!
师:的确是美,那它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找一找吧。下面请你们打开课文,细细地读一读,请注意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也一边想,课文每《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一段都写了什么? 生全体:读文
师:许多同学读了很多遍了,谁能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先说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第一自然段写了我们来观赏桂林山水。师:为什么来观赏桂林山水? 生: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师:同学们有谁知道这是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山水非常美丽,是天下第一的景色。师:知道哪个字是第一的意思吗? 生:甲
师:既然是天下第一,那么我们应怎样读?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好,继续。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漓江的水
师:对了,那第三自然段呢? 生:讲了桂林的山。
师: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水和山。(板书:水
山)师:好,继续,第四自然段呢?
生:第四自然段写了作者游了桂林山水后的感受。师:他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这么一读下来,你很快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按照—— 生:总分总
师: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板书:总
分
总)师:同学们,现在呢,请你们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划出描写桂林水和山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特点的? 师:好,谁来读读描写水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师:很好,积极地举手,有哪一个同学找到水的特点了吗? 生:静
清
绿(板书:静
清
绿)
师:非常好,漓江的水静、清、绿。漓江的水多么的静、多么的清、多么的绿呢?可以利用
你的朗读来表现一下。谁想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生1: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多好啊!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读的时候稍微慢点儿,让我们慢慢地体会。
生2: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读得真美啊,仿佛就是那漓江的水。师:同学们,无瑕的翡翠,你们看,多靓丽。
师:作者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你见过翡翠吗?(出示:翡翠图)师:这就是无瑕的翡翠,绿得怎么样? 生:绿得你能看到影子。生:绿得晶莹剔透。
师:太美了,作者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是多么喜爱啊!谁来读?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好一块无瑕的翡翠!同学们,(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如果这段文字换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 师:说话声特小,说大声点。
生: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说漓江的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师:对了,那文中的句子好在哪呢? 生:具体 生动
师:说得真好,作者啊就是这样。师:同学们,我们把它美美地读一读吧。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师:当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静,不禁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当作者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清,不禁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当作者放眼望去,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绿,不禁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漓江的水啊,不但静,而且清,还特别绿,在别处可从未看过,难怪作者连声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师:这么美的水,这么美的文字,也许大家已经映在脑海里了,试试看。生:背第二自然段
师:好,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句式,有发现什么?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个排比句? 生:每一个写好后都有分号。
师:你发现了标点符号的秘密。还从哪儿看出来? 生:都是写漓江的水,每一个分句的句式都相同。
师:你发现了句式相同,真聪明。这是一个典型的排比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漓江水的特点会更加怎样呢? 生:漓江的水就更加鲜明、生动
师:这是排比句,用这样的句式可以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师:好,咱们继续找找描写山特点的,找到了吗?谁读给大家听?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不错,能不能很快地说出桂林的山的特点? 生:奇 秀
险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师:桂林的山的特点是:奇 秀
险(板书)同学们,你们看,在这一段文字中有许多四字词语。
生读: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师:有哪个词语不明白吗? 生:危峰兀立
师:他不明白危峰兀立,有同学帮他解释一下吗?
生:高高的山峰笔直的耸立着,山峰笔直地挺立,感觉很危险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
师:高耸入云的山,你来读读看,能不能读出山的高?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师:还可以再险一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师:好,同学们有哪个词不明白吗? 生:我不知道怪石嶙峋的意思 生:就是一个个石头叠在一起。师:一块块奇怪的石头叠在一起。
师:“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像、像
。”你能不能应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
生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宝塔、像象鼻、像老鹰。生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柱子、像„„ 师:在这里啊,像这样奇形怪状的山还有很多很多,它们排列在漓江的两岸,作者中间用了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师:同学们,当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看到这么奇的山,他不禁赞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当作者看到桂林的山如此的秀,他不禁赞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师:当作者看到桂林的山如此的险,他不禁惊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师:你读得真是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啊!同学们,这么美的句子,再读试试看。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你们看,二、三自然段的句式放在一起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排比句。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都有比喻句。
师:里面都有比喻。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第二自然段的排比句很少有四字词语,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中有很多的四字词语。
师:是的,作者在写水和山时都用了排比,但是在写山时运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这样啊,整齐当中略有变化,文字读起来就更有魅力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这美丽的画卷,当你看到这美丽的画卷,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吗?想到了就举手说。生:青山绿水 生:山清水秀 生:色彩明丽 生:奇峰罗列 生:崇山峻岭 生:峰峦雄伟 生:云雾迷茫............师:同学们,看来你们积累的词语实在是不少啊,这就是美丽的桂林山水。师:说到了桂林,那同学们来想一下,我们安徽有什么美景吗? 生:“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师:对了,这写的就是我们黄山。生:“黄山之美始于松”
师:能用一个来形容我们的黄山松吗?用上书上的句式来说说。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生:黄山的松真险啊。生:黄山的松真奇啊。生:黄山的松真美啊。
师:好,同学们,我知道黄山松的特点还有很多很多。不急,咱们也模仿课文的句式来写一写,写在课文纸的反面。写的时候注意标点符号。
生:黄山的松真美啊,千姿百态,山清水秀,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一只只在山水之间翩翩起舞;黄山的松真绝啊,悬崖峭壁,高山与山中均有踪迹,一棵棵耸入云端;黄山的松真多啊,迎客松、送客松、卧龙松、麒麟松,名垂千古。师:写得真好,还有吗?
生:黄山的松真美啊,千姿百态,犹如仙女一般,在山水之间翩翩起舞;黄山的松真绿啊,苍翠欲滴,仿佛翠玉雕刻而成,巧夺天工,瑰丽风光;黄山的松真奇啊,那翠绿的枝条,弯弯曲曲地长着,有的长在峰顶上,有的长在石壁上,还有的长在大石块上,那景色别提有多好看了。
师:同学们,这黄山美吧!其实,在我们祖国有很多这样的大好河山,希望有机会同学们都能去观赏观赏。别忘了,用你们的笔把这些美景记录下来,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节课我们继续。同学们,下课。生:老师再见。师:谢谢同学们。
第三篇:桂林山水课例分析
《桂林山水》课例分析
兰西五小邓辉
一、课堂教学部分环节实录
1、激趣导入
A、同学们,你们爱旅游吗?都去过那些城市?
B、板画中国地图。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你知道在哪里吗?(出示中国地图课件)广西“桂林”,是啊!桂林的自然风光很美,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好!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出示课件)
C、刚才看了图片,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是啊!桂林的山水是很美。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陈淼写的《桂林山水》,看他是怎样写的,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1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A、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把不认识的字注音。B、学生自由读文。(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文章是怎样写的,主要写什么?
(3)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C、检查读文情况。
3、学习第一段,背诵第一段。(1)全文都读懂了什么?(2)汇报学习情况。
(3)课文是怎样评价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4)生齐读第一段,思考观赏能不能用欣赏替代。
(5)在齐读一段读出对桂林的喜爱之情,然后引导学生背诵。
4、研讨到桂林旅游是先“水”再“山”?最后导出“山水相融”的第四段的学习
(1)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如此美丽的景色我们是先去游览山还是先赏水呢?学生讨论。确认文章有一段说明了山水的关系,引出第四段的学习。指名读,到背诵。
二、教学内容分析
«桂林山水»课文以舟行碧波上的所见,描述了一幅山水相映的桂林风光图。这篇课文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清新明丽的语言表现了桂林山水独特之美。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分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新课改更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课堂在中,我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在导入环节,我先提问去过哪里旅游?提问是的c层学生,带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然后提问B层学生讲讲为什么喜欢去那里?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教学第四段的时候,我由第一段直接过度到第四段,先让学生讨论旅游路线,最后由A层学生确定找到文章的第四段就说明了山水之间的关系,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播放桂林山水的课件,使学生有身林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桂林山水微型课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
2、复习排比、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概括能力。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课,同学们好!
(2)师:在我国广西有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一年有很多的游客到这里来旅游,它是哪里呢?对,是桂林山水。【PPT出示课题】(齐读课两遍,随机板书)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在读中体会漓江的美。
(1)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PPT出示桂林美景图】(2)师:这些只是桂林山水美景的一个缩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的特点。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课,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并读给同桌听。(3)师:好!同学们,读完后我们不难找出这些句子。【PPT出示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
(4)师:(师范读)作者在写漓江水的特点时,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呢?(5)师:对,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的更美了!(6)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对漓江水的喜欢和赞美吧!(齐读)(7)师:读的真好!你来读一下!(记住,要读出你对漓江的喜欢和赞美之情呀!读的真好,老师为你喝彩。)
2、感受漓江水的特点。
(1)师:孩子们,通过朗读现在大家小组内讨论漓江水的特点,并用最精炼的语言来总结。
(2)师:对,漓江水的特点就是:静、清、绿(随机板书)(3)师:那么,为什么作者在写漓江水的特点时,还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景色呢?【PPT出示】这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这是水平如镜的西湖。
(4)师:来,你说。用大海和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是想告诉我们:漓江的水既不同大海的“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的“水平如镜”他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美,那就是——【PPT出示漓江水的图片】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突出“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暇的翡翠”,形容“绿”。写的多好呀!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下这些句子吧!
3、小组内自主学习:
(1)师:接下来,我们小组内合作学习,来学习桂林山的特点。(2)师:通过合作学习,我们知道什么呢?好,你来说。哦,你找到了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是这些吗?【ppt出示桂林山的特点】读一读吧。
(3)师:读的真好!还有吗?你说。对了,作者在写桂林山特点时侯,也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哦,你真是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
(4)师:孩子们,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进行景物描写。
(5)师:那么,谁又能用最精炼的语言总结桂林山的特点呢?(6)师:你说,对了,就是:奇、秀、险(随机板书)(7)师:还有发现吗?你来说,对了,作者在写桂林山的特点时,还写了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主要是突出桂林山的奇、秀、险。好,他说的多好呀!掌声给他„„
(7)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桂林奇、秀、险的山吧【PPT出示桂林山的图片】
(8)师:孩子们,作者说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你认为还有的像什么呢?
(9)师:哦,像小猴,像云朵。真好!你真爱爱动脑筋的。
三、课堂小结:【PPT出示】
师:孩子们,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 山,让我们仿佛步入了人间仙境。这些美景仅仅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一个缩影,我们爱桂林山水,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让我们一块儿说出埋藏彼此心中的那句话吧!【ppt出示:祖国啊,我爱您!】下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的山水,如:广告词,一首小诗,一幅漫画„„下课,再见!
四、布置作业:【PPT出示】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的山水,如:广告词,一首小诗,一幅漫画„„
五、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
静
清
绿
山:
奇
秀
险
第五篇:《桂林山水》微课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景佳作《桂林山水》,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桂林的山水以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万千旅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那么作者运用怎样的文字和方法,将桂林山水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书中寻找吧。
通过朗读第二自然段我们知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精、清和绿。通过阅读我们还发现,本段除了写漓江,还写了大海和西湖。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写 大海和西湖呢?这就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之美。
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在老舍先生的《白鹅》一课中见到过,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老舍先生用鹅和狗做对比,表现出鹅高傲的特点。学习的《桂林山水》,我们知道,对比的手法在写景中同样适用。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出漓江的独特美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它运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叫做排比句。排比是修辞手法的一种,排比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结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写景,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同学们,这样的句子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你找到了吗?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里作者运用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这样的写法你学会了吗?
现在我们就做一个小练习,请仿照《桂林山水》的写法,用排比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吧!校园的花真多啊,多得像繁星洒满夜空。校园的花真高啊,高的像一把把撑开的伞。
校园的花真绿啊,绿的仿佛像一块块的绿茵茵的地毯。
学习了今天的这堂课,我们知道在写景的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让文章更生动和具体,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